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目标

2024-04-30

文言文教学目标(精选8篇)

篇1:文言文教学目标

文言文教学内容

文言文到底教什么?诵读,是文言文课堂提效的第一要素。(一)在字词的诵读中激起美感,引发兴趣1.在诵读中感受音韵美。2.在诵读中感受意境美。3.在诵读中感受文势美

(二)在词句的疏通中探究字词,几种探究的方法1.温故知新

2、触类旁通3。知人论字4.反用其意(三)在人事的体验中活化人物、丰富故事1.情感体验,使人物更丰满

2、情景描述3.情意感悟,使意蕴更深远(四)在德智的延伸中开阔视野,丰润生命1.比较赏析,深化认识2.续写后记,活跃思维。冯军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第一初级中学 311200)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3.刘辉平《守住阅读教学的根——诵读》.《初中语文教与 学》.2010.3.4.丁丽娟《穿越文言文这块玉米地》.《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5.5.孙文玲.《古文教学要努力激活思维》.《中学语文教学参 考》.2008.7.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在教授文言文中,首先解决读懂的问题。其次,从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来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感知文言词汇的魅力,它的遣词造句,它的言简意赅,它的朗朗上口,对语言美的体会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和词汇积累来完成的。最后,我们在对待不同文体的时候应该采取西方的一句俗语: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当然,注重朗读和词汇的积累也是有方法的,并不是干巴巴告知某个词的意思。让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枯燥的文言词汇有趣起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马说 @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善於相马的伯乐,然後才会有千里马。事实上,千里马是经常存在的,但伯乐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是上等的好马,却因为它委屈地沦落於役马者手中,而跟平常的马一样老死於马厩,这样就没有人称它为千里马了。能日行千里的马,每餐要吃一石的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为了要走千里而需要吃那么多的粮食。这种马,虽然具备走千里的能耐,但因为吃不饱,力气不足,致使才能无法表现出来。它甚至连一匹普通的马都比不上,哪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养马者赶它奔驰,却不得其法;喂它粮食,却不让它尽量吃饱;呼唤它,却不懂它的脾性。在这种情况下,养马者偏偏手持马鞭走到它的跟前说:「这世界上并无好马存在!」唉!果真世界上没有好马吗?其实,说这种话旳人真地不懂马啊!作者

韩愈(768一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郡(今辽宁义县)。唐人讲究郡望,韩愈自称“昌黎韩愈”,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出身贫寒,自叙“家贫不足以自活”(《上兵部李待郎书》)。三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会死,嫂郑氏抚育。七岁读书,刻苦好学,十三岁能文。二十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二十五岁方中进士,又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赴汴州为董晋宣武节度使推官,三十二岁为徐州张建封武宁节度使推官。後至京师,官四门博士。三十六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三十九岁时,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五十岁从裴度征讨淮西吴无济叛乱,任行军司马,维护中央集权。淮西平定後升任刑部侍郎。後因写《论佛骨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幸裴度等人救援,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官国子祭酒。五十四岁任兵部侍郎。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受命前去宣抚成功,转为吏部侍郎,时年五十五岁。五十六多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五十七岁逝世,赠礼部尚书,谥为文。大半生坎坷,晚年政治上较有作为。

他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都有成就,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从汉魏开始,至六朝而泛滥的骈文,语音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追求华丽词藻。这种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的文体,浮华空疏,成为表达思想和反映现实的桎梏。韩愈反对这种充斥社会的陈腐骈文,提倡质朴自由的秦汉武散体古文。不顾流俗的耻笑侮辱,身体力行,坚决斗争。由於他和柳宗元等的倡导,终於形成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文风,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以载道”,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实际上是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物,文章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他所说的“道”,兼合儒墨名法,而以儒为主。道的具体内容便是仁与义。在道的基础上,他建立了随顺“天道”、合於“人道”,性分三品等理论。他提倡儒家的“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反对压制人才的权门政治。为了维护儒家的道统,他排斥佛教。这些,在当时都有进步意义,尽管存在局限和缺陷。但以韩愈的性三品说而言,便开启了儒家人性论研究的大门,对宋明理学的产生起了催生作用,不能一笔抹煞。

在文体上,他主张在继承先秦古文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做到“师其意不师其辞”、“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唯陈言之务去”。他把古文运动的理论运用於创作实践之中,所作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多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皇甫湜说他的文章“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飙激浪,瀚流不滞。”(《谕业》)。苏洵也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鳖蚊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书》)这些评价,形象而恰当地表达了韩愈散文的风格。由於追求创新,强调“奇”,他的某些文章满纸僻词怪字,佶屈聱牙,自称“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遂穷文》),为人垢病,对後世一些文人也有影响。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 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後叙》,融 事、议论、抒情於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於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於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後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後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爲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後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谱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其诗文的代表著作。

篇2:文言文教学目标

高中阶段,虽然学生对文言文已有所认识,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也接触了不少,但总的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很茫然。首先,他们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学什么;其次,他们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怎样学。鉴于此,在高中低年级,语文教师就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弄清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那么,文言文教学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呢?教学中又有哪些具体要求?依据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教材《说明》和《大纲》要求,我认为:

第一,必须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前面已经说过,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白话文而言的,它的语言形式,即所基于的词汇、语法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在客观上拉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与它之间的距离。无论是人对语言的体验程度,还是语言本身的适用环境,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就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但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第二,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说穿了,也主要是指人们对祖国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比如读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我们就要去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就要用心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我们就要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古代英雄的慷慨豪迈;读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们就要从字里行间咀嚼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和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良苦用心……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永不过时的聪明睿智。在文言文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个点上,即着力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能够将其提高到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方面来的便只是少数,至于这里所谈到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则常常被忽略掉了。而笔者却认为,学好文言文,第一点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基础,是前提,第二点、第三点才是基础之上的更高的要求和能力体现。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剖析,完成了第一点也仅仅是完成了“教书”,完成了第二点、第三点才算完成了“育人”;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上看,第一点仅局限于知识的吸收,第二点、第三点则更体现了德育的渗透。因此,学习文言文,这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项重要内容。

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知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认定

抓住三个环节, 就是要紧紧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 形成“时时、处处、事事”关心未成年人的工作局面。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 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各类以未成年人为教育对象的学校, 都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引导教师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以德施教, 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引导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 在培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重视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 给子女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鼓励, 为未成年人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社区基层组织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把社区建成未成年人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乐园。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 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营造三个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报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各类媒体都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从不同方面、用不同形式进行宣传。要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先进典型, 以点带面, 推动工作落实。二是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增强社会责任感。要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艺术产品。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对制造传播反动、淫秽、迷信出版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查处, 依法严惩。三是营造良好法制环境。要全面贯彻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 严厉打击各种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增强未成年人维权意识和安全感。要切实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执法力度, 通过全社会的努力, 形成尊重未成年人、爱护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是时代的要求, 历史的重托, 人民的期望。各单位、各部门要牢牢抓住当前这个难得的机遇, 提高认识, 突出重点, 加强领导, 巩固和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果, 努力把全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宋海群

初中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强化了文言文的阅读。这些文言文都是名家名篇, 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和文化精神, 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材料。因此,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目标如何认定呢?结合语文教材、学生实际和教学实践, 我总结了如下几方面。

一、对祖国辽阔国土、壮美山川的赞美

祖国的壮丽山河, 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土壤。文言文教材不乏传统的写景名篇, 这些篇目以某一角度、某一方面逼真地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秀丽美好。《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 气象的千变万化;《醉翁亭记》生动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三峡》则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 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这些生动的描写, 蕴涵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 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着他们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杰出成就的赞叹

《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 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 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 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核舟记》中表现了核舟的“奇巧”, 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 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这些篇章, 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三、对古代杰出人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 他们崇尚自由, 热爱和平, 自强不息, 团结御侮, 以天下为己任。教材中反映这种精神的有三类:

一类是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 勇敢站出来维护民族、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爱国精神。《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才干和智慧, 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表”中向刘禅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 都是治国安邦之本, 直到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类是表现个人在艰难困苦中, 刻苦自砺, 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贬居河南邓县时所写的一篇散文, 表达了他“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表现了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

一类是反映不畏强暴, 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陈涉世家》记叙了陈胜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面对暴政, 面对死亡, 毫不畏惧, 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 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的起义, 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 敢于斗争, 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

这些篇章, 培养了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激励他们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当然, 要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 首先是教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母语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感受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不应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内容概念化, 而应与语言的品味、作品内容的鉴赏、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只有这样, 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目标才能得到真正实施。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认定, 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1) 对祖国辽阔国土、壮美山川的赞美。 (2) 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杰出成就的赞叹。 (3) 对古代杰出人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颂。

篇4: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38-01

文言文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文言文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文言文的实词含义句子翻译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以很多教师以为,能流畅译通文言文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字词句固然重要,但决不是教学目标的全部。文言文教学目标除翻译以外,还应有写作技巧、思想教育、背诵重点篇目、思维训练等方面。

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文言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文字简练、表达准确而富有韵味。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只一篇《桃花源记》学生就可学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怡然自乐”等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二、写作技巧

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文质兼美。通过教学可引导学生学习古人遣词造句的妙法及谋篇布局的技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旨在抒写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开头先叙事,接着写景,抓住“迁客骚人”对春秋晴雨不同景色产生的不同感情来发表议论,借古仁人之心提出自己的见解。风格独特,千古传诵。

三、思想教育

教材的文言文作品有积极的思想内容,或描写山河壮丽,如《三峡》;或抒写抱负情怀,如《爱莲说》;或鞭挞黑暗现实,如《马说》……都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言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高尚思想,体会古人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辨析古人思想中的糟粕,提高思辨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四、背诵重点篇目

熟读背诵是学习古文的传统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背诵是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意境,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背诵重点篇目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五、思维训练

文言文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专题。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应变力。如《伤仲永》可设计方仲永“泯然众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在今天又会怎样?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篇5:文言文教学目标

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中学文言文的教学

田晓兰

麟游县镇头中学陕西宝鸡721500

【摘要】古诗文教学到了初三成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初三第二学期有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而这两个单元的古代散文先秦诸子和先秦历史散文占有相当的比例,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当今,注目那似空谷幽兰的先秦散文,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美哉先秦散文,善哉先秦散文。

【关键词】散文艺术价值

标本兼顾,诗文探古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古诗文教学到了初三成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初三第二学期有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而这两个单元的古代散文先秦诸子和先秦历史散文占有相当的比例,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当今,注目那似空谷幽兰的先秦散文,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美哉先秦散文,善哉先秦散文。本文试就先秦散文的有效教学做一初探。

众所周知,闻一知十

众所周知,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 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庄子》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庄子》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卮言”。庄周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的“寓言”“重言”来表达他的思想。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卮言是抽象的理论。《庄子》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如《逍遥游》开头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一开头就说天地的广大,写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写出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在艺术上,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世文学家无穷启发。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时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韩非子》。《荀子》中的《劝学》《天论》《性恶》善以说理见长,议论风生,沉着浑厚;《韩非子》中的《五蠹》《孤愤》《说难》均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它们都给后世散文以重要影响。

举一反三,探本溯源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下五六单元入选的先秦散文有:《公输》(《墨子》、《孟子》两章(《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庄子》故事两则(《庄子》),这些都是属于诸子散文;属于历史散文的有《曹刿论战》(《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九上)。

1通过学习让学生自己主动收集古代典籍的相关常识。最好是进行列表。

2自己借助工具书以及课文注释熟读熟背相关课文。

3自主翻译并改编课本剧,如《公输》、《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然后分角色朗诵或背诵课文并将课本剧进行排演。

4多音多义字积累。音形意,例句,翻译。

5词语活用归类。这个只做一般性了解,会举出例句并翻译即可。

6特殊句子积累,如判断句、倒装句、疑问句、省略句等等。主要积累例句,翻译例句。

7通假字列表,一并进行复习初中所学通假字

中考古诗文复习除了文言句式还有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其中通假字可单列进行拉网式复习,现就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三年六学期所学通假字可以列表记忆。按照序号、例句、通假字、意思和出处进行归纳。比如《论语》十则中的“由,诲女知之乎!”这句话中的“女”字通假为“汝”意思是“第二人称代词,你”,诸如此类,别的字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会有所收效的。列表可使知识归类系统化易于记忆便于块记忆。

篇6:文言文教学课教学反思

这节文言文教学课,我注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程之中,时时处处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动起来。

1、设计独具匠心:

教学时我抓住了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把“读”的活动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从范读到自由练读,再到深情诵读,使学生逐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

2、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能尊重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由理解,张扬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加倍爱护,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3、贴近学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平等中首席的身份引导学生在学古文的时候,明理巧妙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自悟自得,从中深受教益。

4、不足之处:

篇7:文言文教学

──对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分校 李姣姣

一、有关文言文的教学价值的思考 1.相关概念的厘清。

张中行先生在《文言与白话》一文中指出,文言是只见于文而不说出口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现代汉语解释:文言是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文”中的“言”应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如实词、虚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各种文言句式的辨析和用法等。而“文”则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而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精神涵养也应该是有益于学生当下的生活的。

2.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由此可见,“文言”这一独特的语体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古人以其准确而智慧的文字组合,为后人展示了汉语的独特魅力。经典的文言篇目能够千百年来世代流传,不仅在于它的语言文字,更在于其语言文字中承载的思想、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既在于其文字精练典雅,还在于其厚实古朴的文风,更在于其蕴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言文的学习,有着厚重的文化价值。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文言文教学,虽然与白话文以及古诗词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内在本质却是相近的。

二、文言文学与教的现状

对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时出现困难与障碍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二是缺少相应的语感。因此我们在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的时候,除了阅读之外,还要扫清语言的障碍。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三个现实:第一,学生对于文言词句并非完全空白,因为文言词句中有很多因子存续到现在。第二,暂时留存一些语言障碍有时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第三,有些词句在阅读过程中会由不理解到理解。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和本身的教学规律,仍在于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关系。

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以及阅读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还应“注重积累”。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偏重于教学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句子的翻译。如此重“言”轻“文”“言”“文”割裂的教学模式,其弊端不仅在于人文内涵的失落,单就“言”的积累也是不实的。然而矫枉过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开课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实词、虚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不太看得到,文言文被当作现代文来读,学习内容重“文”轻“言”,“言”“文”分离,言不实,文亦虚。

钱梦龙老师认为,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新课标也强调语文教学要训练学生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这个语言环境,首先是指文章的整体,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前提是对整个文本有初步的感知,这是理解词句含义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具体到文言文的教学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成语、歇后语等都能成为理解文言字词的关键。所以,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落脚在“文”,根植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性体现在它首先是“文”,应该遵循从“文”的整体感知入手;它的特殊性在于这个“文”有更多“言”的障碍或教学点。

三、文言文教学的探索

王荣生教授认为:好的课堂教学结构可比喻为“一根筋”和“一锅出”。“一根筋”指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或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尤其是关键词句。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线路上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一锅出”指把教学的多项任务巧妙地统一在一个环节里。钱梦龙也曾言:“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使各个环节不再支离破碎,均围绕核心。”文言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还要关注到对重点文言字词的涵盖。在优化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也尝试从总体入手,通过主问题和板块式教学在整体把握“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言”、积累“言”、再因言解文,引导学生体会“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一)从标题中找到切口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本的灵魂。凡成功之作必有贴切、精要、吸引眼球的标题。标题隐含着文章的脉络、行文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标题中内含的大量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师备课和教学效率的抓手。对于简洁的文言文,标题的解读价值更高。如《伤仲永》中一个“伤”字足以领起全文,《口技》中“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的“奇巧”都是小而利的“切口”。

还有的标题每一个字都对应了一定的内容,每一个字都能生成教学内容,值得仔细研磨。以《小石潭记》为例,可以尝试从“小”“石”“潭”“记”四个字出发分别话说课文。

我在实际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从“记”到“记”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补充“记”的文体知识。对于“记”,学生并不陌生,游记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一类文章。但此“记”非彼“记”,先补充一些文体知识有助于学生区别和联系,读得更有章法。“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如已经学过的《桃花源记》《满井游记》等等。所以这里的“记”不等同于游记。但是阅读这类问题都有一定的方法,第一,看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第二,揣摩作者抒了什么情。

第二步,话说“小”“石”“潭”。1.话说“小”。起于小丘、喜见小潭、详写小鱼,略写小溪。在发现“小”的过程中梳理文章内容,感受景物如盆景般的精致美。

2.话说“石”。总体来看,“石”的特点在“奇”“怪”二字。“奇”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怪”在“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其岸势犬牙差互”。简洁地表现出潭边石头的千姿百态,而且以大喻小,充满想象力。在梳理“石”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致。

3.话说“潭”。关于潭,文章主要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发现小石潭(水声:如鸣佩环);看见潭中景(重点是由鱼、石、影侧面体现水清);追溯小潭源;感受潭边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是全篇的重点,也是由景体情,触摸作者内心的入口。在学生用原文“话说”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聚焦到重要词句。例如精读两段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以引导学生品一品语段的妙处:光影交错、动静结合;游鱼逗乐、心境物化;骈散结合、句式灵动;无一字说水,无一字言清,却字字句句描写潭水清澈。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两句话都描写树,写小石潭的环境。“青”“翠”二词明艳而充满生命气息;“摇缀”“披拂”极尽曼妙之美。第二句则“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道尽作者心中的凄凉。

第三步,再回到“记”。引导学生小结:作为古代文体“记”,写了什么物(景、事)?言了什么情?明确:柳宗元通过山水游记的形式,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遭弃于荒远偏僻地区的美好景物,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从标题的每一字出发,囊括了文体特点、文章脉络的把握,涉及重要语段的赏析以及相应语段内重要文言字词的积累,深入主题与情感的理解,简洁清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章可循。

(二)对文学文化价值的挖掘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轶事。寥寥71字,却鲜活地绘出了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个人物,展示了魏晋名士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的典故。教学本文时,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读出短文的丰韵,感受文化意蕴的同时积累文言字词。

笔者在指教七上《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一篇时,正式由“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提领全篇的。

第一步,成语典故激趣导入。

以《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导入,告诉学生“柳絮才高、咏雪之才”等典故正是出自本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传统文学文化知识。

第二步,初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主问题设计:文中谁具有“咏絮才”,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容易找出才女正是谢道韫,但很多学生也可能回答“兄女”或“无奕女”。这样就可以顺势追问,这个“兄女”或“无奕女”是谁,她与文中出现的人物都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细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边读边画人物关系图。适时引入刘禹锡的《乌衣巷》,帮助学生了解辉煌的谢安家族。这个环节在整理梳理文中内容的同时涵盖了“儿女”“兄女”“兄子”“无奕女”“即”等字词的词义积累。

第三步,细读文章,揣摩人物情态。

对于“咏絮才”的评价主要涉及“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对比。这个环节的关键在于抛开传统的就比喻句本体和喻体的关系的角度来比较分析,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前后文和文中的关键细节来品读作者的态度。例如对“公大笑乐”的理解,以及对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否必要的分析。

引入资料: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下得正紧。‛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

鼓励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有更多创造性的评价和想法。通过资料中雪下得“紧”一词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雪骤”的“骤”字的理解。

最后,通过这样的练习“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感受人物的情态,同时也梳理了“大笑乐”“差可拟”“未若”等字词的含义。

第四步,拓展阅读,感受魏晋风度。最后引入拓展阅读资料: 1.言传身教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2.雅量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3.谢夫人大薄凝之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对于短小的文言文,能够争取到更多时间引导学生通过文言助读资料深入故事的文化背景中,将文言文的文学文化价值最大化,同时积累字词,培养语感一举两得。

(三)在整合中优化课堂

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的诗文都是山水题材的优秀篇章。其中《三峡》《观潮》着笔在景,《答谢中书书》景语中饱含赞美与自豪之情。《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垂着的两轴精品。这个单元的教学除了继续完成文言字词积累、梳理文意的知识目标,还应该以此为学生开一扇窗──看见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品味景语中所涵的情语。

以《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例,两篇精致小文,起承转合,结构严谨,叙事写景,情景交融,意蕴无穷,耐人寻味。写秋月冬雪之景,语言精练,且只字未提“月”与“雪”,手法高妙,值得字斟句酌。文中的情思,深藏不露,需结合背景资料咀嚼品味。两篇文章有诸多相似之处,可做比读,并在知识能力的训练上体现延续与层次。

篇8:三维目标整合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整合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 一个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个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个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精髓, 被选人教材的文章多为经典之作, 相关作家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内容, 记住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部分。2.记住文言文中不同体裁的相关知识。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 学习文言文应当了解其不同体裁的相关知识。3.能够读准文中的字音, 理解并学会运用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 (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及虚词。读准字音以及识记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及虚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4.记住文言文中常用的特殊句式。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 其除了精练外, 还经常运用一些特殊句式, 记住这些常用的特殊句式有助于理解文言文内容。5.能说出文言文的内容及主题思想。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等, 要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 把握文言文主题。6.能准确地背诵、默写重要文段。背诵优秀诗文并养成积累的习惯才能逐渐形成语感, 并融会贯通地运用。背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较准确地将文言文梳理为现代文, 并理解基本内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的一方面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识记等方法归纳并进行分类整理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虚词等语文知识。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 学生要识记并理解很多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及一些句式等, 让学生在归纳并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巩固所学知识。3.反复诵读, 分析、理解、概括文章内涵及作者的情怀。反复诵读是分析理解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 学生可以在增强语感的情况下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经典篇目要能够熟读成诵。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文言文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从作品中受到启发并形成对社会、人生的正确态度, 从而获得生活的有益经验是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目标之一。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精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特征、宗教礼俗等方 方面面都包蕴其中。要通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培植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3.品味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精髓, 汲取中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精华。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 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学好文言文不仅要让学生吸纳其中的营养, 还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中华民族悠久而又灿烂的文化。

由于文言文具有的特点, 教学文言文篇目时, 教师应厘清文言文教学中整合三维目标的思路。在教学中,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 但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 其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要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依存, 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 三者不能是割裂的、独立的三个方面, 要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教学的整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 要采用适当方法与策略将三维目标有意识地整合起来。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在加深对文言文文意理解的同时对培养语言感知、顿悟等能力有很大帮 助。《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而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 (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 等, 如果字音读不准何谈背诵?另外, 汉字字音与意思有一定关联, 因此, 读准字音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手段。可见, 诵读的指导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诵读才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1.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感。诵读对于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均有裨益。如在 诵读《岳阳楼记》时, 要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景象等域面的意境, 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意会, 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营造的意境中, “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2.在反复诵读中, 可以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对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诵读《湖心亭看雪》中的写景句, 可以通过以上方法体会作者情感。3.通过诵读, 整合以下三维目标:①能够读准文中的字音, 理解并学会运用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 (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 及虚词。②反复诵读, 分析、理解、概括文章内涵及作者的情怀。③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 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文言文相关知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还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指导学生养成整理文中出现的常用重要实词、虚词的习惯, 教会学生在整理过程中不断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 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 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如, 让学生整理“走”的系列词“步、趋、行、奔”, “洗”的系列词“沐、浴、浣、涤”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重点实词等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类整 理后再写出相应例句。常见的虚词如其、之、以、于、而、则等, 先由老师帮助他们按词性归类, 然后归纳相同用法和不同用法, 再布置作业, 让学生从已学古文中各找出两个例句。文学常识采取让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 将一课、一单元乃至一册书中的作家作品和出处按朝代顺序整理出来, 这样更便于记忆。这样, 学生就将散乱的知识条理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 既可触类旁通, 也可举一反三。

在积累的过程中还可以教学生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 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时, 可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 摘抄一些成语、警句、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 并逐步加深理解。这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行动中, 整合以下三维目标:①能够读准文中的字音, 理解并学会运用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 (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 及虚词。②通过对比、分析、识记等方法归纳并进行分析整理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等语文知识。③品味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精髓, 汲取中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精华。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张扬个性, 关注体验, 让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去学会学习古文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如《童 趣》是学生进初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 作者在文章中描绘的童趣极易调动起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激发其学习兴趣。面对童心未泯的孩子, 可尝试在课堂上用部分时间指导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现代汉语的办法通读课文, 学生很快就能够基本领悟, 且个个会兴味盎然, 因为有趣的内容勾起了他们太多的童年回忆, 实在不吐不快。接下来可以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学生们会争先恐后、活灵活现地向大家讲述着童年的趣事、傻事。这样的一节课虽然文言句法分析得不多, 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 对生动的情节有了深切的感受, 文章的内容自然很容易理解了, 情感态度目标也自然实现了。

为学生营造与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对话的场景, 鲜活教学内容, 带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主动读、思、疑。如: 《咏雪》中想象对话的场景、营造一个对话的氛围、读出文字背后的情趣。在这个 行动中, 整合以下三维目标:①能说出文言文的内容及主题思想。②能够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较准确地将文言文梳理为现代文, 并理解基本内容。③理解文言文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随着课改的推行与实施,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 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 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在传统教学中, 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 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 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 毫无兴趣。而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动中, 有的教师又脱离了双基, 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 当他们合起书本之后, 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可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的教学。

(一) 激趣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寓教于乐。学生对文言文的感觉是枯燥乏味, 所以得让学生感兴趣。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四条教学原 则, 其中第一条就是动机原则, 认为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学生对学习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 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然倾向,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用下列方式创设情境:

1.播放影像资料。

学习《三峡》, 可以欣赏三峡优美的风光, 把学生带到那个情境中去, 激起学习的冲动和热情。学习《口技》可以用一段现代口技表 演的录音导入, 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致学习《口技》, 体会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

2. 讲相关的故事 , 或改编故事, 或分角色朗读。

学习《隆中对》, 就给学生讲一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经过;对于像《唐雎不辱使命》《公输》《邹忌 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文章, 就应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师事先应做好相应的指导) 。

3.背诵相关诗文, 以激发兴 趣。

教学《湖心亭看雪》, 有老师用张岱的《自题小像》“功名耶 落空, 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 荷锄耶怕重, 著书二十年耶仅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来引入, 并引导学生评价张岱, 以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请学生背诵与雪或西湖有关的诗句来引入本文。

4.诵读作者的其 他诗文或 介绍作者的成就、写作背景来引入。

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我们可以介绍苏轼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的成就, 让学生首先对苏轼产生一种敬意;也可以用比赛的方式背诵苏轼的诗词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背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让学生 体会苏轼的豪迈、豁达的胸襟; 背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认识一个柔情的苏轼。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教是为了学, 学是为了更好的教,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应该感到满足, 享受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师生关系和谐,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 诵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优秀的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而言, 学生还是比较畏惧文言文的背诵的。那么在背诵中不仅要教学生背诵的方法, 甚至也可以躬身示范, 给学生背诵的信心。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的文言文。教师必须立足于三维目标的整合, 实施相应的教学环节, 确保教学效果。

1.导读

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为让学生读准字音, 准确断句, 也为节约在朗读教学中花费的时间而采取教读的方式。这就如同把新鲜的食物嚼细再喂给学生, 学生只需像婴儿一样张口吞咽这无味的食物。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因而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惧感。试问, 这样的教学方法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习, 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①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 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 给学生提一定的阅读要求, 让学生在朗读中动口、动手、动脑, 而不是读“望天书”。

②引导学生提问质疑, 指导学生探究思考, 促成学生感悟创新, 有所发现。

③了解学生朗读掌握情况, 并对发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的纠正和解决。

例如, 断句导读:像《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公输》中“荆之地方五千里, 宋之地方五百里,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等句子如不能准确断句, 不但朗读拗口, 甚至可能出现对文意的错误理解。导读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 对文章有个整体的了解。

2.解读

有了对文章的整体了解以后, 接下来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朗读, 共同的讨论, 疏通不理解的语句, 把握文意。反复品读关键语句, 探究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及其丰富的内涵, 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修辞的巧妙。

①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将解读过程交给学生去完成, 老师只须适当引导就行。

②在解读过程中也应该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课文, 在与同学的讨论中、老师的点拨下掌握文章的关键。

例如, 学习《木兰诗》, 这是篇相对较长的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生动, 极少雕饰斧凿。许多语句至今都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如“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等等。除了“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六句比较典雅而外, 其余都保留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这篇课文不仅非常适合朗读, 而且结合注释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因此, 这篇文章教师根本没有必要从头讲到尾, 只需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 联系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 就能大致理解文意。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对文章中出现的特殊修辞如互文“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铺排渲染“东市买骏马, 南市买辔头, 西市买鞍鞯, 北市买长鞭”等特殊情况加以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素朴、自然、生动的民歌语言特点;体味文章为突出木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英雄形象, 而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 略写木兰多年征战生活过程的原因所在。做好了这几点, 这篇文章的解读过程也就顺利完成了。

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 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文言文学习中碰到困难,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这样, 既解放了学生, 也解放了老师自己。

3.品读

有了对文章的理解、关键句的把握、文章艺术美的体会, 下一步就是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 力求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将文章的内涵传达出来, 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 蕴涵深刻哲理的文言文, 像《<论语>十则》《爱莲说》《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马说》等文章, 只有让学生在联系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后加以反复地品味朗读, 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其实在解读中, 学生也许对文章分析和理解还是比较被动地接受老师、同学的意见。那么, 品读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其自身的见解和体会, 很多文言文的“美”就是在品读中渐渐琢磨出来的。

(三) 翻译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

①在初中阶段, 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 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

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 “见二虫斗草间”, 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 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 而且还缺少成分, 不通顺, 读着也拗口。这时, 就要采用第二步了, 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 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 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 上面例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 整理之后应为“ (我) 看见两个小虫 (在) 草间争斗”。

②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 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 如不连贯顺畅, 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 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 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 (我把这个景象)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 要以学生活动为主, 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 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 点拨

1.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 《愚公移山》中的“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 “虽”古义为“即使”, 表示假设关系, 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 它通“无”, “没有”的意思; 《闲情记趣》中“鞭数十, 驱之别院”中的“鞭”, 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 按现代汉语的习惯, 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 对于中学生来说, 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 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

2.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本文中的理解, 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 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 。如《亡羊 补牢》中的 “亡”在本文中是“丢失”的意思; 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 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 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 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动用, 形容词动用等, 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五) 讨论

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议。

1.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 可以从标题入手, 告诉学生, “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 “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 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 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遭受了很大挫折, 但作者并不悲观, 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 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 (月光) 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 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其中, 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 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 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 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 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 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 新颖奇妙的比喻, 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以上活动, 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进行。当然, 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 此时, 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 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 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 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 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2.议一议文章的妙词佳句、写作特色。

(六) 拓展

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

1.在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 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

2.能说出自己的心得、看法或疑问, 作出自己独到的评价,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 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例如学习《陈涉世家》, 可以补充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 起义的结果;学习《〈论语〉十则》, 可以引导学生课余阅读《论语》; 学习《三峡》时, 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学习《桃花源记》, 可以补充《桃花源诗》的阅读等等。这种做法让学生 扩大阅读量, 其结果是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又复习了已学知识。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了, 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以上环节进行的文言文教学, 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进行, 也可以综合使用, 目的是立足学生主体,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 提出相应的要求,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 从方法到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从畏学到爱学到会学到乐学, 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 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 感受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一篇:蓝耳朵读后感下一篇:道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