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选择的论文

2024-04-15

规避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选择的论文(通用8篇)

篇1:规避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选择的论文

1 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票据结算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形成了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的支付方式。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数量的日趋上升,以结算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给银行带来了诸多风险。

(2)会计核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是指由于会计核算诸多环节失控所带来的种种风险。主要表现是未按规定程序操作现金业务形成短款风险,虚假列支造成银行利润不实的风险。

(3)会计监督风险。会计监督风险是指由于金融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而造成的风险。有一些金融机构只要求存款规模,讲究信贷管理,却忽视和放松会计监督。

(4)联行风险。联行往来是银行间资金划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联行核算手续不严密,因错发、漏发、延发联行报单等失误行为,而造成银行资金的直接损失。

(5)会计人员风险。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或在执行会计制度过程中发生人为偏差、违规操作,或因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使金融机构资金财产遭受损失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2 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如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等等。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涌入。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各地金融机构剧增,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银行会计风险日趋增大。

(2)金融管理模式不完善。在宏观管理上,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不够,缺乏相应制度;在微观管理上,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不严。从会计岗位设置来看,缺乏应有的相互制约,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如:任意开立账户、重要空白凭证及印押证保管不善、支付凭证审查不严等,这些均为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较低。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增长较快,在短时期内吸收了大量的会计工作人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会计人员受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侵蚀,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参与犯罪,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 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措施

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加强会计内部管理,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1)建立健全内控机制,有效防范会计风险。按照“规范化原则、授权分权原则、监督制约原则、账务核对原则和安全谨慎原则”,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授权控制制度和职务分离制度”,为防范风险打下治本的基础。及时发现、查处违章违纪操作现象,把风险和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2)完善会计核算事后监督机制。根据《会计法》和金融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需要,在内部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会计行为再监督机制。围绕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等内容,引导会计行为规范化,使会计工作有法必依、有章必循。

(3)建立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随着会计行为风险的日益增加,有必要在电子化网络的基础上开发预警系统软件,将预警与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在核算数据录入的同时,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跟踪分析。通过会计定出预测技术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现有效监测。

(4)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宣传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促进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以增强会计工作的科学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完善激励机制,奖优罚劣,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强化金融监管,造就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监管法规体系,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统一的约束力。二是要完善金融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竞争准则,严格防范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三是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监管。监督其强化内部控制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内部各项风险管理制度的贯彻实施,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四是加大处罚力度,重点抓整改,坚持做到一事一落实。通过强化金融监管,净化金融市场,形成“公平、公正、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确保金融秩序的持久稳定。

参考文献

[1]@温显红.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企业经济,.

[2]@苏友维.银行会计风险及内控体系的建立[j].特区经济,.

[3]@魏许莲.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金融风险[j].中国管理信息化,.

篇2:规避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选择的论文

2.会计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建设亟待完善。作为企业来说,是否具有完善的会计风险管理体系是规避金融风险的有效对策之一,如果反其道而为之,则会产生上述诸多会计管理风险的表现形式。为切实发挥其作用,要实现企业收益合理分配,首先构建起会计风险监管体系,并根据实际需求予以优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管理风险规避体系的完善,但是,就目前来说,其独立性建设亟待加强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过程控制阶段。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体系是为了防止会计业务与预算相背离的一个主动预警的体系,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可以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及时预测、主动纠错的手段,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实效。但是在具体的监管中,会计人员不具有独立的独立监管权,从而使得过程监管只能是处于形式化的发展状态,无法实现过程监管的实效化发展。二是机构的设置。一些企业低估会计风险管理体系所发挥的作用,在机构的设置上并未将其作为独立监管机构单独予以设置,即使有的企业设置了相关的机构,但是却存在职责不明、权力不够的问题,从而导致其处于“名义监管却无实权”的尴尬境地。

3.会计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建设不能满足需要。会计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建设是目前我国企业所面对的主要的风险因素之一,在其业务经营的过程中,会计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建设如果高度重视自己岗位上的会计风险管理管理,就会在会计风险管理岗位上强化自己的职责,注重对自己相关的部门与人员实施有效的会计风险管理监管,并将落实各项会计风险管理要求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这一会计风险管理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必然会使得企业的会计风险管理管理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在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各岗位的管理人员与相关从业人员无法履职,相关制度落实总是存在一定的漏洞,从而使得企业会计风险管理面临诸多风险。这主要表现在目前一些会计风险管理岗位人员技术水平低下、实际的从业经验不够往往就会直接导致个人的会计风险管理职责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履行,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增加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难度。

4.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信息沟通。我国企业目前缺乏专门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机构,不同部门的会计管理风险规避制度往往是由本部门来制定,其执行也是具有部门化的特点,这就导致我国企业的会计管理风险规避就存在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内部控制制度整体性和协调性极为匮乏,再加之上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和信息沟通,从而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的会计管理风险规避的制度规范在具体的执行实践的过程中互相打架,这就使得制度的落实难以有效发挥其控制作用,以致会计管理风险规避制度的落实只是流于形式。

二、我国企业会计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1.强化会计风险规避管理意识。我国的企业的发展还处于低级的阶段,其从业人员对于实施全面的会计风险规避管理还处于认知的阶段,为有效实施企业的会计风险规避管理,就应该强化管理者与员工的风险规避优先性的意识,即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落实国家、行业的会计管理风险规避的各项制度规范,同时强化企业文化在会计风险规避制度建设中的渗透力,并将其作为自己履行职责的基本前提。

2.提高会计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正如前文所言,制度的建设是强化会计风险管理的基础,为达此目的,就要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根据市场变化的实际情况与自己企业的主要具体的实际发展水平相结合,对现在的企业的业务实况作出全面的梳理,从而使得制度的制定更具有实践性,具体来说,则是要建立长效化的会计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同时要明确各岗位的主要的职责,并以此作为考核奖惩的主要依据。

3.完善会计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建设。强化培训是合理规划会计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建设有效手段。培训,可以使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员工成长,或是提高员工会计风险管理操作技能,或是提高员工理论知识,或是增强会计风险管理员工的质量意识,或是使会计风险管理员工了解企业企业的文化,提高凝聚力。开展着实有效培训是可行之道。

4.健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内部构架。对于企业的会计风险管理实践而言,完善的内部组织架构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这是抵御风险,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基于此而言,企业就应该切实按照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的相关规定予以落实内部组织架构建设的具体任务,针对企业在内部组织架构建设方面所存在的“只建设不落实”的问题,注重制度的落实,即以公司制的构建为契机,明确各部门、各相关人员的基本职责,尽力做到“依法办事、各司其职”。

三、结语

篇3:规避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选择的论文

关键词:外贸出口企业,汇率风险,交易风险,规避对策

1外贸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及其生成机制

1.1汇率风险的基本内涵

汇率就是不同货币之间的一种比值关系,是一种相对性的价格比例。一般而言,影响汇率的因素主要是形成汇率的各种因素,即一个经济体的整体物价水平和其国际收支情况,还有一国的利率高低情况等,而这些因素是不确定的,是随着市场的变动而变动的,由此也决定了汇率的不确定性,即汇率是存在风险的。汇率风险也被称为外汇风险,这是相对本国而言的,其内涵就是一个经济体或个体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因外汇汇率的波动而可能遭受本币价值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

1.2服装出口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的形成原因

汇率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货币之间的比值的变化所带来的产品成本的变动,就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而言,当人民币及本币升值时,该类型的企业继续采取价格优势的竞争策略的主要影响就在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汇率结算风险。因为目前我国服装出口企业的原材料主要是从国内市场获得的,而成品将会销往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了企业采购原材料的成本,即企业的基本成本提高了,由此也减少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人民币升值就是汇率的直接变动,由此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润降低的结果就是汇率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服装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的基本类型分析

2.1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经济组织在用外币计值结算的国际经济交易中,在一个期间内 ( 合同签订之日起到债务清偿之日止) ,由于本币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导致在此次结算中本币价值出现波动的风险。此外交易风险还是一种流量风险,因为其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由于一项外贸交易会有一个周期,时间的长度增加了风险的持续性。所以外贸出口企业在进行外币结算或收款时, 都会出现交易风险,企业在进行外贸结算时需要注意交易风险的防控。

2.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对企业的产销数量、价格、成本等产生影响,从而使企业的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动的风险。由此可见,经济风险就是一种对企业现金流价值的可能性影响的风险,企业产品的预期价格和销售数量是影响该风险大小的主要参考因素。所以,从未来的角度考量,经济风险是一项长期性的风险,而交易风险大多是一次性的,由此可见经济风险的风险系数要大得多。

2.3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也被称作折算风险,其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会计处理时,资产负债表中某些以外币计量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在折算成以本国货币表示的项目时,因汇率变动而可能产生账面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根据该风险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认为会计风险是一种用量可以衡量的风险,该风险不代表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的减损,因为这是一种账面折算减少, 这种盈亏可以通过调账予以平衡。

3服装出口汇率风险的规避对策

3.1密切跟踪货币市场的汇率变化形势

我国的服装外贸出口企业大多结算和计价的货币是以美元或欧元为主,但是美元和欧元汇率变动原因是复杂的,服装外贸出口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际货币市场的汇率形势。此外,服装外贸出口企业还需要关注我国的汇率调整情况,因为我国自2005年以来已经改变了固定式的汇率政策,采取了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服装外贸出口企业需要对货币市场以及 汇率波动给予高度关注,因为任何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都会给服装出口企业带来利润上的变化。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直接决定了汇率风险的大小,当人民币升值较小,那么汇率的风险也小,服装外贸企业对此可以提高出口价格,进而减少人民币升值对企业成本加大所引起的经济损失; 与此相反,当人民币升值较大时,服装外贸出口企业需要及时关注,并及时提高价格,用以抵消升值带来的损失。

3.2合理利用金融产品及货币组合方式

在金融行业的金融交易中金融风险是始终相伴随的, 为此避险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有贸易融资工具、金融衍生产品,以及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等,因此在汇率风险中,该类型的避险工具同样是可以适用的,因为这些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服装出口的影响,而目前企业使用较为普遍的汇率避险方式包括远期合同、套期保值、外汇期权业务、保理业务等。对于服装外贸出口企业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外汇规模和企业实力,咨询银行或证券机构,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

3.3结算方式及时间的优化选择

汇率风险的产生在于对贸易对价安全性的保护,为此在外贸出口交易中需要将 “安全”的理念贯彻始终,目前计价支付货币是国家贸易中采用最多的转移汇率风险的方式,所以就服装外贸出口企业来说,应优先选择硬币定价和支付,而在进口时可以用软币定价和支付。针对该种情况,企业在出口收汇时,需要进行计价货币与本币之间的结算工作,而在具体的计价货币贬值或升值的过程中, 计价与支付货币的调整可以减少企业因汇率的变动风险带来的损失,此外信用证支付方式也是一种可靠的结算方式。最后,在结算时间的选择上,服装外贸出口企业可以根据货币汇率变动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变或者延迟,如果出口结算的货币是升值的,那么企业可以推迟收款,与此相对应,企业就需要提前收款日期。

3.4构建合理的出口价格调整应对机制

篇4:电力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电力企业;税务风险;规避;路径

电力企业乃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毋容置疑的作用。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加强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其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率,降低电力企业的税务风险,还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其不断发展和壮大。

一、电力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电力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指的是电力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处理跟税务相关事宜时,因为存在各类不确定因素,导致电力企业跟税务相关事项的结果跟预期的结果存在不一致或者偏差的情况。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税务风险并非单独存在,而是贯穿在其整个生产经营的开始和结束。无论是在基本生产设施建设、签订生产销售合同、组织电力生产活动,还是投融资运营等环节均可能存在税务风险问题。

二、电力企业常见税务风险分析

1.税收筹划风险

俗话说“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因为个别电力企业对税收政策的把握不到位,了解不够深入,在制定税务筹划时不够完善等,从而引起自身在税收方面存在决策性失误。

2.税收核算风险

电力企业的税收核算工作对技术性和专业性均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从事税收核算的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是就某些基层的电力企业来看,存在着一些税务工作人员专业不强、技能不高等问题,以至于对税收法律法规的把握不准确,即便在主观意识上无偷税意识,但是因为在计算纳税成本时并未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操作,无法准确的计算出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差异,在纳税时存在错误判断,从而导致电力企业的纳税金额跟应该缴纳税额出现偏差,造成事实上的偷税和漏税,给电力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3.税务申报方面的风险

个别电力企业在申报纳税时,因为申报时间超期、申报的材料不完整、申报的理由不充分等导致自身纳税申报环节与真实情况不符,以至于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导致电力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下降,影响其社会形象。

三、电力企业税务风险存在的原因

1.外部环境改变、税收政策变动

当前,我国的宏观环境依然是以政府的强有力控制为主要特点,而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控制宏观环境的。税收政策乃我国对经济调控的重要途径,主要是根据经济的需求采取调整措施,这便也对税务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税务人员对自身的税务处理方法做出重新评估,并且普通的税收政策刚刚颁布时大多数的税务工作者未能把握和保证能够正确解释新的条款,如此便增加了税务工作的难度,引发了税务风险。

2.内部控制不足,税务风险意识不高

电力企业控制税务风险的主要措施为内部控制。通常情况下,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电力企业的税务风险。例如:有效的内部控制组织设置和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有效控制电力企业出现风险的概率,但是就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电力企业来看,从事内部控制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还有待提高。

3.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税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电力企业制度的执行效果,并且也决定了电力企业是否能够深刻理解新政策。我国目前绝大部分的电力企业规模较大,甚至还有一些电力企业为中外合资企业,它们高度重视的人员的绩效考核和培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务风险的发生率。但是依然还有个别税务企业在人才的招聘和培养方面存在缺陷,把关不够严格,例如:“关系户”现象普遍,这些人员因为缺乏税务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引发税务风险。

四、电力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路径选择

1.增强税务风险意识,完善内部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必须要树立高度的风险意识,重视生产之外的考核指标。因此要提高电力企业的财务和税务风险意识,严格执行《新税法》相关规定,自觉承担起纳税义务,并且要深刻意识到企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从而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应该完善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要充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管理软件来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构建财务和税务风险预测和评估机制,以便准确地识别出电力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对于深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风险。

2.积极开展纳税筹划工作

由于电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项目,在处理税务相关事宜时非常容易出现差错,从而引发税务高风险。为了能够实现对税务风险的防范,还需要积极开展税务筹划工作,如此不仅可能改善传统税务风险事后控制的情况,还能够提高自身抗税务风险的能力。这便要求电力企业中从事税务筹划相关工作的人员全面、深入把握和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并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经验状况选择最佳的税务政策,减少税务风险,减少电力企业的成本支出。

3.健全税务风险防范制度

电力企业要想有效防范税务风险,还需要硬性的制度来约束,因此要建立健全税务风险防范制度。在电力项目施工之前会签订各类合同,在签订时电力企业必须谨慎,对合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落实合同归口管理和公章管理制度,因为若无法及时的研读出项目合同内容便很可能将自己置于被动地位,情况严重时增加额外的成本支出。所谓归口管理主要指的是针对比较重要的合同需要将其上报给项目经理或者领导人,采用台账的方式来保管,对于公章的管理必须制定专人来负责。电力企业为了确保合同对自身有利,在签订过程中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来参与合同签订全过程,如此能够避免法律忙点。在项目竣工之后,还应该严格开展审计,而审计的依据主要为合同中的各类指标,根据该指标对项目逐一分析和考核。

4.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内部税务风险

电力企业要想加强内部审计,其前提是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作为内部审计,不能将其归属于管理层,而是应该将其交予内审委员会等部门来处理,假如电力企业中未设置内审委员会岗位,则需要向监事会和董事会汇报。而管理层不可干涉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定期对电力企业的业务流程做出合理评价:例如: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要对自身的组织设置、相关人员素质以及业务开展情况等做出合理评价,如此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合法合规且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电力企业的税务内部审计和财务内部审计还密切合作,齐心协力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5.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因为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如此便增加了纳税调整的难度,也不利于电力企业正确计算和征收税额,这样便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其熟悉财会业务,还要熟悉纳税申报义务。另外,针对一些跟税务相关的岗位也必须要配置专业人才,在企业内部设置税务风险管理一职,培养复合型人才。由于税务风险管理一职的专业性很强,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让会计人员不仅具备会计、财务、运作、资本等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具备税收、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规避税务风险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的运行跟我国的国民经济息息相关,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的经营理念已经不再适合于新形势下的需求。作为电力企业,要认真分析自身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找准风险源头,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税务风险的管理,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让其更好地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白艳萍.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3,01:40-41+43.

[2]许雪媚.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0,22:188-189.

篇5:规避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选择的论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路径

文章编号:1004-702604-0020-01中國图书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

本文尝试从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对象的贫困识别出发,探究金融精准扶贫的模式选择与创新路径。

1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对象的贫困识别

1.1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对象识别的主要难点

1.1.1农村家庭收入有效核算难。家庭收入核算方法不科学。在农村地区,家庭收入来源多样化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由于收入不稳定以及部分收入难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因此与拥有确定收入的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的收入难以有效进行核算。

家庭收入真实情况难以掌握。当下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所取得的打工收入并不公开透明。而农村家庭往往存在通过虚报和瞒报收入的.方式来获得贫困认定资格从而获取金融扶贫补助,政府难以对这类情况进行有效甄别和判定。

1.1.2扶贫对象识别认定程序不规范。民主评选和结果公示是对确保贫困识别精度和认定有效的科学方法,但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执行时,民主评选和结果公示流程经常被忽略。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基层干部假公济私,为亲友谋利,导致真正的贫困户没得到有效的金融扶持。

1.1.3重视“区域瞄准”而忽视“人口瞄准”。我国长期在扶贫政策上重视贫困区域而忽视了贫困人口之间的差异性,金融扶贫瞄准没有对准贫困家庭,从而使得金融扶贫资源很难直接对贫困家庭人口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金融扶贫资源分配容易出现“平均主义”,使最需要得到资源的贫困人群难以获得有效金融扶持。

1.2农村金融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原则

1.2.1制定规范家庭收入计量标准。政府应制定规范统一的家庭收入计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家庭收入调查统计系统。明确农村家庭收入调查统计的主体,同步识别和瞄准贫困对象;明确调查部门的调查权限及职责范围以及对骗保等行为的行政和经济处罚标准;最后将收集到的贫困对象信息录入数据系统并进行维护和完善。

1.2.2规范对象识别程序公开公平公正。政府加强民主评议和公示环节,以确保在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过程中保持公开、公平、公正。鼓励民众全程充分参与贫困对象资格的评选,通过民主评议来增加公平性和客观性,以此减少村民异议。同时应加强公示力度,认真听取村民反映,并对大多数村民不认可的贫困对象应进行审核复议和二次公示。

篇6: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路径选择论文

(一)资源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有待提高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过度破坏下实现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共识。环境资源的低利用率是造成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占我国终端能源消耗的一半左右,但我国能源重复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我国高能耗工业部门的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相比仍有20%-30%的差距。例如我国工业水的再利用率是30%-40%,而在OECD国家再利用率可以达到75%-85%。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企业是社会的子系统,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需要及时改变传统的决策模式。2009年,《中国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显示,93%的CEO认为企业必须转型升级,49%的CEO已经开始着手带领企业升级,而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就不能不考虑环境带来的影响。随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倡导低碳经济,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也会日益增加,环境规制不断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必须重视这些变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制定以“效益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新的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并将这种导向体现在环境管理会计中。

(二)管理层的环境保护态度存在差异

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企业的决策都是高管人员做出的,企业高管对环境保护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行为选择。重视环境保护的高管会将环境保护的观念内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得企业的伦理观得到加强,从企业文化的层面关注环境;另一方面也会使企业自觉的符合政府的环境规制要求,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管理层不会意识到环境对公司战略的实施范围和业绩测量具有重要影响,对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会倾向于实施实施EMS,对EMS进行认证,以及不会从事大量的避免或减少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和破坏的环境管理实践。尽管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在支持和赞同与绿色有关的活动,甚至将其作为荣誉和时髦的话题,但很少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这很大程度上与管理者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是有关的。

(三)环境成本的估算体系没有建立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企业面临的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包括环境保护成本和绿色投资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有关的成本将持续上升,对环境成本的忽略将带来决策的失误。因此真实反映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产品的全部成本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而要提供由于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成本和收益,就需要环境管理会计提供相应的信息。环境管理会计中最先受到关注的项目是环境成本。与环境有关的成本达到企业总成本的3%-10%,在化工行业甚至可以达到总成本的20%左右,但现实中很少有企业考虑这些成本(Colby,1991)。要将环境成本信息应用到管理决策,首先要对与产品、过程、系统、工厂相联系的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对环境成本进行定义。因此,由于目的不同,不同的企业对环境成本的定义就可能有所不同,其分类也可能产生差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国际公认的环境成本概念。因为要对环境成本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衡量,需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恰当地界定环境成本的内涵和外延,这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难度。

(四)缺少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关注企业的短期经济绩效,而较少关注或不关注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效益的环境绩效。因此导致业绩评价尺度往往是单一的、短期的财务数据,如收入、边际贡献。这些财务数据本身在计量方面就缺少环境方面的信息,因而导致评价业绩不可能考虑环境业绩,尽管新的一些业绩评价体系考虑了非财务指标,如平衡计分卡,但其也存在没有纳入环境责任相关指标的缺陷。环境管理业绩评价是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通过科学、合理和可行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可以正确评估企业整个价值链上的节点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客户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以激励管理当局重视环境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努力程度。

二、可持续发展下环境管理会计的历史使命

(一)环境管理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正如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企业之间进行的。1984年世界环境管理工业会议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会议代表在有关环境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认为企业是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最终根源,企业必须要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对环境的污染实质上是低效率的生产问题,是一种浪费。同时企业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企业必须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文明生产方式,通过创造性的环境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的认可,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使本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长期发展。环境管理会计通过环境会计系统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评价资源效率、发现环境改进机会、有效管理企业的环境和经济业绩,这些机制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全球化的竞争,无论是企业走出国门、还是在国内与跨国企业进行竞争都需要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或投资项目设置重重障碍,阻挠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机会,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在本国环保不达标的生产项目建在中国,同时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占领中国市场。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利于企业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通过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对比国外企业在本国和中国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分析其在中国包括原料、生产和最终产品的生产流程是否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另外通过分析国外企业在全球竞争过程中所具有的环境保护的优势,学习和借鉴他们在环境管理会计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尽快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

三、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会计的路径选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管理会计必将成为一种管理会计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需要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会计路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问题作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三是建立考虑环境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业绩评价体系。

(一)承认环境的生产要素特征

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经济的发展,获取和使用环境所需

支付的成本费用逐渐增加,环境资源的价值也在逐步显现。为了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企业对于拥有环境的使用权会具有强烈的要求,这为环境作为生产要素提供了可能。将环境要素与土地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共同纳入生产要素禀赋体系之中,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继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要素之外第六种要素,可以称之为“条件性要素”。将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更正了原有的生产要素理论对环境的狭隘性认识,在物与非物结合的环境观的基础上承认了环境的价值性和稀缺性,按照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协同融合的要求,对环境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这种界定承认了环境以改变自身构成的数量、结构和能力为代价参与生产,决定生产可能性曲线位置和性质功能并形成了物质财富,有利于改良环境管理和经济活动理念。任何时代和地域的生产活动都要承载于当时当地的环境之上,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环境条件,那么生产将无法进行,即使在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如此。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而主导力量不是基本力量,环境承载力也称环境容量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市场牵引的主要力量再强大,但如果作为基本力量的环境承载力下降或萎缩,无法有力提供物质和条件支持,那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终将难以为续。因此仅仅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因素而不是内在因素是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内在要素纳入生产要素体系中,可以有效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

(二)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定位

作为盈利性的组织,企业不可避免地要追求经济利益,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使经济主体在运行过程中投入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成果。但企业取得经济利益的过程往往不是孤立的,需要利用环境和索取资源。由于环境自我修复功能的环境阈限制和自然资源存量和再生能力限制,企业不能无限制地滥用资源和环境。因此,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盲目地掠夺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质量,必须兼顾环境利益,从特定的环境视角评价经济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即所产生的环境质量变化。尽管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相互冲突,是互生共存的矛盾统一体。企业需要协调两种之间的关系,发挥两者共生统一的一面,既不能一味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滞生产,也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破坏环境。总之,企业环境管理会计存在的本质不仅在于其经济性,还在于其社会性,企业需要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增加环境利益做出贡献。

(三)建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绩效标准

篇7:规避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选择的论文

摘要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也是一项风险较大的资产。完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对加快货款回收、防范财务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与规避风险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应收账款 管理 制度 规避 财务风险

一、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

中国加入WTO后,正在快速融入全球化经济的阵容中,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界以及每个人都面临了一个充满挑战、威胁和19倍速变化的新环境。在这种新环境下,我国大部分企业为增加销售收入、确保利润,开始大量营销,越来越多的采用赊销策略,从而导致售后不能快速、全数收回款项,导致企业应收账款余额的增加。

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赊销比例呈逐年上升之势,应收账款总体水平居高不下。据专业机构统计,我国企业的赊销比例在逐年上升,目前约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0%左右。一些企业赊销的比例甚至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90%以上。

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严重,造成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企业间“债务链”等问题普遍存在,大部分企业资金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因为融资困难,加上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更使得资金严重不足。这种状况的存在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如何有效地管理应收账款,目前已成为企业管理和生死存亡的重要课题。

(一)应收账款的成因

造成企业出现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竞争压力所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业已形成的买方市场使企业间竞争加剧。一些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为了扩大产品销售和市场占有率,不适当地采取赊销方式,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二是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管理者侧重于日常的成本支出控制,对现金的流出有较为严格的审批制度,但对应收账款及赊销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够重视。有的企业赊销审批程序不规范,在对赊销对象资信情况缺乏充分了解的条件下,贸然发货。此外,销售与收款的不同步性使得企业营销人员侧重于销售而较少考虑清收欠款,加之清收欠款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三是合同签定及履行存在不足。一些企业在签定合同时,未能就合同条款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品种、规格、售价、代垫费用、交货时间、地点、运输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货部门有时出现交货不及时、品种规格数量出错、质量不合要求等违约行为,有的企业擅自更改合同而未与对方进行磋商,给对方拖欠货款造成借口,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增加。四是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措施不力。有的企业财务部门与销售、仓储部门沟通不够,造成工作脱节;对客户所欠的应收账款数额、账龄及增减情况不明,风险意识薄弱;没有根据客户欠款情况进行分类建档,对逾期应收账款未能及时清收,导致企业出现呆账、坏账。五是社会商业信用问题。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时间较短,经济立法不健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可乘之机恶意诈骗货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执法上,受地方保护、关系网及执法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影响,执行难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正是由于执行难和当前企业实行的增值税进项抵扣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某些企业的延期付款行为。有些企业拒绝采用托收承付的结算方式,以避开银行划转账款,达到逃债的目的;有的利用假银行汇票或故意在票据上做手脚达到逃债目的。更有甚者,趁企业改制之机,钻法律法规的空子,或破产、或兼并、或重组,将资产转移,而债务则由严重资不抵债的原企业承担,以达到废债的目的。

(二)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的功能就是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一下方面:

1、扩大销售,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赊销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向顾客销售产品以及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对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企业持有产成品存货,要追加管理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支出;相反,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则无需上述支出。因此,当企业产成品存货较多时,一般都可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减少产成品存货,节约相关的开支。

(三)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效益下降。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而销售已告成立,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2、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企业的帐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率一般为3%-5%(特殊企业除外)。如果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提取的坏帐准备,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收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3、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但是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主要表现为:

(1)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并未实际收到现金,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但并未以现金实现,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3)现金利润的分配,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应收账款的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4、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以及应收款对方企业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到最终形成企业单位资产的损失。

二、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规避风险的建议

收款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减少应收账款,迅速地、安全地收回资金,再投入到生产、销售的运营过程中,不断地、快速地为企业创造经营利润。以下提出三点具体处理方法:

(一)、应收帐款的处理方法

1、销售资料(收货单据、发票等)是否齐备,内容是否准确无误。

2、准时给予文件;其实越早给经销商发票,货款回收可能越早,同时要确认经销商收到发票;

3、完善客户跟进制度:客户接触率与成功回收率是成正比的,越早与客户接触,与客户开诚布公的沟通,被拖欠的机会越低;

4、定期探访:如客户到期付款,应按时上门收款,或电话催收;即使是过期一天,也应马上追收,不应有等待的心理;

5、建立形象:客户是需要教育的,一定要给予客户一个正确的观念:我们对所有欠款都是非常严肃的,是不能够容忍被拖欠的;

6、服务精神:认同及理解客户的困难和投诉,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客户解决困难;

7、技巧训练:追收欠款是需要技巧的,如:电话技巧、上门拜访技巧;同时应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个人背景等资料;

(二)、已被拖欠款项的处理方法

1、文件:检查被拖欠款项的销售文件是否齐备

2、收集资料:要求客户提供拖欠款项的原因,并收集资料以证明其正确性;

3、追讨文件:建立帐款催收制度。根据情况发展的不同,建立三种不同程度的追讨文件――预告、警告、律师信,按情况及时发出;

4、最后期限:要求客户了解最后的期限以及其后果,让 客户了解最后期限的含义; ?

5、行动升级:将欠款交予较高级的管理人员处理,将压力提升;

6、假起诉:成立公司内部的法律部,以法律部的名义发出追讨函件,警告容忍已经到最后期限;

7、调节:使用分期付款、罚息、停止数期等手段分期收回欠款;

8、要求协助: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对于呆/死帐的处理方法:

1、折让 :即可以通过折让方式降低经销商付款压力,增加款项收回机率,减少损失。

2、收回货物

3、处理抵押品

4、寻求法律协助

5、诉讼保全

以上只是本人对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一点个人观点,成熟与否,谨与大家共享。

三、结语

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尽量按期收回,仅靠财务人员的力量很难清理好。所以在企业内部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应收账款的组织体系。有关部门之间定期进行交流、及时反馈信息,充分发挥财务、供应、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一旦发生有收不回的坏账,要及时反馈给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再从财务、供应、销售人员几方面入手,发动供应、销售等部门尽量通过其他往来业务使往来单位的应收账款相互冲销以尽快挽回损失,防止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要加强对方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控制,定期对账、清账,对那些名存实亡的应收账款应及时转销处理,做到账实相符。

参考文献:

1、王玉林.强化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几点思考

2、陈涛.浅谈商品流通企业应收账款存在问题及对策

3、陈显兰,企业走出应收账款困境的思考

4、张采风、李忠江,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清收

5、许文珍,浅析应收账款管理,税收与企业

篇8:规避金融会计风险的路径选择的论文

关键词:传媒,多元化经营,路径

近年来, 我国传媒多元化经营取得了显著进展, 有效促进了传媒经营实力的提升。但与此同时, 多元化经营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也对传媒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传媒多元化经营中的“趋利避害”成为各级传媒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传媒多元化经营的现状

当前我国传媒多元化经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横向多元化。传媒利用自身长期积累的技术、人才、管理、品牌等资源, 开发与原有经营项目具有较高关联性的产业门类, 打造关联产业的集群优势, 提升传媒的综合竞争力。比如湖南出版集团旗下的《潇湘晨报》兼并了红网, 同时开发了湖南手机报, 使集团经营业务迅速拓展到网络信息服务领域。湖北知音传媒集团以旗下品牌杂志《知音》为依托, 组建了《知音》网站, 形成了覆盖平面与网络媒体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当前出版企业、广电企业涉足多媒体经营已经日趋普遍。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较好地嫁接与延伸原有产业的优势, 以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拓展准同质化市场的容量边界, 以发展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经营绩效的提升。作为一种成本相对低廉的多元化演进方式, 它可以有效规避“异类行业高跨度经营”带来的经营风险。第二类是纵向多元化。传媒依托现有平台, 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供应、初始资源储备与交易, 产业链下游产品销售与市场开发等经营项目拓展, 构建集约型、一体化产业链, 更好地消除产业壁垒, 减少中间交易成本, 更好地掌握市场话语权。比如重庆出版集团和云南出版集团开始涉足上游的纸业贸易等。第三类是跨行业多元化经营模式。传媒利用在累积利润和沉积资本, 开展跨行业经营, 开辟新的产业门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业务涉及餐饮、房地产、教育、科技、金融等领域, 参股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证券有限公司。浙江日报组建新干线投资公司, 专门从事资本运作, 与浙江绿城房地产股份公司合资成立浙江报业绿城投资公司进入房地产领域。安徽出版集团进军医药、旅游、酒店等多个领域, 重组安徽中国旅行社, 2009年全集团2/3的销售额来自多元产业。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引入, 可以有效缓解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对单一产业门类所带来的影响, 增强其盈利空间与盈利能力。

二、传媒多元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媒体多元化项目经营层次较低, 形式单一, 缺乏对于多元化项目内在生长性、创新性的关注。

比如一些媒介把刊物发行与销售过程中商品搭车售卖作为多元化项目开展的主要内容, 把产品的营销创新简单理解为多元化项目的实质推进, 多元化项目的内在支撑不足, 在传媒治理结构的完善、盈利渠道的拓展、经营实力的提升等方面作用有待进一步彰显。

2. 部分媒介多元化带有较强的行政粘合的痕迹, 资源连动与整合效应不明显。

部分媒介把多元化简单理解为经营项目与经营体量的扩容, 意图通过行政手段简单聚拢资源, 做大媒体规模。比如部分媒体在没有经过仔细论证的情况下收购县区级的党报、行业报, 在完成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后又没有进行管理机制与运行方式的梳理与整合, 反而使原有的强势媒介优势资源分散化, 背上的一定的负担, 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3. 媒介多元化程度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 媒介发展的资源杠杆失衡, 反而动摇其原有的发展基础。

部分媒介盲目追求“多元化”的外在形式, 把“多元化经营”作为传媒改革与发展的“时尚潮流”, 作为其做大做强的简单“符号标志”。忽视自我发展的基础和力量对比, 盲目投资大额经营项目, 立足于铺摊子, 造成主业经营的资金紧张, 在遇到经济发展条件变革时, 极其形成经营危机。部分媒介盲目进入其不熟悉的经营领域, 由于对新行业运行与经营规律把握的不足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欠缺等原因, 经营上遭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比如湖南电广传媒连续投资世界之窗、湖南国际影视会展中心、北京鸿坤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重大项目。这些项目与其主营业务没有关联, 也不是其擅长运作的领域, 导致出现较大面积的亏损, 对集团整体运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南方某报社在制药公司、水泥厂、瓷片厂、食品厂等项目上投资亏损达1.4亿多元, 背上了巨大的债务负担。

4. 媒介多元化进程中文化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媒介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多年的发展中, 媒介也都培育与形成了体现自我独特精神气质、人文脉流的文化传统和生态氛围。当前在媒介多元化经营进程中, 不同媒介的文化融合、媒介文化在新兴项目中的传导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影响到其多元化进程中制度体系的对接与整合、管理架构的重组、企业精神与人文生态的培育, 影响到其凝聚力和产业竞争力的生成。

三、传媒多元化经营的路径抉择及风险规避

一是科学规划传媒多元化经营的产业布局。政府要加强对传媒多元化经营的统筹与协调。通过编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产业门类等, 引导传媒调适多元化经营的产业方向, 厘清产业发展重点。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 可以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机制, 及时通报产业发展动态、加强产业发展协同、协商处理传媒多元化经营中的相关问题等。各级各类传媒要建立多元化经营的科学论证制度, 吸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相关行业企业等参与多元化经营规划的编制工作, 避免多元化经营中的低水平复制、同质化竞争现象, 规避忽视自我发展基础, 炒作时尚概念、片面粉饰产业发展的外在感官、盲目追求产业跨界扩张的多元化导向。根据自我发展基础与经营实力、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结构特色、多元化产业的竞合现状及空间容量等要素来确定多元化经营的产业门类以及介入程度, 真正做到多元化经营布局的科学性。

二是厘清传媒多元化经营的实施原则。在传媒多元化经营中, 要坚持门类协调与规避原则。高度关注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型传媒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门类重叠问题。当前大部分传媒将跨界多元化经营的视角集聚在房地产开发、生活服务、旅游会展方面, 一方面较易形成传媒之间同质化竞争格局, 挤压市场空间, 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传媒与相关产业社会主导企业之间不对称的实力落差较易对传媒多元化经营带来较大的挑战, 生成新的经营风险。门类协调与规避原则要求传媒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科学预判、缜密布局、合理调适门类拓展“缩”与“放”的关系, 实现张弛有度、节奏泰然。二是坚持与区域产业整体发展方向相协同原则。在传媒多元化经营的门类选择中, 要高度重视与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相统一, 要注重产业门类的区域附着性, 不盲目追求产业门类“高精尖”, 更好地“接地气”、“承地势”, 获得区域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环境的有效支撑与资源依托, 变策略的匹配性优势为现实的要素保障。三是优势伸展原则, 要注重延伸与巩固主业的高端优势。各级各类传媒在长期发展中积累和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和优势, 这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素。在多元化经营中, 传媒要充分依托其主业优势, 形成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业门类。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依托其出版产业中的内容资源优势, 与盛大文学等开展合作, 建立了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和手机出版等立体化出版化平台, 丰富了产品结构、拓展了产业渠道, 有效占领了新兴产业市场, 有效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三是科学设计传媒多元化经营的实施步骤, 严格遵循梯度上升的发展轨迹。当前传媒多元化经营中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部分传媒没有很好地尊重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规律, 不顾自我实际, 越过基础环节直接向较高层次发展, 使多元化经营失去了依托, 陷入后继乏力的境地。主业经营实力相对较弱、发展基础尚不牢固的传媒, 其优先政策选择是集聚各方面的资源做强主业, 提升传媒的基础竞争力, 为将来的产业升级与扩张提供稳固的平台。对于主业经营范畴清晰, 已经形成较为稳固的基础与相对优势、具备品牌特征的传媒, 可以尝试开展横向多元化工作, 输出管理、技术、人才与品牌资源, 构建同类产业集群, 拓宽产业厚度, 打造“范围经济”, 抢占市场占有率, 提升传媒影响力。湖北知音传媒集团依托其品牌刊物《知音》, 在短短几年内扩容形成了《知音·海外版》、《打工》、《好日子》、《商界名家》、《知音女孩》、《知音文摘》、《知音漫客》等8种期刊和《新周报》、《第1生活》2份报纸, 构建了在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知音期刊方阵, 极大地提升了综合经营实力, 也为其进一步开展跨界多元化经营、建设涵盖多领域的传媒产业集团提供的重要支撑。而部分治理结构完善、资产结构良好、产业规模较大、综合经营实力较强、品牌优势突出的传媒, 则可以尝试跨界多元化经营, 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与渠道, 分散市场波动对单一产业经营带来的潜在风险。

四是加强多元化经营中不同产业主体之间的文化融合, 增强文化聚合力。核心价值是维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脉索, 尤其在多元化扩容中, 更需要通过统一的价值理念来建构对企业及其发展战略的认同。传媒要凝炼形成新时期的文化理念与内涵气质, 在理念的形成中既要充分关注到传媒长期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 又要兼顾传媒新技术、新形态、新理念的发展对传媒精神塑造带来的启迪作用, 使新时期的传媒精神更加富于时代性、创新性、贴近性, 更容易激起广大传媒从业者的共鸣, 营建良好的企业人文生态, 更好地激情励志。要通过统一的CI形象设计建立起完善的形象识别系统, 以相对统一、富于感染力的外在视觉感官呈现更好地激发传媒从业者的职业归属感。利用传媒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平台与资源优势, 尤其是新媒体平台等, 举办文化沙龙, 开设网络文化讲堂等, 更好地交流工作与感情, 凝结共识, 形成合力。

从本质上而言, “专业化”与“多元化”没有策略优劣之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 也有传媒在“专业化”运营中取得不菲的成绩。无论是“专业化”与“多元化”之间发展方向的抉择, 还是“多元化运营”内在路径的厘清, 因地制宜是铁的法则, 这个“地”包括传媒自身的基础、产业的竞合状况、社会对其的需求等, 而这始终是传媒可持续发展赖以生存的土壤。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沈阳经典台词“为什么呢”应受著作权法保护下一篇:用可以也可以还可以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