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咖啡文化比较

2024-04-22

茶与咖啡文化比较(通用8篇)

篇1:茶与咖啡文化比较

茶与咖啡概论

本课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篇 茶学概论

第一章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第二章茶叶的分类 第三章 制茶与贮藏

第四章 茶叶品质品鉴与茶艺 第五章 茶与中国文化 第一篇 茶学概论

第一章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第二章茶叶的分类 第三章 制茶与贮藏

第四章 茶叶品质品鉴与茶艺 第五章 茶与中国文化

推荐主要参考书目:

1.周巨根,朱永兴.茶学概论(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13 2.韩怀宗.咖啡学(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陈宗懋,杨亚军.中国茶经(第1版).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4.阮浩耕 主编.中国名茶品鉴(2005修订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李鹏 主编.咖啡的历史(第1版).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第一节 茶树的起源

一、茶树分类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 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 山茶属(Camellia)。

目前,大量栽培应用的茶树的种名一般称为Camellia sinensis,也有人称为Thea sinensis,还有的称 Camellia theifera,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迄今未再更改。注:.,“sinensis”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

茶树是一种常绿木本植物,乔木型茶树高可达15~30 米,基部干围达1.5米以上,寿命可达数百年,以至上干年之久。目前,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栽培茶树,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树纵向生长,促使茶树枝向扩展,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之间。茶树经济学年龄,一般为50~60年.。

二、起源

1.中国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不仅能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主要依据如下:

1)云贵高原是山茶科植物的分布中心。

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的一个种,据古生物学研究,山茶科中大多数植物源于第三季,距今约有6500万年,后来由于冰川的侵袭,许多山茶科植物被毁灭。(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而中国的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未遭冰川覆盖,因此,保留了许多古代植物。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4属,380余种,而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从茶树种内资源来看,云贵高原也是最为丰富的。根据“物种起源说”,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起源中心。

2)云贵高原发现大量野生大茶树。研究证明,生产上普遍栽培的灌木型茶树是由乔木型大茶树进化而来的,所以野生乔木型茶树的分布也是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茶经》“茶者、南方之佳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这比Bruce在印度发现乔木型野生大茶树要早1000年。

调查发现:中国有10个省份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在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2700年左右,在云南省树干直径达一米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就有10多株。

• 思茅地区镇沅县九甲乡 千家寨2700余年野生古茶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古茶树王。

3)云贵高原野生茶树的生化特性属于原始类型。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儿茶素总量受外界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的影响很大,但儿茶素组成的比例是相当稳定的。儿茶素可分为简单儿茶素和复杂儿茶素,复杂儿茶素是在简单儿茶素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凡是简单儿茶素比例大的茶树属于原始型,反之则属于进化型。而云贵高原野生大茶树正属于原始类型。4)云贵高原发现茶籽化石。

1981年,贵州省茶科所的刘其志等在贵州普安、晴龙两县交界处发现茶籽化石,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之间。距今约6500万年到250万年之间,这一重大发现对研究茶的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5)茶树学名及一些国家对茶的称呼都与中国有关。Sinensis 拉丁文中国的意思。林奈的命名。Tea 为茶的粤语发音。

6)迄今考古出现的最早茶具在中国。

在浙江上虞出土的汉代陶土茶碗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茶具。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100多年前唐僖宗供奉的宫廷金银器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精美的古代茶具。

2.印度起源说

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于1838年又印发了一本小册子,列举他在印度阿萨姆发现的多处野生茶树。为此,勃鲁士断定,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1877年英人贝尔登(S·Baidond)步勃鲁士后尘,在他写的《阿萨姆之茶叶》中提出茶树原产于印度,持上述观点的还有英国学者勒莱克(J·H·Blake,1903)、勃朗(E·A·Blown,1912)、易培逊(A ·Ibbetson)、林德莱(Lindley)和日本的加藤繁等。

他们的论据是:只有印度有野生茶树,而没有人提出中国有野生茶树;印度阿萨姆种茶树长得“野”,树高叶大,而中国种茶树材矮叶小。其结论是:印度种是茶树原种,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他们不知道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他们亦不知中国不但有众多的大叶茶,而且还有“茶树王”。

1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对印度沙地耶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植物学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费(Griffich)博士都断定,勃鲁士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变种,至于茶树的某些差异,那是野生已久的缘故。

892年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的《茶的历史及其秘诀》、威尔逊(A·Wilson)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3年苏联学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cder)的《植物科学入法国学者金奈尔(D·Genine)的《植物自然分类》,1960年苏联学者K·M·杰姆哈捷的《论野生茶树的进化因素入以及近年来日本学者志村桥、桥本实等的有关研究报告中,都认为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日本的志村桥和桥本实,他们结合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比较,指出中国种茶树和印度种茶树染色体数目都是相同的,即2n=30,表明在细胞遗传学上两者并无差异。桥本实还进一步对茶树外部形态作了分析和比较。为此,他对中国东南部台湾、海南到泰国、缅甸和印度阿萨姆茶树的形态作了分析比较;1980年后,又三次到中国的云南、广西、四川、湖南等产茶省(区)作调查研究,发现印度那卡型茶和野生于台湾山岳地带的中国台湾茶,以及缅甸的掸部种茶,形态上全部相似,并不存在区别中国种茶树与印度种茶树的界限。所以,最后结论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四川一带。

3.其他

少数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在无名高地。

《茶叶全书》的作者、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W·H·Ukers),他主张“凡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地区都是原产地”的“多源论”说,认为茶树原产地应包括缅甸东部、泰国北部、越南、中国云南和印度阿萨姆的森林中。因为这个地区的生态条件极适宜于茶树生长繁殖,所以这个地区的野生茶树也比较多。

英国学者文登(T· Eden),1958年在他所著的《茶》中写道:“茶树原产依洛瓦底江发源处的某个中心地带,或者更在这个中心地带以北的无名高地。”前者指的是缅甸的江心坡,后者指的是中国的云南和西藏境内,即把依洛瓦底江发源处的缅甸江心坡和中国云南、西藏等地区说成是无名高地。

第二节 茶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是迄今发现的关于茶的最早文字记载。

注:此书成于西汉,东汉时曾做修订。《诗经》、《方言》、《桐君录》等均有提到“荼”。

陆羽(733~804),字鸿渐,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鉴赏家。号竞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陆文学自传》是陆羽于二十九岁时为自己写的小传,可信度较高。他在自传中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又《新唐书·陆羽传》载,他稍大一些,“以《易》自筮”,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由智积禅师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为鸿雁飞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姓名的陆羽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

《All About Tea》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William.H.Ukers)所著,主要介绍了茶的历史、生产技术、科学研究、经济贸易和品饮艺术 等。对茶在欧美国家的流行与推广起了较大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一些农业高等院校开设开设茶学专业,相关研究、专著大量涌现。

1986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现为浙大茶学系)成为我国的第一个茶学博士授予点,1989年又经国家教委批准成为我国茶学界的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第三节 茶的传播

1、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因此茶叶经由“茶马古道”到达国外。

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

茶马古道历史照片

茶马古道

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茶马古道风土人情(16张)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2、茶向国外传播

当今,饮茶之风已遍及世界各国,种茶的国家也达到60余个,这些国家的饮茶风俗和茶种,都是通过陆、海的“茶叶之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入的。日本:唐代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禅师到浙江天台国清寺学佛,带茶籽种回日本,为日本种茶之始。(国清寺位于浙江天台城北3公里的地方,和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绝”,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祖庭。国清寺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更主要的是陈隋之际,智者大师(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

南宋(约1191年)年间,日本高僧荣西禅师两度来华,搜集茶籽,并著《吃茶养生记》,为日本的第一部茶书。1271年,马可波罗将茶叶带回意大利。

1567年,哈萨克人把中国茶叶传入俄国,1833年俄国从湖北洋楼洞调运茶种,栽种于格鲁吉亚,称为欧洲的第一茶园。

1600年 中国茶叶传入斯里兰卡,如今该国已经称为世界主要产茶国和茶叶输出国之一。

1731年传入印度尼西亚。

建国以后传入非洲、美洲等国家。

篇2:茶与咖啡文化比较

他喜欢绿茶,而她却喜欢咖啡。他们相识在大学的校园,却不是在对的时候相遇。他来到她的面前时,他的身边已经有了一个她,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与她终究没有续起一段牵手情缘……

他喜欢看着绿色的茶叶漂浮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缓慢的舒展紧缩的身躯,悄悄地沉淀,渗透出淡淡的绿,缕缕飘散着温热的清香,沁人心脾!他说她就像那绿茶。

而她喜欢咖啡的凝重和醇香,喜欢咖啡深沉的颜色、黏稠的浓度和苦涩的味道!让细细的长勺在精致的杯中轻轻的搅拌,掀起一轮轮漩涡,浓郁的香气肆意萦绕在空间!她说自己不像茶而像咖啡。

他说他会在绿茶泡得累了的时候,在阳光下把它晒干,一点点把它收藏,做成一个枕头,枕在耳边,在彻夜难眠的夜晚,清香会催人安心入眠!拥有这份安心和满足,一夜好梦,一生的.归宿!

她说她不在乎咖啡喝完之后,除了满口的苦涩,不留一点痕迹!只要曾经品尝过,余香就会永远留存心间!她不在乎人生留一点遗憾留一点心痛,细细咀嚼回味,一生的缠绵!

他们有着不同的偏好,固执地坚守着,又彼此地欣赏着,他们总是远距离的品味着对方,从不作近距离的亲密交融!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绿茶中混入了咖啡就没有了那份清澈,而咖啡中添加了绿茶,也就失去了那种口感的纯正!他们无意为谁作尝试性的改变,改变了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他们无意打破这份默契,这份不统一的和谐!所以每一次相聚他都会为她点一杯咖啡,而她也会为他点一杯绿茶,然后相视而笑,聊天气、聊心情、聊生活……他们就像这绿茶和咖啡,相互凝望,各自独立。

她相信,他的绿茶会永远清澈透明!

篇3:中国茶与中国茶文化

丰富茶品变换出新

中国茶有多达6000多个品种, 按制作方式可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以及全发酵茶;如按商品分类可分为六大类, 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以及乌龙茶。

红茶, 红茶的干茶色泽与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 所以称为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 经微雕、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茶多酚减少90%以上, 产生了茶黄素、茶黄素的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 增至300多种, 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 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红茶按制造方法的不同, 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

绿茶, 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 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 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 产区分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 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生产量最高, 质量最优, 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 销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 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绿茶属于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 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 故名。绿茶较地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 叶绿素保留50%左右, 维生素损失也较少, 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 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 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 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 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中, 名品最多, 不但香高味长, 品质优异, 且造型独特, 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 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白茶, 属轻微发酵茶, 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 满披白毫, 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的历史悠久, 其清雅芳名的出现, 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它的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白茶的产区主要在福建省的一些县市。境内丘壑其夫, 常年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 主要种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及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白茶的制作工艺, 一般分为萎凋、干燥两道工序, 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 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 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 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 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 待水分含量为4%~5%时, 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 又不促进氧化作用, 且保持毫香显现, 汤味鲜爽。

黄茶, 是在炒青绿茶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 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 叶色即变黄, 于是中国茶有了新的品类。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 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 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 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 而黄茶属于发酵茶类。黄茶, 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 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黄小芽主要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浙江平阳黄汤等;黄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茶和广东大叶青等。

黑茶, 在鲜叶选料、工艺流程和对其色泽、品质的要求上, 都具有其独特的标准与风味, 形成了同其它茶类不同, 独占一个“黑”字的茶类。绿色的鲜茶叶, 是经过何种制作工序变成黑茶的呢?最早的黑茶是由四川生产的, 由绿毛茶经蒸压而成的边销茶。四川的茶叶要运输到西北地区, 由于交通不便, 运输困难, 必须减少体积, 蒸压成团块。在加工成团块的工程中, 要经过二十多天的湿性堆积, 所以毛茶的色泽由绿逐渐变黑。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 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 这既是黑茶之由来。黑茶的采摘标准多为一芽五至六叶, 叶粗梗长。其制作基本工艺流程是高温杀青、揉捻、堆积做色、干燥。由于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 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 因而夜色黝黑或黑褐, 故称黑茶。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 由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之分。而其中云南黑茶是用滇青毛茶经潮水沤堆发酵后干燥而成, 统称其为普洱茶。普洱散茶是黑茶类中, 独具浓醇陈香的品种。

乌龙茶, 也称青茶、半发酵茶, 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它是我国几大茶类中, 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 品质介于二者之间, 既有红茶的浓鲜味, 又有绿茶的清香, 所以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饮后齿颊留香, 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用作用, 主要突出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 乌龙茶被称为“美容茶”、“健美茶”。乌龙茶的产生, 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 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 也是打猎能手, 名字叫做苏龙, 因为他长的黝黑健壮, 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 乌龙腰挂茶篓, 身背猎枪上山采茶, 采到中午, 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 乌龙举枪射击, 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之中, 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 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经是晚上了, 乌龙和全家人忙着宰杀、品尝野味, 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当第二天清晨全家人才想起此事, 没想到放置了一夜的新鲜叶子, 已镶上了红边了, 并且散发出阵阵清香。制成的茶叶, 滋味格外清香浓厚, 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于是, 经过反复的试验与细心的琢磨, 通过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 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就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台湾乌龙茶近年来非常受到关注, 其独特口味及保健功能, 在市场中引起了广泛好评。

篇4:六堡茶与普洱茶的比较

关键词:六堡茶;普洱茶;制作工艺;理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105-02

说起黑茶,众所周知是云南普洱茶,但目前在市场上,还有一种黑茶受到追捧,那就是梧州六堡茶,就像一匹驰骋在中国黑茶市场上的“骏马”,越来越受市场的青睐。笔者就上述两种黑茶从技术角度作进一步剖析。

笔者选用了同等级的六堡茶和普洱茶从制作工艺、理化两方面进行对比检验,比较出两种茶的差异,为人们选购这两种茶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1制作工艺

1.1六堡茶的制作工序依次为: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

1.1.1杀青

六堡茶的杀青特点是低温杀青。但相比较而言,全程温度大致有一个从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其他要点和绿茶杀青相同。杀青方法有手工杀青和机械杀青两种。手工杀青用60 cm的口径铁锅,斜装30 º,每锅投叶量3 kg~4 kg,投叶前锅温约80 ℃~90 ℃,投叶后,先闷炒,后抖炒,然后抖闷结合,动作是先慢后快。约炒2 min,逐步提高锅温达140 ℃左右,翻炒2 min~3 min后,再降低锅温炒2 min左右。炒至叶质柔软,叶色变为暗绿色,略有粘性,发出清香为适度,全程约5 min~7 min。机器杀青,锅温160 ℃左右,杀青时间5 min~6 min。如果鲜叶过老或遇高温干燥气候,可先喷少量清水再杀青。

1.1.2揉捻

六堡茶的揉捻以整形为主。杀青叶揉捻前须进行短时摊凉,以半小时为好。粗老叶则不必摊凉,须趁热揉捻,以利成条。投叶量不宜过多,以加压后占茶机揉桶容积2/3为好。杀青叶子装机后,先轻揉5 min左右,待叶子基本成条时,再加压15 min,揉出茶汁,卷紧条索,再松压轻揉5 min,回收茶汁。下机后进行解块筛分,再上机复揉10 min~15 min。揉捻时间较长,一、二级茶约40 min左右,三级以下茶约45 min~50 min。

1.1.3沤堆

沤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通过沤堆的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转化,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发展特殊香气,破坏叶绿素,使叶色转变为深黄褐色。沤堆厚度视气温高低、湿度大小、叶质老嫩而定。原则是嫩叶薄堆,老叶厚堆;高温高湿薄堆,低温低湿厚堆。在沤堆过程中,一般要扒堆1次~2次,把边上茶坯翻入中心,使之沤堆均匀。沤堆时间一般为10 h~15 h。沤至叶色变为深黄带褐色,茶坯出现粘汁,发出特有的醇香,即为沤堆适度。

1.1.4复揉

经沤堆后的茶坯,有部分水分散失,条索回松,需复揉一次,使条索卷紧。复揉方法要轻压轻揉,时间约5 min~6 min,使条索达到细紧为止。

1.1.5干燥

六堡茶的干燥是在七星灶上采用松柴明火烘焙。烘焙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毛火焙帘烘温80 ℃~90 ℃,摊叶3 cm~4 cm,每隔5 min~6 min扒一次,使受热均匀,干燥一致,烘至六七成干时下焙。摊凉20 min~30 min,待水分布均匀后再打足火。足火是低温厚堆长烘,烘温50 ℃~60 ℃,摊叶厚35 cm~45 cm,时间2 h~3 h,烘至含水量在10 %以下,即为干燥适度。

1.2云南普洱茶制作工艺包括:杀青、揉捻、晒干、渥堆、晾干、最终干燥

1.2.1杀青

普洱茶未紧压成型前是属于绿茶类,故其杀青工序不可或缺。杀青的主要目的是要让茶叶停止发酵;目前杀青大多采用锅式杀青(古法为手工翻炒法),因茶菁经萎凋会失去水份但尚未透彻时,利用杀青的方式,能使茶叶失水均匀的。

1.2.2揉捻

揉捻需要依据茶菁原料老嫩程度之不同,而做轻重调整,目的在于使茶叶片状经揉捻成条形或圆珠状。嫩叶较轻,老叶较重,此时叶菁经杀青揉捻后体积已经减少大半了。

1.2.3晒干

利用阳光将揉捻后的茶菁薄摊开,晒至茶叶含水量约为10 %左右;没有阳光时也可用烘干的方式处理,不过利用阳光晒干的茶叶有其特殊的香味。这是早期普洱茶味道特殊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以“晒干而不能晒燥”为原则。

1.2.4渥堆

此种方法乃1972年云南省昆明茶厂研究成功的。渥堆是将制成的晒菁毛茶泼水,使茶叶吸收水份受潮,然后堆成一定的厚度,再利用湿热的原理将茶叶中的刺激性加以熟化;渥堆的轻重是由水的比例、茶的厚度及时间长短来控制。

1.2.5晾干

渥堆后的茶叶须适度薄摊开来,自然风干,否则会使渥堆过度,茶性茶质变死性,如同豆腐变成豆干一般。适度的渥堆是为了让茶达到快速可以喝的程度。风干后的茶毛料装袋等待叫卖,然后依需求再蒸压成不同形状及大小、重量与规格。

1.2.6最终干燥

自然阴干2 d~3 d,或者正反日晒2 h后再阴干1 d,自然存放一个月出厂。滇绿蒸压后进烘干房,通过45 º热风烘干后立即出厂。

通过以上介绍可见,六堡茶与普洱茶均属黑茶,从原料上比较,六堡茶是采用灌木型中叶种为原料,普洱茶的原料有乔木与灌木之分,但以乔木大叶种为主。因同属于黑茶,因此在制作工艺上,六堡茶和普洱熟茶很类似,就是渥堆法稍有不同而已。但普洱茶有生茶(未渥堆)和熟茶(渥堆)之分,所以生茶和六堡茶就差得远了。

2理化

过去普遍认为茶叶中起保健作用的主要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类。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茶叶对身体健康最为有利的是茶叶中具有很强抗氧化能力的茶多酚。有关医学研究报告证实茶多酚具有如下保健、治疗效果:

(1)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功效。

(2)防治高脂血症引起的疾病,如:增强微血管强韧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防止脑中风、抗血栓。

(3)提高人体的综合免疫能力的功效。

(4)其他保健治疗功效,如:抗脂质过氧化,预防衰老、对重金属盐和生物碱中毒的抗解作用、防辐射损伤,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防龋固齿和清除口臭的作用、助消化作用。

基于茶多酚对人体的诸多保健作用,因此,笔者就着重对两种茶叶的茶多酚含量进行对比。

笔者根据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标准方法对同等级的六堡茶与普洱茶中茶多酚含量进行了详细对比,结果特级:10.58 %、9.36 %;一级:11.01 %、9.63 %;二级:11.16 %、9.81 %。标准曲线见图1。

图1标准曲线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3种级别的六堡茶中的茶多酚含量均比普洱茶高,可见六堡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比普洱茶强。

从保健功能上看,六堡茶与普洱茶均有很好的药理作用,都是保健佳品。但是久藏的六堡茶叶有“发金花”(一种有益于人体的金色或白色菌类孢子)的,使茶叶物质加速转化,形成芬芳香味,有清凉解暑、暖胃提神之功效,形成了特殊的风味,药效也较显著,是中华药典作为药方的唯一的一种茶叶,且中央电视台也曾经作过报道,六堡茶是中国唯一的一种可以直接药用的茶叶。

六堡茶的历史价值与品质并不低于其他茶,但由于种种原因,六堡茶没有得到很好开发,被人们所忽视,其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不是很高。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明显增强,六堡茶以其养胃祛湿的保健功能、“红、浓、陈、醇”及特殊槟榔香的品质风味、适宜长期保存的收藏价值等特点,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茶叶市场的宠儿。而且随着传统畅销黑茶需求量和影响力的扩大,同属于黑茶系列的六堡茶的影响力日益俱增,使人们在茶叶的选择上又多了一种优秀的茶叶品种。

参考文献

1 国家技术监督局.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A].GB/T 8313-2008

2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评茶员

Comparison of Liu Pao Tea and Pu’er Tea

Cai Yuchun

Abstract: This text compares with examining from two respects of making technology, physics and chemistry through Liu Pao tea and Pu'er tea, two kinds relatively appear the difference of tea, has offered the technological basis while choosing the black tea to people.

篇5:生活随笔:中国茶与咖啡

有一些时候,一些不知道茶艺文化的人,或者说是不知道这些有关茶和咖啡知识的人,或者说是崇洋媚外的人,再或者说是一些爱慕虚荣要面子的人,他们把咖啡当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一种身份的象征;却不知道他们的这种行为完全就像是开屏了的孔雀,把漂亮的羽毛亮开,却也把自己的屁股亮了出来。通常这个时候,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美丽,却没有看到自己丑陋的一面。

就算是在国外,其实咖啡,也是上不了桌面的东西,能上得了桌面的还是具有历史的茶,不是咖啡。对于欧美国家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咖啡只是作为一种饮料,或者说是一种提神醒脑的工具而已,显然在我们有一丝困意的时候,我们会说来一杯咖啡;而茶,才是经过时间的打磨让世人真正传承下来的、上流社会乃至中等以下社会所共同拥有的话题,而能够喝到一杯真正的中国茶是他们骄傲的资本。

西方国家的一些普通人,因为茶对于他们来说很是昂贵他们是消费不起东方的茶,因为咖啡在西方是很便宜的,所以只能喝咖啡。但是,一旦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他们一定会马上找到茶馆喝茶或者在家泡上一盅茶来喝。即便是现在,在欧美国家,很大部分人都还保持着喝下午茶的习惯。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来自东方的中国茶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可不是咖啡所能代替的;换句话说,在他们看来,咖啡,他们并没有兴趣喝。

但是,在现代潮流快速发展的这个时代,在中国,因为咖啡文化的入侵,也因为广告方面的大力诱惑,或者说心里攀比心作祟的缘故,把咖啡联系到了身份的象征,认为外国来的东西都是好的,都是精品,很多人选择了喝咖啡。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的因素。

鲁迅先生曾经说的好啊,对外来的东西,应该本着“拿来主义”,即好的东西留下,糟粕的东西扔回去。

西方国家的人为什么那么重视中国的市场,那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这是他们不能忽略一个重要因素,人口多的地方就意味着经济就意味着金钱,否则谁会傻到去一个对自己没有利益的国家大力宣传他们的文化。当然,他们虽然忽悠着中国人,但是在心底,中国茶,却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宝贝,却还虚伪的告诉我们,咖啡是好的。

在这里面西方国家虽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从另一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我们的国人总把欧美国家的东西当成最好的。那么就算这些西方国家的人再怎么说也当他们在放屁,一些人认为那是好的香的,那也只能说明是国人的心态问题在作祟,用一部分人所想的就是“为了面子,买也买贵的,即便东西不咋地”这样就造成很多咖啡在中国是天价的,可是在国外,那就是垃圾,是他们都不肯喝的东西,却卖给了我们。炫耀的心态,炫耀的人,真的觉得咖啡好吗?

篇6:茶与咖啡文化比较

记得小时候的茶园,很大,一排排的碧绿与清香。清明时节,正是采茶的好时节。清明前的茶叶,叶片饱满而圆润,味道却不甚佳;清明后的茶叶,叶片不饱满,行色也不佳,但味道却远超其他时期的茶叶。真正懂得茶叶的人,会选择清明后的茶。年年卖出的茶叶,都是清明前的,清明后的只有种茶人尝得到,因为便宜。

好茶需用山泉水泡开。茶水初于口,苦涩而平淡。只有耐得住性子,等到茶香四溢的时候再品,清香甘甜,意犹未尽。品茶急不得,若是急躁,一杯好茶会毁在粗鲁之人的手上。

我的表哥特别喜欢喝咖啡,我很是不解。咖啡有什么好喝的?!他说:“咖啡简单,可以速成,谁有那个闲心喝茶!”

好吧,我轻轻走出家门,来到了老街上。

老街的青石黛瓦古色古香,却也被这眼前繁华占尽。街的两旁,坐落着一家又一家的咖啡馆,生意倒还不错。咖啡店的广告牌霓虹闪烁,与老街的情调格格不入,大煞风景。咖啡馆座无虚席,还有很多人排起了长队,往往付完钱,便拿着咖啡匆匆离去。只有一家茶馆在这里沉默。半掩的木门被一阵风吹来,撞去……

悠扬的琴声,牵住了我的脚步。曾几何时,茶馆里有一位我的老友——一把叫“绿绮”的古琴。

学琴的初衷很简单。那天夜里,窗外雷雨铮铮,不时惊现闪光,隆隆震耳。一个人坐在偌大的房间里,一个人承受着亲人去世的痛苦,无奈无人可倾诉。我望着天,忽然从外面传来一阵凄凉幽怨之声,惊心动魄,悲怆感人。这就是我追寻已久的声音。我四处打听,竟没有几人会抚琴,几经周折,才找到了现在的师傅。他已经老了,但似乎除却老人就不会有人明白琴的灵魂与神韵。

在先生的指引下,我了解众多的古琴琴式:仲尼式端庄,令人肃然起敬;蕉叶式流畅,令人神往;落霞式烂漫,意味深长。但我还是喜欢我这把绿绮,它朴素、淡雅,茶一般的清静。它陪我走过岁月,情谊深长。当我弹起那七十二滚抚流水,俨然如潺缓滴沥,响彻山谷。转眼间,又如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无限澎湃,不可度量……

我抚着琴,走过岁岁月月;我喝着茶,飘过云雾仙境。一曲流水,打开年幼心扉;一杯香茗,一解窗中苦独。

那年春朝,茶叶的芬芳飘落在整个老街,与那清风流水交融着。

那条巷中,荡出悠悠淡淡琴声,依旧如似水流年。

公众号:原创生活作文

★ 古琴教学计划

★ 品秋的随笔

★ 生活随笔范文

★ 关于生活随笔

★ 品月饼赏明月随笔

★ 品咖啡颂生活作文

★ 生活慢品美文摘抄

★ 穿越时空优秀作文

★ 生活随笔100字大全

篇7:茶与咖啡文化比较

寄茶与和甫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 彩绛缝囊海上舟,月团苍润紫烟浮。

篇8:漫谈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茶,文化,传统文化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 也是最早种植茶的国家, 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茶文化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内容形态。儒、道、佛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与茶文化不断融合, 三家既分别作用于茶文化, 又共同交集。可以说, 中国茶文化与儒、道、佛三家的哲学理念不可分割。《茶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 著作中对茶事内容及茶文化有着详细的介绍, 从种茶、采茶、烹茶、品茶等, 每一项茶事活动都有着丰富的技艺和规范。在茶文化盛行的唐宋时期, 茶事活动也十分活跃, 无论是王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热衷于茶事活动, 这一时期也正是儒、道、佛三家理念相融合的代表时期。儒家重在中和, 道家讲求平静、自然, 佛家以空为精神内涵。从三家的哲学理念可以看出, 茶文化所展现出的百态凝聚了三家的哲学理念, 形成了综合的文化形态。

1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古代, 茶的用处较为广泛, 既可作为祭祀用品, 也可以作为婚礼聘礼, 由茶的内在含义进而联想到更多礼义, 因此, 在婚嫁中多用茶作为礼义之物, 取茶坚定不移之义。在儒家思想中, 礼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 其中既包括伦理, 也有政治, 民俗等。在《礼记·典礼》中写道:“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分争辨讼, 非礼不决;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由此可见, 在古代社会生活中, 十分重视礼义观念, 对礼义道德有着严格的规范。在茶文化中, 礼义理念也有所融合和体现, 例如《茶德》中提到了“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其中也提到了茶是待客之礼, 以此表达敬意, 规范礼义, 这种礼义也逐渐成为民间最为普遍的风俗。除此之外, 在古代官场上, 茶礼也成为一种等级式的礼义, 虽然古代官员对茶并没有达到特别的衷爱, 但是茶作为一种礼义代表, 进茶、进汤等饮茶待遇代表着不同的官员级别。随着茶礼的不断变化, 茶礼的形式也逐渐虚化。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和, 即强调事物的适度与恰当的中庸之道。这一思想也在茶文化中得到展现。例如《茶经》中提到泡茶要选涓涓活水, 而非急流之水和死水。这种不急不慢的流水状态, 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和适度, 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现。在茶事活动中, 煎茶是最初的一道工序, 需要用火, 此时之水需要文火, 即不旺不息的状态, 候汤时的最佳状态是开水烧至四周环沸, 饮茶时的第一次泡茶之水用来暖盏而不饮用, 第二次的水才是最佳饮品。饮茶的量也要适度。凡此种种, 都充分体现了中和之意。此外, 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也讲求以和为佳, 从茶中体会其性情, 使人清新恬适, 十分符合中庸之道, 茶道中提倡社会与人的和谐相处也是儒家思想倡导的理念。这里的饮茶之道不仅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同时也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和理念相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特色。

除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茶文化中也体现出了另一种雅士之美。在唐代饮茶盛行时期, 饮茶被文人雅士所追捧, 他们寄情于茶, 将茶作为抒情达意的载体, 以饮茶展现风度之美。文人雅士以饮茶修身养性, 通过茶道来展现人的风度与修养, 更将此上升为一种高洁素雅的思想品质。在许多茶著作中, 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介绍, 充分展现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茶被寄予了深刻的儒家思想理念, 即修身养性、自尊自省、敬业高尚等。

2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

在茶文化中, 道家思想的体现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融合是最早的, 也是最密切的。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安静、养生, 讲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感。在古代, 茶最早是作为药物出现的, 史料记载有神农尝百草的典故, 在《说文解字》中也有茶与药草的关系介绍。因此, 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最早期的茶文化。在唐代《食疗本草》中提到, 茶有祛热解痰, 除好睡, 消宿食等功效。茶与道教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茶事与道教的养生之道十分匹配。人们能够从饮茶中解除疲劳、排除杂念, 以获得更为放松的心情。

茶与古代士子的思想也有着紧密关系。在古代, 一些有知识的士子心怀抱负却不得志, 因此以归隐山林来逃避现实的黑暗, 隐逸于山水之间, 虽然生活清苦, 却以此来换取心灵的安逸与超脱。他们整日与山水诗画相伴, 与好友相邀品茶, 享受清风幽雅, 茶成为隐逸者最钟爱的饮品。茶性微寒、味甘苦, 这些都与隐逸者的心态十分相近。饮茶给了他们无穷的启示, 使他们对美好生活和理想有了更多的追求和向往。在罗禀的《茶解》中写道“山堂夜坐, 汲泉煮茗, 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 清风满怀, 云光艳敛, 此时幽趣, 故难与俗人言也。”文中描述了一幅生动的茶事图景, 既有山水景色, 也有煮茶品茶场景, 仿佛是人间仙境, 诗人讲求与投缘之人品茶共赏, 只有真正爱茶之人才有此体验。其中既展现了自然之风趣, 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灵之感与清雅之美。除了归逸士子, 官场人士也饮茶, 但由于处于名利场内, 饮茶仅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 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饮茶和品茶中, 难以从中感悟茶的深厚思想内涵。

道家思想讲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趣,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其中的自然是指顺其自然, 而非故意为之。这种自然观念也充分融入到茶文化中。茶是自然之物, 生长于川谷之间, 集天地之灵气, 与茶相匹配的是山中之泉, 即自然之水。所以, 茶的品质以及茶性都与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同地域的茶体现出不同的茶性特点, 在寒冷的山谷所产之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江南之地气候温湿, 茶叶与泉水相匹配。因此, 茶的生长环境只有与自然相符, 展现其原始风貌, 才称其为好茶。在采茶和制茶过程中, 也强调天和自然, 追求自然的情趣。例如在灵一的《青山潭饮茶》中写道:“野泉烟火白云间, 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诗中描绘了一幅自然山水图, 诗人与自然相融, 品茗赏景, 展现出天人和一的自然风貌, 令人流连往返。从诗句中, 可以感受到饮茶之人希望可以充分享受自然之趣, 无论现实境遇如何, 都可以不受世俗拖累, 而一心回归自然, 努力去追求理想的美好。这也是古人对茶的诠释与推崇, 以茶之本真反映自然, 追求纯粹的观念。

由此可见,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结合十分紧密, 茶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道家思想的推动下, 茶文化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3 茶文化与佛教思想

茶文化与佛教思想渊源颇深, 古代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佛教有着特别的修行活动, 例如不饮酒、吃素、吃午不食等等, 这些清规与茶文化有了更多的交集, 很快融合在一起。佛教规矩中有僧人坐禅修行的活动, 僧人在活动之后往往疲惫和饥饿, 这就使茶发挥了它的效用, 茶中既有丰富的营养, 又能提神醒脑、修身养性, 因此, 也成为了佛教僧人最佳的饮品。在古代典籍记载中, 茶能够清心明目, 陶冶情操, 同时还可以助消化、抑性欲, 因此, 茶十分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 被佛教奉为上品。

在东晋时期, 佛教饮茶就有记载。《晋书·艺术传》中提到, 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坐禅诵经时经常以饮茶方式来提神醒脑。可见, 佛教的坐禅修行与饮茶有着密切关系。在唐宋时期, 饮茶之风盛行, 寺院也不例外, 有的僧人对饮茶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有的甚至只将茶作为唯一饮品, 可见其对茶之钟爱。这一时期人们到处煮茶品茶, 形成了饮茶风俗。宋代僧人饮茶已经非常普遍, 饮茶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经》的作者陆羽出身于寺院, 对茶也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他对茶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佛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空”, 从哲学角度来看, 是无味即有味的思想。在《北堂书钞》中提到无味如茶, 可见, 佛家思想中所提到的无味是有味的极致, 只有对佛家思想有所体悟, 才能真正感受其“空”的思想内涵。

古代“茶禅一味”的说法与佛教境界相通, 其核心在于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来应对世界万事万物, 自由自在, 心无旁骛地应对各种变化, 这也是佛教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此外, “悟”也是茶与佛教融合的体现。在茶事活动中, 无论是煮茶、饮茶, 还是品茶, 虽是普通活动, 但是正是这种平常之事, 能够给人以不同的精神体验, 不同的人在饮茶活动中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懂茶之人能够悟出茶文化之境界, 不懂之人则难以进入茶之境界, 感受其高雅。可见, 凡此种种体验正是“悟”之体现。因此, 对于饮茶之人, 只有不断地修炼自我, 提升个人的品性, 领悟佛教思想中的“空”的精髓, 才能升华精神, 这也是茶文化的精神特点所在。例如佛教《坛经》中提到“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悬,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其中所强调的是自身的修行, 只有真正领悟到佛教的核心思想, 才能有所感悟。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 有其自身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特点。在佛教进入我国后, 通过与道家、儒家思想的不断融合, 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例如在《考槃馀事》中描述了“坐香习禅”与“饮茶益思”, 其中对饮茶的领悟, 对焚香的感受是完全相通的, 二者之间所传达出的文化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与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廖宝秀.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2012.

[3]张明学.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8.

[4]杜觉民.隐逸与超越:论逸品意识与庄子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5]张美娣, 阮浩耕, 关剑平, 等.茶道茗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175.

[6]杨昆宁.中国茶文化艺术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6:60.

上一篇:虎林市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冠城物业三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