饮酒其四陶渊明阅读

2024-04-24

饮酒其四陶渊明阅读(通用12篇)

篇1:饮酒其四陶渊明阅读

饮酒 其四,饮酒 其四陶渊明,饮酒 其四的意思,饮酒 其四赏析 -诗词大全

饮酒 其四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篇2:饮酒其四陶渊明阅读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释:

(1)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

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2)栖栖(xī西):心神不安的样子。

(3)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4)此二句焦本、逯本作“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和陶本改。

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5)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6)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7)已:既。违:违弃,分离。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

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

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

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

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调,

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

篇3:饮酒其四陶渊明阅读

一、饮酒风格的不同

同样嗜酒好饮,二人风格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袁以涵曾经撰文指出,一个是慷慨激昂,一个是冲淡平和; 一个有摇山撼海的气魄,一个饶田舍闲逸的风味。袁以涵的评说应该是恰当的。

陶渊明饮酒,是在一个避开人世喧嚣的地方,酣畅淋漓地痛饮一番,然后全然睡去,待他醒来,领悟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奇趣。尔后又邀来种田的老人,与之“且共饮”,酒杯内,恬然一番祥和; 而李白则是大手笔大气派! 试听其《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陶渊明、李白的饮酒风格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有个性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因素。陶渊明是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盛行的时代,王朝的动荡崩溃,门阀制度的黑暗腐朽,官场的尔虞我诈,使众多的寒门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也选择了隐逸,并毫不犹豫地归园田居操持起为儒家所鄙视的稼穑之事。归田后,他得到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安逸,精神上的自由。领悟到人生真意、人生滋味———自然平淡。所以此酒饮的心胸的宽广和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从容。而李白生活在盛唐,在李白身上存有中国诗人未曾有过的雄放气象。这种气象在李白身上具体表现之一为个性的狂放不羁,“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同时李白又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士人,“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心中的郁闷、愁苦和着狂放不羁的个性一同糅合在酒杯里,迸发出来的必然是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也必然是那种摇山撼海般的气势。

二、寄寓情感的不同

生活在酒杯中的文人,酌进酒杯的味道是不尽相同的。陶渊明、李白二人从酒杯中喝出唯一相同的滋味便是自由。这一点在他们诗作中均有所体现。陶渊明在辞官后慨叹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李白则在众多诗篇里向世人告白: 自由是他的生命,拒绝权势,喜欢流浪。

陶渊明的杯内杯外是一个人,其人生是最真实的。苏东坡说他: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朱子在《语录》中说: “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些话评的精当极了。其实,陶渊明在《归去来辞序》也正显示了这点。归田后的陶渊明心中只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逍遥自适的“真”境界。而这种理想一半寄寓在劳动中,另一半则放在了酒杯里。

李白酒后展现给我们的一个是放达的李白,一个是愁闷的李白。他的知心朋友杜甫诗《饮中八仙歌》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酒杯中的李白是何其潇洒,何其阔达! 然而从他的酒杯中传出的不仅仅是这一种声音。“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时的李白少了陶渊明的那种洒脱,多了几分愁绪。酒不再是享用品,而成了一种工具———销愁的工具。酒杯内是狂放不羁,酒杯外则累于朝廷; 酒杯内好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酒杯外则“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酒中寄寓的情感怎一个愁字了得? 里面有豪气仗义,有得意放荡,有愤恨,有希望,却少了陶渊明的那份纯真、平淡。

三、行为意义的不同

中国诗歌史上,真正把酒好诗紧密结合起来的,恐怕只有陶渊明和李白二人。但真正悟得酒中深味的恐怕又只有陶渊明一人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第五) 在一个丽日蓝天的上午,陶渊明面对着南山采撷菊花,领悟到了“悠然”的奇趣。第七首: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嗷嗷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在那个日入鸟归的黄昏,陶渊明畅饮于东轩下,得以啸傲天下。他一直用酒来追求和享受一个“真”的境界,从中悟得人生真谛。事实上他也达到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包括李白。

李白饮酒的动机很大程度是“销万古愁”,结果反倒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并未悟得人生真味。值得庆幸的是李白并没有沉湎于酒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似乎刺激了他的某根神经,激发了其战斗精神,与统治者彻底的决裂了,让我们感觉到李白正一步步走向陶渊明。

总之,在发生信仰危机的今天,我们重提两位古代伟大的饮者诗人,品诗酒,论性情,解读他们的精神世界,对重新构建我们业已丧失的精神家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饮酒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陶渊明和李白的作品无疑是其中最闪光最璀璨的部分。将二人的饮酒诗进行多层次多方面比较阅读,感悟到他们饮酒风格不同,诗歌风格不同,但他们都追求自由,追求人生“真”的境界。解读诗歌,启迪人生,找回我们业已丧失的精神家园。

篇4:陶渊明饮酒诗研究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情感;品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饮酒诗篇,陶渊明是首位著作众多饮酒诗的人。陶渊明的饮酒诗的本意不在于歌颂饮酒,而是以酒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1]。他的饮酒诗有20篇,这些作品是不同时期所作,它们之间无密切的关系,就是诗人诗意大发即兴创作,每首饮酒诗都具有个体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喝酒既是诗人的日常生活,又是诗人的兴趣爱好,喝酒能够减少诗人苦闷的心情。陶渊明向往内心与大自然的融合,创造饮酒诗彰显了诗人的向往与追求。在饮酒作品里面,还流露出了诗人喜好喝酒,喜好酒后发感,同时抒发了陶渊明对社会和自己的思索,他的高洁洒脱品质接着酒而彰显出来。本文要用以下几个方面对陶渊明的饮酒诗进行探究,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人格品质。

一、描绘陶渊明隐居后的田园生活

饮酒诗细致入微的描绘了质朴、美丽的田园景色,诗句中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的世俗世界的不满与对质朴的田园乡村的赞美。陶渊明的饮酒诗将纯洁质朴的归隐生活同尔虞我诈的仕途生活进行对比,其内容让人津津乐道。陶渊明离开官场时,内心始终不得宁静,一直到他归隐田园远离尘世,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心里才得以平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篇饮酒诗是为我们现代人熟知的一首,这个作品是陶渊明辞官(彭泽令)归隐以后创作的。陶渊明远离了官场的喧嚣生活,在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达到了心旷神怡的境界[2]。陶渊明用朴实无华的诗句把自身的感情和兴致非常自然地释放而出,而且诗句也富有意蕴、耐人寻味。诗人在饮酒诗中经常反映出归隐生活的喜悦和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之后他一直归隐田园生活,拒绝了再度返回官场做官的机会。“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和“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这两句都表达了他决心归隐的坚定思想。诗人大彻大悟,将平常的田园生活折射的情感共鸣描绘在诗句里,令人对其田园生活由衷崇敬。

二、彰显陶渊明高洁正直的品质

诗人喝酒的目的是远离尘世,在喝酒的归生活中洋溢着其不被浑浊世俗沾染的高洁品质和洒脱精神。诗人隐居以后,虽然他进行了辛苦的劳作,经历了自给自足的艰苦,但是他在当时昏暗世俗世界能够保持崇高的思想,在饮酒诗篇中彰显了诗人高洁正直的品质。“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此句诗表达出那时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但是陶渊明不一样,高洁正直的品质让他厌烦了上层社会的勾心斗角、黑白不分的情况。从这几句诗所反映的诗人的品质看来,我们既了解陶渊明的淳朴热情,又可以凭借他对老人的坚定话语,抒发了陶渊明淡泊明志、回归自然的信念,彰显了他开阔的心胸。此高洁正直的精神品质,是诗人超凡洒脱的表现,给后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表达陶渊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诗人的归隐是由于他本身看透了人世间的黑暗腐朽而自己找到了一个能让自己高洁正直品质不被污染的归宿。可是就从陶渊明的所有诗篇来看,他在归隐田园的生活中内心郁郁不得志的苦闷还是超过怡然自得的喜悦。陶渊明把自己的豪情壮志压制在内心,因此总是记者现实,在诗篇中时时反映出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与悲伤。“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这几句诗看似在称赞孤独飞翔的的鸟,更深层次上是借此表现出历经沧桑、波折却归隐田园的自己。诗句既表达了诗人的远离世俗,找到自己的归处,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陶渊明本身并不是乐意归隐田园的,他的志向永远压在心底,他一直关注着外界社会,但是他的诗字里行间反映着对浑浊显示的厌倦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内心。陶渊明喝酒作诗,就是在安慰自己,用词掩盖自己的悲愤之情。诗人想方设法陶醉在田园生活之中,借酒消愁,可是却不可以让他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中摆脱出来。他的远大理想不能达到,归隐田园还不受其他人理解,这使他极度悲愤,通过饮酒诗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四、反映浑浊的现实社会

在东晋时期,社会动荡,儒学影响力减弱,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思想被束缚,而这些人都想挣脱这种束缚,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活[3]。陶渊明处于这个时期,不仅对昏暗社会现状无可奈何,而且不想被世俗所污染,最终离开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下定决心归隐田园,饮酒作诗以乐其志。可诗人心系国家存亡和百姓劳苦,他看见官场黑暗、社会动乱时候,内心非常气愤;他看见百姓受苦时候,心里特别伤心。然而这种情况他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他通过喝酒写诗表达对黑暗腐朽社会的极度愤慨。“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这句饮酒诗陶渊明没有直接讽刺虚伪黑暗的社会氛围,却凭借伯夷、叔齐的故事表达他对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世俗的强烈不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渊明著作饮酒诗20首,将自己内心的思想和心情,用这些诗作间接地抒发出来。诗人以超凡脱俗的视角揭示了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同时将内心的悲伤和苦闷反映出来。陶渊明的饮酒诗隐含着诗人高洁正直的高大品格,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后人在阅读陶渊明的饮酒诗时,一定要品味其意境,明白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篇5:饮酒陶渊明阅读题

阅读陶渊明《饮酒》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填空

陶渊明,又名______,生活在____朝代。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_________,抒发他热爱田园风光、安贫乐道、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清高自赏与消极遁世的因素。

(2)你能体会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吗?

(3)如果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解析:

(1)潜 东晋末期 农村生活。

(2)表现了诗人摆脱世俗干扰,归隐后悠闲欢快的心情。

篇6:诗歌《饮酒》 陶渊明阅读题答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

1、闲适自然(闲适、恬静、悠闲等等,意近均可)

篇7:饮酒其四陶渊明阅读

【答案】诗人用“众草”反衬“青松”,以“连林”反衬“独树”,塑造了青松不畏严寒、挺拔超凡(卓然独立)的高大形象。

2.请分析诗的结笔(“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与上文的关系。

篇8:陶渊明《饮酒·五》意蕴探析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这是一首倍受赞誉的田园诗, 这一时期的隐逸大诗人陶渊明, 可称是把酒与诗联系起来的第一人, 他不但以酒大量入诗, 以至于几乎篇篇有酒, 又把饮酒所得的境界用诗歌表达出来。本首诗自然, 如叙家常, 但平淡中却透着华彩, 简朴中又极含风韵。没有丝毫的雕饰, 却诗意盎然;实以平叙, 却意境深远, 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卓远的思想境界尽显其中。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 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 悠然自得的心境。

开篇即为奇句,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 建造房屋;“人境”, 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 车马的喧闹, 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 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 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尔, 代前句;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 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 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 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 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 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 诗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 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 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 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 第一句看似平淡, 第二句突然转折, 造成悬念。第三句借势发问, 第四句给出答案, 四句浑然一体。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认为是陶诗的名句。可以想象诗人在醉酒之余来采撷菊花, 是怎样的一种悠闲, 而正此悠然间, 远处被山气缠绕的庐山与目光不期而遇, 庐山入目既非本意, 也非有意, 只有思想真正远离官场, 心远尘网, 才能在采菊见山之际, 景与意会, 这一“见”字, 足见自然之美与悠然之乐, 显示出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也使这无意借了景却抒了情的妙句, 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 诗人所见乃“菊”, 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 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 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展现出一幅恬淡, 淳朴的画面, 暗喻晚年归隐生活安宁, 此时心情如飞鸟返林, 池鱼归渊。人亦悠然, 山亦悠然, 故山气之佳, 飞鸟相还, 无不与心境合拍。诗人在此自然地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挚爱和远离世俗“羁绊”的轻松愉悦之情。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 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景, 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这是从自然运化的景中所领悟到的,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言已尽而意无穷, 意味隽永, 以议论的方式把隐逸乐趣推向了极点。这两句也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 此时此地, 此情此景;“真意”, 真趣, 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 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 这两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 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 这两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心远”为全篇之骨, “真意”乃全篇之髓, 而这里的“真意”正是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鸟倦飞而知还”之意。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意”, 集中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摈弃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韵致、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是此诗的突出特点, 诗中虽写的是自然实景, 但更多的是写诗人意中之景。通过写景勾画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此诗中的景物又不是纯客观之景, 而是处处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饱含着诗人热爱、依恋田园生活的襟怀和意趣。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 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 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表达诗人达到“净化”的程序的思想。造语精到是此诗的又一特色。此诗用意深微, 而语言清悠隽永, 有自然之味, 而又极为精当, 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 活画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际, 无意看山而偶然见山的悠然神情, 看似信手写出, 实则精当无比, 于平淡朴拙之中见其语言功力。此诗语言质朴自然、平淡闲放, 粗看通俗, 明白如话, 实则丰富浑厚。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 到物化忘我, 再到得意忘言, 层层推进, 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 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 “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 是抒情, 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两句, 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 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 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是写景, 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 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是直接抒情, 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 情中见理, 余音绕梁, 回味悠长。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首, 本篇为第五篇, 当写于其归隐后不久。题为《饮酒》, 据诗序说, 是因为这组诗都写于酒醉之后, 实际上是借以述怀, 取其坦率不受拘束之意。

整首诗平淡自然, 明白如话, 没有奇特的物象和华丽的辞藻, 又韵味深远, 含蓄炙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田园情趣, 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唐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

[2]《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

[3]冯华著《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9:陶渊明《饮酒》诗刍议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性情

作者简介:黄金女(1970-),女,江西瑞昌人,江西省瑞昌市第五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在古代高贤雅士的眼里,隐逸是一种极为自然高尚的人生方式。在后人看来,陶渊明堪称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大隐了,但他的隐居是为了服从自己的本心,无论入世与出世,都不违一个“真”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尽管他的仕途一直很寥落。陶渊明没有将仕途视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将饮酒置于第一位,可谓与其他隐士很不相同。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黍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1](2461)陶渊明在妻子一再抗议下,才分出五十亩种粇稻。由此可以看出,在陶渊明眼里,酒就是他的粮食。清高孤傲的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却独独为酒而折服!

一、借酒修德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当然饮酒也要讲究适量、健康,即喝酒要讲究酒德。“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陶渊明喜酒,并不是一般的粗野匹夫的撒酒疯,也不是高阳酒徒般的嗜酒如命,而是其人生修炼过程中的一道风景。渊明生活于晋末乱世,充满智慧的他不能随意展示自身特有的才华。《论语·公冶长篇》载孔子评价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2](49)陶渊明借酒避世,但他不愿意如同俗人般张皇失措,而是借酒来增添自身的道德修为。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3](9)

无酒不成诗,诗词里的酒最香浓。屋内的诗人,披着粗布衣衫,隐几兀坐,酒杯已空,诗情也快要积满了,残灯下陶渊明翻动从前生涯一幕幕,诗句也一句句跃然纸上。写好的诗越积越厚,就这样成就了这广为流传的《饮酒诗二十首》。这组诗并不单单是酒后遣兴之作,每首诗背后都有着诗酒话人生的真意。普通人的饮酒,只是饮一份生活,而先生饮酒则是饮一份自然、饮一种人生。萧统每读渊明诗文,感叹不已:“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3](9)萧统此论,诚非虚言!

二、借酒抒情

陶渊明的一生,注定与酒有着不解之缘。诗酒人生,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饮酒诗意在托酒言志,以示人生醒醉。《饮酒》诗二十首中,属第五首流传最广,在这里就详细赏析下这首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那样的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可以理解为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欣赏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值得慢慢品尝。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自然之情,或叙田园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诗篇虽然自然平淡,但有着醇香的意味。陶先生的饮酒诗,诗意健康明朗,质朴自然,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又像醇香的陈年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萧统云:“有疑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3](10)萧统确属渊明的真正知音。

三、借酒消愁

生活有甜亦有苦,有乐亦有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4](127)后有曹操把酒言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有阮籍借酒装疯,明哲保身。而陶渊明借酒又有另外一番情趣。他常常以酒会友,把酒言欢,将他与友人的美好情谊寄放在酒中完成一种精神上的相交。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总是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酒桌上谈生意那是再自然不过。然而陶渊明的酒已然超越了功利性和目的性,只是纯粹的友谊,还有纯粹的酒。不仅如此,陶渊明的朋友们知道他特别爱喝酒,每次来拜访的时候都要带上美酒佳酿和他一同通宵欢饮,把酒达旦,并乐在其中。陶渊明也常常在酿新酒后邀请自己的朋友来家中品尝。在酒中,陶渊明似乎暂时忘却了内心的惆怅,陶醉于酒的情话中,与好友一起诗酒人生!陶先生是一个可爱的人,一个敢于坚持自己信念的人,他是真隐士。他的酒品、诗品、人品,一直为后世所敬仰。酒中诗,诗中酒,不管是酒成就了诗,还是诗影响了酒,这个爱喝酒的隐士,在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抹写意。可以这样说:“先生不负酒,酒也不负先生!”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中华书局,197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

[3]逯钦立.陶渊明集[M].中华书局,1979.

篇10:饮酒其四陶渊明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

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

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

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

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鉴赏】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诗意深醇,却又元气浑成,融和冲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绝唱!苏东坡对此曾有一段精彩评论:“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

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会妙不可言。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

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妙极!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就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了。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试题】一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4)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5.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6.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7.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8、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

9、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特点。

10.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

1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阅读答案】

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

3:.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4:“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5.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6.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和物融这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7.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8、“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9、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10.心远地自偏(1分)

11.“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2.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试题】二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4)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5)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答案】

(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4)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5)“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试题】三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也是全诗的诗眼。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 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 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

D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阅读答案】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心远

3、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4、自然情趣

5、B(应是“如此”之意)

篇11:饮酒其四陶渊明阅读

劝农 其四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篇12:饮酒其四陶渊明阅读

一、陶渊明《饮酒》 (其五) 的教学发现

首先看两篇陶渊明《饮酒》 (其五) 的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说:“结合这首诗的学习, 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明确: (1) 陶渊明弃官归隐, 洁身自好, 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 完善独立的人格, 渴望自由, 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2) 弃官归隐, 洁身自好, 独善其身, 在当时来说, 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因此有积极意义。 (3) 但是, 要改造社会, 要清除污秽, 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 应该兼济天下, 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 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

第二篇说:“古往今来, 有不少人争名夺利, 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 不惜采取一切手段, 甚至扭曲人性, 打击他人, 残害亲人, 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 辞官不做, 却愿意远居田园, 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 如陶渊明。”

很显然, 这几篇教学案例对陶渊明其人及其作品《饮酒》 (其五) 的思想内涵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实, 有关片面理解陶渊明其人和《饮酒》 (其五) 这首诗的教学案例, 在一些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中, 比比皆是。那么, 如何正确解读这首诗呢?我认为根本方法是知人论世。

二、并非浑身都是静穆———心怀壮志的陶渊明

袁行霈先生在《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一文中说:“陶渊明从晋安帝隆安二年 (398) 开始入桓玄幕, 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 冬辞彭泽令, 前后八个年头。这正是晋末政局最动荡的八年。陶渊明不早不晚偏偏在这时出仕, 先后入桓玄、刘裕、刘敬宣三人的军幕, 置身于政治风云的漩涡之中, 这不是很值得深思吗?”“猛志固常在”, 其实陶渊明实际上是心怀壮志的, 而且和一些当权人物有着密切关系。

大量史料表明, 陶渊明先后出仕共五次。第一次为州祭酒, 第二次入桓玄军幕, 第三次为镇军参军, 第四次为建威参军, 第五次任彭泽县令。第二、三、四次出仕都是任职于军幕之中, 投身于某种政治势力之下, 对研究陶渊明的政治态度格外重要。

陶渊明曾经投身于桓玄幕中, 有三首诗足以证明。这三首是:《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后者更能说明问题。 (诗云:“闲居三十载, 遂与尘世冥。诗书敦宿好, 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 遥遥至西荆。叩枻新秋月, 临流别友生。凉风起将夕, 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 皛皛川上平。怀役不遑寐, 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 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 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 庶以善自名。”) 诗题可以这样标点:《辛丑岁七月赴假, 还江陵夜行涂口》。诗题中的“辛丑”, 是晋安帝隆安五年, 公元401年。诗题的意思应该是在辛丑那年七月因假由江陵前往家乡寻阳, 假满从寻阳还江陵, 夜间行至涂口作了这首诗。又据《资治通鉴》, 桓玄于隆安三年 (399) 十二月袭杀荆州刺史殷仲堪, 隆安四年 (400) 三月“表求领荆、江二州。诏以玄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陶渊明既然在隆安五年 (401) 七月赴假还江陵 (荆州治所) , 则他必定在桓玄幕中任职无疑。这一经历似乎可以说明他在晋宋政治风云中的态度。

陶渊明还曾做过刘裕的参军。他有一首诗题为《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也可以说明他在晋宋政治风云中的态度。所谓“镇军参军”即镇军将军的参军。据陶澍《靖节先生年谱考异》:“惟东晋为镇军将军者, 郗愔以后, 至 (刘) 裕始复见此号。”梁启超《陶渊明年谱》沿袭其说, 《文选》李善注于此诗下引臧荣绪《晋书》曰:“宋武帝行镇军将军。”安帝元兴三年 (404) 二月刘裕率众讨桓玄, 三月入建康, 进号镇军参军。陶渊明任镇军参军必在此后。义熙元年乙巳 (405) 三月陶渊明已改任建威参军, 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前溪》诗。那么陶渊明任刘裕参军的时间顶多一年。

参军之置始自汉末, 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 其僚属往往用参丞相军事的名义。此后, 直至南北朝, 凡诸王及将军开府者, 皆置参军, 为重要幕僚。晋宋人物, 如王导、陶侃、温峤、刘牢之都曾做过参军。由此可见, 参军位虽不显, 但是一个能参机要、颇多升迁机会的职务。

三.保全真我的伟大之作———《饮酒》二十首

《饮酒》 (其一) 具有序诗、序曲之性质。《饮酒》 (其一) 云:“衰荣无定在, 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 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 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 日夕欢相持。”

我们先分析诗中“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的内涵。

《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 故秦东陵侯。秦破, 为布衣, 贫, 种瓜于长安城东, 瓜美, 故世俗谓之东陵瓜, 从召平以为名也。”阮籍《咏怀诗》其六:“昔闻东陵瓜, 近在青门外。连轸距阡陌, 子母相拘带。五色曜朝日, 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 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 宠禄岂足赖。”其六十六:“塞门不可出, 海水焉可浮。朱明不相见, 奄昧独无侯。持瓜思东陵, 黄雀诚独羞。失势在须臾, 带剑上吾丘。悼彼桑林子, 涕下自交流。假乘汧渭间, 鞍马去行游。”阮籍《采薪者歌》后半幅云:“邵平封东陵, 一旦为布衣。枝叶托根柢, 死生同盛衰。得志从命升, 失势与时隤。寒暑代征迈。变化更相推。祸福无常主。何忧身无归。推兹由斯理, 负薪又何哀。”

《饮酒二十首》第一首发端就用邵平典故, 这非常值得注意。邵平本为秦朝东陵侯, 秦亡后, 为布衣, 种瓜为生。中国诗歌使用邵平典故寄托易代之际感受, 始于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陶渊明、庾信继之。

阮籍《咏怀诗》、《采薪者歌》, 通过邵平易代之际身世之变化, 寄托自己易代之际身世变化之悲感, 重点似在自身命运。陶诗“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 亦是此意。但陶渊明此诗之重点, 似犹在兴亡之感。陶诗“衰荣无定在, 彼此更共之”, 言亡国与新朝俱无“定在”, 双方都会经历共同的兴亡 (“衰荣”) 。此明是指今日之新朝, 将是明日之亡国;是表达对新朝之深沉感愤。下文“寒暑有代谢, 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 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 日夕欢相持”, 抒发解脱超越之情思, 正是以对现实之感愤为前提的。陶渊明《述酒》诗“天容自永固, 彭殇非等伦”, 言天理自不会从刘裕之意志为转移, 晋宋寿命之长短亦将不会相同, 与“衰荣无定在, 彼此更共之”意思相同, 同是表达对新朝的感愤。《述酒》诗是作于晋亡之后, 自宋代汤汉注陶以来, 已成为确定不移之定案。

《饮酒》第一首“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 使用邵平典故寄托易代之际感受;“衰荣无定在, 彼此更共之”, 表达对新朝的感愤, 与《述酒》诗“天容自永固, 彭殇非等伦”意同;由是可见, 《饮酒》诗当应当作于晋亡之后。

陶渊明《饮酒》诗与阮籍《咏怀诗》体性相似, 皆是采用大型五言联章之文类, 抒发易代之际之感愤及超越现实之情思;《饮酒》诗之第一首与《咏怀诗》之第一首则作用相同, 皆具有序诗、序曲之性质, 起到为全部组诗确定基调、主旋律之作用。

四、结语

鲁迅曾说:“陶潜正因为非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淡的人, 但毕竟也像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一样, 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在晋末政治最动荡的时期, 他自愿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作了几番尝试, 知道已不可为, 才毅然归隐。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风云人物, 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不甘寂寞。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 显然是不够的;仅仅用生活恬淡解释他的归隐, 也是肤浅的。仅仅用厌恶官场解释他的回归田园, 诸如“弃官归隐, 洁身自好, 独善其身, 在当时来说, 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 辞官不做”等说法更是不全面的。若要深刻理解陶渊明及其《饮酒》的思想内涵, 就必须做到完整阅读, 知人论世。

参考文献

[1]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5]余冠英.魏晋南北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挫败让人更加坚强作文下一篇:某客运专线大反思大检查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