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探索

2022-09-11

当代青年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研究, 对提高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 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奠定良好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被弱化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 定位于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 更加侧重于对专业技能的传授和实践, 强调理论知识适可而止, 无形中削弱乃至忽视了对在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的培养, 甚至作为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修养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流于形式, 教育功能被严重弱化,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灌输不足, 难以促进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 高职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被动摇

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中西文化相互碰撞, 新旧观念相互交织, 各种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逐渐多元, 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 无形中动摇着高职学生原有的主流价值观, 加之理论基础差, 缺乏洞察力和识别力, 出现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的问题, 产生注重个人追求、弱化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模糊和趋于功利化等消极因素。如果单一地采用理论灌输模式, 不联系实际引导高职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则会拉大高职学生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更容易动摇在课堂上接受的主流价值观, 甚至对正确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否定。

(三) 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践行成果被削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长期性, 讲究的是润物细无声, 注重的是全员化、日常化和长效性。但目前, 高职院校在培育和践行中往往关注的是时效性, 仅大一开设相关课程, 毕业前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而已, 部分学校甚至出现停课、不开设思想教育课程的情况;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讲座和会议等形式, 内容理论化过强, 授课方式较为僵化, 很难吸引学生听讲, 也很难做到价值观的个性化引导;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和舆论引导权把握不到位, 教育的实质内容往往“假大空”, 校园文化渲染力度大、收效少, 信息媒体宣传想得多、做得少, 全员参与停留在口号阶段, 大学生热衷的实践教学和喜爱的双向交流与对话更是流于形式等。这一方面导致难以激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愿望, 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影响了高职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态度, 影响了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和效率;另一方面使得原来取得的成果非但没有固化, 反而被消解。

二、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思考

高职院校在合理引导在校学生思想理论的同时, 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特点, 整合学校优势资源, 根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树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立体化培育理念, 积极探索党员引领、教育解读、文化熏陶、实践内化、利益解决、制度保障和奖惩激励等路径, 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入大学生的内心, 形成思维定式, 达成理性的共识, 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着力构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常态化机制, 形成长效常新的舆论态势。

(一) 党员引领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学生党员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示范效应, 强化党员思想认同、行动自觉, 充分发挥党员的引领带动作用, 建立完善党员道德激励约束、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带动的实践养成机制, 以寝室、教室、办公室、实训室、运动场所等为阵地, 覆盖学习和日常生活各方面, 落细落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形成实践养成氛围, 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通过构建四级党组织网络, 组织全校党员开展“三亮三比”活动, 建立党员示范岗和示范区, 推进党团组织进教室宿舍等, 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感化, 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教育解读

充分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课堂, 创设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方式和载体,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 让他们自觉地使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一致。在专业课教育教学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中, 并让学生在课堂之余参与到相关的理论研究, 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认同核心价值观。同时通过讲坛讲堂、文化沙龙、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专家讲座、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红色电影放映等及时解读, 巩固培育成果。

(三) 文化熏陶

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交汇点, 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积极组织开展以寓教于知识、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竞赛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打造校园文化长廊, 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开办开辟道德讲坛, 创建大学生文化创意街, 组建“阳光使者”志愿服务队, 邀请名人、名家走进校园, 举办重温誓言宣誓、辩论赛、演讲赛、书画展、春之声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 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看、可赏、可感、可悟, 潜移默化地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四) 实践内化

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的教育相互接轨, 积极的探索社会育人的体系, 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系列比赛、主题教育、素质拓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三下乡”等实践活动, 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认识与体验, 进一步认同并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依托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依托警示教育基地进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依托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五) 利益解决

通过创新诉求表达机制, 拓展诉求表达渠道,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保障学生的合法利益, 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诚信的价值观念。学校设立书记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 各院部、处室设立投诉电话, 同时在网上开通24小时专人服务平台接受学生诉求。在学生中每班还设立了信息员及时反馈和处理解决学生的困难和建议。

(六) 制度保障

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相配套的日常制度, 如在思想教育、教学科研、生活后勤上下足功夫, 将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每条规章制度中, 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有效促进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

同时加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监督综合考评, 用制度的权威来增强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七) 奖惩激励

通过建立学生日常行为档案和院部、班级量化考评等手段, 构建理性化的科学激励机制, 在全校范围内对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优秀大学生给予在评先评优、入党和课程成绩评定方面予以倾斜, 对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予以惩处或道德谴责, 进行通报, 并记入学生日常行为档案, 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从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引导整个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 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 高职院校只有充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 建立根据培育内涵, 不断创新培育机制、优化培育路径的长效机制并落到实处, 才能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基本遵循, 内化为自己做事的行为准则, 身体力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广泛传播, 为在社会上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时代主旋律奠定基础。

摘要: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特点, 整合学校优势资源, 树立立体化培育理念, 通过建立党员引领、教育解读、文化熏陶、实践内化、利益解决、制度保障和奖惩激励等路径, 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并转化为切实的身边行动, 真正实现价值观培育的常态化和长效性。

关键词: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思考

参考文献

[1] [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3-12-24 (1) .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6) :172.

[4] 马必学.以系统化的理念全面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7.

上一篇:综合治疗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治疗体会下一篇:基于ISO-10008视角的跨境电商英语客服模板智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