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束缚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2024-04-15

以束缚为话题的作文素材(精选6篇)

篇1:以束缚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妈,今天天气这么好,我能出去玩吗?”我满怀期待地看向母亲,渴望得到与往常不同的回答。“你还出去玩?马上就要考试了,你也不看看隔壁家的……”还没等老妈说完,我就夺门而出,迈步走向小区里的花园,边走边抱怨着:“又拿考试压我,又拿我和隔壁家孩子比,真是的……”

四月,正值初春,公园里鲜花盛开,争奇斗艳,好不热闹!一阵调皮的春风拂过脸颊,夹杂着几丝芬芳花香。说实话,我真羡慕风,至少它比我自由,它可以去任何它想去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拦住它、束缚它。如果能变成风该多好!

这时,一个在公园草坪上奔跑的小女孩吸引了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线,线的另一头是一个蝴蝶模样的风筝,色彩斑斓,美丽极了。没错,她在放风筝。小女孩开心地笑着,笑声如串铃般悦耳,而她的父亲则是在一旁幸福地看着女儿,叮嘱着让她小心点。

风筝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我甚至有一种感觉:那风筝要是飞得再高些,就会扑腾着翅膀飞走了。

也不知是风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牵着风筝的那条线突然间断了。“蝴蝶”没有像我想象得那样展翅高飞,而是直直地跌落了下来。随着风筝的坠落,我的心不知怎么回事,猛地一紧。

小女孩失落地捡起那残破的风筝,噘着嘴小声嘀咕道:“怎么会这样呢?”小女孩的父亲快步走过来,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说道:“线,看似束缚了风筝的自由,实际上它是在控制着风筝的平衡,指引着风筝的方向,不让风筝飞到无法控制的危险地方去。而线一旦断了,风筝自然就无法飞翔。”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自己真的好像那个风筝!在我的背后也有着一条长长的“线”,线的另一头就是父母紧紧握着的手。我自认为已经飞起来了,如果不是父母的束缚,我会飞得更高更远。于是,我反抗、挣扎,我渴望自由、渴望摆脱束缚。我觉得青春就应该是自由,是放纵。殊不知,如果没有这根“线”,我也飞不起来;如果我盲目地摆脱“线”的束缚,只会被现实无情地拍倒在地,摔得遍体鳞伤……

我无法预知未来,我也无法预见接下来的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是开阔天空还是荆棘密布。但是我相信,在我的背后只要有着一条束缚着我的“线”,我就会平安地飞翔!

篇2:以束缚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我不知道蚕儿的茧有什么作用,但我知道,蚕吐出细细长长的银丝将自己束缚起来,如同茧自缚,为的是来年破茧而出,化作飞蛾的自由,谁又能料到,那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的束缚,竟能赋予蚕儿轻巧的薄翼,连同那轻巧的舞姿。

我更不知道鸟儿的卵有什么作用,但我清楚,鸟妈妈用自己的羽毛覆盖自己产下的卵,将自己的孩子安置在卵里,又含辛茹苦将它们孵化出来,刚出生的雏儿心甘情愿地安守在狭小的卵里,度日如年,最终努力地钻出那卵,为的是将来羽翼丰满时展翅飞翔的自由。谁又能预见,那五颜色六色、小得不能再小的束缚,却能给予鸟儿丰满的羽翼,连同那掠过水面的潇洒。

时光荏苒,当过去的时光如同风中的柳絮飘飘洒洒地漫天飞舞,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当然,风不停止,那柳絮的舞蹈也不会却步,我们只能看着它在风中舞蹈,却不能阻挡它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不是风,风是不会停止的。

走过不谙世事的襁袍时代,走过朦朦无知的儿时,跨入青涩苦口的少年时代,来到了十五岁,我也是那无知的蚕儿,履行着生来就该实践的义务,自己吐出来丝来将自己束缚,一年又一年,一层又一层,层层将自己包裹起来,直到我像雏儿明白自己该破茧而出的时候,我们才会舞动尚未丰满的羽翼,还欠尖锐的喙,摆脱曾营造多时的束缚。

十五岁,又一个制造束缚的年龄,十五岁的蚕儿尽力吐出丝来。吐了十四年的丝,一年比一年坚韧,却始终不嫌它多,仿佛束缚越难摆脱,将来的自由也弥足珍贵。

你若要问,那束缚是什么?那你就该重新翻你十五岁的日记,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束缚着你;那老师父母的教诲束缚着你;那同学朋友的承诺束缚着你,那作为学生的义务束缚着你……许多许多的束缚如同一张结实的渔网垄断了生性好动的鱼儿,但它只能束手就擒。因为前面是岸,在束缚里,你可以选择逃脱,那就是天堂和地狱。

我们不是渔网中的鱼,因为我们甘心被束缚。虽然不能张开翅膀,但我们能幻想,幻想挣脱束缚后的自由。甚至,还想束缚的愈久,仿佛束缚捆绑的愈久,将来的自由也弥足坚持。

篇3:以束缚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教材“二次开发”, 是一个相对概念, 如果把课程和学科专家编制教材的过程看作是教材的“一次开发”的话, 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创造性、个性化的运用则可以称为“二次开发”。“教材的‘二次开发’, 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 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 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 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1]

教材“二次开发”有三种层次:第一, 单纯根据教材内容开发教材。“照本宣科”属于这种类型的写照, 是教材“二次开发”较为低的层次。第二, 参照课程标准来处理教材。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是教材“二次开发”中较高的层次。第三, 依据新课程理念来进行“二次开发”。这种做法, 把新课程理论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结合, 是“二次开发”的最高境界。教师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中,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切不可冒进, 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为什么对教材要进行“二次开发”

1. 从课程建设上看

(1) 教材为“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教材成功之处在于“总是建立在满足多数人需要的基础上的, 它总是倾向于对准主流, 尽量避免争议或排斥”[2]。教材编者考虑到了教材开发中要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余地, 而把教材编写得富有弹性, 素材的选用和问题的设置也富有弹性。如:《政治生活》第29页第一个探究中, 设置了两个问题:“上述镜头是公民通过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的方法行使监督权的实例。你能提供一个公民在网上评议政府的实例吗?调查本地政府在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方面有哪些新方法。”这两个问题的设置, 考虑到学生所在地方的特殊性, 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弹性。

(2) 教师、学生是课程建设的主体

教材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处理的关键要素。课程建设不能排除教师和学生, 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是从理论和理念的高度来把握教材的编写和设置, 而教师和学生是教材具体的实践者, 理应在课程建设主体之内。

2. 从教材看

《政治生活》教材中的事例型素材, 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滞后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材中所运用的事例要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虽然编者对教材进行频率不低的修改, 教材的事例素材也不可能超越现实。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的学科特点与教材事例素材相对滞后之间形成一对矛盾,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应对体现时代气息的事例素材进行补充。如:《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第一目教材中出现的“基层民主自治历程”中的素材在时间上从1981年广西合寨村村民自治开始到1998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时下已经是2011年, 学生自然会对1998至今的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产生兴趣, 因此, 教师要对这一时期的事例素材进行补充。

(2) 适用性

事例素材——知识——学生情况三个要素之间很好的匹配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教材编者是在综合考虑全国中学生最为集中的共性、在全国各地共性的基础上编写教材的, 但是对中学生的个性和各地的特殊性不可能照顾周全。如:《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事例素材, 没有具体标名名字的占很大比重, 如“某村”、“某地”、“某企业”, 但是, 更为具体的素材才能真正吸引学生, 最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素材。因此, 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以体现学生的特殊性、教师的特殊性、地区的特殊性。

(3) 科学性

“世上没有完美教材, 再理想的教材也有瑕疵”[2]。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查找出关于“教材指瑕”方面的文章, 关于《政治生活》教材不足的有七篇文章, 对观点的表述、事例及问题的设置、图表与教材内容的匹配程度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对《政治生活》中个别事例素材也有不同看法, 如:教材29页“镜头一”:俊杰就所在学校环境污染问题给市长写信, 使得问题得到解决的事例素材。我们可以设想:村里的污染问题, 乡镇政府、县政府、市政府, 三级政府对这么严重的污染问题长期存在而未得以解决, 众多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这一问题。这个事例起到让中学生“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的目的同时, 让学生对政府效能提出质疑。因此, 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改正错误, 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3. 从教师专业成长上看

(1) 有利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的深化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顾明芳老师指出:“要提高政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以提升教学效率, 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应该正确把握三个‘度’, 即宏观的高度、微观的精度和情感的厚度。”[3]据此, 教师对教材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 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 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

对教材内容的正确把握, 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加以呈现, 好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运用, 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 有利于教师先进教学理念的生成

新课程是自上而下推行的, 课程设置者, 通过《课程标准》、教材、考试等形式, 把国家的理念传达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在国家课程理念实现上具有关键的作用, 因此, 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有助于教师生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把国家的课程理念转化成为现实。

三、怎样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

1. 先摸底——明确事例素材的类型和作用

《政治生活》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的事例素材, 分为以下类型:第一, 情境导入所运用的素材, 作用:承上启下, 引出要讨论的话题。第二, 教材中间或结尾出现的事例素材, 作用:为某种观点提供例证, 或者作为探究的素材, 为具体知识的生成服务。第三, 单元综合探究中的事例素材, 作用:综合体现以上两种素材的作用。

2. 钻进去——理解、尊重教材

(1) 理解素材

教材中的事例素材一般是为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服务的, 教师要“钻进去”、“吃透教材”, 从材料与知识、材料与学生特点的匹配上来审视素材;从整体知识结构的视角看待素材的作用;更要从课改理念的层面俯视素材的性质和作用。

(2) 尊重素材

教材本身承载了课程理念和国家关于教育、教学的主旨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 教材的权威地位没有改变, “教材在学校教育中依然有一定的权威性。即使在许多发达国家, 多数老师依然不能脱离教材教学, 教材在学校教学中依旧处于中心地位”。从素材与知识的匹配程度上来说, 教材是最好的范例。如果说教师拿着教材进课堂, 对教材中的事例素材原样利用, 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3. 跳出来——个性化、生活化开发素材

(1) 概括:化繁为简

当代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4]。概括能力是学生阅读材料较为基本的能力, 高考题目尤其是主观题, 一般设置了情景材料, 让学生从中进行概括, 提炼出主要观点。因此, 平时要加强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

结构概括。《政治生活》中事例素材较多, 事例素材之间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要么是生活逻辑, 要么是学科逻辑。在处理素材时, 要把这种逻辑关系点出来, 使较多事例素材在结构上简捷, 便于学生理解。如:《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教材开头呈现民主选举的三段素材, 目的是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民主选举的情况, 为学生了解民主选举提供铺垫。但是这三段材料比较长, 在处理时, 可以在整体上进行概括:镜头一呈现农村村委会主任选举, 是直接选举;镜头二呈现乡镇级的选举, 是间接选举;镜头三呈现杨老师不同时期积极参与选举的表现。三段材料之间是并列关系和对比关系, 镜头一、二和镜头三之间是并列关系, 镜头一、二之间是对比关系。

内容概括。《政治生活》中事例素材因为要反映情景的生活性与真实性, 一般较长, 教师指导学生把素材中的关键词找出来, 进行概括、简化, 使较长的素材变短。如:上面事例中镜头三杨老师的素材, 350字左右, 是比较长的, 讲课时把素材分为经历和感受两部分, 经历主要是杨老师的三个时间点的经历, 感受是从以上经历中得出的, 这样学生对比较长的素材进行简化, 以便抓住重点。

(2) 删减:直奔主题

如果教材本身知识没有难度, 前后关联度不大, 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素材可以考虑删减, 以突出重点。如:《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第一目中出现两段素材, 一个是介绍我国基层民主发展历程, 另一个是介绍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素材一, 是从整体上介绍基层民主发展情况, 目的是为下面的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打下基础。素材二, 则从村民自治委员会出发, 作为从整体上统领的部分, 应该还包括居民自治部分, 因此, 在处理时可以把素材二删掉, 保持逻辑上的严密性。

(3) 增补:延伸思考

事例素材呈载着很多信息和元素, 教材编者从特定知识点出发对素材进行探究化处理。教师在处理时把学生、环境因素综合考虑, 系统优化,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要选取具有个性化的素材, 增加材料的鲜活性, 利于生成知识;对探究问题进行优化处理,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调动学生主体性、积极性, 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三框“政治生活:积极参与重在实践”第一目四组镜头, 是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 素材中包含着爱国主义思想、政治生活重在参与的要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等因素, 教学中要通过问题的设置把这些因素放大, 有利于学生生成正确知识, 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做一个合格的“政治人”。

(4) 更新:与时俱进

《政治生活》教材中的事例素材, 在时间上不可能跟得上时代变化, 因此, 有必要在生活化、真实、具体思想的指导下, 对素材进行更新、替换, 以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素材更新的前提下, 对问题的设置进行改变, 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文章开头的基层民主发展历程的材料, 教师在备课时把2000年至今的材料查找出来, 反映素材本身的时代感, 体现出我国民主建设的渐近性, 说明人民民主权利的真实性。

(5) 嫁接:一材多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事物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多次出现, 人们对这个事物的理解更为深刻。典型的事例素材, 由于本身好, 反复运用, 由于多次运用加深了素材本身的典型性, 学生能够以一个事例素材整合知识。

一材多用, 可以在课内用一个典型事例讲到底;可以在书内, 多个知识运用此事例;可以在高中政治范围内, 多本书运用这一事例素材, 做到充分挖掘事例素材的价值。如:《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教材开头的素材介绍农民卖瓜去派出所的事例, 具有鲜活性、真实性, 同学对此很感兴趣, 可以对此进行深度挖掘。在材料的探究问题中加入“如果该事情发生在你身上, 你觉得应该哪些机构解决此事?如果这些机构如材料中的派出所一样‘踢皮球’, 你又该如何?”设置这一系列的问题, 目的为后面人大代表与人民、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政府与人民、党与人民等关系埋下伏笔。在讲到后面相关内容时可以把这段素材引用过来, 学生对好的素材印象深刻, 积极参与。通过问题的设置, 把素材当中的可用因素挖掘出来, 为知识生成设置“锚点”, 使素材的开发达到最大化、最优化。

(6) 具体:源头活水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是基于以往的经验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凭借以往的经验, 依靠原有的认知能力, 形成对问题新的解释和假设。学生的生活是具体的、真实的, 对教材进行的“二次开发”, 要立足学生生活实践和思维实际。在选择素材时, 尽量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 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思维, 不能走极端。如:《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中第三目中出现的探究素材S市要建化工项目的案例, 吴江市平望垃圾焚烧电厂的事情, 学生都很熟悉, 而且能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把它运用到教学中, 效果更好。

4. 充分发挥学生在进行教材“二次开发”中的作用

学生参与教材的“二次开发”, 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内容, 笔者仅从经验角度谈谈教材“二次开发”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作用问题。“生活——知识——生活”的模式中, 知识源于生活, 生活既是生成知识的起点, 又是知识运用的终点。学生是生活的主体之一, 应该挖掘学生生活资源为教材“二次开发”服务。

(1) 起点上抛砖引玉

前文所述, 教材所用的事例素材是考虑到全国学生的共性而选择的, 学生对自己生活环境中的事例更为感兴趣。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5]。教师抛问题之砖, 引学生生活情景素材之玉。如:笔者在处理《政治生活》第21页上关于民主决策的铁道部车票涨价听证会这一案例中的“消费者代表”这一内容时问:“你觉得票价是否应该上涨?请以具体事实说明。”一位同学结合自己从南京回到苏州的具体生活实际说明消费者首先考虑的是价格是否能够承受, 其次才是服务的质量。同学以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明问题, 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 比教材中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更真实可信。

(2) 终点上借花献佛

学生展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见闻, 为生成知识提供很好的素材, 在从知识向生活转化上, 可以借知识之花, 献回归学生生活之佛。如:上文的关于车票上涨的案例, 同学们得出车票价格适度上涨能够合理分配客流, 减轻铁路春运压力, 但是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应该针对不同的车流实行不同的票价:高档列车票价上涨;中档列车票价适度上涨;低档列车票价基本不涨。同学们通过教材知识, 向政府部门写信反映自己的意见, 体现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到民主决策的具体过程和方式, 体会了知识的作用, 增加了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树立了权利意识。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有不断钻研教材, 发现、积累更好的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去, 以走进学生, 不断激发学生参与教材“二次开发”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参与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洁.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苏州大学, 2008.

[2]俞红珍.论教材的二次开发——以英语学科为例.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顾明芳.政治教师如何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0 (8) .

[4]曾祥芹.概括能力:阅读“理解”的基本功.语文教学通讯, 2010 (5) .

篇4:以束缚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一、培养农村学生正确的素材积累意识

(一)农村有独特的作文素材资源

农村与城市有本质的区别,这导致学生在作文教学资源方面存在巨大的反差。农村学生的正规作文资源缺乏,并且其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阅读资料缺少,这都导致农村学生作文资源严重缺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拥有广阔的天地,有不同于城市的环境和生活,富有诗意的农村生活成为他们丰富作文素材的源泉,这些素材完全可以写出独具农村特色的作文来。

(二)生活包含真善美和假恶丑

学生会认识到,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亦有假恶丑,这些都需要正确去面对,都能够成为作文素材。平凡的生活中有大量的作文素材,这些都需要学生敏锐地观察和发现。作文素材的积累要真实,要富有情感,因此面对身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人情世故、亲情友情都能够成为良好的作文素材。

(三)自主获取作文素材

从调查发现,农村学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现成的作文资料,缺乏自主发现作文素材的能力,没有自己动手动脑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总是通过模仿甚至抄袭、死记硬背来完成作文写作,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素材观,教会他们积累素材的方法。

二、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

农村学生缺乏足够的作文资源,其作文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但是他们却具有独特的农村生活基础。因此农村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围绕自己身边熟悉的农村生活来积累作文素材和寻求作文写作灵感。总体来说,农村学生的独特素材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农村忙碌的劳动生活、农村淳朴的民风、农村所特有的风俗文化、农村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农村的动物和植物世界、农村的不良现象、农村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等。

三、引导农村学生搜集积累素材的方法和途径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作文虽然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但其内涵和感染力却是通过情感来展现的,而情感多来源生活的感悟,因此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作文观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培养丰富的情感。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的方法主要有三条。其一,观察是主要的方法,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是通过观察来实现的,观察是情感形成的开端。鼓励学生多走出校门去观察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和朴实的农村生活等。老师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和自然。其二,组织或引导学生去采访和体验生活来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理解。其三,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从阅读中积累素材通常包括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作文创作除需要细致的观察之外,还需要阅读别人的作品来积累素材。在课外阅读方面,一方面可借助学校的图书馆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学生和家长多提供阅读资源,建立读书和藏书意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辅助建立流动图书馆,图书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使图书在所有学生中传阅。在课堂阅读方面,老师要制定系统的课堂阅读计划,适当的给学生留出阅读时间,创造阅读机会。

四、培养农村学生掌握写好作文的方法

(一)运用农村素材写好写景状物散文

灵活运用农村素材写好散文需要注意写景、状物的基本要素,要仔细观察事物,注重事物的细节,将细节观察和感悟写进作文。农村的农忙收获、各种动物植物,都是写景状物散文的素材,都能使作文内容更加充实。另外,要充分利用农村生活的独特优势,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感悟,细心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这些都能够成为写景状物散文的素材。

(二)运用农村素材写好叙事散文

叶圣陶说,练习协作,最好从记叙文入手,记叙文的材料是现成的,作者只须加上安排取舍的功夫,容易着手。农村学生要结合自身农村生活的经历和感悟,写出颇具农村韵味的作文来。可以选择自己在家或者学校的经历和感受为素材,也可以以留守儿童的真实情感为素材来写作文,这种具有鲜活素材的作文更容易成为优秀作文。另外,农村素材的叙事散文的选材要新颖,比如农村田间劳动的经历、农村风俗掠影等。在农村,多数学生都有农活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这在学生作文写作中将是一种宝贵的素材,能够提升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作文更加鲜活。另外农村的一些风俗节日等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同样能够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能够给学生提供许多可写的故事情节。

参考文献:

[1]唐永建.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4,(3).

[2]李淦.叶圣陶作文教学观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5).

[3]崔新.立足教材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模仿问题[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5).

篇5:以束缚为话题的作文

可是,如果没有束缚,我们就是失去磁场的信鸽,肩负重任却找不着前行的方向,蓝天白云也会觉得我们无知虚妄。

我们渴望成为日行千里的良驹,驰骋在无尽的天宇。

可是,如果没有束缚,我们就会成为脱缰的野马,空有“千里”之能,而没有尽“千里”之用,草原、山野也会嘲笑我们愚笨与固执。

孔仲尼在“仁义”的束缚中成为了一名人们世代传诵的“圣人”,陶渊明在“隐士”的规则中成为了无人不知的田园诗人……是铮铮铁骨的中国人在“束缚”的大旗下谱写的不朽的诗篇!

家庭在亲情的束缚中变得幸福而温暖;社区在公德的束缚中变得整洁而干净;城市在文明的束缚中变得井井有条,繁荣兴旺;国家在法律的束缚下变得安定、和谐;世界在和平的束缚下变得宁静而美好。

河流因禁止排放污水而清澈,山峰因为禁止砍伐树木而青翠、郁郁葱葱,人与自然因为相互敬畏而和谐!

如果没有束缚,我们就会像无视学校和班级纪律的顽皮无知的孩子,越是天赋超常,就越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往日聪慧、机智的少年,终将变成无所事事、令人厌恶的“社会的垃圾”、“小混混”。

不经手握住的铅笔绘不出美丽的图画!

没有主人驾驭的千里马终究不会是一匹好马!

篇6: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一抬头,便看见一把红通通的伞,一转身,便看见一张红彤彤的笑脸。她说:“一起走吧!这样淋回家,啧啧,你打算给医院捐款啊?哈哈!”于是,我们相视一笑,两颗心迅速靠近。那把伞不仅为我挡风遮雨,也为我打碎了那个孤独的囚笼——从此,我不再孤独,因为有她,我最好的`朋友。

因为友谊的滋润,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我们一起欢笑,也曾误会争吵;我们会一路奔跑着大声喊出心中的抑郁;我们也曾躺在一张床上互相倾吐着两个小女生的私房话……3年的时光转瞬而过,一如流水,是她用热情融化了我心中的冰天雪地。我们即将离别,可我已不再孤独。那属于我们的美好时光,像一双温暖的手,将快乐捧至心灵的最高点,永不坠落。

孤独已化为一缕轻烟从我窗前飘过,而我的祝福,何时能像枝头的栀子花,盛开在你的心田?

其他的相关作文素材推荐:

细节描写:童年往事

体育活动的作文写作

上一篇:《骄傲的蚊子》读后感下一篇:我深受我的祖国优秀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