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2024-04-25

浅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精选9篇)

篇1:浅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党的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的重大理论创新,对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这两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你这次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探花。习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梦想才有理想,有了理想信念才能为之而奋斗。从这个意义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梦想,就是未来,就是方向,就是理想信念。这个中国梦,不仅仅GDP是世界老大,使用人民币;而且在政治上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人人都效法的制度、法律;文化上要有话语权,使用汉文字;社会上每个公民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由公平正义等。

二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上看,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总结出了适应自身制度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深化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认识提供了根本前提,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

三是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们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一个有共同价值认同和精神支柱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一个可以把全体人民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四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所谓通俗化,就是使理论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所谓大众化,适合广大群众需要,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这里关键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个“化”就是变化,变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作为公民个人,一要爱国,“爱国如家、爱民如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二要敬业,要“敬业乐群”、“忠于职守”,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三要诚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诚,言字旁加一个成,就是说的话变成现实了;信,人字旁一个言,就是人说的话。因此,古人曰“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等。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人都要以诚信为本。诚与信是连在一起的,做人要诚实无欺,这是人立身之本,治心之本,得人心之本,是人赖以生存的灵魂。四是友善,就是朋友之间亲近和睦。“友善”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友好、友谊、友情、善良、善意、与人为善等。友善就是力量,友善就是胜利,这个真理早已被我国人民百余年来的斗争史所证实。友善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体会到:友善,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每一个公民,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因此,公民之间应该彼此团结,应该友善他人,建立起一种和睦亲爱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高度,使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能行进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上,又不断有所变革、有所发展、有所超越,凸显中华文明的独特优势,从而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2:浅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2013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会时提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为培养合格人才、推进科教兴国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简单地说,所谓价值观,主要是指人生目的、人活着的意义、价值等。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具有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接受的全局性、整体性特征,反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而不是仅仅反映部分地区、部分阶层、部分领域、部分行业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提出,就应能够凝聚人心、汇集民智,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2.时代性。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代、一定地域、一定人群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具有时代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紧扣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

3.民族性。核心价值观是蕴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即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4.概括性。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浓缩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

5.崇高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6.稳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确立就不宜随意变动,应该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相对稳定,且常提常新。

7.导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具有“标杆”和“旗帜”作用,也要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己任,把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引导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8.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为各种不同文化层次和水平的人所接受,使老百姓记得住,利于普及、易于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最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在又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正如《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对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位。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都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两者各有侧重,特别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二是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便于阐发、便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具体全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三是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指向十分明确,每个层面都对人们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有利于更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

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自由、平等、民主,讲究个人自由、个人奋斗、个人才干,讲究社会平等、民主和民权。但西方世界的价值观虽然很诱人,但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宗教信仰。中国古人最高的伦理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怎么产生的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并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但是,各方面普遍反映不便于记忆,希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作进一步提炼、概括,鲜明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地方和行业为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行业精神,如北京提出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上海提出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湖南提出的“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杭州提出的“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解放军总部提出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司法界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公正、廉洁、为民”,公安部门提出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等等,这些都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伴随形势的不断变化、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的不断创新,更加精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呼之欲出。党的十八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鲜明提出“三个倡导”,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发展,有利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凝练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国家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典型特征,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国家。这一价值理想鼓舞人心,满载我们对于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我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党和政府不断重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会的公正和法治。近年来,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这一崇高理念,正是为了早日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使人民得到更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国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只要每一位公民都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社会一定更加和谐幸福,国家一定更加富强文明。

这三个层次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可以说,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这一内涵,既承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源本,又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现实;既借鉴了西方先进文化的价值优势,又赋予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实践,又着眼于世界社会主义的价值复兴。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既需要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既需要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目标,也需要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归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最终价值依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也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鲜明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回应人们的思想疑虑和困惑,进一步坚定人们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越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要把人们思想意志凝聚起来,没有一个有效发挥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所有这些表现出来的是具体利益、观念观点之争,但折射出来的是价值观的分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经济和军事力量是硬实力,文化、文化价值观及其先进程度是软实力。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光有硬实力不够,还要有强大的软实力。按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话说中国光出口电视机不能成为世界大国,只有同时也出口思想和价值观方能成为世界大国。基于建设世界大国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国家的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增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从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国家既有经济军事硬实力,又有文化价值观软实力,我国将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和说明中国,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当下中国,经过历史沧桑巨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发生了全面的变化。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没有核心价值观,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让国家社会迷失。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五、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集在精神层面,落脚在实践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系统工程和长远工程,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是朝夕之功。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育成熟用了上千年,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用了几百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作为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更应该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位置,融入高校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引导和帮助广大大学生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把“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融入到高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深化和创新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三下乡”等品牌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真切的亲身参与、深刻的实践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建设,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四)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教师研修、培训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继续开展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篇3:浅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是我们党在价值建设方面的又一次飞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回应了群众的热切盼望, 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提出具体有如下几方面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国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罗斯福总统在二战时期发表了很多著名的演讲, 在最危难的时刻他并没有说美国有多少飞机有多少大炮, 演讲通篇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的就是美国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与人权”。我们听到罗斯福在美国最危难的时候是用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共识, 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对于推动我国的发展同样重要。当前,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整个国家有没有强大的精神对于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否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改革有没有共识, 社会有没有共识, 最后决定整个国家的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从价值层面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这对于凝聚社会共识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所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国家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西方核心价值观挑战的必然要求

一提到核心价值观, 很多人就会想到西方的核心价值观。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相比我国来说要早很多, 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 西方思想家在社会的基础上, 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基础的核心价值观。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把他们的核心价值向外输出。马克思恩格斯阐述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时, 资本主义社会一定的阶级、国家或者社会集团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 强行把其他阶级、国家或社会集团纳入自己的意识形态认同中来。

当前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领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前沿。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本质上

责任编辑:卢琳皓

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较量。所以, 我们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 坚持正确导向, 提高引导能力,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所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回应国内主流价值观变迁的必要举措

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不是凝固不变的, 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我国的价值观就经历了从政治本位价值观为主体到多元价值观的变化。导致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社会的发展变化。当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发生变化时, 其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变化的越激烈, 价值观就越不稳定;社会的利益主体越多元, 价值观念也就越多样。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 加之我国现代化进程带有跨越式的特征, 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所以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念纷至沓来,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一时呈现无所适从的状况。我国社会思潮更是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的现状, 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影响, 表现出消极、颓废的观念有所滋长, 一些人精神空虚、信仰缺失、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消极现象。这些现象都说明主流价值的凝聚力下降, 社会各级迫切呼唤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 期待新风正气的形成。“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反映所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将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现象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所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回应国内主流价值观变迁的必要举措。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当前和未来实践来看, 现实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是一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铸造灵魂的工程,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篇4:浅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

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现为该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既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当代中国,只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结果。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性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借鉴和发展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这在民生、和谐、公正、自由等价值上充分展示了出来。

民主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规定和要求。在中国,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简代夏作民主”,意为作民之主。在西方,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一书,是由“人民”和“統治”两词构成,指人民的统治或权力。现代西方思想家们对民主作了进一步阐述,比如哈贝马斯重视和强调程序民主等。虽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但根本上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民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民主首先表现为国家形态,同时也体现在体制、原则和价值观等方面。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和人民意志,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决权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前提和基本要求。

和谐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的规定和要求。在中国,和谐观念出现得很早。《周易》中有“保合大和”的说法;老子强调“和异以为同”;孔子主张“致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等。在西方,“和谐”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指事物之间最佳的结合,如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的最初的和谐”。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社会领域。柏拉图认为“公正即和谐”。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指出,和谐是包括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标志着通过消灭阶级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高度协调统一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境界。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努力推进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公正是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关系及其原则的规定和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公正的思想。《礼记》设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西方,柏拉图明确提出“正义就是平等”。近代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平等论”,进一步宣扬了古希腊的正义思想。卢梭提出,公正就是公意,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公正原本质在于社会制度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仅仅追求公正是远远不够的。公正需要历史的依据,一旦忽视了历史精神和历史依据,对公正的追求和理解就会陷入“永恒公正原则论”和“乌托邦空想论”。与这些思想家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公正问题,把公正建立在对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基础之上,把公正的理想与历史精神融为一体。在他们看来,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体现公正,是公正的真正实现。

自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的规定和要求。《论语》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儒家对自由的理解。老子的“为无为”、庄子的“逍遥游‘,则典型地表达了道家对自由的体认和追求。到了近代,自由概念被运用到政治领域,出现了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观念。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个人无所顾忌的放纵,而是与遵守社会生活规则和法律相联系。在资本主义早期,自由主要针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神权,旨在解决人权与神权的冲突。18世纪末以后,自由主要是针对国家和政府的强权和过多干预,旨在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所有这些关于自由的思想,要么是主体服从于客体,要么是主体的精神具有无限能动性,都具有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由与“人类解放”联系起来,不仅将其作为个人发展的尺度,而且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他们认为,只有在扬弃了以往剥削社会的强制劳动和固定分工、特别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固定分工之后,人们才能实现“自主活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

把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必定会遭遇许多不可预料的重大历史课题和风险挑战。因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效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道德观、价值观扭曲,等等。如何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统一不同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旨在应对并且满足实践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价值认同和共识,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提高价值主体的自觉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价值主体分别是国家、社会、个体。马克思说过:“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要把提升每个公民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尤其要重视官德建设,以此来促进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公民的神圣职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会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步深化。与此相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将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

篇5:浅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贡献,又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部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中国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一)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初步明确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当时界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范围比较笼统,没有确定其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倡导的内容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涉及的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涉及的是社会制度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涉及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方向更明确、定位更准确,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确定了努力方向,明确了工作目标。

目前,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虽然已经起步,但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仍然艰巨,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真理,集人类先进价值观之大成,继续深入探讨、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百年树人”的系统工程和长远工程,不仅需要从基本内容、理论诠释、宣传教育、语言形式等方面系统推进,更需要从法理支撑、制度设计、实践转化等方面逐步确立。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法理支持。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单纯依靠社会自发形成的,而是要在科学揭示、正确认识其内在生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赖于国家执政集团的长期灌输、强化和引导,持之以恒地推进,做到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能逐步进入到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深处,形成人们自觉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要像我们党当年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那样,通过制定相关决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理论基础、历史渊源、科学内容、现实要求、实践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并要在我国宪法、法律规范和党章中明确规定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形成一种刚性规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做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三)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特殊时期,迫切需要分清价值主流与支流,迫切需要价值疏导和引领,这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价值建设提供了最佳时机。首先要创新理念,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大学生价值建设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新思路。

篇6:浅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5月4日,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了当代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对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作了精准的回答,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国家理想,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远大理想,实现这一伟大理想靠的是凝聚全体中国人的力量,而青年是我们国家、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更肩负着实现这一理想的历史重任。青年大学生又是当代青年的主体,他们的成长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正如所说:“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2]时代造就青年,时代呼唤青年。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崇高的历史使命。因此,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

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要培养青年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奋斗的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要明确自己身负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青年大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才会产生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只有把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才能使大学生具有献身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勇于承担责任,不断践履责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共识能够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奉为圭臬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一直在为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奋斗。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存在着偏面的理解或知行不一的情况,如对自由、平等、公正的绝对化理解,把自由、平等、公正理解为绝对的自由、平等、公正,表现为在学校生活中的不遵守纪律,随意迟到、早退、旷课等情况;大学生中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如前几年在西安发生的药家鑫杀人事件、近期在上海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给同宿舍同学投毒案。这些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性。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青年学生只有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才能保证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并且使中国的未来社会具有正确的社会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要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要正确认识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开阔眼界,锤炼品格。要注意增进身心健康,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要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并进。

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能够培育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尚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前途、命运。 当代大学生能否担当起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奋斗的责任,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追求,取决于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正如所说:“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4]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价值培养的最佳时机。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受当前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发生了深刻变化: 激情与消沉并存。一方面,面对理想的满腔热血,另一方面,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消沉。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有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模糊,把对事物价值的评定准则定位于能否获得经济效益、是否有利于个人生存与发展,导致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滋长,“一切向钱看”成为有些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存在着“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的价值取向。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学校蔓延,比如相互攀比、入党动机不纯、诚信意识缺失。这与大学生应有的特征不符,与祖国未来的需要不符。因此,大学生需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培育自己良好的精神风尚。

大学生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培育良好的精神风尚,要注重实践养成,规范日常行为,塑造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最真实、最直接的体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是检验其是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的最好标准。因此,要注重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高尚品格,端正学习态度,优化生活作风;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以小见大,从一点滴的小事做起,自觉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的要求体现于日常行为之中。

篇7:浅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2014年5月30

日)习近平

(2014-05-31)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同学们,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好!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我们来到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主题队日入队仪式,观看少先队员们开展活动,感到很高兴。再过两天,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了。在这里,我首先向你们、向全国各族少年儿童祝贺节日,祝大家节日快乐!

海淀区民族小学注重树德育人,组织开展了很多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刚才,听了几位同学和老师、家长的发言,很有收获。大家都谈到要加强德育工作,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很好,我们想到一块儿了。我今天来,也想同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中华民族 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 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

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 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段,我集中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集体学习,我作了 讲话,对全社会提了要求。“五四”青年节,我到北京大学去,对大学生讲了这个问题。最近,又到上海去,对领导干部讲了这个问题。今天,想对小学生讲讲这个 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就是《少年中国说》中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未来总是由今天的少年儿童开创的。去年“六一”时我说过,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 一代。少年儿童的心灵都是敏感的,准备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自古英雄出少年。”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 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

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由于大家还在学习阶段,社会阅历不多,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不一定能理解得很深,但只要牢记在心,随着自己年龄、知识、阅历不断增长,会明白得更多、更深、更透。在成长过程中,要结合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不断想想所记住的这些要求,不断加深理解。古往今来,大凡很有作为的人,都是在少年时代就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少年英雄的故事,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也涌现了大批少年英雄,他们中不少人的名字同学们可能都听说过。过去电影《红孩子》、《小兵张嘎》、《鸡毛信》、《英 雄小八路》、《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说的就是一些少年英雄的故事。今天,好儿童、好少年就更多了。你们学校也有被评为“最美少年”的。另外,各行各业都有很 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包括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大科学家、劳动模范、青年志愿者,还有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好人,等 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这就是孔子讲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少年儿童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为社会做很多事,但可以从小做起,每天都可以想一想,对祖国热 爱吗?对集体热爱吗?学习努力吗?对同学们关心吗?对老师尊敬吗?在家孝敬父母吗?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吗?对好人好事有敬佩感吗?对坏人坏事有义愤感 吗?这样多想一想,就会促使自己多做一做,日积月累,自己身上的好思想、好品德就会越来越多了。听说有的同学喜欢比吃穿,比有没有车接车送,比爸爸妈妈是 干什么工作的,这样就比偏了。一定不能比这些。“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要比就比谁更有志气、谁更勤奋 学习、谁更热爱劳动、谁更爱锻炼身体、谁更有爱心。

——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是在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 过程中进步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少年儿童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帮助。不要嫌父母说得多,不要嫌老 师管得严,不要嫌同学们管得宽,首先要想想说得管得对不对、是不是为自己好,对了就要听。有些事没有做好,这不要紧,只要自己意识到、愿意改就是进步。自 己没有意识到,父母、老师、同学指出来了,使自己意识到、愿意改也是进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要养成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批评帮助的习惯。只要从小就沿着正确道路走,学到一点,就实践一点,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会迎来一路阳光。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 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同学们都得到倾心关爱和真诚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 根发芽。

少先队要坚持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更好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好、教育好、带领 好。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 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相信,今天这一代少年儿童一定能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从小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星星火炬的照耀下,在党的阳光的沐浴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篇8:浅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基层党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必要性

基层党校承担着培训轮训全旗党员干部的重任, 是党的理论队伍建设的主要阵地, 是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大熔炉。而党校教师是党校的灵魂, 是正确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的政治翻译。如果党校没有一个称职的马克思理论教师就好像一座庙装饰的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党校教师的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的政治高度、理论高度和思维深度。当前我们党内蔓延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一根烟二两油, 一顿饭一头牛, 屁股一坐一栋楼”也成为了官员的真实写照。[1]党培养的领导干部都属于有领导力、接受过组织考验的优秀人才, 如果我党我党8000 多万党员都失去马克思信仰, 信仰缺失的现象愈演愈烈, 后果将不堪设想必然亡党亡国。

二、基层党校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 基层党校教师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校教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做到“透、准、实、深”。“透”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思想体系掌握透彻。搞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使之具有系统性。“准”就是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 接地气不能空泛教育, 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24 个字的含义;“实”就是指在教育的过程要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只是空谈理论, 而是要根据当前的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进行教育。“深”就是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横向与纵向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穿针引线, 避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内涵割裂开。

(二) 基层党校教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校是培养党员干部的主要渠道, 是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党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从“党”这个根本出发, 在授课过程中客观公正地评价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历史进程, 进一步凝聚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客观公正地梳理人们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期待, 激励党员干部为实现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客观公正地分析人们对切身利益的关注, 把社会成员的利益期待引导到正确的价值目标中来, 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美好品德。作为一名称职的党校教师必须旗帜鲜明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角度出发, 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自觉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坚持为民务实清廉, 用纯洁的党性修养教育学员, 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召学员, 用过硬的职业素养引导学员, 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提升。[2]

三、党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当今社会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激烈,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中, 也是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内容。因此只有将只有在主流意识形态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才能真正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才能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分析报告.人民论坛, 9月上.

篇9:浅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

强化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认知和理解。结合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网上展播活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集中宣讲等形式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理解和认同核心价值观。在早读时间和每周升旗仪式集会期间组织学生齐声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让全体学生熟记熟背。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教师要进一步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探求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找准结合点,把教育人、关心人和理解人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特别是把“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

德育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起来,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启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了解、认同,逐步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志向。

其他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各科教师均要认真挖掘学科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结合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体现在教案上,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机渗透,潜移默化。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学校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内容结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系统化、系列化,形成螺旋式的教育链,使全体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到系统而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利用隆重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利用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使命感。利用每年的各种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五一”节,开展劳动体验;利用清明节、“七一”、抗战纪念日、国庆节、建军节等纪念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利用母亲节、教师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服务人民的意识;利用国际禁毒日和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利用体育节、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以社会实践体验为载体。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开放学生活动的空间,把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生动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建立共建关系,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并外显为自觉的行动。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保障,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园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秉承和不断发展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和学风。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力营造独特的育人氛围,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学校生活的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相互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

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引导学校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高为范的教育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敬岗爱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职业道德,让为人师表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上一篇:四年级信息教案下册下一篇:看活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