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方面的困难与对策

2024-05-06

收入分配方面的困难与对策(精选2篇)

篇1:收入分配方面的困难与对策

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困难与对策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2012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民收入分配与企业总体薪酬制度高峰论坛举行。与会者指出,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既是一个处于经济领域的财富分配问题,也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它正在成为我们进一步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1、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占比偏低,且持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向居民倾斜(1978~1995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1996年至今)两个阶段。2000~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下降8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5.2个和2.8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从51.4%下降到39.7%

2、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

3、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特别是腐败和灰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社会影响恶劣。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王小鲁的一项研究表明,加上隐性收入后,2005年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从统计显示的9倍扩大到31倍。主要是企业家、个体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文艺工作者以及部分公职人员存在大量隐性收入。这些收入主要来自公共资金的流失、银行贷款在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收费、行政许可中的寻租、土地收益流失、垄断收益等。

二、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

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既有合理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特征、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阶段性等原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包括对资源享有的初始不平等、行业或部门垄断、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等原因。

1、资源禀赋的制约和要素市场化的要求。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模式和收入分配格局有着深刻影响。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直接导致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向有管理能力的经营者倾斜。

2、市场竞争机制和效率优先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收入分配转向按要素的贡献和劳动力的质量进行分配,使得收入差距相应扩大,这是转轨阶段的伴随现象,也是为提高经济效率付出的必要成本。

3、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会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扩大,到达一个高点后,才会出现下降趋势。

4、城乡、区域、群体的发展不平衡,固化甚至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城乡的户籍壁垒、身份差别导致的就业机会不均等、二元经济结构加深、城乡发展失衡、地区经济发展失衡使得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没有得到确实保障。

5、体制机制不合理,不利于收入分配合理化,甚至起着“逆向调节作用”。一是财税体制不完善。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三是公共服务不均等。四是行业垄断问题和企业分配机制缺陷依然存在。

三、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

1)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原则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

2)加强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工作机制,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

3)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各种要素遵循市场原则取得收益,并加强对不合理因素的调节。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机会公平问题。

5)对财税体制进行全面评估,完善税收制度。

6)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以缩小城乡差距为重点,发挥城镇化在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7)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篇2:收入分配方面的困难与对策

关键词:订单分配,供应链,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博弈论

供应链管理凭借其集成化的管理方式,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各独立环节统一成有机整体, 并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优化来提高整体绩效, 已成为现代企业公认的高效管理方式。如何以信任合作为基础, 构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利益一致的模型, 以达到整体最优化, 一直是供应链管理重点研究的领域。但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广泛存在, 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利益的不一致, 使各参与方之间的策略分析成为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难点。

Lee和Cachon等认为供应链各参与方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决策, 夸大其订货量或者产能, 虚假的信息伴随供应链传递逐级放大, 最终导致供应链效率低下[1,2]。Henk等根据进化博弈论讨论了互惠的利他主义的可能性, 认为关注合作伙伴的欺骗行为有一系列不利影响, 因而信任对方就显得比较重要[3]。但缪小明等在研究不对称信息时发现, 一方信任而另一方违约会影响双方的决策, 使各方利益均无法保障[4]。Kawtummacha等将研究方向转向供应链的订单分配问题, 从成本最小角度出发, 从多家供应商中选择合适供应商并进行订单分配[5,6], 但模型未将供应商的策略考虑在内, 忽视了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此外, 一些学者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设计甄别机制以选择合适供应商, 并根据其模拟的“实际”产能来分配订单, 并从批量订货角度研究了非合作情况时的供应链协调模型[7,8,9,10]。考虑到现在信息技术已很成熟, 很多企业会基于成本考虑进行信息共享, 因此王益锋等在完全信息情况下, 通过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合作行为[11]。

现有文章在构建模型时通常是考虑单供应商-单制造商, 或者同质的多供应商-单制造商, 但现实生活中不同供应商的地位通常会有差别, 而对不同类型供应商的讨论通常局限于定性分析[12,13,14]。本文尝试根据实际生产对现有供应商进行分类, 建立两类不同质供应商-单制造商在订单分配方面的效用模型, 并基于博弈论对各方的决策进行分析。

1 模型建立

1.1 问题的引入

制造商通常会有两种类型的供应商:优质供应商和普通供应商。前者数量不多, 但其接收的订单总量很大, 生产的部件各方面指标也会更好, 并会优先得到一些利润很高的新品试制机会, 是制造商的主要供应商。普通供应商数量较多, 但其获得的订单总量一般较小。优质供应商和普通供应商根据一段时期内的交货表现择优评定, 即长期表现良好的普通供应商会有得到优质供应商的机会。在这种现实生活常见的竞争机制下, 优质供应商和普通供应商在订单需求方面会有何不同, 同时制造商又可以采取什么策略来控制订单质量。

1.2 模型假设与参数设置

本文考察优质供应商S1、普通供应商S2和制造商M三方组成的供应链系统, 并对模型作如下假设:

(1) 供应链各参与方符合理性人假设。

(2) 供应商均采取订单生产方式 (MTO) 。

(3) 两供应商的总生产能力超过制造商的总需求Q。

(4) 优质供应商S1和普通供应商S2对应的部件价格、质量、交货期分别为p1、m1、t1和p2、m2、t2。

(5) 制造商决定总量为Q的订单分配, 记分配给S1和S2的订单量分别为q1和q2。

1.3 效用模型的建立

考察某供应商完成的订单, 其部件价格越低、质量越好、交货期越短, 可认为该订单质量越好, 则制造商效用越高。综合考虑供应商Si的部件价格、质量、交货期得出供应商Si完成的订单质量zi (pi, mi, ti) , 其中i=1, 2。制造商的效用首先取决于供应商完成的订单质量, 同时其效用还受对应订单数量的影响。由此构建制造商M的效用函数:

上式直接使用和函数, 表明制造商M只关心接收的订单质量, 而对订单是何类型供应商完成的不做要求。

在优质供应商和普通供应商博弈时, 针对订单总量巨大的成熟品类部件, 因为价格较低的供应商, 其获得的订单也会较多, 所以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 两类供应商都只会要求较低价格来争取较多订单。不失一般性, 假设两类供应商对部件的报价相同, 则供应商的收益只与被分配的订单量有关;此外不同类型供应商会对订单数量有不同的偏好, 定义ai是供应商Si对订单数量的偏好程度。即供应商效用取决于其被分配的订单数量和其对订单数量的偏好, 由此供应商Si的效用函数:

其中, aiqit是被分配的订单数量带给对应供应商的效用, t>1表明两类供应商对订单数量有强烈偏好;ziqi是完成订单需要付出的成本, 和质量zi是线性关系, 订单质量越好, 供应商成本越高。

2 效用模型的博弈分析

制造商效用受两类供应商提交的订单质量影响, 而订单质量由供应商控制, 制造商仅决定订单分配。由假设 (3) , 两供应商的总生产能力超过制造商的总需求, 因此制造商可以通过调节订单分配来达到让自身效用最大的订单质量。同理, 使两类供应商效用最大的最优订单分配量也可以通过调节其提交的订单质量来实现。

1.3中的效用模型是一个制造商M为主方, 优质供应商S1和普通供应商S2为从方的斯塔克尔伯格模型:第一阶段, 制造商选择能让其效用最大的两类订单质量z1和z2;第二阶段, 两类供应商得出让其效用最大的订单数量qq1和q2。首先求解第二阶段两类供应商的最优决策, 考虑优质供应商S1, 其效用函数:

通过一阶条件解最优化问题, 得到优质供应商S1的反应函数为:

同理, 普通供应商S2的反应函数为:

其次, 作为模型主方的制造商根据两供应商M的反应函数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对第一阶段进行求解:

对 (5) 中z1、z2、λ分别一阶求导, 并将 (3) 、 (4) 代入并化简得:

根据 (6) (7) 得出:当优质供应商S1和普通供应商S2送交的订单质量相等时, 制造商M的效用可以达到最大;优质供应商S1最优的订单需求量与普通供应商S2的订单偏好a2相关, 同时普通供应商S2最优的订单需求受优质供应商S1的订单偏好a1影响。

这一结论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当供应商送交的订单质量保持稳定时, 制造商的满意度会很高;同时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 优质供应商 (在位者) 的最优决策取决于普通供应商 (进入者) 的实力情况:当普通供应商更偏好订单时, 为了不至于自己的订单份额下降, 优质供应商只有在订单数量更多时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在其他很多存在竞争机制的领域有类似现象, 如:学生的成绩通常会受周围同学表现的影响;地方政府报批的基建项目经常远超自身发展现状。

3 模型的扩展

通过效用模型的分析可知, 无论何种供应商, 其反应函数都会受到其他供应商的影响;订单数量越少, 闲置生产能力越大, 越会降低供应商效用。现放松假设 (3) 的设定, 考虑实际生产中更普遍的供应商总生产能力小于或等于制造商总需求的情况。

此时制造商分配订单会受到两类供应商实际产能的限制, 考虑到供应商的决策依然会受到竞争对手的影响, 同时其实际产能通常并不为制造商所了解, 因此供应商会虚报其私人信息以获得更大效用。若制造商根据供应商虚报的信息进行订单分配, 则会因为供应商完成不了订单而使自身效用降低, 此时引入惩罚机制可使供应商披露真实信息。

设优质供应商和普通供应商的最大产能比例为:α、1-α, 其中0.5<α<1。为简化分析, 规定两供应商都实报或者都虚报时, 订单分配比例相同;当一方虚报另一方实报时, 虚报一方可多获得订单比例为θ, 其中0<θ<1-α。则两供应商的订单分配比例如表1:

由表1知, (虚报, 虚报) 是两供应商的占优战略均衡。此外, 虽然 (虚报, 虚报) 因为两供应商多获的订单比例相互抵消致使最终份额和 (实报, 实报) 相同, 但前者会让两供应商被分配的订单数量均超过其最大产量, 造成都完成不了订单。此时表明两供应商总生产能力已小于制造商总需求, 制造商需要开发新供应商。

若供应商未按时完成订单, 则对供应商被分配到的订单数量进行处罚, 记处罚为B。同时部件价格为P, 优质供应商和普通供应商的总成本分别为C1和C2。为方便讨论, 记π1= (P-C1) Q, π2= (P-C2) Q, 有:

为让两供应商都选择“实报”, 需要保证无论对方做何决策, 自己实报利润大于虚报利润, 即满足以下条件:

同时, 为了保证供应商不退出供应链, 还必须满足不同供应商虚报最高产量时, 其保留利润大于0:

结合 (8) 、 (9) , 得到惩罚B的范围为:

结果显示, 当制造商制定的惩罚满足 (10) 时, 可在维持供应链的情况下让两类供应商都实报私人信息。

4 结论

上一篇:如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下一篇:李宁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