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2024-04-22

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通用14篇)

篇1: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外资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截至底,中国利用外资累计额已超过3,600亿美元。利用外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的区域结构很不平衡。呈现出一种“东重西轻”的地区倾斜格局。...

作 者:许叶红 承磊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财经学院刊 名:现代经济探讨 PKU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RESEARCH年,卷(期):“”(8)分类号:F7关键词:

篇2: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收、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利用外资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分析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方面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杨宏 刘海军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6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4(6)分类号:F125.4关键词:利用外资 市场经济 产业结构

篇3: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在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学校,由于在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师资等办学条件上存在着种种困难,使得这些农村学校中,不仅难以执行过去统一颁布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而且难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导致这些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难以开展起来,使正处于生长发育重要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不能享受应有的体育教育的快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本文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如何运用当地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进行探讨,为提高西部农村体育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实现西部地区农村体育教学内容与民族传统体育结合提供新思路。

1 利用和开发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

1.1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增进身心健康

民族传统体育有着独特的健身和养生的效用,利用和开发民族体育课程资源,应让学生自己选择其喜爱的民族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锻炼效果有些是现代体育所达不到的。这些中国独有的体育传统项目,有的已被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并受到欢迎和重视。然而,它们却没有按正规途径纳入我们的体育教学计划。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发民族化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由以往被动的“要我练”变成主动的“我要练”,使锻炼效果大幅提高。同时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它符合学生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在整个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教师示范、学生跟着练,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既是游戏,又是比赛,使所有参加的人心精舒畅,充满活力。

1.2 有利于学生心理因素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推动人体和群体乃至民族发展的那些积极的、富有活力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的民俗性、娱乐性、竞争性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参与者在思维判断、冲动抑制和焦虑缓解、动机取向及意志力、耐受力等方面的能力。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就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反应或折射的就是现实社会生活。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可能出现愉悦、成功、困难与挫折等,均是对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磨炼。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所施行的规则、裁判、仲裁、竞赛、选拔和奖励等,与市场经济的行事方式如出一辙,理念相通,有助于培养学生平等、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

1.3 减轻西部农村地区学校体育投资

目前西部农村地区体育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地、运动器材缺乏。面对这种状况,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可大大减轻学校对体育教育投入的负担,既经济又具有实效性。

2 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原则

2.1 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原则

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应有利于完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学习目标,所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是健康的、文明的、有教育意义和锻炼价值的。

2.2 科学性原则

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资源科学性是指:第一,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为增强学生身体健康服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第二,在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实施时是安全的。如在西部地区盛行的长鼓舞、打陀螺、毽球等项目就可以直接引用。活动安全性是选择的前提,必须对那些具有教学价值,但有危险性、易发生伤害事故的项目进行改造,以适应教学安全需要。如被誉为“东方橄榄球”的抢花炮项目早期使用金属用球,用火炮射向空中,待球下落后由双方队员争抢,危险性较大,现在将金属球改为塑料用球大大降低了其危险性,从而适合在青少年中开展。而对不适应学校开展或根本就不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能强求引进到教学当中,如“押加”和“顶杠”项目,属于长时间肌肉静力对抗练习项目,不适应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应摒弃在教学之外。

2.3 可评价原则

可评价原则就是能够建立科学和可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体系,这是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客观要求。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评价要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体系出发,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要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强化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健身性、活动性、游戏化为主,其终极目标难以进行测量评价,效果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和体验过程等方面。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应充分考虑体能、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因素。评价方式应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的等级评价制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3 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对策

3.1 全面挖掘整理现存的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导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前,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农村,深入当地居民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文化,开展细致的调查考察,对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基本技术、器械的规格制作等进行全面考证。掌握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基本动作、技术、技能,改制运动器材,对场地的大小活动形式加以改进,符合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规模,然后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使其由自发型向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方向发展,使其在组织形式和内容上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

3.2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必经途径。所选择、改造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否有利于开展,是否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是否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验证才能证实。因此,在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选择合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西部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时,应当提倡采用实验法来验证所选择的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3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在长期的体育教育竞技化的倾向中,民族传统体育往往被体育教师所忽略。如果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缺乏利用民族传统资源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的观念、知识、能力,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目标、思路、策略、措施、内容和方法,这支“主力军”将难以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斯腾豪斯提出:“没有教师发展就设有课程开发”。因此,西部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各种短训班、学习班和研讨会等,一方面组织农村体育教师加强对“新课标”进行解读,另一方面要提高体育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业技术与理论水平,造就一大批理解、适应和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体育教师群体,消除教师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提高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能力,为民族体育转化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创造条件,从而推动整个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约·埃里奥特.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一个英国课程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3(4).

[2]栾桂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2).

[3]安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4]吴昊,曲宗湖.我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3).

篇4: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因素;对策研究

就业乃民生之本,无业者则意味着生活无保障。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进行制度创新,突破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作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71.2%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将涉及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大局,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它将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各级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1.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及特征

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亟需转移。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5亿~2亿之间,再加上每年还要新增800万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因此,农村劳动力急需转移的队伍十分庞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的低下,从而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空间比较狭窄。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不足和缺陷,加剧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外出务工成为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主导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是从事非农产业,即第二、第三产业,这一趋势将愈来愈明显。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兼业经营方式将成为更多农户的现实选择。第二产业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去向。建筑业等服务业是第二选项。外出务工方向主要是以沿海发达地区以及省内转移为主,就近转移为辅,就地转移初现倪端。

2.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

文化素质对劳动力就业开拓能力和就业选择能力具有直接影响。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也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与劳动力文化素质具有同等重要性,对提高劳动力就业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观念对劳动力转移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在贫困落后地区,新的就业观念和外出就业机会不容易获取。劳动力就业适应能力强,劳动力就容易转移就业,而且转移就业的时间就长,稳定性强,转移就业的收入高。

政策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助推器,引导劳动力转移。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就业政策的不协调,不配套从而导致市场分割现象仍然严重,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但是,中小企业自身外部环境的窘境,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瓶颈。我国已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给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也要看到,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竞争加剧,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国外转移困难。

3、国外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到城市非农部门就业。法国设在农村的加工合作社等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最终使得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得到较好的解决。日本针对农村劳动力,政府将政策重点放在农村内部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美国农村劳动力遵循了两种模式进行转移就业:一是从地域上,向农业边疆(或称农业边地)转移就业,或者向城市转移就业。二是从部门上,首先在农业部门内部,向種植业以外的其他部门转移;其次,向城市的非农部门转移就业;最后是向乡村的非农部门转移就业等等。日本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鼓励小农户脱离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并且通过法案促进工农业、城乡化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发展计划,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肯定城乡劳动力在就业中的平等地位和机会,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权利的限制。逐步实现农村的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农工商一体化发展的局面,保证农村劳动力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在扩充农村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吸引城市劳动力向农村市场进行倒流,使得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形成了健康、平行发展的势态。

4、解决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因素的对策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改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行身份证管理;加强监管和保护劳动者权益,完善农民进城落户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网络,以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和成本。

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促使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和转移。

政府应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将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培育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劳动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充分吸收农村劳动力。

发挥资源优势,依赖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大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此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低素质劳动力,使其离土不离乡。加快新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同步进行。从而使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劳动力,在城镇就业。

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为转移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

篇5: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港澳台投资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要想加速发展,应充分利用港澳台投资,解决西部地区资金匮乏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经济的飞跃。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分析西部地区港澳台投资现状及港澳台投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对西部地区如何吸引港澳台投资提出对策。

关键词:西部:港澳台;投资;对策

从1982年至2004年底,港澳台地区对我国大陆直接投资达2869.4亿美元,其中对东部沿海地区直接投资达2647.0亿美元。大量资金的流入,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西部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资金是第一推动力。所以,应拓宽筹资渠道,灵活吸收、运用多种途径的资金。西部地区可借鉴东部的经验,加大吸引外商投资特别是港澳台投资的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现状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备,以及在距离和感情上与港澳台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在吸引港澳台投资上具有绝对优势。与之相比,西部经济起步较晚,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然而,西部地区能源丰富,矿藏众多。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以及西部各地政府有意识地出台一系列吸引投资的优惠措施和东部市场的逐渐饱和,港澳台地区的投资者也会逐步将目光投向极具发展潜力的西部地区。

从东西部比较看。从1982至2004年,东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合同金额5200.08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2646.97亿美元,占全国的92.86%;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合同金额为140.94亿美元,仅占全国的2.53%,实际使用金额仅为58.69亿美元。东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项目数、合同金额或实际使用金额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的投资则极少。

从西部地区自身情况看。2004年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项目有867项,占总数的45.27%;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合同金额占全部外资的68%,而实际使用金额占全部外资的38.25%。可见,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资金的质量并不高。以重庆市为例。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不仅在经济发展上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具有政策和机遇优势。重庆市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居中上游,同时也明显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直辖以来,重庆市在吸收和利用港澳台投资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999年至2005年,重庆市实际利用港澳台投资额从0.87亿美元增加到2.5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9.3%,高于2001至2005年重庆市的GDP年均增长率。2005年,重庆市实际利用外资7.04亿美元,其中港澳台地区对重庆投资就达2.51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35.65%。可见,来渝的港澳台资金占外资中的较大比重。但同西部其他省份相似,港澳台地区对重庆市的投资占重庆GDP份额极少。2005年港澳台对重庆投资额占重庆GDP的比重不足1%。通过重庆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实例可看出,虽然港澳台地区对重庆投资增长较快,但对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重庆市开放程度不高,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软环境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影响了投资商的投资选择。而且,在重庆,港澳台投资分布主要集中在工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对进出口的拉动作用不大。

二、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对策

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不能完全照搬东部经验,应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弥补劣势。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和改善西部地区吸引港澳台投资。

(一)加大改革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在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政府效率、法规政策透明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不利于外商投资。因此,应针对种种弊病,加大改革力度,努力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一方面要努力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对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从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府服务环境、市场环境、金融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改善。另一方面,要有总体规划,结合全国、其他地区和本地区的长期发展战略作综合考虑,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和重复建设。

(二)增强开放意识,扩大对外宣传。西部地区吸引投资的首要问题是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冲破“内陆”意识,消除畏难情绪,增强开放意识。摒弃那些不利于扩大开放的陈旧思想和落后观念,开拓进取,锐意改革。西部国土面积辽阔,矿藏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港澳台地区华商的乡情,在港澳台建立招商代表处,积极宣传西部地区的状况,以吸引投资。

(三)大力发展教育,吸引人才。港澳台投资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但科技含量较高,需要熟练技术工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然而,由于西部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口素质相对低下,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外出学习的大学生多数未能回到本地区工作,使西部地区吸引人才更为困难。这已成为西部地区吸引外资、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西部地区应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优化人才开发的体制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开发力度,支持人才合理流动,扩大发展机会和空间,以吸引更多投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

(四)转变企业观念,探索新的投资渠道。可选择西部地区若干家拟上市企业,定向向港澳台商发行股票;选择部分优质项目,以发起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吸引外资入股,积累中小资本为大资本;选择部分发行B股的企业,以出让部分股权的方式吸引港澳台资金;探索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吸引外部资金,以支持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等等。企业要转变发展观念,努力吸引外资入股,这既可学习外商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又可获得更多流动资金,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增加政府税收。

(五)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投资的社会化程度。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非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东南沿海的平均水平。因此,要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资产重组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国有资产。同时,应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提高非国有经济在本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扶持和促进集体、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企业注册、信贷、市场准入、进出口、税率税种等方面,对非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不采取歧视性政策和做法,维护公平竞争,保护非国有经济的合法权益,使投资主体由国家转换为社会各阶层,提高投资的社会化程度。

篇6: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当下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了这种现状的形成原因并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女大学生

就业价值观

西部经济

社会传统价值观

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以民族文化为支撑的价值观念在职业与就业领域中的体现。西部民族地区的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生存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追求平等与民主的当下社会,一方面在同一民族中寻求与男子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与同民族的男性一起追求民族平等。受市场经济物质文化的冲击,体制改革和民族习惯法(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长久被教民共同遵行的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的自然法)的变迁,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她们更多的摆脱了依赖性与客体地位。接受现代文化的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有着同样的就业需求,她们不仅会遭受社会对民族的不平等待遇,也会遭受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女性就业难本来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经济欠发达、社会传统价值观浓厚的西部民族地区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为重要。

1.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通常所说“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指与男大学生相比,女生的择业时间相对较长,择业机会较少,工作单位和待遇较差。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女性各方面的要求太过苛刻。由于西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相对落后,民族生升学在国家教育制度中享受加分政策,同一时段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中,民族生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弱,因民族之间的习惯差异,民族生在外地就业或多或少会受到民族区别对待。所以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大多停驻西部本地区或家乡就业。而整体素质较低的民族女大学生从业者更多就业于服务性与辅助性的行业,在一定技术要求的行业中女性从业者甚少,导致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又更小。社会对女性的过分要求,民族之间的区别对待与择业空间小造成了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2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2.1求稳心态严重

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求稳心态明显,依然保持着正统的就业观念。每年公务员、事业编制、银行等岗位报名人数居高不下,这些岗位的选拔不受性别、民族的影响,待遇优越,职业终身,只要凭着个人努力与实力就可以任职,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2.2功利色彩明显

与计划经济时代就业注重职业奉献精神相比,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更注重现实。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昔日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显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她们更乐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谋求发展时更注重自己的发展(前景与待遇),将奉献与索取同时权衡。她们的就业观念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就业区位选择为保障,功利色彩明显化。

2.3诚信意识弱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丢失了诚信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当今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许多用人单位不是担心聘用的大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素养,而是担心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我国就业体制改革以来大学生们走向人才市场要就业签约,因为他们太关乎个人利益,违约、毁约的行为越来越多。他们忽视用人单位的利益同时损坏毕业院校的声誉,诚信意识弱化。在西部民族地区,虽然就业岗位充分,但趋于个人利益,大学生们个别的不良行为更导致社会对大学生诚信的否定,不利于女大学生就业,这要引起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3.形成现状的原因

3.1客观方面

3.1.1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

基于女性特殊生理特点,法律规定限制妇女在特殊状况下从事某些工作。如劳动法中规定女性在孕产期不容许被解雇,且工资正常发。然而实施这些法律机制只会增加女性就业时的负担。因为这对于女职工较多的企业来说显然很不切实际。企业为雇佣女性职员就要付出比用男性职员更高的代价。因此法律立法很重要但同时要完善执法体系,考虑到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不健全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只会为女性就业更添困难。

3.1.2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

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的边际性,自然环境相对不利,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会折射出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缺乏效率与个人效能感,缺乏突破陈旧方式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自信心差,甚至对现状麻木不仁,被动接受命运等。因几千年来形成女性的社会从属地位更使女性一些人生观念的糟粕部分根深蒂固。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在观念上有些封闭、落后、守旧。贫困还会导致该地区政府财政能力弱,电子政务建设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对当地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电子化程度不高,就业信息不及时。因而西部经济的滞后是导致西部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3.1.3西部民族地区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

首先,宗教信仰下的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对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里,男性是主体,女性起辅助作用。在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观念支配下,重男轻女尤为强烈。以伊斯兰教为例,伊斯兰教义中女性有自己的事业是不被看好的,女性职责以照顾丈夫、子女为主,在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影响之下,回族女性过多的思维与行为束缚,导致回族女性思想观念保守。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虽然受教育程度高,但仍然有很多女大学生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以家庭为主的社会分工表示接受。女性的家庭责任被放大,争名利闯事业被认为是男性该做的事。这削弱了女性自我独立、平等与开拓的能力,安于现状、乐于天命,这些思想很容易导致这些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时选择回归传统家庭生活的后果。

其次,社会赋予女性的性格预期对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一个社会人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环境的教育,在对女性教育问题上,不论家庭与社会都受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女性的社会职责就该培养相应的性格气质,从而造成与男性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按照传统女性性格特质,家庭教育中受成人世界观的价值导向,女孩被赋予温柔、保守、内敛、乖巧、文静的传统女性特质。学校教育中,教师评价女学生的词语往往也以文静、乖巧、细心、团结同学、勤奋好学等词语为鼓励。在社会传统价值导向中女性也过分强调“淑女气质”和“女人味”,这种社会化的过程最终导致这些女大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精神,在追求独立、平等的社会地位时,显得被动、弱势。

3.1.4用人单位因素

任何单位招聘员工总倾向于能否创造最大效益。在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下,相对于聘用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就职对企业来说创造收益较低而且支出成本较高。受地区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企业在选定求职者时,总对女性工作能力预期偏低。且认为女性一旦生育后会可能将重心转移到家庭,造成工作能力的下降,国家规定女性职工退休年龄早于男性,这两方面原因都最终会导致女性工作能力方面和升职潜力方面的下降。

3.2主观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信仰规范、行为惯例与一些自我强制准则束缚了当代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使培养出的大学生缺乏进取精神,不敢竞争,缺少担当。西部民族地区的女大学生在面临同样的工作机遇时,她们会低估自己,认为自己不如男性,畏手畏脚。在职场中,她们应变能力不足,知识面狭窄,面对新的状况无动于衷,自信心不够。然而她们越是这样轻视自己,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就愈加明显。4.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4.1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与社会劳动保障体系

现国家立法诸如《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2条第一款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这些立法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完善执法缺陷,落实每项法律。这就要求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和管理检查实施。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在解决这方面问题的一些优点:一方面制定就业性别歧视行为的惩罚赔偿制度,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分担企业的负担,让企业雇佣女性就业成本同男性处于同一水平,主观上让企业愿意聘用女性职员。同时要注意其间分配公平合理,要在确保竞争前提下分配,不能倾向于性别保护主义,否则将会进一步促使女性弱势群体的观念形成。还有如生育保险制度,男性带薪护理假——两性共同承担生育事物的制度,这些政策对就业性别歧视具有重要作用。

4.2用人单位公平甄选

用人单位在招聘环节上,因受招聘成本和应聘人数过多的限制,企业无法确切评估每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在选拔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导致认识偏差,因此作为企业人事部门要尽量克服这种观念,让更多的女大学生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4.3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改革开放程度要滞后东部10年左右,经济贫困就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驻留,人才就是思想与技术的集合,只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驻留西部才能挖掘西部经济潜力,活跃西部民族地区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有资本的投入才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保障工作才能做好。生产力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放思想,东部人才流入西部地区,不仅利于西部生产生活中与西部民族地区人才交流注入新鲜思想和行为,而且满足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精神需求(开拓、进取、自信„„),文明的碰撞才能促使文明腾飞,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会随着就业现状和社会传统观念的改善而改善。

4.4改变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自身观念

社会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在于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女大学生自身也要争气。女大学生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解放思想,追求独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也能认识社会,改变社会。在竞争中遇到不平等现象,也要勇敢的用法律去维护,要摒弃“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男主外女主内”的这些观念。女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要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争取权利的同时勇于担当应尽的义务,培养个人独立解决问题、承担风险的能力,敢于突破“女性职业”限制,发现自身优点,拓宽就业范围,利用细心、耐性、思维缜密的性格优势,改变社会偏见。同时女大学生要树立平等责任观念,不论婚姻与职业生涯中,都要承担起任何一方面的平等的责任。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也要将婚姻与职业巧妙结合,平衡计划。

4.5完善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工作

高等院校在吸纳每届新生的同时都在准备毕业生就业的工作,衡量一个高等院校是否优秀的指标是顺利就业的比例。在西部民族地区,许多高等院校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却在就业指导方面还做得不到位。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存在很大空间但还是有女性就业难的现象,除了就业歧视、社会性别预期外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价值观的问题。因而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中要注重对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诸如引导她们树立到基层发展的就业理念,提高就业竞争的意识,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与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西部社会状况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经济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管理。就业信息中心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为求职女大学生提供适当的就业信息,引导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树立起良好的就业态度。

事物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在经济滞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西部民族地区就业现状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传统观念三者相互影响。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就要从发展生产力,解放社会观念,推动文明进步入手,完善妇女劳动立法与执法体系,并由社会、企业、家庭和学校提供良好公平就业前提,以及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女权运动的实质是平等、独立。随着西部民族地区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逐步改善,女性将与男性会有平等的经济地位,物质文明的进步推动着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价值观也将被逐渐重建,这其中各项因素相互拉动将最终实现西部民族经济的腾飞和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云龙著.《求职恐慌》.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一版 [2] 张伟著.选准职业入对行.北京海潮出版.2007年1月第一版

[3] 王创峰.王朝庄主编《职业与人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4] 刘书林著.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5] 杨贞.当代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张向战.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年06期

[7] 张存库.李英荣.我国东西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分析.高等理科教育, 2009年03期

[8] 杨贞.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 [9] 龚惠香.汪益民.男女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比较.高教探索,2000年02期 [10] 源荐文.择业,女大学生路在脚下.中国就业,1996年04期

[11] 孙云海.关于改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初步探索.经济师,2011年03期 [12] 殷雷.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13] 张倩,郝玉凤,周秋雨.结合人格类型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5期

篇7: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对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体育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封闭的地理环境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该地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的意识淡漠,东西部体育发展程度相差甚远。西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借助外部力量,依靠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旅游产业,逐步提高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的意识,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社会体育和体育经济的.全面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法

培训了从事调查和采访的专门人员近200人。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西部10个省区0人,回收有效问卷17197份,回收率86%。通过走访、电话、英特网等方法采访了376名有代表性的单位领导、教师、社区体育辅导员。

1.2 文献法

通过图书馆、英特网等渠道,查询、翻阅有关专著约50部,论文200余篇,报纸300多份。

2 调查结果

2.1 体育人口

若将我国7~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目前我国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1.20%左右。这一数量低于发达国家,而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体育人口在15%左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性别结构:我国体育人口中男性占62.13%,女性占37.87%。西部地区体育人口中男性占63.3%,女性占36.7%,比例与全国水平相吻合。

年龄结构:我国西部地区60岁以上年龄体育人口占西部总体育人口的29.6%,15~25岁年龄为17.8%,37~47岁年龄为9.6%,48~59岁年龄段仅为3.5%。这与全国体育的“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类同(全国体育人口16~25岁最高,61~65岁次高,41~45岁最低),这种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是体育人口的理想年龄结构。青壮年人对体育的疏远,既不利于我国劳动力主体的健康状况,也不利于中华民族长远的体质改善。

民族分布:汉族在体育人口中占95.28%,共3.963648亿;各少数民族占4.72,共0.196352亿。我国各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99%,因此各少数民族体育人口的比例可以说是低于他们在总人口中的实际比例的。我国西部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在调查中有37.1%是少数民族,体育人口为少数民族总人数的8.5%,是一个很低的水平。

城乡比例:我国全部4.16亿体育人口中城市占55.11%,约为2.292576亿;农村占44.89%,约为1.867424亿。而我们对西部地区农村调查的10934人中,体育人口只有514人,仅占4.7%,因此增加西部地区体育人口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广大农村。

2.2 体育行为

调查分析认为,西部地区大部分人群缺乏自觉锻炼的积极性。尤其是中青年人,由于工作忙、任务重,加上没有引导与组织,极少参加健身活动。有些人有参加健身活动的愿望,但是由于不懂得锻炼的方法,缺乏场地器材等,从而影响个人健身行为。据调查,西部地区人民对群体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依次为:要求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占22.3%;要求进一步宣传,占19.8%;希望能有专人指导体育锻炼,占15.1%;希望建立健全群体的法规政策,占13.4%;希望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占12.5%;其它有6.0%的群众对群体工作的要求和希望说不清楚。

2.3 体育消费

西部地区大部分人群体育消费意识淡漠。由于受封闭的地理环境制约和传统观念以及经济收入低等因素的

篇8: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外资物流企业进入西部市场的方式及影响

1.外资物流企业进入西部市场的方式

目前外资物流企业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入西部物流市场:一是投资物流设施。如全球最大的物流地产开发商美国普洛斯公司在上海、广州和苏州等地建立物流园后进军西部,与重庆经开区签署投资协议,投资6000万美元成立全资子公司,打造重庆首个外资物流园——普洛斯重庆物流园。二是在中国设立物流公司的基础上在内地开设分公司。FedEx、UPS、DHL以及TNT四大外资巨头物流企业目前已经在中国铺设了覆盖西部地区的庞大物流网络。早在2006年中外运敦豪就在西藏成立分公司,成为首家把快递网络铺设到世界屋脊的国际快递公司。三是在西部设立独资物流公司。如2009年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投资1200万美元在西安注册成立了丰树物流仓储(西安)有限公司。

2.外资进入对西部地区物流企业的影响

外资的进入给西部地区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外资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快了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升级,外资物流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给西部地区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以四川成都为例,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成都逐步构筑了连接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快速通道,交通物流枢纽功能日益彰显。铁路方面,现已开行以成都为始发站的整车铁路货运班列5条,集装箱铁路货运五定班列4条,铁路货运行包专列3条,铁路货运循环班列1条。航空方面,国内外有20多家航空公司通航成都,通航城市达到97个,其中国际城市25个;同时,成都还开通了荷兰阿姆斯特丹、韩国首尔、泰国曼谷、新加坡、巴基斯坦卡拉奇等地的13条国际(地区)直飞航线。2009年7月成都完成了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正式封关运行,这是中西部地区已封关运行的保税物流中心中档次最高、规模最大、最为规范的一个(数据摘自《西部大开发十年成都实际使用外资增长近10倍》)。但另一方面,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几乎垄断了西部物流行业的高端服务领域,抢占了大部分市场和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对西部地区中小物流企业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

当前西部地区物流企业现状

1.现代物流观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现代外资物流企业往往都技术先进、信息化系统发达,拥有全球范围的网络系统。而我国西部地区的物流企业在信息化程度上相当低下,据2008年一份全国物流企业调查报告显示,相比经济更加发达的沿海地区,内陆的华中、西南地区信息化步伐明显落后(见下图)。西部地区的物流企业百分之九十都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等服务业起步,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高技术人才和相关信息,使得企业的现代物流观念落后,有些企业认为“物流”就是运输和托运。由于观念的落后和信息化技术的滞后,目前西部地区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最基础的原材料供给、成品配送及相关的运输、仓储和货代服务,不能提供物流咨询、策划,也无法为企业供应链的各环节提供物流服务。

2.融资困难,企业规模小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企业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比如,国外物流公司在硬件设施上采用了条码技术(BC)、数据库技术(Database)、电子订货系统(EO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等,在软件上企业在物流作业过程的运筹和决策中大都实现了智能化。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资金是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部地区的物流企业一般靠自有资金起步,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成为最主要的企业发展资金来源。由于企业规模小,单纯依靠自身积累需要很长的时间,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另一方面,融资渠道的单一,使得大部分企业随着自身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持续扩张,资金的压力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

数据摘自《中国物流业管理信息化调研发展报告》

3.战略定位模糊,企业物流成本高

现代物流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面对国外各大物流企业纷纷进军西部市场,如UPS (联合包裹服务)、FedEx (联邦快递)、DHL (敦豪快递)等国外大型物流公司都加快了在西部城市设立网点,抢占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西部地区的物流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规划,基本上是顺着市场发展。除少数知名企业外,大部分物流企业的规模小,服务单一,管理、信息和装备技术落后,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能力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物流策划方案、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从而物流成本高昂。在金融危机中生存越来越困难,致使企业将竞争目标集中在低层面的价格战上,导致恶性循环。

外资进入后西部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对策

1.树立现代物流意识,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

西部地区物流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要认识到在激烈的物流产业竞争中企业是不进则退,要树立现代物流意识,要逐步向高附加值的物流业务转型,拓宽业务类型。现代物流是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为内容的一系列供应链,企业在立足于运输、仓储等基本业务上,要逐步涉足其他物流环节的增值服务,如提供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在物流市场的发展中要适应市场一体化物流服务的要求,根据客户的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打造优势产业。如天津大田集团把快递业务转让给外资企业,依托覆盖全国的业务运作网络,专注于为制造业做供应链服务(资料摘自《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现状调查》)。西部地区物流企业还要逐步改变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财富,积极吸引高级物流人才,开拓高附加值的业务领域。

2.多渠道融资,做大做强企业

西部地区的物流企业往往规模小,服务单一,在与外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要问题就是通过多渠道融资解决资金压力,做大做强企业。一方面,西部地区的物流企业自身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增强获得信用贷款的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应该针对西部物流企业构建多层次的担保系统,尤其针对中小企业要设立国家级的专项政策性担保机构。同时,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可凭借公信力和中立性,联合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建立行业“互保”、“联保”机制,构建西部物流企业信贷信用平台。通过多渠道融资,帮助西部物流企业集中财力发展企业规模,在硬件上实现自动化、网络设施、信息化技术等,在软件上要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等,做大做强企业。

3.科学定位,构建物流联盟

西部地区的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科学定位,清醒地分析自身特点,确定定位。不能直接照搬国际大型物流公司的方法,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力与优势,首先将自身优势品牌化,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业务。针对物流企业实力弱、网络资源缺乏的特点,构建物流联盟。

篇9: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对策

一、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现状及成因

(一)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现状

西部地区属于民族聚居区,也是中外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之地,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般性和西部民族地区特殊地缘性的统一。西部民族地区广大民众的法律观念、法律认同和法律行为,受到国家法令、家族宗法、宗教教规与民族习俗为主体的民族法律文化多重的影响。加上西部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带,生活方式较为保守,法律关系主体的素质较差。现代法律文化淡薄,习惯势力和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地制约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律进步。因此,国家虽然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但其立法精神并没有充分渗透到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生活中,许多人依然生活在教法原则、习惯势力、伦理规范、行政命令、权威意志以及“土政策”“土法律”构成的各种“类法律秩序”中。尽管人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观念逐渐增强,但还有一部分人不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二)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成效不明显的原因

1.执法机关缺乏监管力度,司法腐败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西部民族地区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的甚至执法犯法,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严重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查处的行政执法人员违法违纪案件数多起。此外,有罪不究、裁判不公、违法办案、刑讯逼供等诉讼中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的反映强烈。

2.市场经济发育缓慢的影响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以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等方式大力扶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给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促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但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为明显。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主体缺乏活力、规模较小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法制现代化进程缓慢。

3.西部民族地区区域自治立法滞后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为保护各少数民族社会成员的各项合法权益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但该法律体系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西部民族地方法制建设和立法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民族地方法制建设的基本法,仍比较原则,实践中难以直接引用操作。因此,急需根据形势发展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和法规。

二、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特点

(一)民族性

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内容上看,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要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对象上看,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要调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民族地区之间,自治机关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从背景上看,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不能脱离其赖于存在的历史、经济、文化的民族根基。因此,民族性是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本质特征。

(二)综合性

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综合性表现在法规体系、调整手段和法制目标等方面。在法规体系上,要加快经济、行政和涉及刑事、民事的法规的立法,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使公民有法可依。在调整手段上,要根据实际情况,达到引导、协调社会关系的发展或压制不法行为,对不法行为者形成威慑。在法制目标上,要建立综合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推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健康发展,避免片面性。

(三)复杂性

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面临着要处理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西部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的关系,西部民族地区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关系,西部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法制现代化的关系,落后的经济状况如何与市场经济接轨等等。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西部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三、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对策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也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通过立法等活动把西部建设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上来。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发展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法制宣传水平

西部民族地区长期受小农经济和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民主法制精神先天不足,且受极左思想影响,政治意识重于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加上受教育程度有待提高等等。因此,要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公民逐步树立民主法治观念、权利本位观念和自由平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执法责任制

首先,政府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其次,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有效地提高领导班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加强对现有干部的法律培训;再次,强化监督检察,坚持公开制度,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执法机关内部应建立健全审、监、执等主要环节的相互制约机制。

(三)增强社会民众的法律意识

加大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宣传力度。因此,在今后的普法工作中,要注意公众学法的专业化,例如,向农民宣传《农业法》,向工人宣传《劳动法》,向城市居民宣传《税法》、《环境法》等。此外,要有计划地向西部地区输送法律人才。最主要的途径是普及基础教育,切保适龄儿童均有受教育机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就一个开拓创新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朱玉福.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族法制建设回顾[J].贵州民族研究,2009,(1).

[2]雷群,陆铭宁.对新时期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现状的思考[J].决策管理,2006,(23).

篇10: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影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很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就是其中之一.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是对劳动力资源数量、质量的开发.劳动力价值的体现,仅靠开发还不够,还需要合理利用,根据市场需求配置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劳动力资源的保护是制度、政策、法律的保护,其目的在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保障劳动者的各种权利,实现劳动的最终价值.

作 者:滕晓慧 姜言文 TENG Xiao-hui JIANG Yan-wen 作者单位:滕晓慧,TENG Xiao-hui(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姜言文,JIANG Yan-wen(内蒙古党委,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5)

篇11: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院系:金融学院

班级:07金融3班

姓名:史维

学号:702120159

指导老师:张启智

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在西部大开发的指导与促进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在有丰富自然资源的依托下快速发展,但与东部区相比,西部区的经济还是大大落后的,其重要原因就是融资投资体系的落后。投资体制落后、投资渠道狭窄、投资力度不够等问题直接制约了西部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改善西部投资环境是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势劣势、西部地区利用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西部地区引进与利用外资问题的解决三个方面对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问题做初步探讨。

目录:

一、西部投资环境的主要优势

(一)、自然资源丰富

(二)、劳动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三)、中央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多个优惠方针政策

二、西部投资环境的主要劣势

(一)、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二)、科技和教育落后,严重缺乏人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第二产业依赖严重

三、西部地区引进与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一)、引进外资规模偏小,与东部地区的规模存在很大距离

(二)、引进外资渠道单一

(三)、利用外资的质量不高,且直接的比例小。

(四)、外资的利用投向不合理,加剧了西部产业结构的失衡

(五)、以资源环境换取外资,生态环境成本加大

四、对引进与利用外资存在问题解决的建议

(一)、加大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政策效应,完善政策机制

(二)、加强金融机构对引进外资的中介作用,引导外商企业在西部投资

(三)、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放宽利用外资的条件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清晰合理、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强化利

用外资的区域导向

篇12: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与对策

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农业转变生产机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起步晚,水平低,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均处于明显的劣势,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发展外向型农业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在分析外向型农业基本特征和中西部地区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西部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对策.

作 者:谢守红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系刊 名:世界地理研究 PKU英文刊名:WORLD REGIONAL STUDIES年,卷(期):200110(3)分类号:F292关键词:外向型农业 中西部地区 模式 对策

篇13: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中央自2007年作出推进全民创业的部署以来, 特别是为应对金融危机, 促进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服务效能的扶持政策, 为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但同沿海发达省份相比, 中西部全民创业的步伐仍比较缓慢, 还存在一些制约“瓶颈”亟待疏通。

二、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存在的问题

1、创业氛围不浓

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中西部地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比较明显, 特别是中部几个人口大省, 有创业需求的人口不在少数。但是调研发现, 受传统地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 大部分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在思想上仍比较保守, 竞争意识不足, 普遍存在着“开店不如打工”———怕冒险、“投资不如储蓄”———怕吃苦、“合资不如单干”———怕合作等思想顾虑, 很多返乡农民工虽然对沿海发达地区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民营经济有直观感受, 但是回到本乡本土后, 受种种因素影响, 最终打消创业的念头, 很难凝聚成积极的创业氛围。

2、创业主体不强

一是创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调研发现, 中西部地区创业人群中, 从城市到乡村, 创业载体的分布逐步从公司制企业过渡到个体工商户, 越到基层, 以个体形式进行创业的比例越高。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停征“两费”的政策大大降低了从事个体经营的成本,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部分基层创业群众的力量仅能满足于“个体”这样的初级经营模式, 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很低。二是结构不平衡、投资盲目性强。调研发现, 在河南、湖北这样的农业大省, 新登记注册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三、第二产业, 从事第一产业的企业很少, 反映出创业经营与带动农村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即使在数目占绝对优势的第三产业中, 也呈现一进一出的商业零售业、餐饮业比较多, 而现代物流、仓储运输服务等新兴行业非常少的状况。出现这种极度不均衡的状况, 主要是由于创业群众自身能力、知识、资金有限, 同时这种状况也很容易造成盲目投资、部分行业过度竞争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三是管理模式粗放、竞争能力弱。部分个私业主文化程度较低, 素质不高, 缺乏战略思维能力, 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大部分个私企业管理方式粗放, 主要以“近亲繁殖”、家庭式管理为主,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很少;有的缺乏安全和环保意识, 存在安全隐患和污染不治理、治污不达标的问题, 以不承担或少承担社会责任换取企业的眼前利益;依托商标广告开拓市场的意识淡薄, 舍不得在这方面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 但运作不规范, 效益还未能显现, 一些农民因此误认为入社并不是创业的一条途径。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很多新创业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往往一“下海”就“呛水”。据不完全统计, 在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中, 存续经营超过两年的约为2/3, 存续经营超过5年的不足一半。

3、创业服务不优

一是创业信息平台不完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信息就意味着商机, 信息就意味着机遇, 信息就意味着财富。但是对于中西部这样没有成熟创业信息平台的很多地区来说, 广大创业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调研发现, 绝大多数创业者获得创业信息最终引起他们创业实践的信息渠道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从先行创业实践的亲戚、朋友、邻居那里观察、询问, 甚至道听途说;另一种则是从广播、电视、报纸上铺天盖地的“创业”、“致富”、“加盟”等广告中寻找路径。这两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往往都是严重不对称、不完全的, 甚至可能是虚假的、诈骗性的, 给广大创业者带来巨大的风险。调研中听到有创业意愿的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如果政府能够提供一些权威的创业信息就好了”。二是优惠政策落实过程中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虽然各地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但在落实过程中还不够人性化。从政策的覆盖面来看, 相比大企业、招商引资企业的政策优惠, 对小企业、对本土创业者的政策优惠还不多、不够。从政策的宣传层面上看, 各部门在宣传过程中往往都是站在自身角度, 大篇幅地宣传条文, 而对于广大基层创业者来说, 他们最想知道的是办这个事需要哪些程序, 走哪几步路, 新政策给他们省了多少成本等信息, 而不是自己去研究、揣摩那些繁冗晦涩的条文。从政策的具体落实层面看, 虽然各地都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 实现了集中办公, 但对于并不熟悉行政许可程序的广大基层群众来讲, 仍普遍感觉各部门的协调性、统一性还不足, 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 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一个审批跑十几趟”的情况。三是融资渠道还不适应创业需求。虽然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 但融资难仍是许多创业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国有银行利息低, 但创业者难以贷到, 小额贷款公司在中西部才刚刚起步, 而民间银行基本上是高利贷。一些创业者在难以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情况下, 只有通过民间融资方式借高利贷。四是社会保障还不适应创业需求。大多数初创业者都是倾其所有资金甚至负债经营, 一旦赔本, 就会元气大伤, 甚至影响其基本生活, 而他们很多人都没有享受医疗、社会保险, 对于创业风险存在很大顾虑。

三、对策建议

1、加大指导、帮扶力度, 进一步培育创业主体

一是在形式上不拘一格。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 不拘一格发展创业主体。结合自身实际, 创业者既可以“贪大求洋”, 也可以小打小闹;既可以自主创业, 也可以抱团经营;既可以办企业, 也可以干个体;既可以办厂开店, 也可以摆摊设点;既可以进城开工厂办公司, 也可以立足农村搞农产品加工贸易、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立足本地在家门口创业, 也可以走出去创业;既可以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也可以引进外地客商来本地创业;提倡采取加盟连锁、网上开店等新型营销方式。在农村, 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产业化经营。在创业领域上, 贯彻“非禁即入”的原则, 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入的领域外, 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开放领域, 都应无条件地对个体私营经济开放。二是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对小企业、本土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与国有集体企业、外资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在投融资、贷款、土地使用、人才引进、市场开发、税费管理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实行公平统一的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要坚持“四个一样”, 即本地投资者和外来投资者一个样, 投资小的项目和投资大的项目一个样, 个人投资者与企业投资者一个样, 一、三产业发展与二产业发展一个样, 确保让优惠政策实实在在地惠及所有创业者。三是在帮扶上尽职尽责。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入企业、个体工商户中进行走访调查, 面对面了解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履行职责, 帮助解决;对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老弱病残人员等特殊对象实行重点扶持;指导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利用商标和广告开拓市场;引导企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2、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应该针对广大中小创业者的切身需求, 研究解决化解“融资难”的问题;各级农村信用联社、地方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应积极开辟针对这些创业者的贷款服务, 帮助他们突破创业成长期的资金瓶颈。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各级政府应积极组织开展对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等群体的集中技能培训, 要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文化素质,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会他们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 提高其创业能力。三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对市场主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建议, 形成分析报告, 为各级领导制订政策和市场主体投资创业提供参考。建立网上投资项目库、全民创业优惠政策库、劳动力资源信息库, 做到可上网查询。可因地制宜规划、改造、再利用现有存量用地和闲置厂房、闲置校舍等, 加强下岗职工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妇女创业中心建设, 开辟各种类型的创业信息交流“市场”。要对中介机构、广告发布加强监管, 对提供、发布虚假创业信息进行欺诈活动的, 依法严肃查处, 保障创业群众合法利益。四是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 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使之成为承担创业者经营风险的坚强后盾。五是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以地方政府为牵头单位, 建立市、县两级全民创业服务指导中心, 可以与现有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起办公, 设立专门的咨询服务台, 为前来办事的群众免费发放服务指南。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改变创业群众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状。各乡镇也应成立全民创业服务指导中心, 为基层群众开展政策、信息、技术和融资指导等服务。

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重视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支持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将所需要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战略性高技术研发服务外包, 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研发;支持中小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或开展研发服务外包。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全面开展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和认定工作, 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促进社会资源向创新型企业倾斜, 各类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予以优先立项和支持, 引导更多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重视科技孵化器发展。孵化器是自主创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进一步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从规模化建设、提升发展、培育科技企业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扶持措施, 设立孵化器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各类孵化器, 对新组建的孵化器, 按照其孵化面积给予补助;提高孵化器管理团队积极性, 加强孵化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许进:中小企业成长中的融资瓶颈与信用突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张涛、熊晓云: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赵常庆: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4.

篇14: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对策研究

一、西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及乡镇企业发展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中存在着两种结构不同的部门,一是劳动生产率极低,产出较少,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农业部门,二是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产出较多的工业部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在市场竞争规律的作用下,贫困县往往只能选择收入弹性低的资源型产业,同时遇到数不清的“瓶颈”,进而陷入落后更落后的“马太效应”的旋涡。由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又存在着二元化这种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两个部门在现有生产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造成县域经济的发展困境,使得地区贫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据统计,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约分别比东部地区高5和8.5个百分点。因此,如何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成为了讨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论题。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村乡镇工业植根于传统的农村经济之中,在制度文化等方面与农村社会有着许多的同构因素,一方面易为农村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又可为把农民组织到农业以外的经济部门中准备条件。同时,农村乡镇工业又是现代工业扩散的结果,在组织技术方面同外界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联系。这样一来,农村乡镇工业便自然成为二元经济的桥梁,成为打破二元经济之间障碍的重要力量。事实上,现阶段我国西部乡镇企业已经承担起三大社会经济功能。首先,乡镇企业发展为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释放出农业剩余以支持农村工业化发展;其次,以新的收入使千百万农民擺脱贫穷的困扰,迅速走上致富的道路,从而开辟了广阔的农村市场,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需求;另外,按照天赋资源结构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向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将有可能填补农村传统产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结构断层。一些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由于贫困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经济发展跟上了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基本特征分析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八五”以来,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贯彻“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坚持立足当地资源,实行多层次、多行业、多种经济形式,走乡镇办、村办、组办、户办、联户办一齐上的路子,拾遗补缺,为支持产业配套,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但西部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管理粗放等问题,总体特征表现为:

1、乡镇企业已成为贫困县重要的建设力量之一,对支援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社会财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取得了积极的作用。与县域农业、工业经济相比,乡镇企业适应性强,独立性强,能够紧密依据当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体现出了在市场经济中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潜力。但应当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提高乡镇企业总收入和人均收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低效使用,大力支持和发展富有资源优势的特色和乡镇办工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流通体制。

2、县乡镇工业在乡镇企业中占有主导地位,乡镇企业部门结构的调整体现出了自发性特征。在乡镇企业中,工业企业占有主导地位,个体企业占了绝大部分,并在县乡镇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小、缺少拳头产品、损失浪费严重成为必然现象。这一方面要求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私营个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另一方面要求必须加强统一的布局与管理,积极推进企业合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扩大规模,逐步形成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大型或较大型企业,促使部门结构的优化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3、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通常贫困县地处山区,多年来以农为主的思想取得了农业的进步和农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其它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再者受行政地域的限制,信息不畅,市场容量小,难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引进县外资金扩大乡镇企业规模造成了困难;此外,人才及资金的极度匮乏使得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资金效益难以发挥,体现不出乡镇企业产品优势,为进一步的规划、管理与发展造成困难。

4、乡镇企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科技与管理人才的奇缺。西部贫困县虽然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不足,实际技术人才更寥寥无几。所以,缺少技术人才,使企业难以自行设计与开发新产品,资源的深加工受到严重的限制,产品附加值低,创利少,发展缓慢;缺少管理人才,企业化管理程度低,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损失浪费严重,阻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西部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当地丰富的资源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依托,狠抓产品质量,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1、提高农特产品加工能力,积极发展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农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弱质产业的状况,必须大力发展农林产品深加工。鼓励乡镇企业进行农林特产品的深度加工系列开发,既可以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利润低,商品率不高等问题,又可通过产品链的延伸,促进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形成,有利于农村产品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此外,还可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机械加工类和建材矿山开发类等乡镇企业。

2、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乡镇企业产品升级,结构合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仅是各产业和行业之间划分合理的比例关系,还包括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带动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改进,进而反推企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就是要按照市场要求,立足本地资源,全面改进产品品质和质量。当前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应根据市场状况实行改制或改造。并引导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实现规模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地方名优产品,拓宽市场,增加新品种,提高知名度。在技术结构的调整中,可通过配套协作,吸收在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实用技术,建立乡镇企业高、中、低多层次相结合的技术结构和分工协作技术网络。

3、集中力量,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西部贫困地区创办的乡镇企业大多数是规模小,设备简陋的中小型企业,虽然说经营较灵活,适应性较强,但毕竟要素投入水平低,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批量生产,在激烈的竞争中缺乏规模性,难以创出名牌和优质产品,造成内在的不经济。因此,除了继续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适应于小规模经营的企业如农副产品加工,商饮服务等外,应积极创造条件,兴办有一定水平,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此外还应加强乡镇企业内部的横向联合,组建区域性乡镇企业集团或中心。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协作,促使生产要素由平面式扩散状态向立体式聚拢,以产生聚合效应推动县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形成规模优势,并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扩散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针对实际情况,推行股份合作制企业。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可以明晰乡镇企业产权关系,有利于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解决乡镇企业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三缺”矛盾,从而有利于完善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也为县域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创造良好条件。

5、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西部贫困地区应加强智力投资,普及小学及初高中文化教育,办好农业中等职业技校,加强对乡镇企业职工的专业培训,分期分批轮训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提高其领导水平和业务技能。要通过培训、引进、招聘和代培等方法多方培养或引进人才。如把现有人员送出去学习,建立各种技术培训学校,常年开展短训班。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为本区稳住人才,吸引人才创造条件。

上一篇:“福娃”手电筒作文下一篇: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