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趣与艺术

2024-04-12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精选10篇)

篇1:教育的情趣与艺术

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读这部书的时候,有人评价说这部书理论性太深,没有实用性。不过我读的时候,总感觉如沐春风,像和作者在促膝长谈一般,总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我们也需要不时的.好的理念的注入,不是么?

之前一直有一个困惑,听电视上的节目主持评说某一本书时,即使这本书我从来没听说过,在他们的“忽悠”之下,我就会听的入迷,而且会对这本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像《子午书简》之类的读书或者评书节目是非常喜欢。回过头来细想一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上课时不惜花费全部精力,但是在读书上却是推荐的极为可怜。记得初一来时,学生有读书课,为了作为一个好的引导,我总会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介绍几本好书。

而且当时突发奇想,给班级的学生办了班级报刊,报刊的一栏就是好书推荐,好的电影也在其中。但是,由于学生学习任务太紧,这项工程也就夭折了。不过现在想来,推荐好书确属我心中所愿。只是苦于没有一个良好的途径。

肖川在《教育的情趣与艺术》里边有一章节就是“做个好书的鼓吹者”,我觉得这话很是符合当下的情境。学生学习压力大,平时上课任务赶得紧,学生对书几乎快绝缘了。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振臂一呼”,“鼓吹”某一本或者一类好书,让学生能在学习之余能够多品读经典、收获感悟。虽然作者在文中只是向读者推荐一些比较好的作品,让人从其中受益良多。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应如此,将书中之精华、精彩之处向学生展现,让学生爱上读书、多读好书!

肖川先生在写这些理论时,一边强调课堂内外的人性关怀,一边就在阐释读书的好处。这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以后再课堂当中,我们不妨将这种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在讲解一篇文章之后,不妨多推荐几部和这个作家相关、而且也适合学生读的作品。

在假期之余,也可以让学生多读好书。记得有一次放假,学校给每位学生布置了4本好书来阅读,当时的情况发展到这4部书不仅在开封市,在网上都是好书难求。在网上,这几本书的销量直接是遥遥领先的。我在此并不是想说求实的影响力有多大,只是觉得这种举措对学生、对家长乃至对社会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影响力——多读好书!

所以,不妨在学习之余,都鼓吹好书,让老师们行动起来,给学生以启迪,引领他们遨游书海,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篇2:教育的情趣与艺术

走进肖川教授《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我感受到的是一股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赤子之情。徜徉其中,仿佛跟随一位智者穿越人生的时空,又好似同一位亲密的朋友并肩前行。肖川教授在书的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眷注内心、崇尚真理、追求生命境界的人们。”换一句话说,这正是肖川教授对自己的评价或者是对自己的期许,肖川教授正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眷注内心、崇尚真理、追求生命境界的教育者。

良好的教育不仅是充满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满情趣和艺术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够养育我们的灵性和激发我们内在的兴趣。艺术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和存在形式,艺术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们只有将自己融合于教育文化和教育情境之中才能欣赏这种艺术。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氤氲在一种有品位的精神氛围之中。肖川教授在谈到教育的目的时写道: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它也是造就公民社会的最基本的手段。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性地使他成为一个更好的自我,而不是终结性的、定性的评价: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正是从这段话中,我观察到肖川教授把“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放在了首位,良好的教育不是高分数、好排名,不是让孩子互相竞争、互相比较嫉妒,而是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是对自我本身的挑战和超越,这样的教育才能让每个孩子充分发展,欣赏自己,悦纳他人。

肖川教授爱这个世界,爱万物生灵,更爱朝气蓬勃的孩子。因为爱,他也把犀利的笔触也伸向晦暗的一面。他直言不讳:“我们的教育中太缺少爱、宽容和自由了。”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何曾想过孩子的感受?当我们痛斥孩子罪不可赦的时候,我们何曾忆起童年的自己?当我们说出虚伪的话,做出违心的事时,我们何曾考虑它给幼小心灵带来的扭曲?开展生命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人师表,首先应该是热情和温暖的,一个真正热爱教育喜欢学生的老师,才能把爱和温暖像孩子传递。而一个爱上读书和写作的老师,他会比其他教师吸收更丰富的精神营养,获得更深刻的人生启迪,从而更热爱生活,热爱教育,慈悲的情怀就会真情实感中培育。“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作为有亲和力的老师,应该真诚地认可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的失误和不佳表现能够宽容和同情,并给予明确的指导。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让我们一起走在阳光的大道上,为孩子的人生铺就洒满鲜花的五彩路,引领他们走向幸福的人生,也成就我们阳光的生命!

篇3:论唐代茶诗审美情趣与艺术特色

1 唐代茶诗概况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 数以万计的作品都产于此时。由于茶文化刚刚出现, 茶诗在唐代正处于萌芽阶段, 因此数量比较少。据相关统计, 唐代诗人约有3228人, 作品五万余首。以茶为创作主题的诗人约有156人, 作品516首另加5句, 茶诗人占全唐诗作者总数的4.8%, 而茶诗仅占整个唐诗总数的1%。虽然数量不多, 但是唐代诗歌题材却有很多, 例如咏物、赠别、山水和游仙等, 题材十分丰富。除此之外, 还有宽广的艺术形式, 例如有抒情、议论、叙事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等等。

2 唐代茶诗的艺术特色

唐代茶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它的诗体上, 通过对茶诗的诗体解析, 能够清楚地看到茶诗的发展脉络, 以及茶诗在唐朝发展的特点。从而看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 对艺术的追求。丰富而完整的形式凸显了当时文化的开化以及茶文化的发展。

2.1 自由灵活的古体茶诗

古体诗的整体风格与唐代以前的传统体裁十分相似, 结构上没有固定, 字数也没有要求, 音韵平仄也极为自由, 形式比较灵活, 是唐代以前传统诗体的演变。主要分为七言诗和五言诗, 也有少量的杂言诗。

五言古体茶诗的特点是五字一句, 句子的数量没有要求。如诗人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白居易的《咏意》、《首夏病间》、《山路偶兴》, 以及刘言史的《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等, 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五言古体茶诗。

七言古体茶诗与五言古体茶诗风格相似, 虽然只是由五字改为七字, 但是难度却极大, 创作过程中对诗人有着很高的要求, 致使这种体裁的诗作产量较少, 佳作却很多。例如, 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温庭筠的《西陵山道士茶歌》、崔珏的《美人尝茶行》以及秦韬玉的《采茶歌》等。

杂言古体茶诗与前两种体裁的诗作有所不同, 字数没有统一的规定, 从一字到十字不等, 但是最多的还是三、五、七字, 句子的数量比较多, 结构比较宽泛。例如, 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饮茶歌送郑蓉》, 还有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示添丁》等。

2.2 整饬典雅的近体茶诗

近体茶诗是格律体茶诗的一种, 又名“今体茶诗”。作为格律体茶诗的一种, 近体茶诗在格律上有一定的标准, 不再像古体茶诗那样自由灵活。在音韵、平仄以及结构上都有十分严格的标准, 所以在形式上具有整饬典雅的特点。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茶体诗形式。

绝句主要包括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通常是四句一首, 短小精粹。在唐代, 五言绝句的茶诗代表作比较多, 例如张籍的《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茶岭》、皎然的《九日与陆处士饮茶》, 以及皮日休的《的闲夜酒醒》等, 是唐代最为流行的茶诗体裁, 是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虽然六言绝句的茶诗很少, 但是代表性却很高, 像顾况的《过山农家》等。七言绝句也是唐代茶诗的主要体裁, 大诗人白居易的《萧员外寄新蜀茶》、刘禹锡的《尝茶》、柳宗元的《夏昼偶作》、杜牧的《题禅院》、皎然的《送许丞相还洛阳》、卢纶的《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舅》, 以及司空图《暮春对柳二首》 (其一) 等, 都是七言绝句的绝佳代表作。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规整, 每首分为五言和七言, 简称五律和七律, 一般为八句, 低于八句即六句的, 称为短律或小律, 如皎然的《送李丞使宣州》、姚合的《杏溪十首·杏水》, 以及孟郊的《送玄亮师》等, 虽然句子较短, 但是语言精辟, 以茶作为媒介, 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的情感。而超过八句, 即十句以上的被称作长律或者排律, 如杜甫的《回棹》、白居易的《晚起》, 以及杜牧的《题茶山》等。

五言律体茶诗是诗人比较钟爱的形式, 韵律性强, 传诵范围较广。在唐代, 这种茶诗的代表作比较多, 例如孟浩然的《清明即事》、杜甫的《巳上人茅斋》、白居易的《招韬光禅师》、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以及杜牧的《茶山下作》等, 表现出了唐代茶文化的繁荣。七言律体茶诗对平仄要求严格, 对诗人的创作功力有极高的要求, 但是, 在唐代涌现出了很多才华出众的诗人, 因此, 这种形式的茶诗也有很多。像白居易的《琴茶》、《春日尽》、郑谷的《峡中尝茶》、刘禹锡的《送蕲州李郎中赴任》, 以及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等都是唐代茶诗非常典型的七言律体茶诗, 对仗极为工整。

2.3 活泼戏谑的杂体茶诗

杂体诗又称变体诗, 是唐朝比较流行于文人雅士间, 通过文学游戏而创作出来的独特类型, 通常是把字形、句法、格律以及音韵加以变化, 极具特色。唐代杂体茶诗主要有联句和宝塔诗两种, 因为它的游戏性质, 致使其具有活泼戏谑的特点。

联句又称连句, 是由两人以上的诗人共同创作出来的一种杂诗形式, 主要是在文人雅士聚集宴饮时每人一句或几句组成的诗歌。唐代出现的茶诗联句非常多, 主要有涉茶联句和咏茶联句两种。涉茶联句就是以“茶”为主要题材的联句, 其代表作主要有皮日休与陆龟蒙的《寂上人院联句》, 以及四位诗人联句的《会合联句》。另外一种是以饮茶或茶舍为题的咏茶联句诗, 如《渚山春暮, 会顾丞茗舍联句》是三位诗人共同创作的,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六个诗人的茶诗联句所成。

宝塔诗体形如宝塔, 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杂诗, 诗体的风格比较独特, 由一个字的句子到七个字的句子组成, 规律排开, 句句押韵, 被称为“一字至七字诗”, 或者“一七体诗”。有的已经增加到十字以上。例如元稹的《茶》诗, “茶, 香叶, 嫩芽。慕诗客, 爱僧家。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 碗转麴尘花。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岂堪夸。”起始的字, 既是诗题, 又是诗韵, 虽然仅有55个字, 但是对茶的形态的描写, 与诗人僧侣的关系、制茶的过程以及饮茶后的感受都细致入微地表达了出来, 堪称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3 唐代茶诗审美情趣的发展

在创作的过程中, 创造者会根据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文化特点, 来寄托情感上, 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唐代诗人在茶诗的创作时都对它赋予了生命与情感, 从中可以发现古人共同的审美情趣。

3.1 自然简约的情感意象

唐代诗人对茶环境有着极高的标准, 向往青山竹林, 月下泉石的野趣饮茶环境, 追求返璞归真的茶文化, 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 唐代的茶诗中多有自然意象的色彩, 即便是描写个人生活中品茗的茶诗也都是含有浪漫简约的情感意象, 自然韵味十足。诗境的高远, 对朴素生活的向往, 对自然生活的追求, 使茶诗注重意象的描写, 给人以心灵上的广阔感。

3.2 超凡脱俗的隐逸情怀

茶是隐者的象征, 凸显了诗人孤高的性格与逃避外界干扰而向往超凡脱俗的情怀。在唐代茶诗中对这种隐逸情怀的表现更加明显, 大多数诗人都是被现实社会的残酷所牵涉, 使他们只能选择避世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以茶雅志, 通过对茶诗的创作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使心灵得到净化。在晚唐时期, 战乱频发, 诗人对社会丧失信心, 在创作时更加表现出来了闲散隐逸、自得其乐的避世情感, 如《茶具十咏》。

3.3 茶禅一味的自我升化

唐代诗人为了达到精神上的净化选择了避世, 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 通过茶诗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的人格。与此同时, 也在茶中发现了人生的哲学, 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在大自然中, 静观人生, 摒除凡心, 超越红尘,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找到“自我”, 形成所谓茶道。清苦的茶味如同空寂的禅境, 浓郁的香味又如精神上的满足, 在品味诗、茶、禅的过程中, 逐渐发现诗茶一味、茶禅一味, 达到自然与精神的契合。

4 总结

茶诗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扬了中华儿女宁静致远的人格气质, 展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 并昭示了中国文人共同的审美意趣: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恶劣, 都要努力升华自我, 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这是我国古典的文化韵味,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典型的东方闲情。中国文人通过茶诗中的艺术特色, 净化内心, 使茶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以达到自我的升华, 以期达到人、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摘要:唐代是在茶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 茶文化形成于此时, 茶诗也从唐代开始出现。茶诗在唐代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在审美情趣还是在艺术特色上, 都极有特色。本文通过对唐代茶诗的诗体研究以及对茶诗的情感研究, 来探索唐代茶诗的审美情趣及艺术特色。

关键词:茶诗,茶道,审美

参考文献

[1]朱海燕.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D].湖南农业大学, 2008.

[2]暨远志.唐代茶文化的阶段性---敦煌写本《茶酒论》研究之二[J].敦煌研究, 1991 (2) .

[3]陈力祥.浅谈唐代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71-74.

[4]潘玉环, 沈文凡.意象与造境---浅析唐代茶诗艺术手法[J].语文建设, 2014 (29) :46-48.

[5]黄志浩.茶兴复诗兴一瓯还一吟---唐代的茶诗与茶事[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5 (1) :75-81+87.

篇4:教育的情趣与艺术

关键词 写字教育 书法 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和科技向信息时代的长足迈进,视觉艺术形象进入世界的各个角落,追踪普通人生活的每时每刻,所以感受和解读这些形象的写字能力就成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从我校写字教育的现状看,学校和社会对写字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写字教育为切入口,提出“写工工整整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促使我校写字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好字,对学生识字,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掌握词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真工整地书写,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写汉字,也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写字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写字教育与审美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写字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审美的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美育的范畴很广,学科众多,艺海无涯,但是,“艺术都是相通的”,写字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整体的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写字教育在通过书写的一系列活动中,能培养人们更深刻、更广阔的思维习惯,能达到如下几点特殊的教育效果:1.书写能力的获得;2.高尚情操的培养、情感内涵的再现;3.美感的升华;4.提高创造力、表现力。

因此在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要注重以下三点。

一、了解以文字的造型为主体的书法美,揭示汉字的美感

汉字是美的。它以结构疏密、点画的轻重、墨色的淡浓、行笔缓急来抒发感情,创造意境,被喻为纸上音乐舞蹈。写字教学过程即是美育的过程。通过老师的分析讲授,使学生感知到文字的形体美、意象美、点线美、结体美、空间美,他们一定会被汉字所具有的美感所吸引,从而由衷地产生学习的愿望。写字(书法)是一种重在形式美的艺术,真、草、隶、篆诸体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极尽变化,可谓形式多样,为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外在形态美,并突出地表现在用笔美、结体美、章法美三方面。并且其美是因为有深度。自己喜爱的字,即使多次重复写也不满足,书法拥有的美可独树一帜,确切地说构成字形的线条的尝试给人以无穷的魅力。硬笔容易写,多写几次就乏味,其中原因就是硬笔没有线条质感的深度,向深度的探索发展是毛笔"奇怪生矣"的特点,应该写到有自己风格形态的境界为最高,在这城沉静的世界得以自然而然地展开,书法在表现个人风格的同时,内心世界亦得之表现,且内心状态被没有虚化的客观的表现出来了!是智慧、情感、思想中"情"的开拓部分,属艺术教育。与西洋画及一般绘画相比较,书法确实最具有抽象性,它将艺术家从色彩束缚中解放出来,尝试无色彩,即用笔墨表现了造型。因此,写字教育在通过书写的一系列活动中,能培养人们更深刻、更广阔的思维习惯。

二、从汉字形体构造入手引发兴趣

汉字形体从甲骨文发展到行书,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单易写的发展过程。汉字又是表意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系统的“六书”汉字造字理论: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这中间出现了很多优秀书法作品,可以说一幅作品就是一种汉字的审美体现。从这些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当中找出一些漂亮的字进入识字教学课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又可以拓展学生对书法历史和文字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汉字的这些造字特点进行识字的情感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学习汉字,学写汉字。从生活当中入手,如:指导学生观察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漂亮的招牌.广告牌等,让他们在平时的逛街玩耍当中随意的欣赏,深入其中,去探讨里面的一些知识,培养一种兴趣。

三、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喜爱书写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书写学习情境和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重视培养学生动笔、动手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也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了适应时代要求和写字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一切告诉我们,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中应选择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观察。

在指导书写中,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法,注意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字在田格中所占的位置、字的结构和运笔的变化。利用投影和板书,通过全班评、同桌互评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和对他人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评价能力,让写字的学生有了成就感。也让学生主动反思自己写的字,发现自己字的个性,对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让班内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漂亮、工整的字来。使他们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汉字的美。

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艺术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写字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为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脚踏实地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

篇5:教育的情趣与艺术

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本肖川的《教育的情趣与艺术》,好厚的一本书,同事告诉我说,这是学校要求批注的一本这一学期的教育著作,我看了看封页,上面的一段文字,让我深深的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良好的教育不仅是充满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满情趣和艺术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够养育我们的灵性和激发我们内在的兴趣。艺术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和存在形式,艺术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们只有将自己融会与教育文化和教育的情境之中才能欣赏这种艺术。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在一种有品位的精神氛围之中。细细品味了他的这本书,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的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早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篇6:教育的情趣与艺术

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所谓艺术教育,从狭义上讲,是指学校的音乐、体育和美术等艺体课。既然是艺术教育,就要体现他的艺术性。音、体、美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在艺术教育中,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优秀的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培养爱美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养成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聪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篇7:艺术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

我认为中学生美术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这就要求学生懂得一些美术知识,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一下有这几个途径:

1.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有很多老师认为美术课不就是让学生画画画,当然画画很重要,我认为让学生学会欣赏,懂得欣赏更重要,我们培养的不是画家。生活中学生不经意间会看到一些社会上低俗粗糙的东西,而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又不强,学生很容易被误导。当学生误解美,甚至扭曲美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在他的面前多放点美的东西,并教会他们如何去认识、欣赏美。在比如美术的三种表现形式,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学生很喜欢具象艺术,看不懂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他们不知道画家所要表现的意思。我们知道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能表达画家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要多给他们看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书法练习中修身养性。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中学生有必要去继承这些传统。另外写好书法会有这两点好处:

一、字是“门面”,一手好字,受益一生。

二、书法书中最强调的是求静,练习书法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性格。

3.注重校园、教室的环境布置。

篇8:浅谈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情趣培养

一、在美术教学中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

1. 把文学艺术引入美术课堂。

文学与艺术密不可分, 往往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我在上《春天的畅想》这节课时, 不急着让学生用什么方法表现春天, 而是从古诗词入手:“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来江水绿如蓝”等, 同时, 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冬雪悄然消融、小溪流水潺潺、嫩绿生机萌动, 学生沉浸在春的情景之中, 由学生自己安排画面内容, 拓宽了知识面, 同时, 激发了学生爱文学、爱艺术的热情。

2. 把音乐艺术引入美术课堂。

新课标明确指出艺术不是单一的传统意义上的艺术, 必须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在艺术课中学生既享受到美, 又能将知识巧妙融合, 音乐是不可缺少的。音乐是听觉艺术, 美术是视觉艺术, 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极其强烈的, 它能调动人得情绪反应, 在艺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更好地辅助教学。我在讲解《黑白的美》这节课时, 把中国民乐“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来衬托黑与白的韵律之美、情景之美、对比之美, 乐曲委婉动听、细腻流畅、清新雅致, 与画面配合着讲解惟妙惟肖, 一节课下来, 学生仿佛置身于美的世界。

3. 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美术课堂不仅可以引入文学、音乐等教学方法, 同时, 也和其它学科密不可分。比如:画历史人物, 首先要了解人物的背景、情节、特点等方面知识, 知道了人物内涵再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更加生动、饱满、形象。在一些美术作品的创作中, 经常会运用到几何形体对学生进行造型艺术的训练, 对点、线、面的掌握, 画面构图中黄金比例的运用, 更是要求精确、细致。因此, 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体现, 目的是鼓励学生拥有接受多种学科的教学精华, 发自内心地进行艺术创造。

二、学生美术教育中“审美情趣”的运用

1. 教学方法的情趣性。

美术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讲解、示范, 运用这些方法时, 必须注意两点。首先, 教学语言必须学生化、形象化,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纳。对小学生而言,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讲解时, 不仅要了解学生心理, 还要熟悉学生语言,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更适于他们依靠表象的作画特点;其次, 示范形式的情趣化。美术课中的示范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一环, 示范得法, 往往事半功倍。在教学中可进行表演示范, 对所画物体作仔细描绘并加以说明, 例如, 在教《花瓶设计》的教学中, 我先对花瓶作了介绍 (形、色、花纹) , 然后在板上进行演示, 使学生对画法及过程一目了然, 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2. 教学内容的情趣性。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如《狐狸和鸡》《小鸭子学游泳》等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 都是一则有趣的故事, 通过生动的讲述, 能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 得到感染, 激发作画的愿望。每个学生的想法各异, 通过互相描述, 可进一步丰富想象, 然后提供片段的描绘, 给学生以一定的表象, 再以补画的形式要求学生创作一幅情景画, 在启发学生作想象画的时候, 要求学生做到:

(1) 范围往广处想;

(2) 题材往新处想;

(3) 构思往妙处想;

(4) 构图往巧处想。

三、美术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呢

1. 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 虽然还很幼稚、肤浅, 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夸张的事物。我们可以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 在让学生理解“爱的回报”这一主题时, 要求学生画出“爱心树”, 一边讲解给孩子理解, 一边让孩子拿着画笔, 边听边画, 学生用绘画的语言来感受这一经典的故事;“小男孩”与大树多么像孩子与父母, 当“小男孩”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报时, 大树累弯了腰, 枝干砍倒了, 叶子凋零了, 果实没有了, 它多可怜……孩子们的想象力超乎异常, 一幅幅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讲“爱的分享”时, 让孩子边看边听经典故事“石头汤”, 通过绘画的语言画出一篇篇关于“爱的故事”, 孩子们懂得画中人物的孤单是不会分享快乐造成的, 快乐是需要大家共同的参与和付出, 才能体会人间真情。这样, 将美术教育一点点渗透到孩子的成长中, 既提高了绘画技巧, 又增强了审美意识。

2.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其创造能力。

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画家, 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学生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 新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人类社会也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更高一层地向前发展, 这正是教育的总体目标。

3. 完善学生的人格。

学生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健全的人格, 美术活动为学生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 包含了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 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予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 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

综上所述, 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体现在多种形式的课堂上, 还表现在兴趣之上和情趣之中, 美术教育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 树立良好的审美观, 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感受生活, 珍惜生活, 发现自己的潜能, 愉快地创造、表达、体现自己的价值, 快乐健康地成长!

摘要:现代教育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对学生的重大意义, 使得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的培养成为教学重点。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篇9:教育的情趣与艺术

关键词:竹笛演奏  情趣  韵律  融合实践

一、竹笛艺术中审美的概念及意义

在我国竹笛艺术发展中,无论是艺术情感还是曲目韵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竹笛艺术审美的影响,其演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手法展示,更是从美学角度出发的艺术思考。在当前的传统美学思想之下,竹笛艺术的审美更加决定了当前竹笛艺术情趣与韵律的发展和融合,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古典审美学的角度来看,竹笛艺术演奏之美在于对艺术作品中所追求的艺术整体性以及韵律规律性,其审美标准取决于竹笛演奏的整体意向之中。而从当前的现代化审美角度来看,信息的多样化传递决定了其竹笛演奏审美需要符合多元化的审美标准,保证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下能够深入探索竹笛演奏的情趣与意境,保证开放而又自由的文化精神能够在竹笛艺术演奏中得以展现,不同的艺术与审美意识形态都能够在竹笛演奏中融合并展现出来。在这样的古典与现代化的审美结合下,竹笛艺术的创作与演奏都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与实践之中,保证其艺术风格能够满足不同音乐内涵的需求,使多元化的竹笛情趣体验以及曲目韵律受到不同审美标准的考验,真正从根本上完善竹笛艺术的多元化演奏风格。

二、竹笛审美之下的情趣与韵律

在传统与现代化共同影响的艺术审美眼光之下,竹笛演奏的情趣与韵律在传统的竹笛演奏上发生了深度的改变,情感与意韵的融合更加保证了竹笛音乐的特征性,使竹笛艺术从不同的地方韵味中提升自我的艺术性。在多元化的审美之下,这样的竹笛艺术情趣与韵律的体现更加适应了当前多元文化对于竹笛演奏内涵的要求。

(一)竹笛韵律

在中国传统美学概念之中,韵律是神韵、古韵、风韵等多种概念的融合,是民族文化与美学概念在艺术领域的探索和表达。从最初的诗歌开始,韵律就已经以古典的形式出现,人类对于艺术韵味的追求从未停止。对于竹笛演奏来说,其所蕴含的天然神韵符合当前文化审美中对于韵律的追求,一曲竹笛演奏更加能够从自然中感受竹笛独特而又优雅的音色,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可以根据竹笛曲目的特点来调整演奏方式,保证竹笛演奏不仅能够从音色上给人以美学体会,还能够从演奏方式上顺应当前文化的演奏需求,保证演奏的方式能够结合竹笛的自然韵味为竹笛艺术的发展增添旋律的篇章。

从竹笛演奏的特点上来看,其较为擅长取材于大自然,在自然的艺术色彩中融合当前时代的文化审美以保证婉转悠扬的曲目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竹笛艺术韵律的追求,无论是山水河流还是虫鸣鸟叫,无论是自然风景还是古典情趣,都能够在竹笛演奏的韵律中展现出来,其演奏所赋予的竹笛艺术的色彩性和自然性能够带着聆听者穿越千年的光阴,在古色古香的竹笛韵律中感受自然与历史之美。从美学角度来看,竹笛演奏正在根据其自身艺术性改变韵律,保证在原有古典内涵的角度加入现代多元文化的需求,以保证古典作品中的意境和风格都能够被现代化的文化内涵所接受,保证竹笛音乐的特点能够根据其风格的不同来完成自我蜕变。无论是江南竹笛韵律还是以昆曲为基础进行创作的竹笛曲目,都能够保证其艺术在传承了古典曲目特点的前提下融合当前的竹笛演奏情趣,在实践演奏中感受不同音律特点的独特魅力。

(二)竹笛情趣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音乐本来就是抒发自身情感的艺术方式,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能够在音乐中充分展现其自我价值,保证以音乐演奏来传达自身思想。而对于竹笛艺术来说,其情趣就是保证传统的艺术韵律在现代化音乐发展中被传承下来的重要保障,演奏者的自我心境最大限度地决定了竹笛演奏的风格和特色,能否符合当前艺术审美,能否与竹笛中所蕴含的韵律进行深度地结合都取决于演奏者对于竹笛情趣内涵的把控。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可以将自身的情感与想象力融入其中,这样就能够真正演奏出竹笛曲目中所蕴含的真挚的艺术情感,保证贯穿整体的情趣内涵能够推动竹笛艺术的发展,保证竹笛的演奏能够与当前的文化艺术审美深度融合。

在竹笛演奏的情趣内涵展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情感展现的前提下演奏者的动作、线条或者行为都是直接影响演奏情感的内容,相较于语言来说,竹笛的艺术演奏更加能够满足聆听者对于情趣的追求,更加能够保证情感艺术体验的深度传递。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竹笛演奏的情趣内涵也是演奏者自我情感的流露,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聆听者,都能够根据演奏曲目的不同来引发自身强烈的情感共鸣,以此来保证能够在竹笛曲目中体会竹笛韵律与情趣的融合效果,感悟竹笛曲目写作者的情感内心。从演奏技能上来看,演奏的技巧和手法都是对于竹笛情趣与韵律艺术的另一种展现方式,只有增加了自我情感的艺术演奏技巧才能够真正拥有在情感与技术结合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才能够保证从聆听者的内心引发共鸣,将竹笛演奏铭刻在聆听者的心中。

(三)竹笛演奏中情趣与韵律的融合

探究了在审美内涵下竹笛艺术的情趣和韵律之后,我们可以从演奏者的角度分析情趣与韵律的深度融合。一般来说,从演奏技巧上融合自我情感,就能够保证竹笛音乐在韵律中结合情绪的需求,以此为基础真正展现出古典艺术情趣以及现代化审美韵律,保证了古典和现代的融合,才是对于竹笛发展最为有效的融合手段,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演奏者的技巧水平。总体来说,竹笛审美艺术下的竹笛演奏情趣与韵律的融合还需要演奏者从内心的感受出发,结合不同的艺术文化背景进行深度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纯华.“长安笛派”之探微[J].音乐时空,2013,(12).

[2]胡亮.回顾与思考 解蔽与探索——新时期竹笛作品创作述评[J].人民音乐,2012,(07).

篇10:支持孩子,体验艺术情趣

儿童是在主动参与活动过程中亲自去操作、体验,从而真正获得情感的熏陶。作为教师,尤其是处于二期课改中的实践者,更应成为孩子活动中的环境创造者、材料提供者,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适合每粒种子发芽的生长土壤,从而让他们大胆的表达和表现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美妙幻想曲。

在实施中,却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冲击着我们头脑中已有的教育理念,荡涤着与我们相熟相伴的陈旧的观念,改变了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着重尝试用主题活动形式将学科整合,设计活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孩子置于主体位置,尽可能给他们更多表现表达的机会,更大的表现空间,更多层次的环境刺激;并在活动中我们更关注孩子的艺术语言、行为,从中捕捉他们思维的脉络,顺应着不同个体的不同反应,或自然地以一种肯定态度给予动态、启发性的引导,或以一种赞许进一步给予更多发散性的思考,或以一种欣赏给予再思考的快乐和灵感;孩子们体验快乐的需求成了教师关心、思考的焦点。

一、选择孩子熟悉的生活内容是支持孩子体验艺术情趣的资源之一

身为艺术幼儿园的教师,我认为:幼儿艺术教育不是艺术家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不单是从小定向的艺术技能技巧训练,而应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观念的逐步转变使我兴奋,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艺术的素材和形式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如民族乐器、民间绘画艺术以及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等。因此艺术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教育只有创设艺术的各种关系,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有机连接,才能使幼儿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逐步获得完整的经验,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喜爱和把握。例如在“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中,采用儿歌欣赏“我的家”帮助理解家的含义―灵活的改编儿歌并配以音乐背景激发爱家的情感及表达阐述自己对家的想法―再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将自己对爷爷奶奶妈妈爸爸的爱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以美术评论提高欣赏水平。活动中互相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逐步得到培养和形成。可以这么说,对幼儿实施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塑造人的工程。

二、有层次的且有互动的材料和环境是支持孩子体验艺术情趣的资源之二

在实践中我认为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经验,而艺术活动的发生更需要调动全身各种感觉器官,需要视、听、触等多种感觉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幼儿才会获得丰富的审美意象和艺术感悟。于是,我在一日活动中更注重为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如在孩子喜欢的“动物”主题活动中,对想了解“动物冬眠”的孩子提供碟片、书观看,来解答哪些动物要冬眠?为什么要冬眠?等;对喜欢表现不同小动物的孩子提供动物的绘画步骤图和折纸提示图等,有条件的话就带孩子参观动物园或借动物标本欣赏后再来创作;也有的孩子喜欢弹弹唱唱跳跳来表达喜欢动物的心情,那么就为他们找些这方面的歌曲乐曲,利用各自喜欢的不同的乐器(二胡、扬琴、笛子、钢琴等)来演奏,满足他们的表达表现的需要,从中体验快乐。

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正是通过对环境的利用与创设来引导并促进幼儿的主体性等多方面得以发展。顾我也为孩子创设各种互动的环境:以往我忽视了环境这一独特的教育功能及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如何让孩子与环境产生更多的互动,使环境为孩子的发展发挥更多的作用成为了我们研讨的重点,力图通过环境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层次性,推动幼儿自主的活动。我始终认为区角活动是幼儿艺术活动的延伸,在材料丰富的`区角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探索美、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例如在“好吃的水果”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看书、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烧菜等,来了解各种蔬菜的作用和特征,然后在生活角中摆放了胡萝卜、白萝卜等各种颜色的蔬菜,以及不同的塑料刀具和盘子,既满足幼儿动手切菜的愿望,又通过菜肴的装盘布局,反映幼儿的审美经验,幼儿在合作和交流分享中逐步提高了审美能力,从中体验到的是成功的喜悦。如今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力求将环境与课程相匹配,重视环境在组织实施中的作用,把环境作为一种课程来设计、探索,由师生共同交互构建环境。宽松的环境、开放的空间,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温暖的阳光、充足的水分和肥沃的土壤。

三、家园的愉快合作是支持孩子体验艺术情趣的资源之三

对孩子的艺术教育,需要园、家、社的共同努力。一直以来,我们总觉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曾经对我班家长的工作情况和对子女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幼儿的父母在各种合资公司工作,每天要加班加点或出差,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因而,接送孩子、照顾孩子的责任就落到了祖辈家长的身上。面对这种现状,要做好家长工作,很好的达到家园互动,就必须寻找各种有效途径,使繁忙中的家长也能即时了解到幼儿园教育,孩子发展的现状。

1、 架起家园的桥梁 ,重新认识孩子的艺术活动

“家园之窗”是进行家园互动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在“家园之窗”中开设了我的努力(月教育目标)、我的进步(儿歌、英语、艺术等学习内容)、我的发现(探索主题、艺术活动的进程)、我的需要(与家长互动的栏目)等几大板块。通过亲切的项目标题、丰富的内容吸引家长的关注,引起家长的共鸣,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让家长主动参与其中。

2、 幼儿成长档案的互动 ,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为了便于做好个别幼儿的艺术教育工作,我们开设了这么一栏。根据个体幼儿的艺术等方面具体表现,不定期的写一份信或提供咨询、活动资料收集展示,放在每位幼儿都有的小小文件夹内,让家长随时获取信息。同时家长也能将自己的想法、建议放入其中,与我们互相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扬琴班的帆帆、东东和晴晴、婷婷等孩子由对扬琴的陌生而变得喜欢玩、主动买琴在家练习,家长对我们的做法也非常满意、支持……使家长熟悉现代幼儿的艺术教育动向――是让孩子来这里是接受艺术的熏陶、接受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正如他们说得:“让孩子学习艺术只是培养兴趣,用不着让孩子练得太苦”,直白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现代幼儿教育观念,更缓解了我们身上背负着的技能说明一切的包袱。

3、心心相通的家长会,更能支柱孩子的大胆表达表现

从一次结伴讨论式的家长会起,我们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家长们的重任。在每一个主题之前我们会恳请家长们聚集一块儿,献计献策,谈谈自己在家对孩子进行艺术熏陶的经验、做法和想法,共同挖掘主题中的艺术教育视角,开展一些亲子活动,来支持孩子体验其中的乐趣。

或许我们对艺术教育的理解、把握和实践,还不足以体现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但我们的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艺术潜能的开发,一定会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未来,值得深思的问题还很多。让我们携手在教改中大胆尝试、积极反思,愉快感受和孩子互动的一种欣喜体验吧!

上一篇:专职委员述职报告下一篇:小学迎六一表彰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