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

2024-04-29

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共7篇)

篇1: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

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

——如何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节奏也不断加快。截至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城市的主要地位得到巩固,但是以城市为发展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了新的挑战。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城市化进程取得如此大进步,但是城市化还存在的各种问题不容小觑。中国的城镇人口占据中国乃至世界很大比例,城镇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取得的成绩,怎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是国家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问题。

我们都知道城市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国家把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城市。无论是交通、建筑、人才等各方面的资源,城市都比农村占优势,这也是造成城乡差距的重大因素,但是尽管城市拥有这么多的资源,但所达到的效果却没有最好,意思是我们投入的比得到的多。也就是说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利用,造成浪费,这是恶性循环,最终会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有悖于改善民生战略。

篇2: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系统整体框架, 普通素质和专业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 而职业意识则是加快培养上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现代城市管理学”是大学中有关专业, 比如行政管理专业、城市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很强, 跟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如何把这门课讲透, 让学生理解而不感到生硬并且很有兴趣, 对授课教师是个巨大的挑战。通过对这几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教育工作主题, 在重视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提高学生能力的思路下, 我摸索出了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教学心得,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从思想上强化职业意识的培养

对于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专业的大学生, 这门课对他们今后从事的工作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因此, 一定要让同学们意识到书本的知识会与他们今后从事的工作有直接的联系, 要从职业意识的角度认真对待这门课。为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应注意把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课程的始终, 尤其上导论课的时候, 一定要强调职业意识对该门课程的意义, 让同学们从思想上重视职业意识的培养, 避免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 不会因为课程内容的复杂而有畏难情绪, 因而有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

3. 从课堂上强化职业意识的培养

3.1 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培养职业意识的理论修养。

大学不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本质特征在于通过传播高深知识培养专门高级人才, 而理论知识则是高深知识最突出的表现。但是, 从目前看, 当代大学生并不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现代城市管理学》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该门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深奥和抽象;二是该门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常广泛。因此, 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 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内掌握这么多的理论知识, 的确有些难度。为了解决这些矛盾, 我认为, 可以从职业意识的角度培养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动力。一是从职业意识的角度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 使同学们从思想上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是我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的领航灯, 是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完成得更科学、更出色。二是讲授的内容要牢牢把握时代的职业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比如, 讲授城市交通管理的章节时, 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预习, 以一个城市交通管理工作者的视角去查找自己熟悉城市的相关资料。授课前, 先请几名同学汇报他们的预习成果, 给大家一个感性的认识。正式授课时, 可以把理论知识和同学们的汇报工作相结合, 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举个简例:学生汇报预习成果时, 曾对两个城市红绿灯的不同闪烁状态进行过对比, 因此介绍城市交通系统管理中节点交通管理的相关知识时, 可以结合上述学生的预习工作, 讲授信号配时优化管理的有关理论, 加深学生对节点管理相关知识的记忆。三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可以根据职业兴趣进行取舍。在掌握大纲要求的必须理论知识后, 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和课外读物, 而不需要对任何理论都均等地深入了解, 既培养职业意识, 又拓宽知识面, 也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3.2 积极组织课程实践, 培养职业意识的实践修养。

“现代城市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课本中的内容大多从宏观的角度展示了现代城市管理的诸项视野。学生的社会阅历不深, 并且在社会中大多处于被管理的地位, 因此,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很多内容比较陌生, 不能形成实实在在的职业意识, 也不能有效地唤起对将来从事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开展课程实习则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知识的第一步, 也是学生获取直接知识, 加强职业意识实践修养的有效举措。因此, 在授课期间, 可以安排相关的课程实践, 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亲身体验城市管理的一些具体工作, 并为实习单位提出有关城市管理的相关建议, 增强职业意识的成就感。比如, 讲完城市环境管理的有关章节时, 可以联系当地的城市管理局, 给学生安排课程实践, 请那里的工作人员给学生讲解关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城市市容管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亲身体验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 并引导他们现场处理一些事件, 从而唤起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责任。事后,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为实习单位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

3.3 引导学生主动调研, 培养职业意识的道德修养。

城市管理工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感, 不同城市管理的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 但是最终的目标就只有一个:“让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 职业意识的道德修养是城市管理工作者的必要素质之一。为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道德修养, 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热点, 利用所学理论知识, 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调研, 从中找出不符合城市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并提出解决方案。比如, 目前武汉市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城管革命, 每一个武汉市民都在积极地为武汉市的城管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争取武汉早日步入“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在该课程的讲授期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选择兴趣点较高的领域, 去调研武汉市相关部门城市管理工作的成绩和不足, 并为武汉城市管理工作提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 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同时, 教师还可以从中选出比较优秀的调研报告进行班级分享, 并提交到武汉市相关管理部门。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使同学们成果共享, 而且能够让同学们的职业意识得到加强。

3.4 多样化考核方式相结合, 培养职业意识的有效修养。

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 才允许毕业。如果教师只注重考试成绩, 而忽视平常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以及调研活动的管理, 学生就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一次或两次考试上面, 即使考试取得了高分, 考完了也会把脑袋里暂存的知识全部还给书本, 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不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有效培养。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发生, 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 逐渐培养比较全面的职业意识, 除了上述几个引导方法之外, 还需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 即注重过程, 多样化考核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首先, 上绪论课时, 在全班强调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考核方式, 引起学生的重视;其次, 强调实习报告在最终总评分数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对那些提出较好建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和分数奖励;再次, 对于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互动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与分数奖励;最后, 在最终的考核试卷上, 主观题的比重适当加大, 尤其要利用综合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 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掌握程度, 从而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全面培养。

4. 从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强化职业意识的培养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并不是用一成不变地思想对待自己将来的职业, 而是以辩证的观点, 注重职业的广泛联系性和发展性。“现代城市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课程, 讲授得是现代城市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内容。现实中, 相关政策具有及时性, 不同的城市由于先天和后天的特点, 发展的侧重点和发展的速度各有差异, 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现象。因此, 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时, 可以有意识地采用纵横交叉的对比方法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 把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贯穿课程的始终, 注重培养职业意识的广泛联系性和发展性。比如, 讲授城市住房管理的相关章节时, 既可以纵向对比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住房管理政策和表现, 又可以横向对比当今国家住房宏观管理的政策下, 我国一、二、三线城市的住房管理现状, 从而使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十二五”以来国家对住房的宏观调控, 以及各城市政府对国家住房政策落实的不同举措, 同时, 也要把中国的住房管理政策和国外一些代表城市的住房管理政策进行对比。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今后从事职业的发展性和联系性, 同时也感受到生存的压力, 从而强化职业意识。

通过在“现代城市管理学”教学中注重职业意识培养的几点体会和教学案例, 我体会到只有培养职业意识, 才能促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今后实践知识相结合, 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 否则只有空洞抽象的说教, 无法取得有效的课堂效果。只有注重职业意识的培养, 才能架起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效桥梁, 才能培养出具有普通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www.gov.cn/ldhd/2010-09/08/content_1698579.

[2]李小朋, 刘永红.从工程意识培养的角度谈“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5) .

[3]徐艳伟.高校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J].教育探索, 2010, (3) .

篇3: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

【关键词】服务民生;城市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前一段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记者站原站长毕国昌在海南三亚天涯区海边游泳时,被当地城市管理人员将其自行车和衣物扣留,致使毕国昌老人只穿短裤在外面长达4个多小时,使其身心受到极大羞辱。当前,我国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暴力抗法”和“野蛮执法”问题屡有发生,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而且严重损害了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公信力和形象。因此,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是当前政府管理部门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当前长春市城市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管理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无论是城市的规划管理、道路交通拥堵的治理,还是城市市政设施的改造和城市环境卫生的整治,都需要城管人员亲力亲为,冲锋在前。而个别城管人员以人治代替法制,存在野蛮执法等诸多问题。当前,城市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基层城管人员个人素质较低

基层城管人员作为城市管理的执行者,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执法的公平和效率。由此可见,要高质量地完成城市管理工作,不仅要求基层城管人员掌握较高的法律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国基层城管队伍中不少人的个人素质不高,一些基层部门还招募一些文化程度较低,尚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上上岗执法,这些都会影响行政执法的效率,影响政府的形象。

1.2 服务民生的意识不强

“百姓第一,服务至上”是基层城管人员的服务宗旨。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把百姓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百姓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这也是我们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基层城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基层老百姓服务,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城市管理工作的好坏。要多采用疏导的办法,换位思考问题,进行文明执法,避免横眉立目,态度蛮横,拳脚相向式的执法方式,树立法治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倡文明执法,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

1.3 一些城管人员违法办事,越权执法

目前,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长春市各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违法办事,越权执法的问题。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管理过程中,既要使城市整洁有序,又要给城市的群众生活提供方便,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对此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在当前法律不完备、不健全的形式下,城管人员的执法行为更应该灵活地采取措施,加大治理力度,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另外,为了增加执法的威慑力,各地城市管理部门往往采取只罚款不纠正的办法,如此一来,只能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1.4 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执法权归属不明确

目前,因为缺少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城市管理法,所以使城市管理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陷入困境。我们要实现依法行政,首先就要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要在整个城市管理过程中和城市管理执法系统内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法规体系,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处理行政行为。为此,现在许多城市例如长春都采取“疏堵结合”的做法解决问题。可是执法部门只有处罚权,如何进行疏导,法律法规并未赋予其相应的职权,这就需要政府协调相关部门综合整治。要从法律和体制上保证城市管理部门的执法与服务能够相互对接,深入探讨城市管理过程中哪些处罚权能够集中行。如何集中行使这些处罚权,是当前城市管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加强城市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自從2002年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以来,城管管理执法工作对于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城市形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管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城管人员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其中的原因很多,而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城管人员的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没有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因此,加强城市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2.1 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城管人员服务民生的意识

首先,要教育城管人员转变以前的“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把服务民生的意识贯彻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对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急办快办。对于那些急需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的合理诉求,要限定时间予以解决,并及时给与答复,不能及时答复的,要限定答复时间;其次,城管人员在查处违法事件时,应查明是否存在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推诿扯皮,工作不到位,导致老百姓正常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支持,从而被迫违法的问题。在处理违法行为时,不能“一刀切”,简单武断。对于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诉求,城市管理部门应该注意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正确引导,做到“堵疏结合”。最后,要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三个转变”。即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实现由管人到管事的转变,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改革传统的工作机制,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从服务民生的角度出发,建立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为老百姓提供一个环境优美,风清气正,和谐共处的城市生活氛围。

2.2 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提高城管人员的业务技能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城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好坏。要保证城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必须狠抓教育。一是要加强思想意识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城管人员秉承服务民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服务观、权力观、利益观。二是要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着力解决部分管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法律知识缺乏的问题,加强依法管理城市的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三是要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进行文明执法,程序执法的培训,让执法人员不断提高执法办案能力。四是要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严明各项规章制度,对不服从上级决议和命令,玩忽职守,贻误工作,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侵犯群众利益,损害政府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的行为,坚决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2.3 健全城市管理法规体系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更关系到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地方政府的形象。要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健全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一是要明确实施城市管部门的法律地位、执法依据、职责范围。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作为改革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的创新制度,对解决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效率低下和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对进一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二是要实行制度制衡,完善督查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各项执法工作操作流程,提高办案的透明度,规范自由裁量权,分解执法人员手中的权力。三是要建立奖励、惩戒和监督机制。要建立奖励机制,完善各项奖励规定,对认真负责、依法行政、执法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建立惩戒机制,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制定惩戒措施。要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组织,强化对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四是要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完善政务公开。建立领导干部接访日制度,认真办理信访和举报事项。建立社会评议机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以及服务对象的代表担任执法监督员,经常听取他们对城管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采取联合各类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将城管执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职责权限、执法依据、办案程序、处罚标准、服务承诺以及执法人员行为准则、纪律规定、责任追究办法、投诉方式等内容公布于众,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管理氛围。

3 结束语

城市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管理科学,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城市管理人员是关键,他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和老百姓的生活,因此,从服务民生的角度加强对城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规范管理,是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洋.论城管执法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08):170.

[2]王怀坤. 论城管执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120.

[3]张水海.行政处罚实务指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04).

作者单位

1.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8

篇4: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一) 把创新能力教育列入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形成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全面成才教育,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在整个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创新教育, 即教育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 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 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从学生全面成才的角度, 教育学生掌握多种技能, 提升综合素质。

(二) 拓宽培养渠道, 创造宽松的创新能力培养环境。

要求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举办学习方法座谈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 引导低年级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鼓励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课时, 大胆设想, 勤于思考, 勇于质疑, 并在课内开展学习竞赛;鼓励高年级学生自发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小组、发明制作小组等组织;本科毕业生在毕业设计和论文中, 开拓思路, 大胆创新, 积极实践。

(三) 设立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专项项目, 倡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合作。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采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和独立申报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专项项目两种方式, 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接收本科学生 (特别是高年级学生) 进入教师课题组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教师申报科研课题至少应接收一名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课外科研竞赛活动。

(四)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作用, 把创新教育

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 全面实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直接反映创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学院积极实行启发式、引导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赋予教学时代的全新功能和要求;在教学中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运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 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此外, 与企业合作, 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 挂职锻炼,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有效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教学。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属于体验式教育模式, 它结合大学校园以及大学生实际情况, 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它通过体验、反思、总结、应用和创新等环节, 培养同学们积极的自我挑战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

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扎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建设, 高校应成立创新教育领导小组, 并召开大学生创新教育专项研讨会, 制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在推进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中, 不断丰富培养内容和形式, 形成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全面成才教育模式。

(二) 高校依托专业系部成立相应学生社团或科技协会, 通过这些学生组织开展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活动, 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 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 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 为使在校大学生较早、较多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

素养训练, 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开拓进取的专业优秀人才, 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专项奖金”, 定期对大学生科研创新优秀成果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同时设立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专项项目, 设立专项资金, 所有在校生均可申请立项。

(四) 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学校和学院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

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的实施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实验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能够深化大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动手能力, 活跃校园的学术气氛, 充分利用好实验室这一重要科研阵地。

(五)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采用多种考试形式,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反映在考试成绩中, 确保他们学到社会上有用的专业知识。在考试命题中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不设立标准答案, 做到重视“方法”不重视“结果”。鼓励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判断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六)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活动。

篇5: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

关键词: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改善民生

我国城市的社区服务是在民政部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针指导下出现的。城市社区服务是在城市社区范围内,在政府部门、社區组织、企业组织及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共同行动下,动员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公共性、福利性、公益性、互助性、义务性和营利性服务的总称。社区服务具体可分为三类: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属于基础性服务,服务对象是全体社区成员,由基层政府和公营部门负责提供;公益服务属于福利性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生活困难的人群,由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和志愿组织提供;商业服务属于经营性服务,由营利性组织提供,服务对象不限,在于便民利民。公共服务属于无偿服务,福利性服务属于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经营性服务属于有偿服务。

我国目前城市社区服务的总体状况是,公共服务不到位、不健全;尽管以福利性社区服务为主,但其专业性低、服务内容陈旧,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经营性社区服务缺位、不规范。只有多管齐下,互相补位,才能实现社区中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难有所帮,有求必应,各得其所。

一、发展社区服务对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世纪之交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社区服务视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和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希望通过社区服务有效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某些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仍然是以面向弱势群体的福利性社区服务体系为主,因其针对对象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普通社区居民的多元性、异质性的需求,因此,由福利性的社区服务体系向与公共性和社会性并重的社区服务体系转变,成为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同时意味着创新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将成为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紧迫任务。

(一)发展社区服务有利于拓展经济增长点和扩大就业

社区服务包括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其作为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满足了社区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就业人数一般占总人口的10%,而我国不足1%,其未来就业空间可观。

(二)发展社区服务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区服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提供福利服务,达到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利的目的,我国正处在老龄化加快发展阶段,迫切需要社区开展老年人的养老、就医、文体健身、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另外,社区服务急需拓展的任务是解除居民后顾之忧、扩大社会福利的范围,如加强便民利民服务、扩大个性化、社会化服务等,满足不同居民对服务的需求,从而提高广大居民社会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三)发展社区服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及社会环境

社区服务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同时,也培育了居民对社区的凝聚力、社会资本和社会信心。它协调和调整了社区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各类社区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促使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不断地提高社区成员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四)发展社区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管理效益

社区服务对保障民政对象的基本生活,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基础性的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资源最佳配置、提高社会管理效益和效率。此外,城市社区服务创新的成就还可以为农村社区服务提供经验借鉴。

二、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一)社区服务职责定位不清,行政化倾向明显

其根源来自于对社区服务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社区组织行政化色彩仍然浓厚,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市、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目前普遍存在着“政社不分”乃至政府包办社区服务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组织上体现为街道办事处对社区服务中心实施垂直管理。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上体现为将对居委会的指导关系变为领导关系,笔者在本省数十个街道和社区调研时,均亲闻街道和社区干部对于这种领导关系的直接或婉转的肯定。这种政社不分和政府包办行为直接导致的不良后果突出表现为:

从社区自治角度看,会极大削弱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上的自治地位,导致社区服务缺乏居民参与,从而难以深入和全面地把握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社区服务是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发展的动力和追求的目标,政府包揽社区服务,社区居民只能是服务的简单受助者,而不是服务的提供者。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加深了受助对象对政府的依赖性,不利于居民参与意识和社区责任心的培育;另一方面,在政府包揽社区服务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即使参与社区服务,也是行政性的被动参与,而不是道德性的主动参与。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如果政府包揽对社区服务的资源投入,虽然社区服务会因较强的物质基础而起点高、起步快,但过分依赖于政府的外部投入,最终将不利于社区内部资源的内在动力性运作;同时导致政府背上社会福利的重负。

从社区服务项目角度看,属于政府动员型的项目占较大比例。很多社区服务不是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设立,而是政府为了达标、出政绩、造亮点用行政手段强行推动的,实用价值小,利用率低,群众满意程度差,且极大浪费资源。

(二)社区服务运行机制缺失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社区服务管理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在社区服务运行的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较严重缺失,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因整合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社区服务管理混乱的后果,表现为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缺乏规划协调。城市政府不仅担负着公共服务的供给职责,而且应该履行对福利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的规划、协调和监管职责。当前,由于工商、劳动、民政、土地、城建、城管等政府管理部门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导致社区服务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没有形成引导和推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整体合力;因运行机制缺失引起的其他不良后果还有:工作效率低下,居民满意度较低、参与积极性较差等。

(三)社区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偏低,导致社区服务范围难以扩展,社区服务人员队伍素质、社区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在发达国家,政府对社区投入比例一般占50%以上,我国目前最多占30%左右。

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困难,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据笔者在黑龙江省调研显示,除去少数由省、市、区重点扶持的典型社区可以得到政府较多的财力支持外,大多数社区所需资金,主要靠社区自筹,而许多社区想自己创业,却没能力和精力。此外,许多社区服务项目以无偿或低偿服务为主,自身积累能力较差,甚至连维持现有设施发挥正常功能都比较困难。

(四)社区服务队伍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

从国内外经验看,专业化是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方向。社区公益服务是一项专门的职业,从事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获得专业工作证书才能上岗。我国目前城市社区服务虽已建立起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但总体看来专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主要由退休的老年人、下岗的中青年人以及义务性的服务人员组成,他们普遍没有受过系统专业培训,且文化素质偏低。笔者在黑龙江省十多个社区调查社区专职服务人员情况时,几乎未见到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身影。从社区服务中介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层面看,我省社区服务中介组织发展尚不健全、数量较少,与社区服务的需求不相称,缺少高层次的示范典型;同样,社区服务公益性设施中志愿者人数太少,致使公益服务的项目较少,水平较低,相关政策不健全,志愿者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参与机制,导致志愿者服务活动无法持久开展。上述情况使得我省社区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由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我省将面临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

三、以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民生改善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行政化过强,社会化、专业化缺乏等制度性缺陷,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一)明确职责关系,在健全多元主體上有所突破

加速政府职能转变,理顺区、街道和社区关系;健全社区服务多元主体供给体制,即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三方共同提供社区服务。

首先,健全以街道办事处、公营部门(邮局、学校、医院等)为依托的政府组织系统,提高其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责任、能力和水平。

其次,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系统,提高其公益服务的认识水平和服务能力。

篇6:从城市管理与创新角度谈改善民生

继续加大民生投入, 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 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训帮助就业、援助扶持就业, 鼓励多形式就业。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 提高低收入职工、基层一线职工工资水平;持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增加工资性收入, 全面落实涉农补贴, 降低农业成本,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完善政策机制, 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 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衔接, 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和实际报销水平, 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 推进大病应急救助。规范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实施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优抚对象补助水平。完善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 大力发展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事业。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公平分配和有效入住, 新开工保障性住房40万套、竣工30万套。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 推动教育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水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支持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 加快一批特色骨干高校建设, 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投入,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 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标准化水平。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 推进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等合作项目实施, 加快建设一批省辖市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继续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工作。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服务体系, 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完善村 (居) 民自治制度, 强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责, 健全社会管理服务网络。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做好信访工作。落实移民扶持政策, 创新移民社会管理模式。加强应急管理, 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 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推进平安河南建设, 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创新, 持续开展“扫黄打非”, 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摘自2013年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郭庚茂在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

编辑冯玺玲

篇7:从节水角度谈城市给水管道施工

水与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文明进步是息息相关的。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我国人均水量少,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将粮食、石油和水确定为三大战略资源。

相关资料指出,在全国669个城市中,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m3。秦皇岛市人均水资源量为597吨/年,是全国平均值的1/4左右,按现在水平估算,一般偏枯水年,全市缺水3.37亿m3;特枯水年,全市缺水6.05亿m3,属于缺水城市。在可供水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水资源需求量又在不断增加,因此,未来水资源的短缺形势将更为严峻,以水资源紧张为特征的水危机将会不断加剧。

1 给水管道工程施工工艺

1.1 施工前准备

接到设计图纸后,认真读图,对施工场地的地貌、新设管线布置和管径、工程量及工程施工的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然后勘察施工现场、组织施工人员、准备施工材料、机具设备和一些安全措施等。勘察现场的时候应会同甲方代表、设计、监理等人员,确认现场是否具备施工条件,确定具体的开工日期,是否有障碍物的存在,以及材料存放地点,如管道难以敷设,需要变更设计及如何签证等问题。

为确保施工安全,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环境,分析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检查施工机具性能是否良好及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等,另外,在施工区域应设置警示牌、警示带、夜间点亮警示红灯等措施,以保障施工区域周边人群和车辆的安全。

1.2 沟槽放线

施工前与煤气、热力、排水、电缆、光缆等相关设施的产权单位联系,派人到现场指定其具体位置。放线时加以避让,施工前应开挖探坑以确定其走向和高程。

放线前应选定沟槽的开挖断面并由此确定开挖宽度。开挖断面主要根据管材的直径、材质、土壤的性质、埋设的深度来确定。测量放线应以规划部门提供的现场点位及书面成果为依据,并通知监理单位验线。根据规划部门提供的已知水准点,沿管道两侧导出若干临时水准点,并进行临时水准点闭和差计算,合格后将临时水准点进行保护,以备施工时使用。

1.3 土方开挖

土方工程采用机械、人工开挖相结合,人工平整及找平。沟底要求是自然土层,若沟底是松土或砾石,则应进行基底处理,以防止管道产生不均匀下沉。若沟底为大颗粒或石块,将其挖至沟底设计标高下0.2米,用砂土回填夯实到设计标高。如沟底为松软或淤泥地段,应超挖0.3米,夯填石灰土、卵石、小砾石,并用粗砂找平。在一些地下物不清或与管道、电缆交叉时,采用人工开挖,并与有关单位联系,采取支护等手段对其进行保护。施工中遇见未知隐蔽物或其它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所增加费用由监理单位及业主现场认证。施工中过路处破路,一般采用机械切割,用大锤将切割范围内路面凿碎,清除后开挖,将开挖土方全部运走,再进行管道安装。过路处回填土采用级砂,级砂中不能有大于100mm的石块,回填后用打夯机夯实,保证密实度达到路基的要求。

1.4 管道安装

管道施工采用吊车下管,下管前应做到沟壁按规定放坡,管沟宽度满足工作要求,管底标高符合设计要求,沟底土壤无扰动,管沟走向没有偏差,在两管接头处挖好工作坑,同时沟槽要经监理公司验槽后方可下管,做到一道工序合格后,再开始下一道工序。下管前要逐个检查管材、管件及胶圈的质量,并检验其出厂合格证以保证施工质量。下管时用水准仪、经纬仪实地测量,其中标高每隔10米抽测一次,并有测量记录,管道应铺在坚实老土上,松土应经过夯实处理才可铺设管道。

1.5 管件加固及井室砌筑

管件加固在管道施工中非常重要,特别是新旧管碰头处的管件加固。如果加固不好的话,试压时,往往造成管件接口处漏水,有时将管件顶出,造成返工,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因此,在管道水平弯管、纵向弯管、三通、管堵等管件处应设置支墩,砌筑按照CS345(二)标准图施工,支墩不得砌筑在松土上,支墩后背应紧贴原状土。

1.6 管沟回填

管沟回填前,应经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回填土不应有大于100mm的土块、碎砖等,回填土应均匀分层夯实,机夯厚度每层20cm,人工夯每层15cm,不得回填烂泥或腐植土。

1.7 管道试压、冲洗

试验管段注满水后,宜在不大于工作压力条件下充分浸泡(不小于24小时)后再进行水压试验。试压前除管口部分外,管身应先覆盖一部分土,避免管子移动,并将沿线管件的支墩加固靠牢,将试验压力降至工作压力并保持恒压30min,进行外观检查若无漏水现象,则水压试验合格。然后按规范要求进行第一次、第二次冲洗,直至水质检测、管理部门取样化验合格为止。

2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施工建设也日新月异,市政供水系统已延伸到大街小巷和千家万户。提高给水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节水的重要措施之一,与国民经济生产和人们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使用新型管材,改善给水管道施工工艺,加强给水管道工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大的意义。

摘要:由水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短缺引出节水的意义,指出优化管材的选用及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是解决浪费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管道工程施工和管道及附属设施是给水行业的重要业务,而这些工程一般具有数量大、规模小、时效性强、战线长、材料品种多等特点,所以如何选材及保证施工质量至为重要。介绍施工技术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可满足关于节水方面的要求。

上一篇:不懂装懂小学生成语故事下一篇:竹四年级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