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咖啡文化比较

2022-06-25

第一篇:茶与咖啡文化比较

茶与咖啡的杂文随笔

每每到了秋冬季节,特别是晴朗的冬日午后,如果闲了下来,有一个处所便会等待着我的到来,那里就是阳台。阳台,看似一方平凡无奇的区间,却有着别样的空间格调,吸引着我。

一本书,一杯绿茶,偶尔也会来一碟瓜子。躺在椅子上享受暖阳照耀,好不惬意舒畅。

而关于选茶,绿茶是我的最佳选择。不管是铁观音还是西湖龙井,都飘逸着淡淡的清香,而那一抹绿与阳光相映,更显得妖娆动人。

友人常问我,作为一个“九零后”,怎么生活状态像老人家一样,喝茶、看书、晒太阳,丝毫没有一点青春气息。然而,我觉得茶的状态,反而更是我推崇和向往的。

相比同样是饮品的咖啡,我喜欢喝茶。如今,喝咖啡越来越成为上班族和学生群体的一大爱好,甚至起床时都会不由地来上一杯热咖啡。

有人说:“咖啡是情调,茶是生活。”不错的,咖啡的那种天然的富有情调的色彩,充满了贵族气息,加上奶油和焦糖,则更显得风情万种。往往是在姐妹间的午后相邀或者是男女朋友间约会时才出现的“奢侈品”,如今依然演变成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饮品。当一样东西太普遍的时候,有时候却成为了一种垃圾。就像是你最喜欢的一首歌,当你反复听的时候,往往一阶段后,你不会再爱这首歌,而要经过一阵子的消停后,才会重新再来回味它。咖啡也是如此。

而且现在的咖啡,无论是花样还是种类,都可谓是多如繁星。卡布奇诺、速溶咖啡、猫屎咖啡、手摇咖啡等等,但每次喝这些咖啡的时候,总觉得不自然。也许是我太土了,每次喝咖啡,我总会先看别人是如何去喝的,对于咖啡的不同喝法,我是一窍不通。而当朋友问:“你喝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其实也十分犯愁的,因为对于品种,我了解的也是少之又少,完全不清楚他们的区别在哪儿,口味是否有差别。拿铁、卡布奇诺、摩卡、焦糖玛奇朵……如果把它们一股脑放到我跟前,或许我只能识别我最常点的卡布奇努,不过不是因为我爱喝,而是每次点咖啡的时候,它的名字是最容易记又顺口的,懂得了最简单的喝咖啡的方式,往往也就懒得去尝试不同的咖啡了。

喝咖啡对我而言是快饮型的,特别是上班的时候,面对繁忙的工作,根本没有多少心思去细品它的味道,而它蕴含的咖啡因也不断触动着那颗浮躁的心。而喝茶却不一样,即使再忙,一喝到茶,闻着淡然的气味,会让人感到平心静气。

我是一个向往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生活、喜欢慢节奏的人。所以,这大概也就是我为何喜欢喝茶而不喜欢喝咖啡的原因所在吧。

第二篇:中国饮食文化漫谈之茶与酒

中国饮食文化漫谈之茶与酒——中国的神与魂

内容摘要:茶与酒是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国成长发展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饮品,可以说茶是中国的“神思”,酒是中国的“魂”,他们无疑是人们所代代传承并将保留给未来人类世界的一份宝贵而独特的,具有物质与文化双重特质的巨大财富。它们的身上,承载了很多的历史文化,古代关于茶与酒的诗篇便数不胜数,茶道与酒道也是历经磨砺形成了今天这样具体的精神体系。茶与酒源于自然使我们归于自然,同时,它们又是那样亲切自然的融入了我们每天的生活之中,与我们相伴,品茶,品酒,品中国。

关键词:茶、酒、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其中,一路走来的是茶与酒的身影,他们形影不离相伴至今。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可能人们每日的生活中少不了的是咖啡和红酒,沉迷于那西方文化所带来的灯红酒绿,但是,他们的存在,代替不了中国的茶与酒。

茶——中国的神思

悠闲而充满阳光的午后,与其喝着浓郁的咖啡,不如于窗前泡上一杯清茶,浅酌一口,在杯中的水雾悠悠飘起之际,缓缓闭上双眼,感受着自己慢慢的消融到自然中,耳边的鸟鸣和空气中自然的味道不断的放大再放大,不禁想,数百年来,喝茶人的心境大多都是这样吧,时空,一下子就被缩小了。茶,是一位老者,浓缩了历史,聚集了自然,谆谆地讲述着那流淌的光阴;茶,是秀丽的山川,凝神品茶,返璞自然;茶,是高山流水的乐曲,荡涤着人们的心灵;茶,是中国的神思所在,亘古不变的沧海桑田。生活就是一杯杯的茶,我们是滚滚茶杯中的芸芸众生,茶给人一种舒缓平和,大气清朗却又朴实无华的感觉。茶的性味平和,需要通过细品方能领略个中真味,品茶,就像是在听一个声音缓缓的讲述着他的故事,放慢着时光。茶,还透视出了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修道之人讲究“吃”茶,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体味着自然,追求着与万物的统一。现在的茶已然不再是当初简单的一种饮品,而是承载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思想、人生志趣的中国的神思。

人类利用茶叶,是从药用开始,《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饮茶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但是具有自然清香的茶的口感有些许苦涩,一开始并不是很流行,后来,古人在茶中加糖加蜜,谓之苦中有甜,更像人生。其实茶中也

有令大脑神经中枢兴奋的成分,这也是熬夜喝茶便不会困的原因,但这种兴奋来得慢去得也慢,不如酒那般的热烈。如果说,饮酒给我们的是一种公众性的热情,而饮茶给与我们的则是一份清新和高远。茶文化从古至今,内涵不断丰富、扩大和延伸,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变得陈腐不堪。到了今天,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茶文化更是有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茶,是非常大众化的一种饮品,所以,可以说茶是上层精英文化与基层民间文化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商小贩还是忙碌于城市高楼间的领导、经理,都可以对“茶”这个话题侃侃而谈,“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早已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除此之外,品茶还可以调节紧张的生活,偷得浮生半日闲,以茶待友,使得茶叶成为了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茶叶那诗意自然的绿色更是可以为生活平添几分舒心、清爽。

茶是中国的神思,茶的种类很多——有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花茶、药茶等等,每种茶叶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故事,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功效。市场上的各种茶叶经过这么多年的竞争角逐也都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席之地,其中著名的茶叶主要有——杭州西湖龙井、江苏苏州洞庭碧螺春、太平黄山毛峰、安息铁观音、岳阳君山银针、普洱茶等等。中国一向秉承着食医合一,药食同源,饮食养生的原则,随之药膳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茶叶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药膳的主要食材之一,用茶叶制作的餐点如“西湖龙井”更是是倍受青睐。

茶是中国的神思,在它那透彻的茶水中,我们看到的还有那诗意的文化,层出不穷的咏茶诗人。“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的魏时敏;“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的郑板桥;“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的王师俭;“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的张可久;“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的韩奕„„随着历史的推进,又出现了“茶词”“茶曲”等新形式的有关茶的文字艺术形式,一直发展到近现代的“茶散文”和有大量关于茶文化记载的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等等。

茶是中国的神思,中国山川的灵秀都可以被浓缩在一杯茶中,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在饮茶中,我们得到了中国特色的茶道——“和、静、怡、真”。其中,“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虽然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发展饮茶方式和古代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但茶道不会变更,那是我们1

221 陈苏华, 人类饮食文化学[M], 第149页,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心底崇尚自然美的精神本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来谈茶艺,进行艺术性的饮茶。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美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作为非专业的品茶者,很难体会到茶艺真正的美,但这也并不影响我们体位茶中那贯穿古今的醇厚的气息。

酒——中国的魂

从各类影视作品中,从繁多的历史记载中,从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酒在那里,见证者一个又一个的瞬间,酒可以化身为诗人、战士、英雄、乐曲,酒可以化身为思想的游子情,也可以是豪情的出征曲。朋友聚会,家庭聚餐,酒将各种情谊熔融到一起;毕业之际,离别之时,酒将泪水与欢乐定格;赏月饮酒,伴着阵阵清风,酒又回到了混沌的天地之间。酒,是一位诗人,飘飘欲仙间,流传下不朽的诗篇;酒,是一条清冽的河,清澈醇厚;酒,是忠是义,述说着太多太多不能言表的情谊;酒,是中国的魂魄,千万年来,浇筑了无数的历史瞬间,是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还记得流觞曲水的兰亭么?还记得青梅煮酒的英雄论么?还记得对酒当歌的赤壁么?生活,就是在无数平常中的那几杯清酒,有着水样的外形、火样的性格,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会使人神经兴奋进而麻痹,随着种类的不同,还可以治愈疾病如被道教称为神酒的地黄酒、术酒、胡麻酒、松脂酒、天门冬酒、五加皮酒、枸杞酒等,皆有滋补疗疾之功效。如这就是酒,给人一种刚烈中透着柔和的感觉,随着酒的流动,历史画面一一呈现在眼前,心扉也被慢慢地打开,慢慢的治愈。。

酒是中国的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曲酿酒的国家,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工酿酒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记忆不断成熟发展直至今天,在中国,最具特色与代表性的酒应当归黄酒与白酒莫属了,是两种依附于中国农业特色的粮食酒,也是我所说的中国的魂。黄酒是中国生产历史悠久的传统酒品,因其颜色黄亮而得名。它以糯米、玉米、黍米和大米等粮谷类为原料,经酒药、麸曲发酵压榨而成。酒性醇和,适于用陶制坛装、泥土封口后长期贮存,越陈越香,属低度发酵的原汁酒。白酒是蒸馏酒的一种,是以高粱等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制成的高度酒。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的白酒又细化为了很多的品种——以山西杏花村的汾酒3

46543 丁以寿, 中华茶道[M], 第74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丁以寿, 中华茶艺[M], 第11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5 杜莉,孙俊秀,高海薇等,筷子与刀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M], 第279页,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6

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以四川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除此之外,还有米香型、药香型、特香型等等供广大消费者来挑选。但比起酒的口感与味道本身,它之所以博得众爱,更多的是酒之外的心境,是一种文化消费的象征,一个文化符号的代表。就像欧阳修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了乐,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也。”饮酒而不在于酒,在于酒醉中的心境与心理认同感,一二知己、三五良朋相聚,以酒为媒,酣畅淋漓的畅饮以释怀心中的郁结,亦或是独自持一杯清酒,望月吟诗,尘心尽滤,望尽岁月的山山水水,以酒为媒,进行心灵的旅游,体会天地壮阔。

酒是中国的魂,流淌出一条美丽的文化河。作为一种贯彻古今的饮品,几千年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饮酒文化,中国人爱酒,所以中国古诗中关于酒的好作如汗牛充栋。据我了解,《诗经》中有关酒的诗篇就占了七分之一左右。唐代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可以说,酒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酒文化,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有酒必有诗,诗曾酒趣,酒扬诗魂,李白将这个做到了极致,有诗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也是他为什么在被奉为“诗仙”的同时被奉为“酒仙”。柳宗元在《五柳先生传》中所抒发的对于酒的狂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亦是如此。著名的诗人如白居易、杜甫、苏轼等也都是嗜酒如命的脾性。 徐凝的“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春愁。”;程致道的“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冯梦龙的“春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韩愈的“断送一身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普济的“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毛榜的“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李白的“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还有在沙场边“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将近酒,莫停歇。”的豪情„„在中国灿若星海的文化中,不知除去了酒的成分,还能剩下几分色香味。

酒是中国的魂,历史的精髓,但饮酒也要适量。佛教、伊斯兰教都严禁饮酒。《古兰经》云:“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其中,将禁止饮酒放到了第一位,可见,过度的饮酒也会造成危害。所以,千年来我们还形成了“酒道”。中国古代酒道的根本要求就是“中和”二字。“未发,谓之中”,即对77

酒无嗜饮,也就是庄子的“无累”,无所贪。“发而皆中节”,有酒,可饮,亦能饮,但饮而不过,饮而不贪,饮似未饮,绝不及乱,故谓之“和”。也就是说,我们对酒道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既饮而后的效果,而是要贯穿于酒事,自始至终的全过程。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气行血,壮神御寒,消愁谴兴;痛饮则伤身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邵尧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可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所以说,饮酒也要适量才好,而微醉是饮酒的最佳境界。微醉不仅可以使我们消除忧愁,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灵感,以酒为诗,以酒当歌。

酒是中国的魂,酒通过节日时的时节酒贯穿在中国人每一年的生活中。绍兴人一般会在冬至日前酿酒,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而菊花酒在古代被人们看作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配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菊花酒在不断的传承中又被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李时珍也曾说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并治百病的功效。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在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便是在端午节这天无意中喝下雄黄酒变回原形吓死了吕仙。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人们发现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便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用雄黄酿成雄黄酒。还有清明节时喝的清明酒。除此以外,还有婚嫁酒、生丧酒、岁时酒、生活酒等等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酒气”。

茶酒中国

在城市的生活中,到处都少不了茶与酒的身影,品茶,在高速喧嚣的城市生活中寻得一片净土,同时养生保健;饮酒,结交朋友,公事应酬,同时也让自己消除忧愁。在高科技的带动下,茶艺愈发精纯,酿酒工艺愈发成熟。市场上茶与酒的种类近乎囊括了他们的每一种产品,甚至现在还催生出了品酒师与茶艺师这些行业,茶与酒也无疑是送礼的佳品之选,相信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茶与酒都能够更好地发展流传下去。它们的身上,都承载了太过厚重的历史,品茶,品酒,就是品中国。

周易中讲阴阳结合,茶与酒,就像易经中的阴与阳,柔与刚,乾与坤,既有阴柔合和的凝聚,更有阳刚激荡的勃发,对立而又统一,酒是茶的升华,茶是酒的质朴,二者共同折射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茶与酒是对立的,所以酒后要少饮茶,李时珍说:“酒后饮茶,8

9111098 隗静秋, 中外饮食文化[M], 第109页,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http://baike.baidu.com/ 10 隗静秋, 中外饮食文化[M], 第205页,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1

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消渴痉挛之疾。”茶性寒,随酒引入肾脏,为停毒之水。虽然对立,但茶很多时候也可以代替酒的功效,比如说“以茶代酒”依然足以表明饮者的诚意,相比之下,茶与酒都能够刺激大脑神经产生兴奋便是他们的统一之处了,对立而又统一,阴阳互济,承载着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和正在发生的历史驶向未来的远方,数千年后,又会不会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效果呢?

茶也好,酒也罢,其实都只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冰山一角,中国地广物博,在整体的中华饮食文化下各个区域,各个民族又都走着自己独特发展的道路,极大地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细说起来,只是茶叶与酒便不知可以说上几天几夜,不过,只是已经欣赏过的那一道道经由玉液芳醇滋润的茶与酒文化的风景,就足以令我们艳羡叹服中国古代洋洋洒洒的酒文化之博大宏富与玄妙精奥。近百年来,随着咖啡,葡萄酒的引入,我们也打开了茶叶和白酒的世界之门,当初林则徐虎门销烟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中国出口的茶叶和丝绸使得中外贸易产生了贸易逆差,可见茶叶在世界各地都非常的受欢迎。茶与酒互相掺扶着,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走了很久很久,茶是中国的“神思”,酒是中国的“魂”,他们无疑是人们所代代传承并将保留给未来人类世界的一份宝贵而独特的,具有物质与文化双重特质的巨大财富。承载的越多味道越是浓厚香醇,那茶与酒中清香的不是酿造的味道,而是岁月的微笑啊。在中国的土壤中,数千年来都走在时代的前沿,相信茶与酒历经重重时代的考验定会一路向前。

【参考文献】

1. 陈苏华, 人类饮食文化学[M],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2. 隗静秋, 中外饮食文化[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 丁以寿, 中华茶道[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4. 丁以寿, 中华茶艺[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5. 杜莉,孙俊秀,高海薇等, 筷子与刀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6.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 12

12

第三篇:茶与茶文化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范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茶与茶文化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茶文化可以帮助我们陶冶自己的身心,那么茶与茶文化的学习心得体会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与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一起来看看。茶与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篇 1 学习茶文化的...

茶文化可以帮助我们陶冶自己的身心,那么茶与茶文化的学习心得体会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与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一起来看看。

茶与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篇 1

学习茶文化的体会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

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茶与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篇 2

与茶有关的学习心得体会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为核心内容的,同时它也体现出定力、孝心、感恩心和孝敬心等等。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学习茶文化不仅要学习茶知识,更要学习其中的蕴含的高深人生之道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在这一学期的选修课中学习了茶文化,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

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

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何时开始饮茶,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个说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茶经》的权威性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

茶叶在中国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有许多的功能。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 350 多种,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神农本草》 云:

"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

解酒之功能也。" 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等等。

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动人们发现的。喝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除烦、去腻、消炎解毒等功效。另外,古代的文人骚客都通过品茶感受饮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为内容吟诗作作赋,留下了不少名词不达意佳句。

其次茶叶的好坏还需要评审。茶叶的审评中要数红、绿茶的品质审评最严格和最有难度了。红绿茶的审评主要包括:外形、嫩度、净度、匀度、色泽这五点,其中,在审评的过程中,要步步严谨,不能有一丝的疏忽。而其它的茶叶审评则依照香气、滋味、水色和叶底等来一一审评,过程也是要严谨,不能有一丝的疏忽。

在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茶道

所谓的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

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茶文化是以茶道为核心的,德贯穿于茶文化的始终。关于这个德,我是比较有感触的,尤其是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特别需要道德来衡量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在两千年以前,我们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伦理道德,非常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臣要忠君,还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按照这标准来做。虽然以前的伦理道德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发展,尽管它有着种种弊端,但毫无疑问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和中国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没有这伦理道德的束缚,也许中国早已经像其他的文明古国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了。

相对于古代,纵观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道德已经被人们摒弃了,人们的道德已经跌到了最低点,可谓硕果仅存了。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什么"大学生宿舍投毒"事件,无一不在挑战着我们的道德底线。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道德缺失。当然,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唤起了一些人对道德的呼唤,重新倡导我们几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经领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弃的。但愿我们是社会真的可以唤起道德这面旗子,否则,一个国家是很难强大并延续下去的。

我个人对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严格遵守一些基本道德。虽然有时在别人眼中有些另类,但我依然坚持,不求影响别人,但求心中无过。让我感到非

常幸运的事,我周围的人都是比较有德行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感染着我。他们都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就是创造快乐,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

茶与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篇 3

说茶-茶文化

茶,这种发源于泱泱中华大地的饮品。一直以来,都被国人称为最具中华民族气质的代表。而我对茶最初的记忆又在哪儿呢?当我在脑海中搜寻它的踪影时,记忆被锁定在了儿时街头的那一杯杯凉茶上。

记得小的时候,每当烈日炎炎的夏日和伙伴们玩耍的时候,在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些老爷爷、老奶奶摆的小茶摊,所谓的小茶摊,其实就是由一个人随意拼搭一张小桌,其上放定几杯凉茶,那人就坐在一旁的小凳上,但他并没有卖力吆喝,只是坐着,而路人若是想喝茶就走过来,端起一杯爽口喝尽,递上钱就离开了。那时的凉茶是装在透明的玻璃口杯里的,为了饮用方便,茶中的茶叶、茶梗早已去尽,只留下半黄微褐的汤,杯口还放着一块裁的方正的透明玻璃以防灰尘落入。这样一杯解渴消暑的凉茶只需两三毛钱就可买到,正是由于它物美价廉,所以很受人们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饮品推陈出新,街头凉茶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儿时的记忆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还是想喝一口街头凉茶。

孩子都不喜欢茶苦涩的味道,加之家中也无人喜茶,所以小时候很少喝茶,家人也只是在有客人来访时,冲泡一些单位发的散茶,现在看来都是些品次不太好的花茶。对小孩子来说,茶的最神奇之处便是,当你吃过蒜,往口中放些散茶,咀嚼几分钟后,将茶渣吐尽,口中的异味就消失了。与

茶相比,也许可乐、果汁的口感更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厌倦了它们甜得发腻的口味,而茶中飘散出的缕缕清香和那淡雅的口感,似乎更能平复我日渐焦躁的心。

茶,那种特有的历史沉淀感,似乎很能感染人。在都市人紧张的生活节奏中,茶不失为一种最佳的调剂饮品。喝茶也是讲究情调的,独自一人时,打开音响放一支自己喜爱的曲子,泡上一杯温性的铁观音,手捧一本书,靠坐在沙发或是床上,真是再惬意不过了。若有知已如约而至,泡上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两人对坐,一边品茶一边促膝长谈,不快意否?

我相信,中国的茶文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之欣赏,而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它的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下一页更多精彩"茶与茶文化心得体会文章"

第四篇:茶与婚嫁

婚嫁用茶的习俗古来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具史料记载,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时,茶就是作为陪嫁品首次进入西藏。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 湘西少数民族的未婚男女,经常相聚一起对歌,如遇上意中人时,男青年通常会含蓄地发出邀请:“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 睐,是因为茶树为常青树,是至性不移之物,正如明代郎瑛所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 义。”以茶为聘礼喻示人们对从一而终的幸福婚姻的向往和美好祝愿。现今,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区的男女青年订婚、受娉、婚宴等,仍离不开茶,分别称为定亲茶、受聘茶、新娘子茶、传茶等。

未婚少女茶规

流行于福建一带农村。未婚少女出外做客,不能随便喝别人的茶水,倘若喝了,就意味着同意做这家的媳妇。此习俗流传已久,当地认为茶树至性不移,结婚必以茶为信物,因此,未婚女子不可随便喝别人家的茶。

三 茶

旧时汉族婚俗。流行于江浙一带,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合茶”。此俗现已不常见,但在某些地区仍有遗风。行于湖南一 带,指提亲、相亲和入洞房前三次所沏之茶。媒人上门提亲,沏以糖茶,含美言之意;男子上门相亲,姑娘送递的是一杯清茶,置贵重物品或钱钞于杯中送还女方,姑娘收受则为心许,入洞房前,以红枣、花生、龙眼等泡入茶中,并拌以冰糖招待客人,系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

食 茶

亦称“走媒”。旧时汉族婚俗,流行于浙江西部地区,媒人受男方之托,向女方提亲,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招待,俗称“食茶”。可用桂圆干泡茶,或用三只水泡蛋,加白糖拌和,当地称:“圆眼茶”和“鸡子茶”。

茶 礼

也称“下茶”、“聘礼茶”。定亲的聘礼。以茶为礼取茶种“不移”之意,寓其白头偕老。明代许次纾《茶疏》:“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此俗最迟宋已有之,延续至近代。。

蒙古族订婚五道礼

蒙古族人订婚时,男方须向女方送五道礼:第一道由媒人送去一皮桶奶子酒;第二道由三个男人送去五壶奶子酒;第三道由男家的妇女上女家拜年,礼品是馍 馍和手绢,手绢里包着茶叶、糖果和葡萄干;第四道是茶叶一包,白哈达一条和皮带一根;第五道是砖茶、糖果和酒。当地认为茶叶象征婚姻的美满和谐。

撒拉族以茶订婚

此习俗流行于内蒙古、辽宁一带撒拉族居住区。当青年男女相爱或男方家长看中某闺女,就由家长出面请媒人去女家说亲,如若同意,再由男方择定吉日,由媒人去女家送“订婚茶”。订婚茶主要包括砖茶及其他礼品,女方接受“订婚茶”,则表明婚姻关系以定。

总 茶

东乡族婚俗礼品。流行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及广河、和政等地区。订婚时,男方将一份彩礼送给女方“亲家伍”中的某一户,即表示向女方每个家伍成员送了礼,此份彩礼谓之总茶。下次议亲之事,则由另一家代为受礼,即家伍各户轮流接受总茶,表示许婚。

第五篇:茶与佛的渊源

摘要 在中国 佛教与茶结缘甚早。 禅宗兴盛以后,更形成了“茶禅一味”的佳构,为茶道形成莫定了基础。中国茶道重自然轻礼法; 玄精神,轻形式。茶与佛教的渊源不仅体现于禅宗,茶与佛教之间的关系非常的普遍与广泛佛教对于茶文化的形成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促进作用。

关键字茶 禅 佛教 文化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茶一人生。沏一壶茶,于氤氲馨香中,或品道之清玄,以茗饮求空灵虚静;或品儒之中庸,用一份乐感态度去积极入世;或品佛之禅理,青灯孤寂,明心见性。其意境,其价值,虽各具特色,但带着茶,携着一缕茶香,却皆有和谐、平静之意蕴,尤以禅茶一味之息息相通著闻于世。与喧嚣烦躁的今日,弃一份纷扰,寻一份感悟,品一杯茶,读一段佛,用一种清心去思索佛与茶的渊源。

据唐人所著<<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悟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晚间不食不睡,又能驱赶睡神,遂僧人饮茶成风。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僧人种茶、采茶、饮茶的记载,茶圣陆羽的好友、著名诗僧皎然极爱茶,他曾作诗曰“九月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中道出了僧人与茶的特殊关系。

只是众所周知,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茶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乃释迦牟尼创立。那么两者之间何以形成如此紧密的关系,茶与佛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下面请允许我一一谈起:

中国是茶之故乡,无论原产地、最早发现茶的用途、饮茶、人工种茶和制茶,都是从中国开始。《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代“荼”与“茶”字通,是说神农氏为考察对人有用的植物亲尝百草,以致多次中毒,得到荼方自解救,传说的时代固不可当信史,但《神农本草经》从战国开始写作,到汉代正式成书,这则记载说明,起码在战国之前人们对茶已相当熟悉。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但若论其源起,还要追溯到汉代。我国饮茶最早起于西南产茶盛地,饮茶的正式记载见于汉代,据《华阳国志》记载“自西汉至晋,两百年间,涪陵、什邡、南安(今剑阁)、武阳(今彭山)皆出名茶”。茶在这一时期被大量饮用,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

文化人。司马相如曾做《凡将篇》讲茶药理;扬雄作《方言》有从文字语言角度谈茶;而在我国西南地区,有许多诸葛亮与茶的传说。饮茶为文人所好,这对茶来说真是在人间找到了最好的知己,如司马相如、扬雄、孔明之类,以文学家、学问家、政治家的气质来看茶,喝起来自然别是一番滋味。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

中国的茶文化,它从一开始出现就不同凡响,它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既它既不像思想、观念、文学、艺术、法律、制度等全属于精神范畴,也不像物质生产那样完全以物质形式来出现,而是以物质为载体,或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因为茶在中国,被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容,产生精神和社会功用。中国人饮茶,经常是将饮茶艺术化,不仅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的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其实,茶文化产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积极入市的思想开始的,有人说,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热、兴奋,但也容易偏执、暴躁、走向极端;中国人性格像茶,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理智的看待世界,在社会生活中,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便是明显佐证:

我国两汉崇尚节俭,西汉初,皇帝还乘牛车,东汉国家已富,但人际交往和道德标准,仍崇尚孝养、友爱、清洁、守正,世人皆以简朴为美德。而到魏晋南北朝时尚大变,此时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的故事:

“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安既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陆纳反对侄子摆酒请客,用茶水招待谢安并非吝啬,亦非清稿简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操节俭.

与陆纳同时代的桓温也主张以茶代酒,常以俭朴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饮茶已进入了精神领域,以茶代酒,以茶养廉,茶渐渐以清心、陶情著称,从此点来看,有着与佛的相通。

到了唐代,我国茶的生产进一步扩大,饮茶风尚从南方扩大到不产茶的北方,中国的茶文化在繁盛的唐朝形成。而在唐王朝的茶文化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即茶圣陆羽。

陆羽(783年--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於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陆羽无心仕宦,富贵,生平不畏权贵,一生所交者多诗人、隐士、高贤,且与僧人也有不解之缘。他自幼为智积禅师收养,壮年后与僧人皎然结为好友。皎然不仅是中唐著名学僧,也是著名诗僧。皎然的是多处提到与陆羽的友谊,并描绘其共同采茶、制茶、品茶的情景。所以,陆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众多佛家原理。

而此时,茶文化在唐的形成,与此时佛教的大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佛教属于彼岸的东西,作为一种外来思想,其与茶的完美融合,是有着特殊的原因以及漫长的过程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但由于语言翻译的困难,中国人初与佛教见面,还以为是与道教神仙差不多的东西。佛教本身,因为初来异国,立脚未稳,也乐于人们如此模糊看待,作为“外来户”的谋生之道。魏晋时期,佛教经典日增,出现了以《般若》为主的义理思想,即先验的智慧,这一点成为后来佛教茶理中的重要内容。此时,僧人以开始饮茶,但只不过是作为养生和清思助谈的手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佛教仍未摆脱对中国原生文化的依附状态。两晋时期,玄风占上风,佛教便攀附玄学,那时,僧人乐于与道士及文人名流相交际,文人与道士皆爱饮茶,于是僧人们也开始饮茶。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以独立的面貌出现。此时的人们,发现外国的佛与中国神仙道士的不同,于是,佛教开始了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争夺地位的战争。由于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深沉的儒家文化一时难以领会,而佛教又宣扬人间祸福不过是因果报应,这辈子受苦是因为前世的修行不够。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很有用的百姓麻醉剂。所

以不仅北朝,历代帝王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禅宗的出现,使佛理与茶文化有了结合。

禅,意为坐禅、静虑。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方法接近于道家的打坐炼丹,有利于养生,也接近于儒家的注重内心修养,有利于思想的净化。随着佛理的发展,慧能对禅宗彻底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观点,一主张“顿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心下清静空无,便是佛。这点当然符合中国人的愿望;二是主张“相对论”,天对地,日对月,水对火,阴对阳,有对无,大对小,长对短,愚对智……等等。即说话考虑两方面,不要偏执,这既与道家的阴阳相互转换的思想接近,又与儒家之中庸思想能相容纳;第三,认为佛在”心内”,过多的造寺、布施、供养,都不算真功德,你在家里念佛一样,不必都出家。这对统治者来说,免得寺院过多,与朝廷争土地,解决了许多矛盾;对一般人来说,修行也容易;对佛门弟子来说,可以免去许多戒律,比较的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因而禅宗发展很快。尤其到唐中期以后,士大夫朋党之争激烈,禅宗给苦闷的士人指出一条寻求解决苦恼的办法,又可以不必举行什么宗教仪式,做个自由自在的佛教信徒,所以士人也推行起佛教来,这样一来,茶与佛终于找到了想通之处。因为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在茶文化发展中相配合。

僧人饮茶,还在于茶的自身功能,佛教中,禅宗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清心醒脑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饮茶不仅可以提神醒脑,破解寂枯,而且和茶道倡导的内心平静、意念集中、修身养性的精神不谋而合。于是佛门弟子争相饮茶,并以茶供佛,以茶示礼,以茶结善缘,把禅宗哲学思想融入宗教茶事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佛门茶道文化。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

僧人清闲,有时间品茶,禅宗修炼的需要也需要饮茶。唐代佛教发达,僧人行遍天下,比一般人传播茶艺更快。

古诗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名山中。”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如普陀山寺僧人便广植茶树,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僧植茶传承不断。唐代寺院经济发达,寺院多处在深山云雾之中,宜于植茶,因此在推动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上,神僧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僧人饮茶,于茶中强调自身领悟,茶中有道,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创造了饮茶的意境,其茶道产生。

佛教行茶,中国茶道在唐代形成与佛教在唐代的发展密切相关,茶道在《茶经》中已初具端倪,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提出了“茶有九难”,在这里,一切茶事活动,造茶、选茶、炙茶、煮茶、饮茶、乃至茶器茶具,煎茶之水,煮茶之火,无一不求精,求工,讲究分寸,讲究适度,一丝不能乱,一步不能错,内心要平静,意念要集中,动作要谐调,而饮茶人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陶冶情操,平和心境,达到自我节制,自我修养,精行俭德的境地。禅宗认为,“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自己心神清静便是通佛之心,饮茶是“清我神”,与坐禅的意念是想通的,即茶禅一味。

杯中茶叶沉浮,恰如浮沉人生,或茶或佛,涤尽枯涩,品留清香,佛追求乐、明、空,茶追求醇而淡。渐冲渐淡,恰若平常人生,喜怒哀乐,起起伏伏,终要回归简单,那就于简单之中追求理想的生活,静而不华,华而不艳,以一种最珍贵的心态,将历程酝酿,进而回归到最单纯的起点,在每一份路途中尽享生命的安然与宁静。

上一篇:成语故事龟兔赛跑下一篇:初一年级学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