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水利科技论文

2022-04-19

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多发轫于三线建设时期,多服务于国防建设的需求,后通过军转民,也发展了一些民用的装备制造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指出,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基地是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目标内容之一,装备制造业将在西部下一个10年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西部地区水利科技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论文 篇1:

现阶段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战略对策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应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战略重点。’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包括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环境。

关键词:西部 结构调整 发展方式 转变

一、现阶段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战略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约占全国人口的1/3,土地面积的71%。不仅人口众多,而且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西部地区发展。

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也是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拓展我国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不断改善民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国家不断加大投入,西部大开发取得巨大成就。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结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互动,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广大干部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各族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部大开发不仅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也为全国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西部大开发不仅造福了西部地区人民,对全国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也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但现阶段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特色优势产业亟待培育,“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因此,现阶段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

现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我国各项工作都要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经济结构调整既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同时又是中央对现阶段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也应把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在整个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主要是以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等为战略重点。我国现阶段也就应该把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包括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环境。等等。

在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把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内容。

这是由于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关键性因素就是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小,产业配套能力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较大,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粗放型经济特征明显,比较优势没有在国内外市场得到充分发挥。要进~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应从产业布局上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结合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1、现阶段我国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应逐步提高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努力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改变重工业偏重,轻工业产品老化,技术含量低,信息产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发展和现代农业不足的格局。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支持力度。为此,应努力抓住有利时机,将西部地区那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科技成果加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应加大力度解决西部地区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转化速度慢等转化难问题;应努力加快西部地区适用于民用的军用高科技产业向民用转化的步伐。为此,需要多渠道筹集军用高科技向民用产业转化的高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需要加快这些转移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扩大这些企业的服务领域,同时还需要在加快这些转移企业的技术进步的同时扩大其技术产品转移;应重点扶持一批西部地区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并使它们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具有竞争力;应在西部地区重点大力发展太阳能及风能等新能源及其装备产业、新一代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产业、高性能材料和功能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高速铁路、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产业,并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应完善西部地区金

融组织体系,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快西部地区区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快西部地区金融业、保险业、信托业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各级物流中心和流通网络建设。加快西部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加快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咨询、服务外包、商务会展业发展。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应重点建设优质粮油,优质商品猪和特色畜禽、特色效益农业生产基地,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突破口,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新跨越。

2、现阶段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科技进步。

在农业领域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根据各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在种子、耕作、病虫害防治、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上采用新技术,努力实现科技进步的新飞跃:

在工业领域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速度,加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完善企业创新环境,加强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中小型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成为产品和技术开发主体,鼓励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

在第三产业领域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的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3、现阶段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

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实施城市群和产业集群战略,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规模经济,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打造精品投资环境,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4、现阶段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大开发区建设和发展。

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完善各类开发区基础设施;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完善设施、创新体制,提高各类开发区发展高科技产业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建设一批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开发区,努力使各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和龙头。

三、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在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把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要内容。

这是由于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都差距继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关键性因素就是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乏力,并且目前西部地区资源产品就地加工的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流通等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特色优势产业亟待培育;同时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又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必须进一步结合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现阶段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特点、产业基础、支撑条件、需要与可能,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快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和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和煤炭产业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优势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和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应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大型水电项目和中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和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钒铁、稀土、有色金属等稀有优势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制造、节能环保设备、数控机床和石油钻采成套设备等重点的世界知名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集成电路、软件及信息服务、数字视听、新一代平板显示、军工电子、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数字医疗等为重点的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以猪、牛、羊、酒、烟、茶、菜、药、丝、麻、林、竹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四、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结构调整

在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为此,应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全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这是由于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一个童要因素又在于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西部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业增效不高;西部地区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受过初级培训,广大衣牧民缺乏持续增加收入的渠道和门路,农民增收不多。特别是边远高寒山区、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等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十分艰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很弱。新农村建设困难大。为要加快西部发展必须继续努力解决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乃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本途径。

1、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应做好城市合理布局规划,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做好城市合理布局规划应做好主体城镇群合理布局规划、核心城市合理布局规划、区域中心特大城市合理布局规划和民族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合理布局规划。

坚持城镇化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县中心镇建设,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特色突出的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要通过努力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增强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要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和谐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百姓真正享受到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利益和甜头。

2、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全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应总结推广重庆、成都等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经验,扩大改革试点

范围,加快统筹城乡改革。

应统筹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和行政社会管理,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动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资本和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发展;

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家属有序转为城镇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平等共享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应把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区域扩大到西部地区有条件实行的市、区、县。

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发展环境

在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发展的软硬环境。

改善西部地区发展的硬环境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这是由于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重要环境因素就是西部地区发展中基础设施依然滞后,特别是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依然滞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特别突出,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的补偿机制还不健全。要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硬环境,必须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

1、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继续完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体,兼顾发展其他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应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应抓好在建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努力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应加快西部地区交通网络建设和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应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建设西部地区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出海通道、西南地区连接西北地区的南北通道以及我国连接周边国家的国际通道;应把西部地区作为国家公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路段。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应加快西部地区大中型干线机场建设和改造,加快对改善边远地区交通条件、促进旅游等资源开发以及应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线机场建设;应加快西部地区内河航道治理、重点内河港口建设,提高出海通道能力;应加快西部地区水利基础设施、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和城市水源工程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应加快西部地区油气管道和城乡电网建设;应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地理信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应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应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和用电和通乡通村道路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注重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部门协作和监测评估,促进生态环境整体趋好。应加快推进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的综合治理;应加强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的综合治理。加强沙区林草植被保护及牧区水利设施、人工草场和防护林建设;应加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建设,加强小流域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应加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的综合治理,推进西藏等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应加强西南石漠化防治区的综合治理,加大封山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和农村能源建设;应加强西部地区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综合治理,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应加快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应加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西部地区在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推动东西互动、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坚决不能把东部地区污染的企业搬到西部地区。

改善西部地区发展的软环境应加大对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持力度。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缩小西部地区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进一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已有的专项转移支付,应进一步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还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支持力度等政策。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特别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的专项拨款补助。增加对西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政补贴、扶贫救济、文教卫生补助、边疆地区补助、基本建设专项补助费、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以及“西藏地区补助费”等直接经济援助。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中央应实行加大对西部地区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对西部地区的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应适当提高税额,增加资源产地地方财政收入;对西部地区地震灾区的农业、能源、资源开发等“瓶颈”基础产业和开发区,优势产业试验区,以及各种知识经济产业、研究与开发产业、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应进一步实行特殊税收优惠政策;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投资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投资倾斜力度;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应取消西部地区县以下(含县)以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应继续通过发行长期国债或专门发行西部开发特别国债或西部建设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将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国家直接投资西部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治理项目。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西部地区金融服务力度;应深化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和发展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鼓励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通过资本金注入和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等方式,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应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支持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再融资;应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投资基金;应大力规范发展西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应结合西部地区发展实际实施信贷倾斜政策。对各家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向西部地区的信贷投入,可不计入总行信贷规模;应在西部中心城市设立西部开发银行,给予西部开发银行较大的自主权;应鼓励外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到西部地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拓展营业,为西部的资金需求开拓渠道;对西部地区的存款利率适当加以提高,形成东西部的存款利率差;中央银行可适当降低西部地区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贴现率和再贴现率;应扩大西部地区企业发行债券的规模并在审批额度和审批程序上向西部地区倾斜。

责任编辑:姚开建

作者:纪尽善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论文 篇2:

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研究

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多发轫于三线建设时期,多服务于国防建设的需求,后通过军转民,也发展了一些民用的装备制造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指出,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基地是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目标内容之一,装备制造业将在西部下一个10年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装备制造业已经在西部省份工业产值中占据一定比重

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在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国防化特征,是以国防科技工业为先导的,历史上曾为开发西部和国防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的装备工业积极转型,特别是通过军转民,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步壮大了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规模。2008年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59亿元,连续6年保持了30%以上的快速增长。从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占当地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来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据较大比重,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优势更为明显,比重高达8.69%,成为西部地区工业中的支柱产业。并且从2005年和2009年的数据比较来看,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普遍呈现上升的势头。

(二)部分省份已经形成自身优势

西部省份的装备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从西部地区各省份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重庆、广西、山西等省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7大装备制造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优势十分明显,其次为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西部地区相关省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秉承了其新中国成立初期军工产业、国防工业和央企的基础,并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军转民等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德阳重大电力装备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西安、重庆、包头、柳州、天水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和大型锻铸件加工生产基地,四川、甘肃核电装备生产基地,重庆、成都、西安、柳州汽车、新型摩托车生产基地等。

(三)部分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在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中,有一些行业或产品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计算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工业产业工业总产值的专业化指数,可以发现西部地区不同省份7大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专业化指数差异很大,部分省份在部分装备制造业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指数,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广西在专用设备(1.14)和交通运输设备(1.46)领域具有比较优势,重庆在交通运输设备(3.41)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1.14)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四川在专用设备制造(1.17)领域具有比较优势,陕西在专用设备(1.14)和交通运输设备(1.11)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详见图1。

(四)自主研发能力较强

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主要是依托军工、国防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发展,目前,军民结合型的装备制造业已成为西部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这种特殊的发展背景,为其营造了良好的自主研发环境。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整体科技力量强,人力资源数量大、素质高,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国家为了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通过大工程、大项目(首套)装备国产化的拉动,进一步推进了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部分产品已经在国际上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整体比较优势在下降

西部地区在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存在不少的劣势,比如相对偏僻的区位、有限的有效需求市场、较差的配套条件、较高的运输成本等。通过对比西部地区12个省份7大装备制造业,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省份的所有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部分省份部分行业的专业化指数甚至由1以上跌落到1以下,如内蒙古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重庆的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四川的通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其专业化指数都是由2005年1以上跌落到1以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东部沿海地区在集聚高端要素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发挥,而且随着部分装备制造业大(巨)型化、成套化的趋势,不得不向港口和沿海地区集聚,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存在进一步弱化的可能。

(二)产业集群化程度比较低

在西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目前仍是装备制造业的主力军,此外,西部地区不少装备制造业是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军工、国防或中央骨干企业,构建产业集群还面临种种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由于生产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导致成套设备的研制能力不强,没有形成有机的、强大的产业链条。目前,西部各省市区装备制造业中,除四川的发电设备和机车车辆、重庆的输变电设备和汽车摩托车工业、陕西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有较强的成套供应能力外,其他产业成套能力都较差。由于集群化程度低而导致的成套能力薄弱、产业链条短是制约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三)产业的嵌入型特点突出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嵌入型”特点突出,与当地融合度不高,根植性不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非常突出,产业组织程度比较低。一方面,由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许多最终产品装配厂片面追求“大而全”,搞自我配套,使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大企业的协作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小企业不专、不精,没有特色,生产的产品性能不稳定,可靠性较差,影响了成套设备的整体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企业的发展。

(四)高级人才缺乏

西部装备制造业人才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人才大量流失。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很长时期都难以避免。不仅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很难流入西部装备制造业企业,而且现有人才也难免流失。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大企业入驻西部各省市区,就地“跳槽”的人才又日渐增多。二是人才结构矛盾突出,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三、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

(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集群化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产业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产业链条长,关联产业多。由于特殊的发展背景,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条较短,集群化程度不高,今后应下大气力调整产业的组织结构,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以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中介协助为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与产业组织合理化为主线,以西部地区下一个十年开发为契机,努力建设西部地区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构建起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形成上中下游和其他相关产业相衔接,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区域聚集形态。通过培育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和挖掘提升价值链来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由单个企业的“节点”优势形成产业“链群”优势。

(二)提高根植性,促进融合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发挥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就必须能够有效融入属地发展,切实改变企业发展与当地发展“两张皮”的现象,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根植性,推进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企业与属地院校等相关资源的整合,把各方面的力量和优势集中起来,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构建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高地。一是要理顺装备制造业中中央企业与属地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在财税、土地、人才、科技等方面能有所突破,破除西部地区中央企业与属地之间的种种藩篱,形成互利共赢、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要借军转民的契机,积极推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

(三)依托重大项目,推进重点发展

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要依托国家相关的重大工程,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高铁建设、重大电源建设、重大资源基地建设、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等,鼓励和支持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推进西部重点地区装备制造业中的重点行业发展,形成面上跟进、点上突破的发展格局。依托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德阳重大电力装备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西安、重庆、包头、柳州、天水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和大型铸锻件加工生产基地,四川、甘肃核电装备生产基地,重庆、成都、西安、柳州汽车、新型摩托车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装备,输变电、石化、环保成套装备,轨道交通、钻井设备,大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摩托车、重大医疗仪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

(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多元化发展

针对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市场空间相对有限的现实,要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多元化发展。一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在保障国防安全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外资进入,通过借力发展,拓宽装备制造业的投融资渠道。二是积极参与国内国外合作,推进市场的多元化。西部地区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一方面通过合作强化西部地区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借助合作推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市场的多元化。同时,利用向西开放推动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国际化进程。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国际化进程,拓展多元化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

作者:贾若祥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论文 篇3:

中国向“西”看再攀新台阶

“西部大开发”这个词汇诞生于1999年。当年6月,江泽民同志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时机已经成熟,随后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西部大开发“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年时间弹指而过,中国经济版图已因西部大开发悄然改变;而今10年建设功成,西部大开发又站上了全新的起点。

十年西部开发成就卓著

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10年,是党中央绘就的宏伟蓝图逐步化作现实的关键10年。这一时期,打基础、调结构、整生态、建市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再徘徊,开始走上良性发展循环的轨道。

2000年至2009年,国土面积占比超过七成、总人口占比将近三成的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GDP年均增长12%,高于同期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近2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9%,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此期间,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10年累计新开工建设了120个重点工程,西部国家重点工程总投资达到2.2万亿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超过3万亿元。

第一个10年,中央与西部各地方齐心搞建设,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新增公路通车里程超过9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1.6万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万多公里,青藏铁路的通车更是填补了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省区的空白;西部12个干线机场和30个支线机场实施了大规模改扩建,新建支线机场21个,民用机场总计达到81个,占全国机场总数的49%。

第一个10年,西部地区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民生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近9%。2008年西部地区的就业人口达到2亿人,比2000年增加2229万人,中央财政累计对西部地区安排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1994亿元。同时,中央财政投入西部地区的扶贫资金累计近600亿元,西部贫困发生率下降10.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减少近3000万人。

第一个10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家实施了草原保护与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环保项目,累计退耕还林4亿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效保护了13.9亿亩森林资源,占全国森林的60%,新增森林面积950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27亿亩。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中央扩大内需43%以上的资金投向了西部地区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振兴、技术创新和灾后重建等领域,并且带动了地方和社会资金投入西部大开发。当年全国经济增速前5位的省份有4个在西部,西部经济增速高于东部2.8个百分点。

进一步发展有赖转型升级

西部开发十年成就喜人,各方面软硬件水平快速提升,人民生活状况显著改善。在经济增长的相对速度方面,西部地区正在大踏步地赶上东部地区,但两者经济增长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西部大开发伊始,东西部的人均GDP相差7000元,如今这一差距已扩大到21000元。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官员坦承,在GDP、地区财政收入水平、人均GDP水平方面,再过100年东西部地区也不一定能拉平。

另外,过去10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中央政府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本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脚步仍相对滞后。也就是说,西部地区自身的“造血”机能仍显不足,经济增长的根基仍然不稳,一旦中央投资由于各种因素出现减少,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很可能出现下滑。同时,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而且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也在客观上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非公资本进入不便。在这种局面下,为了保持西部地区经济的高增长,之前一个时期,政府不得不继续扮演着类似计划经济时期的那种角色,同时承担着经济建设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双重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显然,无论是出于扭转自身欠发达局面考虑,还是出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的角度考虑,在下一个10年,乃至更长一个阶段,西部地区必须进一步加速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经济增长。为此,从战略方向考虑,在第二个10年中,应当逐步实现西部大开发建设方略的转型和升级。所谓转型是指,加速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由外生投资型向内生积累型转变,尽可能地减少对中央投资的依赖,不断提高西部地区自身的“造血”机能;所谓升级是指,改变西部地区主要依赖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局面,尽快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积聚强大的后劲。

有的放矢力攀“三大台阶”

今年7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今后10年西部大开发“上三个大台阶”的总体战略目标。与这三个战略目标相对照,未来西部地区发展的宏观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要实现“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一、二、三次产业成比例地协调发展,实现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工协作。

目前,西部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靠拼投入、拼资源求得GDP增长,热衷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事例并不少见。西部地区本身具有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种种浮躁行为的破坏力更为巨大。因此,在下一个10年,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尽快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例如,西部地区在承接来自国外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时候,决不能来者不拒,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了西部地区很难再模仿东部地区,走外向型发展的道路;同时,国内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现象的存在又决定了西部地区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应当谨慎,避免出现新的重复建设。为了优化产业结构,西部地区应当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根据中央部署,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续区,加快国家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应当继续发挥西部地区天然资源优势,不断夯实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通过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大市场的形成带来的经济联动作用,西部地区可以形成一条比较合理的产业链,而产业链的不断延展和加固将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打基础这样一个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之后,未来一段时期就应当细化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依据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来确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阶段而言,当前,西部地区有亟待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区,有依靠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发展工业的地区,有已经积累起一定经济实力开始发展本土工业的地区,也有个别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开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地区。对于这些发展阶段各异的区域,中央应当明确其各自的发展重点,通过扶植重点经济区和新的经济增长带的方式支持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不同地区实施有所区别和侧重的支持政策,不搞一刀切。而这些区域的政府部门也应当摒除“等靠要”思想,以我为主,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地争取中央的各项政策支持。同时,中央应当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完善先进地区的经济结构,实现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就要不断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西部地区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投入,另一方面仍需要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投入不断向民生倾斜,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在上升。但是,相对于实际需求而言,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比重仍然较低,用于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总量和比重更低。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广大、农业人口众多,其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不但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比,与西部城镇的水平相比较也有着较大差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都需要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份额:一是进一步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二是进一步增加公共事业服务投入,促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医疗设施的发展;三是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设施、生活设施和文化设施等方面,加大向西部农村地区投入的倾斜力度。在西部地区地方财政财力普遍有限,财权事权不对应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的情况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应当更多地担负起这方面职责。

第三,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就要进一步处理好西部地区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今年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我国的国土空间被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按照这种划分,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于是,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成为西部各省区普遍面对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仍有待于中央尽快制定具体的政策方针,从而确定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与遵从主体功能区规划之间合理的进退尺度。

显然,主体功能区规划属于国家层面的问题,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才是地方政府更为关注的问题。中央政府有必要严格审核各地的产业西进计划,加大西部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禁止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进入西部。同时,不断制定和实施优惠财税政策,鼓励高新科技和环保企业进入西部。

解决好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离不开财力支持,而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本身大多属于欠发达地区,当地的“吃饭财政”在客观上无力协调发展与保护诸多矛盾。因此,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尤为重要,只有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才能确保当地地方政府有能力提供公共服务和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具体而言,对限制开发区实行“支持—补偿型”财政政策,以转移支付、生态补偿为主要手段,支持限制开发区进行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特色产业发展,对禁止开发区实行“保障—补偿型”财政政策,以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为基本手段,保障禁止开发区的政府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当然,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也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等靠要”思想观念,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拓宽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地方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研所)

作者:卫如斯

上一篇:传统教师地位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文化整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