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

2024-05-07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篇1: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是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笔墨”,以及运用“笔墨”来表达思想感情、“传达心灵的絮语”。

在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材中水墨画的笔墨技法知识篇幅较少,而用大量的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分析,以让学生懂得笔墨是用来营造画境、表达情感的。其中和凡·高的《麦田上的群鸦》是让学生对比欣赏、分析东西方绘画的异同;分析作品是让学生理解通过笔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特点,理解用“笔墨”来表达情感。

能力目标: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花鸟画特殊的表现物象的程式方法。难点:对花鸟画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水墨画工具 教学时间:2课时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水墨画有较浓厚的兴趣,已掌握一定的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初步的水墨画表现能力。但学生水墨画技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够均衡,运用笔墨表达情感的能力还有欠缺,因此本课教学中应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水墨画特点,采用演示法、欣赏分析法、展示评价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运用了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观察总结法、欣赏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自评互评的评价法等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作品欣赏”展示几幅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讲授新知

1、看一看

先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称作“笔墨”。即“运笔”和“用墨”(1)运笔

a、介绍运笔的基本方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

b、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几种运笔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效果上各有什么特点? c、学生讨论发言。d、教师总结。(2)用墨

a、介绍墨分“六彩”——干、湿、浓、淡、墨、白。

b、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六彩”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c、学生讨论发言 d、教师总结 设计思路:

①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可以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仔细。

②教师演示时让学生分别观察思考“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及特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获得新知识更真切、更深刻。

③教师总结并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将知识条理化,使知识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2、试一试

让学生分别尝试用笔和用墨的方法。设计思路: 通过实践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体验笔墨情趣,将“所学”转化为“所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赏一赏(1)作品赏析

“赏一赏”分为“作品赏析”和“作品欣赏”两部分。让学生欣赏分析作品中各部分的用笔和用墨特点。

让学生比较两幅作品中塑造人物的线条各有什么特点以及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有何作用。让学生欣赏讨论画面给学生的感觉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对比欣赏、思考、讨论东西方绘画的异同。设计思路:

①作品赏析由浅入深、各有侧重。让学生分析作品的用笔方法和墨色变化;让学生理解运用笔墨来塑造人物性格和表达主题;让学生理解通过绘画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东西方绘画的艺术特点,体验水墨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②采用对比欣赏法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作品艺术特点,学习对水墨画审美方法。③让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审美思维、创设愉悦、活泼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到的审美感受才是真切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同时,对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及时予以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创造性。

(2)作品欣赏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水墨画作品给学生欣赏。设计思路:①提供大量的审美素材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②欣赏时配以中国传统的音乐,创设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氛围。

(三)学生作业(练一练)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

设计思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采取作业(临摹或创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四)作业评价(评一评)

作业评价采用“作品发布会”的形式,分两个步骤:

1、介绍自己的作品。

2、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设计思路:

①运用“自评”和“互评”的方法,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强调了参与和互动。②通过自我介绍和自评,让同学了解自己的创作思路、表现形式、思想主题以及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创作思路条理化;鼓励学生“评头论足”发现别人的作品的优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学生艺术评价、鉴赏能力,从而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五)延伸与拓展

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某一画家或某一时期的艺术特点。设计思路:通过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自己去探究、体验,自己去评价,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符合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3)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和审美方法的掌握。

2、存在的不足

(1)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仅是学生学习和审美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还未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审美活动中去,“参与者“的角色做的不够。

(2)从学生作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能表达一定的主题和情感,但用笔较单一,墨色不够丰富,说明学生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不够,在今后教学中需加以改进。

篇2: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

白节中学任廷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是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笔墨”,以及运用“笔墨”来表达思想感情、“传达心灵的絮语”。

在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材中水墨画的笔墨技法知识篇幅较少,而用大量的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分析,以让学生懂得笔墨是用来营造画境、表达情感的。分析作品是让学生理解通过笔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特点,理解用“笔墨”来表达情感。

能力目标: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画的笔法与墨法。

难点:能够透过作品欣赏笔墨的特点,练习体会笔情墨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墨画工具 教学时间:1课时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水墨画有较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初步的水墨画表现能力。但学生水墨画技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够均衡,运用笔墨表达情感的能力还有欠缺,因此本课教学中应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水墨画特点,采用演示法、欣赏分析法、展示评价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观察总结法、欣赏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自评互评的评价法等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带表演性的为学生画一幅花鸟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作品欣赏”展示两幅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诗情画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识

1、看一看

先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称作“笔墨”。即“运笔”和“用墨”(1)运笔

a、介绍运笔的基本方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

b、教师运用视频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几种运笔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效果上各有什么特点?

c、学生讨论发言。d、教师总结并示范。(2)用墨

a、介绍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

b、教师动手示范,学生观察思考:“五彩”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c、学生讨论发言 d、教师总结 设计思路:

①教师亲手示范可以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仔细。②教师演示时让学生分别观察思考“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及特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获得新知识更真切、更深刻。

③教师总结并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将知识条理化,使知识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2、试一试

让学生分别尝试用笔和用墨的方法。设计思路:

通过实践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体验笔墨情趣,将“所学”转化为“所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赏一赏(1)作品赏析

让学生欣赏分析作品中各部分的用笔和用墨特点。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水墨画作品给学生欣赏。设计思路:

①提供大量的审美素材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

②欣赏时配以中国传统的音乐,创设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氛围。

(三)学生作业(练一练)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

设计思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采取作业(临摹或创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四)作业评价(评一评)

作业评价采用“作品发布会”的形式,分两个步骤:

1、介绍自己的作品。

2、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设计思路:

①运用“自评”和“互评”的方法,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强调了参与和互动。

②通过自我介绍和自评,让同学了解自己的创作思路、表现形式、思想主题以及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创作思路条理化;鼓励学生“评头论足”发现别人的作品的优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学生艺术评价、鉴赏能力,从而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五)延伸与拓展

课外作业:通过网络或进书店等方式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国画作品。设计思路:通过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自己去探究、体验,自己去评价,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符合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3)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和审美方法的掌握。

2、存在的不足

(1)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仅是学生学习和审美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还未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审美活动中去,“参与者“的角色做的不够。

篇3:浅析花鸟画的笔墨情趣

关键词:花鸟画,笔墨,情趣

一、花鸟画的产生缘起及发展变化

早在战国时期, 写实手法与装饰意匠就有了密切配合, 大大促进了花鸟艺术的运用与发展。汉画像砖上的雁群, 生动地表现了对象的情性, 别是一种生趣。从原始社会到秦汉, 花鸟不断在艺术上获得表现, 而主要用来作为标志或装饰的使用美术阶段。隋唐时期的花鸟画“笔迹轻利, 赋彩鲜泽”这也是这一时期画作的特色;至五代徐熙、黄荃的出现, 有了大的转机。徐熙的花鸟画“以墨为骨”, 着色为辅, 色彩淡雅, 给人以朴素纵逸之感, 是为“野逸”。黄荃采用了一种轻勾精染, 重色轻墨的笔墨形式, 给人以富丽工巧的感觉, 形成一种“富贵”的风格。这就有了“徐黄异体”, 徐熙的“野逸”风格在北宋后期影响较大, 对画院花鸟画的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明后期, 以陈淳和徐渭为代表的“水墨大写意”, 不拘于形似, 强调笔情墨韵。徐渭的笔墨形式很适合表达画家忧愤的情绪和狂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笔墨可以用“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1) 以象征的手法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 将绘画笔墨的表现性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青藤、石涛、八大的文人画发展影响直到赵之谦、吴昌硕金石入画, 诗书画印于一体, 花鸟画逐渐成熟起来。

二、花鸟画用笔与用墨之间的关系

“笔墨”是一种使用“笔和墨”的方法, “用笔”就是利用毛笔特有的性能, 通过腕、肘的不同姿势, 方向和力度而运用毛笔, 表现线条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的方法。花鸟画的用笔与用墨讲究韵律, 在写意画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笔墨的运行速度变化, 使点线情绪化, 或抑扬顿挫、或浓淡干湿、或疏密远近, 层层生发, 进一步拓现出画面的韵律感。也正由于用笔在速度、形态上的种种和谐有致的变化, 连同色彩的色相、色度及水分干湿的对比, 传达了轻松愉快、兴致淋漓的情感。所谓“画以笔取气, 以墨取韵”, (2) 势韵、笔韵、墨韵构成画面笔墨架构, 画面的气韵是笔墨和谐的统一效果。“有笔有墨谓之画, 有韵有趣谓之有笔墨, 潇洒风流谓之韵, 尽变穷奇谓之趣。” (3) 用笔的力融入墨中, 墨在不断变化中体现出虚实的若隐若现的意志, 它引导我们去想象, 启发我们去感受。

三、花鸟画笔墨的意志——情趣

花鸟画运用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追求笔墨情趣。文人们把笔墨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 元代时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 造就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四君子”题材中涵盖情趣追求, 借助笔墨的功力让人感受到笔墨间的情感。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所论述的那样“笔性墨情, 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明时的陈淳, 徐渭以及吴门画派的其他画家将自己融入社会, 把世俗情趣升华为艺术情趣。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运用笔勾的线纹及墨色的浓淡直接表达生命情调, 投入物象的核心, 其精神简淡幽微, 洗尽尘渣, 独存孤迥。” (4) 他们以文人画精练的笔墨性情, 在笔墨情趣的追求上力求达到蕴籍、淡雅的效果和水墨淋漓的意境。“中国写意画是一门带有符号表现性的绘画, 写意花鸟画与原始性绘画, 儿童画有着非常相近的地方, 区别就在于笔墨或说文人的笔墨情趣。” (5)

四、花鸟画笔墨情趣的当代发展及趋向

徐渭将大写意花鸟画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 吴昌硕又将金石入画, 这时诗书画印于一体, 花鸟画逐渐成熟起来, “笔墨当随时代”, 花鸟画情趣追求的笔墨具有笔外之味, 要求花鸟画中“感情当随时代”, 最重要的是如何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去发现, 捕捉自然界中所蕴藏的美。“笔墨当随时代”, 当代花鸟画是向着多元化发展, 人们期待着比直抒更有情的花鸟画的新发展;要求花鸟画中“感情当随时代”。现代花鸟画创新主要还是在笔墨结构上, 中国画有三种结构:对象结构、章法结构与笔墨结构, 最有时代特征的还是笔墨结构, 因此现代花鸟画的发展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会从笔墨结构上发展新的变化。生活永远是一切创作的源泉, 而一幅花鸟画作品所体现的时代感, 要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去分析、研究、体察和发现自然界中的生活情趣, 以创造出新的意境。

参考文献

①徐渭.墨葡萄[J].美术论坛, 2005 (6) , 25.

②邓福星.中国绘画中的抽象因素——谈中国画绘画中的笔墨情趣和离形得似[J].文艺研究, 1983 (3) , 54.

③毕建勋.传统笔墨性质、意义与中国画现代笔墨理论框架的重建[J].美术学报, 2005 (1) , 27.

④刘羽珊.倾我笔墨, 洗尽尘滓——论吴门画派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情趣[J].美术论坛, 2005 (7) , 67.

篇4: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

适用年七年级

所需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间 共用三课时 每周一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本单元围绕中国画教学展开,学习重点包括“通过对中国画作品的比较分析、临摹,体验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运用临摹、创作的学习方法进行笔墨的练习”、“认识和学会运用毛笔、墨色完成中国画作品”。

学习内容设计成三个专题来组织学习活动。一:中国花鸟画的笔墨表现 ——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二:自然景物的笔墨表现 ——松柏树的基本笔墨表现技法。专题三: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 ——尝试用水墨表现人物场景。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中国画墨法、笔法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水墨的形式用表现花鸟、山水、人物,领会水墨在传统中国画中的特殊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中国画意境的表达。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中国画的线条、墨色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笔、墨产生的韵味。

2、通过对梅竹、树木、山石、人物的造型练习及实践,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笔墨变化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专题划分

专题一(说明:设计几个能引领本单元学习的核心问题)

1、中国画笔墨韵味指什么

2、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画的对比

3、怎样表现中国传统水墨画

(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外,还应说明哪一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专题一:

(1 课时)中国花鸟画的笔墨表现 ——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专题二:(1 课时)自然景物的笔墨表现 ——松柏树的基本笔墨表现技法

专题三:(1 课时)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 ——尝试用水墨表现人物场景.......其中,专题(或专题 中的活动 作为研究性学习)

中国花鸟画的笔墨表现

——了解梅、兰、竹、菊的传统表现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所需课(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时 共一课时 每周一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中国绘画笔法、墨法的学习

2、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尝试表现梅竹题材

3、领会中国画意境的表达。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1、中国画的基本思想

专题问

2、中国绘画中的“文房四宝”

题设计

3、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的对比

4、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学习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 网络资源 常规资源 课件 美术教室 绘画工具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一:欣赏感受中国画作品,感受中国传统笔墨的韵味。1.欣赏国画家现场作画视频,提出问题:中国画工具有哪些?采用怎样的造型手段?

2.学生总结归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使用书法用线为主的造型手段,加上墨色运用,使其在纸上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活动二:探究风梅花作品,寻找枝干组合规律及花的画法

1.出示齐白石的《红梅》,吴昌硕的《墨梅图》,提出问题:用笔方法,枝干组合规律

2.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师生交流,分析出枝干女子造型,点花勾画讲究聚散。

活动三:教师演示画梅用笔用墨方法,学生体验笔墨韵味

1、交流与展示

2、小组内自评,感受梅花傲雪的精神。活动四:欣赏郑板桥的《竹》

1.提出问题:竹竿有什么组成?竹叶的组合有什么规律?

2.小组探究美术作品,竹竿由竹节组成,中间长,上下短。叶子组合有介字、个字,像鱼尾,像飞燕···

3、感受竹子枝干挺直,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品质 活动五:深入观察,分析笔墨 深入观察,学生分析出竹竿画法,宜用中锋,重墨点节,叶子有浓有淡,虚实相间。活动六:绘画练习

1、教师示范

2、学生尝试

3、拓展到荷花、兰花、菊花 活动七:展示评价,组内自评。

(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1.积极提出、思考、交流问题和进行评价。

评价要2.热心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持久,操作细致、耐心,与同点 学合作融洽。

3.进行梅竹水墨表现,构图主次分明,虚实得当。4.各种笔法运用协调,线条顿挫有力、具有节奏美感。

专题二 自然景物的水墨表现 ——松柏树的基本水墨表现技法

所需课(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时 共一课时 每周一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

1、初步理会中国传统绘画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特点

2、学习水墨表现松柏的基本画法与技巧

3、运用树的基本程式技巧尝试水墨国画小品的表现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1、国画中表现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2、怎样用水墨去表现树木的生动?

专题问

3、树干怎么画?

题设计

4、树叶怎么画?

5、石头怎么花?

6、树、石怎样结合?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 网络资源 常规资源 课件 美术教室 绘画工具 其他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活动一:欣赏《松石图》

1、对比设问:意境有何不同?感受有何差异?

2、归纳看法:笔墨技巧的表现传达不同精神寓意 活动二:学生自主欣赏:风格和画意有所区别的作品 活动三:

1、临摹范画,练习墨色表现松树或柏树 活动四:尝试画成三棵松树组合归纳树木组合规律

画山石,了解山石的基本用笔、用墨与结构要点

水墨画创作

(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1.积极提出、思考、交流问题和进行评价。

评价要2.热心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持久,操作细致、耐心,与同点 学合作融洽。

3.进行树、石小品画水墨表现,构图主次分明,虚实得当。4.笔法运用协调,线条顿挫有力、具有节奏美感。

专题三 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 ——尝试用水墨表现人物场景

所需课(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时 共用1时,每周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

学习运用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技法,尝试表现间单的人物,并通过人物造型、背景和道具表现意境,传达思想情感。感受祖国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专题问

1、主题创作人物画要注意那几个方面?

题设计

2、人物和背景的关系如何处理?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 网络资源 课件 美术教室 绘画工具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一:欣赏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

1、欣赏《藏族舞蹈》和《戏剧人物》

2、“以形写神”是传统人物画重要的审美标准,即通过足以显现人物内在的本质的外形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不同人物性格、个性、内心世界,同时揭示其品格,反映其社会属性,并给予或尝试新的审美判断。

活动二:分析《太白行吟图》

1、湖面感受

2、是人神态

3、笔墨表现 《学步》、《相马图》

1、构图

2、笔墨运用

3、背景处理

活动三:

1、临摹体会、尝试创作

2、展示评价 活动四:评价

1、主题表现

2、人物神态

3、笔墨效果

(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1 提出、思考、交流问题和进行评价。

评价要2.热心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持久,操作细致、耐心,与同学点

合作融洽。

篇5:《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美版教材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七课《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型,主要是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笔墨”,以及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用笔方法,运用“笔墨”来表达思想感情。让学生体验中国画造型活动的乐趣。

2、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画的“用笔”特点和方法。

、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作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画笔法的运用。难点:体会用笔的情趣。

4、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画工具

二、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处在十二、三岁的年纪,思想活跃,具有超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而且动手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程中,我从最基本国画知识和用笔方法入手,进行国画教学体验。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来避免课堂的单调、乏味。

三、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水墨画的特点,采用演示法、欣赏分析法、展示评价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运用了视频、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观察总结、欣赏分析、讨论练习、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中国画制作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观察视频中画面是用什么方法画的?是用什么工具材料画成的?

然后,适时点拨,初步感知: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认识毛笔的结构、正确执笔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掌握中国画最基本的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述新课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用毛笔画线条、观察线条、体会画法。【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更真切、更深刻。】

2、在直观演示后尝试:围绕中锋、侧锋、逆锋、拖笔四种基本笔法,通过课件动画演示、教师直观演示、引导归纳特点后,学生模仿演练。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中国画的基本笔法有直观感知和条理化归纳,知识掌握得更深刻、更牢固。】

(三)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用笔。

【设计意图:学习中国画笔法美,体会中国画的审美方法。】

2、对比探究欣赏中国画与油画不同的用笔表现。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探究,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3、小组合作分析名家用笔,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利用配乐欣赏,创设审美氛围,分小组合作欣赏讨论,提高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小组每个成员的发展。】

(四)体验感悟

1、画一画: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通过设置临摹或创作的作业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评一评 :采取“组内互评 ——小组推荐——全班展示——集体点评”形式进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开展“自评”、“互评”“集体评”活动,发现别人作品的优、缺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巩固提升本课学习成果。】

3、说一说:我的收获

使用“我认识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感受了什么”造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五、课堂小结: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笔墨技法与表现方法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它笔墨表现丰富而有意韵,画中境界内涵深厚而悠远,千百年来为人们所 传颂和欣赏。

六、延伸与拓展

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某一画家或某一时期的艺术特点。设计思路:通过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一、中国画的用笔

中锋:运笔时笔尖在线条中间,线显得均匀圆润

侧锋:运笔时笔尖在线条一侧,笔身侧身接触纸面显得扁平逆锋:手推笔头由右向左逆向运笔,笔意粗滞朴拙

篇6:第七课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用笔墨来说话》是人教版初中美术第三册“造型•表现”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笔墨”,以及运用“笔墨”来表达思想感情、“传达心灵的絮语”。

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材中水墨画的笔墨技法知识篇幅较少,而用大量的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分析,以让学生懂得笔墨是用来营造画境、表达情感的。其中沈周的《东庄图》和凡•高的《麦田上的群鸦》是让学生对比欣赏、分析东西方绘画的异同;两幅人物画《钟馗》和《山居快乐》是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用笔特点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山水册页》、《夏日山居图》等作品是让学生理解通过笔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特点,理解用“笔墨”来表达情感。

能力目标: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水墨画的艺术美,提高学生有个性地运用笔墨表达情感的表现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水墨画工具 教学时间:2课时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水墨画有较浓厚的兴趣,已掌握一定的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初步的水墨画表现能力。但学生水墨画技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够均衡,运用笔墨表达情感的能力还有欠缺,因此本课教学中应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水墨画特点,采用演示法、欣赏分析法、展示评价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运用了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观察总结法、欣赏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自评互评的评价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作品欣赏”展示几幅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新授

1、看一看

先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称作“笔墨”。即“运笔”和“用墨”(1)

运笔

a、介绍运笔的基本方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

b、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几种运笔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效果上各有什么特点? c、学生讨论发言。d、教师总结。(2)用墨

a、介绍墨分“六彩”——干、湿、浓、淡、墨、白。b、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六彩”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c、学生讨论发言 d、教师总结 设计思路:

①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可以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仔细。

②教师演示时让学生分别观察思考“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及特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获得新知识更真切、更深刻。

③教师总结并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将知识条理化,使知识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教学难点:能透过作品欣赏和笔墨练习体会笔墨情趣 教学过程

1、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引出本节课内容

2、试一试

让学生分别尝试用笔和用墨的方法。设计思路:

通过实践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体验笔墨情趣,将“所学”转化为“所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赏一赏(1)作品赏析

“赏一赏”分为“作品赏析”和“作品欣赏”两部分。

《双清图》让学生欣赏分析作品中各部分的用笔和用墨特点。《钟馗》、《山居快乐》让学生比较两幅作品中塑造人物的线条各有什么特点以及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山水册页》让学生欣赏讨论画面给学生的感觉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东庄图》、《麦田上的群鸦》让学生对比欣赏、思考、讨论东西方绘画的异同。设计思路:

①作品赏析由浅入深、各有侧重。《双清图》让学生分析作品的用笔方法和墨色变化;《钟馗》和《山居快乐》让学生理解运用笔墨来塑造人物性格和表达主题;《山水册页》让学生理解通过绘画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东庄图》和《麦田上的群鸦》让学生体会东西方绘画的艺术特点,体验水墨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②采用对比欣赏法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作品艺术特点,学习对水墨画审美方法。③让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审美思维、创设愉悦、活泼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到的审美感受才是真切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同时,对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及时予以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创造性。

(2)作品欣赏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水墨画作品给学生欣赏。设计思路:①提供大量的审美素材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

②欣赏时配以中国传统的音乐,创设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氛围。

(三)学生作业(练一练)

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

设计思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采取作业(临摹或创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四)作业评价(评一评)

作业评价采用“作品发布会”的形式,分两个步骤:

1、介绍自己的作品。

2、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设计思路:

①运用“自评”和“互评”的方法,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强调了参与和互动。

②通过自我介绍和自评,让同学了解自己的创作思路、表现形式、思想主题以及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创作思路条理化;鼓励学生“评头论足”发现别人的作品的优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学生艺术评价、鉴赏能力,从而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五)延伸与拓展

篇7: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

一、笔墨的哲学理念对教学及创作的互促性功能

中国画的教育和传承与中国画艺术一样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 中国的农耕文化、汉语汉字、儒家思想、行为操守、审美习惯等各方面都拥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做支撑并且不间断地延续了几千年, 这也说明中国文化是成熟而深厚的, 中国画的艺术世界是非常奇妙的, 在创作上它虽用眼, 却又超出视觉;它始终不离物形, 却又不以写形为能事;既要求画面具有超越眼前物象的传神, 又必须在传神的基础上达到“天工”。它摒除了对技法操作的功利性, 而是以独特的笔墨传递着画家的情绪, 因此, 中国画的创作是自由的, 它可以任由精神去逍遥, 去追求向善、求真, 并以朴诚的至高境界来诠释中国哲学的“宇宙思维”。这如同《周易》中的环道思维:上“仰”下“俯”, “近取”、“远取”, 融时间空间于一体。从时间上看它可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流动过程;从空间上看, 它表现为深远、高远、平远兼顾的周游圆观, 这种宽泛的带有模糊性的中国古典哲学概念也使中国画艺术的创作深受着这种哲学观的影响, 是哲学规范向艺术规范的延伸, 因此也颇有较大的随意性。这种传统同时也很重视让学生掌握规律和程式, 通过研习、临摹古画而研究传统、了解规律、掌握法则, 然后再凭才智和悟性去延伸、开拓及再创造, 它的延续性通过薪火相传而不断发展壮大、大师辈出, 可见中国画独特的教育和传承是强大而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着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形成了从哲学层面到技法层面的完整系统, 而中国画教育则从精神、哲学等方面启发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要反思传统, 同时还要具有较大的文化包容量来提高悟性, 即天生的理解力和智慧。所以说, 中国画教学是与学养教育相联系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它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一种匠气, 即避免了将学生培养成画匠⑴。

二、笔墨的精神格调对教学及创作的认识维度的提升

中国画笔墨精神经过千百年的时代变迁和锤炼, 形成的“知人之所为者, 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的“人性之情”, 即在顺应天命的同时又要懂得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外柔内刚、后发制人、不言自明、不战而胜。在笔墨的表现上一方面要求“笔墨一道同乎性情”, 同时也强调“世人论画以笔墨, 而用笔用墨必须辩其次第, 审其纯驳……”可见文人在谈论笔墨的运用时很重视笔墨水平的高低, 中国画笔墨精神经过千百年的时代变迁和锤炼, 形成了重视笔墨水平高低的品评模式, 笔墨水平的锤炼和提高非画家的一日之功, 而是一辈又一辈的画家们搜尽奇峰, 惨淡经营, 通过探索笔墨的奥妙与精微, 追寻笔情墨趣与可卧可游之灵境之后, 方能得到的“笔妙而墨精”。同时又把艺术的人生和人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笔墨精神即人文精神, 清朝画家王昱曰:“学画者先贵立品, 立品之人, 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慨……文如其人, 画亦有然”⑵所以画品亦如人品。千百年来画品的品评都由具有深厚人文涵养的文人来实现, 因此绘画的境界高下则由诗境、书境的渗透而得以提升, 所以, 注意人格修养, 不仅是中国画之最大效用, 也是中国画的最后目标。艺术家在创作的同时也将人格移入作品中, 这就使得笔墨拥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中国画教学自然也将包涵这个重要的因素, 当下, 西方艺术观念进入中国美术领域, 中国画的现代观念往往与西方艺术理论发生碰撞, 中国美术的现代状态该如何定位也成为中国画教与学的关键。在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物质化文化的簇拥下, 运用笔墨挥洒自如直抒胸臆的精神震撼被很多“做作”出来的艺术成分而取代⑷, 这种浮躁, 急于出效果, 急于追求个人风格的现象是很多美术专业学生的普遍现象, 中国画教学则随时都强调形式与精神内涵的联系, 提倡对传统的固守和尊重, 同时凝神静思, 气定神闲, 抛开浮华与夸张, 潜心学问与创作, 这样的言传无疑对于急功近利的学生养成文雅之态度与形成审美之观念是非常有益的, 中国画的人格教育和思想修养问题又能让学习中国画的学生更多地将“陶冶灵性”作为自己毕生追求之目标而去努力。中国画艺术的本质和画家的人格魅力一样永远是不需要包装和炒作的, 它以大美的情怀发展个性, 涵养性情, 在含蓄的表达中彰显着画面粗犷、明朗、率真、舒展的品格, 故中国画教育能让人不求为善人而自成善人, 画以思想高洁而益清高, 思想则以画清高而不得不清高⑸。

三、笔墨技法中的“道”对教学及创作的全面观照

中国画创作则于笔墨之外别有一种静穆之气, 文雅之思, 对于东方民性近乎哲学崇尚精神的创作形式而言, 是非西方民性所不及的, 西洋画创作与中国画创作是不同的, 西画以实物写生为标准, 国画则以记忆写意为指归, 从根本上讲, 这种笔墨绘画形式就能让艺术家养成高尚丰富的想象力。中国画创作多风流潇洒, 随笔挥写, 其中包涵着优美的文学趣味、深刻的哲学幻想、丰富的诗词韵味。即中国画创作不但要求在文化的修养上要达到“神与万物交”, 同时在绘画的技能方面也要达到“智与百工通”的“有道有艺”之非常人所能的境界⑹。没有得道, 怎能懂艺?没有蒙养, 又怎能从艺呢?所以, 只有学养极高的人才能在创作中真正做到“心师造化”, 并且“立万象于胸怀”⑺, 中国画的创作不是眼师造化, 也不是手师造化, 而是心师造化, 即用自己高尚的修为来打动世人, 艺术家将本是无情之物的造化形象通过内心造化的涵养和充实, 再陶铸胸中“万象”, 使本来无情之物溶解成画家的意识、感情, 内营成心中形象, 所以中国画创作已不再是造化中标本式的再现, 而是画家的人格、气质、心胸、学养的综合体。可见, “画者圣也”, 他能“显日月之不照。挥纤豪之笔, 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 而千里在掌。至于移神定质, 轻墨落素, 有象因之以立, 无形因之以生。”⑻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造化之功就是画家格调、认识、修养的集中体现。

中国画的笔墨运用是即张扬而又含蓄的, 说它张扬, 它能气吞山河, 体百里之迥, 可代山川而言;亦能泼墨万象, 写千里之廓, 为天地大美而赞。说它含蓄, 它又云五色乱目, 并以墨代色;且澄怀观道, 处下无为而逍遥。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绘画观, 而是能屈能伸的智者思想, 也是一种严肃而负责的作画态度, 是对老、庄之“道”的艺术解读后再通过自然物象的描绘来说明其中真谛的精微论断, “圣人含道映物, 贤者澄怀味像”就是指用道对待事物和用高洁的情怀玩味物象, 它体现了对自然美中的日月经天、斗转星移、江河行地、四季更替、草木枯荣、花开花落中“道”的尊重。中国画对“道”的诠释处处将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相结合, 即艺术规律要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自然规律也要接受艺术规律的指导。中国画的“道”是应于目, 会于心, 而后上升为“理”的可超脱于尘浊之外的精神, 所以在绘画之中要着重观道, 要写物象之神, 合乎道义, 顺应天理, 这是中国画艺术“替天行道”的宗旨。所以, 中国画更重视发现物象之内美, 重视以自己的形态表现“道”, 这种“道”是对绘画的一种静静的思索, 深沉地入静, 是“不争”、“处下”、“无为”精神的迂回取胜。中国画艺术的形式语言如此坚定地恪守着自己的“道”, 同时也让艺术家们在绘画过程中能时刻注意领悟、把握艺术中高妙、神妙的“道”, 达到更为高深的境界。中国画就是教育学生从深处领悟民族绘画的特殊性和本质内涵, 生存发展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悟道何为中国画艺术, 怎样达到中国画的至高之美之境, 实现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 摆脱心、手的距离和心理的桎梏, 这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 当“道”的精神指导最终达到“虚无”的状态后, 这时的创造活动就达到了自由自主的化境⑼, 这对于研习中国画往往只是追求技法的学习, 很少去领悟“道”的精神实质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只有循“道”者, 才能让笔墨处处通情, 处处醒目, 处处脱尘而生活, 自脱天地牢笼之手归于自然⑽。这于老庄哲学中“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的思想是一致的, 无论是绘画还是做人, 都应踏实为之, 谦虚学习, 平衡心态。以处下的态度来观照内心, 在无画时从天地变化之理中了悟绘画之法, 最终达到“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⑾的状态。

“道”对中国画的笔墨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它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然对于中国画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正如《周易》所言:“道成而上, 艺成而下。故行艺者, 修得清净之心……借事炼心, 守得清心, 明理通达, 虚怀自在, 艺事可成。”中国画笔墨创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面对任何一个物象都必须有一定的绘画章法, 它忌讳看到什么画什么的直白表现方式, 这也就是中国画笔墨要创造出一种合乎“道”的理想境地。所以, 它并不屑于像照相机那样的定点写生而被自然所束缚, 它是借助自然之力而独出机杼, 独具匠心, 创作出一种超于古人且高于自然的作品, 尤其是写意画法, 它的笔墨更是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的, 这样的创作之功力自是艺术家从天地变化之理中去感悟绘画之法所得, 正因为画从于心, 所以, 每一幅中国画创作都是精妙的唯一之作。也是因为艺术家遵循“道”法的创作, 才可以让画听从于心, 让遮蔽自然的外物远离, 从而做到真正的游刃有余。这也正如北宋韩拙在他的《山水纯全集》里所说:“如画者笔也, 斯乃心运也……默契造化, 与道同机。握管而潜万象, 挥毫而扫千里。”顺乎天理、合乎道义、无所欲求、淡泊天真地进行艺术创作, 是思想过滤之后的大智慧, 是被滤弃了诸多杂质之后的清泉, 艺术家正是在这样的净水蒙养中找到了笔墨绘画的玄机。真可谓“画之道, 所谓宇宙在乎手者, 眼前无非生机”也。

四、笔墨形式的审美对教学及创作的严肃态度

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让人们饶有兴趣的追求笔墨所带来的千变万化之效果, 如有的作品逸笔草草;有的作品酣畅淋漓;有的作品泼墨大写;而有的作品则出繁入简。无论哪种形式的笔墨酝酿, 都是艺术家求真务实、努力经营的真实体现, 艺术家对笔墨的严谨追求使得中国画艺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不经意的心动、笔动之感, 能有此种陶冶之情, 这都是中国画艺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结果。所以, 了解国画背后的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前世今生就会让我们惊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滋生出的国画艺术是多么的高微精妙, 千百年来, 它向我们展现了成形成体的各个方面。时至当代的多元文化中又产生了名目繁多的特技和肌理, 其效果真是五彩纷呈、无奇不有。在中国画这一特定语境下的笔墨创新, 是艺术家在坚守传统, 严肃作画的同时, 精神生命从内养转向外寻的过程。现在, 学生多少都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对自身修养提高的重要性, 但是, 很多学生包括专业学生都认为国画的绘画过程乃信手拈来, 只需大气落墨, 狂草涂鸦即可, 殊不知这只是一种认识的表象, 当习惯于用两只眼睛来观察事物时, 就往往忽略了第三只眼睛, 即用心境去观照, 这又岂能是逸笔草草所能完成的呢?清代恽寿平在他的《南田画跋》中也说:“十日一水, 五日一石。造化之理, 至静至深。即此深静, 岂可潦草点墨可竟?”可见, 中国画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从临摹中习到一种严谨的作画态度, 当很多学生面临“笔法局法, 已为古人用尽”而想创新的苦恼时, 国画教学又提倡临百家以成自家而让学生要适时端正态度的艺术主张。所以, 从生活出发, 有感而画, 有所爱而画, 画被情激发, 画到深处自会偶然得之, 这也是多种要素集中体现后的质的升华⑿。

五、结语

艺术家笔墨创作语言的构建是在除了画还是画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下才能摸索出来的, 正如庖丁解牛, 熟能生巧, 除此别无他法, 纵观上千年的绘画史, 绝少有懒惰者, 不仅如此, 很多艺术家在下笔创作时还斋戒数日, 并薰衣焚香, 可见对待艺术创作的谨慎和严格。传统的中国画论中多是授人以“技”, 即谈论该怎么画, 却很少究其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 而且很多作品的形式内涵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就像创作的玄妙之理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来表达一样, 唯有穷物理、穷事理、穷技理、穷艺理, 日积月累, 才能从中得法, 所以, 中国画的创作也无需明白来龙去脉, 只有在大量的临摹基础下才能获得成功, 而真正的功成名就者又可以不讲究笔墨, 因为有成就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已经达到一种境界, 因此, 他可随心所欲地将笔墨运用自如而不受其限制, 以至于忘了技法, 忘了笔墨, 如此之法, 笔墨的创新也就应运而生了, 笔墨艺术的时代性就是艺术家自然而然的表达, 艺术家用笔墨创造时代的声音、时代的风范、时代的气息, 在艺术创作中打造新的形式, 表现新的观念, 在现代化的语境下用新的形式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做支撑, 它将不断地丰富完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4][8][12]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画教学研究论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第716、154、338、751页。

[2]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 载《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第75-76页。

[3]王昱《东庄论画》, 载《清人论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第346页。

[5]俞剑华.国画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第14页。

[6]苏轼《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载《宋人画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第235页。

[7]姚最《续画品》, 载《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第322页。

[9]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 载《唐五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第75-76页。

[10]老子《道经》 (下篇·德经) 第六十六章, [M].珠海:珠海出版社, 2002:第182页。

篇8: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

说 课 稿

新 湖 一 中

夏 泽 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高中美术选修教材绘画第三课的《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上高中的学生对于中国画多少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对中国画的欣赏和分析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但对于难度较大的一些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画理、画论,还需教师的正确引导。本课侧重于中国绘画的实践知识的了解和操作,主要内容为指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中国画的墨与彩的韵味及笔墨情趣。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提升他们对美的感受力。

学情分析:由于中国画的门类多,实际动手操作又有一定难度,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兴趣可能不会很大,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体验中国画的题材分类及审美特征,学习中国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法,体会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貌。

能力目标:结合实际练习,使学生创造性地初步了解与掌握中国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画的练习,掌握中国绘画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动手临摹或写生,体验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貌。

教学难点:中国绘画中水墨和意境的把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解决方法:加强中国画的练习,从实践中感受中国绘画的精髓。教学准备:

教师:图片以及相关的多媒体资料

学生:必备的中国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整体设计为:初步认识了解国画及诗配画——乐中体验并赏析——综合分析——终极体验

(一)初级体验

一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中国画制作。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乐中体验并赏析

1、在自主实践中探究:指导学生正确执笔方法,用毛笔画线条、观察线条、体会画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更真切、更深刻。】

2、在直观演示后尝试:围绕中锋、侧锋、逆锋、拖笔四种基本笔法,通过课件动画演示、教师直观演示、引导归纳特点后,学生模仿演练。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中国画的基本笔法有直观感知和条理化归纳,知识掌握得更深刻、更牢固。】

3、赏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国画韵味美感】

(三)综合分析

1、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用笔。

【设计意图:学习中国画笔法美,体会中国画的审美方法。】

2、对比探究欣赏中国画不同的用笔表现并提出问题。【设计意图:采用对比探究,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3、小组合作分析名家用笔,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利用配乐欣赏,创设审美氛围,分小组合作欣赏讨论,提高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小组每个成员的发展。】

(四)终极体验

1、选一幅中国画作品用简短的文字分析一下笔墨情趣。如何理解墨与彩韵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在于考验学生对国画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巩固新知的同时,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是适时点拨,初步感知: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认识毛笔的结构、【设计意图:掌握中国画最基本的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3、学生作品欣赏

【设计意图:激发和鼓励学生兴趣】。

4、画一画: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作品,教师巡回指导。【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通过设置临摹或创作的作业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评一评 :采取“组内互评 ——小组推荐——全班展示——集体点评”形式进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开展“自评”、“互评”“集体评”活动,发现别人作品的优、缺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巩固提升本课学习成果。】

6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巩固提升本课学习成果】

六、教后反思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因为设计了动画导入、名画欣赏、直观演示等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参与度高;再加上自主感悟、训练时间充分,学生能掌握中国画用笔的基本方法,体验了中国画的乐趣,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篇9: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

趣可能不会很大,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了解花鸟画的一些基本常识

(2)初步掌握花鸟的基本画法

(3)能临摹简单的花鸟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对花鸟画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内涵的理解

(2)中国画的内涵美、意境美。绘画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动手临摹或写生,体验中国画的优

秀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貌。

教学难点;中国绘画中水墨和意境的把握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通过对题画诗和诗配画的欣赏导入让学生了解诗与画

在意境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2)经典回放:欣赏古今“梅、兰、竹、菊” 四君子作品,讲解其

思想内涵与表现方法让学生感受作品的人格魅力与笔墨的情趣。

(3)互相研讨:组织学生对其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前收集各

种中国花。

(4)教师示范:教师示范花鸟画的绘制过程,强调其程式的表现方法,并注意花鸟画的构图题款等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由于中国画的门类多,实际动手操作又有一定难度,学生对本部分内

篇10:笔墨的情趣

一课时

教学札记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花鸟画的一些基本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2) 初步掌握花鸟的基本技法。

(3) 能临摹简单的花鸟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 对花鸟画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内涵的理解。

(5) 中国画的内涵美、意境美。绘画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教师就所提

出的作业要

求进行点评。

学生互相讲

评作业:1、

构思是否有

新意与深度。

2、花鸟画的

形象把握是

否有趣、特

征明显。3

、用墨、用色

、方法是否

掌握?3、画

面意境是否

体现出来。

教学难点:

对花鸟画精神内涵的理解。

教学重点:

花鸟画特殊的表现物象的程式方法。

学习材料:生宣纸、毛笔、墨汁、中国画颜料等等

教学方法:体验法、练习法、示范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趣:通过对题画诗和诗配画的欣赏导入,了解诗与画在意境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二)经典回放:欣赏古今“梅、兰、竹、菊”四君子作品,讲解其思想内涵与表现方法。让学生感受作品的人格魅力与笔墨的情趣。

(三)互相研讨:组织学生对相关的资料进行讨论:1、画家为什么要表现这些题材?2、画家为了能在画中体现其思想感情运用了那些方法?

(四)酝酿创作:用古诗剧或警言给学生命题,例如:“只留清气满乾坤”“疏影横斜三俩枝”等,学生讨论思考用何题材来表现,并思考如何挖掘思想内涵。

(五)教师示范:教师示范花鸟画的过程,强调其程式的表现方法,并注意花鸟画的构图、提款等相关知识。学生将自己所要表现的题材用简单的构图打稿。

(六)学生作业:提出作业要求:1、能用几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如用墨、用色、造型、构图、题字)来完成作业。2、能表达画题的意境。3、注意构图,画面要求完整。包括落款题字。

篇11:笔墨丹青-中国画课程简介

笔墨丹青——中国画课堂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工笔画和写意画之分,同时又可分:花鸟、山水、人物、禽鸟、鱼虫等绘画门类。工笔画细腻工整,色彩华丽。写意画概括简练,奔放生动。如果你想拿起毛笔玩味水墨,又想感受中国画色彩的韵律。那我在中国画的课堂等你来。

上一篇:2024年英才学校庆元旦文艺汇演致辞下一篇:《小兵张嘎》小学生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