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权劝学学案

2024-04-23

4孙权劝学学案(精选3篇)

篇1:4孙权劝学学案

孙权劝学

教师寄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语气,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感知,整体把握(注意做好笔记)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展示“孙权、吕蒙、鲁肃”资料。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二)品味语言,感知人物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语气和感情的把握。

2.结合人物身份,逐句分析人物语言,总结语调。3.言为心声,借品味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孙权:鲁肃:吕蒙:

(三)情感教育:

结合《伤仲永》论论,天资的聪敏与后天努力那些重要?他们的事迹对你有什么启示?

当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2.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3.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4.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而吕蒙开始却以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蒙“”。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1.请以“梦中会吴蒙”为题目在读书笔记本上写一篇小短文。要求:(1)主题明确(2)大胆想象

篇2:4孙权劝学学案

》说

稿

武 威 八 中

罗 会 林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六日

《孙权劝学》说课稿

说课人:罗会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武威八中的教师罗会林。我说课的题目是《孙权劝学》,这一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理念和教学设想、教学法、教学环节、课堂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说课,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积极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此,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一、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二、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三、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教学重点是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

第二、说教学理念和教学设想。

我校积极推行杨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整整三年了。在这三年里,全体教师积极改革、大胆创新,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节课,我就是在这一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设计了整个教学环节,希望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

第三、说教学法。

这节课,我遵循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引领作用,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首先,我布置课前预习文学常识、课文朗读和字词积累,让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第一部分。课堂上则以检查预习的方式重点强调。这样就实现了第一次先学后教。其次,在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自读,分角色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以读促学,读中体悟。在翻译课文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注释,以小组口译的方法合作学习,然后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共同解决学案上的重点词义和难句翻译。实现了第二次先学后教。

再次,在教学“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这个重点时,我逐步出示三个研讨问题,启发学生合作探讨,提示学生回答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实现了第三次先学后教。

最后设计的当堂达标,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知识,还锻炼了思维。这样,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解惑,总结反思,效果很好。

第四、说教学环节。

依据我校学案导学的设计要求,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自主完成。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欣赏美文。

三、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五、当堂达标,挑战自我。

六、课后作业。第五、说课堂效果。

本节课,学生预习的比较扎实,师生配合的也比较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了!不足之处是时间充裕的话让学生把八个成语故事任选一个给大家讲一讲效果会更好!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过程,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3:劝学学案(教师版)(大全)

《劝学》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本单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大板块,下分两个小版块:“获得教养的途径”“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益。从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上,学会恰当地表达思想,学习朴素的文风。

本文来自第一小板块“求学之道”,这个板块有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劝学》主要知道学习对成长的重要,《师说》拜师对成长的重要。既是文言文,本文又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还是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要求与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熟练背诵课文。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坚持做到当堂成诵。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2段。第二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背诵默写全文。作业并检查纠正(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第一课时

内容: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2段。过程:

一、导入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现在,是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板块。学习这个单元,注意从经典中获得教益,学习思想观点的表达,学习朴素的文风,学习生动、清晰地阐述抽象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学《劝学》。

二、检查预习

(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rou)虽又(you)槁(gǎo)暴(pu)砺(li)参(cān)省(xǐng)乎己 知(zhi)明 跂(qi)生(xing)非异也 跬(kuǐ)骥(ji)驽(nu)锲(qie)镂(lou)螯(ao)

(2)听写:

登高博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锲而不舍

三、简介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述又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和孟轲虽然同属于儒家学术的派别,但他在性善说上和孟子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要通过后天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为善。

四、诵读第1段,并理解积累

1、诵读

2、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

劝学——已——于(1)——于(2)——于(3)——以为——有——暴——“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

劝学——劝勉学习。劝,劝勉。《劝学》本文是原文的节选,原文比较长,本文选了前面的部分内容。

已——停止 于(1)——从 于(2)——比 于(3)——比 有——又(通假字)暴——曝(通假字)日——每日,名词做状语

四个“而”:而1,2却;而3并且;而4而且

“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3、解决疑难

4、学生练习翻译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说明什么道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之聪明贤惠——学习的意义)

6、试背诵 先自读两遍,然后检查试背。

7、学生齐背一遍

四、诵读第2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

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齐读

3、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而1,2同,“地”修饰关系;而3,5同,“然后”顺承关系;而4,6,7,8同“却”转折关系

“彰”──就是“明”的意思。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致”──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能水”──能,擅长;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4、解决疑难

5、学生练习翻译

6、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 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学习了才能善假于物——学习的作用。

7、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8、作业:看读本中的文言文

第二课时

内容: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教学过程:

一、背诵1、2段

二、指名翻译1、2段

三、诵读第3段,并理解积累

1.、指名读(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齐读

3、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无以”——致千里——至千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有何特点——“上”“下”——“跃”“驾”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兼词,即一字兼两词 “无以”——可与“河曲智叟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而致千里——达到;无以至千里——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上”“下”——名词做状语

“跃”“驾”——动词活用为名词(跳一次的路程,走一天的路程)

4、解决疑难

5、学生翻译

6、层次分析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7、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学习的态度

8、先背诵本段,再背诵全文。

四、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具有人生的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 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变得聪明智慧(分论点之二)学而不已,方能积累——不停止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分论点之三)

2、探讨:和周围同学交流讨论——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他的“性恶”说有什么联系吗?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本文运用设喻论证是非常明显的,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绝江河”。

4、本文在句式上还使用了对举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

五、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内容:背诵默写全文。作业并检查纠正(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方式:全班齐背一遍;听教师背诵一遍,指出背错的地方(故意弄错,至多三处);学生互查。

二、当场默写课文

二、完成练习并检查纠正

上一篇:调解工作典型案例下一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