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中国茶文化简介

2024-04-11

茶与中国茶文化简介(精选8篇)

篇1:茶与中国茶文化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漫谈之茶与酒——中国的神与魂

内容摘要:茶与酒是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国成长发展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饮品,可以说茶是中国的“神思”,酒是中国的“魂”,他们无疑是人们所代代传承并将保留给未来人类世界的一份宝贵而独特的,具有物质与文化双重特质的巨大财富。它们的身上,承载了很多的历史文化,古代关于茶与酒的诗篇便数不胜数,茶道与酒道也是历经磨砺形成了今天这样具体的精神体系。茶与酒源于自然使我们归于自然,同时,它们又是那样亲切自然的融入了我们每天的生活之中,与我们相伴,品茶,品酒,品中国。

关键词:茶、酒、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其中,一路走来的是茶与酒的身影,他们形影不离相伴至今。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可能人们每日的生活中少不了的是咖啡和红酒,沉迷于那西方文化所带来的灯红酒绿,但是,他们的存在,代替不了中国的茶与酒。

茶——中国的神思

悠闲而充满阳光的午后,与其喝着浓郁的咖啡,不如于窗前泡上一杯清茶,浅酌一口,在杯中的水雾悠悠飘起之际,缓缓闭上双眼,感受着自己慢慢的消融到自然中,耳边的鸟鸣和空气中自然的味道不断的放大再放大,不禁想,数百年来,喝茶人的心境大多都是这样吧,时空,一下子就被缩小了。茶,是一位老者,浓缩了历史,聚集了自然,谆谆地讲述着那流淌的光阴;茶,是秀丽的山川,凝神品茶,返璞自然;茶,是高山流水的乐曲,荡涤着人们的心灵;茶,是中国的神思所在,亘古不变的沧海桑田。生活就是一杯杯的茶,我们是滚滚茶杯中的芸芸众生,茶给人一种舒缓平和,大气清朗却又朴实无华的感觉。茶的性味平和,需要通过细品方能领略个中真味,品茶,就像是在听一个声音缓缓的讲述着他的故事,放慢着时光。茶,还透视出了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修道之人讲究“吃”茶,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体味着自然,追求着与万物的统一。现在的茶已然不再是当初简单的一种饮品,而是承载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思想、人生志趣的中国的神思。

人类利用茶叶,是从药用开始,《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饮茶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但是具有自然清香的茶的口感有些许苦涩,一开始并不是很流行,后来,古人在茶中加糖加蜜,谓之苦中有甜,更像人生。其实茶中也

有令大脑神经中枢兴奋的成分,这也是熬夜喝茶便不会困的原因,但这种兴奋来得慢去得也慢,不如酒那般的热烈。如果说,饮酒给我们的是一种公众性的热情,而饮茶给与我们的则是一份清新和高远。茶文化从古至今,内涵不断丰富、扩大和延伸,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变得陈腐不堪。到了今天,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茶文化更是有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茶,是非常大众化的一种饮品,所以,可以说茶是上层精英文化与基层民间文化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商小贩还是忙碌于城市高楼间的领导、经理,都可以对“茶”这个话题侃侃而谈,“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早已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除此之外,品茶还可以调节紧张的生活,偷得浮生半日闲,以茶待友,使得茶叶成为了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茶叶那诗意自然的绿色更是可以为生活平添几分舒心、清爽。

茶是中国的神思,茶的种类很多——有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花茶、药茶等等,每种茶叶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故事,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功效。市场上的各种茶叶经过这么多年的竞争角逐也都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席之地,其中著名的茶叶主要有——杭州西湖龙井、江苏苏州洞庭碧螺春、太平黄山毛峰、安息铁观音、岳阳君山银针、普洱茶等等。中国一向秉承着食医合一,药食同源,饮食养生的原则,随之药膳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茶叶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药膳的主要食材之一,用茶叶制作的餐点如“西湖龙井”更是是倍受青睐。

茶是中国的神思,在它那透彻的茶水中,我们看到的还有那诗意的文化,层出不穷的咏茶诗人。“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的魏时敏;“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的郑板桥;“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的王师俭;“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的张可久;“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的韩奕„„随着历史的推进,又出现了“茶词”“茶曲”等新形式的有关茶的文字艺术形式,一直发展到近现代的“茶散文”和有大量关于茶文化记载的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等等。

茶是中国的神思,中国山川的灵秀都可以被浓缩在一杯茶中,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在饮茶中,我们得到了中国特色的茶道——“和、静、怡、真”。其中,“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虽然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发展饮茶方式和古代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但茶道不会变更,那是我们1

221 陈苏华, 人类饮食文化学[M], 第149页,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心底崇尚自然美的精神本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来谈茶艺,进行艺术性的饮茶。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美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作为非专业的品茶者,很难体会到茶艺真正的美,但这也并不影响我们体位茶中那贯穿古今的醇厚的气息。

酒——中国的魂

从各类影视作品中,从繁多的历史记载中,从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酒在那里,见证者一个又一个的瞬间,酒可以化身为诗人、战士、英雄、乐曲,酒可以化身为思想的游子情,也可以是豪情的出征曲。朋友聚会,家庭聚餐,酒将各种情谊熔融到一起;毕业之际,离别之时,酒将泪水与欢乐定格;赏月饮酒,伴着阵阵清风,酒又回到了混沌的天地之间。酒,是一位诗人,飘飘欲仙间,流传下不朽的诗篇;酒,是一条清冽的河,清澈醇厚;酒,是忠是义,述说着太多太多不能言表的情谊;酒,是中国的魂魄,千万年来,浇筑了无数的历史瞬间,是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还记得流觞曲水的兰亭么?还记得青梅煮酒的英雄论么?还记得对酒当歌的赤壁么?生活,就是在无数平常中的那几杯清酒,有着水样的外形、火样的性格,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会使人神经兴奋进而麻痹,随着种类的不同,还可以治愈疾病如被道教称为神酒的地黄酒、术酒、胡麻酒、松脂酒、天门冬酒、五加皮酒、枸杞酒等,皆有滋补疗疾之功效。如这就是酒,给人一种刚烈中透着柔和的感觉,随着酒的流动,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在眼前,心扉也被慢慢地打开,慢慢的治愈。

酒是中国的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工酿酒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记忆不断成熟发展直至今天,在中国,最具特色与代表性的酒应当归黄酒与白酒莫属了,是两种依附于中国农业特色的粮食酒,也是我所说的中国的魂。黄酒是中国生产历史悠久的传统酒品,因其颜色黄亮而得名。它以糯米、玉米、黍米和大米等粮谷类为原料,经酒药、麸曲发酵压榨而成。酒性醇和,适于用陶制坛装、泥土封口后长期贮存,越陈越香,属低度发酵的原汁酒。白酒是蒸馏酒的一种,是以高粱等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制成的高度酒。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的白酒又细化为了很多的品种——以山西杏花村的汾酒3

46543 丁以寿, 中华茶道[M], 第74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丁以寿, 中华茶艺[M], 第11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5 杜莉,孙俊秀,高海薇等,筷子与刀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M], 第279页,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6

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以四川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除此之外,还有米香型、药香型、特香型等等供广大消费者来挑选。但比起酒的口感与味道本身,它之所以博得众爱,更多的是酒之外的心境,是一种文化消费的象征,一个文化符号的代表。就像欧阳修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也。”饮酒而不在于酒,在于酒醉中的心境与心理认同感,一二知己、三五良朋相聚,以酒为媒,酣畅淋漓的畅饮以释怀心中的郁结,亦或是独自持一杯清酒,望月吟诗,尘心尽滤,望尽岁月的山山水水,以酒为媒,进行心灵的旅游,体会天地壮阔。

酒是中国的魂,流淌出一条美丽的文化河。作为一种贯彻古今的饮品,几千年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饮酒文化,中国人爱酒,所以中国古诗中关于酒的好作如汗牛充栋。据我了解,《诗经》中有关酒的诗篇就占了七分之一左右。唐代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可以说,酒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酒文化,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有酒必有诗,诗曾酒趣,酒扬诗魂,李白将这个做到了极致,有诗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也是他为什么在被奉为“诗仙”的同时被奉为“酒仙”。柳宗元在《五柳先生传》中所抒发的对于酒的狂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亦是如此。著名的诗人如白居易、杜甫、苏轼等也都是嗜酒如命的脾性。徐凝的“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春愁。”;程致道的“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冯梦龙的“春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韩愈的“断送一身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普济的“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毛榜的“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李白的“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还有在沙场边“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将近酒,莫停歇。”的豪情„„在中国灿若星海的文化中,不知除去了酒的成分,还能剩下几分色香味。

酒是中国的魂,历史的精髓,但饮酒也要适量。佛教、伊斯兰教都严禁饮酒。《古兰经》云:“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其中,将禁止饮酒放到了第一位,可见,过度的饮酒也会造成危害。所以,千年来我们还形成了“酒道”。中国古代酒道的根本要求就是“中和”二字。“未发,谓之中”,即对77

酒无嗜饮,也就是庄子的“无累”,无所贪。“发而皆中节”,有酒,可饮,亦能饮,但饮而不过,饮而不贪,饮似未饮,绝不及乱,故谓之“和”。也就是说,我们对酒道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既饮而后的效果,而是要贯穿于酒事,自始至终的全过程。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气行血,壮神御寒,消愁谴兴;痛饮则伤身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邵尧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可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所以说,饮酒也要适量才好,而微醉是饮酒的最佳境界。微醉不仅可以使我们消除忧愁,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灵感,以酒为诗,以酒当歌。

酒是中国的魂,酒通过节日时的时节酒贯穿在中国人每一年的生活中。绍兴人一般会在冬至日前酿酒,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而菊花酒在古代被人们看作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配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菊花酒在不断的传承中又被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李时珍也曾说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并治百病的功效。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在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便是在端午节这天无意中喝下雄黄酒变回原形吓死了吕仙。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人们发现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便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用雄黄酿成雄黄酒。还有清明节时喝的清明酒。除此以外,还有婚嫁酒、生丧酒、岁时酒、生活酒等等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酒气”。

茶酒中国

在城市的生活中,到处都少不了茶与酒的身影,品茶,在高速喧嚣的城市生活中寻得一片净土,同时养生保健;饮酒,结交朋友,公事应酬,同时也让自己消除忧愁。在高科技的带动下,茶艺愈发精纯,酿酒工艺愈发成熟。市场上茶与酒的种类近乎囊括了他们的每一种产品,甚至现在还催生出了品酒师与茶艺师这些行业,茶与酒也无疑是送礼的佳品之选,相信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茶与酒都能够更好地发展流传下去。它们的身上,都承载了太过厚重的历史,品茶,品酒,就是品中国。

周易中讲阴阳结合,茶与酒,就像易经中的阴与阳,柔与刚,乾与坤,既有阴柔合和的凝聚,更有阳刚激荡的勃发,对立而又统一,酒是茶的升华,茶是酒的质朴,二者共同折射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茶与酒是对立的,所以酒后要少饮茶,李时珍说:“酒后饮茶,8

9111098 隗静秋, 中外饮食文化[M], 第109页,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http://baike.baidu.com/ 10 隗静秋, 中外饮食文化[M], 第205页,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1

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消渴痉挛之疾。”茶性寒,随酒引入肾脏,为停毒之水。虽然对立,但茶很多时候也可以代替酒的功效,比如说“以茶代酒”依然足以表明饮者的诚意,相比之下,茶与酒都能够刺激大脑神经产生兴奋便是他们的统一之处了,对立而又统一,阴阳互济,承载着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和正在发生的历史驶向未来的远方,数千年后,又会不会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效果呢?

茶也好,酒也罢,其实都只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冰山一角,中国地广物博,在整体的中华饮食文化下各个区域,各个民族又都走着自己独特发展的道路,极大地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细说起来,只是茶叶与酒便不知可以说上几天几夜,不过,只是已经欣赏过的那一道道经由玉液芳醇滋润的茶与酒文化的风景,就足以令我们艳羡叹服中国古代洋洋洒洒的酒文化之博大宏富与玄妙精奥。近百年来,随着咖啡,葡萄酒的引入,我们也打开了茶叶和白酒的世界之门,当初林则徐虎门销烟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中国出口的茶叶和丝绸使得中外贸易产生了贸易逆差,可见茶叶在世界各地都非常的受欢迎。茶与酒互相掺扶着,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走了很久很久,茶是中国的“神思”,酒是中国的“魂”,他们无疑是人们所代代传承并将保留给未来人类世界的一份宝贵而独特的,具有物质与文化双重特质的巨大财富。承载的越多味道越是浓厚香醇,那茶与酒中清香的不是酿造的味道,而是岁月的微笑啊。在中国的土壤中,数千年来都走在时代的前沿,相信茶与酒历经重重时代的考验定会一路向前。

【参考文献】

1.陈苏华, 人类饮食文化学[M],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2.隗静秋, 中外饮食文化[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丁以寿, 中华茶道[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4.丁以寿, 中华茶艺[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5.杜莉,孙俊秀,高海薇等, 筷子与刀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6.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 12

篇2:茶与中国茶文化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茶与茶文化

授课对象(或授课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 所需课时:36(每周一课时)教学教材:自编

开发《茶与茶文化》项目课程标准的背景

一、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了解学生在课余文化课的补充为前提。本课程的针对性:新课程改革下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已普遍被世人接受,甚至被广泛传播,作为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增加茶文化在实践中的自身体验和内化素质,充分适应新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自身发展很有必要。因此,应该开发茶与茶文化项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社会选择更广泛。

二、学生学习需求

对于在校学生,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工作式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根据调查所得,对于本课程,许多学生选修的目的是因为本课程以实操学习为主,与以往学习知识的方式不同,可以在课堂上放松;教师的讲授总是先讲理论然后才进行实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一般,只能掌握茶艺表演的程序,而不能真正掌握茶文化的精髓,对茶叶、茶具、传统文化的社会应用意识薄弱,不能自行设计茶艺表演程序、不能将茶文化的传统精髓带进实际生活等等。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探究茶与茶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实施专题式教学、输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并外化茶文化的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与和学习效果。

三、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 枣营中学茶艺教室教学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将茶艺实践、茶文化的拓展灯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可以使教材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有声有色。可以要求学生以茶艺员的身份来上课,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为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茶与茶文化》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一、探索出适合本阶段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程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三、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四、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的方法。

依据项目课程的特点来看,首先茶与茶文化课程具有项目课程的某些特点,如:学生在学习“闻香识茶”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任务,有确定的成果,同时留给学生自我组织安排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有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还有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其课程教学形式基本符合了项目教学的要求。再如学生在表演行茶法时,要用到茶叶、茶具、与茶叶相关的传说、操作的动作要求与礼仪要求等知识,基本上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对行茶法的操作进行全过程参与,而教师从中进行指点,让学生亲自参与品茶与评茶,这与项目教学课程的要求相符合。

其次,茶与茶文化涉及了历史、旅游、手工制作、礼貌礼仪、甚至是市场营销等显性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学生要参与评价,进行汇报总结,因而还包括了语文知识、逻辑知识,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意识。

最后,在学习茶艺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是小组化进行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责任心,也培养了学生与同学的协作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因此是一个典型的项目教学过程。

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可采取项目教学法、实操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演示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投影、多媒体课件、网络和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应有的茶文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修养的目的,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茶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通过项目的解决,使学生能根据要求设计各类行茶法,正确运用茶文化知识,突出学生在实践中的自身体验和内化素质;

三、培养并形成学生外化展示的能力、探究实践的能力;

四、形成学生互动学习的能力,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五、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专题的能力下,净化心灵,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关系,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渗透进德育目标。

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体现学生的内化和外延,紧紧围绕完成教学专题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从“专题实践”分析出发,设定教学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专题”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将茶艺表演、等级考核、人文实践灯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内容和要求

专题1:闻香识茶

教学内容:认识茶叶品种,通过闻香、观形、看汤色辨别各茶叶品种,并认识中国十大名茶;探究茶叶命名的奥秘,能判断茶叶的命名方式,新茶与陈茶、真茶与假茶 比较两种茶在色泽、气味、滋味方面有什么不同;找出鉴别新茶和陈茶的方法;能通过测定茶多酚的方法,鉴别真茶与假茶 活动拓展:走访茶区、茶山,与茶农共同生活;参观茶博会、知名茶企,实地考察。体验交流:课堂上茶叶的冲泡手法和技艺的学习

作品展示:茶艺表演、心得体会的分享以及某种茶的品鉴 专题2:了解中华茶文化 搜集茶起源的信息并与同学交流,探究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的历史,能说出不同年代的饮茶方式;通过互联网,找出茶叶传播的线路

活动拓展:图书馆、书店收集整理各种茶的专著 体验交流:分小组参详专著,从中找出对书籍的理解 作品展示:结合实际生活写一篇茶文化的心得文章 专题3:茶与礼仪

应用茶艺员的礼仪要求迎宾与送客;应用行茶的礼仪为同学(客人)服务,能根据友人品茶要求配置茶具及运用乌龙茶、绿茶行茶法进行茶事服务;能为友人解说行茶法的每个步骤,并介绍乌龙茶、绿茶的制作过程、茶的特点;懂得辨识绿茶的色泽、香气、滋味。找出每一种行茶法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的背景。

活动拓展:走进专业机构规范礼仪。

体验交流:探索每一种礼仪的来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细化到每一个动作和礼仪的内涵。作品展示:着传统服装讲解茶礼 专题4:茶与礼仪

应用茶艺员的礼仪要求迎宾与送客;应用行茶的礼仪为同学(客人)服务,能根据友人品茶要求配置茶具及运用乌龙茶、绿茶行茶法进行茶事服务;能为友人解说行茶法的每个步骤,并介绍普洱茶、花茶的制作过程、茶的特点;懂得辨识绿茶的色泽、香气、滋味。找出每一种行茶法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的背景。

活动拓展:走进专业机构规范礼仪。

体验交流:探索每一种礼仪的来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细化到每一个动作和礼仪的内涵。作品展示:着传统服装讲解茶礼 专题5:茶与交往

客来敬茶、以茶待客,能说出客来敬茶“六要”的具体含义,学习古往今来以茶为媒介的交流。活动拓展:走进社区、使馆。

体验交流:吟诵茶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深入人心。作品展示:通过对自己的启示编排手册,指导自己的人生。专题6:茶人茶故事

学习了解自神农至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茶人、茶叶故事,问答围绕着茶人身上发生的与茶相关的故事,对中国历史脉略有较清晰的认识。活动拓展:参观古迹、名人故居

体验交流:分组探索名人与茶的故事脉络、了解相关名人的经典轶事,分享自己的心得 作品展示:角色扮演,排演相关课本剧 实施建议

1.建议本课程标准教学可采取项目教学法、实操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2.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社会资源、实践基地等,为学生创建与茶文化相关的环境,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

3.学生学业评价建议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的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要充分考虑个人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

4.本课程标准所列学时是参考学时,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篇3:中国茶与中国茶文化

丰富茶品变换出新

中国茶有多达6000多个品种, 按制作方式可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以及全发酵茶;如按商品分类可分为六大类, 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以及乌龙茶。

红茶, 红茶的干茶色泽与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 所以称为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 经微雕、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茶多酚减少90%以上, 产生了茶黄素、茶黄素的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 增至300多种, 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 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红茶按制造方法的不同, 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

绿茶, 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 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 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 产区分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 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生产量最高, 质量最优, 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 销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 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绿茶属于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 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 故名。绿茶较地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 叶绿素保留50%左右, 维生素损失也较少, 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 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 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 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 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中, 名品最多, 不但香高味长, 品质优异, 且造型独特, 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 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白茶, 属轻微发酵茶, 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 满披白毫, 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的历史悠久, 其清雅芳名的出现, 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它的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白茶的产区主要在福建省的一些县市。境内丘壑其夫, 常年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 主要种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及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白茶的制作工艺, 一般分为萎凋、干燥两道工序, 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 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 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 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 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 待水分含量为4%~5%时, 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 又不促进氧化作用, 且保持毫香显现, 汤味鲜爽。

黄茶, 是在炒青绿茶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 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 叶色即变黄, 于是中国茶有了新的品类。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 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 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 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 而黄茶属于发酵茶类。黄茶, 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 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黄小芽主要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浙江平阳黄汤等;黄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茶和广东大叶青等。

黑茶, 在鲜叶选料、工艺流程和对其色泽、品质的要求上, 都具有其独特的标准与风味, 形成了同其它茶类不同, 独占一个“黑”字的茶类。绿色的鲜茶叶, 是经过何种制作工序变成黑茶的呢?最早的黑茶是由四川生产的, 由绿毛茶经蒸压而成的边销茶。四川的茶叶要运输到西北地区, 由于交通不便, 运输困难, 必须减少体积, 蒸压成团块。在加工成团块的工程中, 要经过二十多天的湿性堆积, 所以毛茶的色泽由绿逐渐变黑。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 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 这既是黑茶之由来。黑茶的采摘标准多为一芽五至六叶, 叶粗梗长。其制作基本工艺流程是高温杀青、揉捻、堆积做色、干燥。由于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 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 因而夜色黝黑或黑褐, 故称黑茶。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 由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之分。而其中云南黑茶是用滇青毛茶经潮水沤堆发酵后干燥而成, 统称其为普洱茶。普洱散茶是黑茶类中, 独具浓醇陈香的品种。

乌龙茶, 也称青茶、半发酵茶, 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它是我国几大茶类中, 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 品质介于二者之间, 既有红茶的浓鲜味, 又有绿茶的清香, 所以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饮后齿颊留香, 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用作用, 主要突出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 乌龙茶被称为“美容茶”、“健美茶”。乌龙茶的产生, 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 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 也是打猎能手, 名字叫做苏龙, 因为他长的黝黑健壮, 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 乌龙腰挂茶篓, 身背猎枪上山采茶, 采到中午, 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 乌龙举枪射击, 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之中, 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 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经是晚上了, 乌龙和全家人忙着宰杀、品尝野味, 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当第二天清晨全家人才想起此事, 没想到放置了一夜的新鲜叶子, 已镶上了红边了, 并且散发出阵阵清香。制成的茶叶, 滋味格外清香浓厚, 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于是, 经过反复的试验与细心的琢磨, 通过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 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就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台湾乌龙茶近年来非常受到关注, 其独特口味及保健功能, 在市场中引起了广泛好评。

篇4:茶与茶文化

如今,喝茶已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生活需求,更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生活情趣,是人们寄托情感的一种手段,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一种人生的享受。

茶史溯源茶从何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西南地区是茶的原产地。

5000万至6000万年前,中国西南地区就生长着山茶科之物的茶树。茶树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原始野生大茶树到过渡型茶树再到人工栽培茶树,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说明在陆羽生活的唐代中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川东、鄂西一带分布着野生乔木型大茶树。

事实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地均有野生大茶树。云南是发现古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云南镇源县千家寨有野生大茶树群落,有棵茶树龄已达2700年!

神话与传说 《茶经·六之饮》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把神农作为中国茶的最早发现者,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一个传说。

神衣被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奉为祖先三皇五帝中的“炎帝”,是中国史前先民的代表人物。神农在发现五谷的同时,也发现了各种能治疗人类疾病的草药,包括茶。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为“茶”古称)。这大概是有关先人对茶的认识的最早描述和记载了。

巴蜀——茶文化的摇篮 茶从云贵高原一带,沿着江河顺流而下传入四川——古巴蜀国地区,并很快发展起来。这是中国饮用茶叶最早的地区,巴蜀可说是茶文化的摇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是中国最早的方志,《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后,巴人“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古巴蜀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作为地方物产,进贡给当时的周天子。汉时,巴蜀地区饮茶已十分普遍,茶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西汉时,王褒《僮约》中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述。《僮约》是当时一份买卖家奴的契约,却是中国茶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东晋郭璞注《尔雅》“槚,苦茶”条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这就是最原始的生煮羹饮法。到三国时,《广雅》记载,其时饮茶法又有所不同。在古荆巴一带,人们把采摘的茶叶做成饼状。饮用之前,先将茶饼炙烤成红色,再捣成细末放在瓷器中,然后冲入沸水,并辅以葱、姜等调味品。

尽管这个时期人们饮茶相对比较粗放,但是已经开始对茶叶加工。加工方法和饮用方式中的一些主要特征,直至唐宋时期仍被沿袭,只不过在形式上变得更为精细,也更加讲究。

法相初具的唐茶

唐王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茶文化吸取了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营养,迅速地完善自身,发展壮大。茶始有字,茶始成书,茶始销边,茶始征税。唐代饮茶风俗、品饮技艺都已法相初具,影响后世。

制茶与饮茶法 唐代虽有散茶,但基本以饼茶为主。饼茶加工程序可以分解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先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压)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以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唐人讲究“煮茶”或“煎茶”,先把茶饼放在火上炙烤片刻,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入茶罗筛选,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另外还要准备好风炉烧水,茶釜中放入适量的水,煮水至初沸(观察釜中之水如蟹眼)时,按照水量的多少放入适量的盐。到第二沸(釜中之水如鱼眼)时,用勺子舀出一勺水备用,储放在熟盂中,釜中投放适量的茶末。等到第三沸(观之如腾波鼓浪)时,把刚舀出备用的水重倒入茶釜,使水不再沸腾,起到了“止沸育华”的作用。这时茶就已煮好了,准备好茶碗,把煮好的茶用勺子添入茶碗,只见碗中飘着汤花,正如晋代杜育在《荈赋》中描述的一样:“焕如积雪,烨如春敷。”

茶圣陆羽和《茶经》“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茶文化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直至陆羽的《茶经》问世后,方大行其道。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是个弃儿,后被精于茶道的智积禅师收养。陆羽因受智积大师影响,一直倾心于茶,遍游江南茶区考察茶事。他以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茶经》。

《茶经》全面论述茶,对当时盛行的各种茶俗作了归纳与追溯,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类专门的学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茶经》问世,不但使“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亦名扬天下,被后世人尊称为“茶圣”。由陆羽开始的茶的划时代变化,是人们在高度物质文明基础上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种体现。

穷精极巧的宋茶

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贡茶工艺不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投入,取代唐代由士人引领茶文化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宋代茶文化更加深入民间,茶坊、茶肆大量出现,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和习俗。

篇5:生活随笔:中国茶与咖啡

有一些时候,一些不知道茶艺文化的人,或者说是不知道这些有关茶和咖啡知识的人,或者说是崇洋媚外的人,再或者说是一些爱慕虚荣要面子的人,他们把咖啡当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一种身份的象征;却不知道他们的这种行为完全就像是开屏了的孔雀,把漂亮的羽毛亮开,却也把自己的屁股亮了出来。通常这个时候,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美丽,却没有看到自己丑陋的一面。

就算是在国外,其实咖啡,也是上不了桌面的东西,能上得了桌面的还是具有历史的茶,不是咖啡。对于欧美国家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咖啡只是作为一种饮料,或者说是一种提神醒脑的工具而已,显然在我们有一丝困意的时候,我们会说来一杯咖啡;而茶,才是经过时间的打磨让世人真正传承下来的、上流社会乃至中等以下社会所共同拥有的话题,而能够喝到一杯真正的中国茶是他们骄傲的资本。

西方国家的一些普通人,因为茶对于他们来说很是昂贵他们是消费不起东方的茶,因为咖啡在西方是很便宜的,所以只能喝咖啡。但是,一旦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他们一定会马上找到茶馆喝茶或者在家泡上一盅茶来喝。即便是现在,在欧美国家,很大部分人都还保持着喝下午茶的习惯。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来自东方的中国茶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可不是咖啡所能代替的;换句话说,在他们看来,咖啡,他们并没有兴趣喝。

但是,在现代潮流快速发展的这个时代,在中国,因为咖啡文化的入侵,也因为广告方面的大力诱惑,或者说心里攀比心作祟的缘故,把咖啡联系到了身份的象征,认为外国来的东西都是好的,都是精品,很多人选择了喝咖啡。这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的因素。

鲁迅先生曾经说的好啊,对外来的东西,应该本着“拿来主义”,即好的东西留下,糟粕的东西扔回去。

西方国家的人为什么那么重视中国的市场,那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这是他们不能忽略一个重要因素,人口多的地方就意味着经济就意味着金钱,否则谁会傻到去一个对自己没有利益的国家大力宣传他们的文化。当然,他们虽然忽悠着中国人,但是在心底,中国茶,却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宝贝,却还虚伪的告诉我们,咖啡是好的。

在这里面西方国家虽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从另一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我们的国人总把欧美国家的东西当成最好的。那么就算这些西方国家的人再怎么说也当他们在放屁,一些人认为那是好的香的,那也只能说明是国人的心态问题在作祟,用一部分人所想的就是“为了面子,买也买贵的,即便东西不咋地”这样就造成很多咖啡在中国是天价的,可是在国外,那就是垃圾,是他们都不肯喝的东西,却卖给了我们。炫耀的心态,炫耀的人,真的觉得咖啡好吗?

篇6: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篇7:中国能源企业文化网简介

2013年6月18日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用一个部分的篇幅阐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全党全社会的重视。

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代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企业兴衰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

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凝聚企业人心并且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正是:企业不可能家家都长命百岁,但长命百岁的企业却家家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这就是企业基业长青的秘籍所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趋复杂、激烈,企业文化已越来越受到我国理论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能源企业文化网()应运而生。她是集企业文化建设与宣传、理论与实战,研究与咨询为一体的能源领域门户网站,作为中国能源领域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网,我们的服务理念是通过提供权威、可靠的宣传平台,快速、准确地报道行业相关信息,提供专业高效的市场推广与咨询服务,为众多关注能源领域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与个人提供良好的品牌宣传平台、决策依据和发展机遇。

中国能源企业文化网以“服务能源领域基层企业”为宗旨,以研究企业文化理论和探索企业文化实践为重点,以建设企业文化、塑造

篇8:漫谈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茶,文化,传统文化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 也是最早种植茶的国家, 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茶文化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内容形态。儒、道、佛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与茶文化不断融合, 三家既分别作用于茶文化, 又共同交集。可以说, 中国茶文化与儒、道、佛三家的哲学理念不可分割。《茶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著作, 著作中对茶事内容及茶文化有着详细的介绍, 从种茶、采茶、烹茶、品茶等, 每一项茶事活动都有着丰富的技艺和规范。在茶文化盛行的唐宋时期, 茶事活动也十分活跃, 无论是王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热衷于茶事活动, 这一时期也正是儒、道、佛三家理念相融合的代表时期。儒家重在中和, 道家讲求平静、自然, 佛家以空为精神内涵。从三家的哲学理念可以看出, 茶文化所展现出的百态凝聚了三家的哲学理念, 形成了综合的文化形态。

1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古代, 茶的用处较为广泛, 既可作为祭祀用品, 也可以作为婚礼聘礼, 由茶的内在含义进而联想到更多礼义, 因此, 在婚嫁中多用茶作为礼义之物, 取茶坚定不移之义。在儒家思想中, 礼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 其中既包括伦理, 也有政治, 民俗等。在《礼记·典礼》中写道:“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分争辨讼, 非礼不决;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由此可见, 在古代社会生活中, 十分重视礼义观念, 对礼义道德有着严格的规范。在茶文化中, 礼义理念也有所融合和体现, 例如《茶德》中提到了“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其中也提到了茶是待客之礼, 以此表达敬意, 规范礼义, 这种礼义也逐渐成为民间最为普遍的风俗。除此之外, 在古代官场上, 茶礼也成为一种等级式的礼义, 虽然古代官员对茶并没有达到特别的衷爱, 但是茶作为一种礼义代表, 进茶、进汤等饮茶待遇代表着不同的官员级别。随着茶礼的不断变化, 茶礼的形式也逐渐虚化。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和, 即强调事物的适度与恰当的中庸之道。这一思想也在茶文化中得到展现。例如《茶经》中提到泡茶要选涓涓活水, 而非急流之水和死水。这种不急不慢的流水状态, 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和适度, 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现。在茶事活动中, 煎茶是最初的一道工序, 需要用火, 此时之水需要文火, 即不旺不息的状态, 候汤时的最佳状态是开水烧至四周环沸, 饮茶时的第一次泡茶之水用来暖盏而不饮用, 第二次的水才是最佳饮品。饮茶的量也要适度。凡此种种, 都充分体现了中和之意。此外, 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也讲求以和为佳, 从茶中体会其性情, 使人清新恬适, 十分符合中庸之道, 茶道中提倡社会与人的和谐相处也是儒家思想倡导的理念。这里的饮茶之道不仅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同时也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和理念相融合, 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特色。

除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茶文化中也体现出了另一种雅士之美。在唐代饮茶盛行时期, 饮茶被文人雅士所追捧, 他们寄情于茶, 将茶作为抒情达意的载体, 以饮茶展现风度之美。文人雅士以饮茶修身养性, 通过茶道来展现人的风度与修养, 更将此上升为一种高洁素雅的思想品质。在许多茶著作中, 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介绍, 充分展现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茶被寄予了深刻的儒家思想理念, 即修身养性、自尊自省、敬业高尚等。

2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

在茶文化中, 道家思想的体现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融合是最早的, 也是最密切的。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安静、养生, 讲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感。在古代, 茶最早是作为药物出现的, 史料记载有神农尝百草的典故, 在《说文解字》中也有茶与药草的关系介绍。因此, 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最早期的茶文化。在唐代《食疗本草》中提到, 茶有祛热解痰, 除好睡, 消宿食等功效。茶与道教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茶事与道教的养生之道十分匹配。人们能够从饮茶中解除疲劳、排除杂念, 以获得更为放松的心情。

茶与古代士子的思想也有着紧密关系。在古代, 一些有知识的士子心怀抱负却不得志, 因此以归隐山林来逃避现实的黑暗, 隐逸于山水之间, 虽然生活清苦, 却以此来换取心灵的安逸与超脱。他们整日与山水诗画相伴, 与好友相邀品茶, 享受清风幽雅, 茶成为隐逸者最钟爱的饮品。茶性微寒、味甘苦, 这些都与隐逸者的心态十分相近。饮茶给了他们无穷的启示, 使他们对美好生活和理想有了更多的追求和向往。在罗禀的《茶解》中写道“山堂夜坐, 汲泉煮茗, 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 清风满怀, 云光艳敛, 此时幽趣, 故难与俗人言也。”文中描述了一幅生动的茶事图景, 既有山水景色, 也有煮茶品茶场景, 仿佛是人间仙境, 诗人讲求与投缘之人品茶共赏, 只有真正爱茶之人才有此体验。其中既展现了自然之风趣, 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灵之感与清雅之美。除了归逸士子, 官场人士也饮茶, 但由于处于名利场内, 饮茶仅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 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饮茶和品茶中, 难以从中感悟茶的深厚思想内涵。

道家思想讲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趣,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其中的自然是指顺其自然, 而非故意为之。这种自然观念也充分融入到茶文化中。茶是自然之物, 生长于川谷之间, 集天地之灵气, 与茶相匹配的是山中之泉, 即自然之水。所以, 茶的品质以及茶性都与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同地域的茶体现出不同的茶性特点, 在寒冷的山谷所产之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江南之地气候温湿, 茶叶与泉水相匹配。因此, 茶的生长环境只有与自然相符, 展现其原始风貌, 才称其为好茶。在采茶和制茶过程中, 也强调天和自然, 追求自然的情趣。例如在灵一的《青山潭饮茶》中写道:“野泉烟火白云间, 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诗中描绘了一幅自然山水图, 诗人与自然相融, 品茗赏景, 展现出天人和一的自然风貌, 令人流连往返。从诗句中, 可以感受到饮茶之人希望可以充分享受自然之趣, 无论现实境遇如何, 都可以不受世俗拖累, 而一心回归自然, 努力去追求理想的美好。这也是古人对茶的诠释与推崇, 以茶之本真反映自然, 追求纯粹的观念。

由此可见,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结合十分紧密, 茶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道家思想的推动下, 茶文化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3 茶文化与佛教思想

茶文化与佛教思想渊源颇深, 古代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佛教有着特别的修行活动, 例如不饮酒、吃素、吃午不食等等, 这些清规与茶文化有了更多的交集, 很快融合在一起。佛教规矩中有僧人坐禅修行的活动, 僧人在活动之后往往疲惫和饥饿, 这就使茶发挥了它的效用, 茶中既有丰富的营养, 又能提神醒脑、修身养性, 因此, 也成为了佛教僧人最佳的饮品。在古代典籍记载中, 茶能够清心明目, 陶冶情操, 同时还可以助消化、抑性欲, 因此, 茶十分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 被佛教奉为上品。

在东晋时期, 佛教饮茶就有记载。《晋书·艺术传》中提到, 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坐禅诵经时经常以饮茶方式来提神醒脑。可见, 佛教的坐禅修行与饮茶有着密切关系。在唐宋时期, 饮茶之风盛行, 寺院也不例外, 有的僧人对饮茶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有的甚至只将茶作为唯一饮品, 可见其对茶之钟爱。这一时期人们到处煮茶品茶, 形成了饮茶风俗。宋代僧人饮茶已经非常普遍, 饮茶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经》的作者陆羽出身于寺院, 对茶也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他对茶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为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佛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空”, 从哲学角度来看, 是无味即有味的思想。在《北堂书钞》中提到无味如茶, 可见, 佛家思想中所提到的无味是有味的极致, 只有对佛家思想有所体悟, 才能真正感受其“空”的思想内涵。

古代“茶禅一味”的说法与佛教境界相通, 其核心在于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来应对世界万事万物, 自由自在, 心无旁骛地应对各种变化, 这也是佛教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此外, “悟”也是茶与佛教融合的体现。在茶事活动中, 无论是煮茶、饮茶, 还是品茶, 虽是普通活动, 但是正是这种平常之事, 能够给人以不同的精神体验, 不同的人在饮茶活动中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懂茶之人能够悟出茶文化之境界, 不懂之人则难以进入茶之境界, 感受其高雅。可见, 凡此种种体验正是“悟”之体现。因此, 对于饮茶之人, 只有不断地修炼自我, 提升个人的品性, 领悟佛教思想中的“空”的精髓, 才能升华精神, 这也是茶文化的精神特点所在。例如佛教《坛经》中提到“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悬,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其中所强调的是自身的修行, 只有真正领悟到佛教的核心思想, 才能有所感悟。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 有其自身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特点。在佛教进入我国后, 通过与道家、儒家思想的不断融合, 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例如在《考槃馀事》中描述了“坐香习禅”与“饮茶益思”, 其中对饮茶的领悟, 对焚香的感受是完全相通的, 二者之间所传达出的文化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与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廖宝秀.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2012.

[3]张明学.道教与明清文人画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8.

[4]杜觉民.隐逸与超越:论逸品意识与庄子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5]张美娣, 阮浩耕, 关剑平, 等.茶道茗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175.

[6]杨昆宁.中国茶文化艺术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6:60.

上一篇:建行可以给个人贷款吗下一篇:校园文明和宿舍文明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