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情趣初二作文

2024-05-17

生活中的情趣初二作文(通用9篇)

篇1:生活中的情趣初二作文

生活作风无小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尤其如此。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品行和形象,还关系到党的威信和地位,因此决不可等闲视之。

大量事实表明,领导干部蜕化变质,一步步陷入违法乱纪的泥潭,往往是从吃喝玩乐这些“小事”开始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旦领导干部的生活不检点,作风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生活观是否正确,对党员干部的政治道德修养和思想作风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呢?

一、要常弃非分之想,做一个自律的人。所谓非分之想,就是那些超出本分的想法和要求。许多分子都是诱惑当前,不虑于微,不防于小,终因“忍不住”而吞下“诱饵”。领导干部要淡泊名利,正确对待升降去留,做到上不喜、下不悲,得不宠、失不惊,快不傲、慢不怨。一个人,用达观的态度看待人生,看到的会是“百鸟枝头唱春山”,“青草池边处处花”;用悲观的态度看待人生,则举目都是“黄梅时节家家雨”,低眉即听“风过芭蕉雨滴残”。只有常思贪欲之祸、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念,才能坚持秉公用权,做到不为私心易节,不为私利丧志,不为耍权失德,不为风向所乱,不为色情所迷,不为物欲所动,不为亲情所制;才能树立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为民”形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形象,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能者”形象。

二、要常修为政之德,做一个高尚的人。“己不正,焉能正人”,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只能靠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加强党性锻炼,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育人,无私方能感人。领导干部搞一次特殊,就降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一片人心。只有带头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做到廉明公正,才能让群众口服心服,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要常思索取之害,做一个廉洁的人。“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领导干部要切实清理干净自己的“娱乐圈”“生活圈”“交际圈”,自觉摆脱低级趣味,坚守欲望的大门,抵制糖衣炮的攻击,切实做到金钱面前不伸手,美色面前不动心,利益面前不攀比。领导干部要坚持择善而交,多同普通群众交流,多同先进模范沟通,只交诤友直友,勿交酒肉朋友。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慎微、慎暗、慎独、慎交,讲操守,重品行,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精神至上的生活境界,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篇2:生活中的情趣初二作文

采几束不知名的野花,扎一个紫藤的秋千架,在梁下看几只燕子筑巢,或是和几只蚂蚁对话。回忆童年时的生活,如此闲适恬淡,那时的自己虽不懂什么是情趣,却懂得为一点一滴的快乐而满足。现在的自己,肩上的负担越来越重,“三点一线”地奔波着,埋头于书本和试卷。我常常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失望懊恼。因此,母亲将我拖了出去。理由很简单,她说生活不应该仅仅是试卷上的分数,我应该去发现生活的情趣。于是,便来到了周庄

刚下车,是早晨的六点,可在我印象中生活节奏极慢的水乡已开始忙碌了起来,路边的早饭铺子飘来蒸烧麦的气息。人们纷纷离家,欣欣然地工作去了。“看!那边有花哎!”同行的小女孩说。回眸,路边的茶花开得正好。是新写的红春联,新剪的窗花,不经意在路上遇见的微笑,面前撒满了一地的阳光,明媚灿烂。此时此刻,置身于如此的氛围中,心中的阴霾渐渐挥散了。欣赏一份明媚,便能成为生活中的情趣。

下午,漫步在石板路上,阳光照得路旁的石凳有些发烫。那苍劲有力的老树,那屹立百年的古桥,那四季变更中从未停下的乌篷船,那岁月变迁里未变的青砖白瓦,那在现代社会中完好的周庄文化,无一不见证着周庄人民的坚韧。两千五百年的旧事,九百岁的高龄,庙堂之上,堂宇之间,怎样的人去人来,云起云飞,可我发现的一切却美好执着。发现一份执着,见证一份坚守,也是生活中一份别样的情趣。

傍晚,落日为青砖白瓦镀上了一层金边。走上茶楼,择一处靠窗的位置坐下,品一盏茉莉花茶,任清香氤氲每一寸心田。从高处向下眺,点点斜阳,杨柳依依,呼唤着晚归的乌篷船;腾腾热气,声声翻炒,情感的热气从厨房四散突围。此时的周庄更像一位母亲,站在小路的一端,等待忙碌了一天后归家的孩子,如此美好,令人动容。发现一份感动,便是生活的情趣所在。月已阑珊,上下莹澈,倾听摇橹声,欣赏月色下的万家灯火。“好美啊!”同行的小女孩赞叹道。“是啊,真的很美呢!”我不禁赞同。我想,此时此刻的自己,找到了童年时那份美好的时光,那种生活的情趣。作为学生,学习的`一切仿佛填满了我生活的每一寸罅隙;作为游客,到了景点做的最多的也是拿着手机拍照。

周庄的这一天,这一天所发现的灿烂、坚韧与感动,使我们的生活多了份情趣;我寻找到了童年里的那双清澈的眼睛,那颗光洁的童心;我感到生活如阳光一般,融融暖暖,溅溅有声。行走在人生的路上,那天所寻得的情趣,使我的心田洒满了阳光。我更明白怎么去发现美好,寻找生活中如此可爱的情趣。

篇3:生活中的情趣初二作文

2006年, 我的一个研究生对日常生活审美讨论有兴趣, 想以此为题做硕士论文, 我建议她看一下《闲情偶寄》。她或许翻了翻, 但最终写出的是后现代主义与日常生活审美——年轻人总是更时尚些。

而日常生活审美则继续在大众生活中火热:商场里在表演时装美容, 电视节目上有居室装修专题, 大学的BBS上在热议服饰搭配和美食, 报纸上弥漫着小资情调, 各类星腕儿也在展示潮流。看起来似乎除了愤世嫉俗的艺术家, 大家伙儿都在创造美;除了美学家, 人人都明了美的规律, 并且随着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文化水平、审美水平的普遍提高, 现代时尚与传统底蕴也在悄然贯通。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美就是一种文化趣味。而日常生活审美领域体现的是大众文化趣味, 大众有审美追求时, 往往会附庸风雅。风雅的根底往往体现了公认的文化制造者的癖好, 而且在文化交流中特色会成为卖点, 在品味提升中传统会成为资源, 于是传统文人的情趣便成为或者可能成为目前日常生活审美的重要文化标尺。看来《闲情偶寄》还得读读。

草草一翻, 果然有趣。卷一和卷二是戏曲作者和剧院老板在谈词曲演习, 有专业色彩, 卷三至卷六谈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 则是标准的日常生活审美, 而且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 不是空泛玄虚之词, 很合应用美学的路数。以一介寒儒养半百之家, 李渔在生活困窘和精致品位间挣扎, 恃才自傲的文人脾气与携戏班奔走豪门卖艺的江湖习气交织, 门客逢迎之态与商人计较之心无不在其作品中纤毫毕现。李渔倒不是个自作清高的伪君子, 他时不时还要抖擞一下真小人的潇洒, 于是这闲情逸致中不免有恶俗之气隐隐透出。想想也通, 沾了《肉蒲团》的, 能有几分清气?

于是又放下, 这么琐屑的东西值得作为美学文本来系统研究吗?美学果然要收敛精神风帆, 具体化到指导衣食住行及化妆美容了吗?

而在宗教传统、哲学传统薄弱的中国, 文学艺术便成为精神超越的路径。美学思想本来就多半匍匐在艺术品评的层面,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不仅是官与商炫贵耀富之径, 也成为了文人逃避政治现实、在礼教重负下追求个体自由表现的精神避难所。真个是雅的不高, 低的不俗, 离开了生活艺术、情感哲学、文艺鉴赏、文化品评, 能找出多少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实证资料?

如此看来, 《闲情偶寄》还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的美学文本, 难得有真体验、实功夫、才子气、平常心, 而且还前征后引、分门别类使之很有系统, 再加上又赶上了如今消费时代万众一心美化生活、经营休闲的热潮, 连装修公司、美容师傅都在研究如何在其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要素, 怎能让这么有灵气的“闲情”蒙尘闲置呢?何况在环境危机、生态危机严重的今天, 消费文化走向与可持续发展联动的今天, 中国传统生活审美文化的魅力日显, 李渔的消费观和审美论再度凸现。

于是, 《闲情偶寄》近年来在多家出版社重印且热销 (我手头这本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 , 李渔全集也在图书馆傲然屹立起来, 相关研究著作也相继出台。代表性的如杜书瀛的系列论文及专著《李渔美学思想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 俞为民的《李渔〈闲情偶记〉曲论研究》等。而论文更多, 对李渔的戏剧美学、园林美学研究相当深入, 对其日常生活审美观念也有涉及, 有人甚至喜欢用“闲情偶寄”来做网名或域名……可见李渔老先生引领时尚的功力是经久不衰的。

何况, 李渔也不是今天才热, 他生前便是畅销书作家, 著名戏剧导演。18世纪后期已名播海外, 日本人便把他与李白、杜甫等并提。19世纪后期开始, 其戏剧作品的西文译本在德、法、英、美出现, 直到今天, 海外汉学家也格外注意李渔在中国作家中罕有的“总体性”特征。近年来, 李渔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文艺研究对象。著名汉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东方文化系主任、新西兰人韩南教授认为, 李渔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难得的可以进行总体研究的作家, 李渔的理论和作品具有一致性,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见解。 (参见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第一章“李渔的戏剧美学”第一节)

的确, 能如此自觉地把生活和艺术贯穿一道, 把艺术实践和理论总结融会一体, 把个人创作与大众品味沟通一气的中国古代文人, 当真找不出几个。明清之际的李渔, 是烂熟的传统文化底蕴与萌芽期的现代观念、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精神脉络纠结点。他的价值在消费时代重新迸发, 在历经了亡国灭种、天翻地覆、血雨腥风、破旧立新之后的今天, 在初级市场经济大潮中几代人审美趣味普遍鄙俗化了的今天, 在小康生活唤醒文化品味提升的今天, 李渔的走红是必然的。

如今中产阶层泛化, 连那些民谣中作为九等人的海参鱿鱼刚分清的教师也普遍成了悲喜交集的房奴了。学者们不再咄咄逼人地质问:“谁的日常生活?怎样审美化?”, 日常生活的符号化、形式化、意义化、艺术化已是多数人的生存方式。生活与艺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美学没理由不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而美学家们一股脑地热议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和韦尔施的《重构美学》, 对中国大众热切的生活审美需求来说委实远了点。而那个曾“举债而食、赁屋而居, 不曾稍污其座”的在困境中顽强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保持下海文人精神独立化的李渔, 倒不知不觉又亲切地出场了。他的《闲情偶寄》居然成为了一种现代小资的精神旗帜, 那一种传统士人的悠远旧情怀, 在现代话语喧嚣中隐约回响, 倒也别具一番风味。

《闲情偶寄》中具体的戏剧艺术、园林艺术的美学研究已由各类专家爬梳过了, 我就避实就虚, 重点谈谈传统文人的日常生活审美理念。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是个学界热议的焦点问题, 但却较少有人为日常生活建立一个明晰的理论分析框架。这往往使相关讨论或流于空泛, 或陷于琐细, 难得有建设性的理论成果。而李渔的《闲情偶寄》建构了这样一个完整清晰的日常生活理论模型, 发现了生活中的诗意和艺术, 为今人建构审美化生存提供了重要启示。

生活在自然层面上与本能贴近, 而在文化层面上则与形式相关。把人类生活和动物生存区别开来的不是欲望本身, 而是日益复杂化的满足欲望和需求的方式。而生活艺术则是把这些方式择优汰劣、固化系统, 使之成为民族生存范式, 如风俗仪礼、节日庆典, 宗教政治。而艺术提炼明晰和美化了这些方式, 使其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 即所谓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个体的日常生活可分为身生活、社交生活、心生活三个层面。用这个框架去看《闲情偶寄》, 可见李渔在身生活方面有细致把握, 对社会交往有简要论证但不够系统, 而在心生活中强调审美情趣, 在总体上强调身心和谐, 个体与社会协调。身生活中首先是食, 其次为性, 由此引发了李渔的饮食美学、养生美学和对女性的审美。养身之外是安身, 中国建筑园林美学是人在自然中安置的学问, 而书房是安心之所, 这是李渔居室美学的重点。社交生活中首先是家庭人际关系及亲情, 其次是与外界交际及友情人情, 及出外郊游工作中更突出的乡情和文化审美心态。心生活中有求知、立德、审美几个精神向度。他对书生生涯、济世情怀、自然审美、艺术品味的看法都集中于此。其中, 他对自然的审美达到了农耕时代成熟的自然美学的高峰。

李渔的美学趣味是典型的文人情趣, 而这也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能够贯通的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文人是生活方式的自觉实践和创造者。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捕捉并成功地表现出来就是艺术, 体验并享受这些诗意便是生活情趣。文学艺术家有着人类敏锐的感官系统。他们时时刻刻在感觉、在建构人类的感性认知系统, 他们的作品不过是感觉、感情、感想的系统化、理性化、形式化、外化、物化的产物而已, 是这个生活流程生命体验的部分结晶而已。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不会停止感性的探索, 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体觉、心觉中敏锐地捕捉、凝聚和强化、提升那些诗意的、审美的成分, 促进着人类感官感觉系统的人化, 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生活。只是, 当条件不容许时, 他们会牺牲基础需要的满足而优先发展精神的自由, 牺牲日常生活的舒适而成就艺术的完美, 因为那才是他们存在的意义所在, 生命迸发活力、艺术绽放光彩往往正在这种矛盾冲突的关头。于是生活中的缺憾和生命中的痛楚便成为滋养其艺术的重要成分。文章憎命达, 与命运抗争中的崇高、与世俗决裂中的清逸、与庸常生活疏离中的优雅都是美的表现形式, 而顺从和合流则产生媚俗的品味。

李渔没赶上“学而优则仕”的正常时代, 却赶上了战乱, 他一生历经家道中落, 颠沛流离。于是他无缘匡时济世, 只能帮闲养家, 在日常生活领域审美和戏曲艺术中寄托情怀。虽然他的现实我或自我形象是广为诟病的献媚渔利之徒, 而他的理想我或超我形象始终还是那个耿介的儒生。现实中他只能做撑门立户的老干韧枝, 即使是他的文艺创作时常也不能不曲迎市场, 承欢受众, 所以他只能在闲情偶寄中肆意舒展一下自己的精神花朵。于是这部闲书更接近他的精神写照。

乱世中的李渔没有选择抗争、逃逸或超脱, 而是选择了有限度的妥协和自辟蹊径的进取, 顽强地在夹缝中生存, 这是多数人的选择。作为文人, 他的在精神空间、文化夹缝、思想战争中的无形挣扎远大过他的肉身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艰辛, 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了出来。他还是个以文谋生的人, 文艺既是不得不用的手段, 又是孜孜以求的目的;既是为稻梁谋的工具, 又是精神逃难所和精神寄居的圣地;还是一个认命的文人最终的归宿。他太清醒地意识到生存的困境与精神的困境, 太自觉地选择在自赏与自弃间的角色。清气与浊气、傲气与痞气、雅气与俗气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交织交替, 成就了丰沛的精神生产能力, 也构成了金玉错杂、泥沙俱下的复杂风格的产品系统。他是始终盯着文艺市场的精神生产者, 他关注的主要不是自我精神形象的塑造, 而是大众精神需求的满足——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 这使他和大多数现代文艺工作者心意相通。他在他的现代精神生产方式 (戏剧是当时最时尚的综合艺术, 类似于今天的影视艺术, 而且是集体创作流程作业。而他是组合配置文化资源的导演、编剧兼文化经纪人, 在今天也是引领文化潮流的大腕儿) 中形成了他的现代观念, 崇真务实平易理性, 以功利为导向, 以提升大众审美情趣为目标, 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会泛化其艺术情趣。有情趣的文人才是真才子, 他们的作品是生命绽放的花朵, 不懂生活的文人是脑力劳动者, 他们的写作是制造业。李渔是真才子, 他的生活和他的文学艺术是一个整体, 尽管他被认为有一流的才华, 二流的人格, 但他还是成了名噪一时、影响及今的大家, 想想这三百多年间萎谢了多少精神花朵吧。

《闲情偶寄》可成为消费时代的精神宠儿, 对了解传统日常生活审美中的文人情趣, 对建构现代人诗意生存空间有重要意义。

篇4:生活中的情趣初二作文

关键词:生活情趣; 作文教学; 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学生怕作文,尤其是小学中段的孩子,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看到的事实。那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老师们普遍认为是学生生活内容贫乏,导致无素材可写,于是开出了“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良方。方子的确对症,然而如何让学生做到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却没有切实地为学生解除病根。

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对于写作是多么重要。但学生真正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即生活情趣。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生活情趣是小学中段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一、培养热爱生活的情

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首先就要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一个对生活无感觉的人,怎么可能把生活写的鲜活灵动呢?作为教师,我们应将作文教学日常化,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与学生日常交往中每一个培养他们对生活热爱的机会,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影响学生,用设身处地的情景设计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的美:大自然的美,人情的美……

在三年级孩子初次接触作文时,我为了让孩子们懂得作文就是把所见所闻所感有条理地写下来真是煞费苦心。正逢那天下雨,而且雨也不是很大,于是我的灵感来了。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先说说下雨天的感受,大部分孩子说下雨天很麻烦,出门不方便;还有同学说下雨天户外活动都没法进行,大家只能待在屋子里,很没劲。大家都有些沮丧!接着,我让孩子们带上雨伞排好队来到走廊。看得出孩子们有些意外,又有些兴奋。我让孩子静静地听一听,听到了怎样的雨声?接着我撑起雨伞走进雨中,问孩子们雨点滴在雨伞上又是怎样的声音?一个个动人的词语蹦出来了,“滴答滴答”,“咚咚咚”,“哒哒哒”,“啪嗒啪嗒”,同学们说得可开心了。我接着说道:“下面王老师要来雨中舞蹈了,你们看好了!”我转动身体,把雨伞也转动起来,这时,孩子们欢呼起来,“好漂亮啊!”“水花飞起来了!”“好好玩啊!”看得出此时孩子们再也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也要到雨中舞动起来。接着,转动的花伞,“啪嗒啪嗒”的雨鞋,同学们的欢笑声,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拿出相机拍了下来。

玩过一场后,孩子们回到教室,我把刚刚拍摄下来的照片通过投影播放出来,孩子们惊叫声、欢笑声不断。这时,我让孩子们说说此时对下雨又有怎样的感受。“下雨真有趣!”“我们喜欢下雨!”“雨点的声音真好听!”……在给予一番写作指导后,我让孩子们把刚刚雨中玩耍的场面写下来,只花了一节课,大部分同学完成了习作。“红的、黄的、绿的,各种颜色的雨伞,像雨中盛开的一朵朵鲜艳的花。”“滴答滴答的雨声,是大自然里最美妙的声音。”“雨点飘进了我们心里!”“雨后的校园,更加洁净、美丽了。原来,雨水是大自然里的环卫使者!”多么灵动的语言,如果没有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怎能写得出这么细腻动人、光芒闪烁的句子来呢?

二、训练善于发现的眼

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还应训练孩子善于发现的眼光。如何训练呢?只是教师一味地口头强调提醒,达不到实际的效果,使得教育变得空洞、无益,甚至引起孩子们的厌烦情绪。所以关键还在平时的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每一次交流……培养孩子养成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我引导孩子用“越来越……越来越……”说一句话。其中一个孩子说道:“我越来越大了,可爷爷却越来越老了。”这是慧眼的发现,更是心灵的触动,全班同学和听课老师一起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对于他这一发现,我给予了肯定和赞赏,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我把握住了!

在日常的生活中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当然首先教师得和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教师向家长强化这种理念,让家长了解到培养孩子养成“去发现”好习惯的重要性。告知家长在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留意、思考生活中的点滴,让孩子发现的眼光变得敏锐。比如,秋天来了,哪些树木的叶子会凋谢,哪些树木的叶子会变色;街上买的气球为什么会飘起来,而自己吹出来的气球为什么只会往下沉;夏天的时候,狗的舌头为什么会吐出来;夜里,猫和狗的眼睛怎么会发亮……问题的提出,正是说明孩子观察了,发现了,家长应给予鼓励,并和孩子一起探讨,找寻答案。《秋天的树叶》《为什么饺子熟了会浮起来》《面团发酵》《苹果里的五角星》《瓷砖上擦不掉的茶水污渍》……这都是孩子们在周记中写到的关于生活中的小发现,令人惊喜!有了这样善于发现的慧眼,还怕在写作时笔头生涩、文思枯竭吗?

三、激发感悟生活的心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无数次的精彩瞬间,若不用心体味,便会无声地从指缝间滑过。如果有一颗感悟的心,即使是生活中的平凡瞬间,也会被那颗善于体悟的心放大得精彩无比。教师不妨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一些关于学生生活的命题作文进行习作技巧训练的指导。比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一个人睡……激发学生感悟生活的心,从而写出有感而发的动人作品来。

《装上翅膀我想飞》是几年前我带的四年级班上一位女孩的习作,她讲述了她小时候看到天上的鸟儿因为有翅膀可以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很是羡慕,所以也给自己装上一对大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生动的遣词造句,无不体现出当时渴望飞上蓝天的愿望,作者在写的过程中享受着无穷无尽的童趣。经过进一步指导修改后,这篇文章参加了第十一届世界华人作文大赛,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如果没有对此次孩提时代幼稚行为的切身感受,没有从内心深处对这种行为的真实体验,又怎么能够把当时的心理表达得如此真切动人?

篇5:生活中的情趣作文

我不是个急性子吗?不但不利于静,也坐不住。我不知道我把书买回来,书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我写完作业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跑到书柜前挑选一本书,就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为大脑仓库运送粮食。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春天就有这么一回。因为我看书就忘了时间,妈妈把我刚买回来的书藏起来了,弄得我必须在家里重演了一次“大闹天宫”,才把书还给我。

书有许多种。而我,钟爱散文和小说。

我爱读小说,特别是侦探小说,有一点恐怖,一点刺激,我不看到结局,绝不罢休。小说的美,在于它的情节。那种很迫切想知道事情的发展和结尾的感觉,是我所喜欢的,也是令人无法抗拒的。

我爱读散文,因为它用文字很好地解释了一种境界,那种境界很美,那种文字很美。我总是喜欢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去散文里扶慰自己烦躁的`心。散文的美,在于它的意境之美。那种让人如痴如醉,心得到沐浴的感觉,是我所缺少的,也是令人心驰神往的。

而在下雨天,也许心情会变得很惆怅,那时,我就会去找一本富有哲理的书,思考自己的人生。在夜晚,也许心情会变得很失落,那时,我就去找一本惊险刺激的书,去找寻自己的希望……

篇6:作文教学中的生活情趣

生活作文教学,蕴涵开放、多元、灵活等诸多元素,需要情趣相伴与相助。离开情趣,生活作文教学就会陷入枯燥、呆板的泥沼。

生活作文教学的情趣是怎样“炼”成的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多年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引导学生学会留意生活,让作文于“真实处”见生动之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是取之不尽的作文资源库。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意生活、感受生活,通过写真实的生活,领悟生活处处有“美丽”、有“生动”。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有情趣可言。那么,如何让作文于真实处见生动之趣呢?

1.1放开手脚,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生命运动中具体而丰富的活动。平平常常的每一刻生活,却蕴涵着生命运动的高位意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意生活,包括每一时、每一处、每一点小小的变化,都要用心去看、去记、去写。所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横看成岭侧成峰”。早上观察与晚上观察同一朵花,会有不同的“情”与“趣”、“美”与“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珍视每一天生活,看重每一次生命活动,“用笔说话”,把所见所闻所感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1.2放低要求,引导学生捕捉“真实”生活。综观当前的作文教学,许多学生还是很“怕”作文,大多是因为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怪诞现象的直接原因有三:

1.2.1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难以寻找“动听”、“动人”的写作素材,所以许多学生没有看重“平常”。其实,因为“真实”,所以平常。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中“感天动地”的“好”作文题材实在是“凤毛麟角”。没有留意真实生活,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变化、事物之间“不尽相同”之处,学生自然就缺乏搜集、筛选、整理的`意识和能力。

1.2.2教师”教”的要求过高,导致学生“造假”。许多教师往往是以布置任务、“支你一招”的身份和口吻去“教”作文,教作文如同“压模”,希望一次性成品,包括字数、文句、结构等,都有详细“规定”。显然,这是在难为“初积跬步”的学生。学生的回应是:“真实”不“生动”,只有“以假乱真”。

1.2.3作文选的“榜样”太“优秀”。范文引路,是作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时下许多作文选太“优秀”,榜样过“高”,在平常的生活中,孩子掘地三尺也“挖”不出这样好听的故事来,以致许多孩子“望文生畏”。因此,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需要创造让学生“直抒胸臆”的环境。当然,首先要放低要求。

1.3放大优点,引导学生快乐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体验生活作文的情趣,教师首先要善于放大优点,把学生“率性而为”的真实生活作文,视为“原生态”的“绿色”作文。杜绝造假、掺假。“胡编乱造”,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养成留意生活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发展。由此,教师应鼓励孩子写真实的作文。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自己的话。”写真实的生活作文,也是作文教学的旨趣所在。

2引导学生关注平常,让作文于“细微处”见“事理”之美在许许多多的生活琐事中,蕴涵着各种各样的“道理”,包含着方方面面的“规则”。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小处”入手,在小事中寻找作文的旨趣。如何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写出“事理”之美.

2.1在躬行中品滋味。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有所知晓、有所体味。事实上,许多事情,只有亲身去做了,才知道其意义。单凭空想、光靠书上写的,往往是肤浅的、不得要领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一位学生写《种草莓》:“我精心照料着我的草莓。刚刚结成的小草莓是半圆半扁的,白中带青的。渐渐地,渐渐地,那草莓变红了,鲜红鲜红的。一眼望去,它的表皮上似乎涂了一层油似的,鲜亮、诱人!我想,正因为自己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眼前的草莓才会如此惹人喜爱,吃起来才会如此香甜!”正因为小作者亲身经历了种草莓,文中才有“鲜亮、诱人”的草莓外表呈现给读者;也正因为小作者注意到了“细微处”,文末才有吃起来“香甜”的发自肺腑的感受。

2.2在对比中明事理。众所周知,对比是认识事物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自己与别人对比、过去与现在对比,包括生活条件方面,人们做事辛苦、细心、认真、努力程度,对生活、对事物的思考等。通过对比,让学生对生活更有感触,作文自然就会有意思、有“新意”。如一位学生写《甲鱼的窝》:“那是一个初冬的日子,我穿着两件羊毛衫,感觉还是凉飕飕的,老师带我们去参观神州第一甲鱼场的暖房。暖房是孵化小甲鱼的地方,里边的温度有32度。走进暖房,人好像到了另外一个季节里”这位学生通过甲鱼窝内外温度的对比,明确地告诉读者,甲鱼喜欢暖和的环境。

2.3在链接中诉美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有时给人启迪,引人深思,往往需要人们去联想。比如,有人写爬山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爬山虎,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攀行多么困难,它总是无声无息、无怨无悔地向前,并由此联想到勤奋好学的人。于是,爬山虎有了美好的品质,有了鲜活的生命形象。这也是观察生活的乐趣、广泛联想的美感。引导学生养成注意事物间联系的习惯,不仅有助于深挖作文主题,还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作文于“平淡处”见“纯真”之情真情犹如一股清泉,淙淙流淌,清澈纯美。蕴涵在生活中的“情”,是自然而真切的,需要用“心”去悟、去诉说。如何引领学生关注“平淡”,思考“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表达“纯真”之情?

3.1“我爱我家”,萌发亲情。家,是情感的港湾;亲情是尘世间最为淳厚的情感。然而,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许多家庭、学校常常“无暇”顾及这种情感的激发、培育和褒扬,以至于许多孩子从不去想祖辈、父辈的辛劳与奉献。许多作文中所涉及到的亲人,轻描淡写,情感浅薄。通过引导学生采集关于亲人的故事,如《我的一家人》、《节俭的爷爷》等,让孩子们真正懂得自己的亲人“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样,在丰富作文题材的同时,又培育了亲情。

3.2和谐交往,萌生友情。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过:“‘生活与作文’好比‘水与鱼’的关系。”事实也是如此,在平常生活中,许多小作者,对于同伴之间发生的故事,常常觉得是“有话可说”的,而且是富有情趣的。比如:一起玩“猫捉老鼠”游戏、跟同伴学骑车、交流读书上网心得等。这些平常的故事,说不上“意义非凡”,但通过回想、提炼、描述,促使了伙伴间友情的萌生、加厚和延续。这样的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生命成长的记录,是情感历练的日记,是人生的“史记”。

3.3了解家乡,萌动乡情。家乡,是个情缘深深的字眼,尽管在许多孩子看来,眼前的一切是那么“平淡无奇”,如果让他们观察和思考,常常是“皱上眉头”、“厌上心头”。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心不在焉”,没有用“心”去解读家乡的纯净、亲切、可爱。通过引领孩子用慧眼去搜寻家乡的恬美,用真心去捕捉写作素材,孩子们才会真切地感受到:可爱的家乡,到处有美,有耐人寻味的作文题材。

篇7:生活中的细节初二作文

日月匆匆,而你又把握了多少呢?

题记

生活的家园里每个人都充满了细节与快乐,如果一个人珍视细节把握每一分钟,而生活又是一个五味瓶。说不尽的辛酸与苦辣,每一分钟可能是别人给予你快乐,而你回报的却是泪水。

1、五味瓶之一:酸

其实生活中每天都是充满意外的,当我不小心弄破了手,自己莫不如痛了一下,随后即全抛在了脑后,可只要我们有个伤病,却有人比我们还伤心,那个人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因为他们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就是不为了他们也要为自己争一口气,当发生意外时,你的父母不都日夜不倦地陪着你吗?当你看见他们额头上的汗水时,你的心呢!莫不过于酸痛吧!其实生活中的小小细节,有时我们会忽略,但承载了心酸的一定是我们至亲至爱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爱我们。

2、五味瓶之二:甜

当你成功时的喜悦,你自然以为尝到了甜。甜,是一种棒棒糖的美味,也是胜利时的泪水,当你感受到甜时,一定有人在为你高兴,因为你成功了。只有你珍惜时间,仔细品味那来之不易的甜,就会发现在那些不易发觉的`小事里,竟都含有那些亲人的汗水,能珍惜时且珍惜,莫不要等到来不及时方后悔

3、五味瓶之三:苦

当你体会到了苦,一种情况是你已失败了,一种情况是你正在努力时。当你失败时,已经是无可挽回,那你就会,可见得失败是丧志之母。当你有奋发图强时才会发现,那苦只是暂时的,成功就在其背后。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而另一种则是正在努力时的苦。因为你在努力。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你成功时就会发现那些苦只是一个大筛子,把一个个没有信心的人筛掉。只要过了筛子,到了平台,那你就不会感到苦了。

篇8:生活的情趣

清明雨纷纷, 眼见城里人一簇簇往各自的老家移动, 或上坟祭祖, 或走亲团聚, 于是我的这根神经也不自觉地隐隐发作。那纷纷细雨, 不是落在地上, 分明落在了我的心里。渗透出愈来愈清晰的那个老家的轮廓。这个轮廓, 虽然已被时间揉搓得支离破碎, 但尚存的碎片却是脉络清晰。那么就让我再次小心的捡拾, 把它们一一放进记忆的盒子里。

在老家的水缸还没有被自来水管代替时, 水缸, 作为一种普通而又呆板的工具, 对于童年的我来说, 却充盈着诗一般的感觉。在昏暗的灯光下, 却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见水缸壁上那精细的花纹, 斑驳的印记不小心透露出它的年纪, 它却承载着许多属于我的独家记忆。在当时, 水缸和灶台长年厮守, 水缸紧贴着黑乎乎的灶台, 水缸和灶台的最长距离, 从来没有超越奶奶一转身就能舀到水的姿势。只是当水缸走进我的视线之后, 已涂上苍老的颜色。

水缸上面盖着两块半圆的木盖, 拼凑在一起刚好构成满月, 奶奶说这样就可以防止灶火口的稻草、柴叶、烟尘落在缸里, 弄脏了水。一块半圆长年累月凝固在那里, 半圆上放着一把因长期使用表面已经泛黄和光滑的葫芦瓢, 这样就丰富了灶台的摆设。它的一角始终是砧板和菜刀, 更大的地盘被茶杯、热水瓶和其它无关紧要但又不得不要的东西占据着。

每天水缸里的水都会被消耗殆尽, 于是家家户户就有了大清早挑水的习惯。两只水桶和一根扁担忠心耿耿的为它效劳。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 便是在水缸和水塘之间来来回回地忙活。男人就为水缸挑水, 女人就站在缸边舀水,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男主外女主内。其实将一满桶水倒进水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次见奶奶倒水时先拎住桶耳朵, 然后把全部力量凝聚在双臂上, 来个前仰后合, 水桶才一跃上了缸沿, 一泻而下。刚注满水的水缸是一片浑水, 尤其是一桶水冲下去的时候, 里面翻滚着被岁月遗忘多时的饭粒和菜叶, 都长得胖乎乎、黑黝黝的了。更多的是在水缸壁上的污泥, 被黎明惊醒后, 满世界来回梦游, 刚刚本分了, 又被另一担水搅得心烦意乱, 如是再三, 才肯沉沉睡去。他们与饭粒和菜叶同流合污, 制造了一种怪味, 每次都让奶奶颇费周折地清理一番。我也曾在水缸里面养过一些动物, 鲫鱼、螃蟹什么的。它们既然不能被饿死, 就需要有它们可吃的食物, 所以那米粒和菜叶就是我那可怜动物的食物。家里人并没有支持什么, 也没有反对什么。就这样, 我曾在水缸里找到了无限的情趣。

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 那地方的阳光、水土、草木的气息便会慢慢融进血液, 慢慢滋生一种血缘般亲切的感情。生活, 暗香浮动, 情趣盎然。

学校:湖北省松滋市第三中学;导师:欧阳玉莲

篇9:浅谈周作人散文中的生活情趣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生活情趣;中国传统文化

“在现代中国,周先生除外,很难找到第二个能够做得清淡的小品文字。他究竟是有些年纪的人,还能领略闲中情趣。……在读过装模做样的新诗或形容词堆砌成的小说(应该说‘创作)以后,让我们同周先生坐在一块,一口一口地啜者清茗,看看院子里花条虾蟆戏水,听他谈‘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三十年前的江南水师学堂,和清波门外的杨三姑一类的故事,却是一大解脱。”

——朱光潜评《雨天的书》

(一)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小品散文的新文体的开创者。他无论写“民俗风物”、“生活情趣”,还是“追怀故人”,都显得那么清冷、宁静、幽雅和看似闲适。清冷中含有一种深深的苦味,宁静的让人羡慕而显得极不寻常,幽雅的似贵族一般高高在上。身处“五四”前后这样动乱的年代,整个社会波涛汹涌,文人志士、莘莘学子、劳苦大众,人人不安时世,尤其是文人志士纷纷南下投笔从戎,或以笔书写不满。而周作人却能够如此的宁静,这与他独特而复杂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二)

周作人,1885年诞生于浙江绍兴周家新台门内,虽然只比鲁迅小四岁,但一直跟随祖父生活,没有像长子鲁迅那样承担家庭的重任,对世事的感悟也没有鲁迅那样深。留学日本使他深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对个性自由和生活艺术化特别推崇,形成了“叛徒”与“隐士”并存的双重性格。周作人曾说,在他身上活着两种分子:“流氓”精神(实为叛徒的造反精神)和“绅士”气味(实为中庸哲学)。五四运动落潮后,尤其是他提倡的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与兄弟失和事件,使他渐渐疏远了“流氓鬼”,偏爱上了“绅士鬼”。他明哲保身,躲进苦雨斋中“审美的生活”。曾有人这样说:他提倡的是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命,以艺术家的心态去理解社会,感受生活,强调生活即是衣、食、住、行的审美化。于是,写了一系列的美文表达他的价值取向,也算是聊以自慰吧!

(三)

周作人从个性出发,吸取中外小品文的营养,形成鲜明的、无人可以模拟和替代的独特风格。无论是通过日常生活琐事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情趣、人生理想,风格“冲淡平和”的小品文,如《乌蓬船》《苍蝇》《北京的茶食》等;还是针砭时弊、讽喻现实,风格“浮躁凌厉”的杂文,如《前门遇马队记》《碰伤》《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等,写来都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特别是他取材于生活细节描写生活情致的散文,真实而细腻、独到又精致,如《买墨小记》《冷开水》《南北的点心》等。写自己生活情致的《吃茶》《灯下读书论》;写自己爱好的《冷开水》《骨董小记》;写与友人交往感悟的《蔼斯理的话》等。这些易被常人忽视的细小生活情节被作者描述的幽幽雅雅、平平静静、意味深长。

如,《北京的茶食》。北京的饽饽在常人的眼里只有充饥的功能,周作人却偏偏认为:这未必是贪口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精炼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由此看来,北京的饽饽对于作者来说,不仅具有充饥的功能,更重要是包含历史的精炼或颓废。我想那时的文人大概除了周作人之外,没有谁会有如此的闲情逸致去品味饽饽的历史蕴含了。即便去吃茶食时,他从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丈许高的独木招牌时,又不禁神往,幻想起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了。当时文人南下纷纷投身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可他却幻想着吃斋念佛躲进寺庙祈求丰腴的生活。他还如此写到:我们于日用必须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写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秋河、看花、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的必需——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越精练越好。他理想的生活状态真是太完美了,他是位浪漫无比的生活绅士。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没有困苦与贫穷,有的只是享乐与游戏。酒不是必须用来解渴的;点心不是必须用来充饥的;太阳是美好的,不是毒辣的;雨声是滴滴嗒嗒的,不是狂风骤雨吹走瓦砾、吹破窗户的。这样的生活真是太浪漫了,可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多少会有些浪漫的不真实吧?这只是一种富贵奢侈的生活。可惜的是当时可怜的中国满足不了他的愿望,他也只能在他的幻想世界中独自享受这极富情致的浪漫生活了。那确实是美好的,可又是那么得不现实,可能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周作人,内心怯懦的周作人永远不愿看到极其凄苦的中国百姓吧!与其说彷徨北京十年没吃到可口的点心,不如说周作人彷徨了十年还没有找到真正幸福的生活。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他的美是诗情画意的美,是孤芳自赏的美。周作人太绅士风度了!

文人是离不开酒的,周作人也不例外。他的《谈酒》,对酒也有独到的见解,酒讲究时间的久远,越久越香。古时候对做酒的器具、酿酒的师傅、酒的吃法、喝酒的杯皿也都很在意。真正的品酒之人是摆放好酒具,与朋友二三人细细斟酌,慢慢地品味。正如周作人所说,酒的滋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快乐大抵在做的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是杯在口的一刻罢了。醉了、倦了、或者应当休息一会儿,也是很安适的,却未必能说出酒的真悦能在此间。这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女子饮酒往往是以袖遮口细细咽下,含蓄而美丽。想到那酣醉之徒、豪饮之人早已经忘记酒的真味,得到的早已不是唇齿留香的美酒,只是酒精刺激痛苦后得到的暂且的舒适。试想,取出陈年美酒,摆上讲究的酒具,与朋友共饮,悠然自得的品尝,这样的生活是怎样的享受啊!周作人试图远离尘世,追求平淡闲适的生活,他的酒是酒香四溢的佳酿。他是在喝酒,也是在品味生活。如果您的心情郁闷,那酒是烈的,只会让你身心疲惫;如果您的心情是豪爽的,那美酒是您与朋友交流的工具,只让人醉却一点也不美。不管是忧郁还是高兴,都难以真正品尝到酒的滋味,只有心中平淡无所求,无情也无义纯真地生活,这时的酒才真的是酒。大概周作人的处世原则太适合喝酒的要求了,永远保持平淡的美。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如此迷恋的人,周作人不玩骨董,那是一种缺憾。因为骨董是对文化的浓缩与继承。何谓骨董?大约是又老又旧又值钱的东西吧!如果这么说那就不是骨董的爱好者了,倒真像是骨董商了。周作人也爱收集骨董,不过他的可与别人的不一样。他的书橱放二十四件玩意,还不能全称的上是完全意义上的骨董:一个竹制的黑猫,九个土制的偶人,三个面人,一个陶制的小舟,四件明代器具,方铜镜一个。他的骨董就是与人不一般,价格好像也没有骨董那么值钱。可能就两件明代的器具和一个铜镜有点骨董的韵味,其他的倒像是民间艺术的收藏。在他的这个爱好中,我们又发现了他身上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质。竹子和陶器在中国也是有说头的。柱子历来被文人骚客们写进他们的文章,以此表达人们的高风亮节。而陶制品流传已久,日益传统化,充满文化气息。看来周作人更像是民间艺术家。他注重收藏的修身养性的功能,而不是被骨董身上的价值所吸引。在那样的乱世有如此审美收藏的情致是难能可贵的。他的精神是高尚的,却也是不切实际的。他的收藏就当是种精神上的自我慰藉吧!

(四)

周作人提倡美文创作,与朱自清等人一起,以创作实践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他的散文乍看平淡无奇,细思却情蕴非凡,而朱自清的散文与他相比就迥然不同了。我们以他描写生活情趣类与朱自清的抒情写景类散文相比较而言,都是描写美的,读者看来都是一种享受,但是,

朱自清的散文更富有一种进步的民主思想。一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位则是发现美、宣传美的功臣。周作人的文章是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以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为题材,平淡随和的态度,在随意闲谈中展现深深的文化底蕴,也是一种追求超脱的人生态度,显得有些不切实际。朱自清则是用绚丽的笔调,多彩的生活画面,绘制出精美的山水风光图。在这美丽的风景中给人以忧思,给人希望,更加给人美的享受。那醉人的《绿》,充满生机《春》,富有情蕴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那满眼的是绿色,在我们看来那倒像是给了人们更多的满眼希望。朱自清的散文似千金小姐般华丽富贵,而周作人的散文就像小家碧玉般清秀含蓄、古朴纯真。二人各显本色。

(五)

周作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人生道路上走得颓废而怯懦,躲在自己营造的超然氛围中孤芳自赏,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颓废怯懦中又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或许可以试着理解他的选择,如果您能从中体会到他创作的精华,或许他的功过人们不会再去追究。

周作人的人生是失败的,但他的文学创作却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李复兴,张桂年,黄树红,等.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05.

[2]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01.

[3]钱理群.周作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07.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证书下一篇:招聘会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