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课程参考书目

2022-08-30

第一篇:宪法学课程参考书目

宪法学习参考书目

参考教材

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秦前红主编:《宪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广辉主编:《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蔡定剑著:《宪法精解》(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侯西勋主编:《宪法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焦洪昌主编:《新编宪法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焦洪昌主编:《宪法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童之伟主编:《宪法》(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张千帆著:《宪法经典判例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张千帆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周叶中主编:《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3版。

朱丘祥主编:《宪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殷啸虎、王月明、朱应平著:《宪法学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苗连营主编:《宪法学》(第2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月明著:《宪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胡锦光主编:《宪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俞德鹏著:《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陈云生著:《宪法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韩亚光著:《中国宪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潘伟杰、王蔚主编:《宪法学》,复旦大学出版2008年版。

韩大元著:《宪法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

(英) A. W.布拉德利、K. D.尤因著:《宪法与行政法》,程洁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莫纪宏著:《宪法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8年版。

肖泽晟著:《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著:《宪法学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韩大元主编:《外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版。

胡锦光主编:《外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胡锦光主编:《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阅读书目

荆知仁著:《中国立宪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徐祥民、刘惠荣等著:《政体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许崇德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希著:《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孔武著:《财政立宪主义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何海波著:《司法审查的合法性基础:英国话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邢益精著:《宪法征收条款中公共利益要件之界定》,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明佳著:《自由与主权之间:美国制宪辩论的政治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韩大元编著:《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韩大元著:《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韩大元、林来梵、郑磊主编:《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2004-2009)》,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周叶中,祝捷主编:《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法律机制研究》,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周刚志著:《财政分权的宪政原理:政府间财政关系之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江国华著:《宪法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与中国宪政的未来》,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占荣著:《宪法的观念世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小妹著:《中国近代宪政理论的特质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李秀群著:《宪法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胡正昌著:《宪法文本与实现:宪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应平著:《宪法中非权利条款人权保障功能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刘国著:《宪法解释方法的变革:宪法解释的法理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秦前红著:《宪法原则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莫纪宏等著:《宪法学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屠振宇著:《宪法隐私权研究:一项未列举基本权利的理论论证》,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周伟著:《宪法实践的技术路径研究:以违宪审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王振民著:《中国违宪审查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赵立新著:《日本违宪审查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林来梵主编:《宪法审查的原理与技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刘向文、韩冰、王圭宇著:《俄罗斯联邦宪法司法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杜承铭、吴家清等著:《社会转型与中国宪法自由权制度的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江国华著:《宪法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陈雄著:《宪法基本价值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刘志刚著:《宪法诉讼的民主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德志著:《宪法概念在中国的起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 杰弗里·马歇尔著:《宪法理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张淑芳著:《宪法运作的实证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美)肯尼思.W.汤普森编:《宪法的政治理论》,张志铭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日) 芦部信喜著:《宪法》,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日) 美浓部达吉著:《宪法学原理》,欧宗祐、何作霖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 基思·E·惠廷顿著:《宪法解释:文本含义、原初意图与司法审查》,杜强强、刘国、柳建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德)耶利内克著:《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现代宪政史上的一大贡献》,钟云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德) 卡尔·施密特著:《宪法的守卫者》,李君韬、苏慧婕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德) 卡尔·施米特著:《宪法学说》,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 康拉德·黑塞:《联邦德国宪法纲要》,李辉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美) 杰克·N·雷克夫著:《宪法的原始含义:美国制宪中的政治与理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惠宗著:《中华民国宪法概要—宪法生活的新思维》(第8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

李惠宗著:《宪法要义》(第5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

陈新民著:《宪法导论》(修订六版),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林子仪等编著:《宪法: 权力分立》(二版),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李建良著:《宪法理论与实践》(第2版),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陈沧海著;《宪法解释与宪政发展》,学富文化事业公司2006年版。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

蔡明惠、李铭义、罗慎平、杨三东、吴真真、徐开基、林仲修、洪松辉著:《宪法体制与人权教学:本土案例分析》,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黎淑慧编著:《宪法》(初版),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杨子慧著:《宪法诉讼》,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

蔡茂寅著:《憲法、行政法》(第3版),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谢瑞智著:《宪法概要》(增订十一版), 谢瑞智发行公司2007年版。

法治斌、董保城著:《宪法新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

许宗力著:《宪法与法治国行政》,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D927.581.04/5

陈龙腾、杨富强、林正顺著:《人权保障与实用法律.三版》,高雄复文出版社2011年版。 许育典著:《人权、民主与法治:当人民遇到宪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

第二篇:参考样本:法学毕业论文参考

封面(略) 提纲(略)

法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其逻辑结构和基本格式

浅论行政立法中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保障

【内容摘要】:行政立法的核心和精髓是公众参与,只有饱含公众参与的行政立法,才具有价值,才能发挥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我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征求意见中存在一些问题,征求意见程序规定不完善,行政机关忽视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重要性,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意识有待提高,广度和深度有限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当从专门立法、立法准备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信心和热情。

【关键词】:行政立法 公众参与 征求意见 保障 立法,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认可反映国家和人民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活动。行政立法,通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起草法律草案、地方性法规草案的活动。现代行政立法的概念,起始于19世纪末期的西方国家,为了防止和消除自由商品经济带来的无政府状态的种种弊端,弥补议会立法的局限性和过于原则的不足,只能由政府通过行政立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自此西方国家行政立法不断发展和强化。

一、我国行政立法的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行政立法是自1982年《宪法》开始的,发展成熟于2000

年的《立法法》。上述有关法律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下的多层次立法体制,明确了行政立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之所以赋予有关行政机关立法权,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同的实际情况。自政府获得行政立法权以来,国务院及其部门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行政立法的日益深入,立法领域的不断扩展,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如行政机关越权立法,行政立法缺乏正当法律程序,行政立法权力控制与监督不足,行政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公正性、公开性不够,行政立法审查及责任追究缺乏制度保障等等,从而导致行政机关立法的随意性、不公正性、不公开性。由于我国行政立法程序不完善,一些行政机关利用行政立法的机会任意扩大本部门权力、限制公民权利,随便增加人民负担,部门利益法制化。造成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行政立法缺乏公众参与,而这恰恰是行政立法的核心和精髓。只有饱含公众参与的行政立法,才具有价值,才能发挥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

二、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征求意见中存在的问题

《立法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都是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形式,属于立法程序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在征求意见方面,我国行政立法存在诸多问题:

(一)征求意见程序规定不完善

首先,《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都规定了行政法规、规章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内容,但是却都没有明确具体范围,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其次,公众对行政法规、规章草案提出的意见如何提交,行政机关如何受理、处理、反馈公众提出的意见以及征求意见的时限等均未作具体规定。再次,听证会作为最有保障的征求意见方式,行政机关只是“可以采取”,且没有严格的范围、程序的规定,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权利未得到应有的确认和保障,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二)行政机关忽视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重要性

我国行政机关长期以来奉行“效率优先”,并将这种行政管理的价值选择适用于行政立法,忽视了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取向。经常会出现不进行充分的立法调查研究,为了实现领导意志而立法;为了片面追求立法进度,缩短公民参与征求意见的时间;因为听证程序严格或者以公民法律素质不高为名,拒绝开听证会或是将听证会变成“听证秀”等等。不自觉地进行“单边立法”,导致权利义务配置不平衡,部分或全部剥夺了公民的正当参与权施加于行政相对方,损害了民主立法的基本原则。

(三)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意识有待提高,广度和深度有限 我国几千年的专制历史,公众的民主意识淡薄,自古就有“饿死不作贼,气死不告状”的传统。虽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公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真正参与到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少之又少。由于立法参与对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的要求较高,那些迫切需要表达诉求的弱势群体,受教育水平、经济能力所限,只能“望法兴叹”。真正积极参与立法,尤其是行政立法的,大都是社会的“精

英阶层”,从而使立法异化服务于小团体的利益。就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普通百姓完全外在于立法过程的结果只能是法律的异化和百姓对法律的陌生与麻木。”

三、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保障措施

要解决上述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问题,实现行政立法的公开和民主,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对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立法

《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都有原则规定,亟需将这些原则细化、补充,通过立法深化保障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权利,明确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法规、规章范围,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形式、时限及相关权利义务,行政机关接收、处理、反馈、公布公众意见的程序、相关权利义务及责任追究,征求意见方式的选择(尤其确定应当采取听证会的法规规章),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的参加人员及相关程序规定等。通过立法,使公众参与征求意见方式规范、渠道畅通,是行政机关的“软义务”变成法定职责,使法规规章草案尽可能全面的反映社会各界的不同意见,最终保证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客观、公正、公开。

(二)在行政立法的准备阶段公开征求意见

立法准备,一般指在提出法案前所进行的有关立法活动,是为正式立法奠定基础的活动,是整个立法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它的最终结果直接为进入下一阶段的立法运作过程服务,是整个立法过程的奠基石。在法治化发达的国家,法案提交立法机关或立法主体审议、表决,往往只是或主要是履行法定程序,并不能真正决定该法案能否正式成为法,因为能否成为法,在立法准备阶段就已有定夺或至少大体上已有定夺了。要充分保障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应当将征求意见发展

到立法准备阶段,即向社会各界表达立法意向,收集各界的利益诉求,从而从法规规章产生阶段就能契合公众的愿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征求意见的平台

立法民主包括立法的实质民主和形式民主。立法形式民主即“人民通过怎样的形式行使立法权并在所立之法中表达意愿和实现民权,立法者怎样在立法过程中贯注人民民主的精神和实践立法民主的思想”。形式民主是实质民主的载体,是立法民主的运作方式及外部形态,形式民主是实现立法民主的保障。立法形式民主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互联网络的出现为公民参与立法过程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通过网络形式公开征求议案,可以使立法程序公开、透明,立法技术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并提供最大量的立法信息。目前,全国大都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法制信息网站,并通过各自网站将一些重要的法规规章公开征求意见,呈现出很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各地法制网站知名度有限,点击率不高,造成上网征求意见的法规规章“无人问津”。因此,应当组织各地法制网站链接,进一步完善网站版面设计,及时更新内容,并适当通过其他媒体方式进行宣传,扩大法制网站的知名度,真正成为老百姓反馈立法意见的第一平台。

(四)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信心和热情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公民的政治热情有所提高,民主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在目前国家对公众参与征求意见没有专门立法的形势下,应当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如对公众提出的意见采纳情况向社会公布或者书面反馈,对那些给法规规章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对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特聘其为行政立

法顾问或宣传员等,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关心立法,不仅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而且通过提出立法建议的形式参与、影响立法,努力把正当的个人既得权益变成写在法律条款上的“权利”,让行政立法真正成为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阳光立法”。正如英国的一句格言所说的那样,“正义必须得到伸张,而且必须眼看着伸张”。

行政立法过程的公众参与征求意见,必须建立在多维视野之上,必须从观念上和体制上承认利益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元性乃至民主的多维性。要从根本上保障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权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我们正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曹康泰,《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政府立法质量》,2006年9月22日讲座。

2.周旺生主编,《立法研究》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刘武俊,《立法程序的民主性与公开性》,2001年5月29日人民法院报。

4.姚锐民,《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6.肖寒,《浅析网络对我国立法形式民主的影响》,法律图书馆网,2007年4月4日。

第三篇:法学专业书目

1.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

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 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点介]

作为一本哲学知识和流派介绍的通俗读本,该书不仅可以把读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学天地,更重要的是,该书在开辟和拓宽学生的问题域上,特别在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上,有着相当的帮助。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大学期间一直要注意训练的能力,它在很多时候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3.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江村经济》]

[点介]

今天我们离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反思:法学的知识贡献在哪里?

4.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点介]

透视中国社会实际运行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在我们的正式制度外,还会有一套更为适用的潜在的规则?作者从历史中的故事投射到当今的现实。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条件上什么?法律的道德善恶与实际的利害格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在自我欺骗的冰山上生存,还是在苦涩的反省中绝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

[点介]这是一本清醒的书、理性的书、幽默的书和智慧的书。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作为法律人,也许此书给予我们的最大启迪是:缺乏对“沉默大多数”的关怀、缺乏某种“精神家园”的法律,是没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记住:王小波的小说,特别是《黄金时代》,读起来更加让人回味。

6.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点介]

我们缺乏的正是一个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有着幸福与苦难、欢笑与泪水的世界。学习法律的人最怕的就是丧失一颗童心。对于那些没有读过安徒生的故事的人,我要告诉你们:走进这个世界吧,现在还来得及,它会使你们获得更健全一些。

7.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点介]

写得精彩,译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后的精神,支撑法律的东西。“没有信仰,法律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既有的法律传统被打破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寻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传统?当然,读此书时,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语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线索。

8.冯向:《木腿正义》[点介]

我相信此书对于专事法律的同仁来说,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启迪案本。作者凭借自身的文学学科的优势,游仞于法律和社会之间。对法律个案层层剥离,既立意深远,又视界宽广,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9.梁治平:《法辩》[《新波斯人信札》、《书斋与社会之间》]

[点介]

这里面主要汇集了梁先生于1980年代中后期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是其“用文化解释法律,用法律解释文化”的个案实践和言说。辩异、批判和理性思索融贯一气。对年轻学生来说,读此书还可以学到如何读书、如何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方法。《新》一书亦是早期和另外几个作者作的批判性著作;《书斋》一书是作者的文化随笔,写得轻松随意,也更见功力。

1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点介]

作者对历史的厚积薄发和驾轻就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谙熟洞然与透辟分析,都显示出其“史实”与“史识”的完美结合。文笔老辣,一气呵成。其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揭示、规则与生活状态的运作的阐说,对于我们了解传统和法律都有着极大的启迪。此书不可不读。

11.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社会科学方法论》]

[点介]

作者对学术、政治,甚至人生三者之间关系的看法,实在可以廓清我们的许多认识。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缺少虔诚和信念的时代,这影响着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我们竟不知道从事的职业除了谋生以外还有什么意义。本书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12.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点介]

用“讲故事”的方法写的社会学著作。直面“移民”中国家和人民的权力运作,从中揭示政治控制的策略和游戏,又不乏对平民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无论从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的开辟和创新上,本书对沾沾自喜的法学中人来说,都是一记棒喝和警醒。

13.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点介]

对于每一个从事社会科学的学习者(在此包括法学)来说,对社会科学本身的性质及走向得有一个比较自觉的(虽然不一定是清醒的)把握。本书在这方面是极具挑战力的。它研究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建构;对社会科学的分工的

质疑;从事社会科学的学术立场何在等问题。本书短短七万言,薄薄小册子,但却比那些动辄数十万、百万言的著作要有价值得多,更具思想的包容量。

14.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点介]

学法之人,当对法律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本书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的途径。不宁唯是,当我们对自己身处的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的反差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检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对这个法律教育生态圈的运行有一个冷静的认识。此书的一个特点就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视角。

15.梅因:《古代法》[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点介]

历史法学派之代表著作。其重要之处不仅在于经由自己的研究勾画出法律发展的脉络,提出了法律“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振聋发聩的命题。更在于,他在学术研究上的独立和怀疑的精神,对“自然平等”的流行话语的批判。一如梅因所说,我们最需要的也许是对新旧材料的不断审查,而不是盲信。后一本书亦是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著作。

16.柏拉图:《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点介]

本书是苏格拉底审判与处刑的三篇著名对话。展示了苏格拉底是如何被判刑的,他对待神、知识、伦理、法律、死亡等的态度如何。读者从中受到其人格的震撼之余,还会进一步思考苏格垃底到底是怎样死亡的重大的政治和人生的问题。在对话和诘问中教给你智慧,这是本书的另一重要收益。

大学二年级可读书目

17.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说选》[点介]

卡夫卡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穿透力相信会让每一个读者发凉。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任何形容的言辞都是多余的。卡夫卡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在失去那些人的宝贵的东西,失去以后,我们又将面对何种的生活。卡夫卡的一些有关法律的经典著述,是开启我们认识法律和现代、法律和人性的重要之门。

18.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法学初步》、《语境中的法学与法律》]

[点介]

该书主要是对二十世纪英美法律理论的批判性的解读,和一般的国人写的介绍性的读物不同。该书对其认为是重要的理论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剖析。用语平实、例证简洁。在此基础上,作者意在抒发自己对法律的视角:我们对法律的看法往往是由我们的姿态决定的。

19.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点介]

这本书对法学自身的一些范畴的分析是谨严的,是中国法学规范化的和体系化的代表作。其提出和分析的许多概念和“权利-义务”模式对当下的法理学教材有很深的影响。

就“学术”的标准看,本书虽然有一些政治化的烙印和某种建构的色彩,但从整

体来看,仍是中国法学类的一本可供批判的优秀著作。

20.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点介]

一本“保守主义”自由观的中国化的“激进”之作。作者的立场自不待言,其用语的鲜明甚至“鼓动”,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学术的味道。自由主义实际上在中国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对于不了解自由主义的广大学生来说,“自由”的各种思潮实在不易把握和分辨,此书提供的是一种积极的进路,我们还应该有一种更全面和冷静的思考。

21.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点介]

他是一位优秀的法官,也是一位有深刻洞察力的学者。他的想法干净利落,简炼精当。他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判案的,法官不仅是“发现法律”,还应该是“创造法律”。他把创新和限制融贯一炉。他的热情和理智凸现出法律职业在他们这些人身上的崇高。卡多佐作为学者和法官的睿智与节制,使他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22.王铭铭、王斯福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点介]

本书聚集了一些法学和社会学的学者的研究。学者们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判断与描述,以及对其中的秩序状况的把握与解释,为以后的研究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就法学来讲,本书的研究取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遗憾的是如今再没见后续性的研究,不足以造成真正的学术气势。这是一本好书,也是我们借此反思中国的学术传统如何营造的一本书。

2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点介]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等。探询法律的性质和精神,视野宽广,气度优雅。也是启蒙时期的代表著作,阐述了自然权利观和三权分立等思想。虽然作者的“分类和框架”与他提倡的社会考察的方法有某种裂痕,但这恰好是优秀著作的标志—确立了一个“范式”,供后继者超越。

2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点介]

本书与前一本书气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作者对美国社会的分析和对民主的洞见,充分展现了他横溢的才华。作者对自由的理解,值得我们进行长久的反思。关于美国法律职业和法律信仰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法律建设,仍是宝贵的思想财富。

25. 梁冶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

[点介]

中国法律史研究中具有“范式”意义的著作。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方法运用上的自觉。它是事实描述式的,也是文化的同情和辩异式的。重要的不是作者对多种史料的采用,而是对这些史料的解释。重要的也不是他是否解决的问题,而是他提出问题的方式本身。

2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点介]

和前一本书一样,也是法史研究上的经典。本书作者的功力深厚,语言平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当然,社会学的方法本身也有多种,本书可能还属于“规

范社会学”的进路。而且,由法律的分析透视中国的社会,这一学术取向本身就让人尊敬。

27.哈特:《法律的概念》[点介]

分析法学的代表著作。作者对语言与法律的关系有特殊的敏悟,提出和讨论了一系列当代法学的重要概念,对二十世纪乃至今后的西方法学有深远的影响。本书的翻译稍微有些问题,但整体上还是可读的。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哈特的人,我建议大家都多关注本书和哈特的其他著作。

28.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点介] 是分析法学的经典文献。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奥斯丁恪守“应然法”与“实然法”

的分离,试图把法律当成一种真正的科学。提出了主权、命令、制裁的法律模式。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分析法学。在今天,分析法学的初衷(法律的独立)似乎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扭曲(法律的意识形态化)。后书亦是分析法学代表作,但气质上与哈特的和奥斯丁的已是大不相同。记住:分析法学者内部的差异也许比分析法学和其他学派的差异还大。所以,读一本书时,重要的是看其问题,而不是“标签”。

29.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法律帝国》、《自由的法》]

[点介]

作者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本书系统阐述的作者的权利观。是当今研究权利问题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对规则、原则和政策等的分析对我们深化对法律的理解有很大的启示。我们怎样关怀和尊重人的权利?这始终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30.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点介]

在比较法里,这是本简洁而有特色的著作。作者更关心的是决定不同法律制度的内在的思想、观念等层面。易言之,本书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法律和传统。从论述方式上,本书也不同于其他的比较法著作,而是按涉及的问题,综合论述各个法系。

31.江山:《中国法理念》[点介]

作者在中国法学界是独树一帜的。他很幸运,没有受什么现代西方产业化学术体制的“污染”,因此,他对中国法的现实和理想的解读必然是浸淫着真正的中国式思考的。

也因如此,他的法律观是我们这些着眼于“现代世界“的法律人所不具备的。这是一本难得的称得上有“思想色彩”的中国人写的书。

32.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点介]

在中国影响颇大的综合法学著作。书的前半部分简要介绍了西方法思想的历史,后半部分论说了作者认为重要的一些法理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自然法为立场的综合法学观。该书的价值之一也许是它对中国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法理学的影响。

第四篇:法学概论 参考答案

法学概论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历史传统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的总称为(法系 ) A. 法律体系

B.法律制度

C.法系

D.法的历史类型 2.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有法必依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3.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 D.民主共和制度

4.下列不属于行政处分的是(罚款 ) A. 警告

B.记过

C. 开除

D.罚款

5.因产品质量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求偿) A.只能向生产者求偿B.只能向销售者求偿 C. 由购买者自己负责D.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求偿

6.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不服法院判决、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0,5 )日。 A.10,10B.10,5C.5,10 D. 5,5 7.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应由(被告承担 ) A. 被告承担B. 原告承担C.双方承担D.法院承担

8.依民法通则规定,中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 婚姻缔约地法) A. 中国法B.外国法C. 婚姻缔约地法D.当事人选择的法

9.下列机关有权决定直辖市戒严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0.依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的,其利害关系人可向法院申请宣告死亡。

A.4年 B.3年 C.2年 D.1年 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法律是主要靠人们的自觉遵守而得以实施的规范 .法律只规定义务而不规定权利的规范 .法律是执政党制定的行为) A.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B. 法律是主要靠人们的自觉遵守而得以实施的规范 C.法律只规定义务而不规定权利的规范 D.法律是执政党制定的行为规范

2.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法律规范可分为( 禁止性法律规范 C.义务性法律规范

D.授权性法律规范 ) A. 确定性法律规范B.禁止性法律规范 C.义务性法律规范D.授权性法律规范

3.下列关于我国选举制度描述正确的有( 选举权的普遍性.选举权的平等性.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 ) A. 选举权的普遍性B. 选举权的平等性 C.有记名投票D.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 4.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有(公正、公开原则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保障当事人权利原则 ) A. 自由裁量原则B.公正、公开原则

C.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 保障当事人权利原则

5.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有下列职权(A. 刑事案件的侦查B. 执行逮捕 C. 拘留D. 预审 )

A. 刑事案件的侦查B. 执行逮捕 C. 拘留D. 预审

案例题(50分) 某日,王小东、张小安和江小亮(均为未成年人)在楼房的阳台上玩耍。在玩耍过程中,三人各自拿了一块砖头,同时从阳台上往下扔。其中一块砖头恰好砸中了在户外散步的姚大民怀抱的三岁儿子姚小民,致使其当场死亡。但该致害砖头为谁所扔不能确定。姚大民遂将王小东等三人告上法庭。问:(1)本案中,王小东、张小安和江小亮的行为性质应如何认定?为什么?(2)本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答:(1)三人构成共同侵权行为。其行为人为多数,并且其行为具有共同性,结果具有单一性。(2)本案应判决三人的父母对姚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由于三个未成年人是共同侵权,所以对受害人,应当由其各自监护人承担连带损害赔偿责任。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篇:2018北京大学经济法学考研参考书目

专业课

《经济法学》张守文主编

《经济法学》张守文著

《经济法总论》 史际春、邓峰 法学综合

王磊老师《宪法司法化》《选择宪法》

张千帆老师《宪法学导论》

郭自力《中国刑法论》

陈兴良《规范刑法学》

魏振瀛老师《民法》

潘剑锋 《民事诉讼法》

汪建成《刑事诉讼法学》

姜明安的《行政法学》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上一篇:幸福美满家庭的基石下一篇:信访局上半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