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茶文化教案

2024-04-24

茶与茶文化教案(通用6篇)

篇1:茶与茶文化教案

《茶与茶文化》课程项目开发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茶与茶文化

授课对象(或授课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 所需课时:36(每周一课时)教学教材:自编

开发《茶与茶文化》项目课程标准的背景

一、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了解学生在课余文化课的补充为前提。本课程的针对性:新课程改革下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已普遍被世人接受,甚至被广泛传播,作为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增加茶文化在实践中的自身体验和内化素质,充分适应新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自身发展很有必要。因此,应该开发茶与茶文化项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社会选择更广泛。

二、学生学习需求

对于在校学生,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工作式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根据调查所得,对于本课程,许多学生选修的目的是因为本课程以实操学习为主,与以往学习知识的方式不同,可以在课堂上放松;教师的讲授总是先讲理论然后才进行实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一般,只能掌握茶艺表演的程序,而不能真正掌握茶文化的精髓,对茶叶、茶具、传统文化的社会应用意识薄弱,不能自行设计茶艺表演程序、不能将茶文化的传统精髓带进实际生活等等。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探究茶与茶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实施专题式教学、输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并外化茶文化的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与和学习效果。

三、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 枣营中学茶艺教室教学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将茶艺实践、茶文化的拓展灯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可以使教材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有声有色。可以要求学生以茶艺员的身份来上课,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为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茶与茶文化》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一、探索出适合本阶段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程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三、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四、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的方法。

依据项目课程的特点来看,首先茶与茶文化课程具有项目课程的某些特点,如:学生在学习“闻香识茶”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任务,有确定的成果,同时留给学生自我组织安排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有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还有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其课程教学形式基本符合了项目教学的要求。再如学生在表演行茶法时,要用到茶叶、茶具、与茶叶相关的传说、操作的动作要求与礼仪要求等知识,基本上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对行茶法的操作进行全过程参与,而教师从中进行指点,让学生亲自参与品茶与评茶,这与项目教学课程的要求相符合。

其次,茶与茶文化涉及了历史、旅游、手工制作、礼貌礼仪、甚至是市场营销等显性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学生要参与评价,进行汇报总结,因而还包括了语文知识、逻辑知识,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意识。

最后,在学习茶艺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是小组化进行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责任心,也培养了学生与同学的协作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因此是一个典型的项目教学过程。

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可采取项目教学法、实操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演示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投影、多媒体课件、网络和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应有的茶文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修养的目的,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茶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通过项目的解决,使学生能根据要求设计各类行茶法,正确运用茶文化知识,突出学生在实践中的自身体验和内化素质;

三、培养并形成学生外化展示的能力、探究实践的能力;

四、形成学生互动学习的能力,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五、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专题的能力下,净化心灵,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关系,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渗透进德育目标。

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体现学生的内化和外延,紧紧围绕完成教学专题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从“专题实践”分析出发,设定教学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专题”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将茶艺表演、等级考核、人文实践灯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内容和要求

专题1:闻香识茶

教学内容:认识茶叶品种,通过闻香、观形、看汤色辨别各茶叶品种,并认识中国十大名茶;探究茶叶命名的奥秘,能判断茶叶的命名方式,新茶与陈茶、真茶与假茶 比较两种茶在色泽、气味、滋味方面有什么不同;找出鉴别新茶和陈茶的方法;能通过测定茶多酚的方法,鉴别真茶与假茶 活动拓展:走访茶区、茶山,与茶农共同生活;参观茶博会、知名茶企,实地考察。体验交流:课堂上茶叶的冲泡手法和技艺的学习

作品展示:茶艺表演、心得体会的分享以及某种茶的品鉴 专题2:了解中华茶文化 搜集茶起源的信息并与同学交流,探究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的历史,能说出不同年代的饮茶方式;通过互联网,找出茶叶传播的线路

活动拓展:图书馆、书店收集整理各种茶的专著 体验交流:分小组参详专著,从中找出对书籍的理解 作品展示:结合实际生活写一篇茶文化的心得文章 专题3:茶与礼仪

应用茶艺员的礼仪要求迎宾与送客;应用行茶的礼仪为同学(客人)服务,能根据友人品茶要求配置茶具及运用乌龙茶、绿茶行茶法进行茶事服务;能为友人解说行茶法的每个步骤,并介绍乌龙茶、绿茶的制作过程、茶的特点;懂得辨识绿茶的色泽、香气、滋味。找出每一种行茶法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的背景。

活动拓展:走进专业机构规范礼仪。

体验交流:探索每一种礼仪的来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细化到每一个动作和礼仪的内涵。作品展示:着传统服装讲解茶礼 专题4:茶与礼仪

应用茶艺员的礼仪要求迎宾与送客;应用行茶的礼仪为同学(客人)服务,能根据友人品茶要求配置茶具及运用乌龙茶、绿茶行茶法进行茶事服务;能为友人解说行茶法的每个步骤,并介绍普洱茶、花茶的制作过程、茶的特点;懂得辨识绿茶的色泽、香气、滋味。找出每一种行茶法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的背景。

活动拓展:走进专业机构规范礼仪。

体验交流:探索每一种礼仪的来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细化到每一个动作和礼仪的内涵。作品展示:着传统服装讲解茶礼 专题5:茶与交往

客来敬茶、以茶待客,能说出客来敬茶“六要”的具体含义,学习古往今来以茶为媒介的交流。活动拓展:走进社区、使馆。

体验交流:吟诵茶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深入人心。作品展示:通过对自己的启示编排手册,指导自己的人生。专题6:茶人茶故事

学习了解自神农至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茶人、茶叶故事,问答围绕着茶人身上发生的与茶相关的故事,对中国历史脉略有较清晰的认识。活动拓展:参观古迹、名人故居

体验交流:分组探索名人与茶的故事脉络、了解相关名人的经典轶事,分享自己的心得 作品展示:角色扮演,排演相关课本剧 实施建议

1.建议本课程标准教学可采取项目教学法、实操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2.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社会资源、实践基地等,为学生创建与茶文化相关的环境,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

3.学生学业评价建议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的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要充分考虑个人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

4.本课程标准所列学时是参考学时,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5.教材编写建议 项目课程教材是项目内容的载体,应该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背景资料,其知识内容来自于多种学科,并服务于整个项目,同时从综合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在教材中应十分注意语言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茶与茶文化教材编写,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践行传统文化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题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传统文化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该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课程专题,在专题的引领下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文化、创建个性文化。

篇2:茶与茶文化教案

马店中学 朱武雄

【摘要】: 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饮品之一,本课题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学习和课堂演说,体验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体会获取知识财富后带来的成就感,更深刻得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应用网络平台使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图片、视频等素材;鼓励学生对茶城茶舍实地考察作为学习素材,通过实践获取素材;鼓励学生利用调查调研等方法获取有关信息,完成自己的课题;引导学生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运用实验探究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通过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化学与生活模块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观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①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②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

③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理论依据:

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② 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二、设计思想

1.立足新课标,贴近生活 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饮品之一,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得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技进步、人类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本课题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学习和课堂演说,体验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体会获取知识财富后带来的成就感。

3.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本课题教师主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角度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中寻找自己的着重点;和学生探讨完成各组的汇报材料;帮助学生把好演示文稿制作关,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4.信息渠道多样化

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用网络平台使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图片、视频等素材;鼓励学生对茶城茶舍实地考察作为学习素材,通过实践获取素材;鼓励学生利用调查调研等方法获取有关信息,完成自己的课题;引导学生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运用实验探究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渊源与内涵;了解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原理与方法;了解茶叶的分类与鉴别方法;了解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与人体健康保健的关系;

2.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每小组协作完成一个有关茶叶选题材料的整理和汇报,深刻得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关系,提高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搜集整理资料、有效提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汇报表达能力;

4.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加深相互了解,协调配合,分工合作,分享成就。

四、教学流程 l 搜集整理资料 l 初步形成研究思路 l 发放调查问卷 l 回收问卷调查 l 进行实地考查 l 深入实验探究 l 制作展板和ppt l 组内汇报展示成果 l 调整呈现顺序形式 l 补充完善展板和ppt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分组并选择课题

选修课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茶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喜爱的饮品之一,“关于茶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个话题一提出,学生的兴奋度很高,有关茶他们想知道的非常多,比如:茶的起源;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关于茶的诗句和故事;中国人什么时间开始饮茶;茶艺茶道;茶的种类;各类名茶的产地;茶叶采摘后一般经过多少道工序;喝茶都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喝茶能提神;一天中什么时候适合喝茶;喝茶有什么讲究;不同体质的人适合什么茶;如何鉴别茶叶的新陈;怎么选购好茶等等。教师及时将有关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分析,围绕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主要确定了四个选题:①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渊源与内涵;②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原理与方法;③了解茶叶的分类与鉴别方法;④了解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与人体健康保健的关系。每组认定选题后再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主要制作演示文稿和科普展板,以便更有效得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第二阶段:搜集整理资料

确认课题后,学生开始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观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针对课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自主获得科学认识,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认识的形成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在学生研究过程中要不断与学生交流,了解每一组研究的进展情况,适当调整研究方向,确定研究方法与呈现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研究茶文化渊源的第一组学生一开始对自己找到的素材都有兴趣,不舍得删减,所以看起来感觉平平淡淡没有亮点。经过一次又一次组内交流,学生明确了研究不必面面俱到,要突出自己的亮点,最终将重点放在了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上,并确定以茶诗、茶趣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根据文献,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方法有很多,在查阅大量文献后,教师引导第二组学生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进行了很多实验方案的摸索,分别进行了溶剂、加热方法、加热时间的对比实验。茶叶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第三组学生一开始面面俱到,按色泽分;按制茶工艺分;按外形分;按产地分;以季节、节气分等等。如何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过同组学生的多次交流讨论,最终决定将研究重点放在茶叶的发酵过程上。关于茶与人体保健,网上的信息非常庞杂,学生在阅读大量资料后认为如果突出茶叶中化学成分和人体保健的密切联系,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第三阶段 制作演示文稿,准备汇报

经过交流,教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材料很丰富,图片很漂亮,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大家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海选素材的过程中容易过分注重有关素材的全面性,从而造成材料文字冗长、内容浅表,从而造成汇报乏味,难以吸引听众。如果希望你的演说和你们的材料能够吸引听众,就要进行舍弃和补充,舍弃大量的直接下载的文字,让每一张幻灯片都配以美图,结合美图的欣赏讲你们的素材讲解清楚;同时,在很多细节上还需补充你们自己观点、调查结果、小建议等,另外,精彩的演说也是吸引听众的法宝„„经过一番交流和讨论,学生们有了新的看法和主意,接下来修改作品,为最终的汇报做准备。第三组学生为了解茶叶的分类与鉴别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考察,收获颇丰。但是如果只是内容介绍就过于枯燥,平淡无味。经过组内多次讨论,最终决定采用与嘉宾互动的形式,使这组的汇报更吸引听众。第四组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了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与人体健康保健的关系,为使汇报更生动,她们还自己编排了短小精悍的小品,使大家眼前一亮。第四阶段:正式汇报 教师引言:

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饮品之一,自古就有人说饮茶可以长寿,很多古籍中还提出茶有“醒酒”、“明目”、“止渴”、“消食”、“除痰”等功效。茶为何有如此多的作用?这主要和它的化学成分有关。它们真的能对人体起到如此神奇的作用吗?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他们的学习成果,也许能帮我们揭示一些茶的奥秘„„ 学生汇报:

第一组:中国茶文化的渊源与内涵(任思雨组)

主要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体系的内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等,优美的诗句和精彩的传说把大家带进中国茶文化的世界„„ 第二组: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陈傲寒组)

主要介绍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方法与化学原理;通过实验比较加热方式、加热时间、提取溶剂的不同对提取产率的影响;向大家介绍文献中提到的几种更有效的提取方法„„ 第三组:茶叶的分类与鉴别(严宇晨组)

根据发酵工艺的不同介绍茶叶的分类,现场教大家学会区分生活中常见的茶,教大家学会如何鉴别新茶陈茶„„

第四组: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与人体健康(崔晓纯组)

主要介绍茶叶中含有什么化学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与人体健康保健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科学饮茶,不同类型的体质应该喝什么茶„„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分享了大家学习的成果,虽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某些方面甚至仅仅是某些细节的整理和展示,但我们所有的同学为了准备今天的汇报都不同程度的奉献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搜集整理资料、亲身实践、市场调查等等,虽然牺牲了大量的课余时间,但也获得了一次丰富的体验。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更自信、更成功、更精彩!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它在促进人体健康、提供生活材料、保护环境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化学!

六、课后小记

1.学会求知,是师生面对时代变化的新要求。

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经济化社会的最终结果是学习化社会。“学会求知”是使师生融入学习化社会的通行证,它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更自由、更灵活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求知方法。从课堂到课外,再从课外到课堂的学习进展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感受到以下几点:(1)天下没有不求知的孩子;(2)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兴趣、能力和教育需要;(3)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4)发现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很重要;(5)没有闲暇和自由怎么有机会学习;(6)试试,你就知道了;(7)在“做中学”与“玩中学”;(8)学习是建立在“渴望”之上;(9)计算机和互联网能给我们带来许多;(10)合作使人愉快,合作更容易出成绩。

2.“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3.学生的感受。

课后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以下信息:问卷显示约有1/4的学生表示想了解茶的更多知识,90%以上的同学认为化学很有用,初步达到了预期“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的目的。所有的学生都愿意思考并与同学讨论,90%以上的学生愿意以这种方式来学习化学与生活,8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都有与同学交流或者争论的欲望,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或老师,课后还有2/3的学生有问题要与老师交流,达到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学习的过程”的目的。此外还有学生表达了一些感受:

(1)这样的课挺生动,挺有意思,很喜欢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的钻研过程;(2)我深深地感觉到:只有经过亲身的体验,才会获得深刻的体会。(3)感谢老师给我们一个做小老师的机会;

篇3:中国茶与中国茶文化

丰富茶品变换出新

中国茶有多达6000多个品种, 按制作方式可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以及全发酵茶;如按商品分类可分为六大类, 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以及乌龙茶。

红茶, 红茶的干茶色泽与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 所以称为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 经微雕、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茶多酚减少90%以上, 产生了茶黄素、茶黄素的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 增至300多种, 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 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红茶按制造方法的不同, 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

绿茶, 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 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 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 产区分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 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生产量最高, 质量最优, 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 销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 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绿茶属于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 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 故名。绿茶较地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 叶绿素保留50%左右, 维生素损失也较少, 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 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 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 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 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中, 名品最多, 不但香高味长, 品质优异, 且造型独特, 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 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白茶, 属轻微发酵茶, 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 满披白毫, 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的历史悠久, 其清雅芳名的出现, 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它的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白茶的产区主要在福建省的一些县市。境内丘壑其夫, 常年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 主要种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及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白茶的制作工艺, 一般分为萎凋、干燥两道工序, 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 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 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 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 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 待水分含量为4%~5%时, 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 又不促进氧化作用, 且保持毫香显现, 汤味鲜爽。

黄茶, 是在炒青绿茶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 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 叶色即变黄, 于是中国茶有了新的品类。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 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 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 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 而黄茶属于发酵茶类。黄茶, 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 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黄小芽主要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浙江平阳黄汤等;黄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茶和广东大叶青等。

黑茶, 在鲜叶选料、工艺流程和对其色泽、品质的要求上, 都具有其独特的标准与风味, 形成了同其它茶类不同, 独占一个“黑”字的茶类。绿色的鲜茶叶, 是经过何种制作工序变成黑茶的呢?最早的黑茶是由四川生产的, 由绿毛茶经蒸压而成的边销茶。四川的茶叶要运输到西北地区, 由于交通不便, 运输困难, 必须减少体积, 蒸压成团块。在加工成团块的工程中, 要经过二十多天的湿性堆积, 所以毛茶的色泽由绿逐渐变黑。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 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 这既是黑茶之由来。黑茶的采摘标准多为一芽五至六叶, 叶粗梗长。其制作基本工艺流程是高温杀青、揉捻、堆积做色、干燥。由于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 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 因而夜色黝黑或黑褐, 故称黑茶。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 由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之分。而其中云南黑茶是用滇青毛茶经潮水沤堆发酵后干燥而成, 统称其为普洱茶。普洱散茶是黑茶类中, 独具浓醇陈香的品种。

乌龙茶, 也称青茶、半发酵茶, 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它是我国几大茶类中, 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 品质介于二者之间, 既有红茶的浓鲜味, 又有绿茶的清香, 所以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饮后齿颊留香, 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用作用, 主要突出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 乌龙茶被称为“美容茶”、“健美茶”。乌龙茶的产生, 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 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 也是打猎能手, 名字叫做苏龙, 因为他长的黝黑健壮, 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 乌龙腰挂茶篓, 身背猎枪上山采茶, 采到中午, 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 乌龙举枪射击, 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之中, 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 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经是晚上了, 乌龙和全家人忙着宰杀、品尝野味, 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当第二天清晨全家人才想起此事, 没想到放置了一夜的新鲜叶子, 已镶上了红边了, 并且散发出阵阵清香。制成的茶叶, 滋味格外清香浓厚, 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于是, 经过反复的试验与细心的琢磨, 通过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 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就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台湾乌龙茶近年来非常受到关注, 其独特口味及保健功能, 在市场中引起了广泛好评。

篇4:茶与茶文化

如今,喝茶已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生活需求,更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生活情趣,是人们寄托情感的一种手段,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一种人生的享受。

茶史溯源茶从何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西南地区是茶的原产地。

5000万至6000万年前,中国西南地区就生长着山茶科之物的茶树。茶树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原始野生大茶树到过渡型茶树再到人工栽培茶树,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说明在陆羽生活的唐代中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川东、鄂西一带分布着野生乔木型大茶树。

事实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地均有野生大茶树。云南是发现古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云南镇源县千家寨有野生大茶树群落,有棵茶树龄已达2700年!

神话与传说 《茶经·六之饮》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把神农作为中国茶的最早发现者,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一个传说。

神衣被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奉为祖先三皇五帝中的“炎帝”,是中国史前先民的代表人物。神农在发现五谷的同时,也发现了各种能治疗人类疾病的草药,包括茶。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为“茶”古称)。这大概是有关先人对茶的认识的最早描述和记载了。

巴蜀——茶文化的摇篮 茶从云贵高原一带,沿着江河顺流而下传入四川——古巴蜀国地区,并很快发展起来。这是中国饮用茶叶最早的地区,巴蜀可说是茶文化的摇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是中国最早的方志,《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后,巴人“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古巴蜀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作为地方物产,进贡给当时的周天子。汉时,巴蜀地区饮茶已十分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西汉时,王褒《僮约》中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述。《僮约》是当时一份买卖家奴的契约,却是中国茶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东晋郭璞注《尔雅》“槚,苦茶”条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这就是最原始的生煮羹饮法。到三国时,《广雅》记载,其时饮茶法又有所不同。在古荆巴一带,人们把采摘的茶叶做成饼状。饮用之前,先将茶饼炙烤成红色,再捣成细末放在瓷器中,然后冲入沸水,并辅以葱、姜等调味品。

尽管这个时期人们饮茶相对比较粗放,但是已经开始对茶叶加工。加工方法和饮用方式中的一些主要特征,直至唐宋时期仍被沿袭,只不过在形式上变得更为精细,也更加讲究。

法相初具的唐茶

唐王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茶文化吸取了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营养,迅速地完善自身,发展壮大。茶始有字,茶始成书,茶始销边,茶始征税。唐代饮茶风俗、品饮技艺都已法相初具,影响后世。

制茶与饮茶法 唐代虽有散茶,但基本以饼茶为主。饼茶加工程序可以分解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先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压)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以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唐人讲究“煮茶”或“煎茶”,先把茶饼放在火上炙烤片刻,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入茶罗筛选,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另外还要准备好风炉烧水,茶釜中放入适量的水,煮水至初沸(观察釜中之水如蟹眼)时,按照水量的多少放入适量的盐。到第二沸(釜中之水如鱼眼)时,用勺子舀出一勺水备用,储放在熟盂中,釜中投放适量的茶末。等到第三沸(观之如腾波鼓浪)时,把刚舀出备用的水重倒入茶釜,使水不再沸腾,起到了“止沸育华”的作用。这时茶就已煮好了,准备好茶碗,把煮好的茶用勺子添入茶碗,只见碗中飘着汤花,正如晋代杜育在《荈赋》中描述的一样:“焕如积雪,烨如春敷。”

茶圣陆羽和《茶经》“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茶文化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直至陆羽的《茶经》问世后,方大行其道。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是个弃儿,后被精于茶道的智积禅师收养。陆羽因受智积大师影响,一直倾心于茶,遍游江南茶区考察茶事。他以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茶经》。

《茶经》全面论述茶,对当时盛行的各种茶俗作了归纳与追溯,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类专门的学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茶经》问世,不但使“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亦名扬天下,被后世人尊称为“茶圣”。由陆羽开始的茶的划时代变化,是人们在高度物质文明基础上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种体现。

穷精极巧的宋茶

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贡茶工艺不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投入,取代唐代由士人引领茶文化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宋代茶文化更加深入民间,茶坊、茶肆大量出现,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和习俗。

篇5:中国饮食文化漫谈之茶与酒

内容摘要:茶与酒是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国成长发展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饮品,可以说茶是中国的“神思”,酒是中国的“魂”,他们无疑是人们所代代传承并将保留给未来人类世界的一份宝贵而独特的,具有物质与文化双重特质的巨大财富。它们的身上,承载了很多的历史文化,古代关于茶与酒的诗篇便数不胜数,茶道与酒道也是历经磨砺形成了今天这样具体的精神体系。茶与酒源于自然使我们归于自然,同时,它们又是那样亲切自然的融入了我们每天的生活之中,与我们相伴,品茶,品酒,品中国。

关键词:茶、酒、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其中,一路走来的是茶与酒的身影,他们形影不离相伴至今。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可能人们每日的生活中少不了的是咖啡和红酒,沉迷于那西方文化所带来的灯红酒绿,但是,他们的存在,代替不了中国的茶与酒。

茶——中国的神思

悠闲而充满阳光的午后,与其喝着浓郁的咖啡,不如于窗前泡上一杯清茶,浅酌一口,在杯中的水雾悠悠飘起之际,缓缓闭上双眼,感受着自己慢慢的消融到自然中,耳边的鸟鸣和空气中自然的味道不断的放大再放大,不禁想,数百年来,喝茶人的心境大多都是这样吧,时空,一下子就被缩小了。茶,是一位老者,浓缩了历史,聚集了自然,谆谆地讲述着那流淌的光阴;茶,是秀丽的山川,凝神品茶,返璞自然;茶,是高山流水的乐曲,荡涤着人们的心灵;茶,是中国的神思所在,亘古不变的沧海桑田。生活就是一杯杯的茶,我们是滚滚茶杯中的芸芸众生,茶给人一种舒缓平和,大气清朗却又朴实无华的感觉。茶的性味平和,需要通过细品方能领略个中真味,品茶,就像是在听一个声音缓缓的讲述着他的故事,放慢着时光。茶,还透视出了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修道之人讲究“吃”茶,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体味着自然,追求着与万物的统一。现在的茶已然不再是当初简单的一种饮品,而是承载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思想、人生志趣的中国的神思。

人类利用茶叶,是从药用开始,《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饮茶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但是具有自然清香的茶的口感有些许苦涩,一开始并不是很流行,后来,古人在茶中加糖加蜜,谓之苦中有甜,更像人生。其实茶中也

有令大脑神经中枢兴奋的成分,这也是熬夜喝茶便不会困的原因,但这种兴奋来得慢去得也慢,不如酒那般的热烈。如果说,饮酒给我们的是一种公众性的热情,而饮茶给与我们的则是一份清新和高远。茶文化从古至今,内涵不断丰富、扩大和延伸,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变得陈腐不堪。到了今天,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茶文化更是有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茶,是非常大众化的一种饮品,所以,可以说茶是上层精英文化与基层民间文化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商小贩还是忙碌于城市高楼间的领导、经理,都可以对“茶”这个话题侃侃而谈,“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早已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除此之外,品茶还可以调节紧张的生活,偷得浮生半日闲,以茶待友,使得茶叶成为了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茶叶那诗意自然的绿色更是可以为生活平添几分舒心、清爽。

茶是中国的神思,茶的种类很多——有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花茶、药茶等等,每种茶叶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故事,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功效。市场上的各种茶叶经过这么多年的竞争角逐也都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席之地,其中著名的茶叶主要有——杭州西湖龙井、江苏苏州洞庭碧螺春、太平黄山毛峰、安息铁观音、岳阳君山银针、普洱茶等等。中国一向秉承着食医合一,药食同源,饮食养生的原则,随之药膳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茶叶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药膳的主要食材之一,用茶叶制作的餐点如“西湖龙井”更是是倍受青睐。

茶是中国的神思,在它那透彻的茶水中,我们看到的还有那诗意的文化,层出不穷的咏茶诗人。“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的魏时敏;“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的郑板桥;“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的王师俭;“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的张可久;“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的韩奕„„随着历史的推进,又出现了“茶词”“茶曲”等新形式的有关茶的文字艺术形式,一直发展到近现代的“茶散文”和有大量关于茶文化记载的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等等。

茶是中国的神思,中国山川的灵秀都可以被浓缩在一杯茶中,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在饮茶中,我们得到了中国特色的茶道——“和、静、怡、真”。其中,“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虽然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发展饮茶方式和古代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但茶道不会变更,那是我们1

221 陈苏华, 人类饮食文化学[M], 第149页,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心底崇尚自然美的精神本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来谈茶艺,进行艺术性的饮茶。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美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作为非专业的品茶者,很难体会到茶艺真正的美,但这也并不影响我们体位茶中那贯穿古今的醇厚的气息。

酒——中国的魂

从各类影视作品中,从繁多的历史记载中,从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酒在那里,见证者一个又一个的瞬间,酒可以化身为诗人、战士、英雄、乐曲,酒可以化身为思想的游子情,也可以是豪情的出征曲。朋友聚会,家庭聚餐,酒将各种情谊熔融到一起;毕业之际,离别之时,酒将泪水与欢乐定格;赏月饮酒,伴着阵阵清风,酒又回到了混沌的天地之间。酒,是一位诗人,飘飘欲仙间,流传下不朽的诗篇;酒,是一条清冽的河,清澈醇厚;酒,是忠是义,述说着太多太多不能言表的情谊;酒,是中国的魂魄,千万年来,浇筑了无数的历史瞬间,是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还记得流觞曲水的兰亭么?还记得青梅煮酒的英雄论么?还记得对酒当歌的赤壁么?生活,就是在无数平常中的那几杯清酒,有着水样的外形、火样的性格,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会使人神经兴奋进而麻痹,随着种类的不同,还可以治愈疾病如被道教称为神酒的地黄酒、术酒、胡麻酒、松脂酒、天门冬酒、五加皮酒、枸杞酒等,皆有滋补疗疾之功效。如这就是酒,给人一种刚烈中透着柔和的感觉,随着酒的流动,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在眼前,心扉也被慢慢地打开,慢慢的治愈。

酒是中国的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工酿酒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记忆不断成熟发展直至今天,在中国,最具特色与代表性的酒应当归黄酒与白酒莫属了,是两种依附于中国农业特色的粮食酒,也是我所说的中国的魂。黄酒是中国生产历史悠久的传统酒品,因其颜色黄亮而得名。它以糯米、玉米、黍米和大米等粮谷类为原料,经酒药、麸曲发酵压榨而成。酒性醇和,适于用陶制坛装、泥土封口后长期贮存,越陈越香,属低度发酵的原汁酒。白酒是蒸馏酒的一种,是以高粱等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制成的高度酒。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的白酒又细化为了很多的品种——以山西杏花村的汾酒3

46543 丁以寿, 中华茶道[M], 第74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丁以寿, 中华茶艺[M], 第11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5 杜莉,孙俊秀,高海薇等,筷子与刀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M], 第279页,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6

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以四川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除此之外,还有米香型、药香型、特香型等等供广大消费者来挑选。但比起酒的口感与味道本身,它之所以博得众爱,更多的是酒之外的心境,是一种文化消费的象征,一个文化符号的代表。就像欧阳修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也。”饮酒而不在于酒,在于酒醉中的心境与心理认同感,一二知己、三五良朋相聚,以酒为媒,酣畅淋漓的畅饮以释怀心中的郁结,亦或是独自持一杯清酒,望月吟诗,尘心尽滤,望尽岁月的山山水水,以酒为媒,进行心灵的旅游,体会天地壮阔。

酒是中国的魂,流淌出一条美丽的文化河。作为一种贯彻古今的饮品,几千年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饮酒文化,中国人爱酒,所以中国古诗中关于酒的好作如汗牛充栋。据我了解,《诗经》中有关酒的诗篇就占了七分之一左右。唐代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可以说,酒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酒文化,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有酒必有诗,诗曾酒趣,酒扬诗魂,李白将这个做到了极致,有诗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也是他为什么在被奉为“诗仙”的同时被奉为“酒仙”。柳宗元在《五柳先生传》中所抒发的对于酒的狂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亦是如此。著名的诗人如白居易、杜甫、苏轼等也都是嗜酒如命的脾性。徐凝的“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春愁。”;程致道的“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冯梦龙的“春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韩愈的“断送一身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普济的“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毛榜的“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李白的“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还有在沙场边“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将近酒,莫停歇。”的豪情„„在中国灿若星海的文化中,不知除去了酒的成分,还能剩下几分色香味。

酒是中国的魂,历史的精髓,但饮酒也要适量。佛教、伊斯兰教都严禁饮酒。《古兰经》云:“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其中,将禁止饮酒放到了第一位,可见,过度的饮酒也会造成危害。所以,千年来我们还形成了“酒道”。中国古代酒道的根本要求就是“中和”二字。“未发,谓之中”,即对77

酒无嗜饮,也就是庄子的“无累”,无所贪。“发而皆中节”,有酒,可饮,亦能饮,但饮而不过,饮而不贪,饮似未饮,绝不及乱,故谓之“和”。也就是说,我们对酒道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既饮而后的效果,而是要贯穿于酒事,自始至终的全过程。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气行血,壮神御寒,消愁谴兴;痛饮则伤身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邵尧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可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所以说,饮酒也要适量才好,而微醉是饮酒的最佳境界。微醉不仅可以使我们消除忧愁,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灵感,以酒为诗,以酒当歌。

酒是中国的魂,酒通过节日时的时节酒贯穿在中国人每一年的生活中。绍兴人一般会在冬至日前酿酒,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而菊花酒在古代被人们看作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配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菊花酒在不断的传承中又被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李时珍也曾说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并治百病的功效。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在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便是在端午节这天无意中喝下雄黄酒变回原形吓死了吕仙。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人们发现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便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用雄黄酿成雄黄酒。还有清明节时喝的清明酒。除此以外,还有婚嫁酒、生丧酒、岁时酒、生活酒等等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酒气”。

茶酒中国

在城市的生活中,到处都少不了茶与酒的身影,品茶,在高速喧嚣的城市生活中寻得一片净土,同时养生保健;饮酒,结交朋友,公事应酬,同时也让自己消除忧愁。在高科技的带动下,茶艺愈发精纯,酿酒工艺愈发成熟。市场上茶与酒的种类近乎囊括了他们的每一种产品,甚至现在还催生出了品酒师与茶艺师这些行业,茶与酒也无疑是送礼的佳品之选,相信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茶与酒都能够更好地发展流传下去。它们的身上,都承载了太过厚重的历史,品茶,品酒,就是品中国。

周易中讲阴阳结合,茶与酒,就像易经中的阴与阳,柔与刚,乾与坤,既有阴柔合和的凝聚,更有阳刚激荡的勃发,对立而又统一,酒是茶的升华,茶是酒的质朴,二者共同折射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茶与酒是对立的,所以酒后要少饮茶,李时珍说:“酒后饮茶,8

9111098 隗静秋, 中外饮食文化[M], 第109页,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http://baike.baidu.com/ 10 隗静秋, 中外饮食文化[M], 第205页,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1

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消渴痉挛之疾。”茶性寒,随酒引入肾脏,为停毒之水。虽然对立,但茶很多时候也可以代替酒的功效,比如说“以茶代酒”依然足以表明饮者的诚意,相比之下,茶与酒都能够刺激大脑神经产生兴奋便是他们的统一之处了,对立而又统一,阴阳互济,承载着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和正在发生的历史驶向未来的远方,数千年后,又会不会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效果呢?

茶也好,酒也罢,其实都只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冰山一角,中国地广物博,在整体的中华饮食文化下各个区域,各个民族又都走着自己独特发展的道路,极大地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细说起来,只是茶叶与酒便不知可以说上几天几夜,不过,只是已经欣赏过的那一道道经由玉液芳醇滋润的茶与酒文化的风景,就足以令我们艳羡叹服中国古代洋洋洒洒的酒文化之博大宏富与玄妙精奥。近百年来,随着咖啡,葡萄酒的引入,我们也打开了茶叶和白酒的世界之门,当初林则徐虎门销烟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中国出口的茶叶和丝绸使得中外贸易产生了贸易逆差,可见茶叶在世界各地都非常的受欢迎。茶与酒互相掺扶着,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走了很久很久,茶是中国的“神思”,酒是中国的“魂”,他们无疑是人们所代代传承并将保留给未来人类世界的一份宝贵而独特的,具有物质与文化双重特质的巨大财富。承载的越多味道越是浓厚香醇,那茶与酒中清香的不是酿造的味道,而是岁月的微笑啊。在中国的土壤中,数千年来都走在时代的前沿,相信茶与酒历经重重时代的考验定会一路向前。

【参考文献】

1.陈苏华, 人类饮食文化学[M],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2.隗静秋, 中外饮食文化[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丁以寿, 中华茶道[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4.丁以寿, 中华茶艺[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5.杜莉,孙俊秀,高海薇等, 筷子与刀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篇6:茶与茶文化教案

寄茶与平甫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 碧月团团堕九天,封题寄与洛中仙。

上一篇:学生作品手工下一篇:被抹杀的童心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