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法学课程

2022-07-28

第一篇:浙江大学法学课程

刑法分则课程教学大纲-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刑法》(分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LA301

2、课程名称(中文):刑法(分则)

课程名称(英文):Criminal Law

3、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4、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事诉讼法学

5、面向对象:法学院本科

6、开课院(系)、教研室:法学院

7、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其他主要参考资料:1997年刑法典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法学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是在学习刑法总则的基本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具体犯罪 刑罚的适用,是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刑法是法学整体中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四百多个罪名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通过研究丰富多彩的案例,掌握分析处理相关案件的技术方法,进而加深刑法理论造诣,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刑法分则的教学内容主要根据1997年刑法典的分则组成,分大章的形式,研究具体罪名。教学内容都是对本章重点罪名的学习把握,以及掌握它与相似罪名的区别。特别是第一次课要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尤其是与刑法总则的关系。学会运用总则的理论解决具体罪名问题。

第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介绍

一、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1、 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

2、 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二、刑法各论的体系问题

刑法各论的体系,是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类犯罪以及各类犯罪所包含的各种具体犯罪,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而形成的有机体。由于具体犯罪种类繁多,因此首先要以一定标准将具体犯罪分成若干类,再以一定标准对类罪进行合理排列,进而形成刑法分则的体系。

我国刑法分则将具体犯罪共分为10类,依次是: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标准是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同类客体,而对各类犯罪以及各种具体犯罪的排列是以各类和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为标准的。

首先,类罪的排列是以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列的。刑法分则共包括十类犯罪,这十类犯罪就是根据各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由重到轻依次排列的。危害国家安全罪罪侵犯的是国家安全,而国家安全是我国的根本利益,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所以,刑法将这类犯罪排在各章之首。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其社会危害程度仅次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因此,这类犯罪紧随危害国家安全罪之后。当然,类罪的先后排列顺序所表明的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是从总体上而言的,并不意味着排在前面的类罪中的每一种具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都大于排在后面的类罪。

其次,各类罪中的具体个罪也大体上是根据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列的。刑法分则中的每一类犯罪都包括数目不等的具体犯罪,各类犯罪中的具体犯罪的排列也基本上按照各自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由重到轻依次排列的。例如,在危害公共安全这一类犯罪中,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等犯罪,其社会危害性最为严重,故将它们排在该类犯罪的前面。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消防责任事故罪等犯罪,属于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社会危害性相对较轻,因而排在该类犯罪的后面。当然,刑法分则中各类犯罪中的每一种具体犯罪,并非绝对按照社会危害性的大小由重到轻进行排列,有时还需要顾及犯罪性质和相互间的逻辑联系,即犯罪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理发技术因素。例如,故意杀人罪排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之首,紧接其后的是过失致人死亡罪,而社会危害性显然大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强奸罪却排在后面,这种排列是因为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都是侵犯公民生命权利的犯罪,因此,将它们排在一起更为合理得当。

三、刑法分则条文的构造分析

1、罪状:叙明罪状、简单罪状、引证罪状、空白罪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立法技术等原因,有的刑法分则条文需要规定两种以上的危害行为,罪状就可能具有复杂性,如刑法第246条对侮辱罪、诽谤罪的规定,第347条对毒品犯罪的规定;有的犯罪在条文表述上需要采取两种以上的表述方法,这可称之为混合型的罪状;还有的罪状规定出加重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要素,这可称之为加重减轻罪状。这都是对传统罪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 、法定刑分类与立法设置

四、法条竞合与罪名

1、法条竞合

法条竞合,又称法规竞合,是指由于法律对犯罪的交错规定,一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具有包容关系的刑法分则条文,依法只适用其中一个法条而排斥其他条文适用的情形。如刑法第127条中的盗窃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与第264条中的盗窃罪就属于法条竞合关系,行为人实施盗窃枪支、弹药、爆炸物行为的,就同时触犯刑法第127条和第264条,依法只适用第127条定罪量刑。

2、法条竞合的形成和适用原则

3、罪名

(1)罪名的概念和功能

罪名,是指某种具体犯罪的名称,是对某种具体犯罪本质特征的精炼概括。罪名虽是具体犯罪的称谓,但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2)罪名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罪名划分为以下一些种类:立法罪名、司法罪名和学理罪名;单一罪名、选择罪名和概括罪名

此外,还有观点主张罪名可分类罪名和具体罪名,前者是指某类犯罪的总称,如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十大类。类罪名之下才是各种具体的罪名。各个具体罪名规定该罪的犯罪构成和法定刑。其实,根据我国刑法分则规定,在第三章和第六章的类罪名之下还有各节规定的类罪名,如第三章分八节规定了八类罪名;第六章分九节规定了九类罪名,各节之下再规定具体罪名。

(3)罪名的确定

从第二次课开始,将进入具体罪名的学习,尤其是每章将以分析重点罪名案例为主。第二十一章至第三十章讲解刑法分则的具体章节,但不完全根据书本的顺序讲解。

危害国家安全罪

要求学习和掌握的重点罪名:

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剌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 学习和掌握的重点罪名:

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劫持航空器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学习掌握的重点罪名:

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重伤罪、强奸罪、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刑讯逼供罪

侵犯财产罪

学习掌握的重点罪名: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

贪污受贿罪

学习掌握的重点罪名:

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私分国有资产罪

渎职犯罪

学习掌握的重点罪名:

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徇私枉法罪、枉法裁判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放纵走私罪、商检徇私舞弊罪、商检失职罪、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办理偷越国(边)境人员出入境证件罪、放行偷越国(边)境人员罪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学习掌握的重点罪名: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妨害清算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伪造货币罪持有、使用假币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洗钱罪、贷款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偷税罪、抗税罪、侵犯著作权罪、侵犯商业秘密罪、合同诈骗罪、非法经营罪、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倒卖车票、船票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学习掌握的重点罪名:

妨害公务罪、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传授犯罪方法罪、聚众淫乱罪、盗窃、侮辱尸体罪、赌博罪伪证罪、妨害作证罪、窝藏、包庇罪、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脱逃罪、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骗取出境证件罪、提供伪造、变造的出入境证件罪、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偷越国(边)境罪、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医疗事故罪、非法行医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非法狩猎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协助组织卖淫罪、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传播性病罪、嫖宿幼女罪、传播淫秽物品罪、组织淫秽表演罪

四、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无实验和上机的教学安排。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本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针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所以要求学生能采用积极发言等方式参与到课程案例探讨中来。

撰写人:金泽刚

院(系)教学主管签字(盖章):×××

院(系)公章:

间:

第二篇:《法学概论》课程简介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0 考试性质:考试课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标

1、课程的性质、地位

《法学概论》是公共事业管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法学课程,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主要部门法律及国际法的基础知识,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基础性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与法律相关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法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为学习本专业的有关课程或其他法律课程奠定必要法学的知识的基础。

为此,要求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目前,全体教师都能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能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课堂小组讨论,以法律案例为载体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法律法规的实际应用能力,从法学的基本原理入手,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进而了解并掌握我国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加强学生法制观念。丰富的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考核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法为期末考试、平时考核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成绩占50% 。考试题型主要为名

1 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和案例分析,其主要内容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平时考核成绩占50%,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和平时上课情况、阶段测验、案例分析的小组讨论等方面。

四、实践教学环节

1、名称:无

2、主要内容与要求:无

五、作业要求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每8学时安排一次作业,作业形成文稿形式上交。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并解答学生普遍性的问题。作业题型按照大纲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比例要求来安排。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法学概论,应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法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原则上应放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基本的公共基础课之后。同时,本课程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在学科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为后续专业课程如卫生法学、卫生监督学等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教材和参考书目

1、 法理学(第二版),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 宪法学导,张千帆,法律出版社,2004

4、 宪法精解,蔡定剑,法律出版社,2004

5、 宪法学案例教,焦洪昌、姚国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6、 比较宪法与行政法,龚祥瑞,法律出版社,2003

7、 中国物权法原理,孙宪忠,法律出版社,2004

8、 民法总论,梁慧星,法律出版社,2004

9、 侵权行为法研究,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

11、

12、

13、

中国民法学,李开国,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民法债编各论,[台]黄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债法总则研究,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刑法学,张明楷,法律出版社,1999

2

14、

15、

16、

17、

18、

19、 20、 行政法学,朱新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刑事诉讼法,陈光中,北京大学,2002 民事诉讼法, 刘家兴、丛青茹,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沈岿,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现代国际法学,黄亚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私法导论,屈广清,法律出版社,2003 3

第三篇:教育法学课程论文

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权力与制约

摘 要 最近几年,中小学校长权力逐渐成为教育法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校长负责制出现诸多问题就在于我国教育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对校长权力的边界进行比较清晰的界定。本文在对我国公立中小学校长权责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旨在明晰校长该有的权力和责任,然后分别从改变政府与学校之间传统的行政法律关系、完善法律、加强校长负责制监督与制约机制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提出完善我国公立中小学校长法定权责结构的构想。 关键词 校长负责制 权利 监督 制约 对策

1问题的提出

1.1中小学校长权责研究的意义 1.1.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权力与制约”课题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结合了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将丰富对公立中小学校长的理论研究,为公立中小学校长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1.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对校长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实施依法治校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教育行政机关转变观念、转换职能也有着积极意义;本课题也可以为相关制度的立法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以促进我国教育的法治化进程。

2现行校长负责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实践中,人们对校长权力大小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教师们认为校长的权力过大,需要对校长权力进行监督乃至限制;而另一方面,校长们却认为校长权力过小,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下放权力和扩大权力。现行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既和历史有关,又和现行的教育法律体制有关。

2.1现行校长负责制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

从对我国建国以来公立中小学校长权责进行的历史分析来看,由于我国长期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自认为是学校的所有者,有直接经营学校的权力,对校长管理学校的权力随意进行干预、控制,只是在不同时期进行干涉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己,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一种依法治校的观念,更没有把校长的权责放在法律背景下去考虑。 2.2现行校长负责制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

尽管随着历史的进步,随着教育法治化进程的要求,制定了一些和校长权责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校长权责起到一定的保护和制约作用。但是,一方面,作为教育基本法的《教育法》对校长权力的授权过于模糊,而且又没有详尽的实施细则与之配合。在大多数情况下,校长的权力还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行政部门对校长权力依然具有较大控制权,校长很难自主行使权力,仍然受到相关行政部门的很大制约。

另一方面,制定的教育法规只是“应然”的法,不是“实然”的法。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及具体程序,校长的权力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校长合法权益很难受到保护,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界定党支部(或党委)的职责范围和监督形式,没有制定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具体措施,对校长权力的监督也无法实现。

3公立中小学校长权责分析

3.1中小学校长与学校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0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这是对校长职责、权利的概括表述。

根据《教育法》第 31 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这表明我国的中小学校是法人。更进一步说,它属于事业单位法人和公益性法人,是一种公益性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38 条规定“: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从我国目前学校的现状来看,校长是代表学校行使学校职权的负责人,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这就意味着学校权利的实现需要校长行使一定的权力,校长权力是实现学校权利的主要工具和手段。

3.2中小学校长的权力

《教育法》第 28 条规定了学校九个方面的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校长在现行中小学管理过程中,可以行使以下几个方面的权力。 3.2.1学校综合管理权

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对学校校务进行综合管理。第一,发展计划制定权;第二,机构设置权;第三,校内规章制定权。

1 3.2.2教学管理权

公立中小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校长依法对学校进行管理,行使教学管理权是一个很重要的权力。第一,教学计划制定权;第二,课程确定权;第三,教学资源配置权。 3.2.3人事管理权

要真正实现公立中小学的自主管理,就必须赋予校长人事管理权,教育行政部门仅对校长行使人事权进行监督。第一,教职工聘任权,校长有权提名任免副校长、任命中层领导干部、聘任教师,并对被聘任的教职工颁发聘任证书,签订聘任合同。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在合同中进行明确说明;第二,考核及奖惩权,校长有对教职工进行培训、考核、评价和奖惩的权力,校长依据学校考核规章客观地考查评估教职工的工作业绩,拟出奖惩预案,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对考核不合格者或违纪者,给予处分、解聘或辞退等处罚,但是要建立相应的教师申诉制度。 3.2.4校产及经费使用权

根据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合法成立后具有法人资格,对举办者投入的财产和提供的经费具有自主管理和使用的权利。因此校产及经费使用权也是校长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有权对其进行监督和必要的干预。第一,校产管理权;第二,经费使用权,校长对上级拨款等各种收入有权按财务制度的规定自行安排和使用,同时,在上级拨款有限的情况下,校长有一定的经费筹措权。 3.2.5学生教育管理权

校长在行使学生教育管理权,不得侵犯教育法所规定的学生权利,不得侵犯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第一,学籍管理权;第二,考核权;第三,秩序管理权;第四,处分和惩戒权。

校长有权对违纪或违法学生给予处分或惩戒,但是必须坚持法治原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3中小学校长的责任

对于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我国公立中小学校的校长来说,如果校长不法行使权力应当负一定的法律责任。不法行使权力包括不行使、不当行使和越权行使等形式。具体责任形态和限度应当由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几种责任类型。其中,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只能由国家法律规定,行政责任可以由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来规定。

4完善校长负责制的对策

4.1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保障学校的自主办学地位

实行校长负责制必须首先解除学校与教育行政的寄生和隶属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与学

2 校之间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是宏观规划与微观实施、一般指导与具体执行的关系。

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调控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调控方式上,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二是在调控手段上,由行政指令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三是在调控范围上,由宏观和微观都直接调控,向局限于宏观调控转变;四是实现调控客体(学校)由极其被动向获得依法自主办学转变。 4.2健全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形成对校长权力的制衡

目前我国对校长权力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是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党支部、工会等的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法律监督。外部监督由于“信息不对称”而疲软乏力,内部监督则因体制原因而几乎形同虚设。而在司法救济方面,我国行政和民事诉讼都很难正常受理学校一般权力滥用问题的相关诉讼。虽然在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中规定了申诉制度、听证制度等,但受理机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尚不足以保障公民和其他利益关系群体能够有效监督校长权力、参与学校管理。因此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4.3加紧对中小学校长权力与责任的立法

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校长权力的具体范围、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程序,明确违法行使权力或不当行使权力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权责统一的基础在于对权责的认定,合适的做法就是依法授权,从法律法规上规定校长的权限与职责;要求校长依法行使权限,不能使权力超出职责范围,同时要对行使权力的后果承担责任。作为公立中小学校长要承担两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对岗位负责,即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对学生家长、对社会负责;二是对行使权利的后果负责。 4.4建立现代校长管理制度,优化校长队伍

改革校长的任命制度,实行校长聘任制。制定严格校长的准入条件,选拔高质量的校长,建立严格的校长选拔程序,制定中小学校长的胜任标准,加快教师聘任制改革的进程。 4.5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增强校长的自我约束

校长问责制是为了保证校长正确地行使权力而采用的一种监督制度,是对校长负责制条件下的校长权力的保障与限制的一种体制,它在赋予校长权力的前提下,对校长实施权力时所产生的责任加以追究。为使其成为有效的制衡机制,至少需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完善:明确问责主体、规范问责范围、确定问责原则、实行校长任期制和职级制等。

5小结

本文集中在对公立中小学校长权力运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法学的角度做出了初步结论。公立中小学校长的权责问题是目前教育法学研究和教育法制实践中函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本研究的总结,现将有关问题阐释如下:本文在明确我国公立中小学校长法定权责结构上做出了系统的努力,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以期对我国公立中小学校长权

3 责的法学分析产生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静.我国公立中小学校长权责的法学分析.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5,5. [2] 郭凯.中小学校长权力的性质与边界.教育发展研究[J]. 2008,10. [3] 李敏.我国公立中小学校长权责的研究.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8,5. [4] 鲍传友.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权力大小及其规约 . 教育科学[J]. 2004,8. [5] 赵忠友.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7,5. [6] 张鹏.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制衡机制,教学与管理[J].2009,6. [7]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新编.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M].2000. [8] 杨润勇.对“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政策调整的分析与建议.当代教育科学[J].2008,10. [9] 王卫.公立中小学校长的权力及其合理使用的保障.教育科学研究[J].2007,4.

第四篇:法学专业主要课程简介

1B10565

宪法学

学分:3.0 Constitution Jurisprudence 预修课程:无

内容简介:《宪法学》是法学专业的基础教学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宪法的基本规范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同时研究外国的宪法与宪政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宪法概述、我国的基本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

推荐教材: 《宪法》,许崇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宪法》,周叶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原理》(上、下册),徐秀义、韩大元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比较宪法》,王世杰、钱端升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蒋碧昆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基本理论》(上、下册),张庆福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宪法》,许崇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B10095,1B10113

法理学(上)(下)

学分:2.0,1.0

Jurisprudence 预修课程:无

内容简介:《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法理学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法与法这一社会现象在社会领域中的作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的基本理论,为以后的部分法学的学习及进一步的法学理论研习打下基础。法理学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法的本体理论、法的价值理论、法的运行理论、法的机构理论及法与其他社会范畴的关系理论。

推荐教材:《法理学》(第二版),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法理学》,张文显主编,法律出版社

《法理学》,公丕祥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B11315,1B1132

5民法学1,2

学分:3.0,3.0 1B11335,1B11345 民法学3,4

学分:3.0,2.0 General Statement of Civil Law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

内容简介: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法律部门。《民法学》是法学专

1 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分为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人身权法、继承法以及侵权的民事责任等内容。其中本计划中的《民法学1》主要讲民法总论,以民法的一般理论及一般法律规定为主线,具体讲述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民法的历史发展、民法的渊源、民法的适用范围、民事法律关系基本理论、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时效与期间、民法解释学等内容;《民法学2》主要讲物权法,内容包括物权的一般理论、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民法学3》主要讲债权法,内容包括债权总论、合同法的主要内容,以及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等;《民法学4》主要讲人身权法、继承法和侵权行为法等内容。

推荐教材:《民法学》,魏振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民法总论》,史尚宽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民法总论》,梁彗星著,法律出版社 《民法》,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民法学》,江平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B1058

5、1B10575 刑法总论、刑法分论

学分:4.0,3.0 Science Of

Criminal Law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

内容简介:《刑法学》是法学核心课程,它包括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两个部分。刑法总论是刑法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部分,其主要内容为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的形态、刑罚的体系和种类、刑罚裁量制度、刑罚执行和消灭。学习和把握刑法总论是学好刑法分论的前提;刑法分论是刑法学的主要实体部分,它主要依照现行刑法规定介绍和研究各种类型犯罪,即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及其中主要各罪的概念、特征、认定和处罚。通过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把握如何认定犯罪,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及其量刑的知识,以适应走入社会参与工作的需要。

推荐教材:《刑法》,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刑法学》,苏惠渔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刑法学》(上、下册),张明楷著,法律出版社 《刑法新教程》,赵秉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编中国刑法学》,高铭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1B10615

刑事诉讼法

学分:3.0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

内容简介:《刑事诉讼法》是法学主干课程之一。其研究对象包括刑事诉讼法律规范、刑事诉讼实践和刑事诉讼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历史发展、任务、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专门机关、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管辖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制度、回避制度、辩护与代理制度、期间制度和送达制度等,以及刑事诉讼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审判监督、未成年人案件等诉讼程序。

推荐教材:《刑事诉讼法》,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刑事诉讼法》,程荣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王国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学》(上、下册),徐静村主编,法律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分解适用集成》,刘家琛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比较》,柯葛壮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1B10455

民事诉讼法

学分:3.0 Civil Procedure Law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阐述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和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各种程序。具体包括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诉权与诉、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主管和管辖、诉讼参加人、民事诉讼证据、诉讼保障制度、诉讼费用、诉讼程序、非讼程序、执行程序以及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等。 推荐教材:《民事诉讼法》,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民事诉讼法学》,江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民事诉讼原理》,杨荣馨主编,法律出版社 《诉讼原理》,樊崇义主编,法律出版社

《民事证据制度研究》,张卫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田平安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

1B10636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学分:4.0 Administrative Jurisprudence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

3 内容简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法律专业十四门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础理论与原则、规范,培养学生依法行政的理念,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行政法基础理论、行政主体法律制度、行政行为法律制度、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行政救济法律制度。

推荐教材: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行政法学》,罗豪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张正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行政法学》,胡建淼著,法律出版社

《行政诉讼法学》,于安等编著,法律出版社

1B10217

国际法

学分:3.0 International Law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述如下内容:国际法的理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家、居民、领土、国际外交关系国际人权法、国际条约法、国际组织法、海洋法、空间法、战争法。

推荐教材: 《国际法》,邵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国际法教学参考书》,余民才、程晓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法》,梁西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国际法》,李双元主编,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国际法新论》,赵建文主编,法律出版社

《国际法》,程晓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B10715

中国法制史

学分:2.0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urisprudence 预修课程:法理学

内容简介:《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法律制度的实质、特点、作用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法学体系中的独立学科,也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学习中国法制史也是有助于对法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其内容包括夏商周的法律制度、秦代法律制度、汉代法律制度、魏晋南北朝隋代法律制度、唐代法律制度、宋辽金元法律制度、明代法律制度、清代法律制度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法律制度。

推荐教材: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 主要参考书:《中国法制史》,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法制史》,怀效锋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B10357

经济法

学分:3.0 Basic Theory of Economic Law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法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经济法的历史发展、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体系、经济法律关系、经济立法与实施等。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为进一步掌握具体的经济法律制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推荐教材: 《经济法学原理》,刘瑞复,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经济法总论》,史际春、邓峰,法律出版社

《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漆多俊,武汉大学出版社

1B11857

商法学

学分:4.0 Commercial Law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法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商法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法律部门,是调整现代企业内部组织关系及外部交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内容包括商法总论与商法分论。商法总论主要介绍商法的历史发展、商法的特点和原则,阐明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比较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商事法律制度,剖析个人、合伙、公司、辅助人等商事主体以及商事法律行为的特征、分类与主要内容,讲述商事登记、商业名称、商业帐簿中的主要问题等;商法分论主要介绍公司、证券、票据、保险、海商、破产等商事诸法。 推荐教材:《商法学》,范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商法》(上、下册),柳经纬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法总论》,赵中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法总论》,徐学鹿,人民法院出版社

《比较商法导论》,周林彬、任先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1B10696

知识产权法

学分:3.0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经济法

内容简介:《知识产权法》是我校法学专业的基础教学课程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 5 规定的法学教育的十四门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知识产权的概念、一般原理、著作权法律制度、专利权法律制度、商标权法律制度及其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包括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内容。 推荐教材:《知识产权法学》,林刚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 主要参考书:《知识产权法》,郑成思主编,法律出版社

《知识产权法》,郭庆存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知识产权法》,刘春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知识产权文丛》,郑成思主编,方正出版社

1B10295

国际私法

学分:3.0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国际法

内容简介:主要讲述国际私法的理论、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私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国际私法的主体、管辖权规范、冲突规范、法律选择基本方法、外国法的适用、国际统一实体法、国际民商事仲裁与诉讼。 推荐教材: 《国际私法》,韩德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国际私法学》,李双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际私法》,杨树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际私法》,赵相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际私法》,张仲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B10235

国际经济法

学分:3.0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

内容简介:《国际经济法》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 为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分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篇导论讨论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体系以及国际经济法主体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篇论述国际贸易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法律与制度;第三篇介绍国际投资法律制度,包括资本输人国法制、资本输出国法制与保护投资的国际法制;第四篇探讨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着重论及国际私人投资、国际证券、国际支付、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第五篇研究国际税收法律制度,涉及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及避免方法、防止国际逃税与避税等法律问题;第六篇阐述国际经济争议解决法律制度,如国际商事仲裁、世界贸易组织的争议解决机制、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议的解决等。

6 推荐教材:《国际经济法》,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国际经济法学》,陈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法概论》,曹建明主编,法律出版社

《国际经济法概论》,姚梅镇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基本理论

[提要]了解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初步掌握国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作用,认清法的历史发展特点与运行规律,熟悉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的现实运行过程及其相关问题,掌握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知识与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树立健全的法律意识、法治意识与权利意识。不仅认清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而且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艰巨性与渐进性。

第一节 法学的性质、体系与历史

一、法学的性质

法学是法律科学的简称,是研究法律、法律现象、法律问题的学问或理论知识体系,是一门关于社会共同生活的人文社会科学。

二、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法、法律现象。

法学体系是由法学各个分权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学学科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理论法学、应用法学和边缘(交叉)法学)。

三、法学发展的历史

(一)西方法学发展简史

西方法学始于古希腊,罗马法是古代西方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中世纪法学处于衰落时期;公元11世纪罗马法复兴;文艺复兴后西方法学蓬勃发展,古典自然法学派迅速发展;19世纪是西方法学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以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哲理法学、以英国边沁和奥斯丁为代表的实证分析法学、以德国的萨维尼和英国的梅因为代表的历史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出现了社会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法律经济学等;现当代西方法学呈现了派别林立、错综复杂的格局。

(二)传统中国法学发展状况

中国法学可分为先秦时期、秦汉至清末时期、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的产生、本质、特点、功能、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真正使法学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经历了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时期。

第二节 法的概念与体系

一、法的词义

1、我国古代法的词义

古汉语中,法的词源意义有三:⑴在古代,法刑通用。⑵法,“平之如水”,含有公平的意思。⑶法,从“ ”去,所以触不直者去之,含有正直的意思。

2、法与法律比较

在现代汉语中,“法”、“法律”没有严格的区分,其含义主要依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而定。 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上和我国当代法律制度中,“法”、“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法的基本特征

1、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其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

2、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解释的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4、法具有更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三、法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

1、法是被上升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集中体现和反映,体现为阶级意志性和国家意志性;

2、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社会和产方式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法的要素与法的体系

四、法的要素与法的体系

(一)法的要素

1、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

2、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

3、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术语)。

(二)法的体系

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即法律部门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2、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我国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法律部门或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军事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第三节

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法的起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法产生的一般规律:对人们的行为的调整方式逐渐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从规范性调整再到法律调整;法律的形式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漫长发展过程;由自发调整到自觉调整;从法与宗教、道德不分,到法与宗教、道德分开的过程。

二、法发展的历史类型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与种类

法的历史类型是指依法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法所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所作的分类。人类历史上,有四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种统称为私有制社会的法。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

三、两大法系

法系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历史传统及形式上某些特点对法律所作的分类。

(一)大陆法系:

1、概念: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日尔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法系等。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罗马法基础上,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称帝期间制定)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影响下依照它们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

2、特点:

法律成文化和法典化;

不承认法官的创制法的权利,否认判例具有法律效力; 在法律分类上,有公法与私法之分;

在诉讼中,坚持法官的主导地位,奉行职权主义;

一般采用民刑诉讼与行政诉讼分开的管辖体制,在法院机构的组织、庭审模式方式都由法律明确规定。

(二)普通法系

1、概念: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系、不成文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传统、基础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的总称。

2、特点:

普通法系是法官的创造物;

普通法系的渊源是以不成文法为主,判例是最为主要的; 在法律分类上,普通法系有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分;

在法院的建制方面,普通法系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民刑案件与行政案件均由同一法院即普通法院系统受理;

普通法有一套独特的概念术语。

(三)两大法系比较:

1、相同点:同是西方法律制度,在本质、功能、历史类型方面都是相同的,在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是一致的,都崇尚法治、法律至上。

2、不同点:

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或制定法为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 法律分类不同,大陆法系分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普通法和衡平法。 法律权限不同; 诉讼程序不同。

第四节 法的作用与法治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分类与局限性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功效。

1、规范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一般包括:(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4)教育作用;(5)强制作用。

2、社会作用:是法律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具体调整社会关系所发挥的作用。 (1)政治作用;

(2)社会公共事务功能:第一,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第二,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第三,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第四,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有关产品、劳务、质量要求的标准,以保障生产安全、防止事故,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等;第五,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科技教育的发展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特别近代以来,各国都通过立法来保障和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诸如义务教育法、科技振兴法、知识产权法等。

3、法的局限性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不是全部方法。 (2)法调整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只调整重要的社会关系。

(3)法的自身特点有限性。如法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另外法自身文字表述有缺陷,不可能通过文字把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规定进去。

(4)受到执法人员和物质条件限制。执法人员水平不高,或贪赃枉法,有了法也不能得到贯彻落实。

二、法治与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依法治国”的定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 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2、依法治国的客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

(四)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

1、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与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

2、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条件应该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机制;

3、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

(五)依法治国的目标

1、形式目标:包括(1)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2)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3)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制度;(4)专门化的法律职业。

2、实质目标:包括(1)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2)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3)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4)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第五节 法的制定与实施

一、立法的概念与原则

(一)立法的概念

立法,即法的创制、法的制定、法的创立,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性活动。一般也简称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二)立法的基本原则

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与民主立法原则;

2、权利与人权保障原则;

3、权力制约原则;

4、合宪性原则;

5、实事求是原则。

二、法的适用的原理与原则

(一)法的实施与法的适用的概念

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落实,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方面。广义的法的适用包括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运用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又称司法。

(二)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三)当代中国法的适用原则:

1、 司法公正原则;

2、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5、 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

第六节 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和权力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或权力与义务关系。

2、分类:

(1)抽象的法律关系与具体的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主体的具体化程度不同为标准。

(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以具体法律关系依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方个体化为标准; (3)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产生依据是否使用法律制裁来划分; (4)平权型法律关系和录属型法律关系:以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不同为标准。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权利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 者。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1)公民(自然人);(2)法人;(3)非法人组织;(4)国家。

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行为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2、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1)物。(2)非物质财富。(3)行为。(4)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财富。

3、内容:权利与义务构成了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法律本身(即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客观情况和现象。以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三、权利、义务和权力

(一)权利的概念

权利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具有这样或不这样行为,功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亲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和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总是具有对经济关系的依存性,法定权利总是打上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

(二)义务的概念

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三)权力的概念

权力是“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

(四)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七节 法与民主、人权

一、法与民主

(一)

1、民主的概念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人员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2、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民主与宪政结合; 民主与集中结合;

民主意味着少数服务多数同时多数也应尊重少数的政治制度,需要有民主而科学的决策; 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逐步完善民主。

(二)民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1、法治的真谛在于人民掌握主权,通过自由表决和选举组成代议制立宪法政府;

2、法治的效能在于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能够保障和限定公民自由权利,促进大众政治参与并向广度和深度扩展;

3、法治的活力在于人民对于所委托的少数管理者及由他们组成的权力机构,通过人人必行的法律和各种形式的分权与制衡制度,保持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保证公共权力的合法权威和合理运行;

4、法治的形态,在于确立严格的依法治理的操作运行程序,这种程序必须符合民主的最一般规定和基本原则。

二、法与人权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享有或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

5 民主的概念与特征

6 范畴,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其次,人权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再次,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

(二)法律与人权、公民权联系密切

[复习思考题]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现代法学体系的基本分科有哪些?

2、如何认识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与其他法学流派的相关观点有何区别?

3、法有哪些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如何认识法的作用?

4、法的起源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5、何谓法系?西方两大法系有哪些主要区别?

6、我国立法与司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7、何谓法治?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和依据应当是什么?

8、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有何必要性与现实性?

宪 法

[提要]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作用、监督与主要原则,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熟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认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掌握中央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运作过程。学会用宪法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是根本法。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二)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四)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 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的宪法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3、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

资产阶级国家宪法(资本主义类型宪法)和无产阶级国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四、宪法的主要原则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

1、 人民主权原则;

2、 分权原则;

3、 法治原则

4、 保障人权原则。

(二)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3、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4、民主集中制原则

5、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五、宪法的作用

(一)宪法对国家政权的作用:

1、巩固国家政权;

2、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

3、规范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

(二)宪法对法制的作用:

1、统一作用;

2、健全作用。

(三)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作用:

(四)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1、宪法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2、宪法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宪法的监督

宪法监督是指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以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

(—)我国宪法监督的特点:

1、 中央集中监督与地方分级保证相结合;

2、 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

3、 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问题主要有:

1、没有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

2、没有系统的宪法监督法;

3、宪法监督缺乏规范化、法律化的运作程序;

4、宪法监督不能起到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作用。

对策:

1、设立专门化、司法化的宪法监督机关;

2、制定统一的宪法监督法,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对公民的宪法权利在遭受特定损害的情况下提供宪法上的救济。

第二节 国家的性质和经济制度

一、国家的性质

国家性质实质上就是国家的阶级性,它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国体。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涉外经济(三资经济)。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1、 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坚持对外开放;

4、 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

第三节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8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以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

(二)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人民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然后由代表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代表机关负责的一种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三方面:(1)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2)便于少数民族参加国家管理:(3)便于中央的集中领导和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1)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2)加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建设;(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4)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的操作制度。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指关于选举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1、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选举权的物质保障与法律保障原则;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2、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程序:设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提出代表候选人;投票选举和当选计票。

二、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统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划分国家的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

(二)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由:

1、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情况;

2、民族关系的历史;

3、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4、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决定的。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

(一)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的自然人。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备我国国籍即可成为我国公民。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称宪法权利和义务,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权利和履行的主要义务。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3、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三)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权利具体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宗教信仰自由。(1)我国奉行全面的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负有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的责任,同时也要求宗教团体及信徒负起相应的义务,这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宗教政策。(3)为了使宗教真正成为我国宗教团体和教徒自己掌握的内部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我国长期奉行宗教由中国宗教团体和教徒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政策。

(四)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1、劳动权;

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4、物质帮助权;

5、受教育权;

6、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第五节 中央国家机关

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

我国国家机构从横向角度,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从纵向角度,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国家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积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

一、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二、我国国家元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三、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

四、我国中央军事机关:中央军委

五、我国最高国家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复习思考题]

1、宪法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有何特点?

3、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4、我国为何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5、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如何理解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7、民主集中制原则怎样体现在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中?

法通重点

第一章:法理学 法的基本特征:

(1)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2)法主要出自国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造法主要形式是制定、认可、签约、惯常行为。(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4)法具有更广泛的约束力 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技术性规定。

(1)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指固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2)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

10 和原则。(3)法律概念: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2)社会作用:政治作用、社会公共事务功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

1、政治基础与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

2、经济条件应该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机制;

3、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

依法治国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人民;客体是国家及国家整治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社会事务。 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答: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2)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转变。(3)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大陆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异同有哪些?

答:(1)相同点:属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即资本主义类型法。阶级本质相同,体现资产阶级意志,服务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历史任务相同。(2)不同点:一是法的形式不同,大陆法系是以成文法(制定法)为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大法官和有名望的法官的判例才确认为法)。二是法典编纂不同,大陆法系国家以成文法为主,成文法都以法典的形式表现。英美法系国家以判例法为主,其成文法是以单行法规的形式出现。三是法的分类不同,大陆法系分公法和私法;英美法系分普通法和衡平法。四是法官权限不同。大陆法系国家法官只有执法权;而英美法系国家法官除有执法权外,还有立法权。五是诉讼程序不同。首先,审讯制度不完全一样。大陆法系国家审讯制度是以法官为主,一问一答,采取讯问制;英美法系国家主要采取辩论制或对抗制。其次,陪审制度不完全一样。大陆法系国家由陪审员和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审理;英美法系国家有专门的陪审团,由陪审团负责认定事实并作出基本结论,由法官适用法律作出判决。

试述法律关系及其构成。

答:(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权力义务关系。是经法律规范调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

(2)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第一,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

第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非物质财富;行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财富。 第三,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权利、权力与义务。

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是权利人的某种资格、能力或自由。本质上就是国家对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权力是“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其特征是行为者能直接以自己的强力迫使相对人服从自己的意志。也是一种资格、能力或自由。

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某些行为的一种约束、限制、负担和责任。它或者表现为要求人们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者表现为要求人们必须抑制一定行为。

人权:人权是人之作为人所享有或应该享有的权利,需要法律来实施保障。内容包括以下三大类:(1)生存权利、 人身人格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第三章:宪法

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根本法;

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3、宪法集中表现了各种整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4、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的分类:

1、根据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为标准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根据宪法的效力和制定、修改的程序为标准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

3、根据制定宪法机关的不同分为钦定宪法、协定宪法与民定宪法。

宪法的主要原则:

1、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分权原则、法治原则、保障人权的原则;

2、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宪法监督:宪法监督是指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以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

分权原则:分权原则是指国家权力被分解成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然后由不同的机关分别行使。三个机关互相制约,相互平衡。它是资本主义宪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刚性宪法:刚性宪法是指效力高于一般的法律,且制定与修改的程序非常严格的宪法。它与柔性宪法相对。 宪法的根本法属性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答:宪法与普通法律最明显的区别是它的根本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宪法一般规定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问题。(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效力。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其他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法律至上原则突出表现为宪法至上。(3)在修改与制定的程序上,宪法具有严格的程序。

宪法监督的内容:

1、对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法律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2、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进行审查;

3、对政党、团体、公司行为合宪性进行审查。 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虽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但主要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它使国家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的一项原则,这一原则在我国就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的。

如何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然而在实践中其优越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是程序制度需要不断完善起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应该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2)加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组织建设,合理配置人大的权力,提高人大的地位和权威。(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4)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的操作制度,如会期制度、辩论制度、代表的专职制度、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制度等。 什么是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 答:政权组织形式就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来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

12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代表机关,然后由代表机关产生其他的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代表机关负责的一种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3、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权、住宅不受侵犯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宗教信仰自由;

4、财产权、劳动权、劳动者休息权、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的权利、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的自由。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立法权;2重大问题的决定权;3最高监督权;4人事免责权。

上一篇:综合英语翻译答案下一篇:资金管控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