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践行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思考

2022-09-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 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等职业教育, 如何培育中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新常态下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人才培养、立德育人、管理评价角度谈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职教育全过程的探索轨迹。

一、从人才培养角度, 做到“三个优化”, 规划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蓝图愿景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 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首要元素, 融入在学校教育改革的整体规划中, 才是治本之策。学校要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深化中职教育综合改革, 制定中长期规划,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 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等要义, 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等方面, 纳入学校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 编制相关章节, 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成型、成人、成才”具体育人目标, 正确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 从体系设定上考虑到价值观因素。

2. 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一是优化多元专业结构。围绕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集群, 不断优化电子信息、汽车、能源、云计算、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特色专业, 着力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专长, 来回报社会、感恩社会,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二是优化课程设置中的育德要件。针对当前国外各种思潮对中职学生的冲击和干扰, 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导致学生做出不正确价值判断, 网络上多元的价值观造成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片面认识等问题;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宽容合作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等现象, 深入挖掘符合中职学生身心需求、健康成长的教育素材, 分学段增设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法制与社会、网络安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课程。

3.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制定人才培养路线图。根据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 结合对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岗位职业要求的调查数据, 在遵循市场的导向性、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实践性,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 突出诚信、敬业、守法, 从职业规划、技能培养、价值引导等方面, 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积极参与制定好德技双馨人才培养路线图。二是加强价值观引导。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现从技能培养为主转变为道德、技能、就业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比如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启发和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用主流价值观去正确分析企业的发展, 正确看待产业带来的社会效益, 而不仅仅是经济利益。

二、从立德育人角度, 把握“四个维度”, 丰富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 是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就业创业的行动指南, 德育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途径,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让中职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接受先进的文化熏陶,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1. 课程育德。

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一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语文、历史、艺体等课程教学, 引领教师准确把握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精神实质, 将“三个倡导”渗透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专业实训的同时, 接受、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是上好心理健康辅导课。当代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 他们的认知水平和人文精神较薄弱, 价值观念处于盲从、模糊的状态。因此, 要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 上好心理健康辅导课, 并建立心理咨询室、举办心理辅导讲座, 深刻剖析学生理想和道德价值取向弱化的现状, 列举大量正反面案例事实, 用主流价值观念凝聚共识、传递正能量。三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要求相贯通, 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实现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养立体推进。

2. 活动育德。

一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潜移默化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内心信念。注重多样化活动开展, 长期开展“中国梦――成才梦”、“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学雷锋志愿服务”、“文明活动月”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引领学生思想, 健全学生人格;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团队协作大比拼、技术技能汇演、礼仪大赛、校园文化节等活动, 增强学生团结、勤劳、节俭教育, 唱响时代主旋律, 传递时代正能量。二是以社团建设为阵地。结合学校师资、专业特色, 组建文学、音乐、科技、体育、历史、心理、环保宣讲等社团组织, 面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让志愿服务进入社区、深入乡村、深入家庭。注重社会实践, 着力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打造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组织学生参加爱心公益活动、文化惠民活动、勤工俭学活动, 以教育引导实践, 以实践深化教育。

3. 诚信育德。

一是营造诚信教育氛围。通过宣传专栏、文化长廊等设置诚信格言、警句, 运用广播、板报、校刊等宣传诚实守信的榜样, 正面引导学生成为“说话算数、做人正直”的人。二是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设立全开放、无人值守的读书驿站, 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 举行“诚信承诺”签名活动, 举办“诚信论坛”, 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宣讲“诚信、友善、发展”的活动, 让学生感受诚信对学业、就业、创业成功的作用, 强化学生自律意识、诚信意识。三是建立实习生诚信档案。由学生作出“诚信实习承诺书”, 学校与企业对照“诚信实习承诺书”, 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出勤情况、技术技能熟练程度、工作业绩、团结同事等方面进行详实记录, 并纳入实习考核、毕业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4、环境育德。

一是内化育人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诠释和丰富校训内涵, 主动把握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适时调整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等, 充实和丰富学校校训新内涵;深入挖掘校训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拓展校训内涵, 使校训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载体。打造校园建设, 从组织构建、团体培育、文化特色与文化品牌的塑造等方面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规划, 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 形成文化愿景和精神追求。二是具化育人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充分利用庆典活动、重大节日、国学大讲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平台和活动,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融合, 将企业文化标识引进教室和实践场所等,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养成规范的职业道德。

三、从管理评价角度, 落实“四项机制”, 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刚性管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实践工程, 不仅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 还要从制度建设上提供有力保障。

1. 完善常规管理制度。

一是修订完善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充实到常规管理中,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升降旗制度、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网站信息管理制度等,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各项制度建设中,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二是细化行为规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校纪校规、班风班规、学生守则中, 引导全体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做起, 谨守规范, 常年坚持, 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偏差行为得以纠正。三是明确实践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德育教育、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 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制度规定、体制机制。

2. 健全教育评价制度。

一是健全教育目标评价。建立专业教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习实训和毕业生考核评价等制度, 完善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各专业教学部的工作成效评估标准与机制, 并以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为主线,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细化到评价、考核制度中。二是健全学生素质评价。学生素质评价方面,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具体表现在日常行为、遵规遵纪等方面,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事、做人, 使价值评价标准成为学生行动的自觉准则。实习就业满意度评价方面, 会同企业、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及毕业生的技术技能、敬业奉献、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方面开展满意度评价, 学校根据评价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3. 形成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体现到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中。一是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 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评选评先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落实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要求, 严格师德考核, 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并将教师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绩效分配等与师德考核结果相结合。二是发挥引领作用。抓好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把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作为培育和践行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把教书育人的“软指标”真正变成“硬指标”。三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扎实开展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评选表彰活动, 充分激发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4. 完善党建工作制度。

一是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作为每次学习的必学内容,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坚持开展专项教育活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活动, 利用定期党课、党支部活动等平台, 引导和帮助广大党员不断加强自身理想信念教育, 不断提升党性修养, 严格要求、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 既需要全体中职教育人具有高屋建瓴的发展眼光, 又需要有脚踏实地的实践。只有在教育规划与发展、制度管理与评价、思想品德教育等环节中深入探索, 才能使培育与实践工作取得真正的实效。

摘要:对中职生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既要把握学生的特点, 又要切合实际, 将“三个倡导”渗透到中职学校全员育人之中, 强化意识形态领域, 增强四个认同, 使学生自觉接受并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确立起科学健康的社会价值取向。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等职业教育, 如何培育中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新常态下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人才培养、立德育人、管理评价角度谈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职教育全过程的探索轨迹。

关键词:培育思考,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一篇:盐城市民行检察部门检察建议工作调查报告下一篇:海水泥浆在海上钻孔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