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2022-11-21

1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前局长马建堂提供的数据, 我国在1995年20%的高收入户与20%的低收入户的收入比, 1995年为2.88∶1, 2008年上升至5.71∶1。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57∶1, 2008年为3.31∶1。据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的研究团队指出, 我国的基尼系数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上升状态, 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是0.491, 之后是下降状态。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来, 截至2016年都还是0.465的高位状态。与此同时,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74万亿元。

由上可知, 我国社会财富整体上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 但是这巨量的财富增长没有惠及创造财富的每一个生产主体, 由此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等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成长。然而, 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总目标的实现。虽然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是当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矛盾, 就有必要对其发展的历史、现状各方面进行反思, 找到矛盾的根源, 及时纠正偏差, 如此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顺利实现。

2 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主要问题

2.1 收入分配差距大

(1) 城乡间收入差距大。在我国, 用以反映城镇居民收入状况的指标主要有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以及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费收入等。用于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的指标主要有, 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农村家庭现金收入和农村家庭纯收入等。一般而言, 通常选取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这两个指标进行比较。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各种上交款之后所剩余的那一部分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所剩余的实际收入。自2000年以后, 我国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情况如表1所示。

(2) 地区间收入差距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 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导致的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大。我国具体的体现在, 东部与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差距都较大。首先, 东部地区本身有较好的地缘优势, 再加上改革开放后, 国家政策的倾斜, 多种优惠政策助力东部地区的发展, 使东部地区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生产力大大提高, 人们生活水平较之中西部地区有了极大的改善, 而中西部地区则发展缓慢。总的来说, 改革开放以来, 三大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家庭居民的收入都有增长, 但是依旧是东部增长的最快, 其次是中部, 最后是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部某些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显著提升, 某些甚至超过了东部地区, 但是由于历史差距太大, 所以到目前为止, 东、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依旧明显。

(3) 行业间收入差距大。行业间收入差距大主要体现在某些行业部门的职工工资明显高于另一些部门的职工工资。而且这些差距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不断发生变化的, 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 凭借着其高额的垄断市场利润获取巨大的收益, 使该部门职工的工资相对较高。而对于像某些传统农林业部门, 由于其有着关于国计民生基础性地位的特殊性质, 很难在市场交换中获取高额的收益, 使该部门职工工资相对较低。由此导致了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2.2 收入分配不公

从经济学方法论来看, 收入分配差距属于实证的范畴, 而收入分配不公则是属于规范的范畴, 因为它涉及人们价值判断, 不同的价值主体往往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但是尽管如此, 也还是会存在一些共识。比如, 对于贪污腐败等不合法的高收入都会认为是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高收入分为合法的高收入和不合法的高收入, 我们所说的收入分配不公主要指不合法的高收入。它们被认为是收入分配不公是因为在进行收入分配时, 这些高收入的获得者不是凭借着其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所得, 而是利用某种公权力或者职务之便, 以行政手段从其他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劳动者那里“搜刮”来的。

3 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分析

3.1 企业外部生产力的差异导致收入分配差距

(1) 历史原因导致生产力的差异。历史的原因导致的生产力的差异, 最明显的就是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所造成的工业和农业的收入差距。这种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形成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除此之外, 也造成了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这种早先的政策安排导致的农业部门和工业等非农产业部门造成的生产力差距被历史的传承下来, 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地被深化, 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长期的问题被保留下来。

(2) 现实原因导致生产力的差异。除了上面提到的历史原因导致的生产力的差异, 还有一种是由一定的技术基础上生产力性质所赋予生产者的垄断势力形成的垄断高收入, 也是导致收入差距的最明显的原因。在利润率为导向的生产中, 某些垄断企业凭借着自身的特有地位, 将规模经济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形成的生产耗费下降产生的利益据为己有, 形成垄断高收入导致收入差距。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6) 表6~16计算所得

3.2 企业内部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导致的收入差距

企业内部劳动与资本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地位。现代生产企业内部有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工。生产力的分工主要体现在对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工艺保障等的主导部分和生产线的直接操作、生产保障等执行部分的分工。而生产关系的分工则体现在, 各主体依据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的占有, 对生产、流通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占有企业生产成果。在生产力分工系统中的多数劳动者从事的是普通的操作性的生产, 他们没有生产资料, 所以在生产关系中处于被控制的地位, 由于资本追逐的是剩余价值最大化, 所以这些普通劳动者只能获得满足其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个人的收入是他在企业内部生产关系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随着企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 管理工作已分化为上述主导部分和执行部分, 主导部分掌握着企业的实际控制主动权, 集中地体现资本的利益。而执行部分的雇员, 尽管其收入本质上主要来源于剩余价值, 但其地位更趋于雇佣工人, 是主导部分的附庸。由此决定的企业内部收入分配的发展趋势是, 越是居于控制主体地位的成员, 其收入的绝对水平以及在总收入中占有的比例越是趋于提高, 相反, 处于被控制地位上的企业成员的收入则增长缓慢。当前,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中, 一个主要的矛盾就是受控阶级的收入提高缓慢, 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4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从制度上消除经济结构中不断使收入差距扩大再生产出来的根源。正如马克思说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生产出物质的产品, 而且不断地再生产出产品在其中生产出来的那种生产关系, 因而也不断地再生产出相应的分配关系。”所以需要建立合理经济关系上的经济制度, 使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通过再生产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如此才能保证收入分配结果的长期合理性。因此, 要将收入水平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必须准确把握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 形成当前收入分配状况的原因可以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去找, 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生产领域中劳动者的地位决定的劳动者收入过低, 这是整个收入分配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总根源。因此, 收入分配改革在生产关系方向上首先应是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生产力原因在于, 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落后, 形成了这些地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收入水平相对低下的局面。因此, 收入分配改革在生产力方向上, 应该是积极发展经济落后地区的生产力水平, 在此过程中积极调整价格的形成机制和水平, 使市场能够按照生产力均衡发展的方向配置资源。

在改革过程中, 必须加强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指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 紧紧结合我国实际, 运用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使收入分配的改革能够保护和发展劳动者这个根本的生产力, 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真正地体现于经济活动之中。

摘要: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但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 我国的收入分配出现了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根本矛盾, 指出了根本性的矛盾在于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过低。最后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着力点进行探讨, 试图从制度层面对不合理的经济关系予以消除, 最终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关键词:收入分配,收入差距,生产力,生产关系,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 发改委.居民收入消费率低收入分配改革五路出击[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07-07.

[2] 中共中央马克思, 列宁, 恩格斯, 斯大林著作局.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浅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