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过程中煤炭企业职工安置情况调查报告

2024-04-20

去产能过程中煤炭企业职工安置情况调查报告(精选5篇)

篇1:去产能过程中煤炭企业职工安置情况调查报告

去产能过程中煤炭企业职工安置情况调查报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为五大任务之首。为了解去产能过程中煤炭企业职工安置情况,分析信贷政策支持煤炭企业安置职工的有效方式,通过对我是最大的煤炭企业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查样本选取情况

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始创建于1982年,1997年6月并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2006年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改制上市,成立了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平朔分公司,2008年8月,成立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8月1日,为落实山西省政府提出的“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建设一个集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生态为一体的、具有示范意义的高标准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经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正式更名为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煤平朔集团),注册资本人民币2024565万元,法人代表刘勇,经营范围包括煤炭开采;电力生产;煤炭销售;煤炭、铁路、新能源项目的投资与管理;煤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煤矸石、粉煤灰系列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等。

中煤平朔集团目前拥有国家批复的煤炭资源总量90.86亿 吨,职工12321余人,资产总额640.96亿元。经过20年的发展建设,现拥有安太堡、安家岭、东露天三座特大型露天矿,井工一矿、井工二矿两座大型现代化井工矿,五座配套洗煤厂和三条铁路专用线,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露井联采煤炭企业,平朔矿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动力煤生产基地,已被国家正式列为全国十四个煤炭大基地之一。目前主要成员企业包括山西朔州万通源井东煤业有限公司、朔州平木煤炭加工有限公司、朔州市平朔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小回沟煤业有限公司、山西中煤平朔北岭煤业有限公司、中煤平朔第一煤矸石发电有限公司、山西中煤平朔鑫源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中煤正嘉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山西中煤平朔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山西中煤平朔爆破器材有限公司、山西中煤平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11家公司。

二、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去产能规划

煤炭产销量下滑明显。企业产销量下滑情况及同比增减变化情况。

受煤炭行业持续低迷、下游需求不旺、价格大幅跳水、市场无序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2014年全年商品煤产量8459万吨、商品煤销售量8437万吨,商品吨煤价格约为312.25元/吨;2015年商品煤产量6645万吨、商品煤销量6591万吨;其中商品煤产量较同期减少 1814万吨,商品煤产量较同期减少1846万吨(平朔 集团所生产的商品煤全部由中煤集团坑口买断)。量价齐跌致使公司经营成果出现多年来未有的严重亏损。2015年公司煤炭综合结算价格为244.12元/吨较2014年平均结算价格312.25元/吨下降了68.13元/吨,降幅为21.81%。

2014年煤炭板块占平朔集团公司销售收入的98.63%、2015年煤炭业务占整个平朔集团公司销售收入的98.97%。

当前公司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的格局仍未改变。公司主要依靠煤炭创效,缺乏互补性产业的支撑,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在主业不强,辅业又发挥不了有效支撑情况下,平朔集团2015年1-11月亏损27.33亿元。

企业不良贷款及应付账款情况。

目前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在11家金融机构均有授信,总授信余额248.63亿元,(流动资金贷款118.95亿元,项目贷款54.72亿元,银行承兑汇票5.16亿元,融资租赁55亿元,融资租赁保理4.8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与中信银行发短期债10亿元),企业在各家银行信用良好,无不良贷款记录。

货款回收慢是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产品货款回收缓慢,2015年一季度平朔公司应收帐款达18.38亿元,应收票据6.34亿元,导致资金周转困难。此外,目前企业回收的煤炭销售货款主要为承兑汇票,而企业缴纳各类税费、职工工资、项目建设资金、煤炭发运的铁路运费等都必须现金支付,高额的财务费用造成企业资金压力加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情况。目前淘汰落后产能煤矿2座,煤炭行业去产能规划或初步计划。压减、重组规模及完成时间、拟采取措施方法等。

一是不折不扣落实集团公司关于人工成本管控的总体要求,员工薪酬平均下调15%。

二是着力在严控材料配件成本上下功夫。从“去库存”和“限总额”供需两端同步发力,三是着力在严控外委外包费用上下功夫。一是确定了外包外委费用同比整体降低20%的原则。

新项目推进情况:

2×660MW电厂项目概算投资677303万元,截止2015年底累计完成投资72619.86万元,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99880万元,建设目标为年内完成主要装置的主体结构和锅炉钢架吊装。冬季处于停工期,3月下旬恢复施工。

2×350MW电厂项目概算投资319703万元,截止2015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4927.06万元,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69940万元,建设目标为年内完成地基处理及主要装置基础施工并开始锅炉吊装。冬季处于停工期,3月下旬恢复施工。

劣质煤项目概算投资442184万元,截止2015年底累计完成投资397329.11万元,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23000万元,建设目标为10月份实现系统全面投运。目前正在全力以赴进行系统 4 投料生产的准备工作,力争于3月15日双硝装置试生产,截止到2月末完成投资3678.84万元。

小回沟煤矿(含选煤厂)概算投资369789万元,截止2015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00950.26万元,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65000万元,建设目标为矿建二期工程年内完成,选煤厂工程10月底前完成主要地面工程土建部分,地面工程10月底完成土建并配套开展设备采购及安装。从2月27日起地面工程已恢复施工;井巷工程一直正常组织,工程进度可控,到2月末完成投资5170.86万元。

三、职工分流安置情况

(一)分流安置情况。转岗分流职工的规模、方式、措施等。平朔公司积极推动人力资源优化工作。高度重视关停或减产矿井及相关服务单位富余人员的转岗分流工作,其中转岗分流职工2452人,结合新增业务和外委外包业务退出情况,将通过转岗培训满足新增业务缺员、补充一线紧缺人员、顶替外包退出等方式,实现平稳上岗,保持原煤生产效率稳定。

(二)资金情况。职工安置资金需求的规模、用途,资金投入和缺口等。

四、分流安置中的困难 用数据和事例说明

(一)企业自身投入不足。

(二)财政专项资金方面是否存在补偿方式单一,标准过低; 5 资金到位率较低等情况。

(三)信贷资金投入的障碍,信贷审批有无限制、银行的意愿如何等。

五、建议

在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发力方面提出建议,比如制定完善财政专项资金补贴方式、标准、地方财政配套等;信贷资金支持方面,比如借鉴扶贫再贷款政策,设立去产能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进行贴息等。

篇2:去产能过程中煤炭企业职工安置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解煤炭企业在“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企业效益、富余人员安置状况,了解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安康市对全市“规上”煤炭企业富余人员安置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组织实施

按照省局《“规上”煤炭企业去产能富余人员安置情况专项调查》要求,安康市于2016年12月8日至12月25日对全市2016年“规上”煤炭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调查对象:安康市“规上”煤炭企业共有15个,其中2个于2016年初停业关闭。实际去产能富余人员安置情况专项调查的单位有13个,分布在汉滨区、紫阳县、平利县、镇平县4个县区。

(二)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即将调查问卷发放到被调查企业,正常经营的13家调查问卷已全部收回,问卷回收率100%。

(三)调查内容: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调查企业的基本信息、富余人员分流工作面临的难点及煤炭企业、政府采取的促就业措施及效果等26项内容。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了安康市正常经营的13个“规上”煤炭企业,单位类型均为其他企业。其中:年末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有10个,100人以上的有3个;去产能后富余职工人数共有370人,已安置115人。

从去产能工作对企业的影响看,整体影响不大。选择“影响一般”占53.85%,“影响较小”占15.38%,选择“影响较大”的占30.77%,近三分之一。有去产能计划的企业占53.85%。再就业中,最好安置的富余人员是技术员,最难安置的富余人员。23.08%的企业认为最好安置的富余人员是技术员;认为最难安置的是采掘一线职工和伤残病人员,分别占46.15%,占30.77%。

(二)富余人员分流工作面临的难点

1、去产能过程中,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选择“资金问题”的占38.46%,“新的产业效益增长点难以形成”的占23.08%,“人员安置”的占30.77%,“融资难”的占15.38%。

2、去产能过程中,企业最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选择“政府直接给予资金补助”的占38.46%,希望政府帮助企业转型、给去产能企业的优惠直接落实到企业和政府减免有关税费的均占30.77%,“帮助解决富裕人员安置”的占15.38%,“出台政策帮助解决融资问题”的占7.69%。

3、去产能过程中,企业感觉难度最大的问题。排在首位的是“产业单一,去产能后发展方向难于确定”的占53.85%,其次是“存量资产盘活难度大”占38.46%,选择“企业遗留包袱沉重”的占15.38%,“富余人员不好安置妥当”的占7.69%。

4、去产能后,富余职工在转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分流人员技术较单一,转行有难度”的占38.46%,“分流人员年龄偏大,重新择业困难”的占30.77%,“长期从事井下工作,不适应外部其他工作”的占23.08%,“新工作就地安置难度大,兼顾家庭难、创业和转型缺少资金和平台,顾虑大”的占15.38%。

5、富余职工年龄在“45-55岁”的占53.85%,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分别占46.15%和38.46%。

(三)煤炭企业、政府采取的促就业措施及效果

1、去产能过程中,本企业在培育新增长点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选择“暂时没有好的措施”的占38.46%,“因地制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企业”的15.38%,“发展多元化创收模式”的占7.69%。

2、企业采取的富余人员安置及再就业方面的措施。选择“内部待岗,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生活费”的占23.08%,“联系其他企业,实施‘走出去’,帮助职工再就业”的占15.38%,“裁掉企业临时工等,用来安置富余职工”的占7.69%,“企业未来增加其他经营项目,安置富余人员”的占15.38%,“暂无办法,多数富余职工仍在待业”的占30.77。

3、本企业富余职工最愿意接受的再就业安置方式。选择“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占30.77%,“联系其他企业,实施‘走出去’,帮助职工再就业”的占30.77%,“安置到本企业其他部门”的占7.69%。

4、尚未安置及再就业的这部分职工,采取的措施。选择“保证大部分发放生活费”的占7.69%,“没有基本的生活费”的占46.15%。

5、政府出台有关促就业措施,是否对富余人员有所帮助。选择“有一定帮助”的占7.69%,“帮助甚微”的占30.77%,“没有帮助”的占15.38%。

6、富余人员对岗位安置的要求。选择“收入最重要,如果收入提高,愿意劳务输出到外地同类型单位”的占38.46%,“希望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尽快适应和走入不同行业的新工作”的占38.46%,“想自主创业,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的占7.69%。

7、企业对政府在富余人员安置中相关政策和服务的期盼。选择“希望公益性岗位更多地向困难家庭或困难员工倾斜”的占38.46%,“在当地提供更多就业选择,便于照顾家庭”的占7.69%,“给予企业更多的税费优惠政策”的占30.77%,“扶持资金或者政策直接落实到去产能企业”的占53.85。

8、去产能政策实施后,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的积极变化。选择“销售环境改善”的占15.38%,“时间短,效果尚不显著”的占84.62%。

9、去产能政策实施后,企业的盈亏状况。选择“盈利减少”的占46.15%,“由亏损转向盈利”的占15.39%,“亏损减少”的占38.46%。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方面产业单一,资金不足、去产能后发展方向难于确定、存量资产盘活难度大是去产能过程中企业的最大问题;富余人员因技术较单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而导致安置困难加大,对他们的正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一是去产能后部分富余人员安置有困难,年轻人离开企业后相对好找工作,但对煤炭企业而言也流失了中坚力量;另一部分年龄稍大的,由于长期在矿上从事重体力劳动,有的身体已经难以适应其他生产企业的高强度劳动,又缺少其他生存技能,同时不少企业对招聘员工有年龄限制,这就导致了这些年龄偏大的工人很难找到工作,对他们的正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煤矿工人大多技术单

一、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再就业时选择空间有限,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是很多煤矿想转型但是没有资金和技术支持。由于税费负担和社会负担沉重,且煤炭行业低价微利,企业自身缺乏积累,财力有限;煤炭企业技术的单一性和传统型,企业缺乏转型的技术支撑,这些都造成了企业想转型却有心无力的状况。

四、建议

1、加强培训,增强劳动技能,实现再就业。随着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富余人员实用性职业技能水平,帮助去产能富余人员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2、争取专项资金和相关政策扶持,引导个人自主创业。建议一是积极宣传创业政策,激发富余人员的创业激情;二是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可通过开展创业培训服务,提高富余人员创业能力以及有效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额度,提高资金发放效率,解决富余人员的实际困难;三是积极为富余人员制定科学的创业引领计划,帮助富余人员成功创业,提高创业成活率。

3、公益性岗位向困难家庭或困难员工倾斜。建议市(县)对去产能富余人员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保证零就业家庭有公益性岗位兜底。

篇3:去产能过程中煤炭企业职工安置情况调查报告

2016年10月20日06:30 第一财经日报

今年三季度,当“关高炉”“停煤矿”的战报频频奏响之时,相关企业的职工安置进度却有些落后了,与去产能的速度形成了“剪刀差”。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自从国务院8月中旬派出督查组进行专项督查后,各地去产能进度明显加快。但受到资金不足等诸多难题掣肘,一些企业的大门虽然关上了,职工安置方案却迟迟未能出台。

据初步估算,今年安置钢铁、煤炭行业在化解过剩产能中的分流职工,涉及80万人。人往哪里去,是个难题。

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然而,去产能过程中的隐性失业人员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因此并未纳入失业统计之中,未来他们的去向将成为影响城镇失业率的重要变量。

李克强总理在18日召开的振兴东北的会议上表示,要保就业保民生,政策和财政资金向促进就业和保障养老金支付倾斜,兜牢民生底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先停工后安置

煤炭和钢铁领域的去产能行动今年2月启动,截至7月末,分别只完成了目标任务的38%和47%。在国务院的安排下,从8月22日开始,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部际联席会议组织10个督查组赴各地督查去产能进度落实、产能实际退出、信息公开、职工安置等八大问题。

经此之后,各地去产能的进度明显加快。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日前表示,截至9月底,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80%以上,相关部门正在核实进度具体数据并将尽快公布。

然而,很多地方去产能只是做到了企业停工,职工安置的进度远远落后于上报的“去产能”的进度。

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安置进度都已过大半,为去产能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部分企业退出职工在省级和市级社保关系的转移中遭遇“卡壳”,一些地方政府仍未执行“公益性岗位托底”的安置政策等,增加了职工安置分流的难度。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此前估算,煤炭、钢铁两个行业在化解产能过程中将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包括煤炭系统130万人和钢铁系统50万人。而新华社则报道称,今年安置钢铁、煤炭行业在化解过剩产能中的分流职工,涉及80万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一位政府部门人士处了解到,现在地方政府在职工安置问题上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宁愿延后进度、延迟出台安置方案也不愿冒进,一些原计划三个月完成的方案可能会延迟到半年或是更长时间。

地方经济决定安置进度

资金不到位是职工安置方案难出台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家七部委关于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不落实保障资金就不能出台安置方案。

财政部今年6月对外公布了《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地方和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给予奖补。专项奖补资金规模为1000亿元,实行梯级奖补。其中,基础奖补资金占资金总规模的80%,梯级奖补资金占资金总规模的20%。专项奖补资金由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统筹用于符合要求的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今年8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当时,已有307亿元下达到地方和企业,另外还有20%左右的后续奖补资金。

“虽然中央设立了1000亿元奖补资金用于职工安置,但这些资金要求地方配套,经济好的地方能够配得起,经济不好的地方资金配套也有很大困难。”上述人士表示。

从目前完成职工安置的大型企业来看,基本上补偿标准都是比较高的。以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杭钢集团为例,从2015年8月24日到2016年1月22日,仅用了150天就完成了半山钢铁基地1.2万人的分流安置工作,其中包括清退了3000多名劳务派遣工,分流安置了近9000名正式员工。

财政奖补资金到位慢也是地方难以落实安置资金的因素之一,但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职工安置遇到困难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在过剩产能行业高度依存型地区。

在经济情况较差的东北地区,由于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行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占比很大,许多其他产业也往往是钢铁、煤炭产业链上的延伸产业,钢铁、煤炭等行业近年来的持续低迷已使得东北地区的财政入不敷出,难以拿出足够的配套资金来用于职工安置。

政府应“托底”

在去产能企业中,特别是一些国有老企业,有的职工干了一辈子,有的全家都在一个企业工作,如今产能减了,岗位怎么减、工人到哪儿去?新华社时评曾表示,这不仅是各级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难题,更是职工全家的大事难事。如何帮扶分流职工解决再就业等问题,不仅事关化解过剩产能的顺利推进,更事关职工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政府的职责主要是“托底”。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建议,中央财政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向职工安置任务重且经济欠发达地区适度倾斜。在安排中央专项奖补资金时,更多考虑企业经营情况、安置人数和安置难度等方面,重点支持困难地区、行业和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事实上,有关部门在制定安置职工政策时,也都秉承了“兜牢民生底线”的原则。例如,“对符合条件人员可实行内部退养”、“要运用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帮扶”。如果这些政策措施能够做实做细,相关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将最大程度减轻分流职工的阵痛。

在10月19日举行的2016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表示,三季度工业领域中的一个变化是钢铁价格和煤炭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工业企业的利润有明显好转,尤其是钢铁企业和煤炭企业的利润有好转,对于一些即将淘汰的企业确实充满着诱惑力。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也存在着“挺一挺”想法,希望能够熬过钢铁和煤炭价格低迷的时期,与职工共渡难关。企业经营者担心如果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一旦经济回暖,企业可以再开工的时候,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人。

篇4:去产能通过四种渠道分流安置职工

时政新闻人民网-人民日报白天亮2016-03-25 07:30 我要分享

1本报北京3月24日电(记者白天亮)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积极稳妥做好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工作,通过企业内部挖潜、转岗就业创业、允许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托底等渠道分流安置职工。

化解过剩产能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可能造成一部分职工分流安置。据初步统计,煤炭系统涉及约130万人,钢铁系统涉及约50万人。

记者了解到,企业内部挖潜,即鼓励企业依托现有的场地、设施、技术,开辟新的就业岗位,内部分流安置一批富余人员。国家将通过加大援企稳岗补贴、鼓励企业吸纳补贴等政策落实,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更多选择内部安置。促进转岗就业创业,将启动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普遍开展转岗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增强失业人员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国家将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允许内部退养,即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再就业有困难的职工,职工本人自愿,企业同意,可实行内部退养,由企业发放生活费,并缴纳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费,达到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公益性岗位兜底,是对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对确实难以市场就业的大龄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

篇5:去产能过程中煤炭企业职工安置情况调查报告

四举措,做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关停后职工的安置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取四举措,全力做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关停后职工的安置工作。一是建立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意见》,准确掌握3户关停企业、438名下岗失业职工的新动态和新情况,对安置任务重、稳定压力大的企业实施了重点监控。二是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劳动监察大队深入一线,指导关停企业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清偿拖欠工资等债务,及时化解劳动纠纷。三是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继。建立关停企业下岗失业职工社保关系接继“绿色通道”,做好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的一次性清缴工作,切实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向符合条件的31名下岗失业职工发放546.7元/月的失业保险救济金。四是促进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将关停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促进范围,落实促进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优惠政策,多途径、多渠道安置下岗失业职工。

上一篇:变电值班员技师报告下一篇:刘濯源思维导图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