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

2024-05-14

小学文言文教学(共8篇)

篇1:小学文言文教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五步模式”

(201文言文,是传承经典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是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最直接的继承。让小学生适当接触一些文言名篇,对学习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语文能力都很有帮助。对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主动参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引导小学生接触经典的世界,接触优秀的古代文化,让他们在文言文的沃土中接受美的熏陶与滋养,进入到深一层次的领悟与享受之中。

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觉得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没有兴趣,加之,文言文难读难记,因此,学生视文言文为拦路虎,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为了激发学生对龟纹的兴趣,为了更加高效实用的开展古文教学,我组在古文教学中总结出了“文言文教学五步模式”,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下面,我就古文五步教学模式做一下简要的介绍。所谓古文五步教学模式就是指古文教学的五个教学环节。他们依次是:

一、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二、自读自疑,熟读古文。

三、合作交流,读懂古文。

四、拓展延伸,领悟情感。

五、熟读成诵,积累语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采用五步教学模式呢?下面,我谈谈我组推荐的古文五步教学模式的原因。

五步教学模式提出的原因

1.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既然兴趣对学习如此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只有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才会去的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字词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2)读顺

读顺,即读时有正确的停顿。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停顿掌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甚至领读。停顿准确了,就不会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3)读懂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也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靠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4)读出感情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而诵读正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来揣摩、体会字面之后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读几篇文章,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这一步的教学目的:一是以范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带入作品。二是在充分的诵读过程中理解文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

三、合作交流,理解意思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学习,是很无措的。所以,在这一步里,教师首先要针对教材的特点,给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纲指导学生自学。(1)自读课文,对照课文的注释自我阅读;(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3)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4)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小组内讨论,可以互相评议。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理解。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在自读自疑”的基础上,学生就“自疑”的问题进行质疑,由教师搭建梯子,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也就是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的词进行理解,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完成对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的理解。这一步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2:小学文言文教学

陕西省镇巴县仁村镇中心小学—肖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规定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在阅读的评价中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的学习,不但有助于汲取语言文字的精华,还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古文印象,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字魅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第三学段选入了四篇文言文,分别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和六年级上下学期,他们分别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尽管小学阶段编排的文言文篇数极少,可对小学生的学习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我想:编者的目的无非是要做好小学和中学的衔接,让小学生对文言文这种特殊文体有所感知和熟悉,并能感受到学习古文的乐趣,顺利过渡到第四学段的文言文学习。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于文言文比现代文更有韵律,富有明显的声韵美,再加上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特殊的表达方式,这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培养语感,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古文。教师要充分做到以学定教,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文言文的乐趣,轻松突破难点,层层递进,得言得意,得法得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时,教师设计课堂教学一要简洁,二要有明确的导向性,起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又是为课堂学习做好唤醒知识的铺垫,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融为一体。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教学策略不能简单化,既不能逐字逐句地对译讲解,那样会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又不能草草了事,那样学生会显得一头雾水,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该怎样合理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呢?本人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探索:

1、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意思。读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其次是要能正确断句,合理停顿,即注意文言文词句中的停顿。例如:《杨氏之子》中的“孔君平/诣/其父”、“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伯牙绝弦》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等,这些句子是小学生初读文言文很难正确停顿的句子,教师要抓住这些句子组织学生交流,或者通过教师的范读及时纠错,让学生明确课文的停顿、节奏,也可在课本上做出停顿标记,以便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音韵、节奏摇头晃脑或在停顿的地方拉一个长音,使其更有古文的味道,让学生都能达到“读正确、读通畅”的要求。

2、再读课文,感悟大意。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运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大胆揣读,并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工具书和课文插图进行想象或者联系上下文,试着用自己话来说出故事的大概意思。教师只须在学生有困难时,适当点拨、讲解,不要过多地把每一个字、词都对译,只要学生的理解不偏离原文的意思,能大致说出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并认识到文言文“能省则省,甚精炼”的特点。

3、精心品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文言文虽然语言简练,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但学生的情感不是一触即发的,需要慢慢发酵、引导、激发,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还原语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朗读,去感悟。如《杨氏之子》简单到只有55个字,五句话就把故事讲完了,真是言简意赅。课文虽是古文,但意思却好懂,可这好懂的故事里却很有“嚼头”。“嚼头”在哪儿呢?经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明白就在杨氏之子的聪明应对上。教师应将课堂交流对话的立足点定位在杨氏之子“听得明”、“答得妙”、“话得体”和“反应快”这四个方面。即杨氏之子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您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说话语气委婉,称谓得体的“应声答曰”。一组简单的对话,体现了孔君平的玩笑开得风趣幽默,杨氏之子接话接得机智巧妙,又不失礼貌,可见杨氏之子年龄虽小却不是一般的“聪惠”。

4、熟读成诵,促进积累。在小学语文课教学文言文,最忌逐词逐句串讲分析,因为枯燥的串讲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因觉得乏味而产生学习疲劳,指导学生熟读成诵至关重要。教师可通过演读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故事情节,如此反复。在反复演读中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体味文言文的乐趣。或者采用配乐背诵、表演背诵、诵读比赛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将好懂的文言文,有趣的故事,在读通、读懂、读出情味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就可达到水道渠成。这对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和接受古文化的熏陶将大有作为。

篇3: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 虽然选入教材的数量极少 (共四篇) , 但是从目前教学上来看, 误区很多。具体来说, 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阶段, 文言文教学会出现以下情况:1.教学过深, 即教师将所有的东西包括语法在内都统统教给学生。2.教学过浅, 即只是读读背背而已, 学生连最起码的朗读节奏都不知道。

那么, 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再次翻开课程标准, 我们看到的只是“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不过, 细细品味, 我们不难发现,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只是与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合理过渡, 让学生知道这种文体即可。也就是说,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给学生“启蒙教育”的。所以说, 积累语感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其次则是通过文言文教学, 了解一下古代文化。这些即可定位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二) 文言文教学形式过于呆板

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都是一个模式:读课文认识生字, 再根据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教法可谓呆板至极。因此, 课堂氛围也就沉闷, 学生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也有个别教师扩大拓展, 无限制地“挖掘课堂资源”, 结果虽使课堂无比活跃, 但内容偏离了, 学生自然也没有收获。在课程标准中, 我们读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 我们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 作为工具, 让学生学到方法;侧重人文, 则让学生懂得道理。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古文的韵味, 品味其独特的魅力, 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该如何教,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从汉字入手, 抓字形和渊源

文言文教学, 首先得明确字义, 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就是一个故事。了解了汉字之美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伯牙绝弦》时, 为让学生理解“绝”字的意思, 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伯牙把琴弦弄断了。

师:那好。我们不妨把课文换一个题目叫《伯牙断弦》, 如何?

生:不好。仿佛一百个“断”也不如一个“绝”字。就好像我和你“绝交”了, 就是永远不好了。而“断交”, 仿佛还有和好的可能。

师: (出示繁体字“绝”) 看, “绝”字有一把刀, 将左边的丝全部割断了, 一点都不剩, 所以叫———

生:绝弦。

通过分析“绝”字, 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 这比单纯的讲解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趣味十足

文言文离我们的语言较远, 小学生读起来很困难。很多小学生都会对其“望而生畏”, 在还没有学习时就开始产生畏惧心理。因此, 消除小学生的畏惧心理很重要, 而让我们的课堂趣味十足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再以《伯牙绝弦》这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摆在老师面前的是一架钢琴, 我要弹琴了。但在古代不说弹, 而说“鼓”。用古代的话来说, 现在老师要———

生:鼓琴了。 (大笑)

师:说话, 在古代是“曰”, 老师要———

生:曰——了。 (大笑) 。

……

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一个情境, 注重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联系, 可以让课堂在趣味中展开。这样, 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更重要的是乐学。但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不可放开大脚步, 脚步一定要慢。这样, 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压力。

(三) 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在读和背上多下工夫

我们知道, 古诗教学重在朗读与背诵。其实, 文言文更应该如此。入选课本的文言文篇幅短, 特别适合朗读。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言文课上, 我们要让学生追寻古人读书的姿态, 寻其韵味, 抑扬顿挫地朗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不仅如此, 小学时期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机, 多积累一些经典的文言词汇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的语感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 文言文课上, 我们应倡导大声读、反复读、多种形式朗读, 从而使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中, 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初读, 抓读音。只有先把字读正确了, 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韵律美。复读, 把握节奏。文言文都有优美的韵律, 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方可读得更通顺、更流利。再读, 想象画面。我还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伯牙静坐, 志在高山、流水, 钟子期静心倾听, 能说出他的想法。

师:把画面想象还原成书面文字。

生: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文言之美, 用画面展现, 不仅能还原语境, 还能更好地记忆和背诵, 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 学生对内容无比熟悉了, 教师再让学生背诵, 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 学生背诵下来的不只是单纯的文字, 还有其中的画面, 以及其中的情感。

(四) 言意兼得

学习古文和现代文一样, 不仅需要理解意思, 更需要学习句式。如我在《伯牙绝弦》一课中的应用。

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 志在__________, 子期曰:“__________!”

此设计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 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 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 实现了写话训练、语言积累的有机统一。

篇4:小学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94-01

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小学语文课本(S版)第十一册首次选编了两篇文言文《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在第十二册也选编了《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有以下的文字描述:“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以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对于小学生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文言文?怎样才能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一席之地呢?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丰富的想象,鲜明的色彩,活泼可爱的动画形象吸引着广大学生。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微观的、宏观的、可见的、不可见的、现实的、非现实的各种人、事、物的运动过程逼真的表现出来,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令学生耳目一新,可以使学生愉快地、轻松地获取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夸父逐日》时,我通过播放动画片,让学生深深切切感受到从夸父这一形象,了解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二、巧用多媒体,实施文言生字教学

文言文里有许多字的读音与现代文不同,特别是一些通假字。这些文言生字不解决,将给朗读和理解文意带来不便。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把所学的文言课文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指名一至两位学生对着大屏幕朗读课文,对于学生朗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可由学生先指出,教师再注上正确读音,然后全班对着屏幕齐读。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实施了生字教学环节,而且运用多媒体的音像技术,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三、巧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文言文学习重在朗读,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时间让学生读,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去读懂课文,通过品析语言让学生去读透课文,运用朗读技巧让学生去读美课文。教育网站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朗读音频资料,教师将自己所需要的朗读音频资料下载下来,就可以为我所用。如《两小儿辩日》一课,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心理都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通过多次播放本课的朗读音频资料。让学生一次次的聆听,一遍遍的感染,一层层的深入,这时我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学生就会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

四、读通课文,了解句意

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相差甚远,教师应当强调并鼓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由学生对照注释进行,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教师再予以帮助。最后还可以以问题形式检查学习效果。

五、读熟课文,弄懂故事

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在学生朗读正确、大致了解每句话的基础之上,让其自由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教师要重点指导重点语句的停顿和语调。在读熟课文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可以用讲、演等方式进行,以达到读懂故事的目的。比如: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让学生读熟课文后,用让几个同学上台,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课堂活跃,气氛热烈,同学们都乐于表演。

六、启迪思维,明理养性

小学阶段的几则文言小故事都旨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学生在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进行对比,受到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把读书与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只要因课设法,激发兴趣,必能激活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学好文言文,让祖国灿烂瑰丽的文化艺术弘扬光大于今天。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篇5:小学文言文教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

(学生姓名:翁晶灵 班级:小教本091)

摘要: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是古代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语言的发展,现在我们使用的汉语与文言文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这加大了小学生的学习难度,也让教师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把握文言文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本文就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确定、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探索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必要性;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小学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是学生认识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小学最后阶段学习文言文,不光是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为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初步基础,还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吸收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培养审美情操,加强人文教育,提高语文能力。

文言文在小学阶段,总共安排了三次:第十册《杨氏之子》、第十一册《伯牙绝弦》、第十二册《文言文两则》。这体现了编者重视文言文的美好愿望,也适应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到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体现出现代语文教学对文言文的重视。所以,不管从学情出发还是从教育形式来看,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必要的,对它的探索研究也是势在必行。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虽然教材中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可是《新课程标准》却没有明确细致的目标及要求,连“文言文”这三个字也只字未现,只是把它和古诗词合在一起,并称为“古诗文”,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直到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才出现对文言文教学的具体目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具体目标的缺失,使得小学文言文教学成了软肋,很难把握。如果目标过低,无法达到编者选编的目的;过高,则会拔苗助长,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此,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成为了一个盲区。钱梦龙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争议》中说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如何使这“春风”不度的“玉门关”,也沐浴到和煦的“春光”?我想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既不能对它们听之任之,如过眼云烟般教完了事,也不能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任意拔高要求。

那么,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的语言文化;

二、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三、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初中学习文学文作好铺垫。

三、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但是,就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它还是语文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感情;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种模式组织教学„„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对学生而言,文言文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怎能不生厌恶之情?这种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传统文化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的“残羹冷炙”。

为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教学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小心翼翼,培养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现今白话文迥然不同,比较晦涩难懂,也较为难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尤其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教学文言文,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作铺垫。

沈大安老师说过:“教学最重的是如何把难点转化教学的兴趣点,让学生对古文感兴趣,对学习古文感兴趣,并能学会一定的方法,这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要让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自然要充分发掘文中的故事因素,意象因素。”如,在学习《杨氏之子》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学会对“„„氏”的迁移运用,“杨氏之子”是古人的说话方式,可以请学生也用这种方式介绍自己。精读阶段,可以通过师生对读,学生之间对比朗读,师生、生生合作读、竞赛读等多种方式的读引导学生发现对话中的巧妙之处,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教师手指自己,说:“在下柳君平。”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这种充满乐趣的举一反三毫无疑问会使学生感受到古文的魅力和阅读的乐趣。

2、依据学情,设定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环节的关键,只有把握住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抓住重点和要点。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该目标作出不懈努力。而一个过难的目标会使学生望而却步,退缩不前,一个过易的目标又会使学生感到”没劲”,缺乏刺激力,从而视若无睹,引不起强烈的动机和兴趣。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学目标都会失去激励作用。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太多考察学生对词法、句法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差异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适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选择,尝到阅读文言文的成功喜悦。例如,《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别是:(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等一些知识。(4)感受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这些教学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其中的一项、几项或是全部目标,然后采用“同组同质”的分组形式,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达成这些预设目标。

3、深挖细读,发现内涵

周一贯老师指出:“读通文言文是教学目标中的“下限”,学生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初步领悟文本内涵,为进一步探究和赏析文言文奠定基础。”钱正权老师也说过:“对古诗词的学习重在读,读中构建意象,反复搞解释是没有意思的。”

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对学生诵读指导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还是在读中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以《伯牙绝弦》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觉境由心生,情与景会。读着读着,就会从作者简净雅结、铿锵有致的语言中感受到心灵相通的千古知己那一份真挚的友情,伯牙舍弃自己终身的爱好,以一种决裂的方式来演绎对知音的沉痛怀念,其真情感天动地。如此一来,促使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产生灵魂上的感染与共鸣,从而理解文意,获得深刻感悟。

4、超越应试,自主学习

与现代文阅读的教学相同,文言文教学也应该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后,仍有一些句子不能理解,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自学所得,并提出疑难问题。

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学生提出2个问题:(1)孔子东游,这个东游是指什么?(2)“孰为汝多知乎?”该如何理解?可以组织4人小组讨论,讨论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前后内容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话把思考的结果表述出来;然后让不同组学生进行辩论。并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两小儿辩论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依据又是什么。这种讨论和辩论,能够活跃学习气氛,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见解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情,接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计划的过程。

总之,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特殊的内容,在小学阶段是个难点。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抓住文言文内在的语言特点,巧妙合理地运用一些较为合理,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彭玉华.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5)

2、李莉.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谈.小学语文教学.2008,(5)

3、唐凌真.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教育论文选编.2008

4、郭惜珍.我是怎样教小学文言文的.小学教学研究.2002(4)

篇6: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设计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背诵两则文言文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二、合作交流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三、品读感悟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教案《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四、扩展延伸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二、合作交流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四、品读感悟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篇7: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浅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爱学、易学,形成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呢?笔者提出如下浅见。

一、激,设情引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源动力。成功的教学不需要强制,而是需要积极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不应放在教懂、学懂上,而应让学生通过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兴趣,由此而摒弃畏难情绪。

1.在预习中激趣。

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梗概。预习是学生直接接触文言文的开始,在这一个环节要有意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舍生取义》前,可要求学生尽量搜集英雄人物的资料,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不屈的文天祥》等故事和有关“舍生取义”的其他材料。然后进行互相交流,使学生从实际事例中对“舍生取义”的含义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诵读中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朗读、背诵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人文章的情境之中。同时教师要以动情的范读引导,引领学生人情入境地读,把他们带人情感的圣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表演中激趣。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种机器开动起来。”教学文言文,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将复习巩固加于小品表演之中,把归纳寓言寓意藉于“访谈”的进程中,以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例如,学习《杨氏之子》,让学生自由结合,用文言文表演一遍(即背诵课文),再各自编成现代课本剧表演一遍,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经意的表演中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二、读,百变生味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对文本语言的涵泳、体味上,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读、记诵,以求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人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灵魂与灵魂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1.默读。学生在默读中通过查阅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字字音及一些字词的古今义,达到粗知文章大意的目的。

2.听读。教师范读,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通过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文意。

3.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仅仅让他们听几遍以后就自己读,是有困难的,针对一些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给他们画出分节线,然后再领读。如《杨氏之子》中:“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学生就会在准确的、反复的跟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

4.齐读。目的是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5.散读。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在自由朗读中获得语感,领会文章大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自由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之乎者也”的韵味。6.熟诵。熟读成诵是学生积累语言词汇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要求学生背诵,通过背诵,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三、悟,通达其章

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点燃学生创造的“火把”;不是一味的教师提问,而是学生的主动质疑;不是简单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寻答案,甚至走出教室时,仍然面对问题,充满好奇。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现一个教学的宗旨——“教是为了不教”。

1.放手——学生自主把握大意。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释一句一句地默读,读通,读懂,理解每一句话乃至于通篇文章的意思。这个环节,要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去琢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照文后的注释,查阅工具书,对文言文逐句进行揣摩,从而感悟其大意。

2.放权——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有位教师在教学《已死的母熊》时,在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探讨:你们觉得母熊手中抱的仅仅是一块石头吗?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母熊?探讨非常激烈,在探讨过程中,这位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去感悟,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悟出了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这样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拉近了文言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也体现了学生对文章个性化的理解。

3.放口——学生自由个性朗读。

学生在感悟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有节奏、有感情的自由个性化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来,读出文章的感情来。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拓,触类旁通

小学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拓展性的训练。如创编故事,欣赏名句,复述故事,迁移阅读等。

篇8:小学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一、从掌握字词入手打好基础

文言文与现在的白话文有比较大的区别, 首先表现在字词所代表的意思上。文言文里很多字词的意思与现在略有不同或是相差甚远。如果不能理解那些基本字词在现在的语言里所代表的意思, 就无法正确理解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更无法深入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优秀思想。因此, 小学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字词的意思。这样一来, 既为日后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做基础性的准备, 也为自己的文言文功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课堂上, 我会先让学生参照注释进行必要的记忆, 然后再讲解课文。比如上《学弈》这一课, 我先让学生看看课文后的注释, 让他们尽量背下来。比如记忆“通、善、弗、俱、之、惟、非然也”等字词的意思, 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 尽量读懂。紧接着我会把课文详细地讲解一遍, 争取让学生记住注释字词的意思和讲解过程中补充的字词意思。最后, 我会让学生起来用课文里的一些字词进行文言文的造句。要求可以慢慢加深, 例如由最初的一个字词, 到两个、三个, 等等。比如让学生造句, 句子里要有“弗”、“俱”和“之”三个字。有学生造句:“两人俱攻之, 弗如。”我很满意。当然,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造得这么好, 只是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掌握, 巩固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性知识。

二、从理解句式入手巩固基础

除了字词之外, 文言文的句式也与白话文有较大的区别, 学生若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 就很难正确读懂文言文。学习好文言文, 句式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 学生就算掌握了字词的意思, 也很难在不明白句式的情况下读懂一些比较复杂的文言文。于是, 文言文的句式教学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又一重要突破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渗透一些由易到难的句式, 巩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方便日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句式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它并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 它需要认真的理解和到位的分析, 找出句式的关键点或者说句式之间的共通点,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再次以《学弈》为例, 文中出现这样一句话“惟弈秋之为听”。我就让学生分析一下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思考片刻, 仍然支支吾吾地说感觉没什么特别。我解释:“你们借助翻译再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 然后有学生说:“我知道了, 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就应该是‘只奕秋听’, 这样的话‘之’就不能翻译了, 而且意思完全没有表达出来。”于是我趁热打铁, 解释道:“没错, 这句话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语序, 其中的‘之’没有实际意义。其实‘惟……之为……’是一个句型。比如我们成语‘惟命是从’也是这类句型。”小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式只做一定程度的理解就好, 不需要具体地深入学习, 毕竟他们的精力和能力都比较有限。通过对句式的了解, 学生更能理解文言文, 基础也就自然提升了。

三、从注重语感入手提升基础

文言文也是一种语言, 学习一门语言很重要的一点是对语感的把握。有了文言文的语感之后, 学习文言文就会更加轻松, 学习也会更有效率。每种语言的语感并非与生俱来, 都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来加强的。总的来说, 语感的加强离不开经常朗读, 只有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文, 才能从中潜移默化地获得语感的提升。只是, 朗读时也要注意一定的技巧, 朗读之前可以把课文的句子画上停顿符, 这样朗读时更有节奏和层次感, 也利于学生语感的加强。语感加强了, 学生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会更上一层楼。

仍然以《学弈》为例, 我先教学生画停顿符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我再给出答案让学生对照。画好之后就让学生多多朗读, 让学生根据画好的停顿符朗读。比如学生画出其中一句的停顿符,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画完后让学生尽量根据所画的停顿进行朗读, 熟而能诵。接着, 我让学生根据停顿进行翻译, 翻译出来的句子同样也要用停顿符分隔开来。有学生这样翻译, “有一次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 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 但是他心里总以为/将有天鹅/要飞过来, 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他们一起学习, 但另一个学下棋的人学得却不如前一个好。”根据停顿翻译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感 (虽然有些句型翻译后要画停顿对比较难)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掌握一定的语感, 日后学习文言文就会相对轻松, 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会更牢固。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无限的魅力。在小学阶段, 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打下文言文的基础, 赋予学生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好让他们的“全面发展”更具文化素养和传统底蕴。

参考文献

[1]韩学红.创造古诗文学习之乐[J].新课程 (教研) , 2009 (11) .

[2]吴洋.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防溺水演练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游泳的日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