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大国崛起观后感

2024-05-06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4篇)

篇1: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大国崛起观后感

从《大国崛起》看时代发展

所谓大国,主要就其在国际上或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大国在其中演绎着一部部或辉煌,或悲壮的惊心动魄的历史!有多少大国昙花短现,成为匆匆而过的历史过客;有多少大国壮志难酬,功败垂成,留下历史的遗憾让人扼腕长叹;更有多少大国叱咤风云,傲视群雄,期丰功伟绩让后人敬仰评说;也有一些大国逆潮流而行动,反人类良知,令生灵涂炭,为历史所不齿。

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指点乾坤的,在政治经济舞台制定游戏规则的,在思想舆论领域把握话语权的,在社会文化中起着导向作用的,依然是为数不多的大国。从文明出现直到今天,出来仅有两百余年历史的美国以外,时间上还没有那个大国没有衰落过。考察大国崛起与衰落的过程,更能促使当今人们冷静思考,并从中学习和吸取教训。

自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竞相登上世界舞台中心。从面积和人口看来是小国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航海探险殖民掠夺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最先建立资本市场和信用体系的荷兰,以发达的商业贸易创造了富甲全球的历史;法国以其独特思想文化影响力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独领风骚,始终跻身于强国行列;英国以温和渐进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率先走上现代工业化道路,称雄世界达两个世纪之久;德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实现国家统一,短时期内跃升为实力雄厚的强国;曾闭关锁国的日本重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技术,一跃成为当时东方唯一世界性大国;俄罗斯改革图强,特别是前苏联以全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国力达到顶峰;美国地理位置优越,通过迅速吸收欧洲科技文化成果,凭借一套较完备成熟的民主法制体系和深入人心的创新精神,在短短两百年间成为超级大国。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大国,大国崛起需要哪些条件呢?

国家要发展壮大,民族要自立,独立统一是前提条件。寄人蓠下,仰人鼻息,听号于人,要想繁荣富强,只能是白天做梦。葡萄牙之所以早于西班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崛起大国,就是因为她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荷兰曾把自己的命运主宰先依附于西班牙,继而又交付于伊丽莎白一世,结果换来的是他人对其经济命脉的控制和财富的掠夺。只有其真正独立成为共和国,实现市民自治,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法国、德国的崛起就是在独立统一的理念下才走上强国之路的。美国也是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美利坚合众国之后,才得以发展壮大起来。

大国崛起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兴旺,首要的因素是人。而人才的培养靠什么?靠得是教育。葡萄牙为开创海上之路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航海学校,这才有了称霸海洋的历史。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由于对教育的重视,使得整个民族素质急速提升,这才有了拿破仑时期的称雄西欧。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正是由于教育的普及,才有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战后日本的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美国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非常重视教育,独立后更是把教育培养国家公民写进了《宪法》,极力推行高等教育“平民化”,从而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正是由于这人才的培养和积蓄才使得美国在取得独立后迅速崛起,直到称霸世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策和策略是国家的生命,对一个国家来说,其大政方针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葡萄牙、西班牙等开创的大航海时代,正是由于其执政者基于国情的考虑而实施的强国之策。日本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海岛之国,没有发展优势,它的崛起得益于决策的英明,那就是抓教育,培养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善的民族精神和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借他人之力发展自己。前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期间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得到迅猛发展,就在于当时世界金融危机,西方国家陷于经济泥潭之时,正确决策,广揽西方的人才、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强发展后劲,因此,在世界经济复苏之后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和势力。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善于投机取巧的国家,她的强盛很大程度上是发战争财,善于在战争中捕捉商机,在战争中发展壮大自己,不可不为决策的英明!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灵魂。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出路,只能被历史所抛弃。需要创新的东西很多,创新面很宽泛,其中最主要的是机制的创新。十七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焦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荷兰、英国和美国,他们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因为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技的进步,大国的崛起靠的就是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开创海洋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铸就了其大国的辉煌。英国作为开启人类工业革命大门的国家,它的力量源泉在于对科技重视;可以说,是科技引领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通过工业革命缔造了“日不落帝国”。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就是科技。日本二战后经济飞速发展,日本制造领先世界、享誉全球,靠的依然是科技。世界列强军事上的强大,高科技武器、尖端武器的开发应用,太空的争夺,无一不是科技的功劳。

纵观大国崛起之路,其兴可感,其衰可叹。由盛而衰者有之,兴衰几经交替者有之。葡萄牙、西班牙两个伊比利亚半岛上最早称霸世界的国家,获取巨大的财富只带来了奢靡,固步自封起来,赶走了手工业者,国家的经济发展失去了支撑,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和后劲,造成两个最早的富人没有用财富改变自己,最终落得个衰落的结局。

法国在拿破仑时期达到鼎盛,可谓国富民强。但拿破仑却不明智地选择了对外侵略,铁蹄践踏大半个欧洲。滑铁卢之役功亏一篑,落得个囚禁的下场,可谓成者为王,败者寇。国家也随之衰落。所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妄想独霸世界的企图,是不得人心的,是行不通的,因为世界是人类所共有的,只有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而大国在面临这种政治危机的时候,首先采用的是内部消解,但也只能起到延缓的作用,却无法真正化解危机。在此情况下,他们大多以发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但这种做法是一种赌徒式的极端手段,一旦失败,其必衰落。

总而言之,大国崛起的因素很多,同样其衰落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决非上述几点所能概括,也不是方寸之间所能阐述清楚的。总的说来,大国衰落是在崛起之时就埋下了衰落的种子,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为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国,我们曾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有引领当时世界科技潮流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制术,出现过象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的繁荣,可谓泱泱大国、巍巍中华。然往事成尘埃,自清末以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困苦与耻辱,国力日衰,弱不禁风,被列强们称作“东亚病夫”。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又真正的站立起来,人民当家作主,齐心协力致力共建家园。然而,毕竟我们游离世界强国太久,距离太远,底子太薄,需要做得的事情很多很多,至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我们不气馁,不示弱,我们有着那些大国无可比拟的崛起的优势:

我国是一个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主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无法比拟的。

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对周边国家实行以邻为友,以邻为伴,与邻共富的睦邻友好关系。从而争取了一个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国际环境。我们是把世界各国看作是合作的伙伴,而不是象有些大国那样将别国当作侵占的对象。这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列强本质上的区别,是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所赞赏的,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简朴、勇敢、豁达、宽容的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民族精神是我们崛起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旦十几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必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引领世界潮流的强大洪流。

当然,在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如我们许多领域制度的不完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民素质低下;官场腐败,党员的先进性体现不够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否则,我们要发展,要崛起,只能是一句空话。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虽然,我们的祖国还不发达,虽然,我们在发展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带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经学会了突破各种困扰,只求发展“发展”之本身,抛弃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束缚,中国的大国之路必将稳步向前!

篇2: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大国崛起观后感

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好比是物种的基因,而时代的特征就好比是自然环境。两者的关系也是一种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非常相似。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适应时代的特征,那么这个国家就具备了发展壮大的条件。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不符合时代的特征,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被时代淘汰掉,从而没落下去。

在很久以前的大航海时代,世界上的一部分国家开始了相互交流,彼此相互了解。在相互好奇之下,明白了彼此的差距。于是,强者欺负、掠夺、霸占弱者的情况不甚新鲜。这在过去那种“君子一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时代根本不算什么。在那样时代背景之下,战争、掠夺、压迫成为时代特征的标签。在这个时代特征下,适应者自然而然成为强大的国家。不适应者自然被时代的特征所淘汰。

什么样的国家能够适应这种时代特征?什么样的国家又不适应这样的时代特征?这就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化了。比如像日本、美国这样的尚武民族就非常适合这种时代特征。一个国家的民族特点、文化适应了时代特征,就相当于一个国家适应了时代特征。一个国家适应了时代的特征自然而然被时代所选择,反之则被淘汰掉。

我本人并非一个种族歧视者,只是针对国家文化、民族特点做客观的评论。这就导致了不得不提及某些国家的相对不那么光彩的一面,给人一种种族歧视的感觉。在这里我就先向可能要得罪的国家或者民族道歉了。

日本是一个尚武民族,至少当时的日本是这样的。一个国家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走向符合自己文化的发展的方向,本就是一件无可厚非、再正常不过是事情。日本虽然只是一个穷国,但是具备攻击性的民族文化特点,致使他们在军工方面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才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大的主要原因。因此,日本在军事方面的迅速壮大,则完全是尚武民族的特点促进的。这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只是在努力适应时代特征的过程中发展军事。在以战争、掠夺、压迫为特征的时代,日本走向了一个符合自己文化发展的道路。这使得本来就具备攻击性的文化特点越发明显。

中国虽然是个多民族国家,但从整体来说是一个不适应战争的民族。中国的文化对外并不倡导战争、掠夺和压迫。这从郑和下西洋的行为特点上足以看出。因此,中国的文化并不适应以战争、掠夺、压迫为标签的时代特征。这种不具备攻击性的文化特点注定是要被那些具备攻击性的文化攻击的对象。这就好比地面上的一大块肥肉,任何一个食肉动物面对着这种诱惑,不免都会产生占有的心理。

可是,文化这种东西就像物种的基因一样,是存在变化的。物种为了适应环境,其基因往往会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朝着符合自然环境生存的方向去演化。而文化也是如此,文化在一个不适应的时代特征下也会朝着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向去变化。比如,中国从鸦片战争到北洋舰队的成立,从北洋舰队的惨败到“中华民国”的成立,从“中华民国”的退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没有原子弹到有原子弹。这一整个经历其实就是文化对时代性的适应史,是中国文化一步一步地走向适应时代的过程。经历了被战争、被掠夺、被压迫的历史以后,中国文化逐渐适应了时代的特征。现在的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抵抗任何战争、掠夺、压迫的能力。这不得不利益于那段苦难的历史,但这种变化并不是成为一个侵略者,而是朝着反抗战争、反抗掠夺、反抗压迫的方向去变化。我们并没有发展成一只老虎或者狮子去咬别人,而是发展成一只刺猬去抵抗别人的伤害,你从中国处理南海的问题足可见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想大概是中国的文化本来就不具备对外攻击性的缘故。一个不具备侵略性质的文化才有可能发展成一只刺猬而不是发展成一只老虎。

自然环境是一个存在变化的因素,因为环境随着地球的变化而改变。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物种的基因不得不顺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时代的特征也是如此,每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时代的特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当时代的特征发生变化时,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不适应它,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必然会渐渐地适应这个时代。今天的时代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以战争、掠夺、压迫为标签的时代特征。今天的时代是以和平、发展、多元化为标签的时代特征。在这种时代的特征下,适应者自然而然地被这个时代所选择,从而具备了发展壮大的空间,反之则被淘汰掉。正如今天的中国,中国的文化是适应当下时代特征的文化。中国不但自古就是一个适应和平发展的国家,而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执行的一系列政策,不就是为了维护和平、发展、多元化的环境为目的吗?为了这个目的,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我们忍了,美国军机南海撞击事件我们也忍了,以及现在美国在南海问题的表现我们也努力地和平抗议。这样的一种表现,难道不是以和平、发展、多元化的文化应该具有的表现吗?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崛起国家有扩张的本性,强国的本性就是扩张,除非有强大的阻力,否则这一倾向发展的结果就是领土扩张。因此美国今天的一系列做法,无非就是为了抑制中国的崛起,以维护自己所谓世界领导者的地位。虽说大国的崛起必然带来扩张,但是中国的扩张却完全不是领土的扩张。因为扩张可以有很多种形式,绝对不会只限于领土。在一个和平、发展、多元化特征的时代,领土的扩张是完全不适应的,是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的扩张。2014年,中国的对外投资排在全球第一的位置,这在二百年前,那个以战争、掠夺、压迫为特征的时代是完全做不到的。因为那样的一种时代,平和、发展注定是要被时代淘汰掉的。因此美国今天的一系列做法不可能抑制中国的崛起,因为中国只是一只刺猬而非一只老虎。美国如果想对中国的扩张进行抑制,其方法出现了问题,因为中国的扩张不是领土的扩张而是经济的扩张。这种扩张只有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才会出现,这种扩张并不是给世界带来战争,而是带来发展。因此中国的崛起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美国是一个尚武的民族。美国是在以战争、掠夺、压迫为标签的时代里崛起的国家。他那种尚武的民族特点也自然而然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因此在遭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能够做出符合他们民族特点的回应也是极为正常。而美国在两次的世界大战里也得到了相应的收获。但是在今天这个以和平、发展为标签的时代里,这种尚武的民族特点显然与时代并不相符。这导致了美国的整个国家都被自己的行为所拖累。比如拉登、伊拉克。表面上虽然仍然是世界的领导者,但事实上早已不再具备当年的雄风。理由是现在的时代特征不是你符合的时代特征,你所符合的时代特征早已远去。那就注定你要被今天这样的时代所淘汰。你所要做的只是适应这个时代。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一年不如一年的原因。眼下俄罗斯和美国及欧洲的关系无疑是逆历史潮流而走,这种结果只会使他们原本的大国地位越来越边缘化。而让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国家(发展中国家)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将来无论是在世界的话语权还是势力范围都会产生一次巨大的变化。世界的国际格局也因此会出现新的形势。

当下的美国,以各种理由在中国的南海、钓鱼岛的事情上下苦功。本人认为其结果不但不会抑制中国的崛起,反而会使美国加速走下世界领导者的神坛。理由很简单,这种做法完全不符合一个担当世界领导地位国家的行为。以抑制别人的崛起来保住自身地位的做法完全不符合以和平、发展、多元化为标签的时代特征。中国的崛起不单单是因为中国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选择了我们这种文化。因此可以认为,抑制我们的发展就是抑制这个时代。逆时代潮流而动者,势必要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掉。这必然会加速美国退下世界领导的地位。

未来的世界注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在多元化的世界里不存在“世界的中心”那种说法。“世界的中心”这种词只适合于曾经的那种时代。由于世界必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这就说明新兴大国的崛起可以是多元化的崛起,扩张可以是多元化的扩张、交流可以是多元化的交流。战争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国家崛起的唯一手段。那些整日唱着中国威胁论的人,他们的眼光仍然是过去时代的眼光,他们对今天的时代特征并不具有足够的了解。因此他们对当下的国际形势自然也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像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就是缺乏正确时代观,他们眼里的时代仍然是那个以战争、掠夺、压迫为特征的时代。他们以为在两个大国的矛盾之间捞油水,如当年的日本那样,就可以获得快速发展的步伐。结果却适得其反,原因当然是现在的时代已非彼时代,不同的时代特征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罢了。

摘要:中国的文化自唐宋以来都不具备对外的攻击性,这从郑和下西洋的这段历史中就可以看出。这种不具备攻击性的文化如果处在一个以战争、掠夺、压迫为特征的时代,则注定要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中国文化就是那种不适应当时时代特征的文化,使得国家长期遭受攻击。而那些具备攻击性的文化则与那个时代的特征相适应,因为具备攻击性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会往符合自己文化特征的方向去发展,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军事工业的发展与壮大。百年以后的今天,时代以和平、发展、多元化为特征,代替了过去的战争、掠夺和压迫。这就使得符合和平发展的中国文化能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了中国的崛起。相比之下的那些曾经具备攻击性的国家则初现衰落的趋势。由此可见,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大国崛起是时代在自然选择下的一种选择。

篇3: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大国崛起观后感

阿里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2013年GMV(商品交易额)2700亿美元,是排在第二位亚马逊的2倍出头,易贝和京东分列三四位;阿里的GMV超过了这三家的总和。

阿里成功上市的背后是中国大国崛起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缩影。以市值计算,阿里排在了全部美股的第14位,一举超越了宝洁、IBM、可口可乐等投资者耳熟能详的百年老店;如果只考虑美股科技与互联网类公司,阿里的排名则上升至第4位,仅排在苹果、谷歌和微软之后;如果阿里在A股上市,市值将达到14212亿人民币,一举超越四大行和中国石化,仅次于中国石油,成为中国A股市值排名第二的公司。

一家伟大公司的诞生离不开一个大国的崛起。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以每年8%的复合增速高速增长了34年,这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都是一个奇迹。中国GDP总量早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3万亿美元;中国消费的复合增速更是高达15.5%,大约2倍与GDP总量复合增速。

中国目前消费占GDP的比重大约在40%左右,发达国家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是67%、日本是70%;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未来消费占GDP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电商在过去十年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购物习惯,中国电商市场GMV从2005年150亿市场规模成长到2013年1.9万亿,阿里正是一家伴随着中国经济和消费高速增长成长起来的一家公司,至今仍占据中国电商80.6%的市场份额。同时,中国电商市场的渗透率仅9%,阿里将持续受益于消费蛋糕的扩大和电商渗透率的提升。

但中国的A股市场似乎没有分享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上证综指徘徊在2000- 3000点之间已有五六年的时间。其实,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早已经悄然发生。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和A股发行制度的缺陷,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选择了在海外上市,因此简单地用A股的走势和市值结构来衡量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有失偏颇。海外中资股最新市值达到了16.7万亿,A股最新的总市值是28.3万亿,随着阿里的上市,科技和互联网类企业占到海外上市企业总市值的37%,已经超越金融和工业行业成为海外中资股的第一大行业。

从另一个角度看,银行业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为17.8%,TMT占11.3%;但如果考虑到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在海外上市的科技及互联网公司,TMT则以23.4%的权重当之无愧地成为排名第一的行业。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财富基本由卡耐基梅隆、洛克菲勒和亨特等钢铁大王、石油大王所掌控,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些掌握资源的大亨们开始让位给沃尔玛、玛氏、杜邦这类消费类与零售业巨头,而时至今日,苹果、谷歌和微软等科技与互联网巨头跻身美股市值的前十,科技与互联网巨头引领着时代新的发展方向。

科技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互联网巨头们也正在切实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中国正处于这样的一个变革之中,阿里上市的背后正是一个大国崛起的缩影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

我们有幸身处这样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

篇4: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大国崛起观后感

作为微信生态圈空前的神话, “一条”的成功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好奇和质疑。笔者参阅了“一条”创办人徐沪生的媒体访谈内容等资料, 试图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等方面分析其成功的传播模式。

1 传播者

“一条”的创办人徐沪生是传统媒体出身, 创业前是《外滩画报》的主编。所以, “一条”算得上是“一群杂志人转型做移动互联网”, 这为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1) 传统媒体人的素质和经验。从时尚杂志走出来的徐沪生依旧选择了最适合他自己的杂志化视频风格, 并用平面媒体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视频, 组织上删繁就简, 而专注于内容。他保留了传统媒体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在质量管理、流程管理、团队管理、市场和营销上也具备丰富的经验, 更是深谙分众传媒的运营。此外, “一条”分为多个栏目, 接近杂志的设定, 每个栏目或为周播, 或为双周播, 虽然整体节奏为日播, 但从栏目结构来看依然是周播节目。周播节目就好比周刊, 比日报品质高, 又比月刊速度快、流程严格。而徐沪生自己创办过多家媒体, 早已有十多年周报周刊运营的经验, 这使得他们的“一条”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降低视频成本。

2) 在传统媒体积累了大量人脉。“一条”最初分为九个大类, 每一个都起了很妖娆的名字, 《隐世小店》、《城中潮客》、《达人厨房》、《郑在看》等等。九大类别就涉及九个领域, 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一条”要想打入这些领域, 达到预想的传播效果, 就必须通过各种关系打入不同领域的意见领袖群体, 这靠的是人情。徐沪生吃了半辈子的新闻饭, 在各个领域都积累了大量人脉, 这为他的“开天辟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 传播内容

目前, “一条”的栏目已经扩展到了17个, 分别为《男士型格》、《二十四节气》、《达人厨房》、《一日山水》、《独立设计》、《叶放说茶》、《隐世小店》、《室内》、《中国建筑新浪潮》、《酷公司》、《艺术现场》、《生活课》、《美谈》、《郑在看》 (中国个性酒店) 、《型车骑士》、《城中潮客》和《苏州六碗面》。每个栏目下的视频数量不一, 但都十分精致, 都有一个独特的栏目标题设计。

1) 以视频的形式呈现, 摆脱了充斥着图文的微信“红海”。在“一条”之前, 与其水准相当的视频并不是完全没有, 但是它们要么局限在视频网站, 要么不能持续生产。在微信生态中, 大手笔投资, 高强度运营, 保持水准统一, 每天持续供应的Lifestyle视频产品, 确实只此一家。从这个角度来说, 虽然微信公众号已经是一片“红海”, 但是视频领域却散发着迷人的蔚蓝色, 有大好的发展前景。在一众图文交织的画面中, 视频形式的出现必定能吸引大批受众。况且, “一条”主打的是奢侈品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借助视频才能更好地传达给受众。就像徐沪生说的, 受众可以把“一条”视作时尚杂志, 只不过是通过视频的形式在移动互联网上播出这些“杂志”, 但本质仍旧是传统的手艺活, 因此使得这个领域的进入门槛很高, 是多数自媒体人无法掌控的。

2) 内容制作精细。据称, “一条”中成片为3分钟的“虾肉小馄饨”的拍摄素材长达13小时, 片比高达260:1, 甚至高过《中国好声音》。制作团队共有20多人, 分为几个五六人的小团队, 每个团队基本上要花两三天的时间打磨一条3分钟的视频, 徐沪生更是事无巨细地介入每一个业务细节, 一个标题、图案都可以反复修改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所以, “一条”在内容制作上还是保持了传统媒体人“慢工出细活”的手艺。

3) 拍摄的内容保持了统一的风格和水准, 符合受众期望。这一点可以算是“一条”的核心优势, 虽然分为众多栏目, 但是这些栏目并不杂乱无章, 而是保持统一的风格——“精品主义”和“小资情调”, 内容上干净简洁, 调性上把握文化品位。在内容极其泛滥的社交媒体上, “一条”的三分钟温馨视频, 在夜晚的朋友圈里出现, 文字、配音、画面都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安静下来, 你看完了, 便欣然分享, 这就是典型的用户场景。真正能够成为风潮的内容, 已经不能用好看、实用、有趣、温情、励志这么简单的类别来区分了, 而是其内容能不能体现转发者的境界、品味和格调, 这才是转发者的主要动力。因为,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 总是把自己构建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每一条内容都是让我们接近自己所期望的形象。“一条”成为风潮, 正是因为其水准稳定, 绝杀大部分UGC。

4) 杂志化视频的旁白、画面及剪辑效果有格调, 勾勒出的选题有态度。杂志化的视频, 是“一条”明显区隔于其他电视节目与视频节目的特点。其镜头缓慢, 趋于静态, 强调布景与摆设;选题多采用中产阶级的人物为主角, 以这些美学家的自述为旁白, 多特写镜头, 配以干净的人物背景, 着以不平衡的构图, 有人有故事有音乐, 表现其特定的某一类生活方式;定位高端, 不做幽默的段子, 也不做接地气的UGC (用户原创内容) , 而是勾勒出时尚大片的范儿, 勾勒出一种创业的理想, 一种执拗的坚持, 以及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5) 拒绝硬广告, 以视频软文为主要的商业模式。在移动互联网, 在手机屏幕上, 30秒的硬广告, 简直粗暴、无效到了极点。所以, 传统的广告模式正在崩溃, 而高端品牌却找不到高品质的广告投放平台, 做自媒体大多数惨不忍睹。“一条”就是瞄准了这样的契机, 利用自己高品质的视频产品, 在确保节目质量的前提下, 为那些高端品牌的商家提供调性最一致、最强势 (视频) 、最全媒体 (微信+视频门户+垂直门户, 甚至出租车等等) 的解决方案。就像其中一个栏目《郑在看》 (中国个性酒店) 那样, 和客户一起打造共有的节目, 打造一个属于双方的可以长期持有的平台。所以, “一条”的商业模式不是硬广告, 而是视频软文。除了《郑在看》的其他栏目, 比如《隐世小店》、《美谈》, 那些店主、达人都是很低调的, 那些实用的咨询不是广告, 双方都不需要靠这个赚钱。

3 传播渠道

对于初生的“一条”, 徐沪生不打算做APP、网站等平台, 而是专心致志做内容和品牌。目前, “一条”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微信、微博及土豆、优酷、爱奇艺等视频门户。在微信、微博上, 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视频内容, 还可以看到简短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或者与“一条”互动;而在视频门户上, 你可以看到高清版的内容, 还可以下载下来收藏。

除此之外, 徐沪生还利用了直接的人脉和涉及栏目内容的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 扩展了内容分发的渠道。《中国建筑新浪潮》第一集出来, 建筑师朋友们纷纷转发;《叶放说茶》的视频出来, 台湾、香港的茶人、茶客纷纷转发;《郑在看》的视频出来, 酒店业的朋友也被刷屏了;《达人厨房》这样的美食视频就更不必说……因为“一条”的栏目内容搅动的是各个领域的完全不同的大圈子, 所以它的用户基数很大, 是各个领域的累计叠加, 覆盖了整个Lifestyle领域。这些行业人群的转发, 动用了用户庞大的行业性资源, 使“一条”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

再加上, “一条”拥有千万级别的天使投资, 用大手笔费用依托了著名的腾讯精准广告平台——“广点通”进行推广, 虽然这不是制胜的法宝, 但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 他们的推广方案也做得相当周密、奏效。一个几厘米见方的广告, 修改了几十次;广告内页, 也做了无数次方案, 前后修改了上百次, 最后采用gif动图方案, 不仅是独家且与视频的形式相契合。

下一步, “一条”还会和垂直门户去合作进行传播, 比如美食节目可以和大众点评网合作, 美容类节目可以和化妆品门户合作。目前, “一条”中的《达人厨房》板块已经入驻“下厨房”——一个帮助美食爱好者记录、分享的平台, 中文家庭烹饪最活跃的美食社区。“下厨房”关注的, 除了“料理”这件事情本身, 还有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把亲自下厨房的生活理念传达给更多的人, 也希望, 每一种名不见经传的食材, 都遇见懂它的料理人。因为同样的气场, 相似的理念, “一条”的《达人厨房》和“下厨房”很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就《达人厨房》这一个栏目而言, 在“一条”所有的传播渠道中, 只有微信配以美食的制作流程及用料, 其他的视频门户及微博大多只有视频。而入驻“下厨房”后, “下厨房”为“一条”开设了“一条视频的厨房”个人主页, 将《达人厨房》里介绍的各色美食的菜谱一一罗列了出来, 包括简介、用料和做法。图文的搭配增加了美食制作的可操作性, 受众不必再在制作美食时反复回放视频, 而“下厨房”的互动性更是将“一条”的单纯观赏转化得更为实际、更具趣味性。

4 传播效果

“一条”开张15天, 粉丝就已经突破100万, 这足以说明它的传播效果惊人, 不仅普通受众能够被它简短、精致的内容所吸引, 就连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也甚是欣赏。在这些意见领袖、视频门户等渠道的推广传播后, “一条”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在纸媒衰落、网媒太Low的媒体环境之下, 企业已经找不到合适的媒体去投放广告, 接触不到合适的客户。而“一条”稳定地提供与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精神需求相匹配的优质内容, 迎合了企业的本质诉求, 因此获得了大批为广告商制作视频软文的订单。

徐沪生说, 就各个栏目的效果来看, 文艺类视频 (建筑、摄影) 及“中国个性酒店”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出预期;美食, 当然是最有人气的;而时尚类节目略逊一筹。但是“一条”并不打算过多地受到传播效果和用户反馈的干预来调整发布内容, 而是不忘初心。一个品牌是一个整体, 就像一桌菜, 不可能全是大鱼大肉, 也需要前菜、甜点。所以, 收视率不是唯一的考量指标, 品质、品牌感同样重要。

当然, “一条”的所有栏目也会逐渐升级, 从1.0到2.0……比如, 美食节目可以从棚拍节目, 升级到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营收规模较大的节目;可以和一个高级越野车品牌共同打造移动互联网上最好的自驾游节目;或者和一个高级化妆品集团打造移动互联网上最好的美妆节目等等。相信经过升级后的“一条”, 会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那些在收视率上略逊一筹的栏目也会后来居上, 毕竟庞大的用户基数会带来多样的需求。

5 受众

“一条”主要是奢侈品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所以针对的受众主要为18至38岁, 具有良好教育程度, 注重生活品质的中产阶级。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或是某领域的工作者、专家, 对“一条”所展现的特定领域的内容表示认同;或是普通受众, 在“一条”所勾勒的生活方式中有很强的代入感, 那是他们所向往、期望的。

徐沪生的“一条”坚持了杂志化的时尚风格, 所以对受众的定位较高。他并不打算迎合所有的市场需求, 只有定位明确, 坚定初心, 并且专注于内容、品质和品牌才是成功的关键。

综上所述, “一条”的崛起绝不是靠大手笔的费用砸出来的, 而是优质内容、持续生产、渠道经营、推广投入、垂直市场共同作用而创造的奇迹。对于“一条”的升级、发展, 以及新媒体领域的创新、突破, 我们都可以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孙妍.每日“一条”移动视频新美学.IT时报, http://www.it-times.com.cn/wzdh/42874.jhtml.

[2]“一条”回应百万粉丝来源.新媒体排行榜, http://xudanei.baijia.baidu.com/article/33545.

[3]柳刀仓.微信史上惊天记录:“一条”如何在15天里突破100万粉丝.腾讯大苏网.http://js.qq.com/a/20141208/052349.htm.

[4]《下厨房×一条视频我们都是生活美学家》.来源搜狐媒体平台.http://mt.sohu.com/20150326/n410377275.shtml.

上一篇:母亲70寿辰贺词下一篇:德育主任竞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