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孔为话题的作文及素材

2024-04-22

以面孔为话题的作文及素材(共15篇)

篇1:以面孔为话题的作文及素材

以面孔为话题的作文及素材

作者/曹保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面孔”是大家熟悉的词语,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到或遇到与“面孔”有关的情境,思考与“面孔”相关的问题。

请以“面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面孔”题目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从范围上看, “面孔”可是单个的,比如某个人的面孔;可以是群体的,如一类人的面孔;甚至还可以更大的如中国的、地球的面孔。从内涵上看,它可以是具体的,如人所具有的美丽的面孔、丑陋的面孔、慈爱的面孔、柔和的面孔等;还可以是抽象的,如善良的面孔、邪恶的面孔、伪装的面孔、虚假的面孔等。从性质上看,它可以是正面的,如真诚的面孔、正直的面孔等;也可以是反面的,如凶恶的面孔、厌恶的面孔等;还可以是中性的,如京剧脸谱中的面孔等。因此写作时明确了“面孔”的内涵,才能写出既切合题意,又有新意的文章。

一。名言名句

1. 一个人的面孔通常会比他的舌头说出更多有趣的事,因为面孔是他所说一切的概要,是他思想和志向的缩写,舌头只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而面孔却能表达他的本性。

――叔本华(德国)

2.人的面孔常常反映他的内心世界,以为思想没有色彩,那是错误的。

――雨果(法国)

3.真正的幽默板着面孔而周围的人却围着它笑;虚假的幽默本身笑个不停,而周围的人们却板着面孔。

――爱迪生(美国)

4.你不能老是板着面孔与人相处。优越感是最重要的,它会使你的工作变得更为容易,同时也会给你的职工的生活带来深受欢迎的阳光。

――帕金森・卢斯特莫吉(英国)

5.美丽是一种天赋, 自信却像树苗一样,可以播种可以培植可以蔚然成林可以直到天荒地老。

――毕淑敏(作家)

6.我总是直接把面具当做面孔来对待,却总是忘记笑脸面具下往往都是一张流着泪的面孔。

――郭敬明(作家)

7.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

――莎士比亚(英国)

8.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泰戈尔(印度)

9. 由于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伪装自己。

――徐志摩(诗人)

10.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雨果(法国)

面 孔

河北辛集中学457班 乔钰

我并非沉溺于感情的世界里不能自己,也并非自以为感情深刻来透视人生,我只是想把那些埋于感情之下的面孔呈现出来。

说到感情,总让我联想到繁华落幕的那一刻――灿烂与忧伤并存,正如我们生活在这个丰富的世界中,总有快乐的面孔,也必有悲伤的面孔,同时还有些叫不上名来的复杂的面孔。

我们最先感知,与生俱来并且无法选择的感情便是亲情。(话题作文 )面对亲情,总是有种难以言表的感觉,有时会被某些小小的细节深深打动而感动不已,有时又会被若干因素扰得心烦意乱、怒不可遏,可是,无论拥有哪种感觉,我们所表现得都应当是最开心的面孔。

你可以在外面的世界牢骚满腹,你可以在委屈的时候号啕大哭,你可以在外人面前愁眉不展,可是唯独面对亲情,你只能露出满意的、知足的、开心的面孔,为了不让亲人担心自己,这是我们的选择,也是我们的无奈。至于那些与亲人之间因摩擦而若隐若现的不满的、恼怒的面孔,只是留在心里的某个角落就好了。

我不能说友情比亲情重要,但比起亲情来,友情则更让人心安和舒适,当然,是真挚的友情。我想,朋友的意义毋须我多言,友情带给我们的也自然不言而喻。

在友情面前,我们可以换上任何我们想要表现的面孔,快乐的,悲伤的,滑稽的,甚至是丑陋的,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这是友情,不是亲情,比起亲情面前的无奈,面对友情总是多了份自由的。

诚然,友情也会有裂口,在我们某个不经意的面孔呈现时,一份原以为牢不可破的友情就有可能瞬间支离破碎,这是时常发生的。这就是说,尽管友情给了我们呈现面孔的自由,我们仍要以最善良、最美好的出发点去展露自己的面孔,来珍存这来之不易的安慰。

我感谢这份后天给予我们的感情,让我最真实的面孔有安栖之所。

除了友情、亲情,爱情无疑也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是说“因为爱情,不会有沧桑”嘛。话虽如此,但我未曾真正明白面对爱情应保持的面孔,毕竟我现在还只是一个中学生。

从姐姐、哥哥们的爱情中,我只是觉得这种面孔该是介于亲情和友情之间的一种,我确信的一点是,那张面孔背后是美好的愿望。

无论是哪种感情,无论是哪副面孔,快乐的也好,悲伤的也罢,那是我们善良的面孔,因为出发点是真挚无比的感情。

点评:这是一篇构思新颖的议论性散文,文章开篇即写自己的直接感受,很自然地引出与感情有关的“面孔”,从而照应题目,引发下文。接着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将“面孔”在亲情、友情和爱情面前的各种不同的表现有详有略地进行了分析议论,从而有力地阐释了题目,也使得文章“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的语言表达流畅,文笔优美,句式富于变化。

面 孔

河北辛集中学457班 贾朝

“用你的心,换我的皮,你就能拥有这世上最美丽的面孔”。影片《画皮2》中狐妖小唯对靖公主如是说。我是在网上看完这部影片的,虽然它没有盛大的3D效果,但那两张面孔给我印象颇深。

小唯的面孔,美丽妖艳,令男人神魂颠倒,面孔之下却是一个极力要挣脱寒冰之困而想拥有一颗人心的妖灵;公主的面孔,因意外被黑熊抓伤而让面具遮住,面孔之下是一名拥有炽热的心并来到边疆寻求真爱的女子。

这两张面孔相对对立,代表不同的抉择……

影片以两张面孔的相遇开始。公主带着小唯来到她曾经爱过的将军霍心守卫的白城,而霍心却受到小唯美丽面孔的魅惑,因公主如今之面孔而逃避公主的爱意。从这前半部的影片中,我看到的当然不单是这普通的三角关系。霍心的名字倒过来即为“心惑”,这表现的是一个人在不同的面孔前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多少时候我们也曾像霍心一样逃避着过去,逃避着我们接受却存在的现实,而寄憧憬于那张美丽但虚幻的面孔,可最终还是得不到。结果使心灵更加疲惫痛苦,难以解脱。

继而,两张面孔的互换将影片推向高潮。被霍心拒绝的公主跳崖后经小唯所救,相信了小唯所说的“男人爱皮不爱心”并与小唯互换面孔身份,并且将心给了小唯。小唯以公主的面孔出使天狼国和亲却陷入阴谋,同时以小唯面孔留在霍心身边的公主也不能使霍心真正快乐。这里展现的是面孔的主人不满足于面孔而想改变,结果却并不如自己当初预料的那么美好。这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吧。多少人像公主一样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去追求本不该属于自我的物质,却难以得到完美的结局,因未看清问题的本质。

最后,影片以两张面孔的融合为结局。霍心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带着公主去天狼国救出小唯,因不想被魅惑而自毁双眼的他请求小唯与公主换回。两张面孔在日食之刻人妖融合共享此生,摘去面具的公主与失明的霍心驰骋而去……结局很完美也容易预料,公主的面孔没有变,霍心选择的依然是公主。他们知道了想得到爱的是对方的心,只是被美丽的幻想冲昏了理智。的确,人终究是要回归现实的。当然,向往不都是幻想,两张面孔的融合不是满足了小唯的意愿吗?有时候,梦想是可以照进现实的。

此时,两张面孔不再对立,而踏上同一征程。

观完影片,我想我对“愿得一人心,还是愿得一张皮”有了答案。幻想的那张面孔固然美丽,但还是珍惜你现实拥有的那张面孔吧!

点评:这是一篇选材新颖的佳作。文章结合题目“面孔”,并非像一般同学那样单纯地围绕着面孔来写,而是结合自己的所长,将文章的笔墨集中到电影《画皮2》之中,并结合电影中的狐妖小唯和靖公主两个不同形象,分析议论了两张面孔后的有关内容,从而得出了“幻想的那张面孔固然美丽,但还是珍惜你现实拥有的那张面孔吧”的主旨,从而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认识和思维,也使得整篇文章新颖、优雅而又不浮夸。

面 孔

河北辛集中学457班 郑明心

安森是一个孩子,但他和其他孩子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儿呢?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学校里有不少的孩子对他的态度和别人有些不一样。他们离他远远的,嘲讽他,奚落他,有些胆小的孩子很怕他,躲着他。他不是没有感觉,他疑惑了。

他看到其他人微笑的表情,他也笑,可那些人中胆大的脸上的神情变成了不屑,厌恶;胆小的女生甚至用手捂住了脸。有的人看到他的表情,脸上带着笑,可他看那笑容却是那么假,甚至他从那黑色的瞳孔中看到了厌恶。

哪里不对了呢?难道我和他们不一样吗?看有的同学上课时对他报以意义不明的微笑,课下看到他,脸却皱成一团,可以说是一副称得上狰狞的面孔。尽管他还很小,嗯,也许只有七八岁吧。他看到有人带着一副恶魔的面孔冲他喊“魔鬼”。他也意识到了,自己长的,和其他孩子不一样。

他带着疑惑扑到了妈妈怀里,他哽咽着问妈妈: “我是不是长得很丑?”

“傻孩子,你是妈妈最可爱的宝贝,怎么会丑呢?”他猛地抬头,泪光朦胧中看到了一张面孔,带着慈祥的微笑和母爱的光辉。他有些安心地抽了抽鼻子,平静了下来。就在母亲放下心来的时候,他又一抬头,语气中带着欢快: “妈妈,什么是镜子?”母亲的身体有些微微的颤抖,她努力地不让自己的声音带上颤音。 “镜子啊,那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可以让你看到你最不想见的……”她胡乱编造着,手心都渗出了一层薄薄的汗珠,低头一看,他却早已在怀中睡着了。

他做了一个梦,在梦里,全是生活中的那些面孔。有丑恶的,有虚假的,有微笑的……这些面孔在他身边游荡。他走啊走,不停地走,一条河拦住了他的去路,他下意识地望向河,看到河里的倒影,他忽然有些害怕。他捡起石子不断地扔向虚影,嘴里喊着“怪物,怪物”,可周围的那些面孔都大笑起来,冲着他大喊“你是怪物,你是怪物”。他望向水中的倒影,不敢相信似的摇头,可这时那些面孔又再一次冲他大喊“那就是你,那就是你”。他仿佛是为了证明这不是真的似的,猛地冲向河里,扑打着破碎的影子。那些面孔将他团团围住,他们都很漂亮,可此时却扭曲地不成样子,疯狂地扭动着,将安森围在河里。

他猛地从梦中惊醒……

他习惯了别人对他伪笑的面孔,习惯了别人对他奚落的面孔,只有在面对那张泛着慈爱、全是真诚的面孔时,他才会送上自己的最真诚的微笑。

在梦里,这张微笑的面孔为了维护他在一开始就被撕成了碎片。

点评:这是一个忧伤的有关“面孔”的故事。故事中的他尽管年幼天真,却有着一副丑陋的面孔,为此他在学校受人嘲讽,受人奚落。尽管如此,他在母亲的心中仍然是最可爱的宝贝,为了他,母亲不断鼓励着他,保护着他,使得能够健康地成长。文章中以语言、动作、神情、细节描写为主,为我们生动地塑造了“他” “母亲”的形象,情节曲折,语言简练。

面 孔

河北辛集中学456班 王鑫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赞美、喜爱那些美丽的面孔,甚至为之疯狂;我们也常常认为有着美丽面孔的心灵也很美丽,正如古人所言“境由心生”。正因为如此,于是世上产生了相面识人一职,根据你的面孔可推知你的命运,你的性格,你的习惯,你的思想……一张面孔,到底能够折射出多少我们所不知的信息?

而我们常人则只会根据一些简单的面部表情来判断他人的心情,笑了,是开心;哭了,是难过。进而可推知一个人的性格,常笑的人乐观开朗,常哭的人性格软弱。然而事情真的如此吗?我们有没有被表象所迷惑?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戴着面具,一张笑着的面具下面可能藏着的是哭着的面孔。这面具,是我们所看到的表面的面孔;而真实的面孔,才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是我们的灵魂。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面具,却认为是看到了面孔。比如你看到行乞的骗子沧桑的面具便动了恻隐之心,你看到小偷淡然轻松的面具便放松了警惕……我们总是那么容易被面具这层表面的面孔所迷惑,有时还被迷惑得不亦乐乎,沉醉其中。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真相时,会不会哭喊“怎么会如此”?会不会惭愧自己看不清楚,分不明白?

可是我们如何长出火眼金睛,来看出世人的七十二般变化?我们如何看到他人的面孔,看出他人的灵魂?我想,用心去感受是最简单、最好的方法。当然,对于某些人某些事我们要用理性的大脑去分析,我们必须要弄明白他的意图才能去处理,比如对那些陌生人。可若是对你的朋友、亲人也如此,那便不太合适了,毕竟你的朋友、亲人是怀着一颗爱你的心去对待你的,所以请别总用你世俗功利的眼光去伤害他们。

当我们努力去分辨世人的面具和面孔的时候,让我们回头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戴着面具?我们自己是不是也为了某些目的违心地做出什么样的表情?当你埋怨他人的虚伪可恶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自己也曾虚伪?你埋怨他人是因为他让你受了伤害,受了损失,而你用虚伪获取利益的时候,也伤害了他人,你却在沾沾自喜,你有没有看到自己自私的面孔?有没有反思?会不会想到改变这一肮脏的面孔?

世上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够完全摘去面具,露出自己真实的面孔呢?

点评:这是一篇分析较为透彻的议论文。一般文章往往就面孔谈面孔,而本文则一开始就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美丽面孔的心理活动进行简单分析,进而提出“面孔与面具”的问题。接着作者采用层进式的结构,从面孔与面具的不同,面对他人面孔如何做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文章最后再次照应题目,运用问句的形式提出问题,令人深思。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分析议论深刻

篇2:以面孔为话题的作文及素材

探险需要无私的精神。探险为了什么?探险是为全人类的未来去努力、去探索。这项活动,富于挑战性、刺激性,又极具危险性。通过探险,可以证明我们的意志力、信心,但一旦计划不够周密,出现疏漏,就有牺牲的危险。作为探险家,必须具备无私奉献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样,他们才不会在死神面前低头,才能在危难时刻勇往直前,才有可能开发出更多更有用的地球资源,为全人类服务。

篇3:以面孔为话题的作文及素材

一、植物学风潮与对写实图案的背离

从18到19世纪,对自然的兴趣弥漫在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对植物学的研究分析成为图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伊拉司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是大名鼎鼎的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祖父,他发表的叙事诗《植物园》里面有知识性很丰富的注释,这正好迎合了当时对植物酷爱的需求,因此该书总共出了4版。他的作品受到华兹华斯的极大推崇,对威廉·布莱克等人也有所启发。这个时期也正是卢梭思想广泛流行的时期,卢梭的《瓦尔登湖》为人们营造的平和、宁静的自然景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影响下,歌颂大自然,沉醉于植物学以及植物采集都成为一种时尚。尽管查尔斯·达尔文享誉世界的名著《物种起源》之中只有一幅插图,但其实达尔文在宣扬他的理论时,却在其他很多著述中巧妙地利用了图像。正如乔纳森·史密斯(Jonathan Smith)在《查尔斯·达尔文和维多利亚的视觉文化》(Charles Darwin and Victorian Visual Culture)中通过广泛考查漫画、图片和油画,以及学术书刊所刊登的图表和插图,探究了达尔文的视觉选择如何对维多利亚生活和社会做出影响与反应。像拉斯金和其他的维多利亚作者,达尔文努力让他的正文和插图相互补充。[3]这些插图以及其中的思想实际上涉及到风格、色彩、雕刻、摄影等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大众。19世纪的一些图案设计思想就是达尔文思想的回应之一。

各种对植物的研究课程和讲座非常流行,在1886年1 1月21日汉默史密斯(Hammersmith)俱乐部的一场植物学演讲的布告上,有大段文字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介绍——“古代的花卉”、“完美的花朵”、“花卉的结构”、“花卉植物的自然秩序(带有描绘和插图)”、“开始植物学研究的最好方法”、“植物学的知识对我们欣赏花卉美的影响”、“在我们试图形成创造者的思想时使用有机特征的研究”等;其中就包括莫里斯在23日星期二的演讲“装饰艺术的起源”,以及在28日星期日的“古代罗马和现代巴比伦”。从这一份贴出来的通告中,确实可以看出当时植物学与花卉图案创作之间的联系。

维多利亚时期的纺织品中大量充斥着机器大生产的廉价产品,还有的则模仿法国最近的时尚产品。亨利·科尔(Henry Cole,1808-1882)是19世纪早期非常活跃的人物,他主导了各种各样的国立设计学校的趣味好几年。他建立了夏天艺术创作公司(Summerly’Art Manufacture),积极地尝试改善1840和1850年间的工业设计。他选择的某些印制棉布在1852年的“设计的虚假原则”展览上展现了“直接仿效自然”的面貌。然而这些写实风格的作品并没有为他带来荣誉,反而引起批评界的讨论——实际上这只是增强了存在的批评力度——视觉三维写实效果(three-dimensional)的花卉母题不适合大生产的装饰品。[4]

早期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家在表现自然写实的事物时,花卉的细节常常完全支配了所有的体系,无论是在纺织品的图案中,还是在不太需要过多装饰的工业产品中。当然,随着技术的提高和苯胺染色的改善,印制、纺织和渲染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逼真的视觉效果不再重要,这个在图案制作时曾经最重要的特征受到亨利·科尔和德雷塞批评,最后从艺术教育中被根除了。[5]正是由于这个现实的原因,到了19世纪中后期,原先从写实出发的图案设计师,最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德雷塞如当时的许多图案设计师一样,也都是从自然写实出发,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以植物图谱为范本。德莱赛刚满20岁的时候,已经开始讲授有关植物学的课程,颇具影响力的《植物学在艺术中的应用》(1857-1858)一书便是他最早的著作之一。德莱赛的植物艺术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奥古斯都·普金(A.W.N.Pu jin)和琼斯的影响而形成;事实上,在琼斯纪念展(1874)上他曾就琼斯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了专题演讲。德莱赛的设计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瓷器、家具、玻璃、纺织品等等。在晚年,其兴趣转移到了东方艺术上,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日本的建筑、艺术及手工艺》(1882年)一书中。[6]德莱赛的作品出现了的两种明显不同的风格:初期的写实和后期的几何风格化的特点。

二、德莱赛的图案设计

1、理想化的植物写实观念

19世纪中期,许多的艺术家热衷于印制植物标本,植物版画与摄影、石版印刷等技术相结合,为艺术设计与植物学服务。而德莱赛对植物版画的兴趣凝聚了他对植物的真实性与图案设计之间关系的思考。从德莱赛对植物版画复印的热情上可以看出其对植物真实再现的专注:“没有什么事物不能复制,我们现在的成就将是无法估量的,尤其是通过普通的印制和凸面金属板印刷产生自然物体的真正图像”。[7]其实也许对于德莱赛而言这些自然转印的真正价值是在于“产生自然物体的真正图像”,正如他上面所言的,“对于我而言它仅仅是意味着来自自然的印刷,或者是关于自然的印刷”。在讲述制作和转印的过程中,德莱赛注意在制作过程中不能扭曲了植物,例如在谈到板材的时候,他认为与铝相比锌、锡和铜这些板材在挤压时必然会使植物变形。[8]姑且不论德莱赛的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从中可见德莱赛对自然物象的真实形象的注重。

但是德莱赛对于图案设计中植物参考形象的要求绝对不是直观、简单的对一个单一的物体进行写照。他在《植物运用于艺术和艺术产品》中写道:

我们不会完全按照那些特定的植物真正存在的样子来描绘它们——被吹得东倒西歪并且变了形,而是按照我们知道的自然界应该赋予它们的,不被外界其他因素影响的本来样子来描绘它们……这些被描绘的植物的代表不应该是那些受到过摧残的或者是变了形的物体,而是给定的处于完美状态的植物。[9]

很显然,尽管德莱塞曾经是植物学家,但是他所主张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自然主义,不是具体、特定的每一个时期或瞬间的植物形象,而是“自然界所赋予的”柏拉图理念中的植物形象,这其实就是古典主义范畴中的写照自然,与更早一些的新古典主义[10]没有本质的不同。这里所涉及的其实是一种概念化的自然状态,是一种理想的、概括的自然美,是不拘泥于具体环境的自然美。在德莱赛早期的少数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这种理想化的“自然主义”图案画法。

2、平面构图法则的产生

德莱塞对图案的探索并不止于理念式的自然写照,而是认为“必须找到……由科学传达给我们的对于自然的知识以及关于美化的知识”。[11]自然知识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对于自然植物科学的研究和美化法则的学习。美化法则,则包括了具体的植物叶序和结构安排在图案中转化为线条和块面的呈现效果。自然的生长法则按照平面构图法展现于图案设计形象。“……按照其正常的生长法则来分别展示每个部分,不是按照人们在透视上看到的它们的样子,而是按照构图法,对眼睛呈现为平面性……”[12]

德莱赛的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设计是按照平面展开的形式表现图案,而不是追求视错觉的透视效果,正是这一点使他的图案呈现出与欧文·琼斯、莫里斯等人不同的面貌。“设计者的思维必须像植物一样充满生机,发展自身的美的形式,然而尽管是自由地制作,仍然受到不可改变的法规的控制”。[13]“自身的美的形式”与“不可改变的法规的控制”这两者互相约束,共同创造出一种不带深度感的,但仍有植物生长形象的图案风格。这里的“不可改变的法规”即自然生长植物状态,“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则是平面构图法的植物形象,这种风格或许也还在广义的“自然主义”范畴之内。

本身曾经是植物学家的德莱赛,在进行图案设计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确地将植物学家的身份与图案设计师的身份区分开来,他们的职责是不同的,正如拉斯金在《现代画家》中所说:

每一种知识都可能是由于人们受不光彩的动机驱使,为了获得不光彩的目的而去追寻的。所以对于以此方式获取知识的人,它只是不光彩的知识;而高尚的知识被另外一个有着最高尊严的人去追寻,这种知识就会包含着最伟大的祝福。这便是植物学家对植物的了解和伟大的诗人或者画家对植物的认识之间的区别。前者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干燥标本集而去记录植物的种类,而后者则可能将它们作为承载自己的表达和情感的媒介。前者将植物分门别类然后粘贴标签就满足了,而后者仔细观察着植物颜色和外形的每一个特征,将它的特点都作为表达的每一种元素,捕捉优雅或活泼、僵硬或松弛的每一点细微变化。他记录着植物外观的孱弱活力……从此以后,对他而言,这朵花儿便是一个生灵,叶片上谱写历史,摇摆中吐露着情感。[14]

尽管拉斯金在此对植物学家的评价可能有失公允,德莱赛未必同意,但关于植物作为生灵在设计中表达,他应该是赞同的。德莱赛“将它们作为承载自己的表达和情感的媒介”,这一点使得他的图案设计最终走向了抽象的图案设计风格。

3、抽象的图案设计

“相对于艺术家所制作的艺术,它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因为它是完全的头脑创作”[15]——德莱赛对于图案设计的地位看得比绘画还高,因为其中凝聚了更多个人的创作因素,比雷诺兹的“更加远离普通的自然,也就更趋于完美”的艺术创作更加具有个性创作的成分。德莱赛的这一创作思想是他的图案设计越来越抽象化的最好说明。

“那些完全出自头脑创作的作品……是最高尚的作品,图画的艺术即使是在最高发展阶段,也只是能够通过再现出理想化的现实这种方式来表现想象力和情感。但是真正的美化是完全出自于脑力的创造并只包括符号化的想象力或者情感……相对于绘画艺术家所制作出的艺术,它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因为它是完全的头脑的创作。”[16]“真正的美化是完全出自于脑力的创造并只包括符号化的想象力或者情感”,在这里德莱赛将他对于植物的表现限定在符号化的想象力或情感——关键的符号化就是纯粹的线条与块面的组合,这种自然的符号化就是德莱赛的“真正的美化”。德莱塞绝对不会停留在植物学的层面上对图案进行思考,因此才有了后来我们所看到的更加抽象化、几何化的处理方式。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几何造型、线条与色彩的构造和组合,就像他的代表作《力和能》。

其实这种符号化的图案形象思想的诞生与现实的制作和生产是分不开的。他在具体方案的设计和制作时充分考虑到机器制作的特点——关注图案在社会中的实际运用,思考图案如何积极地与社会工业发展相结合。生活在维多利亚中期的英国,他“希望影响英国制造业的设计标准……并使之成为一种影响公众趣味的教育媒介”。[17]正因为秉承着这一目标,他的设计标准就定位在适合机器制作上,“这种平面展示所画物体的手法尤其适合于手工制作者的要求,适合编织和印花工艺的复制。在这方面,自然主义的表现形式并不适合”。[18]德莱赛所采取的这种几何化的图案装饰方式非常适合工业大生产,成为图案革新的先锋之一。

图案设计充分地与机器制造相结合,完全从社会发展的进程角度考虑图案设计,这是因为德莱赛对于装饰的商业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他在《应用艺术发展的阻碍》中提示注意装饰艺术或应用艺术的商业价值,而他谈论装饰艺术的阻碍时更多地也是从社会和商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关注装饰艺术的质量,提倡“好设计”时,德莱赛显现出一种与普金、拉斯金和莫里斯不同的态度,德莱赛认为:

……第三,商品所制造的内在价值在许多情况下,比起产品所承载的图案更加不重要。精美包装的劣质笔记纸,有销路;劣质地毯,如果有优美的图案,好销售;劣质材料的首饰含有高雅的设计,充斥着我们商店的橱窗,并且保证它的生产商拥有巨大的利润。……这个时候,艺术具有一种商业价值![19]

德莱赛进而认为材料的价值更多的是取决于由艺术家所赋予的装饰或外部形象:

泥土在所有艺术物质材料中,可能是最普通和最没有价值的,然而在艺术家的手里,它所呈现的提升后的形式,致使它既受尊重又可爱,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许多其它形式的商品销售主要依赖于它们经过装饰后的形式……[19]

篇4:以面孔为话题的作文及素材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篇5:以道德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张悟本,一个下岗职工,或许懂得一些基本的中医保健养生常识,便斗胆借“中医逻辑”,自创一套“张氏保健养生逻辑”,极力夸大食疗的功效,将食疗神化。然后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电视台搞养生讲座,并出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他一举成为电视名人,成为畅销书作者,也成为挂号费本素材来自广祥大语文博客昂贵的“神医”;在主流媒体、医学专家和卫生部对张悟本的资质和其养生逻辑提出质疑后,一片嘘声中,号称“中国最权威的营养大师”的张悟本,瞬间原形毕露、威信扫地,而给公众、社会留下的,则是一幕辛辣的讽刺剧。

点评

褪去张悟本头顶“神医”、“大师”的光环其实并不难。卫生部只须查一查相关名单,就可以剥去张悟本“首席营养师”的头衔;北大医学部也只要翻阅其学生档案,就可以查出他从未踏入北大大门的事实。

从下岗职工到“神医”,张悟本“角色”的演变,并不全靠口若悬河的口才。幕后推手的精心包装,传媒的推波助澜,再加上公众对健康养生的盲目推崇和基本知识的缺乏,这些都是将张悟本推上“神医”的重要推手。

篇6:以“暖”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注重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和追求,是历年来中考命题最为重要的方向之一。众多考区把是否有“真情实感”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以为例:湖北黄石“亲切的怀恋”、安徽省“你是我最(贴心、感激、牵挂、欣赏)的人”、山东济宁“感动”、四川达州“那一股暖流”、重庆B卷“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都是“情感体验”主题的典例。还有河南省“_______里的微感动”,也是同类命题。可以预见,这类“情感体验”的主题还将继续“大热”下去。

审题时,要明白“暖”是一个点,可以在“暖”的前面组词句为“温暖”“取暖”“那是一种暖”等,在“暖”的后面组词句为“暖心”“暖意”“暖流”“暖,是一种幸福”等,在“暖”的前后可以组成“春暖花开”“嘘寒问暖”等。立意时可以从“暖是什么”“为什么暖”“怎么做才能暖”等角度展开。如从“暖是什么”角度,可以从母爱是暖,亲情是暖,友谊是暖,奉献社会是暖,真善良的人性是暖等角度。

写好这道题的关键在于让笔墨含情。一是可以运用刻画细节再现“暖”的细节,抓住人物神态或言行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暖”这一情感的显露和宣泄。二是设计好文章的动情点,通过直抒爱恨来袒露真实的情感,把内心深深的暖,浓浓的暖直白地写出来。三是用情节片段掀起内心“暖”的`情感。

篇7:以“对手”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古时候,鳗鱼是日本渔民最喜欢打捞的一种鱼。它肉味鲜美,在市场上能够卖个好价钱。可是,当时的渔船体积小,舱里的鳗鱼运回岸边时,大部分都已死掉了,死鳗鱼是卖不出好价钱的,渔民不得不面对“煮熟的鸭子又飞了”的残酷现实。

然而,有一位渔民的情况却与众不同。他的渔船、捕鱼设备、盛鱼的船舱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可他从海里运回来的鳗鱼却总是活蹦乱跳的,能够卖出比别人高出几倍的价钱。几年后,他靠卖鳗鱼发了财,成了当地有名的富翁。

后来,这位渔民不幸身染重病,不能出海了。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把儿子叫到身边,一一告诉他说:

“船舱里的鳗鱼之所以活不下来,是因为他们悲观地认为,既然被打捞起来了,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它们一个压着一个,懒得反抗,没过多长时间,就都窒息而死了。

为了改变鳗鱼这种坐以待毙的状况,我在盛鳗鱼的船舱里放进了一些鲶鱼。鳗鱼和鲶鱼天生就是一对仇敌,它们在一起就会斗个不停。面对鲶鱼的进攻,鳗鱼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老是处于你死我活的战斗状态,鳗鱼就不会郁闷、窒息而死了。这就是鳗鱼能在我的`船舱里活下来的秘密,知道吗?”

动物的生存是这样,我们人类的生存何尝不是这样?生活中、学习中出现一些对手、一些压力、一些些磨难,对于我们人的成长的确不是什么坏事。有句成语“蚌病生珠”说的也是相同的道理:一粒沙子嵌入蚌的体内后,蚌会分泌出一种物质来治疗伤口。时间长了,蚌内的沙子就会变成一颗晶莹的珍珠。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憎恨对手、抱怨压力、回避困难,这些不利因素往往是我们强身健体、克敌制胜的法宝。为什么战争年代人的发病率反而比和平年代人的发病率低?原因一样,战争年代,人们精神亢奋,生活积极,进取心强,抗病毒的能量也随之自然增强。所以,真正激活我们的人,不是那些一呼百应的友人,而是那些置我们于死地的敌人。

一个球队若无对手,会变成一盘散沙,不攻自破;一个人若无对手,也会自我膨胀,自我毁灭。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得感谢对手,没有对手,就没有我们自已。

其他优秀作文写作素材推荐:

高中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关于思考成长的作文素材

篇8:以面孔为话题的作文及素材

一、培养农村学生正确的素材积累意识

(一)农村有独特的作文素材资源

农村与城市有本质的区别,这导致学生在作文教学资源方面存在巨大的反差。农村学生的正规作文资源缺乏,并且其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阅读资料缺少,这都导致农村学生作文资源严重缺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拥有广阔的天地,有不同于城市的环境和生活,富有诗意的农村生活成为他们丰富作文素材的源泉,这些素材完全可以写出独具农村特色的作文来。

(二)生活包含真善美和假恶丑

学生会认识到,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亦有假恶丑,这些都需要正确去面对,都能够成为作文素材。平凡的生活中有大量的作文素材,这些都需要学生敏锐地观察和发现。作文素材的积累要真实,要富有情感,因此面对身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人情世故、亲情友情都能够成为良好的作文素材。

(三)自主获取作文素材

从调查发现,农村学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现成的作文资料,缺乏自主发现作文素材的能力,没有自己动手动脑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总是通过模仿甚至抄袭、死记硬背来完成作文写作,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素材观,教会他们积累素材的方法。

二、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

农村学生缺乏足够的作文资源,其作文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但是他们却具有独特的农村生活基础。因此农村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围绕自己身边熟悉的农村生活来积累作文素材和寻求作文写作灵感。总体来说,农村学生的独特素材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农村忙碌的劳动生活、农村淳朴的民风、农村所特有的风俗文化、农村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农村的动物和植物世界、农村的不良现象、农村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等。

三、引导农村学生搜集积累素材的方法和途径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作文虽然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但其内涵和感染力却是通过情感来展现的,而情感多来源生活的感悟,因此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作文观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培养丰富的情感。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的方法主要有三条。其一,观察是主要的方法,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是通过观察来实现的,观察是情感形成的开端。鼓励学生多走出校门去观察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和朴实的农村生活等。老师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和自然。其二,组织或引导学生去采访和体验生活来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理解。其三,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从阅读中积累素材通常包括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作文创作除需要细致的观察之外,还需要阅读别人的作品来积累素材。在课外阅读方面,一方面可借助学校的图书馆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学生和家长多提供阅读资源,建立读书和藏书意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辅助建立流动图书馆,图书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使图书在所有学生中传阅。在课堂阅读方面,老师要制定系统的课堂阅读计划,适当的给学生留出阅读时间,创造阅读机会。

四、培养农村学生掌握写好作文的方法

(一)运用农村素材写好写景状物散文

灵活运用农村素材写好散文需要注意写景、状物的基本要素,要仔细观察事物,注重事物的细节,将细节观察和感悟写进作文。农村的农忙收获、各种动物植物,都是写景状物散文的素材,都能使作文内容更加充实。另外,要充分利用农村生活的独特优势,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感悟,细心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这些都能够成为写景状物散文的素材。

(二)运用农村素材写好叙事散文

叶圣陶说,练习协作,最好从记叙文入手,记叙文的材料是现成的,作者只须加上安排取舍的功夫,容易着手。农村学生要结合自身农村生活的经历和感悟,写出颇具农村韵味的作文来。可以选择自己在家或者学校的经历和感受为素材,也可以以留守儿童的真实情感为素材来写作文,这种具有鲜活素材的作文更容易成为优秀作文。另外,农村素材的叙事散文的选材要新颖,比如农村田间劳动的经历、农村风俗掠影等。在农村,多数学生都有农活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这在学生作文写作中将是一种宝贵的素材,能够提升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作文更加鲜活。另外农村的一些风俗节日等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同样能够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能够给学生提供许多可写的故事情节。

参考文献:

[1]唐永建.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4,(3).

[2]李淦.叶圣陶作文教学观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5).

[3]崔新.立足教材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模仿问题[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5).

篇9:以眼界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众生万物只有放宽眼界,才能享受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五彩斑斓。

一个人的眼界,常常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与胸襟气度有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我们要立冲天凌云之志,显示自己人生的价值。理想是人生锦锻的图案,奋斗是青春乐章的音符。从小就应该树立远大志向,人生才会充满希望。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从小就目睹病人的痛苦,于是便立志长大后成为济世救人的医生。于是,他刻苦读书、勤奋钻研,熟读各种医学好名著,积累了大量的医学好经验。成人后,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当他发现前人的医学好著作中有不少错误时,便决心去编写一部医学书籍。他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躬身访问,亲尝百草,置生死于身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编写出了中西方药物学巨典——《本草纲木》,为医学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我们要放宽眼界,用不同的角度欣赏生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如同数学中观看物体的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去正视、侧视、俯视,观看世物的不同面貌。生活同样如此有着不同的景象。看,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孔圣人所畅导的“以仁治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礼教规范。都使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在今天,儒家思想的一些观点,却显得不合适易。如“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缺乏一种平等、自由、和谐、创新之感。这一点,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学会“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我们要平和的心态,长远的眼光,看待人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必计较眼前的得失,闲看云起云落。李白在政治失意之时,并没有抱怨沉沦。而是乐观旷达去面对人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祭沧海”。是他最好的心灵写照。陶渊明因官场黑暗而转向田园,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恬淡闲适。

篇10:以眼界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纵览唐诗宋词,可以感受到诗人笔下牡丹的雍容,兰花的高洁,怀才不遇的愤懑,得到重用的得意……意境开阔之作,更是打开了我眼界。像《黄鹤楼》,吊古伤今,情景交融,连诗仙李白都赞不绝口。

小时候,家里有许多像《唐诗三百首》《唐诗宋词元曲》之类的书籍。我打开一看,看不懂。但是,那时有一种强烈的执念告诉我:我想看懂。于是我就去找妈妈,妈妈说我还太小,背下来就行。

于是,妈妈帮我制定了计划:一天背一首,坚持三个月。小时候记性好,一首五言绝句几乎不到两分钟就倒背如流。开始,还兴致勃勃。时间长了,就有点撑不住。三个月是如此漫长啊!

每当快要坚持不下去的关时候,我就给自己加油打气,从中也体味到了学习的不易和坚持的重要。三个月到了,我背会了100多首诗,大部分都是五言绝句,还有一些律诗。这使我非常自豪。

上四年级的时候,施展我才华的机会到了。

那天,语文老师发了两张课外古诗词填空试卷,想为我们拓展一下课外积累。卷子到手,我的眼睛立马亮起来了,这些句子我80%都背过。每道题我都举手,这空填“南朝四百八十寺”,这空填“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空填“天阶夜色凉如水”……

全班同学及语文老师都震动了:这么难的题我竟然都会?整节课我大显神威,语文老师夸我道:“会的可真不少啊!原来我们班有个小学霸呀!”听了这话,我无比自豪。

以后的日子里,我背着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有李白的《蜀道难》……每背一首诗,我觉得离他们——那些诗人又近了一些。每首诗都有故事,有温度。它们不再是纸面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个个充满文化意味的神秘符号。山河壮阔,典故传说,人生际遇,悲欢离合,在一首首诗里,我的眼界渐渐开阔。

篇11:以修身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近几年来,校园内高中生处对象,吸烟,口吐脏话谩骂老师是普遍现象。“不务正业”这顶帽子被戴在某些同学的头上。或许是交的朋友给自己带来了影响;或许是心中那颗带有邪念的种子发了芽;或许是出于青春叛逆期的我们为了向别人炫耀那点“能耐”。但是,我们是学生,来学校学习的学生!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应该通过学习知识来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是自己的灵魂的得到净化。

流沙河的《理想》中有一段,印象颇深“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明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进的路;理想是路,带我们走向黎明。”是呵,有了理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理想,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小时候的我们,对未来憧憬着:“我以后要当老师!”“我以后要当医生!”科学家,警察,董事长......小时候雄心壮志,长大后,那些话在耳畔随风吹过,渐行渐远。眼前迷茫,不知所措,处在原点,原地踏步。人没有了方向,那么以后还要成就什么大事业呢?难道要在社会上蹭饭吃吗?话说回来,我们只要有远大的理想,朝着那个方向奔跑,才会将憧憬中的未来变成现实。

篇12:以面孔为话题的作文及素材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13:以学习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2、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罗蒙诺索夫

3、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4、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6、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陈景润

篇14:以家风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2、阳光透过窗户,反射出两三个斜斜的影子,独自坐在窗前,静静地凝视着画面,那是我的家,现在的老房子。

3、在这个小村庄里,有许多老房子,不是黑木结构就是红砖结构。虽然后者比前者稍微时尚一些,但它仍然承载着一种深厚的感情。

4、那座旧房子被拨出来堆放杂物。感觉我来了,似乎有千言万语,说,对我轻轻啜泣。是的,老房子是我童年的玩伴,是我童年的避难所。

5、外面的风雨还在拍打着那栋摇摇欲坠的老房子,老妇人似乎放松了很多。她看着台阶下一滩黑色的污水,轻声说:时间变了,这里应该是给需要的人用的。

6、老房子就要被拆除了,我感到很难过。走进后院,却看到后院残留的一棵小绿树正生机勃勃地生长着。

7、想念那座老房子,决定去看看。风,凉了,踏着微风,踏着暖暖的太阳,轻装出行,看那久违的温暖。

8、当那座陪伴了我十二年的老房子在我面前倒塌时,我的心突然感到一阵寒意,好像失去了什么,什么都没有了。

9、那所老房子是一幢有三间房的平房,灰红色的`瓦片整齐地铺在屋顶上,屋顶上有些地方长着枯草,屋前空地上高低错落,侧门前长满了野草。

10、临走前,关上门,听着嘎吱嘎吱的嘎吱嘎吱声,走到十字路口,再远眺那古老的房子就出了树顶,心中无限温暖。

11、那座老房子在风中矗立着,墙角也被风刮得粉碎。我心里的老房子,你是站不住的!

12、吱吱嘎嘎的门被推开了,声音又老又深,墙角的墙上挂满了厚厚的蜘蛛网,到处都是厚厚的灰尘。我温柔地抚摸着房子里的每一样东西,慢慢地抚摸着这所老房子的记忆,它已经有好几度的历史了。

13、风雨过后的老房子,一直挺立着,我希望它能永远陪伴我,它无语,但让我明白:失败是成功的源泉,失败是成功的母亲!

14、在多年前的记忆里,那是一间小而温暖的小屋;这是一间新的小屋,虽然简陋;这是一间普通而迷人的小屋。

15、这所旧房子原来很新,但三十年过去了,即使刷了几层漆,它仍然不能改变岁月侵蚀的痕迹。老房子是寂静的,过去的记忆,现在的叹息。

篇15:以暗示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告诉自己低潮过去就是高潮,心理刺激生理,潜伏的兴奋状态就很容易激发出来。而由此产生的自信不但可以鼓舞自己,也可以震慑对手。

2、某人喜欢新鲜空气的程度,无人能及。一年冬天,他到一家高级旅馆住宿。那年冬天奇冷,因而窗子都关得严严实实的,以防寒流袭击。尽管房间里舒服无比,但他一想到新鲜的空气一丝都透不进来时,他非常苦恼,辗转难眠。到了最后,他实在无法忍受,便捡起一只皮鞋朝一块玻璃样的东西砸去,听到了玻璃碎裂的声音后,他才安然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展现在他眼前的是完好如初的窗子和墙上破碎的镜框。

3、美国田纳西州有一座工厂,许多工人都是从附近农村招募的。这些工人由于不习惯在车间球磨机里工作,总觉得车间里的空气太少,因而顾虑重重,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后来厂方在窗户上系了一条条轻薄的绸巾,这些绸巾不断飘动着,暗示着空气正从窗户里涌进来。工人们由此去除“心病”,工作效率随之提高。

4、望梅止渴与心理暗示

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时值七、八月间,骄阳似火,万里无云,士兵们口渴难忍,行军速度明显变慢,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然体力不支晕倒在道旁。曹操见状,非常着急,心想如果再这样下去,部队根本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战斗力也会大大削弱。于是他叫来向导,询问附近可有水源?向导说最近的水源在山谷的另一边,还有不短的路程。曹操沉思一阵之后,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然后很高兴地转过马头对士兵说:“诸位将士,前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红红的,肯定很好吃,我们加快脚步,过了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不禁口舌生津,精神大振,步伐加快了许多。

心理分析:曹操这位历史上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有意无意间利用了心理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暗示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心理暗示总是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广泛应用,比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种权威性暗示,老师对孩子积极的期待,领导对下属适当的赞扬,都可以像曹操对士兵所描述的“一大片梅林”一样,让被暗示的对象“精神为之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不止曹操,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进行暗示活动。积极善意的心态,往往会给出积极的暗示,使他人得到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反之,消极恶劣的心态,则会使他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变得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当我们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

5、一个书生到京城赶考,考试前两天做了两个梦,一个是梦见自己在墙上种白菜,另一个是梦见自己下雨天戴着斗笠还打着伞,第二天他去问算命的,算命的说,墙上种菜白种,下雨天打伞又戴斗笠是多此一举,劝他回去,读书人很泣觞,准备离开时,客店老板知道后说自己也会算,就说,墙上种菜是高中,下雨天那是有备无患,后来秀才立马高兴了,最后居然考上了个探花。

这则小故事其实喻告了人的自我暗示作用不可忽视。二、通过第一项进而阐述人需有自信,自信才能把握命运的风帆。三、阐述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的利弊以及对整个人生的影响。

6、专家们将一个车间的灯光亮度增强了一些,使原来幽暗的车间变得明亮犹如白昼,同时又把另一个车间的顶光减弱了一些,使它显得阴沉好似傍晚。做好这些后,他们又让老板告诉员工,说现在哈佛大学专家正在对我们进行一场实验,目的是提到大家的工作效率。

实验正式启动之后,工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这两个一明一暗的车间,究竟哪一个的工作效率会得到提高呢?

最初的时候,很多人多猜想应该是灯光调亮了的那个车间回提高效率,因为在明亮的环境中工人们的心情自然比较好,也会超常发挥。但是,结果却出乎他们的医疗,事实上,两个车间的工作都提高了,并且都增加了15%。

为什么光线变量,变暗,都会提高工作效率呢?

后来心理学家们找到了答案——暗示的作用。他们在实验之前就告诉工人说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于是,灯光被调亮的那个车间的工人会想,是不是让我们在明亮的环境中,更有活力呢?而灯光被调暗的那个车间里的人则想:是不是让我们静下心来,安心工作呢?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车间的工人都有了一定的期望,在这中期望的带动下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霍桑的实验告诉我们:当你认为能力很强的时候你就向成功靠近了许多;而当你认为自己不行的时候,你就濒临失败了。就像那句经典的话说的那样,“你的语言就是你的魔咒。”

7、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必要。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里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厚的法国乡下口音,所以他一直很瞧不起自己,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朋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我刚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相貌特征,与你丝毫不差”

“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身材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第二天一大早,亨利便满怀自信地来到一家大公司应聘。

上一篇:电厂蒸汽节能改造下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