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5则范文

2024-04-15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5则范文(精选8篇)

篇1:《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5则范文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建议

张俊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卒,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这一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在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必修1教材“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框,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居民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对于解决这方面问题所采取的有关政策。这部分内容反映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对于帮助我们高中学生认识社会,全面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教过必修1教材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这个框题的内容很难教。有的知识不好把握,也有些知识很难讲清,笔者也有这样的同感。很多教师都知道这节课内容重要,但上公开课都回避这一内容。经过深入分析,我发现这个框题难教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首先,这个内容是新增加的理论,重点难点内容较多。本框题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及解决的举措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这些知识都很抽象。其次,教材提供的辅助材料理论性较强,不贴近生活。教材在讲述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及解决的举措时,各提供一段辅助材料,这些材料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再次,教材在编写中省略了一些重要概念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对一些观念的理解缺少知识铺垫。此外,有的内容还涉及到辩证法的知识,高一学生尚未学习过哲学,缺少辩证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克服教材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处理这些问题的几点教学建议,以便给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一、引进基尼系数的指标,讲清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这个概念较抽象,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思想,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教材在讲这个概念时,在辅助材料中提供了两个对立的观点,通过对这两个观点的比较,让学生发现,观点一把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观点二运用辩证的思维,指出收入分配公平也存在着合理的差别,因而是正确的。

借助这样的材料,固然能帮助学生理解该概念。但是,这段辅助材料思辨性强,比较抽象,对高中学生来讲缺少趣味性。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个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以及联合国对此所作的有关规定,让学生结合这个指标来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概念,这样就容易多了。

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上个世纪初提出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也叫洛伦茨系数)。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公平;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公平。(教学论文 )联合国把0.4作为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提醒某些国家应尽快采取措施,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否则,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以上,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超过联合国规定的警戒线。

二、补充几个重要的概念,做为公平举措的铺垫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讲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时提到,“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重视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个重要举措。”然而,高一学生以前没有学过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些概念,因此,理解这两个重要的举措就很困难。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补上这些概念,也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一下这些内容,有了这些概念做铺垫,学生再学习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两个重要举措,也就水到渠成了。

国民收入是指―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新创造的价值总和,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剩余部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经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三、结合两个直观的图表,理解两个合理的比重

教材在讲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时提到“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两个合理比重很抽象,学生自己理解起来很困难。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两个直观的图表,就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实现难点的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过分地强调国强,而忽视了民富,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过多的`向国家和集体方面倾斜,造成居民的收入分配较少,并且,居民的收入增长与国民收入的增长不相适应,于是,我就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第一个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第一个合理比重。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图,就可以直观地发现国民收入分配上的不科学,应当适当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分配。在这些分配中,凭借劳动要素获得的收入较低,而拥有一技之长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收入较高,按资本要素的收入最高,因此,我在黑板上画出下面的第二个图,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第二个合理比重。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图,就可以直观地发现,同样是劳动者,而体力劳动者的报酬相对偏低,应当适当地提高。

四、借助教材提供材料,帮助理解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包含着辩证法的内容――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高一学生由于没有学过哲学,缺少辩证思维,因而,对于这一内容的理解就很困难。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充分借助教材中提供的一段材料,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去阅读这段材料,领会材料中哪个部分说明效率的重要性,哪个部分强调了公平的重要性。学生阅读材料以后,经过认真地分析就会很快找到答案:新的领导改革公司分配制度,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报酬,说明效率是公平的前提;企业内部和谐了,公司又红火起来,强调了公平是效率的保证。这样,借助教材具体材料就可以很快理解抽象的观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篇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5则范文

2013年11月29日上午第四节,我在船寮高中高一(2)班上了一堂县级公开课,课题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对这节课进行了自我反思,具体反馈如下: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堂课自己上的还是比较满意的。准备很充分,材料也新颖,在教学中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本课的重难点把握准确,并立足于解决落实重难点知识。

本框内容理论性、政策性比较强,和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感觉比较生疏,兴趣不大。所以,如何设置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成为我在备课时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切入口要小,尽可能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一材多用,可以将本框生涩,零散的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在探究体验中,理解掌握知识。

本课内容归纳成为三个部分:一是公平问题,二是效率问题,三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其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均分别可以设计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主线突出,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节课内容。本节课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三次讨论,第一次是在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处,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第二次在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处,设计探究活动“假如你是富人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去回报社会?”从而解决国家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一重点问题。最后,根据仇富心理这一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该不该仇富?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结束本课内容。

篇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5则范文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然而,毋庸讳言,我国社会结构已显现两极分化态势,并且收入差距仍不断扩大。这使得收入分配问题成为不可小视的难题。如果不讲公平,收入差距拉得过大,分配规则不公,那么,不仅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差距首先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是其中之一。2006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了3.53: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6:1。其次,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反映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了6.07倍;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仅为6.1%,远低于全国9.0%的平均速度。第三,行业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近年人均收入最高的证券业是最低的林业的7.52倍。此外,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二、收入分配突出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运行规则深入人心,经由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的高收入和扩大的收入差距,已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引发不满或者说导致人们心理上不平衡的是制度外的灰色收入,法制外的黑色收入。其中有四类特别引人瞩目:一类是权力“寻租”,形成权力经济,从权钱交易中带来的高收入;另一类商业贿赂,包括向权力行贿和向行业之间的贿赂,形成贿赂经济,从非公平竞争中带来的高收入;第三类是“剥削他人”,形成了“剥削经济”,从压低工人工资、降低生产条件、无视安全保障等手段索取高收入;还有一类是制假造假,从侵害消费者权利中牟取的高收入。依仗权力经济、贿赂经济、剥削经济、痞子经济而暴富的人,其收入是灰色的、黑色的、非法的,并且已经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这个依靠灰色收入、黑色收入而成为富豪的群体,不仅是低收入群体仇视的对象,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不能容忍的对象。灰色的、黑色的“非法收入”是破坏社会和谐、激化社会矛盾之主因。人们希望的是调整与纠正那些不公平现象,并改进运用再分配杠杆适应调剂贫富差距,而不是触动那些合理合法的高收入。

三、我国分配制度分析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扭曲,收入流动受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分配领域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权力资本化等对收入分配带来了较大的扭曲,也破坏了平等竞争的市场机会。存在于美国社会的一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注意:收入流动性对美国收入差距的缓解作用。美国近些年来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但是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社会公众并不对目前收入分配感到不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国高收入流动性使得美国任何阶层的人都有机会获得向高收入阶层流动的机会。因此,必须对分配领域中市场与政府的功能和边界的基础进行重新界定。政府应当从涉及资源配置的领域、一次分配的领域直接退出,由市场机制决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流动并由市场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价格;政府应当主要完善各项市场经济的制度和规则,并从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目标出发,进入二次分配,通过税收、分配政策等手段加强对收入分配、财富分配、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公共教育等方面的干预和完善。处理好分配领域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科学分配的关键和核心。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效率优先,这一制度造成了人们对于公平的忽略。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收入分配越平均,人们的积极性越削弱,效率自然会低,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只要分配程序规则公正,就会有助于提高效率。从另一方面讲,不提高效率,蛋糕做不大,难以实现持久的更多的公平措施。因此,寻找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实现分配过程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

四、相关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现状,应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加大公平的份量。这就需要采取如下政策:

1. 加大税收制度改革力度,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税收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初次分配中难免出现的社会矛盾。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完善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能够起到显著成效。然而在我国,多年来中低收入者却成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税法不严使一些富豪逃避缴纳个税,导致个税由抽肥补缺变成了劫贫帮富的税制。因此,现在应该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以发挥其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

2. 尽快处理好国资收益权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就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但要打破垄断最难的是,由于垄断行业大多资本规模巨大,市场进入困难,很难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形成合理价格。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要想解决垄断行业收入与贡献的匹配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国资收益权要落到实处。因为在国家不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拥有国有资本收益自由支配权。那么,效益好的企业职工收入就会不断膨胀,而困难企业的职工却收入下降,由此产生的企业内部分配秩序混乱的弊端,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并将积重难返。国资收益权落到实处,一方面它可以体现国有资产的权益,一方面也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

3.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目前,我国只有15%的社会成员享受到公共卫生保障,大量的社会成员缺少起码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享受不到足额的、政策所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在未被社会保险覆盖的人群中,除了少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外,大部分是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私营个体企业雇员以及非组织化就业人员等,人数在2.6亿左右。目前,我们具有的一个有利条件是,这些人大多是青壮年,缴纳社会保障税的时间将长达20年或30年以上,如果从现在开始将他们都纳入社保体系,尽管每年获得的社保资金不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就会达到一个巨大规模。

4. 适时开征遗产税

遗产税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补充,征收起点较高,征收对象主要是高收入者,是抑制“富人”代际转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有利于减小社会成员间贫富差距,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政治意义。但许多人认为现在开征收遗产税没有意义,因为中国的富豪还很年轻,将征收不到多少税金。然而,一个政策出台的最好时机通常是对当时的社会与经济活动不带来明显冲击的时候。现在出台遗产税不会引起社会的震动,所以现在是一个较好的出台机会。

摘要:建立符合正义的公平、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当前中国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现有的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贯彻、实现,这与基于社会契约的公平观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建立符合正义的公平观念,制定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再分配政策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社会契约,公平,收入分配

参考文献

[1]Buchanan,J.M(1987).The Constitution of Economic Polic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7,No.3.

[2]高培勇.收入分配:经济学界如是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油晓峰,王志芳.税收契约与纳税人权利之保护[J].税务研究,2005,(4):69-71.

[4]孙飞.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6,(6):l0-13.

篇4:现阶段社会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已由2002年的5.1:1扩大到5.3:1。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专家近期联合完成的《关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及政策建议》中用“蓝灯”、“绿灯”、“黄灯”、“红灯”来描述分配的形势,其中“黄灯”表示接近失衡状态。这份报告认为,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010年后,中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形势将进入“红灯”区的范围。更严重的是城乡差距,官方资料显示,从1992年到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2.33:1扩大到了3.2:1。

笔者多年从事收入分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根据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几点对策。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农民收入低下问题对于缩小贫富差距至关重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农民在价格制定中的参与和决策能力,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第二,积极扶持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第三,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高质量、低农药残留的绿色农产品,增强出口能力。第四,加大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并且以此来解决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第五,实施科教兴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农业的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鼓励和引导农业专业性人才进入农村就业和进入农村基层领导岗位服务农业,提高领导的知识水平。第六,构建为农村劳动人口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体系,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环境,可以考虑重新建立农会表达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利益诉求。第七,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价格控制。如化肥、农药等。如控制不好会变相增加农民负担。

加快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步伐,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投入,以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对外开放,提高中西部地区的自身竞争力,还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和其他经济援助手段,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平稳转型,大力发展中部六省的经济,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

打破垄断,减少行业收入差距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动时期,优势产业的交替变化极为频繁。解决行业间存在的收入差距,最终要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责任就是制定反垄断法,清除市场准人壁垒。对于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国家不能放松对其分配活动进行监管,要提出工资指导意见,加大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力度;加强对这类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人工成本增长率的考核,严重违反国家工资政策的,要进行严肃处理。为此,劳动、财政、统计等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企业人工成本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企业人工成本的监测,定期发布行业的人工成本水平,指导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人工成本比较,合理确定本企业的职工收人水平。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

垄断、腐败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是社会反映最强烈的,它极大地挫伤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妨碍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法规,消除制度和法律漏洞的真空,减少不合理却合法的现象。第二,政府要排除非自然垄断因素,消除市场准人歧视,同时要考虑将企业的一些没有保密需求的信息,包括盈利情况公开,便于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第三,要规范某些自然垄断行业及某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分配行为,对于垄断性的行业征收特别的税收。第四,要制止权力的市场化和货币化。第五,严格执行公务员和企业经营者个人财产和收入申报、核查制度,严禁行政干部参与商务活动,防止卖官、买官和跑官现象。同时加大对腐败的惩罚力度,加大惩罚资金外逃的力度。

完善稅收调节功能,加强税收调节作用

一是要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实行综合分类税制,合理确定点征额和扣除额,以体现公平原则。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个人的收入分配情况监控,重点管理,重点检查。逐步推行双向申报制度,加强个人收入的双向稽核,使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之间相互制约。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征管力度』口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从重、从快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二是要改革完善财产税,规范现行财产税税种,对个人收入进行多环节、多渠道的调节。适时开征遗产与赠与税,可考虑采用征税及时、征收成本较低的总遗产和总赠与税制。对于一些高收人群体的奢侈消费项目,可以考虑开征特别消费税。

总之,要通过适当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协调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为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确保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篇5:《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高明四中政治科组: 徐 敏

一、课标要求

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我国的分配原则。

二、设计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教育战略主题中明确指出: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根据高中政治课程的学科特点,我认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词意识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消费入手,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通过创设直观、形象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形成激昂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空,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有限。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觉得在教材处理过程中应当力求让学生“喜欢听、听的懂”。如何结合社会时政、如何将艰涩课本知识生活化和简单化十分重要。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日渐明显,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矛盾。这一现象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伟大成果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框内容是对第三单元中有关分配制度的进一步解释,有利与学生对分配制度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本课时内容也是教学重点。

2、教材的重、难点:

(1)、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2)、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理解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实际情况。

4、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探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5、课前准备:教师利用对学生的了解情况与教材内容及学生的问题进行教材及教学资源整合

6、课时安排:一节课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1:情景导入

图文展示:我国的基尼系数

自主探究:我国的基尼系数情况合理吗?怎么解决?

教师引导:应当坚持收入分配的公平。(导入本课时第一个关键词—公平)

教学流程2:探究释疑 探究(1): 图文展示--大锅饭

头遍钟不见面,二遍钟伸头看,三遍钟地头站,男的打扑克,女的做针线,一晌混个二分半。

设问、学生探究:大锅饭有什么弊端? 教师总结,从而切入课本知识点:

1、公平的含义: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注意关键词“相对平等”,培养学生的关键词意识。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探究(2):图片—对比“奢侈品”和“山里的孩子”

设问、学生探究: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力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设计思路:这一知识点是本课时的一个重难点知识。结合多媒体材料,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视频“党的十七大报告”让学生领会相关政策。其次要详细解释清楚“初次分配”、“再分配”、“劳动报酬”等关键词。再者要注意本知识点与前一框内容的知识联系。提高学生宏观驾御知识能力。

探究(3):国储电脑城A店和B店都要招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分别承诺薪酬如下: A店:30元/天

B店:底薪2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得10元提成。设问:

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用哪种招聘方式?为什么?

2、假如你是应聘者,你更愿到哪个店应聘?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由组员推荐一人代表小组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并导入下面问题:

1、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展示图片—提高效率好比要把蛋糕“做大”,分配公平则好比要把蛋糕“切好”。通过图片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两者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的关系:A、两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B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效率与公平强调不同的方面。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这是本课时知识的重、难点,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适当结合社会生活,如可以播放视频:《陈光标四川地震救援》;同时也可以适当深入分析,从而满足个别能力相对较高的学生要求,体现分层教学。最后得出结论: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教学流程3:课堂结语

怎样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是我国市场化改革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这一框题更多的是涉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与当前我国社会现实所紧密相联的,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同学们要在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含义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思考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这一社会问题,提高自身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4:巩固延伸

你想挑战吗?---单项选择题

1、“做蛋糕”与“分蛋糕”是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分得不合理,会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上述材料要求我们必须()

A.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B.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C.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D.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障基本生活的关系

2、要做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必须()①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②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 ③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④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下列能体现分配问题上坚持维护公平的是()

①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②扶助弱势群体,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③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三条保障线” ④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此()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②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③应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④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据此回答5-6题。

5、从孔子的话正确的一面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A.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高度重视生活资料的分配问题 C.必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D.必须严格防止出现收入差距

6、我们现在看来,孔子的话中不合理之处主要在于()A.违背了“社会公平”原则 B.违背了“平等互利”原则 C.违背了“提高效率”原则 D.违背了“等价交换”原

教学流程5:课后探究

请你为我国如何提高公平与效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六、板书设计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1)公平的含义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3)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探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使知识在学生教学的互动中自动生成,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篇6:《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学案

一、知识回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例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例4]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

A.

按劳分配

B.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二、自主学习

、公平

(1)含义:

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

,要求保证人们的

生活需要。(注意:收入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2)意义:是社会主义

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 关系,实现

发展、社会。

(3)实行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

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

②保证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

a意义: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b措施:当前要着力提高

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

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

机制和

机制。

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

措施: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

收入,调节

收入,取缔

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

2、效率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

与 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

,又要。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既要反对

,又要防止

既要落实

,又要提倡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

三、教师精讲.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

(1)

效率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

因此,要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那就要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二者是对立的。

其次,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喝活力。

篇7:《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课堂实录

[多媒体显示]

任务:宾馆30间客房的卫生清洁

分工:第一组擦洗马桶和浴缸,第二组撤换杯盘、香皂、牙刷等用品,第三组撤换床单、被罩并将换下的床单、被罩送到洗衣房,第四组清洗地毯。

报酬:总计960元。

师:对这960元的劳动收入,请大家分组讨论,以组为单位,每个组提出一个分配方案,并且说明理由。

生讨论探究。

生1:我们组设计的是第一组300元,第二组180元,第三组200元,第四组280元,我们的方案理由是第一组同学擦马桶和浴缸特别脏,特别累,所以应该份的最多。第二组的活最简单,所以分的最少。

生2:我们组设计的是第一组300元,第二组200元,第三组200元,第四组260元,我们觉得第一组是最脏最累的活,所以应该多点,第二组和第三组差不多,所以这两个组应该一样多,第四组比第一组轻松,又比第二和第三组重,所以分260元。

生3:我们组设计的是第一组320元,第二组200元,第三组200元,第四组240元,理由和前两组理由基本一样,应该按劳分配。

生4:我们组设计的是第一组300元,第二组100元,第三组200元,第四组360元。我洗过地毯,洗地毯特别累,而且地毯在地上踩,也很脏。所以我觉得应该第四组最多,第二组的任务特别简单,就少少得给一点就行了。

师:我们一个班同学分960元钱,我们在设计分配方案时尚且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不同的人尚且有不同的意见。扩大到整个社会,更需要协调多种关系,一个分配制度的优劣与否有两个重要标准,一要讲公平,二是讲效率。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效率?如何认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篇8:《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5则范文

一、关于收入分配公平内涵的界定

公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 有人将其界定为经济领域的公平, 有人将其界定为法律领域的公平, 也有人界定为道德领域或政治领域的公平, 等等。不管将公平界定在何种领域, 公平的含义无不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手段的公平, 其二是目标的公平。作为手段意义上的公平, 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出发解决如何达至公平的问题;作为目标意义上的公平, 则是从人的价值理性出发解决如何确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社会秩序问题。

很显然,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属于经济领域中的公平, 也含有手段和目标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平分配是促进生产发展, 达到理想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方面, 公平又是任何社会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由于收入分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而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此, 生产资料占有的公平与否, 最终决定着收入分配能否公平。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资料的任何分配都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1)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 从根本上决定了能够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分配。公平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对公平有不同的理解, 原始社会的分配公平是一种建立在生产力低水平基础上的、粗鄙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奴隶社会的公平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强制性隶属关系基础上的, 即“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合理的”。 (2) 在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的严重等级观念下, 公平的观念只能体现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是一种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的公平, 它用法律保护一切“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本身就暗含着劳资双方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阶级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是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权力设定的“公平”, 由于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 所以不可能真正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 从而为收入分配公平提供了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由于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实现了劳动权利的平等, 因而必然要求收入分配的公平。然而, 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要受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制约, 另一方面又要受到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制约, 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理解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公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收入分配公平

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有着不同于任何其他社会的公平的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 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有“场内公平”和“场外公平”之分。所谓“场内公平” (也叫“市场公平”) , 是指在经济领域实行等价交换、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等原则。它是一种过程中的公平, 所要解决的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人们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 即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人在竞争机会、竞争规则上都是平等的。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平等、机会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天性, 公平是市场经济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说“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 (3) 离开了平等, 所谓等价交换、公平交易就无从谈起。价值规律的实质和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商品等价交换之所以可能的秘密: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人们等价交换商品, 实质上是平等地相互交换劳动。这一“秘密”的被揭示, 是“市场公平”的终极源泉。既然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是平等的, 就必然要求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即劳动者在收入上平等。然而,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以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内容的“市场公平”原则只不过是过程中的公平, 而不是结果的公平。事实上, 由于每个人客观具备的条件不同:家庭背景、文化素质、自然禀赋、职业特点等等, 都存在很大差异, 因而即使同等的机会所获得的结果也必然不相同。正如M·布坎南所说:“‘起点平等’即使作为一种理想, 并不真正意味着每个人在进入每次竞争时在所有四个方面 (指出身、运气、努力和选择) 与其他人都平等。”而这种“起点”不平等的一些因素又往往会被市场机制放大或缩小, 结果就会“扭曲竞争的结果”, (4) 使人们的收入产生差别。这样一来, 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就使得“市场公平”原则在其合规律的运动中导向了一个似乎事与愿违的结果———收入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从某个侧面讲又是合理的, 因为我们所说的市场经济是效率或效益型经济正是由这种“不平等”促成的。正像阿瑟·奥肯所说“我们无法既得到市场效率的蛋糕又公平地分配它”。正是因为“场内公平”存在这种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因而就需要“场外公平”进行调节。所谓“场外公平” (或叫“社会公平”) , 是指在收入分配中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来保证那些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的任何市场竞争的弱势群体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场外公平”所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平问题, 所依据的是缔约社会的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所追求的是社会稳定的价值。“场外公平”的调节是政府和社会通过实施一些经济、政治或伦理道德等活动用“事前限制”和“事后补偿”的方式来实现。所谓“事前限制”, 是政府通过经济、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 使市场竞争能在公平有序的环境中进行;所谓“事后补偿”, 是指政府通过税收、财政、社会保障和鼓励捐献等手段来矫正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从而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不至于过分悬殊。如果说“场内公平”主要是通过初次分配来解决的话, 那么, “场外公平”则要通过再分配 (包括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 来实现。“场内公平”和“场外公平”是市场经济社会公平内容的两个不同方面, 前者主要解决的是经济领域中的效率问题, 后者主要解决的是社会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前者是利用竞争机制的功能达到“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提高效率的目的, 后者似在利用“劫富济贫”、“抽肥补瘦”的方法达到维护社会公平的目标。二者犹如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两只不可或缺的巨轮, 相辅相成, 共同构筑成现代社会公平大厦的基石。

党的十四大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其主旨就是要以市场解决效率问题, 以社会主义解决公平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而且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以释放和发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潜能,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构建一种和谐的利益分配关系, 努力惠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公平与效率历来是人类社会的两大追求, 更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诉求。将公平当作社会的基本价值, 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 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追求的根本目标, 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深厚基础。社会主义之所以最终要消灭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 归根结底是为了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因此, 调节收入分配,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且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 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同样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健康发展。

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对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之所以应当取代资本主义, 关键在于它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而收入分配的公平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本身要求用市场来配置资源, 所谓“资源”, 既包括物质资源, 也包括人力资源, 而物质资源又要通过人力资源来发挥作用, 人力资源作用的大小关键在于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收入分配公平是促进劳动者积极性发挥的重要因素。劳动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不仅关心其收入的绝对值, 还关心其收入的相对值, 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收入作一番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社会比较, 一旦感觉收入不合理、不公平就会产生消极、甚至抵触情绪。亚当斯在研究工资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时发现, 企业内部分配公平与否对职工的影响较大。有些企业职工的收入高, 但由于分配不公, 职工的积极性反而不高;相反, 有些企业职工收入并不高, 但分配比较公平、合理, 职工感到满意, 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行为科学有一个研究结论:“工作业绩=能力×积极性”。在能力一定的前提下, 积极性发挥与否, 直接影响到工作业绩。所以, 一种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提高劳动生产率, 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又会进一步提升收入分配公平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可供分配的物质产品数量, 而物质产品数量的多寡又决定收入分配的水平。劳动者积极性充分发挥, 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经济的效率, 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 这就为进行更高水平的收入分配提供了保障;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又决定了收入分配必须公平, 二者之间良性互动, 推动着收入分配公平的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厘清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 为实现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创造条件

既然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包含了“场内公平”和“场外公平”, 并且“场内公平”强调的是收入机会的平等, “场外公平”强调的是收入结果的平等。因此, 必须正确处理好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关系, 并努力创造出使所有社会成员收入分配机会平等的条件。显然, 在一个存在剥削的社会里, 劳动者既不可能获得机会平等, 又不可能获得结果平等。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人作为劳动者丧失了自由劳动的机会, 自然也就不可能获得劳动产品分配结果的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虽然劳动者获得了人身自由, 并可以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来自由买卖, 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的性质决定了广大劳动者只能有出卖劳动力的自由, 而不可能获得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收入分配机会和结果平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虽然最终目标是追求共同富裕, 实现所有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 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同样也不可能有完全意义的结果公平。应该看到, 完全意义的结果公平只能体现于现实生活中有限程度和有限意义上的结果公平之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 其本质要求公平竞争。因此, 必须在市场经济中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让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都有可能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创建公平竞争机会的环境, 从制度上分析, 必然要求改革户籍制度, 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 消除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从行业上分析, 必然要求国家开放所有的行业部门, 让所有经济主体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从劳动者竞争机会上的公平来分析, 必然要求所有的工作岗位都向劳动者平等地开放, 建立择优录用的竞争机制, 从而实现就业机会的公平。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差异, 劳动者禀赋的差异造成了获取公平机会的差异, 因此国家有必要弥补劳动者在获取机会能力上存在的缺陷, 提升劳动者获取同等的就业机会的能力。

四、厘清收入分配公平的领域, 构建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范式

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方面。虽然两次分配作用的范围不同, 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但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主要是作用于微观经济领域或一般性竞争领域的, 主要以效率为原则, 注重机会平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实行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原则, 本身体现了效率与机会平等的统一。按劳分配, 即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在获得同等劳动机会的前提下, 其获得的报酬要和其劳动贡献一致;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 也是按个人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从劳动者角度上来讲, 就是根据他的劳动能力和劳动贡献的大小来进行分配, 从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角度来讲, 则根据他 (她) 所提供的要素产生的效率和效益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式虽然能够体现公平, 但由于初次分配主要注重的是效率, 因而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 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行业、一部分人由于辛勤努力, 成绩大而收入多一些, 生活先好起来”。 (5)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种差距是合理的, 也是公平的, 因为, 市场经济本身要求各种要素都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 各种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当商品价值实现以后, 这些要素的所有者, 必然要根据其所拥有的要素参的多寡和所发挥的效能的高低参与收入分配。否则, 如果要素所有者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报偿, 就不会将他 (她) 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 这样各种资源就无法按照市场原则得到优化配置, 那不仅会造成效率的低下, 而且最终也会使社会因不能获得无数微观主体的最大效率而有足够的收入总量来实现长久的、高水平的公平。

再分配主要是作用于宏观社会领域, 这是真正体现社会一般公平的领域, 是非赢利性的。在这里, 必须以公平为原则, 注重结果的平等, 金钱充当媒介的经济效益原则应被严禁使用。按效率分配虽然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缓和社会矛盾, 但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中的两极分化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社会产生两极分化就从根本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 并最终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再分配领域必须注重结果的公平, 对低收入者进行必要的补偿, 以弥补和矫正初次分配中的缺陷, 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既然再分配注重的是结果平等, 就必然要求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调节过大的收入, 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如果搞两极分化, 情况就不同了, 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 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 就可能出乱子。” (6) 国家必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缩小收入差距, 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当然, 国家在调节分配过程中应当把握好调节的政策, 注意掌握调节的“度”, 努力做到既不使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 又不抑制和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五、我国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既没有体现机会平等原则, 也没有实现结果的平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 我国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逐步形成了与多种所有制成份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框架, 逐步扩大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但与此同时, 收入分配领域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可低估。当前, 收入分配领域确实在着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某些领域分配秩序混乱,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城乡存在大量贫困人口, 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存在体制缺陷和政策漏洞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应该承认, 收入分配差距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 任何社会都难以避免, 但问题是这种收入差距是否合理适度。对于收入差距是否合理适度通常有两种划分标准:首先, 从量的方面划分, 就是根据基尼系数值所处的区间来分类。一般来讲, 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特别是在0.3~0.4之间属于比较适度;而基尼系数在0.2之下, 属于高度平均, 收入差距过小, 基尼系数在0.4以上, 收入差距过大, 这两者都是不适度的收入差距。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以上, 这个数值不仅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而且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已经属于差距过大。其次, 从质的方面划分, 就是根据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分为合理的收入差距与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所谓合理的收入差距, 是由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而另一部分人还没有富起来或富得比较慢, 这种由能力、素质导致的差距是合理的, 也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能够接受。然而, 这种收入差距虽然合理但必须适度, 否则, 如果差距过大, 超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样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种收入差距, 通过完善再分配手段是完全可以缩小的。人民群众意见比较大的是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即一些人利用制度、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贪污受贿、营私舞弊、权钱交易、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制假售假等非法手段, 或者凭借行业垄断优势以及政策、制度的漏洞等获得的体制外高收入, 拉开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这样的收入差距是不公平分配的产物, 违背社会公正原则和市场经济的本质, 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反对和消除, 不仅破坏了效率与公平原则, 还会引起新的社会不公。

六、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的对策选择

面对目前我国所存在的初次分配没有充分体现市场效率、再分配调控能力弱化、分配结构失衡及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在收入分配领域, 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必须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 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 (7) 从而在一个有效率的体制中不断增进平等。当前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充分发挥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功能, 努力提高政府执政为民的意识和本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一般说来, 市场能管的政府就不要管, 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 即“市场失灵”的地方, 政府必须管起来。在收入分配领域, 过去人们常讲: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来管, 再分配主要由政府来管。其实, 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府都要管, 因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属于生产关系问题, 不是生产领域的问题。生产问题政府可以不管, 生产关系问题政府必须管。对于初次分配领域, 政府应主要管好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问题, 切实让广大劳动者做到劳有所得, 劳有应得;对再分配的调节功能主要是应完善税收和转移支付两个政策。税收的主要对象是高收入群体, 转移支付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群体。在调节收入分配时, 既要防止出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逆向再分配” (即“劫富济贫”) 的现象;又要确立“适度再分配”的理念, 防止再分配不足和再分配过度。因为, “再分配不足”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并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而“再分配过度”则不利于人们积极性的发挥, 从而影响效率的提高。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把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要把增强政府执政为民的意识和能力放在首位, 努力为居民创业、增收营造良好的税收和政策等环境;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政策, 使广大民众真正能够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福祉。

(二) 加强法制, 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法律本身的稳定性, 带来了社会规范的滞后。因此, 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及时修改涉及收入分配的法律法规。目前, 需要建立或完善以下几方面的法律规范, 为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法律依据。首先, 要完善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的法规, 使政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效地进行合理调控。这样做既能避免企事业单位自主分配的盲目性, 又能避免政府干预过宽。其次, 要完善分配制度和规范分配秩序, 杜绝非法收入, 创造公平、清洁的创收环境。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 真正体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再次,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我国的社会保障近年来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保障面和保障水平太低,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太适应, 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成绩、改革不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薄弱环节。

(三)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的合法权益

社会保障制度既是一项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条件的措施, 又是一项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 一个国家和社会如果缺失了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有效机制, 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 就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 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因此, 要防止收入差距扩大, 建设和谐社会, 就必须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在内的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使用、发放和监管的社会保障体系, 切实实现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立长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使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平衡发展, 从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 积极鼓励和支持“三次分配”, 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所谓“三次分配”, 即实行社会收入的转移, 以弥补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不足。政府在第二次分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 尽管政府在提高税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方面还有潜力, 但其阻力可想而知。如果说第二次分配是第一次分配的补充, 即政府弥补市场之不足, 那么第三次分配则是对第二次分配的补充, 即借助民间捐赠的力量来弥补政府财力之不足。如果说第一次分配实现的是效率、第二次分配实现的是公平的话, 那么, 第三次分配才是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基于自愿原则的民间捐赠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 其价值不仅在于它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 还可以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 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因此, 以民间自愿捐赠为主要形式的三次分配, 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大有作为。民间捐赠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 不仅要有以公司、企业为组织形式的捐赠, 也要有个人的捐赠。不仅要有富人的捐赠, 更要有普通公众的捐赠。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培育符合中国特色的公益文化与公益市场, 提高公众慈善意识, 努力营造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制定为企业和个人捐赠减免税的政策;通过落实对慈善机构的监督评估, 提高民间慈善机构的公信度, 形成公众自愿捐赠的社会风气。

摘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注意协调好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文章在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科学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经济下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并对如何构建一个公平的收入分配范式作出了探析。同时还对我国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公平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第10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第310页, 人民出版社, 1995

3 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第1卷[M].第103页, 人民出版社, 2001

4 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第135页, 三联书店, 1996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 1994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出版社, 199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5则范文】相关文章: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设计(王来安)04-26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社会保障措施09-10

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5则范文04-16

收入与分配教学设计04-28

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01-25

上一篇:初中借景抒情作文:游子思乡情下一篇:侦探知识的作文素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