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课程案例分析报告格式

2024-04-25

法学课程案例分析报告格式(通用8篇)

篇1:法学课程案例分析报告格式

法学专业《„(课程名)》案例分析报告

„(学生自拟的标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案例来源:„(必须是经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案例,请直接提示案例的案由及原始来源,以便核对,若经二审生效的,则必须引用二审来源。案由一律表述为“„诉„案”。案例来源主要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检察日报》、最高人民法院网或者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网等。其中,公报必须明确名称、期号,如《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4年第4期,报纸必须明确名称、日期和版面,如《人民法院报》2014年4月20日第4版,网站必须同时标明案例所在的中文官网名、地址和访问日期,二者之间用冒号,如中国法院网:http://,2014/4/20访问。)

裁判要旨:„(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生效判决书的裁判理由之要点。限400字。提倡分条列要点,并采用更少的文字概括。)

(以上固定为第一页,以下三部分必备,但页码不做要求。)

一、案情简介

„(简要概括案件事实。建议注意不同案件表述有所不同:民事案件要强调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及相关事实,刑事案件要侧重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行政案件要突出被诉行政行为及其与合法性或合理性相关的事实。)

二、审判情况

„(简要概括案件审判情况。要抓住争议焦点有重点地概括案件审判情况。其中,经二审维持的,侧重概括一审的审判情况,经二审改判的,要突出概括二审改判情况。)

三、综合分析

„(案例分析报告的核心部分。既要当成一篇小论文来完成,又要注意与一般的论文不同,必须紧扣案例进行分析。思路总体上有两个方向:一是“附合”的思路,即赞同裁判理由,并通过法理分析予以强化之,甚至从个案裁判理由、规则中引申揭示一般法理、一般规则;二是“唱反调”,质疑或部分质疑个案裁判理由、规则属之。要求不少于2500字,并有2个以上小标题。)

(以上三部分均可参考核心期刊《人民司法·案例》(《人民司法》下半月刊)中“案例研究”栏目的论文。此次,同时发一篇例文,供参考。)

人民司法·案例

公司对外担保法律效力的司法认定

【裁判要旨】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并非强制性条款,当章程就公司为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以外的人提供担保予以“沉殿”时,法院首先要根据不同案情判断涉讼担保的决定权系自然授予董事会还是复归于股东会,进而认定担保行为的效力。公司担保行为本质上属于经营行为,当不具有负外部风险性时担保决定权自然授予董事会;当担保行为产生负外部性风险时,则该担保决定权应复归于股东会。即使担保决定权属于股东会,债权人对担保人提供的同意担保的股东会决议只负形式审查之责。

[案情】

原告(被上诉人):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吴淞支行(以下简称吴淞支行)。

被告(上诉人):上海创宏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宏材料公司)。

被告(被上诉人):上海宝艺钢铁物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艺公司)。

2006年4月21日,宝艺公司与吴淞支行签订借款合同一份,约定宝艺公司向吴淞支行借款20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期限1年。当日,吴淞支行又与创宏材料公司签订保证合同一份,约定创宏材料公司为宝艺公司的上述借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该保证合同盖有创宏材料公司公章,并由其法定代表人签名。

创宏材料公司的股东为上海创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宏工程公司)和姚文宏。创宏材料公司的章程未就公司对外担保问题作出规定。吴淞支行在与创宏材料公司签订保证合同前,向创宏材料公司取得一份股东会决议,内容为:“因本公司在上海市北翟路工地需要用建筑钢材,由宝艺公司为本公司提供螺纹钢、线材等。但因本公司周转资金困难,需宝艺公司垫资三个月。现宝艺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要求本公司出面为其提供担保。本公司股东一致同意本公司为宝艺公司的贷款提供保证担保,金额200万元,贷款期限1年。”落款有股东姚文宏、创宏工程公司的签字和盖章,落款日为2006年4月17日。

后吴淞支行发放了200万元贷款,但宝艺公司到期未归还借款本息,创宏材料公司也未履行保证义务。吴淞支行遂诉至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诉请宝艺公司归还借款200万元,支付利息16.8万余元;创宏材料公司承担连人民司法·扁例,4/200带清偿责任。伪的能力,因此,保证合同有效。故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审判】

审理中,宝艺公司对欠款无异议,但表示因经营困难无力偿还。而创宏材料公司则辩称:其签订保证合同未经公司股东同意,吴淞支行取得的股东会决议上的股东创宏工程公司的盖章和姚文宏的签名均不真实,故该保证合同违反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保证合同无效。

创宏材料公司还申请对股东会决议上的印鉴和签字的真实性进行鉴定。对该鉴定申请,吴淞支行不予同意,认为其合法取得股东会决议,已经尽到了应尽的审核义务。对此,一审法院未准许创宏材料公司的鉴定申请。

一审法院认为,宝艺公司应按约偿还吴淞支行借款本息。而涉案的保证合同有保证人创宏材料公司的公章及其法定代表人签名,签订保证合同前吴淞支行亦取得了创宏材料公司提供的有关同意保证的股东会决议,这已从形式上满足了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对外担保的有关规定。即使该股东会决议上的股东印鉴、签名不真实,也不影响创宏材料公司提供担保的效力,故对此作鉴定已无必要。该保证合同有效。一审法院遂判决:

一、宝艺公司偿还吴淞支行借款本金200万元和利息16.8万余元;

二、创宏材料公司对上述判决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判决后,创宏材料公司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坚持一审抗辩理由

及鉴定申请。二审法院认为,吴淞支行不可能参与保证人的整个内部决策过程,也不具备审查保证人股东会决议实质真

【评析】

一、对公司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分解解读

我国公司法第十六条共三款,第一款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第二款规定:“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第三款规定:“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但当公司章程未就公司对外担保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时,公司对非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是否必须经股东会同意才有效?对此,公司法第十六条并未给出明确答案,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也颇有争议。笔者的观点是,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二、三款系强制性规定,第一款非强制性规定。因为从文义来看,第十六条第二款中的“必须”一词强制性特色明显,且不能被公司章程替代,即使章程规定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授权董事会行使,这样的规定和相应的担保行为亦属无效,且不论相对人是否善意。

但是,仔细品味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前半句的文字,并无“应当”、“必须”等字样,单从文义解释来看,并不能反向推出如果公司章程未就对外担保问题作规定,就非得由股东会对此作出决议不可。所以,从文义解释角度,很难说第十六条第一款前半句是强制性规定,也就难以得出未经股东会决议的公司对外担保行为违反了第十六条第一款的强制性规定这类结论。笔者认为,当公司章程就公司对外担保问题予以“沉默”时,法官该如何确定公司内部担保决定权的归属,应视不同情况而定,不宜“一刀切”。在这里,首先有必要厘清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性质,以及公权力干预公司对外担保的意义所在。

二、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性质及公权干预之目的(一)公司担保行为的性质—一种对外经营的形式。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与公司管理层的经营权相对分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按照两权分离的原贝Jl,除非章程另有规定,一般经营性的决策均由管理层(董事会)作出,因为管理层比股东更专业,更懂得经营。股东一旦选定了管理层,就要承担管理层经营决策的后果,哪怕管理层决策失误造成公司亏损进而使股东利益受损,只要这种决策属于正常的商业判断范围。只有当管理层有违反信义义务的行为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时,股东方可要求管理层赔偿。

而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有限公司不会在章程中对管理层的权卜侧作三出具体罗列,当某一项经营决策权的归属未在章程中列明,该权力是自然授权于管理层还是复归于股东?笔者认为,这就要看这一经营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公司的根本利益。公司法规定的由股东(大)会行使的职权无不涉及公司生存、发展的重大根本性利益,至于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笔者认为,虽然公司登记的经营范围一般不包括担保(除非是担保公司),但是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公司之所以愿意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也是为了追求公司自身的盈利(公司为股东或实际控制沐担保而被“掏空”不在此限)。这种盈利既可能是显性的,如要求收取担保费,或要求在相关联业务中提供优惠;也可能是潜在的,如为了与被担保企业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在自身举债时也便于请求原被担保企业提供担保。对于公司对外担保可能对公司自身带来的盈利和风险进行权衡,管理层一般比股东更内行,因为管理层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客户关系情况、以往合作情况、被担保对象的经营情况通常比股东更了解。

所以,笔者认为,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是公司对外经营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公

司常规经营行为并无本质区别。担保行为固然有风险,但常规经营行为何尝没有风险(如赊购赊销造成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增加)?市场交易中风险和盈利总是相伴相生的。基于这一逻辑,在一般情况下,当章程没有明确规定时,对外担保的决定权原则上应视为已经授予公司管理层,而不是复归于股东;除非有特殊情况。

(二)公司对外担保行为公权干预之溯源—防范负外部性风险扩散。既然公司对外担保行为属于市场主体的一种经营行为,根据私法自治原则,交易模式可由市场主体自由协商决定,市场主体因自愿交易而产生的风险和损失都应由交易主体自行承担,只要利益、风险和损失都只在交易主体之间分配,不产生外部性,自有市场机制调节,公权力没有干预之必要。但是,确认担保合同无效显然是司法权对市场主体通过自由意志达成担保协议行为的干预和否定,这种干预若能成立,就必须赋予其正当胜理由。笔者认为,对某些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效力予以否定,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类担保行为如果有效,将产生有害于善意第三人乃至社会的负外部性效应,此时就必须通过公权力干预防止负外部性效应扩散。

让我们回溯修订前的公司法。原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从文义解读,该条系针对董事、经理的个人行为予以规制,而非针对公司行为。在原公司法于1994年7月施行后的最初几年,司法实务界并未将该条款扩张解释成公司不得为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逐渐出现较大范围的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或大股东的其他子公司担保的现象,大股东通过旗下的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形式,占有甚至掏空上市公司资产,极大损害了广大中小股民的利益,甚至诱发系统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证监会于2000年6月6日发布《关于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二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股东的控股子公司、股东的附属企业或者个人债务提供担保。”并对违反这一规定的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罚贝Jl。与此呼应,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2月8日颁布的《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将原公司法第六十条禁止董事、经理个人行为的效力扩展到了公司本身,即规定“董事、经理违反公司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除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外,债务人、担保人应当对债权人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自此,司法实务界在公司为股东担保的问题上统一了司法尺度,即按违反公司法第六十条的强制性规定作无效处理。

可见,对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公权力干预,在我国肇端于为遏制上市公司为股东担保的行为泛滥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由于上市公司的公众性,如果出现大范围的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提供担保的情形,由此产生的风险和损失必将危及广大中小股民的利益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秩序和稳定,即这类担保行为的泛滥将产生极大的负外部性。对于这种带有负外部性扩散效应的交易行为,必须由公权力出手干预,在司法层面就表现为对公司为股东担保的合同效力的限制乃至否定。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修订后的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在司法实务中如何解读,尤其是当公司章程就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沉默”时,司法如何准确认定公司对外担保(排除为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担保)的效力,也应该从交易行为外部性的角度来细化有关司法解释,把握相关司法尺度。

三、章程对公司担保问题“沉默”时司法判断的标准

(一)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决定权原则上复归于股东大会。对于上市公司向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以外的人提供担保的,如果公司章程对此未有明确规定,该担保的决定权原贝Jl上应复归于股东大会。因为:1.上市公司的公众性使得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放大更易产生负外部性,即这种风险和损失并非上市公司自身所能消化,而会累及广大社会股民,甚至证券市场秩序。2.上市公司的公开性使得上市公司章程通过互联

网等公共途径就能获得,作为交易相对方的担保权人,通过章程了解作为担保人的上市公司内部的担保授权情况比较容易,信息获取成本较低。3.上市公司如果认为自身经营规模大、业务量大,而在经营活动中涉及的所有担保事务均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过于繁琐,交易成本过高,就应事先在章程中对公司对外担保的授权予以明晰和细分,、这可以促使上市公司的章程更加规范和完善。作为具有公众性的上市公司,也应当在公司章程的规范性方面作出表率。

当然,对于上市公司可以规定一种从宽的例外情形,毕竟上市公司的资金实力较一般企业雄厚,如果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是相对于其资本金或净资产而言明显微不足道的小额担保,即便全额损失也不会对上市公司自身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则此类担保的决定权即使公司章程未规定,也可以由董事会甚至经理层行使,而不必动辄召集股东大会。对于怎样的比例才算“微不足道”、“不构成影响”,可由司法解释作出界定,或赋予法官一定的裁量权。

(二)有限公司对外担保的决定权可视担保额占注册资本(或净资产)的比例来综合考量。司法实践所遇到的大多数担保纠纷,提供担保的公司以有限责任公司居多。笔者认为,有限公司对外担保可能产生的外部性风险主要不在于使公司股东利益受损(有限公司股东数量毕竟有限),而在于当有限公司大量对外提供担保时,会使公司或有债务剧增。当这种或有债务风险未得到控制时,就会使公司的或有债务超出公司的资产承受范围,进而使公司的债权人不能全部受偿。当该有限公司对诸多担保债权人负有或有债务而其资产又不能清偿时,该公司就会成为危害市场交易秩序的一个隐患,其所产生的负外部性风险主要在于过大的或有债务链使与其交易的不特定债权人的利益受损,进而危害市场交易秩序和市场诚信环境。因此,对于有限公司对外担保的决定权,当公司章程未作规定时,是否复归于股东会行使抑或可由董事会行使,笔者认为,不妨可以通过司法解释予以细化。一种较易操作的方法是按照担保债务数额占公司注册资本或净资产的比例来确定担保决定权的归属,例如,当对外担保债务数额不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5%(或最近一次报送工商部门备案的财务报表显示的净资产之10%)时,担保行为由董事会作出即为有效;当担保债务数额超过上述比例时,应由股东会作出决定。这样的细分规定虽不能说完美,但毕竟可以既对公司对外担保的负外部性风险予以一定控制,又兼顾担保行为的决策效率,小额担保不需要动辄通过公司股东会来决策。

(三)担保权人对担保行为是否符合担保人内部程序仅负形式审查之责。上述第(一)、(二)点阐述了当公司章程就公司对外担保决定权未作规定时,该决定权应复归于股东(大)会还是自然授权于董事会的问题。但是,即使对外担保决定权复归于股东会,或者章程已规定一定数额的担保需由股东会作出,在此情况下未经股东会授权的公司对外签订的担保合同是否一律无效?交易第三人对担保人内部担保授权的审查应到何种程度?仍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对此笔者认为,如果公司章程对公司对外担保的授权已作明确规定,则应推定交易相对方(债权人)应当知道该公司对于担保行为的内部授权规定(因为公司章程属公示可查),如该公司违反授权规定与债权人签订担保合同,该担保合同无效。但债权人的审查义务应仅限于此而已,当公司章程规定对外担保的权力属于股东会或者未作规定但该权力根据前述法理分析应复归于股东会,且该公司在签订担保协议时已经提交了股东会决议的,若再要求债权人对股东会决议上的每个股东签章的真实性予以核实,则未免过干苛求债权人,在真实商业活动中不具有可行性。在商机稍纵即逝的现代经济社会,这样的苛求会大幅垫高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市场效率,甚至使许多交易无法达成,这同样会产生过分妨害市场整体运行效率的另一种负外部性。

所以,不管公司对外担保的决定权属于股东会抑或董事会,交易相对人(债权人)对于担保意思表示是否符合担保人内部权力分配的审查应仅限于形式审查。通常情

况下,债权人如果在签订担保合同时已经查阅了担保人的章程,并且在形式上审查了担保决策机构(不论是股东会还是董事会)作出的决定担保的文件,则该债权人已尽到了审查义务,属于善意第三人。为保证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和市场基本的运行效率,在此情况下签订的担保合同即属有效。

篇2:法学课程案例分析报告格式

1.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论跟单信用证严格相符原则的适用

2.选题依据:(选题经过与选题意义)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一种主要支付方式,在学习国际经济法的过程中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经与指导老师商定选定跟单信用证严格相符原则的适用问题作为我论文题目。

这一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业务发展到国际领域,应运而生的国际贸易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在中国,信用证业务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对缩短企业收汇时间,减少银行和出口企业人力成本,减少不符点扣费,防止收汇风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此问题的研究为司法人员的司法活动提供相应的标准和依据,有利于正确处理贸易纠纷,节约司法资源。

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新修订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对银行审单原则,银行职责和行为等做了更加明确的修改和完善,但针对信用证银行审单标准仍有一定争议。因此,有必要对跟单信用证的严格相符原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商讨,这样有助于从理论上扫清障碍,为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以此统一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不一的难题,并借鉴国际惯例,完善我国的信用证法律制度。

针对信用证严格相符原则在事务中的应用这一问题,我进行了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信用证交易中,单证的不符点达到60%~80%,这就意味着银行拒付达到了60%以上的概率。尽管这些单证的不符点在第二次交单中,大部分被接受,但银行第一次的高概率拒付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从而造成了信用证运行机制效率的低下,甚至引发法律纠纷,无疑对信用证的固有价值造成损害。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单据相符性的判断往往缺乏专业的银行业和商业知识作为支撑。随着信用证案件的激增,法院的审判过程中创造了很多互相矛盾的相符标准,继而导致了审单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业者和律师在实务活动中的严重混乱。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跟单信用证严格相符原则在事务中的应用存在较大问题,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和《关于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的相关规定,以及社会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对跟单信用证严格相符原则的适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商讨。

3.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社会调查法进行研究。

其一,文献分析法。本文将运用文献分析法提出严格相符原则的概念并阐述其产生及国内外有关法律规定。

其二,比较分析方法。本文将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严格相符原则下银行审单的不同标准以及单证不符的处理问题。

其三,社会调查法。本文将运用社会调查法及所学的.法学相关知识提出完善我国信用证法律制度的建议。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提出严格相符原则的概念并阐述其产生及国内外有关法律规定,其次对比严格相符原则下银行审单的不同标准并分析其利弊,再次对单证不符的处理进行阐述,最后针对我国跟单信用证严格相符原则的立法现状,借鉴国际惯例,提出完善我国信用证法律制度的建议。

4.设计的基本环节或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跟单信用证严格相符原则概述

1.1严格相符原则的产生

1.2严格相符原则在国际法上的相关规定

1.3严格相符原则在国内法上的相关规定

2严格相符原则下银行审单标准

2.1绝对相符标准

2.1.1绝对相符标准的内容

2.1.2绝对相符标准的弊端

2.2实质相符标准

2.2.1实质相符标准的内容

2.2.2实质相符标准的弊端

2.3严格相符标准

2.3.1严格相符标准的内容

2.3.2严格相符标准的优势

3严格相符原则下单证不符的处理

3.1议付行审单发现单证不符的处理

3.2开证行审单发现单证不符的处理

3.3开证行拒付后的处理

4我国跟单信用证严格相符原则立法不足及对策建议

4.1我国跟单信用证严格相符原则立法不足

4.2立法建议

4.2.1制定较系统的专门法

4.2.2细化银行审单标准的认定

4.2.3立法引入单据必须看似满足其功能的审单标准

5.研究拟得出的结论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一种主要支付方式,长期以来,信用证交易一直活跃在世界经贸往来中,它对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我国的信用证立法还存在不足之处。要完善我国的信用证法律制度,首先应就信用证制度制定系统的专门法,其次从制订信用证审单的统一标准以及详细规则入手,完善有关信用证银行审单标准方面模糊不明确的方面,细化审单标准的认定,使相关规定变得明确而不会引起异议,最后,我国立法还应引入单据必须看似满足其功能的审单标准,尽量避免在实践中发生纠纷。

6.计划进度及内容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

第18-20周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确定与毕业论文选题;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

第1~7周 进一步搜集资料,研究资料,形成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并完成开题答辩工作;

第8~10周 完成提交论文初稿,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

第11~12周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修改论文二稿;

第13~14周 完成论文三稿,定稿与装订;

第15~16周 论文检索、评阅;

第17周 毕业论文答辩。

7.主要参考文献

[1] 金塞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第1版。

[2] 金塞波著:《中国信用证和贸易融资法律案例和资料》,法律出版社第1版。

[3] 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第1版。

[4] 梁树新著:《跟单信用证与对外贸易》,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版。

[5] 陈岩著:《UCP600与信用证精要》,对外贸易人学出版社20第1版。

[6] 陈治东著:《国际贸易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

[7] 梁胜:《UCP600信爪证审单法律问题研究》,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第1期。

[8] 周宇著:《信用证交易中银行审单法律问题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沈超著:《跟单信用证下银行审单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李建男:《论UCP600对信用证审单标准的重构》,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第5期。

[11] 顾民著:《UCP600实务》,中国商务出版社年第1版。

[12] 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信用证国际惯例汇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第1版。

[13] 于光辉著:《跟单信用证下相符交单与不符点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硕士学位论文。

[14] Patrick J.Murphy v.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enth Circuit, April 20,1994.

篇3:法学课程案例分析报告格式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案例, 并让学生剖析该案例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该方法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创造, 故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19世纪末,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兰德尔教授在讲授契约法时, 开始将该教学方法与法院判例结合, 形成了“案例教学法”。[1]法学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研究现有案例, 解释成文法的内容, 利用法律分析研究案例, 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法律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经过案例教学法的实践, 我们总结和归纳出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学习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特别鼓励藏族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极大地提高。

2.思维的启发性。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它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多个假设问题进行逐步分析与回答, 启发学生自我思维, 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 从而启发和带动了学生的思维。

3.师生的互动性。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案例讨论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双向流动。教师指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 进行交流总结, 互相启发, 共同提高, 师生互动性强。[3]

4.教学的民主性。案例教学法实施中, 师生的地位平等, 学生可就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阐明自己的观点;讨论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皆可自由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5.形式的多样性。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 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课堂评析案例、专门组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旁听案件处理以及课堂讨论等。

案例教学法在《民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状况

《民法学》是一门理论较深、实践性很强的法学专业课程, 民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抽象, 概念和专业术语较多, 内容庞杂。我们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 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 从抽象到具体地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 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形式

案例教学法在《民法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形式很多,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借鉴其他法学院校的具体做法, 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 示范案例法。是指在授课时教师为了解释具体的民法原理和制度而列举案例进行示例性解说的教学方法, 其适用目的在于解释理论、说明问题。由于民族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该方法的采用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学习理论程度相对较强的内容时, 特别在物权部分内容的学习中, 示范案例法采用的较多。

(2) 讲评案例法。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某教学内容而对某案例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 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内容, 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由于我们学院学生有相当部分是藏族, 接受知识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 讲评案例法运用也较多。我们在讲授民法总论中有关“法律行为”和“代理”等内容时广泛采用此方法。

(3) 讨论案例法。讨论案例法是对民法学课程的主要章节进行全面讲授后,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 巩固学生学习效果而组织学生进行的案例讨论。该方法在实施时, 先由教师介绍案情, 然后提出有关问题,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民法学理论和有关法规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实施方法多样, 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班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 也可以在全班范围内一起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对不同意见进行评析, 得出结论并阐明理由。讨论案例法是我们在民法课程教学中最广泛采用的方式, 该方法的充分适用, 对于藏族学生掌握和巩固民法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促进作用。

(4) 旁听案例法。旁听案例法是指教师为配合课程讲授内容, 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纠纷案件, 组织学生进行旁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当地法院将正在审理的真实案件移至校园进行现场审理。该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能使学生对于民事诉讼有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它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法学院近年来不定时地邀请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渭城区人民法院来我校模拟法庭进行真实案件的审理, 学生通过旁听, 既运用了所学民法实体法的知识, 又熟悉了诉讼法的程序性规定, 通过法官审判和指导教师的点评, 使学生直观地熟悉了法律, 加深了对所学民法知识的理解, 也提高了对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

(5) 模拟案例法。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在学生中组织一定形式的模拟审判, 按照法庭审理的严格程序进行模拟演练, 让学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的角色, 在熟悉审判程序的基础上, 亲历案件的审理过程, 实际操作法律的运用活动。在角色分配上, 既重视男生和女生一定比例的搭配, 也重视汉族与藏族学生一定比例的搭配, 特别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进入角色扮演,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步骤

案例教学法运用在《民法学》的课程教学中, 其具体的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案例分析的演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不同于教学中的举例说明, 它从具体案例分析入手, 向学生演示案例分析的步骤及方法。我们一般在案例教学之初采用这种方式, 采用的目的不是讲授知识, 而是讲授方法,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提高自学能力, 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技巧, 积累案例分析经验, 为以后的课堂分析讨论打基础。

(2) 布置案例和分析的准备。这一阶段的任务需要由学生在课堂外完成, 具体操作程序为:首先由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确定某一具体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民事案例, 并推荐相关参考文献和资料;其次, 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 为案例分析作准备;最后, 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 以便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必要时, 我们事先确定一部分学生重点准备。

(3)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 也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积极参与。由于课程课时的限制以及讲授对象的个体差异特别是部分藏族学生接受能力的欠缺, 所以, 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案例方面作了很多思考, 案例的案情不应太过复杂, 但必须属于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课堂案例讨论的具体步骤以及要注意的事项:首先,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案例, 了解案件的具体细节, 然后由教师确定合理的讨论问题;其次, 教师要能够指挥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讨论, 不要让课堂案例讨论成为与讨论无关的争吵。讨论时教师一定要留意课堂讨论的气氛, 要力争创造出比较宽松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环境。

(4) 最后总结。学生课堂讨论结束后, 教师要结合课堂讨论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另外, 在总结中还要关注学生讨论时思想上是否重视, 准备是否充分, 是否积极参与以及踊跃发言, 争论问题是否深入分析, 分析问题是否透彻等问题, 其目的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下次高质量地参与讨论。[4]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案例教学法在《民法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也遇到和发现了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反思, 并应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予以改进和克服。

1.“教”与“学”两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 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严密的法律逻辑思辨能力, 同时还要具备高超的法律实务技能等实践能力。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与方法, 加强教师在法律实务能力方面的培养, 减轻教师授课负担, 为教师参加法律实践提供方便。

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 学生除要具备一定的法学专业知识以外, 还需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课前熟悉和吃透案情, 并主动查找相关法律依据;同时在思维方面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 最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我们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师在案例教学法实施前准备不足

案例教学法实施前, 教师要做细致的准备工作。首先, 任课教师在思想上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不同的安排和引导。在案例的选取、分析与讨论的安排等方面,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区别对待;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 缺乏系统编写的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 所以, 较为系统地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实施不可缺少的外部实施环境。我们教学所选用的案例主要来源于以往的教学案例、公开出版的民法教学案例选编以及司法考试中涉及的部分案例。以上案例要么比较陈旧, 要么不适合我们的案例教学, 缺乏较新的案例来源, 从而形成案例教学法实施上的障碍。[5]

4. 案例讨论组织不到位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讨论中教师一定要负起责任。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方法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 扩展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能够踊跃地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

5. 教学计划与管理方面的不足

教学时间不足。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足够的课时作为保障, 但我院《民法学》课程的教学课时有限, 目前教学计划也没有专门设置案例教学法课程, 在实施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 我们建议实行小班授课。

摘要:民族院校法学教育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优秀法律专业人才的重任。鉴于民族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实际, 我们开始“实践性法学教育模式”探索, 进行法学教育模式改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由此引入了法律诊所式、案例教学式以及课堂讨论式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其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是探索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重点, 对民族院校实践性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民法学,特点,实施

参考文献

[1]阮丽娟.论案例教学法视角下的民法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10) .[1]阮丽娟.论案例教学法视角下的民法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10) .

[2]柏亚琴等.民法学案例教学法探索.三江学院网, http:// www.sju.js.cn/s/72/t/185/a/9886/info.jspy.[2]柏亚琴等.民法学案例教学法探索.三江学院网, http:// www.sju.js.cn/s/72/t/185/a/9886/info.jspy.

[3]贺奇兵等.法学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北大法律信息网, http://www.chinalawinfo.com/Fxyluntan/gj5.html.[3]贺奇兵等.法学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北大法律信息网, http://www.chinalawinfo.com/Fxyluntan/gj5.html.

[4]张海风.法学案例教学法建构浅析[J].行政与法, 2005 (9) .[4]张海风.法学案例教学法建构浅析[J].行政与法, 2005 (9) .

篇4: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法学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83-02

一、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初探

案例教学是教师将案例作为授课的参考题材,以案例事实作为获取知识的依据,通过师生互动探讨案例中的问题,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我国法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最早源于美国的判例教学法,该教学法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道尔首创,至20世纪初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等领域,其形式与内容日趋完善,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其基本做法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教师在课前安排布置案例的讨论;第二步,学生根据一定的判例索引摘录相关的判例的内容;第三步,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可以适时、对症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阐释法学知识,例如课堂列举案例法、课堂讲评案例法、课堂讨论案例法、庭审旁听案例法、模拟法庭教学法、多媒体案例教学法、法律诊所教学法等,这些方法在法学案例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通过多种不同方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将法学知识的传播和法学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一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实际生动的案例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使学生置身其中,清楚认识到这些概念、原理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以增进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法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法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层出不穷,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早已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然而,目前法学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使案例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案例的选择不适宜。作为教学所使用的案例,应当经过精心的选择和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然而目前法学课程教学中对于案例的选择过于随意,且缺乏证明力。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教师主观方面的。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工、更新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这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还需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然而,在我国目前由于受到案例采集渠道、投入时间、精力、财力等的局限,使得获取案例的数量与质量大打折扣。此外,还有的教师在法学案例教学的远程中,往往忽视案例的典型性和适用性,一味追求案例的趣味性,使案例教学演变成为“故事会”,达不到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的过程随意。有的教师在案例的采用上不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选用案例时,主观随意性突出,缺乏通盘考虑;还有的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事实上,由于教师总是处于传授者的地位,即使是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显得过于主动,从介绍案情、提出问题到展开分析、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均由教师主导和把握,真正让学生讨论和思考的内容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事外,由于没有真正投入到对案例的思考中去,当然也就无法有深刻的体会与收获。这些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运用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案例教学,只有在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學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法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案例的收集。在案例的收集方面应当广开渠道,精心挑选目前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选择教学案例应当注意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目前教师收集的案例的渠道主要是书本、媒体和网络等。事实上,我们通过司法机关调取已经结案的相关案卷材料,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梳理、筛选后采用,这样获得的案例由于其更贴近现实,因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此外,案例的选择还应服从于教学目的的需要,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运用最能反映相关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之间关系的典型案例,从而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相关法律知识尤其是重点难点的理解,并能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课中案例的运用。教师首先应当在课程设计上多下工夫。案例的选择和使用应当以引导学生深入发现和理解理论知识为目的。由于学生在初学时尚不具备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方式的运用应注意所选案例要紧扣理论问题,并且案例不宜过于复杂。例如在讲授共同犯罪理论时,可以通过一个案例设计不同情形,从而对应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不同共犯人种类,通过理论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在案例教学时,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虽然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打下基础,但是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要适时而充分地发挥驾驭课堂的控制能力,充分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因为学生有限的知识可能更多来源于书本,只是印象性的、感性的,学生课堂讨论有时可能偏离主题或出现错误,如果听任学生的自主发挥,那么预想的效果就会达不到。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适时控制,适当点出学生的错误之处,这实际上也是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思维。

在讨论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辩证地剖析案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例如,在介绍《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并讲解了刑事责任年龄的理论之后,举出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讨论:某甲在14周岁生日当天晚上11点故意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其后凌晨1点又盗窃3500元现金,通过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法律规定和理论知识,判断某甲对于其所实施的这两个行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课后案例的点评。在整个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和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升华教学效果,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学生讨论完案例之后,教师针对学生所提出的观点以及理由作出评论,对于正确的观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对于提高学生今后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大有裨益,有利于下一次案例教学的开展。通过点评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案例,掌握法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更熟练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恒.对法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2]易清.案例教学改革:法学专业课程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篇5:民法学专题课程学习报告

民法学专题课程学习报告

现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法律意识也在增强。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侵害时,懂得法律人们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法治社会在进步,法律知识与法律素养的获得的重要性显得不言而喻。法律与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基本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成为了在未来社会立足基础。我选择学习《民法学》之后,我就深切感到,这不仅仅是一门选修课,这是一门人生素质的必修课,这是培养法律素养的好机会。经过半个学期的民法学的学习,我开始对法律有了全面而深刻认识。我们的《民法学》课程从基础的民法的概念及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力滥用、守法、公序良俗原则)开始的。接着我们正式进入了民法学的研读。

“人生处处皆民法”,民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早上买菜做饭会形成买卖关系,吃完饭坐车上班会产生运输合同,下车不小心被狗咬会产生动物侵权问题,去医院路上交话费不小心交到其他的号码上产生不当得利问题......其实也正是因为有民法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和谐,变得稳定。我们学习民法不能单单只从书本上的文字知识出发,还要结合现实生活来学习。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民法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民法的价值,此外我们还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所谓民法学习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民法知识只有能够被运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会被我们所热衷;同时实践活动也对我们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创新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6:课程实验报告格式

×××××××课程实验报告 题目:×××××××××××××

院(系)别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张良智

二○○九年十月

山东交通学院课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网页设计实验

二、实验时间

?????

三、实验地点

实验楼6112

四、实验所属课程

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

五、实验设备与环境

微机,教育网环境,FRONTPAGE软件等

六、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FRONTPAGE等软件的使用,学会编制一般的网页,学会安排网页上各种要素的位置,设计相应的元素,具有一定的美感和功能实现。

七、实验原理

HTML网页是网络实现互联和共享的基础,是其他所有制作网站网页工具的基础,是主要的网页形式。HyperText MarkupLanguageHTML 是一种标记语言

HTML 以文本形式说明网页内容,浏览器解释处理并显示丰富内容,浏览器不同则可能显示不同

八、实验主要操作内容

??????????????

这里写明实验中的主要步骤和工作

?????????????

九、数据记录、处理与结果

??????????????

这里写明实验结果 直接给出网页拷贝图片即可

?????????????

十、其他说明

篇7:课程设计报告格式

一.封面

二.任务书

三.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

1. 直流稳压电源的原理框图

2. 整流电路

3. 滤波电路

4. 三端集成稳压器

5. 直流稳压电源的原理图及说明

四.数字钟的设计

1.数字钟原理框图

2.数字钟工作原理概述

3.数字钟各部分电路工作原理①秒脉冲发生器

②计数器

③译码及显示电路

4.数字钟原理总图

五.设计小结

六.附录

1.元器件清单

2.参考文献

篇8:法学本科课程设置改革探析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这种形势下改革课程设置, 并做其他的整体规划, 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 我们在石家庄经济学院法学院组织了一次面向大二大三以及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 在此基础上, 试图通过比较分析, 找出对策。

一、调查报告的概观

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 回收218份, 问卷包括20题, 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你认为现在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A.合理B.比较合理C.不合理

在调查学生中有13.76%认为“合理”;有44.13%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32.1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

2.你认为现在的课程设置中, 哪些方面有欠缺?

A.理论性B.实用性C.二者都有

在调查学生中有3.21%认为“理论性”;有67.89%学生认为“实用性”;有28.90%的学生认为“二者都有”。

3.你认为现在的课程中哪门较难学 (可写其他科目) ?

A.法理学B.宪法学

C.中国法制史D.其他

在调查学生中有48.62%认为是“法理学”;有14.22%学生认为是“宪法学”;有23.83%的学生认为是“中国法制史”;还有10.55%的学生认为国际法、海商法、刑事诉讼法等科目较难学。

4.你认为法学本科教学中是否有必要增加其他学科的知识讲授?

A.很有必要B.有必要C.没必要

在调查学生中有20.18%认为“很有必要”;有69.72%学生认为“有必要”;有10.10%的学生认为“没必要”。

5.你认为若增加其他学科的知识讲授, 应主要增加哪个学科的 (可写其他学科) (上题选C可不答此题) ?

A.经济学B.社会学C.哲学

在调查学生中有65.60%认为应增加“经济学”;有28.90%学生认为应增加“社会学”;有32.11%的学生认为应增加“哲学”。

6.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增加一些法学课程?

A.很有必要B.有必要C.没必要

在调查学生中有15.60%认为“很有必要”;有63.30%学生认为“有必要”;有21.10%的学生认为“没必要”。

7.如果增加一些法学课程, 你认为应增加哪些 (可写其他学科) (上题选C可不答此题) ?

A.基础课类 (如法律社会学、经济分析法学等)

B.商法、经济法类

C.新兴学科类 (如电子商务法等)

D.其他

在调查学生中有19.27%认为应增加“基础课类”;有23.85%学生认为应增加“商法、经济法类”;有40.89%的学生认为应增加“新兴学科类”;还有3.6%的学生认为应增加外交学、心理学等课程。

8.你将来的就业意向是什么 (可自己另写) ?

A.法律职业资格所含职业 (法院、检察院、律师、公证员)

B.公司C.行政机关

在调查学生中有65.13%选择“法律职业资格所含职业”;有16.06%学生选择“公司”;有15.14%的学生选择“行政机关”;有3.67%的学生选择了经商、事业单位等其他职业。

9.你对现在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否乐观?

A.乐观B.比较乐观C.不乐观

在调查学生中有9.17%选择“乐观”;有13.76%学生选择“比较乐观”;有77.07%的学生选择“不乐观”。

10.你认为现在的专业设置对你未来的就业的作用如何?

A.很有帮助B.有帮助C.没有帮助

在调查学生中有8.71%认为“很有帮助”;有74.78%学生认为“有帮助”;有16.51%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

11.你是否认为现在法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合适?

A.合适B.过大C.过小

在调查学生中有17.89%认为“合适”;有69.27%学生认为“过大”;有12.84%的学生认为“过小”。

12.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延长学制, 以培养精通多项技能的学生?

A.有必要B.没必要C.不清楚

在调查学生中有15.60%认为“有必要”;有78.90%学生认为“没必要”;有5.50%的学生认为“不清楚”。

13.你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应培养专才还是通才?

A.专才B.通才C.二者皆可

在调查学生中有21.1%认为应培养“专才”;有50.91%学生认为应培养“通才”;有27.99%的学生认为“二者皆可”。

14.你是否认为有必要在高年级中适当的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设置不同的方向?

A.有必要B.没必要C.无所谓

在调查学生中有85.32%认为“有必要”;有8.26%学生认为“没必要”;有6.4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15.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

A.有必要B.比较有必要C.没有必要

在调查学生中有73.85%认为“有必要”;有19.73%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有6.4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16.如果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 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合适 (可写其他) (上题选C可不答此题) ?

A.去法院或检察院B.去律师事务所

C.去政府相关法制机构或部门D.其他

在调查学生中有55.50%认为去法院或检察院;有28.90%学生认为去律师事务所;有13.30%的学生认为去政府相关法制机构或部门, 另有2.30%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

17.你认为双语教学的比重应该有多大?

A.10-20%B.30-40%C.50%以上

在调查学生中有48.46%认为应占10%~20%;有39.03%学生认为应占30%~40%;有12.51%的学生认为50%以上。

18.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提高案例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

A.有必要B.没必要C.不知道

在调查学生中有65.60%认为“有必要”;有14.13%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有20.27%的学生认为“不知道”。

19.你对现在实行的考试方式有异议吗?

A.有异议B.没异议

在调查学生中有67.43%对此有异议;有32.57%学生没有异议。

20.请你谈谈对现在法学教育和专业建设总的看法和提议: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 被调查的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 但大部分都还是围绕着前面问题中所涉及的几个方面, 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有的认为应当把单纯的考试和考能力结合起来, 有的认为可以把法院的判决拿来讲讲, 注重实践, 还有的认为好的老师是关键, 等等。

二、课程设置本身的问题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的分析, 我们认为在本科法学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 顺序颠倒

这里所说的顺序颠倒, 主要是指, 在不同的年级应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来安排, 应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来由易到难的进行, 而不是凭老师或行政官员们的主观想象。例如, 在我们的此次调查中有48.6%的学生认为, 法理学最难学, 另外有24%的学生认为, 中国法制史最难学, 而我们一般则是把这两门课放在大一来开。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但“理”在哪, 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唯一的我们经常听到的解释就是, 这两门是基础课, 学好它为学习以后的课程打下基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不先学这两门课的话, 后面的课程未必就学不好。相反, 正是这两门课可能就把学生们学习法律的满腔热情给浇灭了。另外, “法理是所有法学课程的基础”这一论断, 似乎除我们国家之外, 还没有听说过, 我们看一下法学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就会发现, 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没有在大一就开设法理学的, 一般是在大三以后才开设, 而且有的是作为选修课来处理。其实, 反倒是作为部门法的民法、刑法对于将来法学的学习更为重要一些。在它们中所蕴含的一些原理和方法, 对于后面的学习更有帮助。我们也可以将一些法学上的基本的常识, 放在大三来讲授, 并可考虑作为选修课来处理。另外, 民法和刑法的基础知识放在大一讲授, 因为其案例较成体系, 并且离学生的生活较近,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容易引起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二) 必修与选修的设定

就选修课来说, 目前的选修课种类的设置, 完全没有任何章法可循, 比如有的学校有外国法律思想史, 而没有中国法律思想史和外国法制史, 事实上, 外国法制史应该比外国法律思想史更为基础, 况且一般涉及到思想史, 均属比较艰深的内容, 很难指望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我们把它放在大二开) 学完之后有所掌握。因此, 我们认为, 目前选修课程, 可以重新规划整理, 以培育法律特定领域的专长为导向, 配合前面的高年级分方向的建议, 将选修课程整理规划为几类选修群。指导同学依其兴趣及未来发展的规划, 作适当配套的选修。希望同学在学习基础法律课程之后, 也能为其未来发展的专长领域, 奠定基础。

另外, 应考虑增开一些新的选修课, 此次调查中, 近70%的学生希望增开一些选修课程, 而其中又以要求增开新兴学科为主, 如电子商务法, 以及新的涉及科际整合的法学领域, 如科技法, 在未来涉及选修课时, 应将此一并纳入考虑。

(三) 应增加法律实例演习、法律实习

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法律实务的了解, 可以考虑增开民事法、商事法、刑事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领域的“实例演习”课程, 改为必选课程, 要求学生最少修习两个领域, 四个学分。另外, 在高年级中可考虑开设“综合实例演习”, 在一道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应当涉及民法、行政法、刑法, 甚至有关的国际公约, 因为在将来的工作中, 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 即一个案件会牵涉到不同属性的法律规范, 很多熟悉了“单一思维”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 就会手足无措, 因此, 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这种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应增设“法律实习”必修课程。法律实习课程, 可在校内开设法律服务社, 每周在教师指导下定时提供法律服务, 也可鼓励同学积极参与校外公益社团的义工服务, 尤其是维护或增进弱势团体、促进环保、消费者保护等团体。经由此种服务, 让同学有机会体验及观察社会实际生活, 并接触到具体的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 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

(四) 应增列专题讨论课程

目前法律学系同学, 大多数人在毕业之前, 根本没有机会学习如何从事独立研究, 撰写报告。我们建议在选修课中增列专题讨论课程, 并有系统地规划该类课程。使那些学有余力并准备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拓展自己的研究兴趣, 在毕业之前, 通过修习其中一门专题讨论课程, 以学习分析问题、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这种学习, 由于必须对于问题深入分析, 并思索解决之道, 将能刺激学习动机, 扩大视野。

(五) 对具体几门课程的建议

如前所述, 目前的法理学有些内容过于艰深, 而且放在大一来讲, 造成很多学生一上来就觉得学习法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产生畏难、厌学情绪, 基于此, 我们建议, 将法理学分拆为法学绪论和法理学 (法哲学) , 将法理学 (法哲学) 放到高年级讲授, 而法学绪论仅介绍对于下面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一些基础性概念。

民法至少拆为四部分, 即民法总则、债法、物权法、亲属和继承法。因为民法可说是最难学 (但入门容易) 、最博大精深的学科, 说是“万法之母”, 目前的这种安排, 很难使学生透彻了解和掌握民法, 且法学先进国家和地区, 莫不作此区分, 国内也有学校 (如中国政法大学) 开始采用这种方式。

三、未来课程设置的调整方向

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们尝试以现有四年制为基础对法学专业的课程作如下调整 (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体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公共课另计) :

(一) 必修课

第一学年:政治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法律逻辑、宪法、法学绪论 (也可用法理学名称, 但二者内容应无不同) 、民法总则、债法总论、刑法总则。

第二学年:债法各论、物权法、亲属和继承法、刑法分则、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公法。

第三学年: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中国法制史、商法总论和公司法、商法各论 (含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证券法) 、知识产权法、经济法 (主要是分论) 、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英美法导论 (英文版, 同时兼作双语教学课程) 。

第四学年:法律伦理、司法文书、证据法、法律综合实例演习。

(二) 选修课

罗马法、外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法、法理学 (主要是法哲学部分) 、英美契约法 (英文版) 、英美侵权行为法 (英文版) 、犯罪学、民法专题 (或进阶) 、刑法专题 (或进阶) 、行政法专题 (或进阶) 、经济法专题 (或进阶) 、电子商务法、大众传播法规概论、信托法、期货及衍生性金融商品法、科技法、WTO法专题、国际环境法、民法实例演习、刑法实例演习、商法实例演习、行政法实例演习。

上一篇:四字成语的谜语及答案下一篇:怎样做好党政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