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2-09-05

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安集镇大李庄小学:张楠楠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 1

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

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第二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话题。如有说的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点课件)这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第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这一点主要讲的是我们课前所要准备的内容。)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上课)和

(一)识字教学。

(二)阅读教学。

(三)口语交际。

(四)习作教学。

第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这两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得法策略。

(二)得乐策略。

第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后我们可以拓展的内容。)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正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翻课件”下面我就从第一方面备课谈起。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从大的方面讲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针对先阶段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我在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如在备《海底世界》一课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一部分播放出来,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大海的学生也激起了新鲜之感。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备课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准备、搜集教学资料,也包括教师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对于后者,我们如何进行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过的,那就是读书学习。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翻课件)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的一些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课堂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如在

(一)识字教学。

我们可让学生说说字形结构,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也可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等。(这些方法在我们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都在用)认识运用相结合,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会汉字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识字写字相结合,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养成习惯,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感受汉字的字体美,引导学生在交流、评述、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学。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我们要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进入文本,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享受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口语交际。

我们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机会,可以是推荐型的“我很棒”、“我愿和你交朋友”、“谁的书最好看”;还可以是诊断型的“大家来帮你”。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学会规范说话、礼貌用语、耐心倾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习作教学。

我们可以以事情发展的线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心底的情感,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所提出的: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评价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参与评价过程,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找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表示赞赏或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情倾向,即使是错误的,我们教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上课)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这一层面上讲,只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必将有显著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得法策略。

读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形成的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一般来说,读的形式及其目的、作用主要是:

——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

——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

——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

——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

——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根据各种读的特点和不同的文体,经过整合,引导学生要掌握的读书方法。如:

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说声对不起》。通过朗读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运用略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通过默读、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以揣摩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精读、批读,分析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了解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以朗读、默读组合来扫除语言障碍,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及结果;通过精读、跳读分析典型事件或典型场面;通过朗读、批读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进而概括中心思想,弄清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3、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如《草原》。通过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味文章间的自然联系;通过跳读理清写景顺序、过渡方式及详略情况;精读重点段,体味段式特点,反复体会;运用朗读、批读参悟写景目的,学习写景技巧。

4、说明文:如课文《生命与水》。运用朗读读通课文,了解概要内容;通过默读以理清说明顺序;通过画读、批读掌握说明方法;最后运用精读抓住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5、诗歌:如《西江月》。从朗读入手,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精读理解体会作品的形象,把握意境;反复朗读,品味艺术构思,理解其诗情画意。

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得乐策略。

“授之以渔”后,教师的任务似乎已完成,其实不然,我们还要使之“乐以渔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具体方法如下:

1、巧妙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2、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1)以情激情。实质是新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即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存在着除知识技能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向多元的互动交流。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乐于学习,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2)情境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再或是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再现、角色表演的活动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3、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足以见得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学习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使情感、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据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各层次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质疑解疑,由低到高一步步攀登,使学生从艰苦的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预习是学生自学,自己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预习首先接触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内容的钥匙,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能够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能激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学文的激情。

(2)引导学生在细读中质疑。

预习交流质疑后,教师应导向本环节学习目标,提示阅读方法或点拨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阅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预习时质疑:为什么说一根火柴发出的火焰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这个句子不理解,课文结尾句中的两个“幸福”不理解。学生自读前提示:抓重点,联系上下文,用心去体会;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几乎冻僵了,而对这个小小火焰,你会怎样?由于老师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读后很快提出疑问。随着阅读的加深,学生又读懂了新的内容,如小女孩每次擦然火柴的原因,之后可能产生新的疑问,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再次自读解决。 (3)在精读中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第

四、五次幻想的内容是重点段,学生细读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第

四、五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不解?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兴趣盎然,而后又产生许多疑问。如前三次没有写小女孩的语言,为什么这次写了,而且是叫起来的?前几次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而第五次却是毫不犹豫地擦燃一大把火柴,为什么?经过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4)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质疑、反思。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总结全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全文的内容、段与段的联系、表现手法等方面,能有所理解和感悟。对积极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再质疑,提出不同看法,并寻找途径解决。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体系统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因此,在自主探究学习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问一问: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我读懂了什么?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把零散的知识整理、提炼、形成体系,使学生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识策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痛快”之感。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可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的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还体现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如下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课前预习创设悬念。

2、课中设疑展示成果。

3、课后总结拓展延伸。

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学生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形式、点缀或猎奇。通过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1、在同类题材处拓展:学习《美丽的武夷山》一课后,学生陶醉于武夷山展现出的美,非常想了解武夷山其它景物特点和祖国名山大川的特点,于是明确课后进行“名山大川”为内容的拓展阅读。

2、在有关背景处拓展: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周恩来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也是较为零碎,很不全面的。为此,教师确定拓展阅读的方向是“伟人周恩来”,想了解哪些内容,便是本次阅读的相关主题了。

3、在文章作者处拓展:对一些名家写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学习了老舍的《老北京的春节》后,阅读方向便是读一些老舍先生写的文章,和一些关于写老舍先生的文章,从而了解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4、节选向全貌处拓展:比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学生更想知道三国中一些故事,那么,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的方向便是整个《三国演义》。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不仅一时得利,而且能终身受益。

当然,阅读方法因阅读目的和读物的特点而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批读等,不一而足。这些方法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科学的指导和严格的训练是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贯穿在这些方法中的一根主线则是善于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过的东西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1、全校开展读书活动。在全校中开展读好书、建立书香校园活动,除确保全校学生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外,教师还应注意从以下四种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学完了《丑小鸭》可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写作要求相关的书籍。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做铺垫,如鼓励学生多阅读报刊、优秀诗文等,学习写作方法。

2、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目标的落实情况。而课堂是否和谐开展,目标是否能切实落实,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与运用。以上是我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还不成熟,仍需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使之更加完善。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第四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分类: 语文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内容提要: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课前)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 *备课的广义概念及要求。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上课)

(一)识字教学。

(二)阅读教学。

(三)口语交际。

(四)习作教学。 *多元性评价。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上课)

(一)得法策略。

(二)得乐策略。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正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从大的方面讲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针对先阶段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一位教师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一位教师备《花名歌》一课时,先是抓住城市绿化的扩建,人们能够接触更多的花卉,常常有些花叫不上名来,引出问题;后大量展示生活中的花卉及对应的名称。第三是网络资源。网络把整个世界缩小了,在课堂里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一位教师备《海底世界》一课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一部分,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大海的学生也激起了新鲜之感。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如刘青松老师在《长征》、《荔枝》等课的教学中,把质疑问难的环节放在学生预习中,并下发专门的“金思问”作业本,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自己备课时则将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纳”了进去,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备课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准备、搜集教学资料,也包括教师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对于后者,我们如何进行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过,那就是读书学习。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的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如:

(一)识字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字形结构,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也可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等,还可以组织百字竞赛等。识用结合,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会汉字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识写结合,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养成习惯,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感受汉字的字体美,引导学生在交流、评述、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学。

教师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进入文本、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享受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口语交际。

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机会,可以是推荐型的“我很棒”、“我愿和你交朋友”、“谁的书最好看”;还可以是诊断型的“大家来帮你”。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学会规范说话、礼貌用语、耐心倾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习作教学。

教师可以以事情发展的线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心底的情感,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所提出的: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评价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参与评价过程,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找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表示赞赏或委婉的批评给与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情倾向,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给与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立体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这一层面上讲,只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必将有显著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得法策略。

读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形成的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一般来说,读的形式及其目的、作用主要是:

——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

——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

——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

——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

——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根据各种读的特点和不同的文体,经过整合,引导学生要掌握的读书方法如下:

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小萝卜头的故事》。通过朗读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运用略读,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通过默读、跳读,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揣摩特定环境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精神风貌;通过精读、批读,分析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了解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以朗读、默读组合来扫除语言障碍,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及结果;通过精读、跳读分析典型事件或典型场面;通过朗读、批读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进而概括中心思想,弄清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3、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如《听泉》。通过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味文章间的自然联系;通过跳读理清写景顺序、过渡方式及详略情况;精读重点段,体味段式特点,反复体会;运用朗读、批读参悟写景目的,学习写景技巧。

4、应用文:如《启事》。通过默读、画读理解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常用格式;通过跳读、批读体味应用文准确、简明、得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学会正确运用。

5、说明文:如课文《太阳》。运用朗读读通课文,了解概要内容;通过默读以理清说明顺序;通过画读、批读掌握说明方法;最后运用精读抓住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6、诗歌:如《江雪》。从朗读入手,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精读理解体会作品的形象,把握意境;反复朗读,品味艺术构思,理解其诗情画意。

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得乐策略。

“授之以渔”后,教师的任务似乎已完成,其实不然,我们还要使之“乐以渔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具体方法如下:

1、巧妙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2、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1)以情激情。实质是新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即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存在着除知识技能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向多元的互动交流。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乐于学习,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其中教师的语言是重要的渲染手段。很多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都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并在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感染。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情来激生情。其中,学生的特色朗读特别能起到渲染情感的作用。在朗读中,他们自主地被文章所吸引、所打动,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课文的境界中去,乐于深入学习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2)情境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再或是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再现、角色表演的活动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3、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语文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目标,其中第二维度就提出了展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方法”,其中一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足以见得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学习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使情感、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据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各层次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质疑解疑,由低到高一步步攀登,使学生从艰苦的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预习是学生自学,自己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预习首先接触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内容的钥匙,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能够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能激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学文的激情。

(2)引导学生在细读中质疑。

预习交流质疑后,教师应导向本环节学习目标,提示阅读方法或点拨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预习时质疑:为什么说一根火柴发出的火焰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这个句子不理解,课文结尾句中的两个“幸福”不理解。学生自读前提示:抓重点,联系上下文,用心去体会;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几乎冻僵了,而对这个小小火焰,你会怎样?由于老师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读后很快提出疑问。随着阅读的加深,学生又读懂了新的内容,如小女孩每次擦然火柴的原因,之后可能产生新的疑问,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再次自读解决。

(3)在精读中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再引导学生自学,而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第

四、五次幻想的内容是重点段,学生细读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第

四、五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不解?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兴趣盎然,而后又产生许多疑问。如前三次没有写小女孩的语言,为什么这次写了,而且是叫起来的?前几次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而第五次却是毫不犹豫地擦燃一大把火柴,为什么?经过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4)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质疑、反思。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总结全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全文的内容、段与段的联系、表现手法等方面,能有所理解和感悟。对积极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再质疑,提出不同看法,并寻找途径解决。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体系统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因此,在自主探究学习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问一问: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我读懂了什么?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把零散的知识整理、提炼、形成体系,使学生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识策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痛快”之感。

4、善用鼓励的策略。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可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的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还体现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如下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课前预习创设悬念。

2、课中设疑展示成果。

3、课后总结拓展延伸。

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学生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形式、点缀或猎奇。当然阅读客体——文本的品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1、在同类题材处拓展: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学生陶醉于桂林山水展现出的美,非常想了解桂林其它景物特点和祖国名山大川的特点,于是明确课后进行“名山大川”为内容的拓展阅读。

2、在同体裁处拓展:《新型玻璃》等一系列儿童科普文章,都是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一系列科普类的文章与此结构以及写作方法都比较相似,组织学生运用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来阅读这些文章,能使学生在运用中切实掌握这种读书的本领,以后就可以更快、更好地阅读类似的文章。

3、在有关背景处拓展: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周恩来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也是较为零碎,很不全面的。为此,教师确定拓展阅读的方向是“伟人周恩来”,想了解哪些内容,便是本次阅读的相关主题了。

4、在文章作者处拓展:对一些名家写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学习了叶圣陶的《荷花》后,阅读方向便是读一些叶圣陶先生写的其他文章,如《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等和一些写关于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从而更能了解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5、节选向全貌处拓展:比如学习了《三顾茅庐》,学生更想知道三国中一些故事,那么,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的方向便是整个《三国演义》。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授之以鱼弗若授之以渔。”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不仅一时得利,而且能终身受益。

当然,阅读方法因阅读目的和读物的特点而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批读等,不一而足。这些方法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科学的指导和严格的训练是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贯穿在这些方法中的一根主线则是善于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过的东西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1、全校开展读书活动。在全校中开展读好书、建立书香校园活动,除确保全校学生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外,教师还应注意从以下四种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学完了《丑小鸭》可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写作要求相关的书籍。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如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学习报道的写法。

2、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而三维立体课堂是否和谐开展,三维目标是否能切实落实,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与运用。本文所涉及的一些相关认识与教学手段也只是总结、提炼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还不成熟,仍需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共同地不断探索,使之更加完善。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杨帆

作为我们的母语的汉语,无疑是最博大精深的语言之一,然而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从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出发,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尴尬的一条途径。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课前精心准备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 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 当然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所以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要求他们必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

2.整合资源,研发、创生语文课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生厌的文章,要增加进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把师生都喜欢的语文利用到极致,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一个好思路。

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序列,写作教学系列。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

我在执教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就对其中的篇目进行了集中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蜀相》《石头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华清宫》《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锦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等。通过这些并联组合,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不就是举一隅而以三反吗?知识的系统化是内化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这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率。

3.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4.明确课堂教学重难点,避免随意盲目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而且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浓浓的人文气息,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教师在进行每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极

1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诗意的情趣氛围——这是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的必需,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节语文课学生只有在和谐诗化的氛围中才能产生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的冲动,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体验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轻松快乐有兴味地学习。那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呢?

1.运用优美的导语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种精彩的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形成课堂的势能。精彩的课堂导语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2.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3.通过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

4.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

5.依托课堂活动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

课堂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精彩的课堂活动课堂里的珍珠,让语文课堂闪光。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课中的细节活动,通过课堂活动来进行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训练,逐步地提高语文能力。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那么么怎样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1.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

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的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语文教学组织。

语文课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语文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语文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3.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

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的作用也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悬”。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六、提高教师感召力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感的投入。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

首先,要先感动自己。即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再者,字字句句总关情。上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感悟作品中个性各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绝不是靠外加什么东西,穿靴戴帽,也不是为情而情,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令人作呕,更不是虚情、假情、浮情。教学,就是求其真,教师真爱学生,真倾心与语文,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崇高的思想、精辟的间接、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流淌,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引起悦耳的共鸣。

2.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化

良好的语言呈现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堂语文课的成败,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都对课堂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方面。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上一篇: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下一篇:艺体组集体备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