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一切

2024-04-25

“陶渊明”的一切(精选14篇)

篇1:“陶渊明”的一切

咏陶渊明,咏陶渊明颜真卿,咏陶渊明的意思,咏陶渊明赏析 -诗词大全

咏陶渊明

作者:颜真卿朝代:唐体裁:五古 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

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

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

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

篇2:“陶渊明”的一切

【拼音】yā dǎo yī qiè

【简拼】ydyq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解释】精神气度高高在上,把一切都比下去了

【成语出处】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道光24年10月21日》:“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最重要的东西

【例子】老舍《正红旗下》:“以压倒一切的声势,讨债的人敲着门环,啪啪啪啪。”

【产生年代】近代

篇3:陶渊明归隐的真相

《中华读书报》载文指出, 一般认为, 陶渊明的辞官归隐, 是诗人不能“适俗”的个性决定的。但事实上, 陶渊明所述辞官归隐的种种理由都很难成立。他说为贫而仕, 实际上是掩人耳目的言辞, 意在消弭当朝权贵对他在政治上的警觉。他的曾祖父陶侃曾是桓玄父亲桓温的将军。陶渊明早年在政治上很有抱负:“忆我少壮时, 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因此, 陶渊明的出仕, 尤其是投身于桓玄幕府, 既有家族渊源, 主要是政治选择的结果, 他认为晋朝必败, 桓玄必胜, 其政治前途是一片光明的。但是, 他没有料到的是, 桓玄集团会被刘裕消灭。在东晋末年的混乱政局中, 看风使舵的人物所在多有, 如著名的寒族出身的文人傅亮就是一个典型。但陶渊明的情况与他不同, 自始至终都属于桓党。他辞官归隐之后, 特别是在刘宋建国以后, 虽然朝廷屡有征召, 再也不肯出仕, 因为仕于桓玄的政治经历, 无论是晋朝的皇室集团还是刘宋皇室集团随时都可能以此为把柄整治他, 陶公对此当然是心存顾忌的。就当时的历史情况而言, 作为桓玄集团的余党, 陶渊明必须妥善处理与刘裕集团和皇室集团的关系, 这是他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 否则, 他就要人头落地, 乃至殃及九族。令人欣慰的是, 陶渊明妥善地处理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 他是成功的, 当然也是愉悦的, 所以在将归未归之际唱出了“归去来兮”那凄美、潇洒、激越的人生音调, 最终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篇4:陶渊明的“粉丝”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推崇,几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他编的《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此外,他还写了《陶渊明传》,创作了摹写陶渊明精神气质的诗歌作品,他所编辑的《文选》收录了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八首。萧统做粉丝做到如此敬业的地步,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追星”行为而有了别样的意义。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非常崇拜,他在诗中说:“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这是不是等于说,虽然星空灿烂,但你是我的唯一。诗歌创作方面,孟浩然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陶渊明诗作多有传承。

杜甫也是陶渊明的粉丝。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隔世的知己,他咏诗道:“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不但认同陶渊明的儒家政治精神、独立自由人格,而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纳、发挥陶渊明思想和诗艺。由表及里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做这样有品位的粉丝,方不辱没自己所崇拜的偶像。

白居易也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偶像。江州离陶渊明的故乡浔阳很近,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时候,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一诗,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赞颂陶渊明高尚的人格。白居易自称是“异世陶元亮”,也就是另一个时空的陶渊明,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情趣,被他引入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中。

“唐宋八大家”中,至少有两个是陶渊明的粉丝:欧阳修和苏轼。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他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苏轼呢,不但自己喜欢陶渊明,还拉上儿子一起“追星”,读陶诗、和陶诗曾是他们父子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苏轼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自己“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又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留下词作六百多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渊明诗文的就有六十首,也就是说,他差不多每十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从这个角度来说,辛弃疾堪称陶渊明的“超级粉丝”。

篇5:“陶渊明”的一切

陶渊明的“真”与“妙”——叶嘉莹讲陶渊明

(一)今天,一位德高望重的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来到《名家讲坛》栏目啦!火速搬板凳到前排听先生讲述陶渊明的诗歌世界吧!特大喜讯!《名家讲坛》栏目迎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先生擅长用敏锐的艺术感觉和清晰的理论表述,来揭示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风貌。先生的著述和讲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先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研究、普及、教育事业,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先生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老校友,是师大人的老前辈。我们有幸得到先生的亲口允许,并且得到几位叶门高足的支持和帮助,将先生最近几年的演讲稿编辑成若干单篇文章,在《名家讲坛》栏目中依次发表。今天,我们推出第一个系列(“叶嘉莹讲陶渊明”)的第一集:《陶渊明的“真”与“妙”》。预告下一集的内容是《隐士陶渊明的做官经历》。愿广大读者跟随叶先生的讲述,在陶渊明的精神与诗歌世界中徜徉涵泳、乐而忘返。陶渊明的“真”与“妙”文/叶嘉莹我今天非常感动,我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爱好中国古诗的朋友们。我是从很小时候就读诵古诗,就被古诗所吸引了。所以我在天津南开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一些人来作访问,就访问到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就跟他们说了一句,她说“我的妈妈就是爱她的诗词”,我真是爱我的诗词。而且跟我比较熟的朋友也知道,我的一生不是很顺利地走过来的,不管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生活上的、感情上的,我都经历过很多的挫折和苦难,而我现在还能有这么好的身体和精神,可以跟大家谈讲诗词,这完全就是因为我对于诗词的爱好给了我这样的精神,给了我这种健康的体力,所以我真的是爱我的诗词,我也感谢我的诗词。我们要讲的内容是陶渊明的组诗,“组诗”就是成组的诗,一个题目写了很多首。如果你偶然看见一个景物,引起了你的感动,就是刹那之间的一个感动,这个时候,你也许写一首诗就够了。比如宋朝诗人做杨万里写过一首小诗,说“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他说你要不然就下一场大雨,要不然你就不下,你下这么三点两点的,稀稀疏疏的雨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是“似妒诗人山入眼”,说这个老天爷就是嫉妒我,嫉妒我怎么看到这样美丽的山,所以他就下这个小雨,“千山故隔一帘珠”,所以这个雨下得象是挂了一层珠帘,故意不让我看得清楚。这首诗当然也写得很美,可是这一切都是偶然的,偶然的景象、偶然的感受,所以有一首诗就够了,把他的感觉说完了。可是组诗都是有很深厚的感情,内心有很大的感动,一首诗真是说不完,所以才写成一组诗。中国有很多诗人都写过成组的诗,这个“组诗”的性质有很多的不同,有的一组诗里边,第一首诗、第二首诗、第三首诗,没有一定的次序;也有的组诗排在一起,它的第一首、第二首、第三首,都是有一定的次序,不可以随便地更改的,这样的组诗,我以为最有名的一组诗就是杜甫的《秋兴》八首,这是杜甫流落在四川夔府的时候所写的,他从夔府秋天的巫峡景色引起他的兴发感动,因而怀念长安、怀念朝廷,他要写几十年的朝廷的政治的战乱兴衰,要写他自己几十年来的流离艰苦,这哪里是一首诗可以写完的?所以他要写八首诗。而陶渊明的诗呢?其实陶渊明留下来的诗不多,只有一百多首,跟中国的那些大诗人不能相比。白乐天的诗有多少首?人家说“乐天长短三千首,不及韦郎五字诗”(《和孔周翰二绝·观净观堂效韦苏州诗》);而陆游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诗”(《小饮梅花下作》),所以你看,人家白乐天可以写他三千首,陆游可以写他一万首诗,而杜甫李白也都有八九百首诗流传下来,陶渊明不过一百多首诗而已,所以比起那些个大家来,陶渊明写的诗真是太少了。而陶渊明的一百多首诗里边,就有很多是组诗,例如他的《形影神》三首是讲生死的问题;《归园田居》五首是写他回去种田;《拟古》九首是写晋宋易代的哀悼;《杂诗》十二首是写生命无常,在短暂的生命之中各种的杂感;《咏贫士》的七首是写对于“固穷”的持守;《读》十三首是借着神话传说表现对世事的悲慨,等等。杜甫的《秋兴》八首写的是几十年的个人身世、国家盛衰的变化,陶渊明不是,陶渊明的组诗都是写他自己内心的活动,是他思想、心灵、精神、感情之间的活动,都是他所考量的人生的重要问题。陶渊明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诗人,他的诗文字都非常简净,不像中国有一些人的诗,象李贺,人们说他是个“鬼才”,他总写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象韩退之,喜欢用散文来写诗,写些稀奇古怪的句子。不用说李贺跟韩愈,他们是爱好奇险;那么还有象李商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写得如此的华丽。可是陶渊明不像李贺、韩退之这么好奇险,也不像李商隐这样的华丽,也不像杜甫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些个诗人,当他们写诗的时候,都有一个“为人”之心,就是是我写了这首诗以后,别人会对我怎么样看,我会得到怎么样的评价,所以这些个人就是要奇险,是要华丽,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而白居易说,我写诗要让“老妪都解”,要让那个没有读书认字的老太婆都能够懂得,他是故意要求每一个人都懂。可是陶渊明的“简净”不是有心要去要求的,陶渊明是“任真”,就是任凭我自己最真诚的自然流露,如果我的情思是复杂的,我在诗里边就把我的复杂表现出来,我如果是简单就是简单,至于你们懂不懂,陶渊明没有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所以他不是“为人”的,他是“为己”的,陶渊明被后代很多人赞美称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陶渊明的“任真”。苏东坡曾经说过这样的两句话,他说陶渊明这个人,“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赞美陶渊明“真”的不止是苏东坡,辛弃疾也写过一首词来赞美他,他说陶渊明“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没有一个字不是出自内心的、真淳地写下来的。所以现在就说了,我们常常说文学创作的修辞,“修辞立其诚”(《易传·文言》),什么样的文学是好的文学?你有真的感觉、真的感情、真的思想、真的见解,特别是作诗,情动于中,所以“修辞立其诚”,那么说真就是好的吗?我当年在台湾大学教书,那时我们的课是“诗选及习作”,我们不但要选诗来读,还要教学生来作。有一个学生就作了一首诗,我常常举他这个例证,说“红叶枕边香”,我说这个不大合乎常理,第一,我没有闻到红叶有什么香气;而且红叶都长在山上,“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这都在山上,怎么跑到枕边了?这就不通了。他说老师你不是说“修辞立其诚”吗?我写的都是真的,他说这是我的女朋友送给我的红叶,上面还有香水,放在我的枕边,这不是“红叶枕边香”吗?所以这个“修辞立其诚”的“诚”就很难说,可是你要知道,这个文学总是写给人家读的,所以这个文字我们就说了,文学要有一种感发的力量,这感发的力量不但从作者而言,你是因为有了感发才写的,而当你这个感发力量表现在你的作品之中,这个作品就要带着你的感发力量去给这个读者,这正是诗歌、文学的生生不已的生命。你写出文字就是要给读者看的,所以一定要把他的生命能够传达出去,是要给读者去看的。我现在举他的例证,虽然不是很让人了解,但是还不是很坏。所以我们说“诚”,不是只要是真的就是好的。如果你拿一块透明的、没有渣滓的水晶石给人看,说这是真,这是水晶的本色,它真是清纯、真是透明,那我如果拿一根粉笔给你看,说这也是真的,但它既不清纯、也不透明,上面有很多污点,所以不是说你只要真淳、只要透明就是好,而是要看你这个本质,你在真淳之中所表现的本质是什么?你是水晶还是粉笔?所以真淳之中就有一个本质,而且这个本质又有种种的不同,有的是简单的,有的是繁复的。陶渊明的诗之所以妙,也是苏东坡赞美他的,说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和陶渊明诗集引》),刚才苏东坡是赞美他的人,说他是任真的,不是虚伪的面目,不是人为的,这是他做人这一方面;那么他作诗这一方面呢?也是苏东坡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看起来非常的质朴,陶渊明就是我心里面怎么想就怎么样写,“我手写我口”(黄遵宪《杂感》),我不是要故意要做的漂亮让人赞美,我也不是要故意要做得简单让你们都懂,我的心里怎么样活动我就怎么样写,所以他的诗看起来是质朴是简单,可是实在是非常妙。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就举了一个比喻,他说陶渊明诗就仿佛是什么呢?仿佛是日光,是“七彩融为一白”。你看那日光,很单纯的一个白的亮的颜色,可是你用三棱镜一透视一折射,你就发现它里边原来是有七彩的。陶渊明的诗也是如此,你看他一句诗,它就非常简单,但是它里边的情思、意念、精神、感情的活动是非常繁复的,所以苏轼说它“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癯”是瘦,看起来它没有什么辞采,就是很死板地在那里,可是它实在是“腴”,“腴”是丰美,非常丰美的。不但苏轼赞美他,辛弃疾赞美他,宋朝诗人陈后山也赞美陶渊明,他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与游丞相》),真是说得好。他说陶渊明不是为做诗,他是写他胸中,胸中的什么呢?是胸中之情?胸中之意?他说不是,他是写他“胸中之妙”,真是妙,陶渊明的胸中真是妙。(汪梦川整理)作者介绍:叶嘉莹,号迦陵。生于燕京旧家,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为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入室弟子。50年代在台湾大学任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并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校访问讲学。后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70年代末返大陆曾在多所院校讲学,并被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聘为客座教授,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迦陵论词丛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谿词说》、《唐宋词十七讲》等数十种。栏目主持人:谢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章黄国学主编。----------特别鸣谢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敦和基金会----------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篇6:陶渊明的生平

●393年,孝武帝太元十八年,29岁,任江州祭酒。

●4,隆安四年,36岁,辞征辟,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4,元兴三年,40岁,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4,义熙元年,41岁,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辞职,同年秋任彭泽令。八十三天后,辞官归里,赋《归去来兮辞》,开始过“躬耕自资”的生活,安贫乐道,悠游世外。

篇7:陶渊明的故事

为了生存,也因为梦想还没完全破灭,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最终一次做官,出任彭泽令。此时,他已过了“不惑之年”。但倔强的性格和正直的为人让他当官后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景。同僚们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头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感慨道:“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从此永远脱离了官场。

在归乡之时,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显示了自我宁愿贫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由于农田受灾,房屋又被火烧,他的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向世俗低头,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看重他的才华,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拒绝了。

陶渊明并非悲观厌世,他在自我的文章中构建着自我的梦想社会,追求着自我的人生梦想。受到老紫思想的启发,他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淳朴安详的小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几乎是对老紫“小国寡民”的梦想社会的详细描述。

然而,这么一个完美的地方却“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也许这正是陶渊明的感悟,正是他心中的悲哀。桃源这样的梦想所在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在欲望肆虐,贪虐横行的当时,根本无法实现。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笔下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源,却为后世文人供给了一处灵魂的寄托。李白《古风》诗曰:“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杜甫《北征》诗说:“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明代张煌言《赠卢牧舟大司马》诗:“并州正有来苏望,忍说桃源可避秦。”桃花源便是陶渊明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那里不仅仅有恬静,安宁的生活,也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它让千百年中的梦想者在此休憩心灵,在此获得慰藉。

篇8: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观,诗意人生

陶渊明的一生, 是求真求美的一生, 他的生存方式, 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面对多元化的浮躁时代, 他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和从而形成的宁静平和、恬淡自然的心态, 正是他诗意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要探求陶渊明诗意人生观的形成和追求过程, 就必须要观照他的整个人生历程。

1 人生历程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 是东晋开国元勋, 军功显著, 官至大司马, 都督八州军事, 荆、江二州刺史, 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杂诗》) 的大志,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 , 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 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 他出身庶族, 受人轻视, 感到不堪吏职, “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 。他辞职回家后, 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 他也辞谢了。后曾经到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 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 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 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 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至, 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 至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 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他最后赋《归去来兮辞》, 表明自己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 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 与他志同道合, 安贫乐贱, “夫耕于前, 妻锄于后”, 共同劳动, 维持生活, 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归田之初, 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满堂前。”陶渊明爱菊, 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杂诗》) 脍炙人口。他性嗜酒, 饮必醉。朋友来访, 无论贵贱, 只要家中有酒, 必与同饮。义熙四年, 住地上京失火, 迁至栗里, 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 还可以“欢会酌春酒, 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 则“夏日抱长饥, 寒夜列被眠”。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 而固穷守节的志趣, 老而益坚。元嘉四年 (427年) 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 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 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2 诗意人生

事实上, 陶渊明生活在先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其思想组成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 仅以一种思想或某几种涵盖之, 似乎不太可能。六朝时期各种思想泛起, 作为一个文化人, 时代文化特征必然要在它的心理及诗文中留下纷繁的印记。关键是, 作为文学家、诗人, 它的特质是什么呢?另外六朝时期除了思想的纷杂外, 还是文学自觉的时代, 它的表现又在哪里呢?我想应该在于文学审美意识的觉醒。中国文化中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宗教意识, 因此对于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而言, 其心理世界是值得探讨的。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逐渐成熟, 由六朝开始有了自觉意识的文学, 在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陶渊明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陶渊明活在诗意里。诗意, 作为一种生存方式, 成为他的人生哲学。“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 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是审美的至境, 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 一般都鄙视力役, 看不起农业劳动, 更不消说去发现挖掘农业生产中的诗情画意和参加劳动后的感受与体验了。魏晋时代的清谈之风盛行, 清谈家以不染事务为高雅, 以远离劳动为时髦。有人以“山水诗”为陶渊明定位, 其实是忽略了陶渊明自身独特的价值。陶渊明的“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自然, 与谢灵运等人有所不同, 陶渊明这里的自然, 不仅是脱世的名山秀水, 也不仅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更主要的是审美的、文化的第二自然。审美功能在使个体精神的安宁和超脱方面对陶渊明极为重要。

因而, 陶渊明的田园诗, 就不仅仅是诗的题材领域的拓展问题, 也不是放下文化人的架子与村夫野老交往的问题, 它反映的恰恰是一个文化人的特质——真正的农民是不会把面朝黄土背朝天视作一种享受的。陶渊明眼中的田园不再是孔子门徒、游侠剑客、簪缨世家、清谈雅客眼里的农夫野老等下等人的生活圈子。他眼里的农村, 已是过滤了因战乱导致的荒芜破败、扶犁把锄的艰辛、粗茶淡饭的清苦、布衣褐服的寒酸的优美田园。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多美的景象啊!田园生活变成简单质朴且可实践的诗意生活。也只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建构才能使他从仕宦的肉体安适、精神窒息 (“久在樊笼里”、“以心为形役”) 里毅然走出, 投入体力劳苦艰辛而精神却倍感愉悦的乡野田园生活中。

3 文学之于陶渊明的意义

文学对陶渊明的人生而言, 意义弥重。文学是他诗意人生经历的复现, 也是他诗意人生的表达方式, 还是他诗意人生的一重内容。从陶渊明始, 文学审美作为个体精神安宁和超脱的途径, 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以此自终……酣觞赋诗, 以乐其志”等句子, 恰当而细敏地体现出了文学自觉带给陶渊明的精神上的快慰, 这种对文学价值的自觉追求也拨动了后世文人们的心弦。

陶渊明不愿受樊笼之苦而归隐乡间田园。他返朴归真, 融入自然和田园之中, 这种人生选择是他实现心灵救赎的不二法门, 也是他超越世俗和自我的唯一通道。而它的纯朴真拙并非老庄式的绝圣弃知, 他的“真意”“守拙”是经审美加工过了的。因此文学化、文字化的生活才是陶渊明的心灵鸡汤。

陶渊明审美化的诗意人生观, 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身上都可寻到陶渊明的影子, 而苏轼则是陶渊明的崇拜者, 也是以审美姿态生存的典型。苏轼甚至把自己作为审美对象, 不断被贬谪的不幸遭遇, 也成了笔下丰富的文学材料,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即是他诗意的人生追求化诸笔端而留给我们的文学珍品。

参考文献

[1]李惊涛.作为文学表象的爱与生[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2]张京援.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海男.紫色笔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篇9:陶渊明的悲剧

鲁迅先生曾对陶渊明是否是隐士作了精辟的解说:“要在他们身上鉴赏隐逸气,我敢说,这只能怪自己糊涂。”为什么呢?“真的隐君子是没法看到的,古今著作,足以汗牛而充栋,但我们可能找出樵夫渔父的著作来吗?他们的著作是砍柴和打鱼。至于那些文士和诗翁,自称是钓徒樵子的,倒大抵是悠然自得的封翁或公子”,“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

既然如此,那么陶先生在文学史上做的隐士就无非是外界无意赋予他的一道光环。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他的归隐。的确,陶渊明的归隐是源于他诗人气质无法与黑暗的官场融合,这显然意味着他的辞官并非为了做隐士,说得直白些,则是“不堪吏职”罢了。在辞去江州祭酒时陶渊明曾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不禁令人想到明代清官海瑞,同是职小官微的县令,同是对五斗米付之不屑,海瑞却能做到“长揖不跪”,既而“备好棺椁,为民请命”,而陶渊明却只有退隐,在自己的园子里发些“金刚怒目”的火气。据此看来,陶的退隐实在是做不来官的梯子和做不好官的口实。

陶渊明在官场上不得意,不能忍受“世俗久相欺”,认为自己是有羁绊的飞鸟,是囿于池中的游鱼,希望在归隐中得到解脱,这种欲罢不能的心理使他的官做了辞,辞了做,文学史上记载:在写完《归去来兮辞》之后,陶渊明还出仕过刘裕的参军。由此可见,陶的归隐确是被迫——为自己所迫。这种自迫行为使他建塑了一路退去的复杂矛盾的心路历程,注定了他一生的精神悲剧。

陶渊明退隐田园之后,大量地写诗,大量地饮酒,希冀通过诗与酒醉倒理智与清醒,从而摆脱“有志不获骋”的苦闷而达到一种心境的悠然与恬淡。可惜的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他最终也没能解脱自己,而只是将自己从一个囹圄搬到另一个囹圄。

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陶先生写诗本是为自己解愁,并未抱有传世之目的,因为没有功利目的,诗风则显得淳朴自然,没有矫饰之感,后人备加推崇,反而得以久远传世。我想,后世推崇的缘起自然也应该是其诗能解愁。这种解愁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人精神上的释然与舒放,却不会根治苦闷的症结,一旦读成了心结,便会产生释情习惯:一有愁闷便要作诗,不写则不足以舒情,只待写了才算平和,之后还要循环。不会有人因为读了田园诗而消解了愁苦,同样作了田园诗的陶渊明也不会因作了田园诗而得以超脱,苦还是苦,闷还是闷,陶渊明还是陶渊明。

举个简单的例子,陶诗中经常出现“鸟”的意象:“羁鸟恋旧林”、“飞鸟相与还”、“我欲因此鸟”、“望云惭高鸟”、“栖栖失群鸟”,鸟的自由飞翔牵动了诗人解脱羁绊的情愫而希望自己也能像鸟一样得到自由。若按理,陶辞官归隐后该是得到了“自由”,但他还一再慕鸟,说明诗人并未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他还有牵挂,还有对俗务的不能忘弃。他的忧虑有因光阴流逝的(《荣木》),有因儿子不肖的(《责子》),有因人生无常的(《形影神》),有因世间生死的(《拟挽歌辞》),更有因功名不遂的(《杂诗·白日沦西河》)。怀着如此之多的忧虑,诗人又怎么能够超脱、悠然、恬淡?又怎么能够成为飞鸟呢?实际上陶渊明始终未能以一只自由鸟儿的心态飞翔过,如果说诗人的确有一段飞翔期的话,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只风筝。

太多的凄苦与不平让诗人走出官场却走不出心灵的孤独。在他著名的田园诗《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作者在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劳动者晚归的美好图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得清幽质朴,悠然陶然,但诗的结尾诗人却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升华了情感,超越了生活的画面,令人在他绝妙的劝慰中感受飘逸,感受超脱,感受从中飘散出来的悠长的叹息。“但使愿无违”,多么淡然的希望!多么沉重的叹息!

出世的不能出世,这正是陶渊明的悲剧。

篇10:陶渊明的名言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4、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7、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8、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篇11:陶渊明的诗歌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篇12:陶渊明的名言名句

1、停云其三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其四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停云》

2、边我物识琴中趣,月要并劳弦上音

3、我醉欲眠,卿且去

4、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并多陆成周。————《停云》

5、此中有水实大起味,欲辩已忘言

6、登家周却皋以舒啸,临清流为比他学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将人他学国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7、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

8、少时壮且厉,扶剑独行游————《拟古》

9、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善恶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寿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神释》

10、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11、人之所宝,尚或未珍。————《答庞参军》

12、深圳鼎益丰集团人人里带他声以勤奋上了国:勤去小那如春起小那里带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去小那如磨刀小那里带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13、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挽歌其二》

1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5、忘怀得要学,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16、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

17、此身托山河,生死不足道。

一朝气息绝,魂魄俱烟消。得失不复治,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荣辱谁知晓?————《拟挽歌辞》

18、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19、寓形宇对却走复几时?曷不委心比然去留?孙为乎遑遑欲了界也看?————《归去来兮辞》

20、人生一想当能可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下看子是小气。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利在只晨。及时当勉励,水山别的和不待人。————《杂诗和没二首》

2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22、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

23、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24、细雨朦胧小石桥

春风荡漾小竹筏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

25、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二首》

26、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27、悲晨曦路之子作易夕,感人生路之子作长勤。————《闲情赋》

28、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再天着就易安。————《归来去兮辞》

29、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闲情赋》

30、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篇13:陶渊明诗歌的田园世界

在陶渊明之前, 山水题材虽已进入诗歌当中, 如曹操的《观沧海》, 西晋的金谷宴集、兰亭修禊等诗, 但他们只是登临游赏而兴吟咏, 或助兴己怀, 或借以悟道, 而不能真正地生活于其中, 与自己的观赏对象融为一体。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迥异于此, 他写的田园风物, 稼穑生活, 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 他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 而是其中的一员, 所以, 他能开拓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田园风光

陶渊明写的田园风物, 稼穑生活, 与其是完全融合为一体的, 他不是泛咏山林, 而是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 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 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 表达了诗人置身大自然的感受, 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并未直接说出, 而是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 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再如《和郭主簿》其一:

蔼蔼堂前林, 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 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 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兹, 旧谷犹储今。营己有良极, 过足非所钦。春秫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则, 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 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 怀古一何深。

这是陶渊明回赠郭主簿两首佳作中的第一首。诗人描写的是平常的田园景物和村居生活, 前四句生动地描写了田园夏日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畅适的心境, 中间十二句写平静的田园生活, 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 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人带来极大的乐趣, 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和焦虑中彻底解脱出来, 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宋代朱熹赞赏说:“晋宋人物, 虽曰尚清高, 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 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 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诗人虽然退居田园, 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却也不同于那些佯狂避世、离群索居的隐士, 他仍然筑室于人群聚居的尘世, 但能避开车马的喧嚣之声, 远离庸俗鄙俚的人们。何能身处人境而能离尘绝俗呢?诗人吟道“心远地自偏”, 从而不仅道出了此诗的主旨, 也道出了诗人一生追求的立身宗旨。“采菊东篱下”四句正从心远地自偏引申出来。心无所系, 居处僻静, 故能采菊东篱而悠然自得, 偶一仰视, 高耸入云的庐山便映入眼帘。山间夕阳, 飞鸟归林, 就在这样的情景下, 诗人情不自禁地抒发了人生真谛的感悟, 那正是一种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而诗人的欣喜之情也跃然纸上了。

二.真实地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 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 平静乐观, 怡然自得。《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

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 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 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 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 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 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 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 躬耕非所叹。

诗一开头就表述了作者对耕田生活的态度和认识。“孰是都不管, 而以求自安?”说明不劳而获、无所事事, 是得不到安生的。诗人认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人生基本所需的衣食, 虽然田家劳作辛苦, 四体诚疲, 但却免掉“异患”带来的心理精神负担, 劳作后盥洗小酌, 亦堪欣慰。

再如《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为。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生活的劳动者的切身感受。皓月当空, 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 乡村小路旁的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但是, 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 因为诗人力耕自食的理想得以如愿。一种怡然自得之状呼之欲出。

陶渊明在《移居》其二中写道:“衣食当须纪, 力耕不吾欺。”穿的吃的需要自己去经营, 只要努力耕作, 就不会徒劳无所得, 这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虽然在南村有时也有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 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 而且更深地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

三.记叙真挚淳朴的友谊

诗人亲自参加劳动, 接近劳动人民, 和劳动人们生活在一起, 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的艰辛, 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 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 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如《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 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 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 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 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诗人直率地说出“昔欲居南村”的原因, 是听说南村这个地方有很多心地淳朴的人, 诗人很乐意天天同他们相处在一起。写同“素心人”朝夕相处叙谈往事, 我们似乎可以想见邻里之间你来我往、自由无拘的情状, 言谈声笑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 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 何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 力耕不吾欺。

这看似平淡的诗句, 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人们经营耕作, 时时相聚, “乐数晨夕”的图画。

朋友过门, 互相招呼, 相聚在一起, 如果有酒, 大家一起斟酌品尝, 这里, 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闲暇时, 大家就披衣相访, 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 没有厌足的时候。“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经常在乡野闾里和劳动的村民共事往来, 与农民相见时并不谈那些尘杂之事, 只谈论桑麻等庄稼生长之类的话。诗人与村民的感情就在共同的躬耕自资的生活中产生, 发展。

四.表现农村的贫困生活

在陶渊明笔下, 田园生活也不都是惬意的, 农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 农民不堪徭役的繁重、赋税的苛刻, 纷纷逃往山林, 田园荒芜, 农村破败。陶渊明本人也既遭天灾, 又遇人祸, 他品味了个人生活贫困的苦涩, 也目睹了农村凋敝的景象。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 他写道:“炎炎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鸟迁。”陶渊明归田初期的“余兹”之乐, 后来被这“抱饥”之忧取代了。这里虽然是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倾诉, 但从此也不难想象广大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归园田居》其四中, 诗人写道:“井灶有遗处, 桑竹残朽株。”诗人触目之处皆荒凉残破。动乱年代, 农村的贫困生活可想而知。

在陶渊明52岁时, 从事耕田生活已经12年了, 这年他写了《丙辰岁八月中于巽舍获》。在诗中, 我们已看不到诗人当年的书生意气了, 劳动了12年, 努力耕作, 至老不懈, 但长年的生活还是饥寒交迫, 满足不了最低的生活要求。“饥者欢初饱”“悲风爱静夜”, 在描写他的缺衣少食的生活感受上是多么让人难忘啊!

篇14:陶渊明的田园情怀

【学习内容】

(1)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

(2)“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上)5册第2页田园情怀《归园田居四首》。

【学习目标】

多角度了解陶渊明,深层次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熟读五首《归园田居》,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优美的田园风光。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赵师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孟浩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过杨村》 杨万里)

之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陶渊明。

2.出示课件。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陶渊明41岁时,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为人们呈现出一幅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田园诗的始祖”。

二、诵读诗歌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直至读熟,之后试读诗歌,齐诵诗歌。

三、读出内容

1.这五首诗描绘了诗人回归田园后丰富充实的生活和新鲜的感受,说一说:反复诵读诗歌后你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印象。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____________,你看(听“____________”。

2.出示课件并小结。

陶渊明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些这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幅恬静幽美、淳朴自然、清新喜人的图画,有没有他《桃花源记》的光景?

(出示课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四、读出意境

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会意境中那美丽的画面。诗中有画,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然后这样说话:“____________”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使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榆柳飘飘、桃李芬芳的平静的田园景色。“带月荷锄归”,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田野远处,村落隐隐,炊烟袅袅,深巷狗吠,桑树鸡鸣,宁静恬适,幽邃深远,自然和谐。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写出了乡村生活中邻里关系的融洽和谐,于平凡处见幽远。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的是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几句简单的耕作生活诗中,读出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境,悟出了洒脱飘逸的韵味,却不失真挚淳朴的感情。

小结:陶渊明用朴素的语言,真率质朴地抒发出平淡的心境,描绘出幽远的意境(似涓涓细流,潺潺而来,清澈自然,平淡幽远),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极高境界。

五、读出品格

1.俗话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透过这五首诗,你了解了一个什么样的陶渊明呢?结合下面这个句式说一说。

我从“_______________”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陶渊明。

2.一直以来,人们对陶渊明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消极避世,有人说他失意隐居,有人说他追求本真,你认为呢?

陶渊明的经历:

(1)青少年时期受儒家学说影响,充满建功立业的幻想;

(2)29岁到41岁,为反复出仕和归隐时期。出仕是为了实现“明主贤君”的社会理想,归隐是因为官场黑暗污浊,理想难以实现从而采取洁身自好的态度;

(3)41岁到63岁是归隐时期。对统治阶级不再抱任何幻想,把诗歌作为反抗黑暗现实的武器,极写田园的清新静美,反衬官场的污浊丑恶,构想出理想的王国“桃花源”。

3.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官场黑暗,政治上无法作为;

田园静美,精神上自由闲逸;

远离尘世,道德上抱朴守拙……

(抱朴守拙: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不为外物所诱惑,持守本真)

4.把握主题。

作者的归隐是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宁静,是出于内心的意愿,并非消极避世。

于丹教授这样评价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他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颗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

六、链接丛书,拓展主题

1.陶渊明不屑在污浊的官场上阿谀奉承,选择在幽美田园中保持着自己的本心,感受着“种豆南山下”的悠然。纵观历史,很多仁人一直保持着对本心的追求。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贫贱不能移”,坚守本真。

范仲淹被贬离京,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借着洞庭湖的美好景色,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文天祥在国家危亡关头,誓与敌人抗争,被俘后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不肯投降,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慨叹。

2.讨论“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今天这个纷繁的物欲世界,我们要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心呢?(不沉迷物欲,崇尚精神,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3.小结: 陶渊明不仅因此留下了很美的诗文,而且也塑造了最完美的人格,他独特的艺术成就和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课后可查找他的有关资料,读《归去来兮辞》。

上一篇:赴美签证资料(学生)下一篇:诚信从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