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

2023-01-25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也逐渐被拉大, 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相关理念, 不仅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而且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方向。目前,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 导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效并不明显。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于2004年起启动, 但直到2013年国务院才出台较为深入的意见。可见, 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时间扩跨度较大, 折射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步履维艰。

一、社会治理视角下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短板

(一) 效率与公平不协调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由计划经济的“平均分配”转向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先”,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效率与公平不协调问题, 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一直困扰着大部分国家, 也就是效率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做大收入这块“蛋糕”, 而效率与公平体现在如何切好收入分配这块“蛋糕”。自1993年起, 我国就开始实行“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发展社会生产, 做大收入这块“蛋糕”。在实施过程中, 片面强调了效率的重要性, 而忽略了公平的作用。唯GDP的官员政绩考核, 导致各级政府官员将弱势群体与社会公平抛之脑后, 加大了我国效率与公平的不协调问题。

(二) 强势利益群体的百般阻挠

收入分配的改革必将存在改革的受益者与受损者, 强势利益群体为了维护自身权益, 必将设法阻挠与扭曲改革达到保护自己利益的效果。由于我国民主化程度存在一定的不足, 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同时权力的监督机制也不完善, 导致既得利益群体有了可乘之机。一般而言, 既得利益群体是通过接触权力者, 通过收买或贿赂等方式来阻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政治领域来看, 现代政府官员中存在贪污、寻租等腐败现象。从经济领域来看, 经济诈骗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强势利益群体通过行贿、寻代等方式影响政府决策, 使得政府决策倾向强势利益群体, 强势群体通过手中的权力或话语权来谋求政府决策倾斜, 扭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公平性。

(三) 弱势利益群体的诉求无法实现

强势群体的阻挠与弱势群体的难言导致诉求失衡, 而诉求失衡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强势利益群体往往主动出击并千方百计保护自身权益, 而弱势利益群体的诉求往往被忽略。强势、弱势利益群体对政府政策的影响性的不同功能, 不仅影响了收入分配改革的制度成效, 而且导致分配制度改革不能客观反映社会改革需求, 不具备普遍性。弱势利益群体的诉求往往被漠视, 诉求难以得到回应, 进而可能产生社会稳定性问题。例如, 2014年黑龙江省发生的教师大罢工事件, 导致肇东市中小学全部停课。罢工的主要原因在于工资太低, 在罢工之前, 该市教师多次提出诉求, 相关部门却一直不予理睬。教师作为弱势群体, 无法充分表达群体的利益诉求, 导致弱势诉求无法实现, 这将影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效性、合理性、公平性。当前, 我国正处于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阶段, 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所要关系到的利益群体非常之多, 在社会关系处理方面也较为复杂, 政府制度决策时应全面听取弱势群体诉求, 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

(四) 经济领域单一式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贯穿于经济与社会多重领域, 我国收入制度改革主要在经济领域内展开。国内外研究经验表明:收入分配制度如果仅在经济领域内开展, 导致改革的成效甚微。由于缺乏公平的起点, 导致我国居民无论在教育起点还是在收入起点, 都出现了不公平问题。由此也引发了收入不平等与就业不平等等问题。同时,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也难以获益。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在经济领域单一式改革模式, 导致收入分配改革的成效并不明显。只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才能有效落实依法治国, 才能真正破除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 才能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诉求。如果从改革的效率来讲, 只有在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同时也加快财政和税收制度、居民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等制度改革, 保障多重改革之间相互联动,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效率。

二、创新社会治理, 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

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下, 全面推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可以遵循以下四大改革路径。

(一) 坚持“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模式, 积极改革创新收入分配形式

要以党的领导、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大众参与和法制保障“五位一体”为基本模式, 进行社会治理体系改革。这就要求不仅要发挥我们党与政府的职能, 也要积极发挥社会大众的力量, 强调社会大众在社会治理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要积极将这种“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框架与我国的收入分配模式改革相衔接, 使得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有自上而下的引导, 也有自下而上的环环落实。党和各级政府在我国收入分配改革中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 制定健全收入分配制度的有效政策。社会大众要主动地参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积极为各个领域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献计献策, 并加强社会的监督。而我国收入分配模式改革的有效开展, 还有赖于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有效保障。

(二) 统筹协调“四大治理方式”, 击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各类瓶颈

社会治理的创新化, 本质上要求运用好“四大治理方式”, 即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依法治理。而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制度瓶颈, 要想破解这些瓶颈, 有必要有效运用这四大社会治理方式。首先, 要推进系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制度工程, 必须做好有序、稳步推进, 要妥善处理整体与局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要促进经济改革与财政、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相互对接。其次, 要推进综合改革。我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不仅可以利用经济手段提高效率, 也可以利用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规范改革方式和打破资源、利益垄断。再次, 要推进源头改革。积极优化权力结构, 从源头打破垄断, 健全利益表达制度和利益协商制度。最后, 要推进依法改革。坚持依法治国战略,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

(三) 加快引导协商民主制度化,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制度保障

社会治理要走民主化道路, 要促进主体之间的平等协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其症结就在于改革过程中缺失了民主性。因此, 未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要重塑民主性, 通过社会治理民主协商的模式, 推动利益相关者之前平等对话, 全面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政府要强力破解强势利益主体的绝对话语权, 积极拓展协商民生渠道, 让社会化的意见建议无差别、直接地传递至收入分配政策制定组织的最高层, 推动收入分配政策更加符合民意, 有效避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扭曲。

(四)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提高收入分配效率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 它不仅直接参与社会治理, 还是社会治理的一大载体。创新社会治理,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有利于收入分配中利益群体的协商与合作, 为民众提供了一个组织载体, 帮助弱势群体解决诉求低效性问题。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前提是政社分开, 明确社会组织的职责, 发挥社会组织在收入分配改革中的作用。此外, 针对社会地位不高、知识水平偏低、自主意识不强等弱势群体, 还应培育利益代言人, 表达弱势群体成员的利益诉求,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全面反映民意,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收入分配效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不断拉大, 因此迫切需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通过研究发现, 当前国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主要存在效率与公平不协调、强势利益群体的百般阻挠、弱势利益群体的诉求无法实现及经济领域单一式改革等短板因素。为创新社会治理, 针对短板因素, 提出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四大路径。

关键词:社会治理,收入分配,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 解红晖, 金忠.社会治理视域下收入分配改革新路径探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02) :18-24.

[2] 刘乐山.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困难的原因解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13 (11) :9-12.

上一篇:试论流通环境对流通人民币质量的影响下一篇:丰富的水资源形态突出展示杭州城市水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