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源风格理论角度浅谈学校管理的艺术

2024-05-17

从人力资源风格理论角度浅谈学校管理的艺术(共8篇)

篇1:从人力资源风格理论角度浅谈学校管理的艺术

从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析短篇小说《生日》的艺术风格

作者/孙冬苗

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哈佛大学教授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一书中首度提出“第三空间( The Third Space)”的概念——“既非这个也非那个(己者或他者),而是之外的某物”。在该书中,巴巴继承并发展了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反对用静止的、绝对的二元对立观点看待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关系,强调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相互渗透。巴巴认为,“第三空间”是一个以文化互动为基础的生产性空间,是一个通过“杂交(hybridity)”的策略开辟出的“阈限性空间(interstitial space)”。因此,离散族裔身处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这两个空间,却又不属于任何一个,只能生活在“之间的(in - be-tween)”的某个地方。这个非己非彼、两者之外的“第三空间”即是离散族裔普遍面临的文化焦虑之根源:在他们身上,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相互交织和对抗,一方面是传统族裔身份的不断淡化,另一方面又是边缘人的疏离感和错位感。在短篇小说《生日》中,作者雷祖威从多个层面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在“第三空间”的离散族裔——华裔美国人的普遍尴尬处境,用细腻的笔触有效地表达了他们所面临的文化焦虑和精神痛苦。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短篇小说《生日》的这一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一、边缘人的错位感

在谈及自己的写作主旨时,雷祖威明确指出:“亚裔美国人依然处于边缘。我深感我得从那些边缘的角度创作,传达边缘人物的经历。”《生日》以华裔男性华莱士和白人女性西尔维亚的感情纠葛为线索,展示了华裔男性在人生和爱情道路上普遍遭遇的挫折,传达了华裔美国人身为边缘人的错位感及文化焦虑。主人公华莱士在美国出生和成长,英语流利,熟知美国文化,经营一家生意不错的意大利餐馆,过着中产阶级的体面生活,似乎已融入主流社会中了。然而在美国主流受众眼中,华莱士依然是中国人,来自偏远落后的中国,不应与白人女性有任何感情纠葛。

在美国的东方主义话语中,华裔女性温顺妩媚,别具异域风情,取悦于白人男性,华裔男性则被女性化,不应对白人女性有所欲求。这一点也体现在华莱士与西尔维亚不对等的恋爱关系上,西尔维亚的白人身份使她在与华莱士的恋爱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两人约会的初期,西尔维亚要求华莱士从一个身材结实得像重量级拳击手的男子身边偷走他的收音机以证明他的真爱。当华莱士冒着挨揍的风险,想象着第二天报纸的头条新闻标题:“中国罗密欧在体育馆啃地板”,偷到了收音机,西尔维亚却不要了,因为该男子就是她的前夫,西尔维亚让华莱士偷他的收音机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在失去儿子韦尔比的抚养权后,西尔维亚不辞而别,华莱士虽然伤心却并不感到意外。西尔维亚出走后,华莱士把对她的爱恋转移到她的儿子韦尔比身上,坚持履行与韦尔比在他生日那天打棒球的约定,希望通过孩子重获爱情。然而在小说的最后,西尔维亚重返前夫的怀抱。如果说西尔维亚象征着华莱士融入主流社会的欲望,华莱士的这一欲望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华莱士身为边缘人的错位感还体现在他与移民父母的矛盾冲突上,成年后移民美国的父母固守自己狭窄的生活圈不问世事,更无法认同美国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婚姻观和爱情观的差异是华莱士与父母的矛盾所在。父亲反对儿子与一个带孩子的白人女性交往,劝儿子不要犯傻:“我来告诉你个秘密吧。不管什么人种,基本人体结构都一样。只要你说声同意,我们就去中国给你找个好姑娘。”母亲对西尔维亚的离去不以为然,甚至还有一丝庆幸,“既然那姑娘走了,我是不是又开始吃中餐米饭了”。

主流社会的偏见和歧视更是加深了华莱士身为边缘人的错位感。华莱士所处的美国社会,与其父辈所处的美国社会虽已大不相同,但种族歧视的阴影秃所不在。西尔维亚离去后,伤心的华莱士给收音机里的谈话节目打电话以期寻求安慰,却被节目主持人告知,“遭遇太复杂”“简化一点”“要想得到听众的同情,我该考虑扔掉‘中国式的感情’”。

二、哀而不伤的黑色幽默

《生日》是一部以黑色幽默为基调的短篇小说。雷祖威也在访谈中说道:“我不知道如何说清楚我的幽默。它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我并不刻意把故事里的人物搞得滑稽可笑。”在这部作品中,雷祖威用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以诙谐的笔调描述了华裔美国人在“第三空间”的痛苦和压力。短篇小说《生日》中所体现出的黑色幽默不同于超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它继承了其治疗疏离感的特质,摈弃了其荒诞、残忍、绝望的.一面,赋予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哀而不伤,别具艺术魅力。

黑色幽默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一些反英雄人物,在他们身上读者看不到传统主人公的理想和追求,作者通常借助他们可笑的言行映射出现实社会荒谬、残酷和极度混乱,《生日》的主人公华莱士就是这样一个反英雄人物。法侬在谈及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黑人生下来就必须承受“那个肉体诅咒的负担”。同样,华莱士的黄皮肤也决定了他也必须承受“肉体诅咒的负担”。在《生日》中,雷祖威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呈现了长期以来种族歧视给以华莱士为代表的华裔美国人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和由此而来的外来人意识与心态失衡,这种外来人意识和心态失衡也正是种族歧视烙在他们心头的疤痕。因此,无论是在女友面前还是在女友的前夫面前,华莱士自觉不自觉地缺乏男子气概。

雷祖威在小说的开篇就以夸张、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华莱士把自己锁在韦尔比的房间内,因门外弗兰克剧烈的敲门声而不知所措。弗兰克身材高大,结实得像重量级拳击手,他的拳头比华莱士的脑袋还要大,弗兰克的强壮更是反衬出华莱士的软弱。在女友的逼迫下去偷弗兰克的收音机时,华莱士畏惧他的健壮,在畏惧的同时还不忘用想象中的报纸头条来调侃自己:“中国罗密欧在体育馆啃地板。”后来当弗兰克在华莱士的车上见到自己丢失的收音机时,他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西尔维亚告诉了他让华莱士偷他收音机的事,他以胜利者的高姿态对华莱士说:“不,留着吧,你得感到她无论如何都属于你了。”

雷祖威在描述华莱士的父母时也不无调侃,父亲恼火时总爱咬咬假牙,母亲的头发是在美容院用化妆瓶里的药水喷黑的。华莱士父母的言谈也颇具幽默感,父亲反对儿子与有孩子的白人女性来往,希望儿子与中国姑娘结婚,不无幽默地对儿子说:“我来告诉你一个秘密吧。不管什么人种,基本人体结构都一样。”母亲也颇有幽默感地杜撰了一个格言:“狮子和绵羊的爱情只有一个结果。”

面对恋爱的挫折和父母的反对,华莱士在听到收音机里加利福尼亚兀鹫濒临灭绝的新闻,便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正在寻求配偶的兀鹫,眼盯着同类中的最后一批雌鹰,最后选择了一个有着良好基因、长着金黄色尾羽的雌鹰。华莱士不无心酸的幽默想象不仅表明了他期待在婚姻关系中掌握主动权,还表明了他与白人女性结婚的渴望。

三、后现代的叙事手法

在《生日》中,雷祖威借用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将非线性的叙述、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细节相结合,彰显身处“第三空间”的华裔美国人华莱士的焦虑不安和无所适从,从而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小说现实与回忆交织,故事情节断断续续,充满不确定性。小说的开篇场景也颇为古怪:“门外有个人。他握紧拳头砰砰砰地捶门,捶得房间的这一面墙都震动了。他能捶到房屋倒塌。可我才不在乎呢,那是他的房子,他尽可以随心所欲。”叙事者“我”闯入他人的住宅,还拒不给敲门的房主开门,有一种明显的抵触情绪。这段文字既没有交代“我”闯入他人住宅的动机,也没有说明“我”和敲门的房主之间的关系,这就增加了解读过程的不确定性。在小说的后续描述中,读者渐渐了解到“我”是一个名为华莱士的华裔男性,敲门人是白人剧作家弗兰克。华莱士爱上了弗兰克的前妻西尔维亚,与他们的儿子韦尔比也相处甚好。

另外,小说的题目虽名为《生日》,但作者却未对作为叙事中心的韦尔比做出任何直接描述,读者对韦尔比的了解都是源自华莱士的复杂内心活动。换句话说,正是华莱士的心理过程调控了小说的情节。后现代文本的不确定性诱使读者参与其中,追寻故事主人公的复杂心路历程,从而能更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焦虑不安的情绪。

四、结语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界的后起之秀,雷祖威文笔典雅,文风幽默,善于心理刻画。在《生日》中,雷祖威通过后现代的创作手法,用细腻的心理描述,以幽默、调侃的语调温和地反映了生活在非己非彼、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空间”的华裔美国人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剖析了种族歧视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创伤和挥之不去的阴影,哀而不伤,更具感染力,达到了直截了当的批评难以取得的效果,同时也是对标榜为“自由与平等国家”的美国的一种莫大的讽刺。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同时也给饱受文化焦虑的华裔美国人带来了启示,他们亦可利用“第三空间”的优势,促进多元文化与人权发展的和谐共处。正因为如此,在小说的结尾,华莱士把白色的蛋白、黄色的蛋黄和黑色的巧克力掺杂在一起,给韦尔比做了一个象征民族融合意象的蛋糕,他也终获内心的平静。

【参考文献】

[1]Bhabha H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New York:Routledge,1994:28.

[2]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总序)[A].雷祖威,爱的痛苦[C].吴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6.

[3]雷祖威,爱的痛苦[M].吴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张子清。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族裔性的强化与软化——雷祖威访谈录[Al.雷祖威,爱的痛苦[C].昊宝康,王轶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14.

[5] Fanon,F.Black skm,White Mashs[M].C.L.Mark-mann,Trans. New York:Grove, 1967:111.

【作者简介】

孙冬苗(1976-),女,河南尉氏人,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国华裔文学。

篇2:从人力资源风格理论角度浅谈学校管理的艺术

《选修课程-管理学》

(2011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从管理学的角度 —浅谈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及对策

所在学院:河南大学软件学院 专业班级:软件测试

学号:2009450288

姓名:王松沛 指导教师:王路娟

2011年 5 月 26日

从管理学的角度

——浅谈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管理学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解决方案及策略 摘要:民营中小企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所做出的贡献日益显着,但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不足成为抑制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对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总结,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占GDP总量的半壁江山,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数的92.7%,投资额占社会投资总量的3成左右。可见,民营中小企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发挥着重大作用。但调查显示,民营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处于“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的状态,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着诸多先天与后天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占据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而且在实践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层正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当前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然而,企业主、管理层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诸如招聘、培训等环节没有能够形成战略规划;在岗管理人员的管理层次不分明,权责不明晰,沟通协调性差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没有战略规划或战略规划不清

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计划,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不考虑培训,且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事业单位激励机制主要通过考核评估、行政职务管理、员工奖惩、工

资福利、社会保险管理等方面构成。但是,激励机制面对单位所有员工,缺乏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分类评价体系,使得激励行为执行后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对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人是思维、知识、技术、创新的载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民营中小企业因其性质、结构,在资金、产品、品牌、技术等综合实力上同大型企业是无法相比的,只有用好人力资源,重视和善于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方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二)制定适合本公司发展的战略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民营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一个小的生态领域内的优先地位。”就是说,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一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领域。根据波特的理论,一个公司的战略应是富于竞争的战略,而富于竞争的战略,就是全面分析公司内外环境,制定出适合本公司的较长时期的发展战略。

(三)完善各种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建立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越来越多地将市场的法则和机制引入到人事管理活动中,强调人才的竞争和发展”。具体说来:一是,改革我国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二是,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来激发公职人员的危机意识,提高工作激情,以达到竞争激励的目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是关系到企业兴旺与否的重要举措,尤其对中小民营企业更为重要。因此,民营中小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细心扎实地做好规划的制定,这是企业实现生存与发展战略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是中小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A、罗伯特·马希斯《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

4B、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

3C、董克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特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

篇3:从人力资源风格理论角度浅谈学校管理的艺术

一、文字发展演变

(一)文字发展演变规律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类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应用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汉字字体的演变大致可以分成古文字和今文字两阶段,前一个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至现代。古文字阶段大体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古文、小篆等,今文字阶段主要字体为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只是一种粗线条的概括。但不难发现,在汉字演变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一个原则:人们写字总是向着简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存在着一个基本的规律:当一种字体成熟之后,它便向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草化,要么更加规整化。先前的金文发展到石鼓文后,一方面走向绝对的精整——小篆问世,另一方面就背道而驰向草化方向发展——草篆产生了。草篆便是早期的隶书。当它发展成为成熟的隶书后,依旧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走向规整化——东汉后期典型的规范化的隶书产生;一是走向草化——草隶出现。草隶便是草书的先声——章草。为了便于清晰,我们不妨用图式列出,如图一 (1) :

(二)隶变对汉字的改造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书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它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当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时,早期隶书(古隶)便产生了。我们把这种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称之为“隶变”。隶变之前的汉字被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被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古汉字的彻底变革。它使汉字完全摆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色彩,变成了表意的书写符号,汉字从此进入了今文字时代。隶变后的隶书与篆书相比,它简省盘曲,化繁为简,圆者使方,变字型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或扁方,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它在整个文字演变史和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它的成果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1)改变了笔势。大篆体系笔势盘旋缠绕,隶变后变曲为直,改垂引为斜出。

(2)出现了新的笔顺。笔顺在书法中始终是值得重视的。中国书法被称为“时空艺术”,时间观念的引入的支撑点之一便是笔顺点画之间的书写程序。有了书写程序的固定,稳定了后来的书写结构,使字体的演变不至于错讹横生,书写程序的简化,又隐藏着后世草书无限丰富的变化。

(3)笔画连接方式产生了变化,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也随之变化,预示着古文字变革的开始,巩固了笔顺变化带来的新的文字形体产生的价值。

隶书经过两汉近四百年的漫长孕育发展过程,至东汉晚期趋于全面成熟。由此汉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隶变的终结。

二、《石门颂》简介

(一)东汉的碑刻与摩崖刻石

碑刻是东汉开始盛行的一种刻石类型。“碑在前代原为树立于墓圹前后或两侧的大木,设辘轳以引棺柩下葬的木碑到东汉时则演变为立于墓前的高大石碑,其上书刻文字,为墓主歌功颂德,其引棺下葬的功能已逐渐废弃” (2) 。东汉刻石的另一大宗则是摩崖刻石。摩崖刻石,是指在粗粝的天然崖岩上略加磨治,书刻文字以述事记功。因此,摩崖刻石一般字径阔大、不事雕琢,其粗狂雄浑、磅礴大气为一般简牍墨迹和刻石文字所远不能望其项背。其中《石门颂》就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摩崖刻石之一。

(二)《石门颂》刻石简介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文共655字。其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此摩崖刻石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石门颂》历来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注:这里的“隶中之草”顾名思义是指隶书中的草书,并非指“草隶”,草隶指的是章草)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三、《石门颂》艺术风格形成的文字因素

(一)隶变的影响

上文提到“汉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隶变的终结”,但并非代表隶变真的终结,至少《石门颂》还在蜕变。

1. 篆书的用笔

《石门颂》作为东汉时期纵逸奔放书风的代表作品,它已具有了汉隶的典型风格,字形扁方,转折、波磔较为明显,反映出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由篆而隶的嬗变过程,但其用笔特点仍保留着篆书的影子,如图二:

由上图所录八字可以看出,该刻以圆笔为主,并把方笔与圆笔巧妙地融合,富于变化.起笔逆锋,含蓄蕴藉;中间运笔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回锋,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势。笔画圆劲流畅、古厚含蓄而富有韧性,毫无矜持做作。尽管《石门颂》的线条已经一波三折,也具备了蚕头燕尾,字形扁方的条件,从形式上看,基本符合了成熟隶书的要求,但其用笔圆起圆收,中段饱满浑厚,仍与篆书相近,而且两端蚕头燕尾的装饰性也不够夸张。与后来的庙堂气息浓重、线条高度精整的《礼器碑》《曹全碑》相比,《石门颂》仍应属于隶变之中的刻石。

2. 古隶的结体

如图四、图五所选二字,一般人应该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的出处,尤其是“春”字下部的“日”的结体,“守”字宝盖右半部的圆弧形运笔,都足以说明《石门颂》刻石与古隶(简书)的渊源。二者虽说无有直接影响和承袭关系,但当时简书的发展对《石门颂》风貌的形成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 八分的滥觞

倘若不在图六的下面标注出“《石门颂》局部”几字,估计会出现辨识错误的现象。看图中“言”字的横画已颇具《曹全碑》的珠圆玉润、遒秀逸致;“必”的结体已隐有《礼器碑》的细劲雄健、精整清朗;“忠”、“义”二字又回归到淳厚古朴的风貌,而到了“章”字的横画却又肥厚妍丽,装饰意味极其浓重,竟与唐玄宗写的《石台孝经》的面目相若。可见,《石门颂》已渐开八分规整修饰之先河,其余绪直接唐宋亦不止。

4. 三体的杂糅

《石门颂》虽属汉隶范畴,但它实际上还对篆书和古隶仍有所继承。由前文图一可知:篆书快写产生了草篆,草篆规整又造就了古隶,古隶进一步规范才诞生出成熟的隶书(八分)。正体字从篆书到分书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结体由圆转变为方折,字形由颀长变为扁平,笔画上将回环缭绕的线条切割成一段一段的横的和竖的短线;二是在短线的基础上加以粗细变化,产生出横竖撇捺点等各种形状不同的笔画。如图七中的“曰”字的右半部分并不是另起一笔,方折而下,而是弧形运笔,圆转而出,其圆润、规范程度基本上与小篆并无二致;而“难”字的左半部分的“口”则俨然与八分已不分伯仲,并且线条上也注意了粗细对比;“明”、“仁”等字的形体已变为扁平、横式,而“哉”、“豫”等字的结体仍然颀长、不规矩,与古隶相颃颉。经过分析可看出,所选上图简直就是一个三体杂糅的整体,无论运笔抑或是结体,都是那么独具匠心、安详静穆、浑然天成,丝毫没有突兀之感,让人们不由得慨叹书刻者们的伟大。

可见,《石门颂》对于篆书和古隶的继承是有据可循的,同时对于隶书的成熟亦有启下之功,总之它还处于由古隶向成熟的隶书(八分)过渡的阶段,应属这一时期的代表型刻石。

(二)文字简化、讹写的影响

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为了规范字体、利于通行,一丝不苟地写得很工整,有时为了提高效率,简笔省形,写得很潦草。文字的性质决定了每一种字体都具有正体与草体两种形式。草体比较随意,没有固定写法,多一笔,少一笔,笔画轻与重结构长与扁,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所以它始终在不断地量变。而“正体则法度森严,规矩束缚比较大,所以变化较缓慢,只有当草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们才在它的基础上加以整饬厘定,于是草体逐渐发展成为新的正体” (5) 。《石门颂》尽管属于一种正体,但它尚在隶变之中,加之书丹者和刻工的随意性,致使文中出现了大量的简化字、通假字、异体字、错字、别字等,如下:

“斜”文中皆简化为“余”;“入”文中皆误作“人”;“氏”文中误作“诋”;“徒”误作“从”;“智”写作通假字“知”;“悬”写作通假字“县”;“途”、“涩”、“隔”、“流”、“滞”、“恶”、“炳”、“刺”、“强”、“斗”、“农”、“韩”、“魏”等字写作异体字;“阂”、“虐”、“冥”、“倾”、“淖”、“盘”、“弊”、“驳”、“僚”、“贞”、“释”、“晁”、“按”、“积”、“阁”、“朗”等字写成别字。全文简化、讹变字多达三十余处,约占总字数的二十分之一。

由此可见,书刻者的自由发挥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大量错别字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文化水准并不高。这些人长期蜗居于西部边陲,远离中原的庙堂文明,然而恰恰正是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先天不足的生命样式,却出奇地造就了《石门颂》如此率意奔放、朴拙自然的的煌煌巨制,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正如前文所述,在汉字演变发展过程中,人们始终遵循着一个原则:写字总是向着简化的方向发展。《石门颂》的书刻者或许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个所谓的原则,但是他们却用实际行动做到了,我们并没有鼓励和褒奖写错字者的意思,只是惊叹于那些人的绵绵不息的创造力和他们对于时空艺术的超强把握。另外,从文字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文字的简化、讹变也并非是毫无意义的,官方正体代表的是规整、通行,而民间草体则崇尚自然、便捷。《石门颂》是官方授命、民间书刻的歌功颂德的刻石,所以它整体充满着浪漫色彩,而局部又不得不沉浸于装饰意味,正是这种浪漫与装饰才孕育出与众不同的石门风格。

《石门颂》——这令人怦然心动的大制作,正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域、由一群特定的人怀着恭谨而又率意的心态于摩崖上刻就的,这是时代的必然,亦是历史的必然。

四、结论

书法一旦离开了文字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人站在形体造型的角度,认为书法史“造型的艺术”;有人认为书法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特征的,故称之为“线条的艺术”;有人因为书法的表现物象不是具体的而称之为“抽象的艺术”;同时也有人认为书法是表现人的情感的,故给书法下了“表现艺术”的定义……各自从不同的是视角出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倘若将以上各家之言综合起来观照,大体可以概括出书法的全部内涵:汉字、情感意象和书写,即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可见,汉字之于书法,犹如杯子之于水,舟车之于物,是一种载体,它的点画和结体可以根据所承载内容的要求而自由变化。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2]黄惇.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 8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8

[5]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10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3

[7]沃兴华.中国书法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9, 8

[8]任平.大学书法[M].杭州:西泠印社, 1999, 9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

篇4:从人力资源风格理论角度浅谈学校管理的艺术

——你这泼猴,一路以来不辞艰辛保护师傅西天取经。

——这次何故弃师独回花果山,不信不义。

——去吧,我相信你定能发扬光大,保护师傅取得真经。

这三句话褒中有贬,既肯定了孙悟空前面保护唐僧的所作所为,又批评了他这次的不信不义,最后提出目标和期望,恰到好处地激励了孙悟空的斗志。这种批评方式不是一味地采取批评的手段,而是在两层厚厚的表扬之间夹杂着批评,因此被称为“三明治”式的批评。

以上这个例子,说明佛祖是个注重关系行为的管理者,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力资源理论中管理风格理论的研究者们认为,管理者的行为由两种最基本的行为组成:任务行为(task behavior)和关系行为(relationship behavior)。任务行为促进目标的实现,他们帮助群体成员达到他们的目标;关系行为帮助下属对自我、对他人、对他们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舒适自在。任务取向型的管理者基本上热衷于达到目标,而关系取向型的管理者则热衷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风格理论并没有为有效领导行为提供一套组织严密的方案,但是,从广泛意义上,风格理论为评估管理行为提供了有价值的框架,提示管理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怎样把这两种行为结合起来影响下属。

下面的例子可以帮助解释风格理论是如何运作的。想象一下在开学的第一天,两个不同的教室里,有两个风格迥异的老师。李老师来到教室,做自我介绍,点名,过了一下课程意义和教学大纲,对第一次作业做了详细的解释,提出了具体要求,然后下课。王老师来到班级,在自我介绍和课程介绍以后,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谈论他们自己的专业和喜欢的活动,帮助学生互相认识。李老师和王老师的管理风格完全不同。李老师所做的可视为偏重于任务行为,而王老师所做的可视为关系行为。风格理论让老师们得以了解他们行为的差异。根据学生对他们风格的反应,老师们可能希望通过改变他们的行为来改进开学第一天的教学。

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任务取向型的管理者会深入教育一线,了解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适时进行布置、调整、强化和总结,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在可操控之中。关系取向型的管理者则会注意凝聚人心,激发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及学生成功的愿望,发掘他们的潜力。那么,在教师的眼中,他们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学校团队的引领者。

如果学校是开创型的,尚在起步阶段,或在激烈变革阶段,就要求管理者更有威严、更干练,更倾向于任务取向型的管理风格;如果学校已进入正轨,处在发展阶段,则要求管理者更随和、更亲民,更倾向于关系取向型的管理风格,这样可以让教职员工感觉更温暖。

之后,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和管理专家弗雷德·菲德勒又提出了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管理者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者的风格与情境相适应的程度。管理的成效除了与前面提出的两种管理风格相关外,还与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等情境有关。权变理论标志着领导学研究中的一种变革,从仅仅集中在管理者身上,转移到管理者与其所处的工作情境的匹配上。权变理论有一套复杂的图表和测量数据,在此就不赘述了。

篇5:从人力资源风格理论角度浅谈学校管理的艺术

一、高职院校在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 岗位设置不尽合理

岗位设置不尽合理, 存在因人设岗、岗位工作量分配不均、岗位天花板现象等。事业单位岗位主要分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岗。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基本是明确的。公办高职院校是社会公益服务性的事业单位, 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 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 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一般不超过单位岗位总量的30%。若原来岗位设置不合理, 应针对部门工作特点及职责范围重新调整。

(二) 绩效考核的目标和内容不明确

绩效考核的目标和内容不明确, 没有按部门及各岗位的职责分目标, 没有严格按照岗位类别, 岗位特点设置考核内容。

(三) 绩效评价的指标没有科学量化

事业单位现行考核周期为每年一次, 按德、能、勤、绩、廉五大指标定性进行评定。对教职工来说, 考核意义不大、积极性不高, 每年都一样, 无法体现岗位特点, 评定结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工作绩效。而对于领导而言, 也很难从简单的工作总结中完全了解和比对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表现。由于绩效评价缺乏明确、科学的量化指标, 导致年终考核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不是出现一边倒的现象; 就是搞平均主义, 年终优秀轮流做。考核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工作绩效, 不利于激励员工士气, 不利于改进工作绩效。

(四) 绩效工资体系不完善

绩效工资体系没有围绕着绩效考核结果, 体现优绩优酬。财政统发工资是教职工生活的保障, 绩效工资不等同于财政统发工资。 财政统发工资是以岗位聘任为基础, 聘什么岗, 领多少钱。只要能基本胜任岗位要求, 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获得。绩效工资则是以绩效激励为导向, 以多劳多得, 优绩优酬为原则。绩效工资应坚持总量控制, 量化管理, 注重工作实绩,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合理拉开分配档次。绩效工资不能简单地作为统发工资的延伸, 直接按照统发工资的岗位档次, 按比例系数递增。这种做法虽简单, 也不易出错, 对人事干部能力要求不高, 但缺点却显而易见。绩效考核结果应当与绩效工资相结合, 作为绩效工资发放主要依据, 否则, 绩效工资就无法发挥绩效激励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 各个岗位的教职工可能只关心岗位的晋升, 不关心工作绩效;专业技术岗的教职工可能对工作马虎应付, 不关心工作质量, 只关心自己的论文编写和课题申报, 急功近利地追求职称的晋升;管理岗的教职工可能会削尖脑袋, 奉诚领导, 谋取职位晋升。第二, 部分工作任务重, 工作绩效高的教职工, 往往会怠慢了自己职称、职级的晋升。如果绩效工资只简单地按职称学历高低粗略地进行分配是不可能起到提高工作绩效的作用的。

二、推行有效绩效考核的策略

(一) 科学管理

提高事业单位各层次管理者及人事干部的科学管理水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对各级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级管理者及人事干部应熟悉国家的法律制度, 科学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策略及工具合理、合法、充分量化地解决问题。

(二) 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其实是提倡运用现代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事业单位传统的人事管理进行革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围绕着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六大模块的功能实现而展开, 各模块之间对整体人力资源管理起着相互推动, 相互制约的作用。要实施绩效工资, 就要建立一套全面的、效果显著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将有效的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

绩效考核就是考核目标完成程度。首先要明确单位的发展战略规划, 设立单位目标, 再分解各部门的目标, 最后将具体的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岗位。通过评价单位、部门、个人的目标完成度, 逐级落实考核结果。根据绩效考核结果, 分配绩效工资。

(三) 确定考核周期

考核周期应根据行业特点设置, 考核评价应客观, 多维度的进行。现行的事业单位考核制度都是简单的年度考核制度, 即每年年末定性地对个人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 基本上都停留在纸上谈兵地总结, 既没有量化的指标, 更没有测量指标完成率的标准, 考核常流于形式。以高职院校为例, 根据高教系统的特点, 考核应结合学年或学期进行。可考虑增加业务联系密切的部门间评价和学生对各职能或相关教学部门的评价, 拓宽评价维度。增强评价数据的可信度、准确度。

(四) 加强量化考核

专业技术岗位考核指标应尽量以量化指标为主, 管理岗也应加强量化指标的设置。高职院校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分为主系列专业技术岗, 即教师岗和其他辅系列专业技术岗。教师岗可按课时及科研课题的完成程度进行量化考核, 其他辅系列专业技术岗可以按科研课题的完成程度, 工作任务的完成度, 有业务联系的部门间的评价为依据;管理岗则主要以任务的完成度, 上级领导及本部门对其工作的满意度, 以及各相关部门间的评价为依据进行考核。针对各类岗位性质, 尽量设置客观的数据指标, 量化考核。

三、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一) 目标设置

1.岗位设置。岗位说明书, 根据各部门的功能, 细化设置各岗位, 明确各岗位的定性、定量要求。岗位说明书应有明确的, 可量化的任务指标。避免因人设岗, 造成一些岗位任务重, 任务难以完成, 一些岗位无事可做的现象发生。

2.目标建立及分解。根据高教行业及事业单位特点, 学院领导班子负责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 明确学院发展目标;学院发展规划包括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中长期发展规划一般为3~5年, 短期规划是指本年度或本学年的发展规划。学院目标明确后, 应逐级向下分解到各职能、教学部门的目标, 部门负责人应签订部门目标责任书;根据各岗位说明书, 将部门目标细化、量化到各个岗位的岗位目标, 签订个人目标任务书;目标分解可利用鱼骨图等工具实现。

3.目标调整。由于客观因素的调整或改变, 学院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偏差, 需要调整, 每学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及补充。并对调整的内容进行分解, 逐级签订目标调整责任书, 明确责任和目标。

4.考核周期。根据高教行业及事业单位特点, 短期考核可设定年度考核及学年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周期可设置为一年一次;学年考核周期可设置每学期一次或每学年一次。

5.考核职责及权限。部门考核应由上级, 有业务联系的平级, 或有业务需求的下级, 多方位进行评价, 构建多维的评价体系, 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准确度。个人考核应以个人自评及部门评价为主。考核内容可按照部门目标责任书及个人目标任务书的完成情况而定。

(二) 评价指标的量化及关键绩效指标 (KPI) 的设立

考核指标要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 指标设置应定量、定性合理搭配, 避免过多的主观因素影响指标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考核、评价指标的设置应由考核部门和被考核部门共同研究, 指标应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对专业技术人员及工勤人员的考核应尽量以量化指标为主。考核指标的设定可根据岗位性质和岗位要求, 结合岗位说明书及目标内容设置各个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 (KPI) , 通过考核KPI的实现程度及满意度表现来反映绩效优劣。

(三) 评价与反馈

绩效评价完成后, 要进行公示, 收集反馈意见, 进行合理的工作改进。改进的内容可针对组织目标的调整、也可针对绩效指标的修定。绩效评价的结果应有利于优化、提升单位的管理水平, 有利于制度的改进, 有利于岗位结构的合理, 有利于单位目标的修正。 评价结果应有效地指导绩效工资的分配, 更好地激励工作绩效, 体现优劳优酬。

四、绩效工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 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 合理设置岗位权重。根据岗位的工作强度, 技术含量, 职责轻重, 任务难易, 环境优劣度来设定岗位权重。第二, 设计浮动的奖惩指标。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和绩效可以增加奖励性绩效指数, 哪些行为和绩效应扣减奖励性绩效指数, 奖罚分明。奖励性绩效指数可由考核部门设置, 并通过民主形式确定。第三, 组织及个人绩效完成率根据组织和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由上至下核定。第四, 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所有与绩效工资分配有关的指数设置, 奖惩规定, 考核结果都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审议通过方可有效。

五、结语

优秀的绩效评价, 科学的绩效工资方案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有如虎添翼的作用, 能大幅度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提升工作绩效。事业单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把握改革的机会, 切实推动事业单位各项制度向着科学、合理、务实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滕晓丽.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设计全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篇6:从人力资源风格理论角度浅谈学校管理的艺术

【关键词】新闻报道;态度;评价理论

一、引言

评价理论是属于相对近期的理论,被看作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人际意义的新发展,由Martin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本文应用评价理论去分析新闻报道语篇,不仅扩展了评价理论的研究范围,同时还使读者能理解新闻报道的人际意义以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理论框架

1. 情感。

在语言学领域,情感是态度的一个子系统,指的是情感反应和性情。根据Martin和White所言,情感可以被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型就是喜欢/不喜欢,涵盖了害怕和渴望的情感。第二类型是幸福/不幸福,它由各种与内心感受相关的情感组成,例如内心的痛苦,厌恶,愉快和情感。第三个是安全/不安全,它包含了各种与社会福祉有关的情—焦虑,惊讶,自信和信任。最后是满意/不满意,它是由与终极目标所相关的各种情感所构成—厌倦,不高兴,兴趣,高兴。

2. 判断。

判断是指由机构制定的一系列的评估标准。当在实践中实现判断的时候,人们总是判断一个行为是道德还是不道德,合法的还是非法的,社会可接受的还是社会不接受的,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等等。

判断可以被分为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社会约束涉及一些包含显性和隐性文化编码的规章制度。这些规则可能是道德或法律,所以社会约束的判断是与伦理或合法性有关。社会评判用来评价人的行为规范,做事的能力以及坚韧不拔。

3. 鉴赏。

鉴赏是评估产品和过程的范畴。鉴赏价值经常被用于去评估事件,国家事务甚至是更抽象的事物,例如计划或者政策等等。鉴赏分为三类:反应,构成和价值。反应描述的是影响读者/听众/观众的感觉。构成是指文本组织,描述了产品的复杂性和细节。价值是指对于实体,产品和过程的评估要根据不同的社会习俗来制定。

三、新闻报道的态度资源人际意义分析

1. 情感价值。

情感是态度的三个子系统之一,它关注于情绪反应和倾向。情感分为四类:喜欢/不喜欢,幸福/不幸福,安全/不安全,满意/不满意。例如:

(1) “I was ecstatic and Fm glad to get to be on there. h,s cool to still be connected to the show every week,” says McCreery, who is expected to appear on the show this season.

从上文中的”expected to”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积极的喜欢的例子。这种情绪的欲望来自于McCreery,这是一个非作者的情感。短语”expected to” 显示了McCreery内在的情绪状态。通过使用这种情感价值,这段新闻的记者试图去强调McCreery渴望出现在演出上,更生动的展示他的真实情感,即使读者不能与明星面对面交流也能感受到McCreery的真实情感。用这种方式,记者可以更有效更生动的传输信息。

(2) It didn't hurt that the movie was ‘marketed out the wazoo.

单词“hurt”可以表明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里显然是表示情绪痛苦,所以可以为视为一种不幸福,是非作者消极情感。这段新闻的记者用“hurt”来表明影片的票房很高当有人却批评它是”marketed out the wazoo”.通过运用情感价值,记者成功地使这部电影获得公众的赞赏并且去鄙视那些批评者。

2. 判断价值。

判断的态度的子系统,是一种通过应用一系列制度化的规范来评估人们的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价值。判断价值包括社会约束和社会评判。例如:

(3) In a sneak preview video,the eccentric singer tells Oprah, “Other than this interview, Oprah, I do not intend to speak to anyone for a very long time.”

在上面的句子中, “eccentric” 是一个明确消极的判断价值,属于社会评判。此例是对Lady Gaga的行为评价。记者想要强调Lady Gaga以前行为的不寻常和古怪。以这种方式引起人们去注意到Gaga是不平凡的,从而去接受Gaga让媒体封锁消息的计划并且没有任何的冲击。

(4) Hathaway donned skintight black as slippery Catwoman, then slinky black dresses as her alter ego Selina Kyle.

单词 “slippery” 是一个明确的判断价值,它代表一个对人类行为的负面评价,属于社会约束。“slippery” 一词是假定猫女在《黑暗骑士崛起》电影中的行为是不诚实并且狡猾的。此外,“slippery”生动的向公众展示了一个狡猾而美丽的猫女。这里的记者想要强调新电影的高潮从而引起公众的关注这部电影。

3. 鉴赏价值。

Martin指出:鉴赏价值包括文本、行为和自然现象的评价。它包含三个子系统:反应,构成和价值。例如:

(5) Seacrest was coy about what precisely catalyzed the fight, though he did explain that Minaj has a specific perspective about whats playing and hot on the chart right now, while Carey has got that iconic experience and that legend status.

此例中,单词 “precisely”是一个典型的积极的鉴赏价值,属于构成。它是用于去描述Minaj和Carey之间斗争所隐藏的原因。利用上下文线索我们可以看到“precisely”并没有直接的评价Seacrest而是间接的显示了他的平滑。

四、结语

本文对于Martin的评价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同时主要介绍了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以及它的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并且分别运用态度资源的子系统去分析新闻报道语篇。通过研究发现新闻报道语篇中大量运用了态度资源,使得整个语立场明确态度分明,使人们更快速更清晰的获取并了解信息,从而实现了其人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second edition) [M]. London: Arnold, 1994.

[2] Martin, J. R.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C]. S. Hunston & G. Thompson.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 Martin J. R, 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4] Martin,J. R, P. R. White.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 [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5] 李战子. 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 外语研究,2004(5):1-6.

[6] 刘世生, 刘立华. 评价研究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 2012, (2).

作者简介:

篇7:从人力资源风格理论角度浅谈学校管理的艺术

关键词:材料创新;色彩节奏;表现手法

1 纳米作品“初夏”

“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中,赵东元院士团队的纳米画夺人眼球。在电子显微镜下,有序排列的纳米粒子做笔墨,组成了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格的“初夏”,描绘了初夏时节荷塘中的一派清新生机;抽象式自画像“追求”,通过对多张科学电镜照片的组合处理而得,以自画像的形式,远观是一位颇具视觉穿透力的艺术工作者正用望远镜无限向往地窥视着纳米世界中,近看“高科技”画布上纳米介孔碳、半导体纳米线和纳米粒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以及电子衍射图谱等原形毕现。

目前已知纳米材料具有的一些独特的性质。其中,碳纳米管的发现和应用时,通过其发现者因一个偶然的发现而创造了一个领域。赵院士结合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序介孔材料,着重介绍了近年来纳米化学的发展和纳米材料器件化的一些研究进展和应用趋势,比如他提到,在江苏无锡太湖水质治理中一直难以去除的水中残留蓝藻毒素,可以使用比表面积极大的纳米有序介孔材料进行过滤消除。赵院士指出科学工作者要会对自然现象进行细致观察,“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例如,他提到纳米碗的制备方法就运用了日常生活中玻璃球的堆积原理。他还举出自己工作中对海螺壳对称造型和蜜蜂筑巢方式进行模仿和研究的例子,说明了观察自然对科研的重要作用。

纵观艺术史,我发现从造型艺术起源的那时候起,材料与艺术品密不可分,用于制作艺术作品的材料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材料最终的意义不止是材料本身,而是智慧与思想的载体,见证着艺术与文明的演变过程,人类早期使用的材料包括生活用品——木,石,骨,牙,皮,蜡,贝壳,纤维,黏土,陶等,祭祀用品——骨,甲,琥珀,宝石,玉,黃金;战争武器——青铜,铁等。可见,材料对于艺术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 Cecelia“花”

Cecelia的作品包括蒲公英、枫叶、太阳花、樱花等等。Cecelia说:“我拍了一系列裸体照片,然后被其中一张看上去非常像花瓣的照片给震惊了。于是我想我是不是能完成整幅的花朵照片,并从那个时候开始试验。Cecelia通过电脑技术把自己拍下的人体艺术照转变为多种绚丽的花朵图案,其作品可以卖到500英镑。西西莉亚的人体模特姿势都是根据需要精心设计的,然后她再通过电脑给照片剪裁、旋转、上色。她说:“拍到合适的照片可能要花费特别长的时间,有时候同样一个姿势,我要拍50张。一张合成图最长可能要两个月才能完成,当然,因为每个作品的复杂程度不一样,所需时间差别较大。

我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以为是美丽的花朵图案。然而再仔细看时,很惊讶,这都是作者用裸体拼合而成的。惊艳,色彩的感染力很强。约翰·伊顿也曾指出:“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像死的一般。”美的色彩结构是决定美好形态的表现形式。它既可以独立于内容,又直接关系到内容的表现效果。色彩结构包含着一种内在的表现性质,它体现在色彩自身的关系中,主要是色彩的选择和匹配。而色彩的相互张力。空间中的位置方向面积以及变化莫测的对比关系,则是结构的外在表现性质,它决定着表现效果的变化。色彩是最容易被视觉认知的自然现象,我们在看到很远地方的画面时,尚无法看清画面的内容时,就已经清楚的辨别出了它的色彩。

想要抓住色彩的节奏,就要扑捉有色彩的内容的客观物体对我们视觉,心理所造成的印象,并将对象的色彩从它们被限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之具有一定的情感表现力。在此基础上,再加以象征性的结构就成为表现生命节奏的色彩构图。这里包过三个方面:色彩的视觉印象,情感表现和象征性结构。三者是有机的整体,正如伊顿教授所说,缺乏视觉的思维的准确性和没有感情力量的象征,将是一种贫乏的形式主义,缺乏象征的真实和没有情感能力的视觉印象,将只能是平凡的模仿和自然主义,而缺乏结构上的象征性或视觉力量的感情效果,也只会被局限在空泛的感情表现上。

3 立体派勃拉客的作品《单簧管》

把报纸,糊墙纸作为其创作材料,重新赋予其特定的含义,以独特的代表性语言,结合有韵律的线条,穿插到黑白相间的平面几何形中。各种语言要素,既强烈对比,又紧密结合,构筑成一个整体。纸纤维的介入产生出新的视觉效果,开辟了设计的新途径。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不断发展及后现代的出现,带有横向包容纵向连接的美学观开始出现。传统的,古典的,现代的,民间的,没有固定的形式,风格,各种材料,媒介,手绘都可以运用,综合的方法,自由的风格为艺术家探索材料艺术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传统的手工造纸,承载这人类历史与文明的材料。无论东方与西方,过去于现代,在经过艺术家的巧手处理后,焕发出无尽的艺术魅力。以纸纤维作为材料的设计,在平淡中呈现出艺术与生活之美。随着纤维艺术的创作形式和手段的不断丰富,现代纤维艺术呈现出多种艺术形式融合与多样化发展的趋向。

第一位和第二位艺术家都是运用了高科技,创造自己独特的感念和潮流,拓展了人们的视觉领域,达成了创意与技术之间的平衡。而第三位艺术家用传统的不同质地的纸在平面上进行不同的处理,取得了丰富的肌理效果和凹凸的视觉触摸感。他们都是运用了合适的材料,表达出他们的艺术情感。

篇8:从人力资源风格理论角度浅谈学校管理的艺术

关键词:量词超常搭配理论

对于量词的使用,《马氏文通》中首次提出了“联字分程庶有定准”[1]的观点,即量词的搭配有一定的标准。根据是否符合标准,量词的搭配情况可以分为正常搭配和非正常搭配,非正常搭配中又分为超常搭配和搭配不当。现如今,量词作为汉语中不可或缺的词类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超常搭配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量名的超常搭配占绝大多数。文章的研究内容为量词在与名词搭配时出现的超常搭配现象,也就是作者在使用量词时故意违反一定的语法、语义或习惯原则以获得特殊表达效果的量名搭配现象。根据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的“修辞的两分野”的原则,此种搭配属于“积极修辞”。量名的超常搭配往往会产生形象美、动态美、情感美等丰富多样的表达效果。

朱德熙(1982)认为:“一般说来,什么名词用什么量词是约定俗成的”[2]。郭绍虞(1979)认为:“不论对于单音或双音节语词,量词更有加强形象的作用,有时它的形象作用甚至掩盖了它的音节作用”[3]。可见,汉语中量词的使用并没有明确的规则,量词搭配更多地是由语义、语境、习惯及其发展脉络所决定的,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平衡音节,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作者期待的表达效果。量词的这个特点为量名超常搭配现象提供了基础。

前人对量词超常搭配的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张立群的《量词的修辞方式》,梁关的《浅谈量词的修辞功能》,葛天成的《名量词的修辞功能》,以及曹津源的《量词的修辞功能漫谈》等文章从修辞角度提出了这种现象使用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周建成、何松山的《量词的修辞功能》,丁安仪的《汉语量词的语用功能》,孙琴的《浅议量词的修辞作用》,王立科的《试论喻体化量词的意象美》,张爱民、王冬梅的《汉语量词的辞格用法》等文章分析了其艺术效果。前人的研究将量词的超常搭配这一现象与各种修辞手法紧密相连,探究了其丰富的表现力与独特的表达效果,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文章结合莫言、朱自清、徐志摩等作家的作品中量词与名词的超常搭配现象从理论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利用“潜显语言理论”“零度与偏移理论”和“陌生化理论”这三个理论对量名超常搭配现象的合理性进行理论性分析。

一、从“潜显语言理论”角度来看量名超常搭配的合理性

王希杰(1996年)提出了潜显理论,他认为语言应包括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显性语言是“目前为止人们正在使用的、社会公认的习惯性语言”;潜性语言是“按照语言的结构和组合规则构造起来的一切的可能的语言形式的总和,但还没有被这个语言社团所利用和开放的语言”[4]。于根元进而提出,一旦潜词具备显化的条件,即会“占位”,他认为“潜性语言在显性化的过程在很大的程度上正是语言的艺术化道路”[5]。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量词“缕”的解释是形容细的东西,如“一缕炊烟”“一缕头发”“一缕麻”等,用“缕”形容“清香”并不符合词典对“缕”的意义阐释。但细细回味,“缕缕清香”沟通了视觉和嗅觉,用了通感的手法表现了这时而飘来的清香似有似无、无限悠长的特点。这是由于这种表达获得的独特艺术效果,随着这篇散文的广泛流传和语言活力的增强,很多文学作品中相继出现了“一缕幽香”“一缕酒香”“一缕心香”等相似的用法,“一缕+X香”的形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量名的超常搭配现象可以看作是一种现阶段的潜性语言,其中符合超常搭配的规则且能产生较好的表达效果的可能会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被社会所接受。再如张向群在90年代发表的《量词的修辞方式》中认为“一扇门”“一口棺材”属于量词的比喻式用法,现在来看,这种用法已为大众普遍接受和使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将量词“扇”形容门窗编写为一个义项。所以一些量名的超常搭配现象,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而成功“占位”成为了显性语言,一些正处在由潜性语言向显性语言转化的运动过程中,一些正在逐渐被大众接受处于量变即将质变的阶段,一些由于违背实际、认知、情感等原则,而只能停留在潜性语言层面。还有一些是文学大家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下的独特创造,并非所有人都能模仿,而仍处于潜性层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例子:

(2)一条响屁,像蛇一样从他的裤腿里爬出来。(莫言《丰乳肥臀》)

大师莫言用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构想出了量词“条”的妙用,“条”一般形容具体细长物,此处使用了比喻兼通感的修辞手法,沟通了视觉和听觉,生动地描绘了无形的“屁”的运动过程,表现了“屁”声的响亮和绵长,既新奇诙谐,又让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但这是在特定语境中的巧妙用法,估计天下除了莫言之外,几乎没有人会用“条”来修饰“屁”了吧!

二、从“零度与偏离理论”角度来看量名超常搭配的合理性

王希杰(2006)把语言的规范形式称之为“零度形式”,对零度的超越、突破、违背和反动的结果,便是它的“偏离形式”,正偏离是语用佳句,能大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加审美功能;负偏离则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它造成语言的晦涩不通,同人们的文化和心理相矛盾。他提出“正偏离现象,正是一种艺术化的偏离”[6]。例如:

(3)五姐把母亲的发髻散开,一大团鬈曲的黑发从母亲的脖颈旁悬挂下来,犹如一架藤萝,好像一匹黑瀑布。(莫言《丰乳肥臀》)

“匹”也可形容布,若此处是“好像一匹黑布”就比较好理解了,修饰瀑布的量词有很多,比如“条”“帘”“一道”等,偏偏没有“匹”“一匹黑瀑布”这种用法看似将“瀑布”的“布”与“布匹”的“布”混淆而产生了错误的用法,但仔细想想,瀑布的本义不就是“从山崖上直流下来像悬挂着的布匹似的水”吗?作者这样的用法看似是对规则的违反,但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回归本义的方法,五姐母亲长、直、密的头发形象呼之欲出,极富画面感。

(4)随便抓一把雪/一把银发/一把相视的月光/都是寄回四月的河水/都是寄回四月的诗                                                (罗门《诗的岁月—给蓉子》)

作者一把连用三个“一把”同时修饰雪、银发和月光,前面都可以理解,“雪”“银发”都是一把可以抓起的,月光怎么能用“把”来修饰呢?原来此处作者使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三个“把”连用,获得了结构整齐、韵律和谐、琅琅上口的节奏美与气势美。正如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所说:“佳诗者,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7]。量词在使用拈连手法同时修饰两个以上的名词时,这些名词有具体名词,也有抽象名词,量词与抽象名词的搭配因此也会获得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

量名超常搭配作为语言的正偏移现象会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但正如“零度与偏移”理论中指出的那样,负偏离是我们应该避免的现象,在表达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实现量名的超常搭配而非不当搭配。

三、从“陌生化”理论的角度来看量名超常搭配的合理性

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19世纪初,他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是希望人能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局限于知道。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8]这个理论强调艺术中可以打破常规的限制,给读者一种新奇感与陌生感,而后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发他们思考这种表达的妙处。量词的超常搭配可以算是一种陌生化的运用,文学家有着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对客观世界和个人情感更为敏感,能够创造出新异的量名搭配,把看似不相关的量词和名词进行组合,造成一种视觉的冲击力,产生“陌生化”的独特表达效果,比如:

(5)您不知道余一尺屁颠屁颠时那神情姿态是多么可爱,简直活脱脱是一匹在雪地里打滚撒泼的小巴儿狗!(莫言《酒神》)

“匹”一般用于修饰马、驴、骡等较大型动物,“一匹狗”的用法实在太新奇了!“一匹狗”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小巴儿狗”进行夸大,余一尺屁颠屁颠的神态呼之欲出,将作者的嘲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6)冬天草坪仍旧碧绿,一片斜坡上去,碧绿的山上嵌满了一粒粒白牙似的墓碑,一直伸展到晴空里。(张爱玲《小团圆》)

我们知道,“粒”一般用来形容小碎块状的东西,如“一粒盐”“一粒黄豆”“坟墓”这么大的东西不应该用“座”而怎么能用“粒”来形容呢?这种新奇的用法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原来这是作者从较远的视野看过去,一个个小小的墓碑向前延伸,以大化小的手法以冷漠化的叙事态度渲染了一种冷清、阴森的氛围。

量名的超常搭配这一现象在因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在文学作品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文章结合“零度与偏离”“潜显理论”“陌生化理论”探究了其理论上的合理性。研究表明,量名的超常搭配这些超常搭配使用了“正偏离形式”,处于潜显的动态运动之中,可以获得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量名超常搭配本身的语义特征和语用效果会经受时间的检验,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逐渐向显性语言过渡发展。

注释:

[1]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郭绍虞:《汉语语法新探》(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王希杰:《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5]于根元:《语言的潜、显及其他》,《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6]王希杰:《零度和偏离面面观》,语文研究,2006年,第2期。

[7]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杨帆:《陌生化,或者不是形式主义——从陌生化理论透视俄国形式主义》,学术界,2003年,第3期,第210-216页。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郭绍虞,汉语语法新探(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王希杰.零度和偏离面面观[J].语文研究,2006,(2).

[5]袁枚.随园诗话补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杨帆.陌生化,或者不是形式主义——从陌生化理论透视俄国形式主义[J].学术界,2003,(03):210-216.

上一篇: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自查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哲理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