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组职工安置

2024-04-13

企业重组职工安置(共8篇)

篇1:企业重组职工安置

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9]117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各中央管理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国家出资企业在改制、产权转让、合并、分立、托管等方式实施重组过程中,职工安置问题事关有关人员的切身利益、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当前,在有关职工安置费用的财务管理中,存在制度不健全、政策不统一、执行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分配不公。为进一步规范企业重组行为,正确评估企业净资产价值,维护职工和国有权益,现就涉及产权关系变动、股权结构调整的企业重组中,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重组过程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给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经济补偿,以及为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职工一次性缴付的社会保险费,按照《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第六十条规定执行,其中产权转让的按本通知第七条规定执行。

二、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的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有关费用,应按照“人随资产、业务走”的原则,由承继重组前企业相关资产及业务的企业承担。

企业对上述费用实行预提的,在重组过程中评估企业净资产价值时,根据权责一致原则,对企业资产未来可能实现的收益,也应当予以评估确认。

企业对预提的上述费用不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在重组过程中评估企业净资产价值时,应当按照本通知规定予以调整确认。

三、企业重组过程中,对符合重组企业所在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经批准可以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预提,预提年限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人寿保险业务经验生命表》计算。

国家对离休人员安置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企业重组过程中,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规定条件的内退人员,其内退期间的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经批准可以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预提。

内退人员的生活费标准不得低于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70%,同时不得高于本企业平均工资的70%,并应与企业原有内退人员待遇条件相衔接,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在内退协议中予以明确约定。

五、重组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三、四条预提的有关费用,应当分别计算离退休

人员和内退人员的预提年限,并以重组基准日相关费用为基数,以同期限历史平均通胀率计算未来各期企业应支付的费用后,再按照同期限银行贷款利率进行贴现计算。预提费用计算公式如下:略

其中,T为预提年限,为预提年限内第t期费用,为预提年限同期限内历史平均通胀率,为预提年限同期限银行贷款利率。

六、企业实行分立式重组,将离退休人员和内退人员移交存续企业或者由上级集团公司集中管理的,上述预提费用由重组后企业以货币资金形式支付给管理单位。重组后企业如货币资金不足,可以自重组完成日起5年内分期支付,但应当按照重组基准日5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向管理单位支付分期付款的利息。有关利息支出作为重组后企业财务费用处理。

七、企业重组涉及产权转让的,按照本通知第一条、第二条规定应当支付、缴付或者预提的各项职工安置费用,在资产评估之前不得从拟转让的净资产中扣除,也不得从转让价款中直接抵扣,应当从产权转让收入中优先支付。对已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预提的职工安置费用余额,在资产评估之前应当调增拟转让的净资产。

八、重组企业离退休人员及内退人员的管理单位应当对预提费用实行专户管理,并按约定从专户中向相关人员支付费用。预提资金不足支付相关费用的或者有结余的,按《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计入管理单位当期损益。

九、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前各地区、各部门有关财务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本通知施行前已经按规定报经批准的企业重组行为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不予追溯调整。

财政部

二○○九年六月二十五日

篇2:企业重组职工安置

1、依照《通知》规定,实施企业破产必须首先安置好企业职工。破产企业所在地的市或者市辖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转业培训、介绍就业、生产自救、劳务输出等各种措施,妥善安排破产企业职工重新就业,并保障他们在重新就业前的.基本生活需要。

政府鼓励破产企业职工自谋职业。对自谋职业的,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放一次性安置费,不再保留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一次性安置费原则上按照破产企业所在市的企业职工上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发放,具体发放标准由各有关市人民政府规定。

破产企业职工失业期间,依照

第一文库网

《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期满无法重新就业的职工,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由当地民政部门按照规定发给社会救济金。

破产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和医疗费由当地社会养老、医疗保险机构负责管理。破产企业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的,其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医疗费由当地社会养老、医疗保险机构分别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中支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或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不足的,从企业土地使用权出让所得支付;处置土地使用权所得不足以支付的,不足部分从处置其他破产财产所得中拨付。

破产企业中因工致残或者患严重职业病、全部或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作为离退休职工安置。距离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经本人申请,可以提前离退休。

篇3:企业重组职工安置

有关我国企业重组形成的相关职工安置费用的问题一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尤其是国有企业重组形成的大量职工离职, 如何对这些人员给予适当的离职后安排, 既是企业保障员工责任的体现, 也是维护社会管理稳定的关键。2009年6月29日财政部颁发了财企[2009]117号《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 通过这一通知的颁布来实现对于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的职工安置费用的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指导。

二、有关财政部[2009]117号职工安置费用的问题解释

(一) 职工安置费用的形成与支付

职工安置费用, 就是因为企业的重组改制导致的一部分职工离职失业, 为了保障这部分职工的生活不受影响, 企业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支付给解决、终止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经济补偿, 同时也包括企业为离职职工向社会保障机构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其他相关费用。这部分费用既包括一次性支付给签订劳动合同人员的经济补偿, 也包括后期很长时间内连续支付给内退人员的相关费用。企业在一次性支付给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费用以及一次性为企业离职员工代付的社会保险费时, 要根据《企业财务通则》 (财政部令41号) 第六条的规定, 顺次从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中偿付。相对来说, 对于内退及离退休人员的安置费用安排要相对复杂一些。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应该从净资产中预提相关企业离职员工的安置费用, 保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人员能够在离职后得到相应的生活费用和社会保险保障。预提相关安置费用时应该根据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人寿保险业务经验生命表》来计算, 实际发生费用与预提费用出现偏差的,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应该计入当期损益。同时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内退协议中应该明确约定企业离职人员的生活费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70%, 不高于该企业平均工资的70%, 同时也应该与企业原内退人员的待遇相一致, 不得出现过大的偏差。

(二) 有关连续支付的职工安置费用的处理

在企业离职员工安置费用的处理上, 有一种安排是将离退休人员和内退职员移交给存续企业集中管理。但是该安置费用的支付还是由企业以货币资金的方式交付给管理单位管理, 而管理单位对离职员工的管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过程, 直到最后一名离职员工离世为止。因此, 对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的处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是个连续支付的过程。在后续连续支付离职员工安置费用的过程中, 根据各个离职员工性质的不同可以主要分为三类:内退人员;离休人员;退休人员。不同性质的离职员工, 安置费用覆盖的范围也有所区别, 但是基本都能满足离职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另外, 国家相关政策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离职员工提供过渡性的基本保障之外的福利补贴, 保证离职员工尤其是退休人员退休后的养老收入水平。

(三) 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企业在重组后对于离职员工的安置费用进行了全面的安排, 对于相关的政策制度也都遵照执行, 但是在实际的安置费用管控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管控机制有关。例如:在一些重组企业离职员工安置费用的人均活动费用的具体执行上就存在一些弹性, 很多企业出现了在职人员在控制费用总额的情况下侵占离退休人员费用情况的发生。同时在以往的经验经常会出现在组织离退休人员活动时, 机关干部人员的费用标准要普遍高于基层普通离职人员。甚至一些离职员工已经离世, 但由于家属没有及时通知, 导致单位仍在继续发放其安置费用的情况。这些问题普遍存在很多重组企业的安置费用管理过程中, 这就要求企业从内部控制制度上严格对离职人员安置费用的财务管理。

三、职工安置费用管理流程与控制手段

(一) 职工安置费用管理流程

根据我国部分企业在企业重组后职工安置费用问题的管理上可以大概看出, 一般由公司总部负责安置费用的账务处理和预提, 而对于内退和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则交由各存续企业具体负责。不论是对于离职员工安置费用的一次性补偿还是对于连续支付离职员工安置费用的当期计提, 都是由公司总部统一负责计提和发放;而对于连续支付的内退人员的安置费用的账务处理和具体发放则由各下级存续单位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某国企单位的安置费用财务管理的安排上, 由省分公司负责财务核算工作, 由离职人员所在地基层单位负责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在费用的支付上, 各基层单位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先行垫付实际发生的相关安置费用, 到月底或年底定期汇总当期实际发生的离职人员安置费用, 由省分公司财务部门根据相关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后统一拨付相应的离职员工的安置费用。

(二) 职工安置费用的管控手段

企业重组后的职工安置费用是保障离职职工正常生活的重要手段, 企业在职工安置费用的使用上要通过一定的管控手段来保证其合法法规, 避免个别人员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通常的做法是集团公司每年通过委托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专门针对各地方子公司的职工安置费用的使用进行审计, 从而杜绝相关问题的发生, 以及即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 保证企业重组产生的职工安置费用专款专用, 真正地用于保障离职员工的正常生活。为了保障职工安置费用被合理地使用, 各地方子公司应该根据公司章程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离职员工福利补贴标准和活动经费标准。比如:离职退休人员的每月活动经费就可以按照制定的退休员工活动经费的标准执行。除了经常性发生的活动费用使用相关标准外, 关于职工安置费用产生的一些日常细碎的开销, 各地方子公司应该做好相关的财务记录, 保留原始单据, 并由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审核签字后, 每年可以定期向上级部门申请报销。在报销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 确保费用报销的合理和高效。比如:子公司在向上级公司申请报销的时候, 上级部门除了财务部要负责实际费用发生的真实性外, 人力资源部门的审核也是必要的, 这样就能够各部门相互印证, 协调配合, 同时又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义务, 使得工作更加高效。

(三) 探索职工安置费用的多种支付形式

一般对于企业重组过程中相关职工安置费用的支付形式并没有明确的法律限制, 而对于不同离职人员的性质, 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支付手段来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对于离职员工的安置费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债权和股权三种方式。对于一次性支付的安置费用, 企业在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建议选择现金支付, 这样可以解决后续管理上的很多问题, 同时, 国家相关政策针对一次性离职补偿还有免税的优惠, 对于职员本人来说也是一项优惠。针对少数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采用股权支付的方式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从法律规定还是企业实践来看, 都不建议将股权支付作为一项普遍的支付手段来使用, 原因在于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不利于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在企业重组后资金有限的条件下, 可以选择债权的方式支付职工的离职安置费用, 但是必须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

(四) 加强职工安置费用的保全管理

企业重组有关的职工安置费用关系到千万名职工的切身利益, 倘若安置费用管理不当, 产生损失, 轻则影响离职员工的生活水平, 重则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甚至是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很多企业都在计提了相应的职工安置费用后, 自觉签订了《企业重组职工安置费用》的保全合同, 通过企业财产抵押的形式, 保证了职工安置费用的保全, 该合同一般由员工代表参与, 约定保全的职工安置费用的总额和偿还期以及方式, 并报经相关政府部门备案, 实现企业重组后职工安置费用的合同保全。在每年支付完相关的职工安置费用后, 企业重组后职工安置费用总额相应减少, 此时就需要对原保全合同进行相应的变更, 在当事人的参与下根据最新的情况签订职工安置费用保全合同的附件, 同时与原件一起交由相关政府部门备案保存。同时, 在职工安置费用保全期间内, 公司不得将保全资产进行任何形式的抵押或担保, 除非经职工大会投票三分之二赞成同意后方可, 同时抵押结束后, 应该及时恢复职工安置费用保全。

四、结语

企业重组产生的职工安置费用的财务管理问题既是我国一项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我国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要社会问题。我国相关部门针对企业重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安排, 同时企业重组后的职工安置费用问题也不是一次性可以解决的, 它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相关企业应该在各规章制度的指引下, 切实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充分计提职工安置费用, 妥善解决离职员工的生活保障问题, 同时做好相关安置费用的保全和财务管理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企业重组后的平稳过渡, 保障离职员工的根本利益, 维护社会的稳定, 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洪忠.申丰镐.企业重组中退休预提费用的精算分析[J].保险研究.2014 (07)

篇4:如何安置军工破产企业职工?

主要难点

特殊工种鉴定难。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军工企业职工从事特殊工种的原始档案记载存在不完整和不规范的问题,而地方劳动保障部门对特殊工种的鉴定是以原始档案为依据的,这样就会出现同样是在一个班组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档案记载完全的就被认定从事了特殊工种作业,不全的则未被确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自然会引起职工对认定工作的不满,影响企业的稳定。以某军工企业职工血吸虫病鉴定为例,因认为鉴定结果有失公平,这些职工就集体上访,围困厂领导和清算组同志,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职工一次性安置难。根据中办发[2000]11号文件规定,职工一次性安置费是以企业所在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3倍计发。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军工企业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水平较低,约为7000元左右。因而,职工个人所得安置费较低,普遍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愿意选择自谋职业;特别是停薪留职外出打工人员,不愿“买断”,宁愿继续停薪留职,不要一分钱,也要与企业保留劳动关系,从而给职工一次性安置工作增加了阻力。

职工住房“两贴”补偿难。有些军工企业由于经济效益差的原因没有执行“两贴”,现在如果企业破产,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其住房“两贴”将再也没有机会得到补偿。因此,这部分职工要求按房改政策给予适当补偿。特别是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用的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他们强烈要求在企业破产后给予一次性补偿或享受异地安置政策。

社会职能及其人员移交难。由于中央财政补贴费用较低,地方财政又十分紧张,地方政府全部接收企业办社会职能单位和人员比较困难,地方政府虽然表示愿意接收部分职能单位如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等,但移交条件较高,而且政策和待遇也有差异。如:某破产军工企业子弟学校教师移交后可以享受地方学校(事业单位)工资待遇,而职工医院的移交则要求其自负盈亏。这些将要移交的单位领导和职工思想状况比较复杂,有的表示愿意移交,有的则反对移交。特别是地方政府提出资产可以全部接收,人员则要根据行业定编实行部分接收,因而使不同移交单位的职工互相攀比,工作不安心,有怨气。

重组竞聘操作难。一些军工企业建厂时间长,内部各种关系复杂。职工非常关注重组招聘的方式方法能否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重组时能否上岗?重组后的岗位待遇与以前有何区别?特别是一些只能从事简单工作的普工和下岗多年的工人,他们对工厂现有工作岗位的性质、职责不熟悉,认为竞聘明显处于劣势,同等条件下参加竞聘很不公平,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激发深层次的矛盾,影响企业的稳定。

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难。军工企业破产后,重组企业就业岗位少,加之企业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且当地经济不发达,就业渠道窄,一些职工没有能力自谋职业,参加重组又未能竞聘上岗,则产生大量的富余人员。这样,一方面会增加重组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没有班上,一些困难家庭或弱势群体将无生活保障,潜伏着极不稳定的因素。

主要对策

依靠政策引导,加大宣传和思想工作力度。军工企业破产政策是国家根据军工企业改革和脱困的实际制定的,带有全局性的政策,不可能因为某个企业和某个职工的问题而改变政策。作为破产企业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来解释。一方面,企业党政班子成员要按照“同吹一个调”的要求,对基层单位的动员和职工群众的上访,坚持以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为主要依据进行政策宣传和解释。每当一项大的工作或一个具体实施方案贯彻之前,企业应召开各单位负责人会议,做好会议动员和解释,并提出具体要求,然后由各单位向职工传达贯彻;职工群众来访时,接待室的同志负责政策咨询和收集反馈群众意见,厂务会则结合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提出的意见对工作及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政策宣传出现偏差,避免职工之间相互误传,企业还应及时组织编印《国有企业破产政策法规汇编》和《企业破产宣传提纲》,用于指导基层单位的宣传发动工作,统一宣传口径。

在企业破产重组过程中,要制定并实施破产重组期间思想政治工作预案及治安防范措施,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加强与职工的思想沟通,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如湖南白云家用电器总厂作为全国首家成功实施分离破产的军工企业,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了一套创新破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即“五不”、“六法”,即:坚持不瞒、不哄、不压、不躁、不让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所谓“六法”,即:运用舆论引导法、利弊分析法、开渠放水法、以身作则法、纪律约束法、虚实结合法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工作,确保企业破产重组工作的顺利进行。

依靠政府支持,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沟通。企业办社会职能的移交,离退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确定,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关系的接续,企业治安稳定等等,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军工企业在实施破产过程中,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渠道,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沟通。

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及时向地方政府汇报企业破产工作进展情况和企业发展情况,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如:兵器装备集团公司2000年5月在成都召开资产债务重组工作研讨会,湖南白云家用电器总厂邀请了怀化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债权银行负责人参加;2001年9月初,国家经贸委召开企业破产项目专题会议,该厂又邀请了怀化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参加。得到了地方政府、债权银行的全力支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为企业破产项目顺利获得国家批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及时报告。就企业破产工作的组织领导、社会稳定、政策衔接、社会职能移交等问题向地方政府提交专题报告和建议,寻求解决办法,争取政府的支持。

三是专题研究。请政府出面,协调解决企业破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落实和衔接有关政策。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协商后达成的共识,一定要以会议纪要或正式文件的形式来体现,以作为实际操作依据。

依靠民主决策,让职代会参与讨论。破产企业应依据国家有关国有企业破产劳动保障政策,在清算组的具体指导下,尽快制定企业破产职工安置方案,并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采取先易后难、分批操作的方法,加强政策引导,开辟多种渠道,积极稳妥分流安置职工,以确保企业所有职工安置到位。

安置有很多种类,应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政策型安置。进入破产法律程序后,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劳动部门的联系沟通,重点做好从事特殊工种人员的鉴定,做好符合政策性提前退休、退养条件人员的普查、登记造册及其手续的办理工作。

移交型安置。在全面开展企业办社会职能单位的人员、资产清理以及土地界定工作的基础上,企业应坚持整体移交,成熟一个移交一个。

重组型安置。企业可以聘请专业咨询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帮助设计改制重组方案、薪酬体系以及绩效考核体系。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组,按照先中层管理人员、再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后工人的顺序,采用笔试、面试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全员竞聘上岗工作。

自主型安置。破产企业一方面应鼓励职工自谋职业,核发一次性安置费;另一方面应统一自谋职业合同文本,规范自主型安置工作。

开发型安置。对破产企业的资产经评估作价后,以安置费的名义置换给职工个人或集体,组建独立的经济实体,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综合型安置。对未被以上五种方式安置的职工,由重组的新企业托管;或协议保留劳动社保关系;或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暂时托管,并通过转岗培训、职业介绍等多种形式,逐步分流。

篇5: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

【颁布日期】:19930420 【实施日期】:19930420 【文号】:国务院第111号令

第一条为了妥善安置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安置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中的富余职工,应当遵循企业自行安置为主、社会帮助安置为辅,保障富余职工基本生活的原则。

第三条企业安置富余职工应当依照本规定采取拓展多种经营、组织劳务活动、发展第三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和其它措施。

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应当指导、帮助和支持企业做好富余职工安置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和完善劳务市场,开辟社会安置渠道。

第四条企业为安置富余职工而兴办的从事第三产业的独立核算企业,自开业之日起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五条企业开办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应当承担安置本企业富余职工的任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在资金、场地、原材料和设备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六条企业组织本企业富余职工依法兴办的独立核算企业,可以承担本企业中原由外单位承包的技术改造或者劳务项目。

第七条企业可以对富余职工实行待岗和转业培训,培训期间的工资待遇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八条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并报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企业可以对职工实行有限期的放假。职工放假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

孕期或者哺乳期的女职工,经本人申请,企业可以给予不超过二年的假期,放假期间发给生活费。假期内含产假的,产假期间按照国家规定发给工资。

第九条职工距退休年龄不到五年的,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已经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地方,企业和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的职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视为工龄,与其以前的工龄合并计算。

第十条职工可以申请辞职。经企业批准辞职的职工,在办理辞职手续时,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一次性生活补助费。

第十一条按照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规定发放的生活费在企业工资基金中列支,生活费标准由企业自主确定,但是不得低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

第十二条企业因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必须裁减职工的,对劳动合同制职工,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合同没有约定的,企业对被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按照其在本企业工作的年限,工龄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标准工资的补偿费。

第十三条各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富余职工的社会安置和调剂工作,鼓励和帮助富余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企业之间调剂职工,可以正式调动,也可以临时借调;临时借调的,借调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由双方企业在协议中商定。

第十四条富余职工由企业自行安置有困难到社会待业的,在待业期间,依法享受待业保险待遇。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创造条件,帮助职工再就业。

第十五条企业依照本规定兴办的独立核算企业安置的职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新办企业的职工人数和经济指标的统计范围。

第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十七条本规定由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篇6: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样本

(一)职工安置。

1.改制企业(以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即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等于或小于50%的企业为例)依据《劳动法》、省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6〕25号)等文件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金。

解除职工人数为××名,其中安置到改制后企业的××名,分流到社会的××名。

2.经济补偿标准和支付办法。

(1)企业按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省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分流安置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6〕25号)等文件的规定,对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按职工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按单位正常生产(工作)情况下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计算。其中,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本企业月平均工资计发,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职工月平均工资或企业月平均工资高于单位所在地上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按单位所在地上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标准计发。如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除经济补

偿金外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

(二)离岗退养人员安置。

1.改制前原已办理离岗退养人员××名。

2.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经企业与职工协商一致,办理离岗退养的职工××名。离岗退养期间,企业依法发放生活费,企业和离岗退养人员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达到退休年龄后企业为离岗退养人员向社保经办机构申请养老保险待遇(其中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其内退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费××万元,社会保险费××万元,共××万元,可从国有净资产中支付)。

四、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

职工安置方案经××年××月××日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通过,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决议(可参考《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参考样本》)及相关资料附后。

五、有关事项

方案中有关条款如与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相违背的,以国家、省的有关政策规定为准。本方案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查批准后方能实施。

备注:企业或其主管部门应提交的材料:

1.企业主管部门请求劳动保障部门对职工安置方案进行审核的公函,没有主管部门的由企业直接出具公函;

2.职工安置方案(含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服务实施方案及退休

人员移交街道管理服务备案表或依托企业管理备案表);

3.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审议资料,包括企业职代会或职工大会的签到表、会议记录以及投票结果、会议决议;

4.其他对职工安置有关情况进行补充、说明的资料;

篇7: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职工安置

国有企业改制仍为国有控股的,原则上劳动合同继续履行,不支付经济补偿。

随着国有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有进有退,涉及的重组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引入非国有资本以及解散清算等关停并转方式,也包括整体上市、上市公司收购、重大资产重组等国有资本化证券化行为。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安置是改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直接关系到改制是否能够顺利、成功地进行。

独特性

国有企业改制与非国有企业股权转让相比,在职工安置方面存在重大的区别,其独特性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国有产权转让与职工安置补偿之间的关系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换言之,股权转让或者股东变更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用人单位不需要对劳动者进行任何补偿。

企业产权转让的实质通常是股权转让,如果不考虑国有企业的性质,根据《劳动合同法》的上述规定,改制企业不需要对劳动者进行任何补偿。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及其历史原因,如果转让国有企业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则需要对职工的国企工龄进行买断,向其支付安置补偿费用。

——职工安置补偿费用的承担方式

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财企[2009]117号《通知》”)规定,企业重组过程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给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经济补偿,以及为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职工一次性缴付的社会保险费,按照《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第六十条规定执行,其中产权转让的按财企[2009]117号《通知》第七条规定执行。

《企业财务通则》第六十条规定,企业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或者安置费,由企业承担。

但是,产权转让过程中产生的安置补偿费用的承担不适用《企业财务通则》第六十条规定,应特别适用财企[2009]117号《通知》第七条规定,即企业重组涉及产权转让的,应当支付、缴付或者预提的各项职工安置费用,在资产评估之前不得从拟转让的净资产中扣除,也不得从转让价款中直接抵扣,应当从产权转让收入中

优先支付。对已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预提的职工安置费用余额,在资产评估之前应当调增拟转让的净资产。

判断标准

国有企业改制包括将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或者将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为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或者非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或者将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改制为非国有资本控股公司。

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以及上海市国资委《关于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的意见(试行)》的规定,国有企业改制仍为国有控股的,原则上劳动合同继续履行,不支付经济补偿。

转让国有企业产权导致转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对职工进行安置补偿,并附送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职工安置方案的决议。

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的规定,职工安置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人员状况及分流安置意见;职工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及重新签订办法;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支付办法;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拖欠职工的工资等债务和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处理办法等。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劳动关系处置中,职工安置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由改制后企业继续履行与职工的劳动合同,无需向职工支付安置补偿费用;

——由改制企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并支付安置补偿费用,职工不再留在改制后企业继续工作;

——改制企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合同并支付安置补偿费用,职工与改制后企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继续留在改制后企业工作;

职工安置方案根据不同的改制方式和不同职工的状况确定,考虑的因素包括是否属于国有企业、是否失去控股权、历史上是否安置过、产权交易所/产权经纪公司的态度以及职工的态度等。实践中,有些国有企业建立托管平台,将一些不宜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进行托管,例如工伤职工、退养人员,经与该部分职工协商,将其劳动关系转移至托管平台,不纳入安置范围。

计算标准

国有企业改制涉及职工安置补偿费用的计算主要依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经济补偿的相关规定。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经济补偿中涉及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人,享受如下个人所得税的优惠:

(1)对国有企业职工,因企业宣告破产,从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人,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2)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人,在当地上年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倍数额内,可免征个人所得税。超出部分,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

程序

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企业方可实施改制。

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的召开主要适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和《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等规定。

篇8:企业重组职工安置

一、资产重组税务规划的法律依据

(一) 资产重组不征增值税的法律依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13号) 规定:“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 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 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其中涉及的货物转让, 不征收增值税。”

(二) 资产重组不征营业税的法律依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营业税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1号) 规定:“自2011年10月1日起, 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 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 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 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 其中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 不征收营业税。

(三) 资产重组免征契税或减半征收契税的法律依据。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2]4号) 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止, 公司在股权 (股份) 转让中, 单位、个人承受公司股权 (股份) , 公司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 不征收契税。”同时第三条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 依据法律规定、合同约定, 合并为一个公司, 且原投资主体存续的, 对其合并后的公司承受原合并各方的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第四条规定:“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分设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与原公司投资主体相同的公司, 对派生方、新设方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第五条规定:“国有、集体企业整体出售, 被出售企业法人予以注销, 并且买受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安置原企业全部职工, 与原企业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 对其承受所购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 免征契税;与原企业超过30%的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 减半征收契税。”

二、对《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的简析

(一) 有关职工安置费用的形成

所谓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指的是由于企业内部自身的重组导致相当部分的职工被迫离职, 为了安置离职职工的失业状况, 确保这部分离职人员的生活不受影响, 企业务必要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支付给这些离职人员适当的经济补偿, 同时也要缴纳相关的社会保险费等其他费用。企业在重组的过程中可以从净资产中预先提取有关离职员工的安置费用, 确保符合国家规定的离职人员能够在失业之后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但是我们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与预先提取的费用之间存在着偏差, 因为依据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需要计入企业当前损益, 并且在内部辞退的协议上务必要明确企业离职人员的生活费用要比当地当前的最低工资水平的百分之七十高, 但要低于该企业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七十, 另外还要确保这批离职人员与原先内部辞退的人员待遇是一样的, 不能出现过大的差别。

(二) 连续支付的职工安置费用

企业在处理离职人员的安置费上有两种方式, 其中有一种安排是将已经离职退休的人员交给存续企业来进行集中性的管理。但是在这种方式下, 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是由原企业以货币的方式交给了集中管理的单位。在收到重组企业的安置费用后, 管理单位务必要对离职员工进行长期性的管理, 直到最后一位离职人员离世为止。所以说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同时也是一种连续支付的过程。对于后续支付有关离职员工的安置费用,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的离职人员的性质将其分为三种:内部辞退人员、离休人员、退休人员。针对不同性质的离职人员, 企业所采取的安置费用范围也是有所不同, 但是务必要确保离职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国家也可以加大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可能的情况下为离职人员提供一些过渡性的福利补贴, 确保离职人员特别是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收入水平。

(三) 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实际上很多企业对于有关职工安置费用的安排是比较全面的, 而且也能够严格地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 但是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与缺陷的内部管理与控制体系有关。具体来说, 部分重组的企业对于有关离职员工的安置费用上采取了弹性处理的方式, 不少在职人员在对费用总额进行控制时, 会侵占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另外还出现在开展和组织离休人员安置费用上, 机关离职人员的费用水平是高于普通基层的离职人员。还有就是有些离职人员已经过世了, 但是离职人员的家属没有及时地告知企业, 使得企业仍然发放该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这些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对企业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为了改变这种安置费用财务管理的状况, 要求企业务必要从内部管理和控制上严格地处理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 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三、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与控制方式

(一) 管理流程简析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企业在重组之后, 由总公司来负责离职人员安置费用的账务管理和预先提取, 但是对于离职人员的日常生活管理则交付于存续企业来管理和控制。不管是采取一次性的安置费用补偿方式, 还是采取连续性的安置费用当前计提, 都需要通过总公司来进行统一地发放与计提。其中采取连续性的发放方式需要由下级存续企业对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账务处理进行管理和安排。具体来说, 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安置费用的财务管理中, 主要有省的分公司来进行财务的核算工作内容, 离职人员所在地区的基层部门对这些离职人员进行日常的管理。在支付费用上各个基层的部门可以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先垫付已经发生的安置费用, 等到月底或者是公司年底定期汇总的时候, 省分公司财政部门依据原有的财务资料和数据进行审核, 拨付之前垫付的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

(二) 控制方式分析

前面提到企业重组后支付给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 务必要确保离职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 这就要求企业务必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方式来确保安置费用财务管理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防止企业内部个别人员徇私舞弊行为的出现。一般的做法是总公司会在年度结束的时候委托有关的会计事务所对本公司的各地子公司离职人员安置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调差和审计, 从根本上避免有关问题的出现, 并且尽可能地从中发现问题, 采取积极的手段解决问题, 使得企业在重组的过程中, 实现职工安置费用的转款专用, 真正地将职工安置费用用到实处, 而各地子公司也要依据公司的制度和有关的法律政策来给予合理的福利补贴和活动经费。具体来说, 那些离职人员、退休人员每个月的活动经费需要根据制定的员工经费标准来执行。活动经费不仅要包含经常性发生的项目费用外, 还需要包含一些日常琐碎的事项开销, 在这个过程中, 各地子公司务必要保留好各种原始的单据和资料, 定期向总部申请报销。

(三) 职工安置费用的多种支付途径

我国法律上并没有针对企业重组中职工安置费用的支付途径进行硬性的规定和要求, 因此企业便可以根据离职人员的具体性质, 采取不同的支付途径来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利益的最大化。通常情况下, 职工安置费用的主要支付途径有现金、债券和股权这三种。如果企业采取一次性的支付方式, 那么现金支付的途径便是可行的, 同时也避免了后续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而且我国对于一次性支付的方式有一些免税的优惠政策。但是还是有少数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股权的支付途径, 从国家法律、企业实践上看, 这种途径是不建议的。另外在企业重组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地选择债券这种支付途径, 但是务必要在相关部门批准的前提下执行。

四、结束语

实际上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所产生的财务管理问题是我国当前存在的较大的经济问题, 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有关部门针对企业重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政策和制度上的规定, 同时也明确企业重组后有关职工的安置费用也不能一次性就完成的, 它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需要企业在各种制度规章的指引下保证离职人员的根本利益, 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摘要:资产重组是企业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 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 或对设在企业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包括企业合并和分立、资产剥离或所拥有股权出售、资产置换等公司资产 (含股权、债权等) 与公司外部资产或股权互换的活动。基于此分析, 资产重组从法律形式上看有四种:合并、分立、出售、置换。企业重组务必要要对有关职工的安置做出补偿和安排, 其中便涉及了相应的财务问题。

关键词:企业重组,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秋梅.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分析[J].现代商业, 2015, 21:248-249.

[2]谢兆辉.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分析[J].现代商业, 2015, 17:244-245.

[3].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就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政策答记者问[J].交通财会, 2009, 08:91-93.

[4].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就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政策答记者问[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9, 08:2+1.

上一篇:中滩村环境整治工作总结下一篇:勤勤恳恳驾车人--车管员XX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