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长期占据世界首位,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高额的外汇储备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如何管理和利用带来诸多困难。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及国际局势的动荡,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高额的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风险。各种风险的交织使中国在管理外汇储备以降低风险的政策上面临十分巨大的困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分析论文 篇1: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出口信用保险是帮助企业规避出口风险,政府鼓励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工具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剧增,当前的出口信用保险滞后,阻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参考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针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完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策略。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企业;制约因素;对策

收稿日期:2010-02-11

作者简介:王素玲(1972-),女,河南漯河人,专职教师,学士,从事经济贸易管理研究。

一、当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

(一)出口信用保险缺乏法律保障

正确的立法,能够起到良好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规范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使出口信用保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日韩两国都是先立法,后成立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日本在1950年就已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法,建立了总的出口保险体系,2001年建立了独立的出口保险行政法人,使贸易保险完全从政府的直接经营中脱离出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从开展到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方面的法律规范,仅在2004年的《对外贸易法》中,在法律上确认了出口信用保险,但对出口担保政策、保险政策、保险费率基准、国家风险及限额控制,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的具体投保事项,如承保范围、委托追偿、保费率、损失界定等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未明确做出全面统一的规定。

(二)缺乏风险基金的补充机制

由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还处在发展初期,缺乏风险基金、有效补充和透明的预算管理机制,导致保险机构在超风险的状态下承担保险责任,既影响外贸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体系作用的发挥,又影响中国出口企业参保的积极性。其他一些国家通常将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费用支出和合理赔付列入国家预算,进行年度审核和调整。如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年贷款限额、保险和担保限额都要经国会批准;法国每年在编制国家预算时,都要列支用于政策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用,费用支出根据执行机构(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对一年内保费收入、理赔支付以及追索还款等项目的预测来确定。而中国迄今仍未建立透明的预算机制,导致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缺乏财政保障,使得出口信用保险不能及时发挥其作用。

(三)出口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目前已推出《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建立了信用风险评价系统,但在具体业务操作中使用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及各类信息很多都是出自外国机构或者公司之手。这种不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体制,既不利于中国企业准确地掌握信息,对不同国家区别对待,也影响了它们对国外企业的预测和评估。

(四)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效率低

1.承保方式不灵活。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通常强调统保原则,即拟投保的出口企业必须将其适保范围内的所有出口全部投保,不得选择其中的某一项业务投保或某一买方投保,也不能只选风险高的业务投保,但一些出口业务即便不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也是安全的。这样会使出口商的优良业务与较劣业务均纳入保险范围之内,保险机构可以分散风险,防止逆向选择。

2.保险机构还规定了许多免责条款。例如,在货物交付承运人时已经或通常能够由货物运输险或其他保险承担的风险引起的损失;由于买方在货物交付承运人前未取得进口许可所引起的损失等,保险公司都不予以赔偿。

3.承保条件的限制。从承保的地区来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出口和投资多集中在国外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望而却步的第三世界国家,而且,中国对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信用保险限额较低,承保条件门槛过高,总体上对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支持力度不大。

(五)大多数出口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很多出口企业对风险认识存在问题。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很多企业认为,他们出口的大多是欧美发达国家或老客户,合作过很多次,没有风险问题,偏重于对出口商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而忽略了对出口信用保险中的各种商业风险或政治风险进行评估,所以没有必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甚至一些企业明文规定只做信用证,不允许放账,认为信用证没有风险。事实上,有一些外贸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对于出口信用保险不了解,更不会借助信保的保证作用,而是盲目相信合作多年的客户,出现信用问题导致损失惨重;有些企业对风险过度意识。如果碰到D/A,D/P等非信用证结算方式,企业是避而不谈,而坚持信用证或是T/T方式,把一切风险拒之门外,这虽然避免了风险,但也失去了很多商业机会;还有一些企业认为保费成本支出高。由于中国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少,而且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资金不够充裕,而且融资渠道狭窄,所以出口商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这类产品附加值不高且利润偏低,很多企业担心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会增加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抱着侥幸心理不参与投保。

二、完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对策、措施

(一)积极发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外部环境

1.启动出口信用保险专项立法。健全立法是国外出口信用机构经营运作的前提,许多国家也是利用法律来约束出口信用机构的行为,明确其应尽的义务。例如,美国进出口银行是根据《美国进出口银行法》来实际操作。法律规定进出口银行的使命是通过为出口进行融资和保险帮助私营企业创造和保持美国的就业机会;日本也有专门的《贸易和投资保险法》,对贸易保险的费率、各险种的手续及规则、营运资金不足时借入的款项数额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以法律法规代替行政规章,明确规定出口信用保险的宗旨、经营原则、管理方式、各参与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等,以约束和规范参与机构的行为,明确各自的职责,保证业务操作的规范化,为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每年的出口信用创汇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来补充出口信用保险基金,增强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也可根据当前外汇储备稳定增长的实际情况拿出一部分资金予以支持,以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在税收政策上可实行免税或较低的税率,体现国家对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政策支持,从而增加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

3.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机制。出口信用保险从性质上来说仍然属于保险,为避免权责不清的问题,应该明确规范保监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监管职能,正式在保监会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管理出口信用保险日常的事物。同时借鉴外国的经验,进一步完善部际委员会制度,由经济财政部牵头,外交部,国防部,农业部等部门组成,吸收更多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建立有保监会牵头的经常性的出口信用保险立会制度和重大事件的紧急处理制度,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二)完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供给市场

1.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信息服务网络。出口信用保险的核心是国别风险评估和控制,各国的出口信用机构都将风险分析和控制作为其工作重点。健全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如法国COFACE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60多个国家建立了信息联盟和信用联盟,对国家风险和企业风险进行及时分析和有效控制,防范风险,并在风险发生后能及时采取有利的债务保全和追索措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也应通过多渠道获得有关信息,建立服务和风险控制体系,如与世界大的信息公司进行电脑联网,与世界各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合作,加强国外同行的信息交流,尽早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与国内外著名信息咨询公司及律师事务所的联系,建立资信调查及追账服务网络;充分挖掘政府机构的信息渠道,与驻外使馆、经参处、海外贸易中心、驻外公司、代表处、各商会、协会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等措施,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使出口企业投保能更准确有效。

2.建立风险基金制度,改善基金结构。第一,对政府指令性项目和指导性项目实行严格的分账管理、分别考核。推动其加快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内控机制。第二,改革财政补贴方式,可以考虑采用分账管理后的“一揽子补贴方式”,消除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讨价还价的内在动力,将经营状况与职工的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第三,改善资金来源结构。鉴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专业性强、风险大,政府应考虑在资金来源上给予支持。通过设立基金、财政资金委托运用、低息或无息借款、发债等方式,降低资金成本,改善其经营环境。

3.完善效益控制体制,降低企业投保成本。首先,扩大承保地区,降低保费率。目前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地区主要集中在信誉较好的地区,而对东欧、非洲等有潜力的地区往往不承保或有条件承保,而这些地区往往又是一些专营公司集中开展业务的地区。建议扩大承保国别范围,使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现行的信用险保费率大大高于其他险种的费率。过高的保费率增加了企业的换汇成本,容易使企业产生亏损,有时不得不放弃业务。建议建立有弹性的收费制度,一是对连续几年承保无风险、信誉较好的企业,适当降低费率;二是对自控能力较强、赔付率低的企业给予适当的降费或退还保费。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促进风险自控能力较差的企业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使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其次,大力发展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开发短期新险种。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期限长,金额大,对技术水平要求高,所以目前应积极向开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经验丰富的国家取经,了解其机构设置、业务分类、操作章程、运行机制,并认真研习条例,结合中国现行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关出口信用保险的法规、制度。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虽然所占比例较大,但几年来,一直是一份综合保单。在综合险下,出口企业必须投保其适合保单承保范围的全部标的,不能仅仅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这种险种可以减少逆选择,减少保险机构的赔付率。但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政策性业务是“以社会宏观效益为经营目的”,实行“不盈利的方针”,所以在险种开办上,就不能把效益放在首位,而应本着如何为外贸企业扩大出口,解决后顾之忧的目的来设立一些新险种。

参考文献:

[1]曾鸣.信用保险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2.

[2]唐若昕.出口信用保险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1.

[3]闫奕荣.中国出口信用风险分析及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3,(6).

[4]王媛媛.出口信用保险问题的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5]傅京燕.关于完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思考[J].国际经贸探索,2000,(4).

[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王素玲

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分析论文 篇2:

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分析及规避

【摘要】中国的外汇储备已长期占据世界首位,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高额的外汇储备给中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如何管理和利用带来诸多困难。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竞争的加剧及国际局势的动荡,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高额的外汇储备面临巨大的风险。各种风险的交织使中国在管理外汇储备以降低风险的政策上面临十分巨大的困境。本文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所面对的风险,并由此得出化解风险的措施,为将来的外汇政策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外汇储备 风险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 海外直接投资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及以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外汇储备量不断攀升,从2006年2月以来一直占据全球各国外汇储备的首位,并且数额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巨额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体现,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及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再加上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的不合理,巨额外汇储备也带来了诸多的烦恼。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及各国为恢复经济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政策,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中国应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以有效地降低损失,提高中国的金融竞争实力,更好的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分析

(一)数量上,外汇储备余额巨大且逐年增加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截止2014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额已高达38430.18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金额的1/3,是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外汇储备的3倍,稳居世界第一位。

按照世界通行的惯例,一国的外汇储备的合理金额为该国三个月的进口额,中国的外汇储备额显然大大超过这一标准。以2014年为例:据商务部的统计,全年的进口额约为19602.9亿美元,简单计算的三个月的进口额约为4900.7亿美元,因此2014年外汇储备额可满足中国25个多月的进口资金需求。而且,由于中国的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外汇储备额依然在逐月增加。

(二)结构上,无论是外汇储备占海外总资产的比例,还是外汇储备自身结构上都极不合理

首先,中国的外汇储备在国际投资头寸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对外直接投资、组合投资及其他国际投资头寸的存在形式占比很低。中国海外资产中外汇储备约占67%,而对外直接投资、组合投资各仅占6%和9%,其他投资占18%。其次,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同样存在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呈现出明显的高美元化、低黄金化。根据世界黄金协会(WGC)发布的全球各国黄金储备数据:截止2014年,据估计中国的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高达70%左右,黄金储备3389万盎司(约合1054吨),仅占约1.0%。与世界主要国家如美国黄金占其储备资产的70.9%、德国为66.0%、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0.3%相比中国的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严重偏低。

(三)持有者分布上,外汇储备主要由国家持有,进而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

由于中国实行资本管制,民间个人及企业不允许持有外汇,因而外汇集中于代表国家的中国人民银行,造成央行外汇资产剧增。

据估算,中国的外汇储备中90%以上由央行持有,进而造成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与负债的异币化。这与实行资本开放及自由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外汇储备分布于国家、企业及个人相比差异巨大。而且,央行作为政府机构,外汇由央行进行投资的投资收益率相较于私人及私人机构较低。

二、中国外汇储备面临及带来的风险分析

(一)市场风险

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增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同时风险传导也更加的迅速。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东局势紧张、日本大地震及核辐射危机等事件轮番上演,同时国际间汇率战频发,全球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国际局势和世界经济形势的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更易引起外汇储备资产出现缩水。金融创新在增加规避风险手段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而且中国海外资产头寸中外汇储备居多,投资头寸的过于集中,再度增加了风险性,降低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汇率风险

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储备占比过大,使得外汇储备对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较为敏感。金融危机后,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供给大量美元,从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一万多亿美元到第二轮的约6000亿美元,大量美元流动性涌向世界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美元大幅贬值。由于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比例高达2/3,且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美元贬值使中国持有的资产缩水严重。除美元外,欧元的不断贬值的趋势也使中国外汇储备中约26%的欧元面临缩水的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由于中国结汇制度的特殊性使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要求央行向市场投入大量流动性,带来国内流动性增加,增加了国内的通胀压力。从2005年底的8188.72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底的38430.18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年均增长52.13%,与此同时带来的规模巨大的国内货币流动性这与央行控制通胀的目标相悖,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四)资产负债表风险

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部分以美元的形式存在,而负债项则以人民币形式存在,呈现了资产负债异币化的现象。当美元贬值,相对应人民币升值,一升一降的双向作用,使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呈现资产缩水、负债增值的不合理趋势。从2010年6月19日重启汇改时的6.8349到2015年6月19日的6.1104,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了10.6%,如果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前的8.2765计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达26.17%。由此审视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缩水约26%、以人民币计价的负债升值约26%,资产负债币种的异质化使央行面临巨大的风险。

(五)币种结构风险

一国外汇储备中各个币种的占比应结合经济相关度、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支付、债务偿还及市场供求等因素来科学配置,保证对外经贸活动顺利开展。据估计,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的比例大约各为65%、26%、4%和5%,但截止2013年底,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41589.8亿美元,其中与美国为5207.49亿美元、欧元区约为4081.95亿美元、日本为3123.78亿美元、英国为700.21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2.5%、9.8%、7.5%和1.68%,由此可看出,外汇储备中各货币的占比与对外贸易依存度极不匹配,储备币种存在结构风险。

三、中国外汇储备风险规避的措施

高额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亦正亦邪,虽然其带来巨大的风险,然而通过高效的管理与有效的利用将会助力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诚然,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是中国几十年经济发展形成的,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风险已经显露并逐渐强化,改革势在必行,应该继续坚持稳健的渐进的策略逐步推进外汇储备总额降低、结构优化来降低风险,以增强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

(一)适当的增加持有黄金的比重

黄金长久以来一直作为硬通货,现代经济虽然金融体系、比特币愈发发达,但长久以来作为硬通货的黄金具有高安全性、低风险的特点,作为对冲金融市场风险的工具获得广泛的认同。黄金又是一种投资工具,近年来黄金的投资收益率也有不错的表现。2009年12月31日及2010年12月31日黄金的收盘价格分别为287.7美元、1421.4美元,平均年收益率高达35.82%。虽然从经济体量来说,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例不管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处在较低水平。从绝对量来说,2014年12月美国央行黄金储备存量为8133.5吨、德国3384.2吨、意大利2451.8吨、法国2435.4吨,虽然中国的黄金储备量连年提高,但总量与发达经济体还有一定差距,与中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人口不协调;从相对量来说,以上几个国家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分别为70.9%、66.0%、65.4%、63.6%,另外葡萄牙黄金储备占比77.7%、希腊69.1%,可以说发达经济体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例都在50%以上,这也凸显了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的不合理。因此,从安全性的角度考虑,中国可以利用货币外汇储备购买黄金资源性矿产,通过生产开采即可以增加黄金的储备量,又可以优化外汇储备的机构,降低美元贬值带来的资产缩水风险。

(二)优化外汇储备资产配置,发展多元化储备体系

长期以来的出口型战略、结汇制度等原因使中国外汇储备中积累了巨额的美元,带来了巨大的外汇储备风险。过度的依赖美元,使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高度依赖美国经济政策。如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实施了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发行美元增加市场流动性,引起美元大幅贬值,使中国的美元资产大幅缩水。因此,去美元化、降低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比例是重要方向。中国应从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需求、进出口支付、偿还债务等现实需要的角度,合理配置外汇储备的结构,增加欧元、日元、卢布等货币的持有比例,“把鸡蛋分散在多个篮子里”,以降低风险。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对货币结构中有风险的部分相机抉择,及时调整,如当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开始蔓延之前,中国就应开始立即调整欧元资产的比例,长线与中短线操作相结合,保障外汇资产保值升值,加快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三)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我国央行的资产负债是不同的货币,是导致其资产负债表异币化,结构风险提高的根本原因。中国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结汇制度是因为人民币还不具有广泛的对外结汇功能,尚未实现国际化。因此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不仅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充结算手段,增强边境贸易活力,获得铸币税收入,同时还可以实现央行资产负债同币化,降低了汇率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稳步发展,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体现中国的大国地位。我国政府早已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巨大收益,并着手推动。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兑换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征程。截止2014年11月,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累计已突破16万亿元,多个离岸人民币市场形成,离岸人民币交易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结算货币、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国外持有的外汇储备货币不断增加。{1}人民币超出一国流通范围作为国际货币,并随着对外经济贸易慢慢取代美元的部分国际交易结算角色,从而减低对美元外汇储备的需求,减少美元依赖,降低交易成本和外汇储备风险。当然,人民币国际化还有漫长的路程要走,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将会完全放开,对我国政府稳定货币金融市场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四)鼓励海外直接投资,扩大外汇储备的使用手段

虽然,大额的外汇储备在保证对外支付、稳定人民币汇率、抵抗国际风险,特别是几次大的金融危机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中国的外汇储备从总量上已经超过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合理需求,同时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强制结汇的货币政策导致总量还在不可遏制的攀升。但这部分储备是中国多年来出口所得,也是中国人民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其中的艰辛不可言喻。因此,要合理的利用,保持好这部分财富。目前中国外汇的主要投资方向是购买美国国债,2014年持有美国国债1.27万亿美元,占外汇储备的33.25%,是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国。对这部分投资也应进行精细化操作,实时增持减持,提高整体收益。海外直接投资是减少外汇储备的另一方向,自2001年开始进入稳步增长区间,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流量从55亿美元增至123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41.7%,占全球当年流量的9.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仅次于美国、中国香港地区,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能够获取资源、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绕开贸易壁垒、增加企业利润,同时在海外投资并购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美元,也降低了美元外汇储备。因此,政府应从法律法规、审批登记、税收优惠、信息服务等方面助力国内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到海外攫取更大的收益。

注释

①参见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411/07/t20141107_38 68245.shtml。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西方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04).

[2]刘考场,余运英.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

[3]何宗蔚.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与风险规避[J].行政与法,2013(1).

[4]石清华,曹家和.我国外汇储备中黄金配置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11(1).

[5]黄国波.对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运用的思考[J]中国外汇,2014(23).

[6]刘锋,刘滨.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性失衡及风险应对分析[J].当代经济,2011(12).

作者简介:王书杰(1985-),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就职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方向:对外直接投资。

作者:王书杰

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分析论文 篇3:

我国中小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策略分析

[摘 要]人民币升值的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价格优势空间被不断挤压。中小企业囿于自身能力限制不能很好应对汇率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汇率风险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中小企业通过合理利用贸易融资工具、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从而实现更大收益。

[关键词]中小企业 出口 汇率 汇率风险 人民币

在进出口贸易中,特别是广大出口企业,如果对汇率风险认识不足,当汇率波动带来风险时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广大中小企业拥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广大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如果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势必影响社会稳定。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汇率风险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企业面临汇率风险现状

1.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在2007年7月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人民币紧盯美元的单一汇率制度。这样,企业面对相对稳定的汇率基本不用承担汇率风险,绝大多数汇率风险基本都由政府承担。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形成机制由单一走向更富弹性。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波动频繁,人民币汇率已经由政府主导逐渐被市场主导所代替。特别是今年以来,央行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看不见的手”在我国的外汇市场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11月23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再度触及涨停价位6.2277,这是近19个交易日中的第17次涨停。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

2.中小企业出口成本优势难再。曾几何时,成本是中小出口企业竞争力关键。但是,在人民币升值逐渐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这个竞争力空间正被不断挤压,几近消失。往日的“优势”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下逐渐转为劣势。人民币升值给广大中小企业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相对提高了,广大中小企业正逐渐丧失价格竞争力。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出口的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他们参与国际产品竞争的主要优势是价格优势。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多以外币结算,原材料从境内采购,产品价格和成本受人民币波动影响巨大。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东南亚越南、缅甸等国家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原来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中曾经引以为傲的价格和成本优势正逐步被取代。可以说,人民币升值直接削弱了价格优势。

3.收汇压力不断加大。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国际市场负面影响不断加深。美国、欧洲等国家经济复苏脚步缓慢,失业率较高,欧美消费者消费信心持续低迷。越来越多的企业偿债能力不足,国外进口商违约风险加大。企业收汇风险不断增加。

此外,随着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势必会加大,这在直接或间接的增加企业的营销、生产等成本的同时增加企业的收汇压力。国外客户即时付款能力降低,提前签订合同的数额降低,临时订单、多批次订单、小额订单增加。中小企业应收外汇账款越来越多。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中小企业面临遭受外汇收入转化为人民币收入时候的汇兑风险更大,企业收汇压力加大。

二、中小企业合理利用贸易融资工具避险

资金短缺一直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临时订单、多批次订单、小额订单加大了收汇的周期和压力。中小企业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出口单子却因为资金被上一个还没有收汇的单子占用,或者资金短缺等原因无法正常生产。收汇期延长占用了中小企业大量的资金,资金链压力成为中小企业出口中面临的重大困难。贸易融资工具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解决资金占用问题。利用贸易融资工具不但可以规避汇率风险而且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为中小企业出口带来资金便利。

贸易融资工具具有很大的优势,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避险工具有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等。

1.融资与避险的典型:出口押汇。出口押汇是出口商将代表货物权的提单及其它单据抵押给银行,从而得到银行扣除押汇利息和费用后的有追索权的垫款。出口押汇以单据为抵押,银行先行垫付一笔资金给出口企业,可以使出口商在整个业务中资金不被占用,使出口商在进口商没有付款前得到货款。

国际经济的低迷导致了更多的进口商要求赊销,广大的中小企业也在出口后经常遇到拖欠货款的情况。而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出口价格按照外币结算,而产品的原材料却都是在国内采购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出口货款面临缩水危险,而国内供货商的货款却必须按照人民币价格按时结算。中小企业因为资金实力、信用记录、银行政策等原因又不能及时贷款。出口押汇的应用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提前锁定汇率,实现资金周转。

出口押汇在实现对汇率风险规避的同时,还具有融资手续简便、对现金流改善、对财务费用节约的特点。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提供净单并具备齐全的结汇单据,就可以向银行申请押汇业务,并可以短时间内获得现金,实现远期押汇额和等值人民币的即时兑换,从而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2.简单便捷:票据贴现。世界经济预期增长预期未能向好,消费者消费信心低迷持续造成了广大进口商给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业务基本是总金额不大、生产周期短、付款周期较长的一般性贸易。这需要手续简单、付款便捷的方式解决中小出口企业短、频、快的资金周转要求,出口票据贴现符合这些要求。出口票据贴现是指远期信用证项下汇票经开证行承兑或跟单托收项下汇票由银行加具保付签字后,在到期日之前到当地银行将汇票以折扣价格取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的情况下,出口商业发票贴现能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同时使中小企业资金实现了资金周转。企业在汇票到期兑付之日前,资金处于闲置状态少则几十天多则300天。中小企业利用票据贴现,在人民币升值期间,融资和避险两不误。

3.期限长金额大:福费廷。在信用证付款方式下,对于付款期限长,金额巨大的出口产品,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福费廷实现融资和避险。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资本性货物出口的主要市场,外汇短缺、限制进口造成我国出口商收款困难。银行对于这些风险较大、金额较大的业务一般是不愿意提供其它融资方式的。福费廷是一种特殊的中长期的票据融资方式,指包买商向出口商购买已经承兑的,并通常由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以此提供融资服务。换言之,福费廷是指出口商将自己未来应收的远期票据转让给买断行,以换取现金。在出口票据买断后,在发生票据到期无法兑现的情况下,包买商无权向出口商行驶追索权。出口商在获得包买商的即期付款的同时实现了把远期收汇的风险转嫁给包买商的目的,即融资和避险同时实现。

三、中小企业采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

因自身实力或者外部条件限制,中小企业的金融交易成本较高,在对外融资中面临比大企业更大的困难。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和企业原材料等成本节节攀升,中小企业通过提价等内部对冲方式消化汇率风险的空间非常狭窄。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民营或私营性质,公司所有者更有意于降低风险、降低成本,稳步获得收益的意愿更强烈。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间接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的金融衍生品工具主要有远期结售汇和人民币掉期等。

1.固定汇率规避风险:远期结售汇。人民币升值,世界经济低迷,出口订单报价因汇率波动、进口商临时性和季节性变得愈加困难。订单变化快,汇率波动明显,广大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要面对签订合同时的有力可图到收汇时的保本或亏本的变化。签订合同到收汇的期间,汇率波动给广大中小企业造成的巨大压力和损失。远期结售汇业务为企业提早锁定汇率,在这个汇率基础上计算盈亏,实现合理报价。远期结售汇是指银行与企业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或时期,依交易当时所约定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进行交割的结售汇交易。远期结售汇分为固定期限的远期交易和择期交易。

以固定期限的远期结售汇为例:2010年10月10日,某中小企业有笔出口订单要1年后收汇100万美元。人民升值预期明显,这家企业为了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企业可以选择一年期远期价格的结汇产品。2010年10月10日人民币市场价格是6.82,企业选择的一年期结汇产品,2011年10月10日的结汇价格是6.546,升值4%保本。在2011年10月10日到期日,无论人民币市场价格升值到什么价位,企业都以6.546的价格把美元结成人民币。至2011年10月10日,人民币汇率是6.3887,客户盈利1583个点,企业的100万美元盈利15.83万人民币。

中小企业出口数额相对较小,但是收付次数多且比较有规律,特别是贸易项下的外汇收入与支出。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业务基本采用的是外币定价,国内采购原材料生产,在相对测算固定国内订单价格的情况下,确定人民币汇率,从而实现提前锁定汇率,规避汇率上扬的风险。对于出口的中小企业来说,要紧跟对外汇市场的变化,不能以此作为企业套利的工具,否则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2.合理使用掉期业务。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是指企业与银行有一前一后不同日期、两次方向相反的本外币交易。前一次交易时企业售汇即按照约定汇率将出口所得外汇在银行换入人民币。在后一次交易中,该企业在依据交易规定的汇率从银行购买换回外汇。上述交易也可以先买后卖。因为业务方向的在时间度上的掉转,因为两笔交易的汇率是确定的,可以有效的规避汇率波动损失,就能起到管理汇率风险的作用。

中小企业利好掉期业务可以锁定汇率风险。虽然汇率锁定可能是相对损失也可能是相对收益,但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的情况下,掉期不失是一个锁定风险的好策略。“锁定”汇率,中小企业可以确定是否要接这笔出口单子,考虑盈亏情况。在接单后,也可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各种成本从而降低掉期率损失。

掉期业务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例如:某企业在银行有日元存款1.2亿,临时需要人民币资金,使用期限为3个月。该企业与银行在2010年1月与一行做了一笔人民币与外币的掉期业务,期限为2010年1月10日至2010年4月10日。合同约定在即期点客户卖出日元1.2亿,同时买入人民币834万元,汇率是6.9528。在2010年4月10日的远期时点,这个企业买入日元1.2亿,同时卖出人民币840万元,汇率是7.0015,掉起点贴水487点。银行根据交易细节测算该企业按年计算的人民使用成本为2.88%,日元存款利率基本为零。该企业申请人民币短期贷款,贷款基准利率是5.22%。该企业通过办理人民币与外币的掉期业务降低融资成本2.34%。

四、结论

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不断加大,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中小企业要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不断加大。中小企业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金融避险和贸易融资工具,规避或锁定汇率风险。通过各种避险工具合理运用,实现规避汇率风险,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是,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成本仅仅是手段。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深挖潜力、创新产品、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话语权才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长久发展的根本道路。

参考文献:

[1]储幼阳. 论汇率制度转换——从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王文静.人民币升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投资.2012,(14)

[3]张小慧.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出口价格汇率传递弹性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1,(1)

[4]刘欢.长三角中小企业出口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6)

[5]胡涵钧.国际经贸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张小慧.我国中小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现状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09,(23)

作者:张小慧

上一篇:燃气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个性化教学的文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