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语文

2024-04-25

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语文(精选12篇)

篇1: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语文

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三个庄子中心学校:刘瑞萍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反复尝试如何使教学更有效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能力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3、注重总结进行有效教学的经验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比如,江苏洋思中学提出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经验,斯霞老师总结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

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语文是一种语言交际工具,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学好语文,既是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课程,更是开阔学生视野、接触域外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的重要渠道。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篇2: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语文

——有效课堂教学论文

奈曼旗青龙山学区中心校杨向明

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是我们青龙山学区中心校大力推进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效教学”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有效教学”的春风下重新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下面本人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 “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

1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记得去年我校在全学区教师公开课大比武中,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

2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还有位教师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教师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教师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这位教师还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 3

篇3: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语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 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就目前初中语文阅读现状来看, 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学生“欠读”。尤其是在新课改下, 因有的教师对新课标的片面理解, 课堂中只有探究活动而没有阅读活动, 学生是高兴了, 但效率却降低了。甚至有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阅读就参与讨论, 讨论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际效果。

从一定意义上说, 阅读重在“读”,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阅读理所应当以学生的读为主。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如果不读, 又何以了解作品的内涵, 又怎么能参与讨论、交流呢?通过读, 学生会发现问题, 不懂的字词会查工具书, 不懂的句子会在讨论中交流, 当教师讲重点时, 才会用心倾听。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要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还得让学生多读。但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指导。

一、初中语文学生自读的作用分析

1. 有利于获得语感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语感是以感性认知为基础的, 是一种理性的直觉, 其形成是由过去的知识、经验而凝结的。语感是获得理解和感悟的前提,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通常, 阅读能力的核心就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能力, 就是一种语感能力。语感能力强的人, 往往能通过阅读了解作者通过文字所传达的信息, 获得体验。语感欠佳的人则就如我们平时所说的读白眼书, 不知所云。而语感的获得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它不是知识, 不是教条, 也不是某种观念, 不能给予, 也不能“粘贴”, 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唯一的办法只能让学生多读, 在读中不断地积累, 在读中把别人的言语行为转为自己的语言形式。

在阅读中, 课文阅读和课外阅读又有所差别。课内阅读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 通常通过阅读后需解决一定的问题。这样的阅读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有一定优势, 但因功利性较强, 语感的获得效果差。课外阅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功利性不强, 对语感的培养具有较好作用。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就需从传统的以课本为主的阅读模式转变到课本加课外阅读的模式,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得语感, 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2. 有利于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 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 若恒久坚持, 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

在中学时代,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并有收获。但在学生自读中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如上文所述, 语感是需个体在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不能替代。那么, 在学生自读中, 教师就需站在指导者的角色, 不应过分地牵制学生的思维, 而应给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 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让阅读成为主体性行为。

(2) 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 即传授一定的阅读方法, 尤其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给予指导

如, 有的学生在阅读中对生字词的理解不到位, 则需引导他们多借助工具书进行查询, 或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具体的字词;有的学生在读作品的过程中只喜欢人物刻画而忽视了作者在情节上的安排, 教师就应引导他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解读作品。

(3) 在读书方法上, 应提倡不拘一格的方式

朗读、朗诵、默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试读、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 但凡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教师不应太过限制。在读后,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通过写读后感、写人物传记、书评等多种方式来加深理解, 也可三五成群地进行辩论, 甚至可就文中的某个观点进行讨论。

3.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 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 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学科。当前, 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信息更新速度变得越来越快, 多读书、读好书,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积极意义。

二、初中语文阅读指导策略分析

要让学生能自己读书, 在读书中获得语感, 获得理解, 首先就得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 需通过问题引导方法来引导学生在自读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提高自读能力。最后,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1. 激发阅读兴趣, 让自读更快乐

要让学生能读书,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对初中生而言, 他们在阅读习惯上表现较差, 在阅读方法上也有所缺乏, 阅读面也相对狭窄。其实, 阅读的关键是要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可胜过教师的严格要求。那么, 应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 要排除学生的阅读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 面对的学科多了, 压力大了, 莫说课外阅读, 就算是课内阅读, 也是马虎了事。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阅读的作用, 从作业堆中解脱出来。其次, 要用作品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在初中教材中不乏经典美文, 这些作品中, 有经典的人物描写, 如孔乙己、范进、奥楚蔑洛夫等, 有叙事的, 也有写景的。教学中教师需通过教学的优化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学世界中, 让文学作品的魅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 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其实, 很多学生不是不喜欢读, 而是认为读了后没有人欣赏自己, 读得无味。一旦教师发现他们的优点, 其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 阅读兴趣则会更浓。

2. 问题引导阅读, 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读书就是看一遍, 大致地知道点情节或是故事的内容, 而当涉及作品分析时, 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 课内阅读如此, 课外阅读更是如此。因此,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提问、自己分析、自己解答的方式来进行阅读。如, 读《范进中举》可提出问题, 范进中举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章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中举后范进又变成了怎样的一个人?又能从文章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范进喜极而疯的细节描写又有何作用?从范进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一个社会?又如《变色龙》的阅读中, 可提出小说的作者是谁?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文章以变色龙为题有什么意义?奥楚蔑洛夫是如何变色的?等等问题。通过阅读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在解答中思考文本的内涵, 读中问, 问中思, 思后读, 如此反复进行, 阅读才会更加有效。当然, 就初中学生而言, 他们不一定会提出多么深刻的问题, 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完整地解答, 这一方面需要教师鼓励他们, 让他们大胆地提问, 无论问题的深度如何, 另外, 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给他们方法, 树立他们的阅读信心。

3. 培养阅读习惯,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

兴趣有了, 关键还在于坚持。换言之, 要让阅读能真正有效, 还是得以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基础。然而,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在长期的坚持中获得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着手。

(1) 在阅读时间安排上, 教师可就每天的早读安排学生进行20分钟左右的朗读, 天天坚持, 在下午安排20分钟左右的自由读。其余时间由学生自由安排, 但除了教师安排时间外, 还应自行安排半个小时左右时间进行阅读。如此, 每天保持1个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 长期坚持下去, 习惯逐渐养成。尤其是互联网不断普及的今天, 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从上网的时间中解脱出来, 少上网, 少看电视, 多读书。

(2) 要做一个简单的读书计划。教学中发现, 90%的学生根本没有阅读计划, 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锤, 今天读这本, 明天读那本, 一个星期, 甚至一个月下来也没有收获。做读书计划, 就需每天计划好阅读时间, 阅读书籍, 每当自己闲暇时就需完成当天的任务, 读完一本再换一本, 如此积累, 阅读才会不断丰富。在读的过程中, 除了提出问题外, 还要随时准备一个小本子, 做好读书笔记, 教师应定期进行抽查, 对做得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以此激励其他学生。

(3) 在无聊的时候, 可选择一些笑话、小故事、童话之类书籍进行阅读, 目的是让自己能够得到放松。很多学生限于教师的束缚, 往往是越读越没有收获, 原因就是太过紧张。有时若能适当地放松, 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参考文献

[1]徐慧英.浅谈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J].教育学文摘, 2011 (6) .

篇4: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语文

[关键词]教学策略;语文速读

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常运用快速阅读这一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目的指引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归纳文本的基本内容和要点,获得对文本的整体印象。通过速读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为进一步的对文本的研究打下基础。课外阅读中,对速读这种读书方法并不陌生。如阅读报纸,并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读,而是先快速翻看标题,选定某篇文章进行大略地读,略掉一些细节或与主题无关的部分,快速感知文章的内容,从而确定进一步仔细阅读的方向,深入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速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教学时容易流于形式,而且没有有效的、专门的培养目标和训练过程,造成导行不力,训练不到位,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速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重视速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促成学生形成速读能力,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一、切实提高阅读速度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速度的要求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样算来,一篇文章也就花3-5分钟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切实而有效的训练措施。

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应该强化速读训练。一般来说,每教学新课时,要设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专门用5-8分钟时间去做速读训练,这样在时间上有保证,不流于形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加以引导训练,提出问题或要求,明确阅读的目的性。限定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问题或要求。另外,对于长篇文章,要采取分部分或部分快速阅读的方式。每读一部分都有具体要求,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教师最后再总结,概括出文章大意。课堂教学环节的强化训练重在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其次,在感知文本过程中应该加强速读的的指导。阅读文本,不能一味地、盲目地让学生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率低下。阅读时应抓住文本中的标题或每篇章前的内容提要以及篇章后的重要结论,把文本中的主题和中心连贯起来;在文本段落注意每个自然段落的首尾两句,就能很快地理顺着全书的发展主线,获得对文本的总的理解;有时甚至只读与自己阅读目标有关的词和句子,省略去与此无关的其他部分。这样的读书方法抓住的是文章的要点,而且能在较短时间内增加读文本的次数,增进了对整体内容的把握。

二、不同年级,循序渐进的策略

阅读理解程度与阅读速度是速读中的一对矛盾,要求较高的阅读理解程度,势必放慢阅读速度;要加快阅读速度,又势必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解决阅读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的矛盾不是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习内容进行阶段训练与考察,按部就班的提高学生速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年级学生应有不同的速读能力训练要求。七年级学生应该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的阅读习惯,不应过分强调速度而对文章一知半解。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自然为主题,速读方面的目标可定位为:学习抓主要信息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对学生把握文本大意上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八年级学生应该在速度上有所提升,教师也应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速读这种读书方法去读懂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在八年级可依据如下目标训练速读:“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到了九年级,将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结合起来。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运用速读进行快速阅读的习惯,将学到的关于速读的方法和习惯用于感知文本。学生要通过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利用阅读提示、研讨与练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把握课文大意,归纳出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师要适当的引导,指引学生探究的方向。

三、不同文体,因文而异的策略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相应的训练。记叙类文章,在速读过程中重在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类文章,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的顺序,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归纳出被说明事物的整体特征,对被说明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议论类文章,能归纳出作者的观点,要区分材料和观点,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抒情类的文章,要抓住抒情线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理解作者的感情。描写类文章,感受作品中事物的美好形象,能发现精彩词语和语段。抓住不同表达方式文章的训练侧重点,反复进行速读训练。但要注意的是,训练必须有针对性,要有系统,不盲目选择。

四、在课外阅读中巩固提高的策略

教师在课内有限的时间里教给速读方法,最终是要学生获得运用速读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以达到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必须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阅读中巩固提高。要合理选择课外速读训练的内容。可以选择课标中推荐的“名著”,要注意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读物内容要点。如八年级上册,有一个“普通人”单元,书后就介绍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将速读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际中。要规定读书的时限,在规定时间内读完课外书并进行讨论交流。要介绍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其中与速读有关的有:如读书之前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做读书笔记,写摘要等。

篇5: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

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提升三种教学能力

(一)课堂调控能力。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信息反馈能力

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评价指引能力

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心得体会:

读罢此文,让我明白了很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真是茅塞顿开。下面简单的说说我的一些还不怎么成熟的想法。

学生的知识积累是教学有没有效的标准。所谓有效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知识积累,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打破传统观念,实现有效教学,我的体会是:

1、有效教学的意识有待提高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我对我的语文教学有了新认识。我觉得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要钻研高效课堂理论及高效教学的实践,积极研究高效教学,借鉴经验,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充分实现自己课堂上所有时间的有效性。

2、千锤百炼提高课堂效率

要实现教学的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教什么。我们应当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二是明确怎么教。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三是如何实现高效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集体教研,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3、多交流多总结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集体教研提问题,个体备课找差距,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交流,经常反思自己课堂的优势和问题的存在,不断改进,实现高效的最终目标。

篇6: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心得

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心得

目前教育界普遍存在着“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畸形现象。通过我参加工作这两年,我的感触很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

具体体现在:从传统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集体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

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不懂得单词短语,怎样读、在什么时候运用这些词汇等,然后教师从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

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让学生更能明白。

2.教师将某一知识点、重。难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总之:教师的备课是让学生更快,更顺利,更方便的学习,最终把知识学会,所以一切都为学生能够听懂学会知识。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上中下”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发展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上中下”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

2.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一般而言,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项智能。这八项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

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与学生多元智能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三、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有改变少、慢、费、差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1.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简单说:“重实际,少废话”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是内容不科学,数量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2.促进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加强知识结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只有科学组织材料,教科书,教参书等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即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精神。实施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法具体体现在:

1.即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师预设的具有足够知识性、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师不断总结反思得出结论。

2.即指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教学胚胎”的科学。

潜科学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让他们目睹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

3.发展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篇7:读《有效教学》心得感悟

教得有效,进而高效,是一名教师的职业理想。然后,教学是什么?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如何做到高效?却是大多数一线教师穷尽一生也未必能破解的命题。所幸《有效教学》对这些困扰广大教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有效的探讨。在她散发出来的油墨清香里,感觉她就像是一名导师,引领着我一起思考,让我时时能在实践与理论间穿梭;还像是一名导游,引导我一起探索,让我能在反思与批判中行进。我只想说,在浩如烟海的书的世界里,发现了你,真好!在我职业生涯的高原期,理解了你,真棒!

这本书一反过去教学论课程以概论的方式介绍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或教学方法等所谓的诸多定论,不需要去背去记条条框框的内容,但却能引发我们对很多教学问题的思考,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怎么教得有效、教得更好的思考框架。

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这是贯穿古今的教学问题。学校、教师昨天在追问,今天在追问,明天还要追问。《有效教学》提供了追问的框架,寻索的地图,它对于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此。

有效教学,是教学的“天问”。问天,需要天文技术和工具,问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有效教学》这样的书。

《有效教学》一书为教学提供了“星空图”。它用望远镜为我们清晰地勾勒了教学的星座,又用显微镜放大习以为常的课堂事件,为我们提供思考的方向、改进的路径。《有效教学》,使混沌的教学,有了清晰的面貌。

比起传统的教学论著作,《有效教学》具有操作性,它可使你明白哪些“应知”,哪些“能会”。又具有开放性,你可以用自己的经历经验、思维思想去丰富它。

亲切又平和,而不居高临下;深入又浅出,而不故作高深。《有效教学》的对话姿态,让它成为既是专家的书,也是普遍中小学教师的书。

成为专家型教师,是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追求。《有效教学》是一本师范生读本,同时又适合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其关键在于能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

读者对书的最高礼遇是放在案头,常常翻翻。《有效教学》能享受到这样的礼遇。

身为一名师范生,我却对将来如何站上讲台始终惴惴不安。如何教,如何帮助学生学,如何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这些问题都是我将来职业生涯中关乎“立身之本”的问题。我试图在课堂、书本、实践中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却收获零星。《有效教学》一书从理论与实践回答了如何教、如何教得有效,不仅激起了我身为一名准教师的勇气与热情,也传授了我成为一名教师的技能与知识,更赋予了我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智慧与信念。

《有效教学》正如其所倡导的有效教学理念那样,改变了传统的教材编排方式,不再是简单地梳理知识要点,冗长地说教,而是恰如其分地安排了教师教育者如何教的许多教学信息,令人耳目一新。

《有效教学》不像其他教材那样居高临下地告诉我们许多知识,让我们记住,而是充满感情地与我们对话,激励我们去探究教学的奥秘,学会教学。

阅读《有效教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讲述着我们身边的教学故事,引领我们去反思自己的实践。

篇8: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体会

一、细读文本, 研透教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我觉得语文课要上出效率, 教师备课时, 细读文本, 研透教材是前提和关键。备课与上课应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完整过程。在备课时, 认真读好教材, 读出文本的内涵、特点, 研究本文在单元之中的联系、作用, 甚至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教材设置此文本的意义等, 这对上课时教师把握、处理文本有很好的帮助。在教学实践中, 我就有这样的感受, 在备课时, 对文本读得扎实、读得全面, 上课时就比较从容、清晰、有效;反之, 对文本把握不深不透, 上课时就比较容易漂浮、随意。

如在教学《散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课, 在备课时, 很容易感受到这是一篇尊老爱幼的颂歌, 细读文本以及作者的写作契机后就会发现,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抒发一种“生命的感慨”, 这一点, 在文本中如何体现昵?又该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呢?深入读文本后就会发现, 作者写母亲“又熬过了一严冬”,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 结尾抒情“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等, 这些地方都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写作契机, 教学时, 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体会, 学生自然能感受得到。对这篇课文进行深入研读后, 上起课来就感觉有深度了。

二、明确目标, 使课堂有效性落到实处是关键

1. 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的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所以, 教学目标必须有层次性, 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 也要让基础差的学生有所得。

2. 确定教学目标时。

一定要具体, 易操作。要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上, 即每一个知识点是如何体现技能的, 如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它怎么引导学生生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些都要详细的在教学目标中制定出来。

3. 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遵循由整体到局部。

在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进行通盘考虑, 要由初中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单元、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它们要能构成一个有序的、前后相关的整体。

三、关注学情, 因材施教,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课堂教学的有效, 最终还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上。为此, 备课时, 关注学情尤为重要, 这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所教学生学习的基础、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习惯等情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确定自己的教学。在农村初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学生知识闭塞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等, 备课时, 就得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预设, 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 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而取得教学的有效。

一次听了一位优秀教师在市区中学执教《木兰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后, 觉得上得很好, 课堂模式很新, 于是我全搬优秀教师的课堂模式来执教本班学生, 以朗读来组织课堂教学, 让学生结合参考资料大致读懂课文大意并做检查后, 让学生分小组分任务讨论朗读揣摩诗中的各情节并有感情地读出来, 进而讨论木兰的形象, 结果原本安排的2课时用了3个半课时才学完了该课文。课后, 我认真地分析, 自己执教的学生来自农村, 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不同于市区的学生, 导致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没有很好结合学生的实际上课。

在教学实践中, 我觉得教师进行教学的预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来确定自己的课堂教学, 不要为贪图快捷省事, 从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参、网络上复制教案, 以现成的结论取代自己的实际教学, 这样有时是不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 甚至是“高耗低效”的。

四、精心设计, 注重参与,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障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还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对教学的效果有很大地促进作用。针对农村的学生学习基础低、厌学的特点,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就要充分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各环节中设计好吸引学生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学生的认知总是不断发展着的, 这又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使课堂教学不至于单一枯燥。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 尽可能吸引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些课文内容, 学生不易理解、感受, 有时,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的直观和实效, 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是有帮助的。

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是否参与学习, 参与的程度如何都将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农村学生的基础差别大, 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难度大, 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是被动地学, 低效甚至无效地学, 面对这样的现实, 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很有必要, 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可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课堂设计时, 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提高教学的效率, 比如, 在朗读教学中, 对于基础稍差的同学, 要求读懂难字难词, 帮助其流利朗读课文:对基础好的同学, 要求就高一点, 不但要背诵, 还要默写 (对于一些重点段、古诗词等) ;在课堂练习方面,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题目面广、量多, 要求完成一些有一定深度题目, 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一些较容易的基础问题 (如注音、写汉字找错别字、划分节奏等) ;在讨论问题时, 允许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即使有一些学生受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 所表达的见解并不是很全面, 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

篇9:聋校语文有效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聋校语文;有效教学;合作学习

聋校语文教学随着课改的深入,高效自主的课堂不仅使教师提升了理念,课堂上发挥了聋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方式上体现了聋生的特性,提高了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了聋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的兴趣。但在语文有效教学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组长“挑大梁”,团队合作差的现象,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做好组长的工作,弄清楚问题原因,讲清道理

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而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情况并非如此,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严重不同。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问题时,我发现各组组长都是活动的主角,忙于讨论交流,在汇报、演示等活动中也是参与最多的,而有的学生在一节课中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明显存在着组长“挑大梁”的现象,团队合作的意识非常差。针对这种问题,教师经过观察,了解这种“挑大梁”的原因在于聋生原有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讨论交流时组长担当起主角,主导其他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组员就有了依赖心理。找到问题关键后,单独找组长谈话,讲清楚交流结果是一个小组全体学生共同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个人能力的展现,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若有不同意见,组长要尊重其他学生意见,通过交流讨论出准确答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生增强了小组合作意识,学习语文积极性增强了,交流讨论时大家都能参与其中,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所在。

二、教师要帮助组长理清小组内部各成员的关系,避免不良情绪蔓延

人与人交往都会有私人感情的,特别是聋生更为如此,由于他们的生理缺陷,更为多疑、猜测,因而在合作学习时,私人感情时常影响交流,喜欢与性格合得来的学生交流,而不搭理性格不和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提醒组长弄清楚组内成员的关系,不要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要相互合作,积极配合讨论交流,为解决问题共同开动脑筋,体会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在有效教学中该收则收,该放则放

要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和平等对话的首席的引领作用,本着有利于聋生学习和发展的目的组织“师生、生生、生本”进行有效对话,把学习活动的时间让位给聋生,发挥聋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让聋生做好课堂学习的主人。以阅读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乐学的和谐情境,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聋生带着问题主动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课堂教学的讨论阶段,教师要引导聋生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向的平等对话,在对话活动中,倾注人文关怀,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并合理开发聋生之间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教师要引导聋生进行反思总结,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聋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使学生能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所述,只是我近年来的观察与思考所得,希望它能有助于特教同行的尝试与创造。

篇10:读《初中英语有效教学》心得

绍兴文理附中

裘若飞

有效教学包括了有效果和有效率两个层面。“有效教学”是一个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过程。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始终将“有效性”置于首位,并努力将追求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下便是我在研读《有效教学》之后,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些体会与感悟。

一、有效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把英语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教师应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二、有效的课前准备

教师的课前准备能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及教参,把握住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这样促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英语课堂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用适当的教具是很有必要的。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中,首当其冲是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可课前制作好ppt,使教学更直观,更形象。在课前认真细致地备完教材,备好知识和作业之后,在做好教具准备的前提下,更应备学生,备教法。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方法不同,个人性格也不相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既对这节课感兴趣又易于接受知识,既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增强教学目标的现实效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

为了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在课堂上尽量不说无关教学内容的话,以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被分散。相反,尽量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特别注意提问技巧,不做无谓的重复。有效地指导学生活动,并确保学生能以活动内容为中心,不远离话题。针对每位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讲解和提问时,都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和要求。上课时教师不能拘泥于事先的设计,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做出有根据的调查与变更。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注意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老师的关切,这样老师从学生的反应中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自己的教学与引导方法。

四、有效的课后反思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新的平台上的课堂教学,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在于教案是否讲完,而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会学了,喜欢学了。你定的知识目标学生学会了吗?你定能力目标学生会学了吗?你定的情感目标学生学得有情趣吗?要是没有完成相应的目标,那么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怎样去改进和提高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总结。

五、有效的作业布置

很多外语老师给学生的作业就是抄写,没完没了的抄写,抄完单词,抄句型,却忘了布置作业也是讲究艺术的。我们应该精心选不同题型,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他们不同要求的作业。

六、有效的评价策略

教师要更多地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具体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篇11:读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的第三章:有效教学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中对“学生学习具有有效性”给出了精辟解读,并用经典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

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责怪学生,并因此加强反复练习;也有些教师因此反省自己的教学,力求将得更清楚些,课上得更加生动些,然而结果也并不尽人意。原因何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很快地接受知识与技能,还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尽情地自由自在地有效地在知识海洋中遨游,在社会实践中开拓、创新。所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有效教学课堂最需关注。“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教是为了不教”,当达到教师不用教或少教而学生自己能掌握的程度,教学已进入了新的境界美国教育家卡赞扎克说:“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到把自己当做桥梁。他邀请学生跨过这座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你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造他们自己的”桥“。我们要不断改变教学模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造自己的”桥“。”如何学“,这是对学生学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有效课堂的检验,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心理素质、知识迁移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透视、综合能力等这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而学生的这些学习能 1

力的培养与我们教师平时的教学有必然的联系。那么教师如何运用课堂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1、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自信、自主地学习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成绩差的学生通常自我评价过低,对成绩的提高缺乏自信,这是造成他们成绩不好的普遍原因,了解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潜力,提高对学习的信心。还有的学生做过的题过阵子也会错,过于自信,轻抚自己对知识的复习及巩固。我们要鼓励他做过的题及时去复习。如果说他不谦虚,华而不实,反而会他的逆反心理。

2、打破”教师说的是对的“的神话,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大纲也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中创造力、创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直以来,教师都让学生务必自信:教师说的都是对的。学生的异议不置可否。其实,这是”作茧自缚“。”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消除胆却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大胆地怀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的见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成效的。事实上,敢于承认不足、敢于鼓励学生创新的教师才是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3、运用肢体语言,然新股而生轻松地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师气氛,往往在教学形式、教具运用等方面绞尽脑汁,却忘了教师本身教态语言的作用。其实,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对创设良好、轻松地教学氛围都起着轻重的作用。学生能强烈地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在有意无意中就解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的学习会更加投入。教学时双边活动,如果学生缺乏热情,教师讲到声嘶力竭,效果也必然不好,活泼、民主的教学氛围必然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意义都是一样的,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1、巧妙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讨论法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区别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时单向的,注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法恰恰消除了这种弊端。通过群体参与的方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数学教学中,有些题需要难点突破,在突破的过程中,有许多学生,遇难而退,急于询问老师的解答,不去进一步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探究。久而久之,对于这道题如果不及时巩固复习,该同学会出现再次做不上的可能。为了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就要深入培养学生,遇难而群论的思想,这样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参与精神、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学的基础,也可以说是自学能力的必备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对于数学教

学,我认为应该养成坐住板凳,勤握笔的习惯,动笔做题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其次,培养学生不断积累数学题型归类的能力。善于思考,归类反思的好习惯。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能力,持之以恒,长期坚持,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那么学生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应该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举行数学题型归类比赛,数学难点突破典型编册,速做计算能力等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从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12:读《有效教学十讲》的心得

中江县兴隆镇中心小学校

林先辉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看完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如何让学生学的既轻松又实在?那就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

由此可知,我认为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千方百计要表扬学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那就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允许提出问题,主动上黑板板演,可以走出座位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第三,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老师一言堂,活跃课堂气氛。第四,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效果显著。第五,一堂课的内容太多,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些课的练习形式一个接一个,表面上看上去练得很多,事实上是倾盆大雨一泻而光,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留下多少东西。我一贯的观点是马马虎虎做十道,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应该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办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

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对《有效教学十讲》的阅读,我才刚刚接触它的皮毛,今后还将继续深入阅读,要达到触及它的精髓,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上的有效,追求高效课堂是我的目标,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坚决杜绝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自主快乐的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上一篇:学前教育美术大纲下一篇:一年级怎么学好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