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位置为话题的600字作文

2024-04-22

以位置为话题的600字作文(共8篇)

篇1:以位置为话题的600字作文

以位置为话题的600字作文

带上属于自己的那缕阳光去走那条水远山长的独行道。——题记

同样的一碗米,在一个家庭主妇手中,她往里面加点水,蒸一蒸,半小时后会是一顿晚餐,那么它的价值也就定格在了这顿晚餐上;要是在一个有头脑的商人手中,他把米泡一泡,分成几堆,用粽叶包成粽子,么它的价值就定格在了这几个粽子上;但如果在一个酿酒师手中,经过适当的加温、发酵,就会成为香飘万里的醇酒,它的`价值也就会随之大幅度提升了。那么,一碗米的价值,究竟有多少呢?这是一个未知数。

正如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上也会就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或许你沙哑的声音不适合唱宛转悠扬的歌曲,但可以做雄浑激昂的演讲;或许你可悲的身高不适合跳优雅的舞蹈,但你可以举起重百斤的杠铃。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只要善于发掘,便可像阳光一样绚烂。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是放错地方的金子。

人生是上帝留给人类去雕琢的一块玉石,只要够认真,每个人都是胜者,只是角度问题罢了。

相反,也有另外一些人,他们对自己不够有信心,太过于在意自己的缺陷,致使心理上产生压力,从而行为上收到来自内心的约束,最后只能生活在别人的看法中,失去真正的自我。

有这样一个事实:人在照镜子是时候发现有污渍,首先想到的是镜子脏了,而不是人脸脏了。那么,听到别人议论自己的不足,怎么就一定认为是自己太糟糕了呢?每个人的缺点大概就是站在了错误的位置,而这时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纠正自己的位置,系好鞋带,带上那缕专属于自己的阳光奔跑在那条水远山长的花满径上。

篇2:以位置为话题的600字作文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别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如何写话题作文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400字(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400字1

我的同学在一所房子住了几年,我不耐烦地跟他说:“你这几年住在一个地方不觉得烦躁吗?难道不换一种环境来体验另一种情调吗?”他挑起了微抿的嘴角,笑了笑,邀我去他家观看,他说,这几年来,他爸妈每一段时间段都把每一件家具,沙发调换位置,电视搬到了卧室,这样不就多了一种情调吗?

我想生活中也需要思维的变换,把看做困难的事情换一下位置来考虑,那便会豁然开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啊,世界上的人物之所以天差地别,原因是会不会换一下位置。换一种例子来说,有一个画家在作画时,他有一个习惯,画了一点,总是习惯的退后几步,向左、向右移动。就这样,他不厌其烦地画了几个小时,拜访他的人问他,“为什么那样做?”画家笑着回答“我画一点,就退后一两步,试图当做一位观众来看,从不同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观众来欣赏,那才能博取观众的思想”世界上最杰出的肖画像《蒙娜丽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一,是因为他吸取了各种角度的灵魂,将最好看的视觉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啊,这个世界瞬息万变、转瞬即逝,只要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所得的感觉就会不同。

每一天换一个位置来看,世界的所有盲点将会被我们看清,使我们明智起来!

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400字2

给纯洁留一个位置。坐下了纯洁,就再也容不下过多的人情世故。我们该永远像孩子一样去感知世界的美好,藐视社会的阴暗。纯洁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向往,让我们忘却世事的纷扰,让我们抱着自己的理想乘风飞翔;纯洁让我们更相信自己不会被社会的污浊埋没,让我们可以纯粹地从道德上去判断是非,安守着自己的宁静与安详。

给善良留一个位置。坐下了善良,就再也容不下太多的卑劣邪恶。我们该让善良的种子植根于心地,持久地绽放出人性的芬芳。有了善良,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好,感受到关爱,感受到希望;有了善良,我们可以忘记疼痛,忘记苦难,忘记一切的不愉快。我们可以笑容满面地迎接阳光,心胸坦荡地生活于天地间;我们可以让空气里洋溢着关爱,微风中夹杂着宽容。善良可以让空气里洋溢着关爱,微风中夹杂着宽容。善良可以让我们放下那些无为的斤斤计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情冷明,忘记世态炎凉。善良悄悄细流滋润着干涸心田,让我们快乐活着的同时也带给他人快乐。

给诚实留一个位置。坐下了诚实,就再也容不下更多的虚伪欺骗。我们该让诚实的影子在心里打下烙印,散发着光芒。因为诚实,我们可以取消对命运的抱怨;因为诚实,我们可以不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安;因为诚实,我们可以让信任的天空永远湛蓝。诚实可以让我们不再害怕面对,不再躲避现实,不再受心灵的谴责;诚实能教会我们负责,教会我们生存的原则,给我们生活的勇气。

在心里给这些原本不该被忘记的人性一个位置,我们就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获得平静和快乐。

让我们用纯洁作梯子,善良当扶手,诚实为剪刀,从命运之树上摘下幸福美满的人生果实。

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400字3

我的这位朋友,知道他的人不少。当年,我们全市公开选拔三位完中校长,他是入围者之一,后来被安排到市区某中学当校长,据说还是副县级。两年后,朋友毅然决然辞“官”下海,到江浙一所民营学校教书。不到一年,朋友成了那所民营学校的顶梁柱和一块招生的金字招牌,他编的教参和教辅成了抢手货,工薪待遇更是不菲。朋友在电话的那一头兴奋地告诉我:他看到了自身价值,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朋友的话很在理,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关键是要找准,只有找准了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一年一度的高考,有多少人名落孙山,有多少人盼着能东山再起,在这条道上拚得头破血流。在机关,有的人不适合当领导,天生是块榆木疙瘩,却偏要往那座独木桥上挤,把心置于欲望的磨石下反复挤压,一旦升迁无望,就落魄潦倒一蹶不振。在学校,有的人不适合当教师,换言之连最起码的教师素质也不具备,却累死累活地去考那考不准的普通话,忙那评不完的职称,还要去弄那个本本《教师资格证》,让自己的生命让宝贵的光阴在无味的忙碌中付之东流。为什么不换个角色试试?平衡心态去寻找人生的另一个突破口,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去体现自己,去发掘人生的另一种快乐与幸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懂得放弃,才会拥有。一粒种子,总有一块适合它的土地,是金子,就一定会有发光的时候。天生我材必有用,象我的朋友一样,用心去找,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位置,生命之树就会开花结果。

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400字4

人们似乎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做父母的总爱问自己的孩子:“爸爸和妈妈谁好?”朋友之间总是互问:“我是你最好的朋友吗?”而我们作为学生也总是关注谁是老师心目中最得意的门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我们想用别人的看法来衡量自己。

其实,对于位置的高低,我们要采取坦然的态度。有时候争一争,拼一拼,的确是必要的,但争的结果永远亘古不变,排名总有第一、第二、第三……无论怎样,你不是处在这个位置,就是处在另一个位置上。如果不在第一行的位置上,我们也大可不必黯然神伤,我们可以洒脱一点,把它看作另一行,然后我们找出差距与不足,奋起直追,力争下次向第一行看齐。

另外,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己所处位置,从而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因为每一个位置都因另一个位置的存在而存在,彼此相辅相成,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荷叶与荷花长在水面上,藕却深埋在水下的烂泥中。它们虽然所处位置不同,但如果没有泥中的藕,荷叶与荷花又怎能展示其婀娜身姿?如果没有荷叶与荷花,泥中的藕也必定不能独善其身。

也许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寻找自身位置的过程,在寻找中不断提升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无论我们寻找到怎样的位置,也无论我们是做荷叶、荷花,还是做藕,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坐标,真正地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400字5

没有金钱,我们不能在社会中稳稳地定足,或许不能生存。

没有金钱,国家力量就会薄弱,经济就会落后,就容易受他国欺负。

钱是个什么东西?

它控制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离不开它,不是吗?

金钱让我们感觉满足,感觉轻松,同时又让我们感觉紧张。

那些越有钱的人越会保护金钱,越需要金钱,这种钱的唯物观念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想独自拥有前是不可能的,但离开钱又无法生存,所以在我们国家青年时代掀起大生产运动,显然,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现在到了二十一世纪前期,又掀起了竞争上岗的热潮。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样虽然锻炼了不少人的生活意志,但在我们看来却也有着不公和残酷,让还是学生的我们学会了竞争和沉重地思考。

金钱,既可以让我们失去自我,又能使我们找回自我,现实在变化,我们的时代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经不起钱的诱惑,走向犯罪的道路,留给我们只有无尽的感慨和思考,每一声枪响都让我们重新看世界。的确,人们对金钱的看法始终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却用自己的智慧挣来的钱来支援贫困人民,这两者的区别是截然不同的。

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400字6

每个人都有他的位置,很多的人很在意自己的位置。对于人的“位置”的看法,我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的。

上学前班的第一天,老师是我们村里的人,平时和我家也有些来往,因此她便在班上问我:“你愿不愿意当班长啊?”我在座位上傻傻地站了半天,也没明白师说的是什么。那时候我还小,初次上学,根本就不知道班长就是一个班中位置最高的同学。

后来,上一年级了,懂事了些,已明白班干部的含义了。由于数学成绩很好,便当上了数学学习委员。想来当时的我还真傻,中午把山似的一摞作业本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给抬回了家,接着又抬回了学校。这样好几次后,爸爸便不让我这么做了,“放在学校不会有人偷的。”……

后来,我转到伍姓小学读五年级。一开始便做了自然委员。说老实话,我不情愿干这份工作。因为自然老师定了规矩,每课的重点要点都必须背,学生到组长那儿背,组长到我手里背,一来我很懒,二来我不愿意到老师那儿背。我向班主任彭老师提出了我的想法,可彭老师不同意,她说:“有不少的同学想当都当不上,你怎么不想当,难道你不想为班集体服务吗?”我无言以对,只好忍耐了两年。

到了中学,我终于得偿所愿,当了一个“小平民”,身上了无牵挂了。我可以专注我的学习了。在中学的一年中,我也在比赛中为集体挣得了不少的荣誉。

你也许会问我,为什么不愿做班干部了,我的回答是:以前我觉得班干部学习要分心,不易学好,现在我改变了看法,班干部可以为集体服务,“平民”同样也可以,相比起来,后者不是更伟大吗?

表面的位置算不了什么,精神才是最重要。千万不要被名利所惑,你在大众心中的真正位置才是你应该追求的。

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400字7

有一个青年人,他对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不平衡一直在折磨着他,觉得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直到有一次他同学家的渔船出海,才一下子茅塞顿开。

同学的父亲是一个老渔民,在海上打鱼打了20多年。看他那从容不迫的样子,青年人心里十分敬佩。

青年人问他:“伯伯,你每天打多少鱼?”

他说:“我不知道,孩子,打多少鱼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只要不是空手回来就可以。在小敏上学的时候,为了供他读书,不能不想着多打一点。现在他毕业了,又找到了饭碗,我也没有什么奢望打多少了。”

青年人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海,突然想听听老人对海的看法。他说“海是够伟大的,滋养了那么多生灵……”

老人说:“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海那么伟大吗?”

青年人不敢贸然接茬。

老人接着说:“海能装那么多水,关键是因为他位置最低。”

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400字8

秋天来了,厚厚的衣服又爬上了人们的身躯。许多小动物都在为储存冬粮而卖力,准备进入冬眠。

在一棵银杏树上,许多金黄色的叶子纷纷飘落,铺在地上,形成了一道金色的风景。孩子们踩在这金色的地毯上,用脚用力地踏出“沙、沙、沙……”声音。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季节,谁也不知道一片树叶的烦恼……

一名叫秋莎的叶子,看着自己的同伴纷纷飘落,非常害怕。她死死抱着大树的树枝不放,大声喊着:“我不要落下!我不要灭亡!”

秋莎望着天,悲伤地想:“苍天啊!你怎么这么不公平!难道这广阔天地就没有容纳我的小小位置吗?我不想做一片没有用的树叶,我想做一棵粗壮的大树!”

秋莎感觉胳膊一阵酸痛,抱着树枝的手越来越松,越来越松……金黄的落叶在空中飘荡、飞舞,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静静地落在地上,一动不动……

经过一个多月风吹雨晒,当秋莎再次醒来时。它发现自己和银杏树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了。

你知道为什么银杏树,长得如此健壮吗?那是无数秋天里凋零的,埋藏在大地里的落叶将自己全部的生命都给予了大树。如果没有落叶的氧分,那么这棵大树就会枯萎。

流星那一刻的美丽,不是为了等待逝去,而是为了把灿烂的瞬间让人永刻心间;花儿开得如此艳丽,不是为了等待凋零,而是为了把芳香永留在人们心田。世上万物都是如此,既然上苍给予你生命,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400字9

清晨,我睡眼朦胧地起来了,拉开窗帘,一看,马路正中一张红色的广告纸映入我的眼帘。它孤零零地躺在马路上,随风微微颤动着,仿佛在向我诉说:“老天对我为什么这么不公?”

突然,一阵风吹过,将它吹到了一位西装革履的男人身上,粘在那人的衣服上。那男人拿起纸,看了看,将它揉成了一团,扔向垃圾桶。可能是用力过度或者没有瞄准,纸与垃圾桶擦肩而过,掉进了花圃里的篱笆上。

就这样,纸留在了篱笆上。它在风的吹动下摇晃着,仿佛在向繁花炫耀着自己的美丽。过了一会儿,一位小女孩走了过来。这小女孩长着一对水汪汪的眼睛,一双精致的眉毛,一派天真无邪。她看见纸张,主动地将它捡起,扔进了垃圾桶。还说了一句:“这才是你的位置。”

是的,人应该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否则容易出错。

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400字10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奶奶的竹椅上,听着它的“咯吱”声,看着天空飘过的云。我想多看会它们,可它们刚映入我的眼帘又飘走了。我问奶奶:“为什么云儿不多留一会儿呢,难道它们不累吗?”奶奶望着天空,笑了笑,对我说:“不累,它们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呢!“我疑惑地望着天空,想找出点答案,可是除了溜来溜去的云,我什么也找不到。

天上怎么会有云的位置呢?它们的位置难道不是生来就有的吗?和我一样,固定了的?

长大后,我依旧喜欢望着天空,不同的是,陪伴我的是妈妈。天空不再蔚蓝,云儿也不那么天真了,唯一不变的是它们还在寻找着天上属于自己的位置。我想了想,问妈妈:“为什么云儿还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呢?难道它们还不困乏吗?”妈妈也笑了笑,只是没有奶奶笑得那么轻松。她说:“累,但它们随着风向前的心不累呀!”我依旧困惑地望着云,云有心吗?

现在,我还是喜欢望着天空。我想自己一切都懂了。不是云儿不愿意休息,而是它们那颗奋斗的心,向前的心没死呀!

我想,自己不也是如此?为心而忙碌着。

小时候,每天在外面疯疯癫癫,回到家还是打打闹闹。懂事后,上了小学,在学校认真听老师讲课,回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接着,又为升学考试而努力着。考上了中学,走在路上都想飞,一刻也不敢停留。然后就是中考、高考、参加工作、赚钱等等,人这一生都在奋斗,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现在,已经是二下了,再过几个月就升入毕业班。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不松懈。不是不想松懈,而是不敢。就如同天上的云,被风吹着,随着风飘,不停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我也是如此,被社会的竞争力推动着,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向上升。

篇3:以位置为话题的600字作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网络化以及网络组织的兴起,企业网络结构、网络内容、网络治理等成了学者关注的焦点。网络理论认为,企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一张宽大的网络,每个企业在这张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占据优势位置的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有利于企业获取、利用知识。McEvily和Zaheer[1]认为网络位置对网络成员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Zaheer和 Bell[2]认为处于网络中结构洞丰富的企业更有可能获取大量的信息。Andrew V.Shipilov[3]等学者认为网络结构对企业知识获取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学者吴晓波、刘雪峰和胡松翠[4]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嵌入性与本地企业知识获取具有正相关关系。学习理论认为,组织要通过与其它组织合作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良好的协调机制可以有助于知识的存储和应用,因而可以帮助组织提升学习效果。组织学习中涉及的大多数知识为隐性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很难转移,只有通过不断地沟通、协调才能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文试图在已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网络位置为研究起点,将协调机制作为中间变量,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有效整合来构建网络位置→协调机制→学习效果的概念模型,进而通过问卷调查和回归模型来深入分析网络位置影响企业学习效果的机理,以期为企业利用网络位置提高企业学习效果提供理论借鉴。

1 研究假设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社会关系网络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Burt提出了网络结构洞,认为其有利于获取高质量知识;还有的学者提出网络密度、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等变量[5]。本文中的网络位置指的是处于联结各种关系的核心地位以及处于联结两个弱联系群体的位置,主要包括网络中心度、结构洞和弱关系这些变量。中心度就是网络中指向这个节点以及从这个节点出发的线的数量。中心度高的企业意味着他与较多的网络成员都能产生联系,也就比较容易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结构洞是指两个接触者间的非重复性关系,这个洞就像一个绝缘体,这是一个成员可以玩弄以获利的空间(Burt,1992),占据了结构洞位置的企业有机会接触到异质的知识和信息流并获得无冗余知识。“弱连带优势理论”是由格兰若维特提出的,他认为弱关系能比强关系产生更多信息得益,因为处于弱关系的参与者比强关系更能起到搭桥的作用,他们可控制集群内其他网络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

1.1 网络位置与学习效果

Owen-Smith和Powell[6]认为网络中心度是用来衡量个体行动者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信息流动性的关键指标。网络中心度表明了网络中连接关系的分布状况,体现了个人或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用来衡量个体节点网络位置的优越性。企业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中心度越高越有利于获取知识资源,占据着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将明显占据信息优势。这类企业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了解技术的最新变化并控制相关的新信息,位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个体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成员,增加了其学习其他成员知识的机会,中心位置保证了企业信息来源的多渠道和多样性。中心度高的企业不容易错过关键信息。作为信息源的竞争对手在现实中可能会限制信息的外流或发出误导的信息,而处在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可以方便地比较各种来源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评估,从而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此外,中心位置在网络内具有更高的可见度、更大的吸引力,拥有这种地位的成员在网络中往往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更容易建立新的价值关系;而且,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这提高了企业的声誉,增强了伙伴间的信任、愿景共享和资源交换。知识转移过程中学习能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学习新知识并使之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来创造新知识。如果知识拥有者与学习者具有共同的知识,则学习较为容易;处在网络中心位置的组织拥有更广泛的联系与网络中的其他成员分享更多的共同知识和信息,更容易理解对方的语言,更容易与对方有共同的知识,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学习效果。在某些情况中,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密切观察或亲身实践得以传递。拥有高密度的网络的组织与更多的组织成员保持紧密的联系,这种特征将有助于隐性知识的学习。根据Burt的结构洞理论:如果网络中的一个行动者所联结的另外两个行动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时,该行动者所处的位置就是结构洞,这个洞就像一个绝缘体,是一个成员可以玩弄获利的空间。结构洞标志着一种网络位置利益,对网络成员而言是网络结构中好的节点,一个可以获取异质信息、知识的位置。网络成员可以利用其结构洞上的有利位置控制知识和信息的流动而获利,拥有丰富结构洞的企业能够从网络中较远的主体那获得新奇的信息并挖掘这一信息为己所用,也能够接近异质的非冗余的信息流。连接结构洞的企业可以快速打听到存在的机遇或威胁,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此外,结构洞能够最小化合作伙伴之间的冗余联系,对于构建信息富足的网络平台来说很重要。占据结构洞位置的网络成员信息资源丰富,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得到其他团队成员的认可、尊重与信任,有助于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语言的形成,促进知识转移。弱关系是社会网络中的网络桥,可以产生跨越边界的“信息收益”。弱关系通过在网络成员之间搭建桥梁,可以使企业扩大信息的搜索范围,与更远的网络主体进行信息、知识交流,获得在直接联系里不能获取的互补性的、异质性信息和知识资源,有助于企业洞察经营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弱关系在社会网络中传递独特的非剩余信息,从而保证学习者获得异质性信息。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H1a:中心度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假设H1b:结构洞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假设H1c:弱关系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1.2 网络位置与协调机制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间联结关系是企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影响着企业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关系质量、相互信任对于双方知识和信息交换的数量和质量非常重要。协调机制是促使知识实现成功转移所使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企业需要设计有效的协调机制来保证企业的外部知识获取。本文这里的协调机制主要包括信任、冲突协调和合作调整。信任体现了网络成员间对彼此可靠性和诚实度的信心。通过增强网络成员的社会交往和信任,促进知识转移,提高学习效果。知识转移的双方在知识、组织等方面有时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一定程度的冲突的产生。Young Suhk[7]等的研究表明,冲突的协调是影响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合作的调整主要指改进现有的组织机构、制度等,促进知识转移能够顺利完成。组织学习中涉及的大多数知识为复杂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很难转移,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协调冲突、合作调整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建立协调机制对组织学习来说非常重要。

本研究认为组织成员的网络中心度、结构洞、弱关系会影响协调机制,这种影响表现在:位于网络中心位置的组织与很多成员保持着频繁的联系,所以他们情感的联系更为紧密,互相依赖,任何一方都不太可能轻易做出伤害对方的行为,长此以往,彼此之间信任程度很高,更容易协调彼此的冲突。位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因为与其他企业频繁交往,其个人品质也容易被他人感知。Tsai曾指出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行为者更容易被网络中其他位置的行为者感知到可信[8]。网络中心位置的成员将更多的组织成员凝结在一起形成密集的网络,这种特征会有利于网络中合作规范的形成与调整。在社会网络中,结构洞对网络成员而言是一个好的节点,一个可以获取信息与控制信息流通的位置。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可以接触彼此不相连的网络成员,接近许多异质的信息流,获得更多更新的非重复知识资源,且结构洞丰富的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得到其他企业的认可、尊重与信任,因此有利于协调机制的建立。弱关系扩展了网络的多样性,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起到搭桥的作用,他们可控制集群内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具有信息优势,有利于协调机制的建立。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H2a:中心度与协调机制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假设H2b:结构洞与协调机制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假设H2c:关系与协调机制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1.3 协调机制与网络学习效果

协调机制可以促进信息整合,高效的协调机制可以提高知识转移的速度,提高学习效果,主要包括信任沟通、协调冲突和合作调整三个方面。信任沟通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Mcallister将信任划分为基于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两个维度。认知信任是建立在对方能力、人品等方面的信息基础上的信任;情感信任指由于双方之间建立了密切的情感联系,因而相信对方不会伤害自己的利益从而给予的信任。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源和知识接收者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双方对问题的理解、处事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影响了知识转移,合作双方只有不断地沟通,相互信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通过建立在足够的信息和双方相互理解上的信任,可以增强网络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意愿,更多的知识、信息将被共享。企业相互之间信任程度提高,相互理解的加深,对企业的运作方式与管理方法更加了解,有利于迅速提高资源和信息交换水平,企业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就会变得更加迅速,而且成本更低。此外,如果网络成员对其它企业缺乏足够的信任与交往,往往会因为担心其它企业以不当方式来使用技术知识而严格保护自己的技术诀窍。合作双方的信任能够降低企业对知识的保护意识,使得合作伙伴愿意分享一些私人性信息和知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源和知识接收者在组织、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双方存在一定的冲突。合作双方的冲突程度是影响新产品开发、知识转移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冲突的协调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对合作的调整具体包括对现有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进行调整,以及通过创造环境等方式使知识资源获取更加便利。转移的知识需要重构与整合才能适应接收方的需要。可见,有效的合作调整能促进知识转移的效率。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H3:协调机制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1.4 网络位置、协调机制与学习效果

网络位置提供了学习的位置优势,但该位置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还依赖于协调机制。企业在组织间网络中处于越有利的位置,就越能接触到广泛的知识源,需要更高的协调机制来保证其学习效果。如果沟通不好,信任差,冲突处理不好,网络多样性的增加对企业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因为企业处理这些多样化的联系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良好的协调机制下,企业能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网络联系,从中获取知识、利用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其次,在上文的分析中,网络位置影响了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又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结合网络位置对协调机制以及协调机制对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的影响的论证,本文认为协调机制在网络位置对学习效果起着中介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4a:协调机制中介了中心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假设H4b:协调机制中介了结构洞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假设H4c:协调机制中介了弱关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根据理论推演和分析得到网络位置、协调机制与学习效果的整合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首先,需要收集网络位置、协调机制和学习效果方面的数据,我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数据。西安光电子产业集群是以从事光电子一体化仪器设备、光电转化等技术为主的光电子产业,现已有西安光电科技产业园、西安光电子专业孵化器、西北光学仪器厂、西古光缆公司、陕西华光光电股份公司、解放军1001厂等几百家光电子企业,产业集聚发展比较成熟。我们这次选取西安光电子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其产业集群内网络位置、协调机制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本次调研活动从2009年12月开始,到2010年6月结束。本次调查共向103家光电子企业发放了206份调查问卷(每个企业发两份, 高级经理一份、高级工程师一份),经过调查后,在回收的206份问卷中,根据要求剔除了信息填写不全或存在明显虚假信息的问卷,共有171份符合要求 (有效率为83.01%)。从被调查企业规模来看,50人以下9家(8.64%)、50人至100人44家(43.19%)、100人至500人41家(39.85% )、500人以上9家(8.32% )。可见,样本具有较广的分布,达到本研究的基本要求。受访者92%为中高级职称,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本研究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2 研究变量及其测量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研究尽量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加以适当修改。在问卷设计方面,采用了李克特7分量表设计。学习效果的测量在文献[9]的研究基础上修改完成,衡量学习效果的量表由8个问题项组成,包含知识获取和知识利用2个因素;网络位置主要包括网络中心度、结构洞和弱关系3个因素。网络中心度的测量在文献[10]的研究基础上给课题组修改讨论完成,共有6个题项。结构洞和弱关系的量表在李志刚[11]和钱锡红[12]的研究基础上给课题组修改讨论完成,各有4个题项。协调机制的测量题项设计主要参考了Szulanski[13]的研究。衡量协调机制的量表由12个问题项组成,包含信任沟通、协调冲突和合作调整3个因素。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问卷正式定稿与调查之前,我们选取了6个企业进行现场问卷预测试和深入访谈,认真听取了企业管理者对于问卷的意见,对问卷中相关题项的语言表述作了适当调整,尽可能减少问卷当中可能出现的诸如文字表述不清、指标设计不合理等漏洞,最后根据受访者意见对问卷进行讨论、修改、最终定稿。

2.3 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的数据分析工具为SPSS16.0和AMOS7.0软件。SPSS16.0统计软件对假设模型中各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因子分析,AMOS7.0软件对各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如表1所示,中心度、结构洞、弱关系、信任沟通、协调冲突、合作调整、知识获取、知识利用等指标的Cronbach’sα都超过了0.7的标准,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总问卷中各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最小的为0.635,高于0.5的基本要求,因此各题项全部保留,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区分效度。

在效度检验方面,由于本研究所使用问卷项目全部来自过去的文献,很多学者都曾使用这些量表测量相关变量,因此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考虑跨文化管理和当地企业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对网络位置、协调机制、学习效果等测量指标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各量表的建构效度,各项指标如表2所示。

基于以上分析,网络位置、协调机制、学习效果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比较好,所以以单一衡量指标取代多重衡量指标是可行的。因此,本文在协调机制和学习效果指标衡量模式上,以第一级因素作为各因素的衡量题项得分的均值作为该因素的值,再由第一级各因素作为第二级变量的多重衡量指标,这样可以有效地缩减衡量指标的数目。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为了检验文中假设,主要利用SPSS的回归分析考察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层级回归验证协调机制在网络位置对学习效果影响中所扮演中介角色。

**p<0.01

**p<0.01

由表3和表4得出以下结论:

(1)中心度对于协调机制有正面影响。H2a通过验证,这表明中心度有利于协调机制的建立。信任关系由社会交往产生,两个企业通过长期交往合作才容易感知到彼此的可信。Tsai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处于社会网络中心位置的网络成员更容易被网络中其他位置的网络成员感知到可信。除此之外,处于社会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容易较早地获得需要的知识、信息,有更多控制知识资源流动的机会,中心位置企业处理复杂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高,经常可以给其他企业提供技术建议和支持。这使得该企业容易得到其他企业的信任,而且,网络中心度高的企业由于处于相对比较优越的位置,可以享有信息优势和控制利益,有利于冲突协调,有利于协调机制的建立。

(2)结构洞对于协调机制有正面影响。H2b通过验证,这表明富含结构洞将有利于协调机制的建立。创业通过结构洞与更多的其他企业产生联系,可以获得大量的异质性的信息。结构洞丰富的企业具有信息的优势,容易得到其他企业尊重,而且能吸引其他企业与之进行频繁交流和联系,密切的联系就会增强彼此之间的知识认可,有利于促进关系中的信任和冲突的协调,使得行为者更加遵守规范,因而有利于协调机制的建立。

(3) 弱关系对协调机制影响不显著。H2c没能通过验证。分析可能是以下原因:尽管弱关系具有搭桥的作用,他们可控制网络内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但是弱关系下由于节点间互动的频率不高,导致弱关系上附着的情感水平比较低,信任程度低,协调合作调整较差,因此不利于协调机制的建立。

(4)协调机制对于学习效果有正面影响。H3通过验证,这表明协调机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学习效果。信任是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基础,信任的建立、合作的调整能够加深双方之间彼此的认同,从而提高网络成员学习的愿望,通过成员之间相互的信任,可以降低机会主义倾向,导致更多的知识交换。冲突的协调和合作的调整有利于降低网络成员的沟通成本,使得知识转移更容易、成本更低。因此,协调机制有利于知识转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根据Kenny[14]研究的建议,若中介作用存在,则在本研究中:(1)中心度、结构洞、弱关系与协调机制之间要有显著相关性;(2)协调机制与学习效果之间要有显著相关性;(3)中心度、结构洞、弱关系与学习效果之间本来显著的关系将因协调机制而不再显著。由于弱关系对协调机制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更谈不上中介作用,所以这里只做中心度与学习效果、结构洞与学习效果的中介作用检验。使用SPSS软件,将中心度、结构洞等分别与学习效果回归,加入协调机制变量后再与学习效果回归,分别构建中心度与学习效果、结构洞与学习效果中介作用检验(如表5)。中心度、结构洞对学习效果有显著性影响(p<0.1,假设H1a,H1b通过验证),弱关系对学习效果影响不显著,H1c没有通过验证;而加入协调机制变量后,中心度对学习效果显著性影响消失,这说明协调机制在中心度与学习效果间有完全中介作用;而加入协调机制后,结构洞对学习效果显著性水平不变,只是回归系数有所减少,这说明协调机制在结构洞与学习效果间中有部分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协调机制在中心度与学习效果之间扮演完全中介的作用,在结构洞与学习效果之间扮演部分中介的作用。

**p<0.01;*p<0.1

本研究认为网络位置的中心度、结构洞、弱关系会影响学习效果,并提出三项假设H1a、H1b、H1c。经验证,假设H1a、H1b获得验证通过,假设H1c没获得验证通过。对此分析如下:

中心度对于学习效果有正面影响。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往往也是知识、信息的中心,能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的知识、信息;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与其它组织频繁交往,有利于企业获得更有价值的复杂性知识和信息。因此,中心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结构洞对于学习效果有正面影响。结构洞能够最小化合作伙伴之间的冗余联系,富含结构洞对于企业构建有效且信息富足的网络来说非常重要。这个位置可以刺激知识流通、知识共享,可以使网络中没有直接联系的成员获得交叉性或互补的、差异化的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学习效果。

弱关系对于学习效果影响不显著。分析原因:尽管一方面弱联结有利于企业获取多样化的知识,但另一方面,弱联结由于两个企业间合作交流机会少,联系不紧密,相互之间信任程度低,使得企业不愿意花费较多时间、精力来传递复杂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传递主要以简单知识为主。此外,复杂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持有人往往由于信任程度低等因素而在与外部网络成员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保留,然而复杂知识和隐性知识往往是对学习效果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因此,弱关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显著。

本研究认为协调机制在中心度、结构洞、弱关系对学习效果作用中起中介作用,并提出三项假设H4a、H4b、H4c。经验证,假设H4a、H4b获得验证通过,假设H4c没获得验证通过。弱关系在协调机制对学习效果作用中不起中介作用;协调机制在中心度与学习效果之间扮演完全中介的作用。分析如下:处于网络中心位置虽然提供了企业获取知识的位置优势,但如果没有建立起协调机制、信任关系,就不能保证其知识被认可、接受和利用。现实中,对未经应用、证实的知识的传递一般是建立在经验或对对方信任的基础上。而且,复杂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通过双方建立密切的关系,彼此信任,进行深度交流才有可能成功。此外,在中心度较高的情况下,网络多样性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利用,但如果沟通不好,信任差,冲突处理不好,企业处理这些多样化的联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中心度通过协调机制影响学习效果。协调机制在结构洞与学习效果之间扮演部分中介的作用。分析可能是以下原因:知识在网络中的传递不一定是必须通过建立起网络中信任、协调机制得以实现的,因为没有直接联系的双方可以通过第三方联系间接地传递知识,结构洞丰富的企业不一定要和每个企业都建立信任、协调机制,他们可以通过第三方联系间接地获取知识。此外,通过非正式网络也可以较容易获取知识,这也不一定非要建立信任。

4 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能否有效地从外部网络吸收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对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而言,要更好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应该争取重要的网络位置,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和组织内部沟通机制。本文通过前文的分析得到如下两点启示:

一方面,要构建位于重要位置的企业网络。网络位置反映了网络成员在网络中地位的高低。位于中心位置的企业在网络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往往有机会得到更多的信息,在网络内有着更高的可见度,对其他企业的吸引力更大,其他网络成员往往通过与中心位置的企业建立联系来提升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结构洞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相互之间不直接或间接连接的, 拥有互补资源或信息的个体之间存在的空位。占据结构洞位置的网络成员具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它可以将众多的网络成员联结起来,并使知识和信息通过这种新联结流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丰富的企业,拥有更多获取和控制知识、信息的机会。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学习效果,企业应该努力争取网络中的有利位置,加强与网络内拥有较强技术优势的企业联系与合作,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自身在网络中的地位;此外,企业还应减少冗余联结,加强与不同类型的网络成员建立关系,从而提升企业的结构洞数目,最终拥有好的位置资本。

另一方面,好的网络位置给企业提供了学习知识的机会,但能否有效利用网络这个知识资源丰富的平台,还依赖于协调机制,通过协调机制增强企业间彼此的信任,培育相互间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准则等,使交往的各方都愿意向对方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这种协调机制的作用和实现不仅高效率, 而且持续效果长、成本低。从这个角度上说, 建立协调机制对企业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基于此,企业必须注重协调机制的建立。首先,企业应诚实守信,建立和维护自身在产业内的良好声誉和企业形象,以此获得其他网络成员的信任。其次,企业应加强与领先用户、供应商、销售商、中介组织、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的交往,通过频繁的沟通与交往,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最后,企业还应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和沟通的组织结构,加强彼此的认同,培育相互间更多的共有知识。

此外,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对于学习效果同样十分重要。企业内部网络的沟通能够建立部门间信任,提供跨部门合作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因此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互信合作、鼓励交流的企业文化氛围,创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企业内部环境,比如:经常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讲座;鼓励组织成员按照自己的爱好和专业领域自发各种专业社团、兴趣小组等,通过这样一些非正式组织的形式,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总之,通过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企业能积极有效地从外部获取有用知识资源,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或员工能及时地共享这些知识,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提高组织的绩效。

5 结束语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企业的协调机制为中间变量,构建了企业网络位置影响学习效果的概念模型,并从中心度,结构洞等维度对其如何影响协调机制以及学习效果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最后通过西安光电子产业集群103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回归模型的分析对所提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度和结构洞会通过影响协调机制进而影响企业学习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位置优势有效改善学习效果、提高组织绩效提供有益的参考。由于本文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样本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比如样本量有限、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存在一定的局限,这需要今后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采用扩大研究对象范围、样本量和结合案例研究等方式来进一步完善及证实。

篇4:以位置为话题的600字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

在演员的位置上时,就要学会表演;在观众的位置上时,就要学会欣赏。社会是个大舞台,而我们却总是分不清我们到底是在表演还是在欣赏。或许,生活本来就是要我们以观众的心态去表演,以演员的心态去欣赏;或许,这正好检验一个人随时调整与适应的能力。

站在父母的位置上,就能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多一份永不熄灭的希望;站在儿女的位置上,就能多一份真情和深情,多一份永不消减的愧疚。人牛大概正是为了使每个人都体会一下这种希望与愧疚交织的心情,才安排我们在做了一段时间的儿女后,马上又让我们去做父母。

篇6: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

新学期的来到,有一件事对同学们很重要,同学们也很在意的,那就是——换位置。这学期,照同学们的意见,和自己喜欢的同学(朋友)一起坐,按同学说法就是——男生和男生坐,女生和女生坐。大家都心满意足,乐呵呵地笑着,只有个别同学落了单,不得不听从老师的安排。

这样坐,老师肯定还是有一些顾虑的,就怕上课全班都在讲话,窃窃私语的,不认真听讲。最怕的不是那些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就怕连好学生也在上课讲话。

篇7:以位置为话题的作文

乙愿意做一个螺丝钉,就像那些平凡的人们一样,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还是这种人居多的。他们默默无闻,做着最平凡朴实的工作,整天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表面上看来并不重要,却像一个机器上的螺丝钉一样,缺少了,机器就不可能运转起来。比如公交驾驶员,他们很普通,出现在任何一座城市,但是如果少了他们,这个城市就会陷入混乱或进入瘫痪状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将无法再继续。

丙和丁是评判者、总结者。就像是现实社会中的智者或导师,这种人只是社会中的少数,但是也缺一不可。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天平,无时不刻的在评判不同的事,这些人站在一个超脱的角度去评判人们的是非、对错。譬如一个法官,他处于他的位置,就注定要用公平的眼光来审视一个人道德上的是与非,法律上的对与错。

篇8:以位置为话题的600字作文

摘 要:市场的位置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台湾原住民因为和鹿有着密切的共生和谐状态,其对鹿的捕捉不会造成毁灭性的伤害。但是岛外市场的存在,使台湾岛内鹿的输出成为追逐经济利益的一个方式,刺激了滥捕的发生,原住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对于环境破坏的人文因素分析一定要引入主体行为的地理位置,否则就会发生学者“研究的负外部性”问题。

关键词:市场位置;环境;野生鹿资源;台湾

中图分类号:Q9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1-0018-06

明清时期台湾地区曾有大量的野生鹿资源,但随着1956年台湾岛最后一头鹿的消失而绝迹了。后来不得不从岛外引进了鹿种进行繁殖。因而对台湾野生鹿消失成因的探讨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认为台湾原住民的直接捕猎导致了鹿的急剧消失[1],但笔者认为这有失偏颇,参与捕猎的民众以及鹿产品的消费者不仅仅是台湾原住民群体。也有学者认为:市场的刺激造成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捕杀,人类为了生存而开垦土地,从而导致了鹿的消失[2]。这种观点,虽说有其合理性但考虑市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发现其中还有进一步分析的余地。台湾岛鹿产品并不仅仅限于台湾岛内使用,还大量向岛外输出。台湾原住民和鹿的关系以及岛外使用者和鹿的关系形成了对比。这就使得用“人类”一词来作为人文因素的主体是不充分的。

本文采用台湾原住民所处位置和鹿的关系,与岛外人员与鹿的关系作为对照,来揭示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文的逻辑是:首先是台湾原住民和鹿关系的认定,通过鹿在台湾原住民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原住民对他族捕鹿的态度来分析;其次对台湾原住民捕猎方式的分析,原住民该不该对鹿消失担负历史责任;最后是引入市场的地理位置来分析鹿的消失。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原住民和鹿的关系

(一)鹿与台湾原住民的生活

台湾原住民和鹿的关系非常的密切,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鹿的影子,周鸣鸿的《鹿在台湾》 [3]描述了台湾原住民众利用鹿的众多方式,他自己说这只是“略志”。今姑且就具体利用方式做一个概括论说:鹿角矛、鹿皮棺、鹿血漆、鹿脂膏、鹿角钗、鹿皮鞋、烟筒袋等、咒器、鹿角梳、鹿皮衣、鹿皮席、鹿皮雨衣、鹿皮褥、鹿角冠、鹿尾胫饰、礼品、贡货、滋补品。这些方式当中,有原住民一直所使用的方式,也有在外界的刺激下,所形成的新的使用方法。比如,贡货,荷兰占据台湾时,逼迫台湾原住民缴纳鹿皮作为赋税。台湾原住民还用各种鹿产品与大陆民众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的生活用品。食物是人维持生命的基础,在历史上,台湾原居民食鹿的记载常见于明末《东番记》记载:

冬,鹿群出,则约百十人即之,穷追既及,合围衷之,镖发命中,获若丘陵,社社无不饱鹿者[4]。

对陈第所见到的台湾原住民来说,鹿是其食物来源之一。即使到了荷据时代、郑成功光复台湾以及后来清朝控制台湾,鹿成为原住民的食物是一种常态。《台海使槎录》记载:

内山之番,不拘月日,捕鹿为常;平埔诸社,至此烧埔入山,捕捉獐鹿,剥取鹿皮,煎角为胶、渍肉为脯,及鹿茸筋舌等物,交付贌社,运赴郡中,鬻以完饷。①(①(清)黄叔璥撰:《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卷3。)

《小琉球漫志》也说:“番以射猎为生,名曰出草。”②(②(清)朱仕玠撰:《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卷8《海东賸语》下。)《治台必告录》亦说:“水沙连各社生番,向以抽藤、吊鹿为生,不谙耕耨。”③(③(清)丁曰健著:《治台必告录》,《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卷3《奏开番地疏》。)捕鹿为生,虽不能说原住民完全以捕猎鹿作为生存之需,但是可以说明捕鹿在原住民生活的重要地位,完全可以说鹿是台湾原住民的食物之源。

除此之外,鹿皮还是台湾原住民的服饰材料之一。这样的记载不绝于书,请见表1。

不仅如此,鹿还作为文化要素嵌入到台湾原住民的社会生活中,台湾原住民的歌曲对这一反映就是一个普遍的形式。在留下来的众多原住民的民歌中,涉及最多的动物就是鹿,如《重修台湾府志》载《新港社别妇歌》:

马无艾几唎,唷无晃米,加麻无知各交。麻各巴圭里文兰弥劳,查美狡呵呵孛沉沉唷无晃米;奚如直落圭哩其文兰,查下力柔下麻勾。④(④(清)范咸等纂修:《重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卷16《风俗·番曲·新港社别妇歌》。)

翻译成汉文的意思是:“我爱汝美貌,不能忘,时时想念。我今去捕鹿,心中辗转愈不能忘;待捕得鹿,回来便相赠。”关于鹿的番歌绝不止这一首,这里仅列一例以示说明。作为生活来源之一的鹿,也成为台湾原住民文化的一种素材,这种素材的形成必定和鹿是原住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相关联。

(二)台湾原住民捕鹿行为的排他性

台湾原住民有自己的鹿场,鹿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捕猎获取。在光绪26年(1900年)撰写的《台湾三字经》时说:“鹿与獐,生山里;少饲养,自栖止。”⑤(⑤(清)王石鹏撰:《台湾三字经》,《台湾文献丛刊》第162种。)可见台湾原住民饲养鹿的行为是较少发生的。既然是从自然的环境中获取,就涉及到了台湾原住民对捕猎的态度。人对物的态度,既可以从一直拥有时的态度来看待,也可以从即将失去时的态度来看待。那么面对别人前来捕鹿时,台湾原住民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呢?史载:

汉人有私往场中捕鹿者,被获,用竹杆将两手平缚,鸣官究治,谓为误饷;相识者,面或不言,暗伏镖箭以射之。若雉兔,则不禁也。⑥(⑥(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卷8《番俗杂记·捕鹿》。)

对不认识的汉人私自前往鹿场捕鹿,一旦被台湾原住民发现,就交官处理,缘由是误饷,导致台湾原住民不能按时纳饷。即使是认识的人,台湾原住民也会暗中用弓箭射杀此人。台湾原住民对鹿的重视可见一斑,捕鹿就是触犯原住民的利益。高其倬上奏时也说:

番人焚杀一节,此事情节中有数种:一则开垦之民侵入番界及抽藤吊鹿,故为番人所杀[5]。

nlc202309011315

汉人越过界限前往台湾原住民鹿场捕鹿,成为其所说的番人凶杀案的缘由之一。文献资料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中记载乾隆25年(1760年)的案例:

自招之后,埔交垦耕为业,永供额租。佃要将业出退,亦任查明诚实之人承退供租,但不得越界抽藤吊鹿,窝匪奸盗,赌博行凶,私宰拖租等项;如有违犯,听垦户会同庄佃鸣逐出庄;再有越界抽藤吊鹿,致有不测,不干垦户之事。务宜遵守理法,安居乐业,共享升平之福,深相幸矣!立招佃单付执永照。

在众多禁止的行为中,有抽藤吊鹿一项。《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还记载乾隆38年(1773年)禁止垦民越界抽藤吊鹿的案例。《宫中档奏折中台湾原住民史料》中记载了雍正年间的一些案例,在给《巡视台湾工科掌印给事中臣奚德慎巡视台湾兼理学政兵科掌印给事中高山谨奏为据实奏闻事》的朱批中说:

谕旨第一妙策钦此。钦遵照会该道转行所属,一体遵照在案。今台湾道刘藩长藐视功令,故违定例藉,采办军工船料名色标发谕单……闻所用盐布等物交结番众以借路径,而狡猾通事刘琦黄炳匠头詹福生等利欲熏心,许而不与,更倚藉公差抽藤吊鹿,肆行骚扰,致番忿恨,积成杀机,是以锯匠陈勋等八人出界,到力力溪地方,陈勋被番杀死,余众逃回……①(①《宫中档奏折中台湾原住民史料》雍正九年二月初二日《奏报台湾地方事务(汉番立界)折》,《中研院民族所数位典藏》http://ianthro.tw/~pingpu/library/fulltext/npmdatabase/)

雍正年间,进入台湾原住民的生活区内“抽藤吊鹿”,同样是非常容易导致冲突的发生。在本文的案例中,不是民众而是通事等借公差的名义前去抽藤吊鹿,激起台湾原住民的愤怒,最终导致惨案的发生。

台湾原住民对汉人越界捕鹿行为持排他性的态度,那么台湾原住民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刘其伟认为各个番族都有自己的猎场,彼此不得侵犯[5]。史密在《筹办番地议》中非常明确的说:

内山番社从无结党相攻,即彼此成仇,亦止吊鹿、抽藤触遇斗杀,更不报仇,再遇再斗而已②(②(清)丁曰健著:《治台必告录》,《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卷3《筹办番地议》。)

台湾原住民之间的仇恨也多是来自抽藤吊鹿,这也就是说台湾原住民之间也会因为鹿的利益导致冲突的发生。据此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台湾原住民对捕鹿具有排他性,不允许他人前往自己所属鹿场捕捉。换言之,鹿场各有所属,不仅是汉人,还是其他台湾原住民都不得损害其私有利益。

很有意思的是,在同一块鹿场中,如果捕捉的是鸟类和兔子,则不禁止他人的捕猎行为,即上面所提到的“若雉兔,则不禁也。”通过台湾原住民对不同动物私有性态度的比较,可以确定台湾原住民将鹿看作为非常宝贵的财富,不容许他人染指。从动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说,台湾原住民群体可以说是一种“鹿的社会”。

二、台湾原住民捕猎方式的分析

台湾原住民存在多种捕捉方式,其中的火猎和陷阱猎被认为是竭泽而渔的[7] 。但是细细咀嚼材料,恐怕还有商榷之余地。康熙《诸罗县志》记载:

出草先开火路,以防燎原。诸番围立如堵,火起焰烈,鹿獐惊逸;张弓纵狗,小大俱殪,见之恻然。先王戒焚林竭泽,有以也。③(③(清)周钟瑄等主修、陈梦林总纂:康熙《诸罗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卷8《风俗志·番俗》。)

这种高效率的捕猎方式,猎获量很大。清朝的官员见到此捕猎情景时,也感叹竭泽而渔。在捕鹿现场,即使有火协助,还是有鹿逃出。但台湾原住民拥有丰富的经验,“鹿捷于犬,每奔尽一湾,必反而顾;故犬及之。然亦狡,视火势最烈处,冲跃以过;诸番先伺其所而殪焉,番又狡于鹿也。”可见捕猎方式的效率加上原住民的经验,捕捉到鹿的效率是高的。同书引用陈小崖的《外纪》关于陷阱猎的记载:

昔年地旷人稀,麋鹿蚁聚。开大阱,覆以草,外椓杙,竹篾疏维如栅。鹿性多猜,角触篾动,不敢出围,循杙收栅而内入;番自外促之,至阱皆坠矣,有剥之不尽至腐者。今鹿场多垦为田园;猎者众,乃禁设阱以孳种类。④(④(清)周钟瑄等主修、陈梦林总纂:康熙《诸罗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卷8《风俗志·番俗》。)

陷阱猎的捕捉效率也很高。这样的记载自然是火猎和陷阱猎具有灭绝性的证明,很容易将我们引入到认为台湾原住民采用灭绝性的捕猎方式,从而误为引起鹿在台湾消失的因素之一。

情况似乎并非如此简单。考察这些文献记载的时间是在台湾经历了荷兰人占据后。在荷兰占据期间,基于商业利润的需要,荷兰人对鹿的需求巨大。这就使得我们无法分辨出这两种捕鹿方式,是台湾原住民本身就存在的,还是外界输入的。明末《东番记》载:“山最宜鹿,鹿鹿俟俟,千百为群……冬,鹿群出,则约数百人即之。穷追既及,合围衷之。镖发命中,获若丘陵,社社无不饱鹿者。”[4]荷兰占据初期也有着不少的形容台湾岛鹿的记载。《鹿在台湾》一文引用《巴达维亚城日记》1625年4月9日条下说“每年可获鹿皮二十万张,干燥的鹿肉和鱼肉亦为数可观,故可获得相当多量的供给……在大员中,约有100艘戎克船是从中国来此从事渔业,并收购鹿肉,输至中国。”[3]113如此我们可以推测一种可能性,所谓灭绝性的捕猎方式并不是台湾原住民本身所特有,乃是外界输入的狩猎方法。《东番记》是在荷兰占据台湾之前的史料,其中没有丝毫的有关于这种灭绝性捕猎方式的记载。如果一直都存在这些捕猎方式,岂不是鹿早就该消失了吗?根本不需要等到荷兰人的到来,但这一点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调查。但是不管是本身具有,还是外界输入,由于鹿场的广阔,显然不会造成鹿的绝对野外生存压力。但是在荷兰占据台湾之时,因为大量的捕猎,确实造成了野生鹿数量的锐减,所以才禁止陷阱猎[3]115。宋光宇计算1638年输出15万张,到了1659年时输出6万张[8]。①(①(清)范咸等纂修:《重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05种。)

翻阅史料发现,不能不说台湾原住民捕鹿采取了一系列的节制措施,比如有防止火势燎原的措施。另外在捕鹿的频次上,也不是随时随地就去捕猎,台湾原住民在捕鹿之前有占卜过程,“将捕鹿,先听鸟音占吉凶。鸟色白,尾长,即荜雀也(番曰蛮任),音宏亮,吉;微细,凶”。②(②(清)黄叔璥撰:《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卷7《番俗六考·南路凤山番一》。)将是否出去捕鹿交给鸟声音的随机性决定,占卜的结果也就有随机性,好则猎,坏则停,无疑是降低了捕鹿的频率。《东番记》则明确记载:“居常,禁不许私捕鹿;冬,鹿群出,则约百十人即之,穷追既及,合围衷之,镖发命中,获若丘陵,社社无不饱鹿者。”[4]要等到适合捕鹿的季节到来时,方才可以捕猎。这些习俗的存在,说明台湾原住民和鹿之间是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不管是社会生活中使用鹿的广度,还是台湾原住民的捕猎方式,都不至于导致鹿的消失。如果继续使用“人类”一词作为人文行为发生的主体,就势必将台湾原住民包括在内,就产生学者“研究的负外部性”问题。

nlc202309011315

三、台湾岛外鹿产品的市场及其生态效应

台湾原住民是大量使用鹿的人群之一,但是明清时期使用台湾岛鹿的人不仅仅限于台湾的原住民,鹿还被大量运输到其他地区进行使用。台湾鹿产品的输出使用早已经存在,明末陈第的《东番记》有明确的记载:“居山后,始通中国,今则日盛,漳、泉之惠民、充龙、烈屿诸澳,往往译其语,与贸易;以玛瑙、磁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其鹿脯、皮、角。”[4]

荷兰人的到来将台湾鹿产品商业化,控制台湾原住民的捕鹿行为,强迫其缴纳赋税。鹿产品除了原住民自己利用外,还要供给荷兰势力,这样台湾原住民捕鹿行为动机的受强迫而加上商人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说,荷兰势力追求利益的行为是对已有鹿产品外运的继承,当发现这个市场后,将台湾鹿产品继续市场扩大了。荷兰殖民者获得鹿产品的代价微乎其微,几乎是无本经营,这种没有代价的性质必然促使其大肆捕杀。《台湾旅行记》载1662年的观察:“鹿都强壮肥胖,每年被中国人及台湾土人打死的和活捉的不计其数。他们把鹿肉腌起来,在阳光中晒干,满船的运到中国沿海去,鹿皮则运到日本制成皮货。”台湾岛的鹿肉运到大陆,鹿皮运入日本。鹿产品被漳州、泉州商人运至厦门诸海口销售,《巴达维亚城日记》载台湾“地多鹿皮,日本人向土番采购之。”荷兰人说:“在大员,每年有日本商贾乘帆船而至,在当地购买大量鹿皮,特别是与中国的海上冒险商做大宗丝绸生意,这些冒险商从泉州、南京及中国北部沿海各地运出大批生丝和绸缎。日本人买下运往日本。”③(③程绍刚译:《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福摩萨,1624-1662》第15页,转引自李蕾《十七世纪中前期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网络的展开》。)鹿皮在日本很有市场,可参见中村孝志[9]等对鹿皮有相关的统计数据。

郑成功时期,“台湾王完全独占砂糖、鹿皮及台湾所有土产,加以若干中国货物,与日本从事贸易,获利颇丰,年年均有十四、五艘大船前往彼地,所以公司之船常无法载满此等货物于英船上。实际上在砂糖及鹿皮之贸易吾人能与郑氏共享利益之希望甚小。”①(①Paske Smith. Western Barbarians in Japan and Formosa.P85. 转引自赖永祥《台湾郑氏与英国的通商关系史》,第19页。)郑氏政权要控制的是鹿产品销路,以获最大利益。清朝控制台湾后,台湾鹿产品的输出仍然没有停息。《台海使槎录》载:“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泉州则载磁器、纸张,兴化则载杉板、砖瓦,福州则载大小杉料、乾笋、香菰,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鹿肉售于厦门诸海口。”②(②(清)黄叔璥撰:《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卷3《赤崁笔谈·商贩》。)彰、泉商人的货物运到台湾销售后,则满载鹿肉回程。

鹿产品的市场和使用范围被扩大化了,岛外市场的存在,促使了台湾捕鹿的频繁。《诸罗杂识》说:“日本之人多用皮以为衣服,包裹及墙壁之饰,岁必需之;红夷以来,即以鹿皮兴贩。”③(③(清)黄叔璥撰:《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卷8《番俗杂记·社饷》。)日本人生活需要刺激鹿皮市场的繁荣,因而也就促使对台湾岛鹿皮的需求。对于鹿产地外的使用者来说,其所看中的是物品的质量,及其对自己需求的满足程度,对产品来源地区的鹿和原住民的社会关系不知晓,对鹿的生境更不会去考虑,因为使用者周围没有原住民那样的生存环境。

台湾岛与中国大陆和日本之间都有海域相隔,货物的流转只能靠商人,商人是从事地区之间的联系纽带。使用市场的存在,为商人获得利润提供了条件。从事台湾鹿产品等的跨海域运输的商人都非台湾原住民,台湾原住民充其量只是原材料的提供者。获得利益的是统治者和商人,是少数人主导的结果。荷兰人占据台湾后从事这样的买卖,台湾原住民被迫缴纳鹿皮作为赋税,大量的利润被东印度公司所获取。但台湾原住民的贡纳速度远远满足不了追逐利润的需要,很自然地就得采取滥捕行为,以便获得大量的鹿产品。商人看到的是产品的市场和利润,对生态的影响问题则根本不屑一顾。台湾原住民以及其他的从事捕猎的人则提供货源。岛外市场刺激了捕鹿的频次增加,捕猎人群增加。追求经济利益的效果就是采取连续性的捕猎,动物没有喘息之机,这和台湾原住民的捕猎方式是大相径庭的。

对于岛外市场影响岛内生态环境,菲律宾地区也存在与台湾相类似的历史事件。1590年马尼拉官员Antonio de Morga说:

日本人和中国人竞相带走许多鹿皮作为商品,从群岛到日本,他们为此捕猎,或向原住民、甚至向神职人员买,此一交易必须被中止,因为这对国家的伤害非常大,只为皮革而杀这些动物,猎物将灭绝。④(④Emma H. Blair and James A. Robertson, eds., The philippine islands 1493-1898, Vol. 10,p.84. 转引自陈宗仁北港与pacan地名考释》。)

马尼拉地区的鹿也因为外商的介入而大量的减少。外域商人只为经济目的,带有这种经济利益目的的捕捉行为是越多越好,不考虑其行为对当地生态的影响。由于鹿的来源多是野生的,直接从自然界获取,所以岛外的市场直接影响着岛内的生态环境。这种商业利润的捕捉行为和原住民的生存捕猎行为是不一样的,绝对不允许相提并论。

五、结论和思考

鹿对台湾原住民来说,是其所属群体的财产。外人前来捕猎就是一种侵犯自身利益,必然要遭受打击。鹿在台湾原住民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极大,台湾原住民社会可以堪称是一个“鹿的社会”。 台湾原住民在捕猎中,必然具有其自我节制性,绝不至于导致鹿的灭绝。实际上,台湾原住民与鹿之间是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增长的极限》一书引用科曼第《生态学概念》说:“鹿或者山羊,在没有天然敌人时,常常在它们分布地区吃草过多,以致当地的植被受到侵蚀或破坏。”[10]台湾岛生活的鹿不存在天敌,台湾原住民的捕猎行为可以看作是和鹿之间的一种平衡,台湾原住民充当了捕猎者的角色。

学者使用“人类”一词作为破坏行为发生的主体,这不仅是在研究台湾地区的野生鹿消失的问题,在其它的动物变迁研究中也存在这样的用法。“人类”一词的范围过于广泛。在本文的案例中,如果使用“人类”一词,将台湾原住民也包括在内,将历史的责任扩大化,这就必然产生学者“研究的负外部性”问题。虽然在鹿消失的过程中,台湾原住民仍然捕鹿,但那是基于生存的需要,可以提供自己生存所需要的食物,也可以提供与他人交换生活用品的物品。台湾原住民也为外界所胁迫去捕鹿,以缴纳赋税。考虑到台湾原住民长期的捕鹿历史,将鹿灭绝的历史责任全部归咎于台湾原住民身上,显然有失偏颇。

nlc202309011315

台湾岛外市场主导着追求经济利益的捕猎行为,这个和台湾原住民的生存捕猎不可同日而语。岛外的使用者,没有台湾原住民与鹿共存的社会环境,只是满足自我的需求,其所形成的市场对产品来源地的环境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对于今天的环境保护事业而言,如果只从受到破坏的环境地区着手保护行动,这可能会退变为一种虚假的指标。正确的做法需要从运输,以及最终的消费市场去加以遏止,方能获得真正有效的物种保护实效。台湾野生鹿消失的教训,在这一问题上可以提供历史的见证。

参考文献:

[1]刘昭民.台湾先民看台湾[M].台北:台原出版社,1992:191.

[2]刘正刚,孟 超.经济行为与环境变化:清前期台湾野生鹿消失探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1): 150-157.

[3]周鸣鸿.台湾经济史:第九集//鹿在台湾[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63:104-116.

[5]高其倬.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4辑//浙闽总督高其倬奏闻事折·雍正朝朱批奏折选辑[M].台北:大通书局,1987:141.

[6]刘其伟.台湾土著文化艺术[M].台北:雄狮图书出版社,1979.

[7]雷学华.高山族的狩猎业[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93-99.

[8]宋光宇.台湾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中村孝志.十七世纪台湾鹿皮之出产及其对日贸易[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59:24-42.

[10]丹尼斯·梅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6-67.

[责任编辑:罗康智]



On Market Locations and Environment Issues:A Case Study of the Decrease of Wild Deer in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CHEN Hai-long

(Center for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hina)

Abstract:

Market locations affect environments to a great extent. With the harmony between Taiwan aborigines and wild deer, the hunting would not cause catastrophic damage to the animals. However, the existence of markets out of the Taiwan Island compelled the export of wild deer for economic interests, stimulating heavy hunting and changing the life of Taiwan aborigines.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the geographic locations of markets in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s by human factors; otherwise, negative externality will emerge to the research.

Key words:

market locations;environment;wild deer resource;Taiwan

上一篇:办公室内涵建设下一篇:谈电子白板在初中教学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