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案例论文范文

2022-05-14

小编精心整理了《法学案例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法律学科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经验性要求的学科,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社会经历的限制,必然会对法律中蕴含着的人文底蕴及社会经验规则难以理解。而法律案例教学就是一个增加学生社会阅历的良好途径。随着传统的讲授式法学教育模式的缺陷日益明显并且逐渐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法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篇:法学案例论文范文

行政法学案例教学实践模式探究

基于近年来国内行政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转换,结合当前国内行政法学全能型人才的需求现状,基于传统的理论为主教学基础来逐步落实理论与案例讲解有效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诸多高校的行政法学教育专业得到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需求,教师引导学生對真实存在的典型案例开展深入研究和探析,进而提升学生对行政法学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与实践应用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措施。案例教学实践模式的应用旨在有效解决传统行政法学教育模式下,过于关注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缺陷,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为实现实务型、复合型和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扎实基础。

针对我国传统行政法学的教学效果分析得知,我国传统行政法学的教学重心主要是采取灌输性的教学手段来加强学生的行政法学理论知识,尚未重视加强学生的行政法律实践能力培养,进而造成当前行政法学专业的学生严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应变能力。基于当前国内教育对行政法学法律人才的需求标准来讲,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要具备较强实践应用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基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与案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进而保障学生熟练掌握法学知识理论体系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处理行政执法案件的应用操作能力。

一、当前行政法学案例教学实践模式的现状

(一)教学所用案例的质量尚未得到保障

行政法学是当前我国建立法治政府、和谐社会、构建诚信政府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但当前并未具有权威的案例汇编架构。尽管当前高校法学教师已基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针上提升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但当前教师在进行教学所用案例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我国诸多法学教学案例的产生较为繁杂,且可源于报刊、媒体新闻、各类法学参考书籍以及实际案件等多种环境,诸多教学案例因为发生时间已久,与当前时代的法律现状不同,进而不易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计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较低

结合诸多法学教学应用案例分,作者将法学案例大致分为示例型和研讨型两种类别。示例型的法学案例是指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在选用法学案例时,教师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简化案例架构,重点突出案例中印证行政法学知识内容相关的部分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研讨型案例则是指,旨在提升学生对现实中行政法律问题的洞察力为目标,具有存疑性,但缺乏对学生思考深度的培养。

(三)尚未明确教师及学牛的切实地位

案例教学实践模式的应用形式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法学教师引导学生来解析、探讨案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直至得出解决结论,其实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行政法学知识点的深度、广度以及学生的讨论、学习时间等,绝大部分的控制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结合诸教育先进国家的行政法学案例教学实践案例,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导者、教师为引导者的基本原则,进而在进行问题的讨论分析过程中,学生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碰撞探讨,而教师只需正确辅助、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

二、落实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案例的收集整理的工作质量

教学所用案例的质量优异将对教师和学生的行政法学重点知识内容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优质的案例应用,可实现将真实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法律现象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呈现,进而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深思。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实时性、可靠性,不要采取为了去印证行政法学重点知识内容而编造虚假、简化的教学案例的方式,进而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法律环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学应用能力。

(二)结合当前时代发展,定期更新案倒题材数据库

要求教师有效结合行政法学的重点理论知识来选取可以有效展现知识点的法学案例,进而保障学生可以有效掌握行政法学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向,进而有效适应现实的法律环境。案例题材数据库的更新管理是当前案例收集管理过程中的最弱环节,所以,法学教师必须长期坚持、有效落实这项工作。

(三)认真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内容

结合当前案例教学的现状得知,诸多学生仍旧依赖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严重缺乏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学习探索的心理,只会一味的被动地从法学教师那里接受知识,这种错误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严重影响案例教学实践模式的应用发展。因此,教师应认真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具体可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如何有效引入案例,结合案例分析开展的模拟练习的具体操作,案例教学完成后的学习反馈和总结等方面来落实。

三、应用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将教学目标中所规划的教学内容依据法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将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转化成相应的教学实践项目,以培养学生法律应用能力为基础目标、以职业项目为导向,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协同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进而落实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切实掌握到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行政法学专业中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较为广泛、复杂,且具备较高的学习难度,一旦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且不具备优异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毕业之后的就业发展中,想考取相关职业从事资格、从事行政法学行业将更加困难。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学生远远比以前来说更加活泼了、思想更加开放了,因此对学生的教学来说,他们更加希望在课堂中可以充分的机会去表现,去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应当还学生课堂的主动权。案例教学实践模式的有效落实,可以把整个行政法学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对应的具体事件,进而科学、合理的设计案例教学方案,其中包括案例选取、案例教学内容设计、实施计划、开展过程以及案例教学落实结果等核心因素。

因此,当前诸多高校的行政法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有效落实案例教学实践模式,教师应当学会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表现,教师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规定案例法律知识点的重点分析目标、划分项目小组,引导协助学生进行积极探讨,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能营造良好的行政法学知识学习的氛围,建设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在师生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因此,民主的学习氛围更加有助于开展行政法学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学生进行不断的探讨、交流,促进学生对行政法学知识应用学习的整体认知。进而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实践项目,在行政法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将法学理论与案例实践有机结合,进而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为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必须认识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进而有效落实案例教学实践模式。基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案例,结合当前时代下的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下对法律人才的要求标准,进而有目的地开展法学学习。所以,应用案例教学实践模式,熟悉规范,领悟法理是学习法律之道,我们应让这三者循环互动起来,为推动中国行政法学教学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作者:李秉宣

第二篇: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

法律学科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经验性要求的学科,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社会经历的限制,必然会对法律中蕴含着的人文底蕴及社会经验规则难以理解。而法律案例教学就是一个增加学生社会阅历的良好途径。随着传统的讲授式法学教育模式的缺陷日益明显并且逐渐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法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法律案例教学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逐渐成为当今中国法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并将对整个中国法律教育体制甚至法制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法律课程既要求学生探究法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也要求同学们学会独立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法律问题的实践性技能。[1]近年来,我国高校法学教育都非常重视案例教学,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尝试。

一、现有的法律案例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后来,这种方法逐渐被应用到管理学、医学和法学等各领域。法律案例教学法是借用真实的案件,以实案为基础来撰写案例并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不断剖析、整合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案例教学法被引入我国法学教育中;在此之后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传统讲授式教学的辅助工具或是实验性的教学创新方法一直没有成为法学教育方法的主流。2011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为了培养更为出色的法律人才,推出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重点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的地位。从此之后,案例教学法的地位不断提升,愈加重要。从教学实践来看,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案例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各有千秋,也存在不少不足。

(一)案例辅助教学模式。我国高校最早采用的是案例辅助教学模式。这种以老师讲授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理论为主要内容,辅之以简单的法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2]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结构性教学,其特点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概念准确、逻辑性强”,学生参与度低。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足主要有:由于法律條文冗长而枯燥,而导致教学呆板、缺乏活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和批判精神。此外,学生对接受法律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明显,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案例研讨教学模式。案例研讨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针对基本原理、法律制度等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本质上是“结合具体的法律条文或法学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加深对条文内容或理论的理解,这是一种演绎的学习方法”。[3]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感受到真实案例的教学魅力。不过,在实践中,案例研讨模式也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可能由于学生受传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教学方式的影响,不愿参与讨论,课程最后可能变成教师一个人分析案件的独角戏;二是可能由于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没有进行过资料收集和案例思考而难以应对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没有形成各方积极讨论的氛围,案例讨论难以深入,容易在一些浅易的问题上徘徊不前;三是讨论可能出现偏差,在某些细枝末节问题上纠缠不清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内容;四是讨论可能太过积极,课堂时间不足以满足讨论的要求。

(三)案例观摩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是我国法学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直接感受法院处理案件的过程,从观摩法院处理案例的过程理解法律的运作方式。案例观摩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法庭现场观摩和庭审影相观摩。

法庭现场观摩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作为一种案例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为配合理论知识的讲授,有针对性地选择刑事、民事、行政方面案件,组织学生到法庭进行观摩旁听,事后组织学生对裁判进行讨论并总结评估的教学方式。法庭现场观摩的优点是能让学生明确各诉讼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及相应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观摩、学习法官庭审适用法律的技巧和驾驭庭审程序的综合能力的机会[4]。但其不足也是明显的:一是庭审观摩耗时较长,且教师无法掌控观摩时间长短;二是由于受到法院开庭时间表的限制,老师对案例的选择空间极为有限,教师在课后也只能根据法庭的开庭情况进行讲解;三是法庭现场与学校有一段距离,教师组织学生去庭审现场观摩成本比较高昂。

(四)模拟法庭教学模式。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模式是指老师选取某个或某些案例作为庭审案例,由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控方、被告/辩方,让学生从自己所处角色的角度出发模拟案件审理现场,切身感受法庭审理流程,然而,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模拟法庭要求参与的学生对我国法律已经有系统性认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若把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法学初学者身上,效果差强人意;在现实生活中,法庭上的各种角色本质上都是社会阅历的积累和展现,而作为还未入社会的大学生必然缺乏社会阅历,所以,在模拟法庭角色扮演时对于一些需要一定社会阅历积累的情景不易应对;另一方面,模拟法庭耗时太长,准备资料甚多,以现在的学生培养计划来看,难以组织多次的训练与讲解;还有,往往由于整个模拟法庭的持续时间较长,在现实情况下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一)采用诊所式案例教学模式。诊所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端于美国,其方法是指,在有律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老师的指点下,让学生为那些处于困境且亟需法律救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以帮助那些人解决法律问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学校自2000年引入这一教学模式,之后这一模式逐步在全国推广。例如,西南政法大学法律诊所(以下简称西政法律诊所)就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案例教学诊所。西政法律诊所主要通过与居民社区合作设立固定法律咨询点来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学生们独立接待当事人、撰写法律文书,并有机会参加现实的法庭辩论,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扶助社会弱势群体。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特点:(1)真实性。与惯常的教师编纂的案例不同,法律诊所里面涉及的案例都是真实的,都是在生活中或者每个人身上有可能发生的案件。(2)实践性。学生直接在真实案件的基础上近距离参与案件的解决进程,甚至直接与当事人接触、沟通。(3)公益性。学生通过法律诊所这个平台给亟需法律帮助的公众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在提升自身的法律实践技能时也能帮助他人解决一些法律问题。(4)交互性。学生在法律诊所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当事人沟通交流,既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也能弥补原先法学生面对法律相关书籍的枯燥无味与呆板无趣。

(二)引进兰德尔案例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外向型高端跨国法律人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国际法学院引入了J.D./J.M.双学位项目。在这个项目中,J.D.课堂几乎完全沿用哈佛大学兰德尔教授的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使用国外法院的真实判例,并且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准备,教授在课上不断提问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调整问题预设,一问一答,紧追不放,不断深入,直至学生再无力招架。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明确,其优点是:(1)探索性。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学生的积极探索和批判性思维。(2)辩论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不再是单向的输出/接受的方式,而是强调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课堂上针对焦点问题进行辩论。其缺点有:(1)模块化。教师把知识根据案例分为一块一块的,知识点不容易形成体系。(2)英美化。不仅选取的案例是英美国家的真实案例,而且,涉及的法律条文也是英美国家的法律条文,很难推广适用。

(三)新增个案全程教学模式。个案全程教学模式是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分实体法和程序法,选取已发生的真实的典型案例,几乎使用了涉诉案件的所有资料(包括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代理词、各类证据和证据目录、庭审笔录和判决书等)[5],从案件接手开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教授学生如何会见当事人,如何确定争议点,怎么收集、运用证据,怎么选定诉讼策略,如何参加庭审,如何在庭审现场发表代理和辩护意见等。通过这样的每一个步骤,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件中。

三、法学案例教学模式选择制约因素

选择不同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有各方面的原因,本质上来说也可以算是一个“利益”取舍的过程,制约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因素很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较好的教学模式。

(一)法律传统。从法学的传统和体系上来讲,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案例来源于法律,而非英美法系国家那般法律来源于判例。我们国家的成文法较为完善,体系严谨,并且没有判例制度,虽有最高人民法院定期公布的公报案例,但公报案例既不能作为法律的正式渊源,也不能作为判例在之后的判决里面加以引用。可以将案例与法条的关系类比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判例法国家,先有判例之后才有法律条文,法律条文出自判例;但是在类似于大陆法系的我国,则是先有法律条文,再有法律案例,案例出自条文。从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架构和法律传统的大背景上来看,我国并不能完全适合案例法教学。

(二)课程设置。从目前的法学生培养计划上来看,大学基础通识类型的公共课程占了太多的课时,这些课时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原本的专业课课时。专业课的课时安排太过紧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查询资料和思考准备时间。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课程的设置上依然以体系化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课程安排偏少。再有,课程安排上还是重视法哲学内容,往往在课程设置的先后上,优先安排法哲学类课程的教学。而这种以法哲学优先的教学课程安排对于刚踏入大学,并且对法律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讲是一件不太高兴的事情,因为法哲学艰深难懂,晦涩枯燥,容易让原本抱有好奇的未来法律人望而却步。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法律是一个巨大的门类并且可以成为一种工具,除了培养具有扎实法律基础的法律人之外,似乎还应当在已经具有一定法律基础的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程上进行更为细致的方向性、特色化的区分,例如:允许对商科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商法方向的加强课程。

(三)案例及教材选择。我国法学教材一贯使用演绎法编写,不适合用于归纳法教学;而且,即使是按照案例的形式编写,教材的编写也陷入了“案例材料-案例分析-总结”的怪圈。再有,囿于教材从文稿到最后出版成书的较长时间,现有的案例教学教材中的案例陈旧,书稿的再版时间不确定导致案例更新缓慢。最后,在确定文稿时案例选择不够准确,不好把握难易度和典型性,难以全部满足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实时性的案例要求。从根本上看,由于我国成文法传统,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我国的案例资源极其匮乏,且没有一个系统的案例库[6];并且,中国大陆的判决书说理部分过于简单[7],这样的判决书难以达到法律案例教学对于判决书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缺乏。在教学方法上,老师长期的体系化讲解形成的思维定式并不适合案例教学,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常常最后会“兜回”体系讲解的“筐”里;从法学教师的培养路径上来看,法学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似乎依然沿袭着体系化教学的路径,这些沿着体系化法律教学成长起来的老师们自然按着体系化教学再教授学生;由于真正的案例教学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既要求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也要求能熟知并灵活运用案例用于教学,因此真正成熟的案例教学法老师并不多;再有,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更为需要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讲授者,但因为不鼓励高校教师兼职参与实务,事实上,甚至有的高校教师长期脱离实务,这对于案例教学来说不吝是一个极为不好的条件。

(五)认识态度。或许是对西方的案例教学法有认识上的偏见或是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有着执着的追求,有些老师认为案例教学是源于西方的判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不科学的教学方式,不应当用在我国的法学教育当中。若教师基于这样的认识进行教学,自然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案例教学法,甚至从根本上排斥法律案例教学。

还有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思维中根深蒂固,相对于其他科目的体系化教学模式,突如其来的法律案例教学方法一时难以适应,在路径依赖的前提和体系化教学的大环境中,新的教学方法在潜意识中受到排挤,因此,在教学方法转变之后一直难以融入到新的课堂里去,或者干脆又“转”回了讲授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模式,本质上是表面挂着“案例”的“名”,私下里还是“讲授”的“实”。

(六)教学条件。我们目前的教学手段落后也是影响法律案例教学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某些不发达、极不发达地区的课堂上,教学设备简陋,难以进行某些复杂的课程展示和实践模拟。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仅能勉强进行授课,更不能要求教师对于案例有多深的研究。信息沟通不畅,对于新的法律动态和一些典型案例难以及时接收、反馈,若同学们接收的信息都是延迟的,這些信息自然也不能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法律知识。相关法律教材书籍、刊物、专著有限,知识陈旧、更新缓慢,对于需要大量阅读的法科生来说,更新缓慢并且数量有限的书籍难以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

四、我国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若干建议

(一)专门开设法学案例教学课程。为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并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对于重要的、实践性强的且使用频率高的法学部门法,建议在理论授课之外增加专门的法学案例教学课程,可以在理论讲解完几章之后安排一次案例教学,用法学案例教学把前几章的内容串起来,用以巩固理论学习,并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或者,在中期学习成果检验时使用稍复杂的、多问题交叉的案例教学来考察学生各个部分的理论学习情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甚至可以考虑采用类似于北大法学院车浩老师那样的案例分析作为考察形式。

回到现实中,为开设专门的法学案例教学课程,恐怕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压缩大学通识教育课的学时,并且给予高校下设的二级学院更大的选课、定课权限。这里又会涉及到高校的行政管理问题、大学生的培养计划安排问题甚至是教育部对于大学生的能力要求问题,以现状来看,不太可能马上付诸现实。

(二)交替适用不同类型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案例特点,选取合适的案例分别采用个案全程教学模式、苏格拉底式案例研讨模式、逆向法案例教学模式或是法律诊所教学模式等。对于具有较深知识并且带有一些争议的案例,可以选用苏格拉底式案例研讨模式,在带领同学们研究案例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反相成的思考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于具有较深知识且定论明确的案例可以采用逆向法案例教学模式,如抽丝剥茧般解构案例、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出现频率高的、较为简单的案例,可以运用法律诊所模式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既能巩固理论知识也能锻炼基础实践技能;可以把那些知识不太深,但处理起来运用较多技巧的案例作为个案全程教学模式的素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实践技巧,更快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法学教学案例。课前选好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典型性、真实性、实时性的案例;在教学编排上对案例之间的难易程度和案例内的知识点分好层次、层层递进,按照案例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浅显易懂到灵活多变的层次进行;在课前案例准备阶段,对学生对案例的反应做一些预测、分析以应对学生的思考。

针对案例筛选、编撰成教材的问题,现阶段倒是较为容易解决。最高人民法院的公报案例和各法院内部发放的经典案例选编都可以成为素材。教师可以利用最高人民法院定期公布的公报案例作为案例素材库,在素材库中遴选适合教学的并且符合针对性、启发性、典型性、真实性、实时性等要求的案例用于教学,或者高校与地方的基层人民法院或是中级人民法院建立合作机制,高校定期获取法院内部刊发的经典案例选编,选用部分经典案例作为法学案例教学的素材。当然,对于法院内部刊发的经典案例选编,因为有些案件涉及当事人隐私或是部分机密,教师在制作案例教学材料时应当注意保密。

(四)精心组织法学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课堂的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们对立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学生们形成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体系结构图。在有过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无法回答或者钻牛角尖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比如同学们对某些法条或者对某些法律原则难以理解,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解释法律原则,尤其是法律原则的讲解,有些我国现有法律原则的发端都是西方国家的某些法律原则,而西方国家的法律原则来源于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法律原则。之后,可以再次引入案例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法条,以案说法,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另一法条不适用?为什么适用的这个法条不能以另一种方式适用?适用的漏洞在哪里?有机会可以在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比赛,引导学生筛选、组织、运用证据,让证据和法条相呼应。之后引入系列案例,进行案例的类比,找出其中相同点和差异之处。在类案评析之后结合社会背景告诉学生们立法的目的与意义,帮助学生们更深层次理解法律真正含义。

(五)改善法学案例教学条件。改善法学案例的教学条件需要更大程度上宣传法学案例教学,不仅让案例教学成为法学教育的主流,更要让公众了解到案例教学的益处,鼓励公众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更为重要的是,让一些公共资金在了解到法律案例教学的好处之后进行资金赞助,以改善不发达地区的教学条件。

针对欠发达地区优秀师资缺乏的问题,在有政策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到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学习;也应当鼓励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到欠发达地区定点、定期支持;也鼓励双方结成对子,发达地区的教师向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传授经验,沟通信息。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可以在有相对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好好利用网络资源与数字技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是极为迅速的,而且数量巨大,在纸质书籍难以及时更新的时候,可以利用数字化的书籍文档来满足学生的阅读量;在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远程给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上课或者给教师进行教学培训。

总之,法律案例教学是法律教学方式的革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交叉融合之处。如果运用得当,则可以极大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将课堂氛围变得更加开放活跃,还有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在努力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作者单位为上海财经大学)

注:本文为上海财经大学教改项目“法律思维能力培养与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

注释:

[1]王亚萍:论法律教育之目的对案例教学方法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7期,第100-103页。

[2]刘春华、尹敬勉:案例教学在高校法律逻辑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7期,第106-107页。

[3]郑莉、张琦:法律案例教学在非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现代教育,2007年,8月下期,第155-156页。

[4]金莉等:浅谈法律教育案例教学的应用[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96-186页。

[5]章武生:模拟法律诊所实验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6]郭亚全:法律碩士案例教学的缺陷与完善[J],嘉兴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118-123页。

[7]王泽鉴: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法学,2013年,第4期,第40-41页。

作者:叶榅平 黄凌梅

第三篇:公安院校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探讨

摘要: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教学法,以实践中的真实案例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动手能力,对法学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公安院校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旨在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公安法学教育特点的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公安院校;培养目标;法学;案例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形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的犯罪形式、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治安形势错综复杂。作为承担为公安机关输送大量优秀人才的公安院校也面临着新情况和新任务,特别是2008年6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为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从根本上规范进人机制,决定对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进行改革试点。由此,全国各公安院校纷纷开始招收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学员,这对各学校原有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即人才定位,是指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亦即学校通过教学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人才。而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学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前提。培养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较为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应该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公安院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公安院校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首选国家机关尤其是公安机关①,而承担化解社会矛盾、打击刑事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重大职能的公安机关往往需要专业技能熟练、实践工作能力较强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素质、职业素养的学习;另一方面更需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从培养目标上看,高考统招的法学专业学生应当是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系统掌握法学专业所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公安法制实务和初步理论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公安应用型人才。而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政治坚定、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忠诚、公正、为民、廉洁、奉献,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系统掌握派出所民警所必备的法律法规,具备会做群众工作、掌握公安信息技术、规范文明执法、开展公安法制工作等职业核心能力,能适应公安机关法制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充分依赖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而案例教学法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理应被积极运用。

二、公安院校法学课程案例教学现状——以浙江警察学院为例

如何适应时代变化,积极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公安专门人才,是摆在公安教育者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等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各学科尤其是法学课程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训练中。1875年,哈佛法学院首任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德尔,明确提出把案例法应用于法学教育,认为案例能够成为理论法学最为有力的媒介,唯有通过仔细分析法官在判决重要案件时的推理过程,方能洞悉潜在的法律原理。他编著的《合同法案例》是世界上第一本案例教学法的教科书,后来又编撰了衡平法和销售法的案例课本。案例教学法逐渐成为美国法学教育的主流和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并在商业教育和公共管理学院中广为普及。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学者观点不一。美国的小劳伦斯·E·列恩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中指出,“案例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案例方法为学习者设想了这样一个世界,即通常在时间很短、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需要靠批判性思维技巧和能力来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哈佛商学院曾把案例教学界定为“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形式展现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进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国内有学者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资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更强调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案例教学法的实质在于情境运用和师生互动,这对培养和提高法学学生理解及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以浙江警察学院为例,目前在教学上存在有以下方式,推动法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

一是组织案例讨论,在课前布置若干实践中有争议的案例,让学生在经过自身思考后发表意见,这是最常见也运用的最为广泛的方法,有赖于案例的真实性、专业性等特点,尤其是在证据运用案例分析等内容中;

二是司法实践观摩或法院旁听,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具体的司法实践部门,包括法院、公安机关等实际观摩某一具体案件的庭审或者办理过程,并及时进行总结评析;

三是学生模拟办案,根据各公安机关实际经常办理的案件类型,由教师提供一定的思路,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其中一名或几名学生为主导,组织同学进行模拟办案并按公安机关的考核标准测评办案质量,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该方法经常被运用于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中,如模拟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模拟行政复议当面听取意见程序、公安行政诉讼应诉技巧与答辩等;

四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法律基本技能的培训,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某一实际案例,要求学生撰写具体的法律文书和各类法律文件,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进行具体合同的起草练习、审订,撰写行政处罚决定书等;

五是经典案例评述,针对已发生或审结的案件,特别是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的实际案例,教师对特定内容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六是模拟法庭,一般包括案例确定、分派角色、分组讨论、文书准备、开庭审理和综合评价等环节,先选取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分为审判、控诉、原被告、辩护代理、证人、被害人和第三人等小组进行讨论,了解全部诉讼参与人的活动,并准备好相应的法律文书。开庭审理时,学生按要求进入角色,参照法庭审理作一次全程的演示,让学生实际学习法律程序和法律适用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扮演各自角色,完成法庭审理全过程,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地检验和训练。

七是课堂辩论,选取社会关注的热点案例,由学生自主组队,课外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课内围绕案例焦点所反映的法律内容和课程重点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由其他同学自由发表观点,达到思想碰撞、观点争锋的目的。

这些案例教学的方法不仅仅针对法学专业学生,也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相关课程,同时也会出现在如公安执法实践证据运用、公安执法实务等选修课课程中。就案例教学所占课程时间来看,在高考统招法学专业学生课程中,约占15~20%;在试点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法学专业学生中占50%左右。

三、国外法学专业学生教学

从传统教学模式来看,国外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存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在大陆法系国家,有法学家长期研究法律的历史传统,存在成文法的立法习惯,对法学学生的教育以系统的法学知识讲授为主,侧重于灌输给学生法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更注重学生对整个法律体系的理解与把握,逻辑方法多为演绎法,遵循从知识学习到基本原理分析到案例补充解释的一般规律。比如在德国就偏重于理论教育,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梳理、分析、解释法律条文的含义和背景等,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而英美法系还是延续了判例法的传统,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为后世所推崇,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其要点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回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会问适当的问题,自然也不会提出适当的答案,因此在教学中他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直到学生哑口无言为止,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想;第二,他认为追寻真理,就要不断地问答、辩论和接受挑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推理、分析技能和法律实践能力。到今天这一方法仍是美国大学课堂里主要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美国的法学院,由此,在法庭聆讯或审讯时会有双方的唇枪舌战、质询盘问,甚至法官会毫不留情地责骂律师。与此方法相提并论的是,让法学专业学生研读实际案例,发掘和了解法律原则。在美国,法学本科生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各法学院着重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法律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具有像律师那样驾驭、运用法律资源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和美国的法律制度甚至政治制度密不可分,美国立法意在避免政府权力过大,而设置检察官、法官、陪审员和辩护律师的各自独立,相互制衡,通过对抗式制度,从辨争中寻求真相。英国法学教育目标也是强调职业教育,从时间上将法学教育分为学术、职业训练和实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法学理论和司法伦理的培养;第二阶段则通过案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巧;第三阶段通过在律师所实习保证学生得到法律职业能力的训练。

四、公安院校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探索

国内不少学者在研究、推广案例教学法,一线的教育者们也积极实践,但目前大多数所谓的案例教学绝非真正的带有对抗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的教学方法。作为具有成文法特点的国家,实施案例教学存在不少的难题。但究竟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国内教育环境的案例教学法,怎么样才能达到案例教学法的目的?

第一,要探求案例教学法在公安法学教育中的地位。案例教学能否实施、如何实施关键是看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前公安院校的学生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渠道,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基础不尽相同,针对高考统招学生来说,其法学教育不属于专业性和针对性强的法律职业性训练,法学案例教学的功能基本限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因此,案例教学法不应成为高考统招学生的主要教学方法;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学生意在成为实践型专门人才,更侧重于逻辑推理和法律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对两者进行很好地区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构建案例库,实现案例资源共享。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具有时效性、专业性的综合案例是成功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一个比较适合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是既能够体现法律复杂纠纷,展示法律条文争议,又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不同的意见。当前组织案例教学的教师主要是通过各种网络、教科书、法院公布的判例和教师自己接触的案例等途径完成。应当鼓励教师多开展各类案例调研,及时搜集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案例,并对所调研的案例进行加工、整理和编排,适时召开相关案例的研讨会,在全国各公安院校实现教师调研案例的共享机制,积极构建案例教学的共同平台,实现案例资源共享。

第三,要正确理解案例教学法具有辅助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案例教学作为起源于西方国家的教育方法,其对案例资料、教师能力、学生素质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美国家以判例法为主,由此,一些可作为今后判案依据的经典判例都是公开的,也是法学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内容。法定的判例公开与编纂制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及时而完整的资料,而目前中国的法学教育者要系统而全面地获取司法实践中的合适判例却很艰难。同时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通晓本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法律规定,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对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具体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公安院校中,绝大多数法学教师并非边实践边教学,通常隔几年在公安实践部门进行锻炼,所具有的实践经验十分有限。再者做好案例教学,高素质的学生也是必备条件,学生通过不同案例中的角色扮演,参与一系列的具体争论,亲身体验法律职业中不同角色的要求,在综合考虑各角色特点及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自身的独立见解。只有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所学专业抱有极大的热情,才能积极对所涉案例进行更好地研究和探讨。在美国法学院的学生都是大学本科毕业,有一些甚至拿到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显然更有利于实施案例教学。而一次案例教学,也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对实践案例进行甄别、加工和整理,甚至要设计出一些法律的冲突,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全面的法律思维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只能是作为法学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在一学期中只能设计出若干学时的案例课程,不可能整个学期或所有法学课程均采用案例教学法,尤其是针对高考统招的法学专业学生。在同一专业内部,也应当根据年级的高低,分层次进行案例教学。

第四,建立以学生思维状况考查为主体的考核机制。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国法学院提出要培养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德国法学院提出要培养学生“像法官一样思考”,法学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运用法律方法和进行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法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法律概念、法律规范这些纯粹理性知识,更在于掌握法律认识、法律理解、法律解释和法律判断的方法。这些法律方法甚至比其法律知识更重要,因为法律知识是有据(法律规定)可查的,而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是决定他们认识和判断的基本因素,且非经长期专门训练无法养成[1]。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强调学生参与实践的自主性,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确立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积极推动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帮助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自我构建。在考核学生的综合表现时,应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法律语言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和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建立对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思维的合理评价机制。大力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将每一次的案例教学都当做一场对学生的考试,大幅提高平时案例教学表现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增加教学中以案例为基础的辩论、口试(面试)、综合模拟测试等不同环节,构建教学效果、教学效益和教学效率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王志勇,张文夏.面向21世纪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泽: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8.

[3]房文翠.知识在法学教育中的属性和效用——兼论我国法学教育知识观的重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6).

[4]颜河清,王娜.法学案例教学价值论纲[J].法制与社会.2006,(8).

[5]边双燕.论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方法[J].衡水学院学报.2008,(3).

[6]王家启.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述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7]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8]于博.德国的法学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作者:何宇华

上一篇:校园德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工业大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