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分析

2024-05-02

法学分析(精选十篇)

法学分析 篇1

一、贝勒斯“多元价值工具主义”思想简介

贝勒斯立足于“多元价值工具主义”思想, 将德沃金的“道德成本”作为一个新的变量引入程序法的经济分析中, 与德沃金将道德成本传统的法律公正价值作为一种权利语言而不是一种经济语言不同的是, 贝勒斯将“道德成本”作为一个新的变量引入程序法的经济分析中, 力图论证对道德成本进行经济分析的可能, 他指出, 道德成本分析方法与经济分析方法, 表面上差别明显, 实质上则不然。纵然道德成本无法直接计价, 但间接计价的现象仍然存在, 经济成本理论和道德成本理论都主张避免错误裁判所带来的成本支出, 它们都追求发现事实真相这一目标。“如果没有什么事实真相可以发现, 法律程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它们关注争端解决的唯一理由是裁判能够对争端做出正确的结论。” (1) 从实体与程序的联系上分析, 贝勒斯采用成本分析方法, 认为道德成本随着案件牵涉的实体原则或道德损害额的变化而变化。针对实体问题的大小, 应当采取直接成本不同的程序方法, 对程序问题的考量不能脱离成本的分析, 对直接成本明显高于错误成本的某些请求应尽量排斥在程序之外。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在处理程序问题时不无借鉴意义。

关于贝勒斯的思想, 笔者认为更接近于以卡拉布勒西为代表的经济分析法学中的耶鲁学派, 即注意正义和衡平对于效率性的制约, 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贝勒斯将评价法律程序的公式归纳为实现“直接成本+错误成本+道德成本-程序利益”的总额最小化。贝勒斯对程序法律的经济分析的贡献在于他采取了“多元的价值工具主义”的方法, 运用经济方法分析法律问题。他对程序法进行经济分析时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分析法学派存在的弱点, 没有采取早期波斯纳绝对程序效益的过激思想, 用纯粹的、完全类同于市场运作的手段来研究诉讼进程, 而是注意到了制度、规范和传统的法律价值与经济分析方法的互动。毕竟, 经济效益原则只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之一而不是唯一, 诉讼活动不同于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的经济活动, 它还承载着更多的伦理、道德价值。如贝勒斯所言, 要评价法律程序, 需要较多具体目的。与此同时, 贝勒斯还是坚持了经济分析的立场, 他认为, 对一元价值分析的否定并不意味着经济分析方法没有用处, 在许多诉讼案件中, 最终要决定的问题是何种资源分配会使效益极大化, 这种效益既包括权利的私人效益, 又包括权利的社会效益。

二、贝勒斯“多元价值工具主义”方法的评价

贝勒斯的法律经济分析方法也存在一些争论, 有学者提出“综合效益论”丧失了“经济效益论”的方法论优势, 因为程序的伦理评价通常取决于程序主体的自我感受、主观印象及主体的道德评价体系, 确定性极低。通过扩张程序效益的内涵来统摄程序公正价值的做法, 既无必要, 也不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 对传统法律价值的考察是必要的, 传统法律价值与经济分析方法的两律背反如同自然法学派与实证主义法学派的矛盾一样, 是由法律本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决定的, 具有不可调和性。当然, 贝勒斯试图将其融合到一个公式的做法也难以避免这一方法带来的固有弊端, 即使对这一公式难以进行精细化分析, 道德成本的引入彻底粉碎了对诉讼成本建立经济模型的可能性。波斯纳把法律程序看作分配资源的交易市场固然不妥, 但是他对法律分配和市场分配所作的比较研究则具有启发意义。事实上, 在诉讼过程中诉讼成本的耗费、纠纷解决制度中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都可能也有必要建立经济模型, 进行精细化分析。必要的数理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诉讼运作的认识, 摆脱纯粹的抽象分析。如波斯纳认为, 法律像市场一样, 利用与机会成本相等的成本引导人们将效益极大化。在损害赔偿金等于由于违反法律义务而造成的损害和救济成本时, 法院判决不是强迫服从法律而是强制违法者支付与违法的机会成本相等的成本, 如果该成本高于他从非法作为中得到的效益, 对利益的追求将促使他不去违法。这种分析有助于法官在判决时对有关因素的考量。对诉讼运作建立经济模型, 进行数理分析有助于扩大我们的研究视域, 脱离空洞的、没有结果的争论, 笔者并不赞成效率绝对主义, 注重对实践理性和非经济性价值目标的追求, 使研究方法多元化才是科学的态度。但是我们不应将一个研究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混同而使之流俗化。总之, 我们在法律研究中要采取多元的方法, 但每一种方法应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三、贝勒斯“诉讼具有负价值”观点的理解

如果仅仅从诉讼本身来看, 贝勒斯认为诉讼具有负价值, 诉讼纯粹是一种损失的观点是合理的。诉讼只不过是对纠纷采取的一种纠正措施, 其本身的功能是消解矛盾而不是增进社会财富, 而诉讼却需要耗费社会财富。法律体系和程序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是一种较轻的邪恶, 用法律来解决争执胜于血亲复仇、野蛮的犯罪与暴力等。因此, 尽管个别的原告能获得损害赔偿和其他救济, 从而从诉讼中受益, 但全面地看, 诉讼纯粹是一种损失。基于诉讼具有负价值的观点, 贝勒斯认为, 从成本耗费和程序内在功能而言, 程序的功能是解决纠纷, 而不是创造财富, 因此, 直接成本必定大于程序利益。然而, 我们不应忽视程序的外在价值, 从伦理的或者非经济的角度来分析, 其获得的收益是巨大的。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 (1) 因纠纷的解决和法律关系冲突的消除带来的社会秩序的稳定。 (2) 国家或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法定义务的履行。 (3) 国家法律尊严和权威的回复与肯定。 (4) 法律正义的伸张和社会公德的倡导。 (5) 对社会冲突行为的预防和抑制。由此可见, 诉讼尤其是刑事诉讼并非以追求经济或物质利益为前提, 诉讼活动的收益主要是伦理性的或非经济性的。

从社会的立场或从潜在的原告或被告的立场来看, 应避免打官司。笔者认为, 贝勒斯所称的潜在的原告和被告应当区分为存在潜在诉讼 (纠纷已发生, 尚未进入司法程序) 的原告和被告与潜在的纠纷 (纠纷尚未发生) 的原告和被告。我们应该消解的是潜在的纠纷而不是潜在的诉讼。如果为了消解潜在的诉讼而设置过多过高的进入司法程序的障碍, 必将使矛盾无法正常地消解, 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导致程序的外在价值无法实现。在现代社会, 应然权利如果不经由法律机制上升为法定权利, 那么应然权利就没有明确的权利界限, 与之相对应的义务也不确定, 从而缺乏安全担保。如果丧失司法程序的存在, 实体法上规定的权利必将失去保障而最终落空。因此, 对程序法价值的理解, 我们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具体纠纷的解决, 而应当将其放入整个法律体系中评价。有条不紊的完善的权利体系的建构是需要支付成本的, 没有成本投入, 就不会存在权利制约和法律强制力, 也不会存在合理的权利分配关系和高效的权利实现方式。从法律的发展过程来看, 严密、科学的的诉讼程序也是必不可少的。大陆法系尤其是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 法律不断发展、完善与诉讼有着不可分的联系, 程序是实体法之母的观点也被大多数法学家所承认, 所以诉讼成本并不仅是负成本, 其对社会秩序的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笔者一直主张, 严密而复杂的诉讼程序始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当建立高效、完善的司法体系。我们同样可以采用经济分析方法来进行程序系统构建分析, 从程序本身考虑, 消解潜在诉讼与保持司法必要权威同样要符合帕累托最优效益, 即用以保持司法必要权威的边际成本与消解潜在诉讼的边际收益应当相等。对于大多数普通案件的处理程序并不具备生成法律的功能, 如果一味采取复杂的诉讼程序, 只能将法官的智慧和精力耗费在纠纷的解决而非制度的生成上, 这就要求我们合理设计程序的启动条件, 既不能过分低廉, 诱发滥诉, 致使社会因过多的诉讼消耗掉大量的资源, 或导致对司法资源的投入无限制地攀升, 也不能过分高昂阻却诉讼通过, 导致社会冲突和矛盾无法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得以消解, 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从诉讼成本考虑, 我国目前应当建立多样的纠纷解决机制, 对于案件情节轻微、诉讼标的金额不大的案件, 建立小额诉讼程序和推行非诉讼程序 (ADR) , 对简易、便利、快捷、低廉的案件进行处理, “通过简易化的努力使一般国民普遍能够得到具体的有程序保障的司法服务” (1) , 从而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效益的最大化。

当然, 经济分析方法在诉讼领域中还有广泛的应用, 对诉讼成本、纠纷解决制度中的资源配置效率, 调解中的博弈、判决考量因素甚至于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据搜集方法无一不可适用。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对丰富我们的研究方法, 扩大我们的研究视域不无裨益。但是, 在进行法律的经济分析过程中, 我们不应忽略对传统法律价值的综合考量, 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永远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如何处理好经济分析方法与传统法律价值的互动是一个恒久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法学专业就业分析 篇2

律师职业通路是律师助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作为社会公认的高收入阶层,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加入WTO,律师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懂英语和国际法的律师的职业前景十分看好,优秀的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的需求是较大的。

薪酬水平:律师的收入构成可分两种计算,一种是拿工资式的,事务所付工资,律师负责打官司,根据能力大小,高的年薪能拿到30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低的可能年薪只有1万多元;另一种是律师不拿工资,但挂靠律师事务所,律师得自己去找客户,根据业务提成,一般在30%至70%不等。并且,根据经济法、劳动法、知识产权的专项不同,收入也会有差别。总体来说年轻的见习律师一个月一般只有千元左右,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案源的增加,收入就跟个人的能力直接挂钩了,若干年后,天上地下的差别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公务员职业状况:最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情况的火爆已经清楚地反映了这个职业的吸引力:稳定、收入较高、工作压力小、福利保障完善。在考国家公务员的时候,二级学科划分的专业并不那么重 要,通常要求是学法律的即可,但有很多职位在报名简章上就会标明需要党员。法院和

检察院在招人的时候对学科要求会很

细,常常会注明“民商法专业”或

“刑法专业”,当公务员和去法院

检察院最大的好处就是“稳定”,但其收入比不上律师,所以经常有人进法院几年又跳出来做律师的。其实,现在公务员和法院的待遇都不错,只是相对于做律师的前景,难免让人心有不甘。

薪酬水平:所在地区经济发达水平保持正比关系,各种收入汇总后一般要高出在所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一大截。

企业法务部职员职业状况:目前国内只有大公司才设置这个部门,相对人才供给来说,职位数量很少。和所有外资公司招聘的其他职位一样,出色的外语读写听说能力对得到法务部的职位至关重要。很多公司甚至派出外籍面试官,那样的话不能用外语沟通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通常,民商法和国际法这样的热门专业社会需求更大,就业也相对较好,但热门的专业意味着应聘人数较多,竞争也更激烈。如果能寻求到实习机会那是最好不要放过,拥有几个月的经验将能使你在和别的求职者竞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法学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篇3

法学教育缺乏准入机制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法学教育至今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育准入制度,更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国家和省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控制学校的校级官员任命、人员编制、招生人数、教育经费等重大事务,对学校的法学教育行使着直接的控制权,学校在很多方面只是主管部门履行教育职能的一种方式,难以自主发展。

院系设置利益驱动明显

近年来,法学教育的经济导向更趋明显,各院校纷纷设置法学院系,不同成本却获得相同的收益,同样学位不同“含金量”,出现了经济学上所称的选劣不选优的“逆向选择”现象。

蓝皮书同时指出,过去中国的法学教育集中于高校的法学院系,教育层次也以本科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各种形式的法学教育纷纷出现,呈现出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共5个层次,法学教育层次、形式和机构之多、之乱罕见。一些院校在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办法学院系或者法律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图书资料严重不足,影响了法律人才的培养。

法学教学脱离实际

我国法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大多都属于某一固定的“专业”,终生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而不涉足其他专业,成为制约中国法学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加之各法律院系的教师绝大多数以理论知识见长,对法律的实际运用所知甚少,法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的弊端越来越多地被暴露出来。

法学就业率文科中最低

法学分析 篇4

(一) 反对“假想的稻草人”

现实中, 我们经常树立“稻草人”形象, 我们在“理性无知”下凭空出拳来针对“假想的敌人”。这可以看出我们为自己创造困境和难题, 我们不能理性地去看待问题。在此之下, 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应当找出一个参考坐标, 通常也就是找个分析问题的基准点即A——A’基准点分析法或者借助于“贴标签”的方法, 这样我们可以找到比较客观的依据而不是“假想的稻草人”。“贴标签”可以降低我们的思维成本, 是一种功能性的安排, 其也许有不足的地方, 比如“标签”也不一定准确和精确, 但确实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参考坐标, 是优于“假想的稻草人”。我们可以在重复交往和互动中“多回合赛局”中来验证和改进“标签”不精确的地方。

(二) 反对“义和团倾向”

所谓的“义和团倾向”就是持自以为是的观点和主见并以强硬的态度来盲目的反对外来、新观点的行为, 也就是有“盲目排外的情怀”。现实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种“义和团倾向”, 往往对法学怀有更高的“尊敬和信仰”, 认为法律是神圣和高贵的, 对于其他观点是排外的, 是一个“法律帝国主义”的法学“信徒”和“传教士”, 后来才发现是多么的“无知”和“保守”。经济分析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来看待生活、现实, 尤其是看待和分析“法律”, 让我们怀有一个宽容和理解的情怀去认识自己和现实。反对“义和团倾向”的真正理念在于我们换一种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改变一种视野, 并以宽容和互相吸收各方面知识来提高智识上增进。

(三) 拿证据来说话

“拿证据来说话”展现了经济学根本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 即每项研究和理论都是基于扎实的实证材料和客观真实并尽最大可能的价值祛除。这也可见为什么经济学强劲的进入法学研究领域并以“经济帝国主义”自居, 在这种实证研究方法基础上来探讨行为理论、成本收益、财富极大等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 并给出世人可靠和扎实的论证和解释。“拿证据来说话”, 最大可能以客观实证材料和现实真实故事等论证自己的观点, 没有价值判断和“口号式”呐喊, 给人一种可信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二、经济学和法学分析方法的反思 (2)

(一) 独特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方法

经济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把法学领域进行填充, 知道法律背后的诸多基因———法律背后是一种均衡的综合体, 包括以人的理性自利为立足点的行为理论探讨法律主体的行为, 以成本效益来考量个体行为包括守法和违法并来反思公共政策的取舍问题, 以社会资源为基准点来考量司法判决及对公平正义的分配问题。同时, 我们不仅在法律分析上经济学有用武之地, 而在我们生活中和以后的发展中, 经济学则更有潜在的价值和作用, 其有独特的分析功能, “经济分析如同一把万能钥匙”。

(二) 祛除价值判断和道德诉求

从法律的经济分析中, 才知道法律价值 (公平正义等) 的背后的基因 (社会资源分配及对成本效益考量等) 以及如何以经济学的逻辑祛除法律中的价值判断?经过法律的经济分析, 法律本身并无价值, 其价值 (公平、正义、民主、人权等) 只不过是人们尤其是法学家们的一种道德诉求, 往往以个人主观的偏好、意愿、情感去赋予法律的各种价值判断, 并没有任何共识性的客观标准。同时, 这些法律价值是永远无法完美实现的, 只不过是一种期待。然而, 从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来思考, 法律并不是法学家们的幻想, 而是来源于社会中实际生活的需要, 是一种功能性的工具, 并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考量, 作出理性判断来最大可能地降低人们的交易成本, 以期获得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对于法律价值的实现而言, 法律价值实现的背后则是有相关条件支撑的, 尤其是以社会资源为后盾的。因此, 应以经济学的逻辑祛除法律中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诉求。

三、经济学分析和法学分析的对话和联姻

法学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是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而已, 但二者都是对同一个问题———比如道德而言, 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功能性的安排, 并借助奖惩机制来检验人的行为, 并符合成本效益考量, 二者运用的概念和理论等都是一种工具, 都是一种功能性安排, 都是服务于人类两大目标———“生存”和“繁衍”, 都是为了人类生活和发展以及“人的福祉”。

总之, 经济学分析和法学分析二者的基本目标和相关理论在功能和社会效果上都是相通的。

摘要:经济分析和法学分析方法主要的区别在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 但二者都是对同一个问题——比如道德而言, 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功能性的安排, 并借助奖惩机制来检验人的行为, 并符合成本效益考量, 二者运用的概念和理论等都是一种工具, 都是一种功能性安排, 都是服务于人类两大目标——“生存”和“繁衍”, 都是为了人类生活和发展以及“人的福祉”而服务。

关键词:经济分析,法学分析,成本效益,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①熊秉元教授于2011年5月和2012年10月在吉林大学法学院讲授法律经济学, 其授课内容和代表作《漫步法律》、《我是体育老师》、《法律经济学开讲》及博文等对本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法学概论案例分析 篇5

问题:甲父的主张能否成立?为什么?

(1)甲父的主张不能成立。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未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无效。但在本案中,甲虽为未成年人,但应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甲已满16周年,并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2.甲因婚外情而欲毒杀其妻。一天,甲在其妻饮食中投了毒,其妻吃了有毒的食物后中毒倒地,痛苦挣扎。此时甲看着痛苦万分的妻子,于心不忍,急忙将妻子送到医院救治。经抢救,其妻脱离了生命危险并痊愈出院。

问题: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未遂?为什么?

(1)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而非犯罪未遂。

(2)甲的行为符合“虽然已实施完了某种犯罪行为,但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的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两个构成要件:

一、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本案中甲在毒杀其妻的过程中停止了杀人行动。

二、必须是主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本案中甲出于其自己的意志原因,在其妻死亡的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地采取了将其送到医院救治的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其妻死亡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

3.2006年5月3日,甲开车携朋友乙等人去某旅游景区游玩,快到目的地时,乙提出让他开一会车。甲 知道乙正在学车,尚未取得驾驶执照,开车尚不熟练,且旅游景区游人较多,担心乙开车会有危险,但又 碍于情面,同时也认为有自己在旁指导,不会出事,遂让乙换到驾驶座位上开车。车行10分钟后,至旅 游景区,车辆与行人渐多,乙有些心慌,在一转弯处,因躲避对面车辆,乙急打方向盘致车撞向旁边山壁,两名行人被车撞倒,一人死亡,一人重伤。问题:甲、乙二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答: 不构成。因为: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耆两个以匕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甲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让乙开车,导致交通事故发生,两人并无犯罪的主观共同故意。因而不构成共同犯罪

4.甲的丈夫乙自1995年1月外出打工后一直下落不明,2001年经甲申请,法院依法判决宣告乙死亡。不久,甲、乙二人的女儿丙由丁合法收养。2003年甲与戊登记结婚。2005年乙突然回家,法院依法撤销 了对其的死亡宣告。现乙主张与甲自动恢复婚姻关系;并告知丁,当初收养丙未经其同意,完全由甲一人 作主,是无效的,主张解除此收养关系。问题:乙的主张是否成立?为什么?

答: 不成立。因为:宣告死亡是一种推定死亡。当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或确知其尚未死亡时,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撤销宣告原则上应具有溯及的效力,即等于从未为死亡宣告。但应同时保护善意人的利益。如其配偶已再婚,除非能证明其于再婚时明知被宣告人还存活,应承认再婚的效力;其未成年子女如已被他人合法收养,也不得单方要求解除此种收养关系。

5.甲(30岁),一日带邻居的儿子乙(12岁)上街去玩,看到有摸奖的,甲摸了几次均未中,便让乙去 摸,但乙没带钱,甲给乙5元钱,并说:“拿去摸奖吧,凑个热闹,不用还了。”结果,乙摸得价值20万 元的大奖。

问题:乙摸奖中奖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答: 有效。因为:公民因年龄和智力发育的不同以及精神是否健全,可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三种。在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甲给乙5元钱,乙摸得价值20万元的大奖的行为是与其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因而是有效的

6.被告人甲,男,23岁,2005年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经常在街道上游荡,不时在菜市场上强拿强要,起哄闹事。同年9月12日,甲在一路口看到一妇女蹲下系鞋带,其风衣口袋露出手机的金色链条。甲挤 上前,紧贴妇女身旁,将手机偷走。后甲因打架被拘留。拘留期间,甲主动交待了其偷窃手机的罪行。因 受害人未报案,司法机关并不知道此情况。后经查证,证明其交待的罪行属实。

问题(1)本案中甲主动交待其偷窃手机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2)对甲盗窃手机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答:(1)自首行为。因为:根据刑法规定,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虽非自动投案,但是他们如果如实地供述了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对于此种供述也视为自首。

(2)自首是犯罪分子改恶从善、悔罪自新的具体表现,根据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本案中对甲盗窃手机的行为应减轻处罚

7.小刚的母亲与小华的父亲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弟。表哥小刚与表妹小华年龄相近,是同班同学,总是形影不离。初中毕业后,两人一起到南方打工,为节省房租,合租一套房屋。在互相关心、照顾中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偷尝了禁果。2007年8月,两人回家向各自父母提出了结婚的请求,双方父母受“舅表婚,亲上亲”传统观念的影响,均表示同意。同年9月,两人到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姻登记部门经审查得知两人是表兄妹后,拒绝为其办理结婚登记手续。2008年5月,两人以婚姻登记部门不作为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婚姻登记部门为其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问题: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婚姻登记部门能否为小刚与小华办理结婚登记?为什么?

答: 不能。因为:在我国婚姻法中,禁止属于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亲结婚。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则包括表兄弟姐妹。本案中,小刚与小华为舅表兄妹,属于法律禁止结婚的近亲,所以婚姻登记部门能不能为小刚与小华办理结婚登记

8.甲欲毒杀其妻乙,趁乙不备时在其碗内投入剧毒药。乙中毒后倒在地上痛苦呻吟。甲见状十分恐慌,后悔不该投毒杀妻,急忙将乙送到医院。经抢救乙终于脱险。

问题: 甲的行为是何种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答:属于犯罪中止。

因为犯罪中止有两种情况:(1)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从而避免犯罪结果的发生;(2)是虽然已经实施完了某种犯罪行为,但是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本案中甲下毒后,见乙中毒后倒在地上痛苦呻吟急忙将乙送到医院,经抢救乙终于脱险,主动阻止了乙死亡这一罪结果的发生

9.甲,17岁,某公司临时工,月工资1000元。一天,甲用4000元买了一台电脑。甲的父母认为甲尚未成年,没有征得家长同意,不能进行大数额的买卖,要求退货并要求卖方退款。而甲却认为用的是自己的工资,不愿退货。问题:(1)甲的买卖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2)如果甲是一名在校中学生,完全没有收入来源,那么其父母的退款要求是否合法?为什么?

答(1)有效。因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l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甲作为某公司临时工,月工资1000元,应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 进行民事活动。所以其买卖行为有效。

(2)合法。因为:甲是一名在校中学生,完全没有收入来源,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可以独立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甲用4000元买了一台电脑,应事先征得父母同意。因此,其父母的退款要求是合法的

10.迈克系外国国籍,2001年来到我国,在某市外国语学校任教。迈克在我国任教期间,利用教师身份,搜集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情报,并窃取我国大量机密文件。某市公安机关于2003年1月将其逮捕,并在其住所内查获一批机密文件。迈克对上述罪行供认不讳,但认为中国法院无权对其判罪量刑。

问题:迈克的行为是否应适用我国刑法,由我国法院进行审判?为什么?

答:是。因为:根据刑法规定,凡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不论行为人是中国人或外国人,也不论所侵犯的是我国的权益或外国的权益,郜应当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除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者外,一律适用我国刑法。本案中,外籍人迈克在我国领域内犯罪,当然应适用我国刑法,由我国法院进行审判。

11.甲(男,24岁)与乙(女,21岁)经人介绍认识,两个月后登记结婚,不久,乙怀孕。甲脾气暴躁,一言不和即对乙拳打脚踢,乙认为双方感情破裂且自己没有过错,遂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要求甲给予赔偿。

问题:(1)乙在怀孕期间能否提起离婚诉讼? 可以。

(2)如果乙未提出离婚,仅甲提出离婚,人民法院能否受理? 不能受理

(3)如果乙所述属实,人民法院是否应当支持乙的离婚及赔偿请求?为什么? 应当。因为:我国婚姻法第46条明确规定,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12.受害人甲(女,60岁)独自一人从离家不远的一家银行的自动柜员机取款2万元。正当她把钱装进信封后准备离开银行时,被告人乙(男,17岁)突然从其身后窜出,将信封抢走。甲呼喊,路人丙协助其将乙抓住。其间,乙抗拒抓捕而使用其所带匕首将丙的手割成轻微伤 问题:(1)乙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2)如果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应如何定罪?对其能否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答:(1)应当。根据刑法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以抢劫罪论处。凡年满14周岁的人犯此罪的,都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应定性为抢劫罪。已满14周岁不满l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3.某甲在某百货公司购买服装,在甲到收银台交款时,因地面太滑而摔伤,甲即找公司经理要求赔偿。该公司的保安人员认为甲在购货中有盗窃行为,就强将甲带入办公室。

问:甲与百货公司间因何法律事实发生何法律关系?

答:本案中,甲与百货公司间在三个法律事实发生三种法律关系:

一、是因买卖服装发生的买卖关系;

二、是甲因地面太滑而摔伤这一侵权行为而发生的侵权损害赔偿关系;

三、是因甲被保安人员误为盗窃并被强行带入办公室这一侵权行为引起的侵权损害赔偿关系。

14..某甲长期下落不明,经其配偶乙向法院申请,法院判决宣告甲死亡。其后,乙就与丁结婚,并将一6岁的儿子送给丙收养,双方办理了收养手续。实际上甲并未死亡。经甲请求法院撤销了对其死亡的宣告。甲回家后发现儿子被人收养,乙也改嫁他人,幸丁已死亡。因此,甲就要求与已恢复婚姻关系,并以自己未同意将儿子送丙收养主张收养无效。

问: 甲可否与乙自动恢复婚姻关系?甲的儿子与丙间的收养关系是否无效?

答:甲乙间的婚姻关系不能自行恢复。因为在甲宣告死亡后乙与丁结婚,已另存在一个婚姻关系,甲乙若要同意结婚,则需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丙与甲的儿子间的收养关系有效。因为在甲被宣告死亡期间甲的儿子被丙依法收养,甲虽说被撤销死亡宣告,但甲的儿子与丙间的收养关系并未解除。

15.大学生甲,在校园内用鸟枪打鸟,事先没有验枪,自认为枪膛内没有铁子弹头便随手扣动板机,结果把一个过路的同学打成重伤。问:甲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如应负刑事责任,应负何种刑事责任?

答:甲在校园内打鸟,应当预见到鸟枪的铁子弹头射出后,可能造成致人死亡的后果。但是他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对于这一同学的重伤,甲应失过失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16.乙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乙婚后与妻子工共建12间房。1960年生子丙,1970年乙死亡。乙母自己婚后一直和乙的哥哥甲同住,直至1974年病故。1975年乙妻也去世,丙即与甲共同生活。乙家12间放收作公房,1981年落实私房改革时返还给甲。现丙妻要求继承,与甲发生争议。乙夫妇及乙母均未留遗嘱。请问:(1)乙死后,遗产有几间房?继承人是谁?

(2)乙母去世后,遗产有几间房?继承人是谁?

(3)乙妻去世后,遗产有几间房?继承人是谁?

答:1.乙死后,遗产有6间房,因为必须先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继承人为乙妻、乙母及乙子丙,各继承2间房。

2.乙母死后,遗产有2间房,继承人为甲。3.乙妻死后,遗产有8间房,继承人为丙。

17.李四夫妻共有存款5万元,李四有一母,儿子甲刚参加工作,女儿乙读中学,李四突然死亡,在遗物中发现其亲笔书写,签名的一份遗嘱,并注明年月日,其中写明,在其死亡后将5000元留给女儿读书用。李四死后,其妻怀有身孕四个月。问:(1)遗嘱是否有效?(2)5万元应如何继承?

答:

1、遗嘱有效,因为该遗嘱属于自书遗嘱,且内容合法,具有法律效力。2、5万元应先分割夫妻共同财产,2.5万元归其妻子所有。剩余的2.5万元先由其女儿按遗嘱继承5000元,剩下的2万元由其妻子、其儿子、其女儿、其妻子腹中的胎儿各自继承5000元。

18.甲系某企业经理,此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乙素有业务往来。甲之父与乙一起赌博,输给乙3000元,无力偿还。乙以“父债子还”为理由,催逼甲代其父偿还赌债,遭到甲的拒绝。乙便拒付所欠该企业的货款,于是发生纠纷,并诉至人民法院。

问:此案应如何处理?理由何在? 答:(1)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乙因正常的业务往来而发生债权关系,属于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的保护,不受侵犯。

(2)赌博系违法行为,赌债不属于合法的民事权益,不受法律保护。

(3)乙无权向任何人讨还赌债,更不得以拒付货款的手段逼迫该企业代其经理之父偿还赌债。

(4)乙应清偿所欠该企业的货款,并应赔偿因拒付货款给该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19.王被判刑5年,现在正在监狱服刑。他的两个哥哥探监,告诉王,现在父亲病故,母亲生命垂危,你现在不能赡养老母亲,父母的全部遗产已由他俩平分。王不同意,要求也继承,一个哥哥说:“你现在都做牢了,还有资格继承遗产吗?”

问:(1)根据法律规定,继承人有哪些违法行为丧失继承权?

(2)被判刑的人是否丧失继承权? 为什么? 谁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答:(1)继承人有下列行为的丧失继承权:

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三、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四、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2)只有符合以上行为,才丧失继承权。对于实施其他犯罪被判处刑罚甚至死刑的,都不应剥夺继承权。王应与母亲、两个哥哥同为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平等的继承遗产。

20.李某1998年20日外出做生意遇洪水下落不明,其妻张某于2000年9月1日请求法院将李某宣告死亡,李某的父母不同意宣告死,只同意将李某宣告失踪。问:该案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答:(1)本案中,人民法院应宣告李某死亡。(2)理由是:宣告死亡是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的,可由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有权提出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有顺序之分,其中,配偶优先于父母。本案中,李某因遇洪水这个意外事件而下落不明满2年,可以被申请宣告死亡。其中,其妻子张某申请宣告死亡,其父母申请宣告失踪,按照法律规定,张某的请求优先。因此,法院应宣告李某为死亡。

21.邓某与王某1991年结婚,婚后有一女孩。夫妻二人因经常吵架,邓某于1992年1月离家,直到1998年也未同家里联系,后经多方查找均无下落。王某于1998年6月向人民法院提起同邓某的离婚诉讼。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邓某已失踪多年,不能应诉,但符合宣告死亡的条件,遂将本案依照特别程序审理。

问:法院依特别程序审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法院依特别程序审理是错误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宣告死亡案件程序的发生,须由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抻出申请,在本案中,王某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是离婚诉讼,并非提出宣告死亡申请,虽然邓某失踪已满法定宣告死亡期限,由于无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不能主动适用宣告死亡程序。

22.王某在初中读书时,由于好打架斗殴,不思证书,成绩不佳,多次被老师批评,1985年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在家住闲。此期间,其父因犯强奸罪被判刑。1986年其父托人将他送入职中,因为其父犯罪,使他受连累,同学骂他是杂种。同时,又因学习不好、好斗,老师也歧视他。这使他心理受压抑而不满,乃至怨恨这个社会不公平。于是他偷偷写了一张攻击社会主义的大字报,并连夜贴在县政府大门口的墙上,3天后被捕。问:王某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为什么?

答:王某由于家庭和个人的问题,由怨恨而牵怒于政府,进而仇视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王某的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构成的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为了维护宪法的尊严和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王某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

23.李某在高校做收发工作,他利用工作之便,隐匿、毁弃和开拆他人信件数百封,由此造成多人与学校的联系中断,影响了工作和学习,他还在同学中传播扩散了有的信件中的隐私内容,造成不良后果。

问:李某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宪法规定?李某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答:李某的行为违反了宪法规定。其行为侵犯了公民的通信自由、通信秘密权。

24.某甲于2002年3月1日被宣告死亡。3月15日其遗产被其妻子、子女共5个第一顺位继承人分割完毕。经查,甲实际上是2004年4月1日死亡,没有遗嘱。在2002年3月1日至4月1日间经商又赚了6万元。问:谁为这6万元的继承人?3月1日至4月1日间婚姻关系如何确定?

答:(1)原妻子无权继承该6万元;该6万元由甲的子女按法定继承;(2)《民法通则意见》第35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宣告判决之日为其死亡的日期。”

《民法通则意见》第36条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所以被宣告死亡人甲与其妻子的婚姻关系自2002年3月1日起自然解除,既然婚姻关系不复存在,则甲2002年3月1日至4月1日间经商所赚的6万元只能由其子女继承,已经不存在婚姻关系的原配偶无权继承。

25.某高校的学生李某,在考试中严重违纪被学校发现,学校因此做出了开除他学籍的处理决定。但实际上李某一直没有离校,仍与其他同学一样在学校学习,学校也一样收取李某的学费,而且每年都给李某注册。但毕业时,学校以李某开除为由,拒绝给李某颁发毕业证及学位证书。李某不服,向主管教育机关提出复议。主管教育机关审理后,维持学校的决定。李某因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问:(1)李某提起行政诉讼,应以谁为被告?为什么?(2)人民法院能否受理李某的行政诉讼请求,为什么?

答:(1)李某起诉应以高校为被告诉其拒绝颁发证书的具体行政行为。

因为,高校是我国法律法规授权颁发学位证书的特定行政主体。依法享有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本案随经教育主管定义,但复议并未改变学校的决定。因此,依据《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为被告。

(2)能受理,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管理相人认为主体颁发证照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依法提起诉讼;高校是我国法律、法规授权实施高等教育,并代表国家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的行政主体,其行为性质为具体行政行为。管理相对人对此种行为的不服,可以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应予受理。

26.朱某于2008年1月1日被县人大任命为教育局长。2009年4月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免去朱某教育局支部书记和教育局长职务。朱某对县人大决定不服,欲诉诸法律解决。问:(1)朱某与教育局、县委之间是否属于行政法律关系?为什么?(2)朱某与县委之间的问题,能否适用行政法解决?为什么?

答:(1)a,朱某与教育局之间的关系是行政关系,归行政法调整。因而属于行政关系。因为,县教育局为行政机关。朱某所担任之职属于行政职务;与教育局之间形成了行政职务关系。

b,朱某与县委不是行政关系,不归行政法调整。因而不属于行政法律关系。因为,县委既非行政机关也非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不是行政主体,双方之间不存在国家行为职务关系。

(2)不能;因为县委常委会免去朱某支部书记的职务,属于党内职务任免关系,不属于行政法调整的范围,由于县委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和地位,其免去朱某教育局长之决定不是行政行为,既不具有行政效力,也不受行政法支配。

27.甲男与乙女经人介绍相识,恋爱一年后两人结婚,婚后甲男之母丙某认为乙女不会过日子,婆媳关系紧张,开始甲男总是从中劝解,时间长了,便说妻子对老人不孝,逐渐有些怨恨,后发展到小两口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家庭生活和不和谐。在此情况下,丙某来到人民法院并提交了一份诉讼状,请求法院判决儿子与儿媳离婚。法院没有受理丙某的起诉。

问:法院的做法是否正确?符合什么条件的人才有当事人的资格?

答: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民事权利义务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的裁判拘束,与案件审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在本案中,丙某不具有当事人资格。她不是发生争议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故与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也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不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法院无论如何判决,在法律上均与丙某无关。因此她不能作为案件本身对原告起诉,所以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是正确的。

28.王某将房屋四间卖给刘某,但刘某迟迟不付款。为此,王某诉至法院要求刘某付款并付违约金。在诉讼中王某之弟王二得知,向法院说明这四间房屋中有两间是他的,要求确认并请求返还房屋。问:如何确认本案中参加人的诉讼的地位?

答:本案中,王某是原告,刘某是被告,王二是有独立请求的第三人。本案中,王某与刘某是因房屋买卖发生纠纷,王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刘某付款和违约金,因此,王某为原告,刘某为被告。在诉讼中,王二对王某、刘某争议的房屋主张部分的独立请求权。认为两间房屋是他的,因而是独立请求权的系三人。在王二参加之诉讼中,王二是原告,王某和刘某是被告,就整个案件来说,王二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29.退休的2人刘某去电影院看电影。散场时因出口拥挤被人挤到摔伤。因此,住院治疗花费了3000元。刘某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为他寻找被告赔偿损失,但刘某说不出是谁挤倒他的。问:法院是否受理刘某的起诉?

答: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为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的案件时必须有明确的被告的。本案中的原告刘某不知是谁给他造成的伤害,无法确定被告,故法院无法受理。

30.甲乙丙丁四个被告都已是成年的男子,一天他们在一起喝酒,甲提出到江边的货船上盗窃货物,乙丙丁表示同意,甲遂分派乙去准备匕首和自行车,甲去窥视作案地形。入夜后甲乙丁三被告从货船上窃得6000余元的衣料,第二天,甲要乙去找丙想办法销脏,乙找到丙后,丙一再表示不干,乙说:上船容易下船难,不去小心你的狗命,丙出于无奈,遂把赃物卖掉,所得赃款,四被告平分。

问:在案中,甲乙丙丁所处的地位如何? 答:本案中甲是主犯,乙、丁是从犯,丙是协从犯。因为犯罪是由甲谋划且具体组织实施的,起了主要作用,是主犯;乙、丁在本案中起的是次要作用,主要是准备作案工具、查看地形;丙在威胁的情况下进行了销赃行为,属于协从犯。

31.黄某(男)其妻已故,有一儿黄甲,64年黄某携儿黄甲与陆某(女)携带女儿陆乙结婚。遇政治运动,65年黄某被捕,74年死于狱中,当时黄甲正成年,76年陆某改嫁他人,此时陆乙还未成年,70年,历史问题被解决,86年政府将1.7万元的补助金全部给黄甲,然后陆某提出疑意。问这1.7万元该如何处理?

答:1.7万元属于黄某与陆某间的夫妻共同财产,应先予以分割,陆某取得0.85万元,剩余的0.85万元由陆某、黄甲、陆乙各自继承三分之一

32.岳某夫妇有一个儿子,今年12岁,一天晚上,岳某夫妇带着儿子到事先观察好的一无人在家的住户陈某家中偷盗,岳某本人进入房间行窃,儿子进行运送,其妻在门口望风,结果窃取大量的财物。问:此一家三口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

答:岳某夫妇构成盗窃罪的共犯,其儿子不构成共犯,因为其儿子才12岁,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不构成犯罪,共犯则要求成立共犯的各犯罪人都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3.1990年8月,浙江某县连降暴雨,某村庄处于一片汪洋之中,村民张某爬上一个小土堆逃命,土堆随时有被冲垮的危险,情况危急,恰在此时李某划船经过此地,张某提出求救请求,李某抽出必须2000元作为酬金,张某为保命只得点头,并当场立上字据。事后张某不肯支付,李某诉至法院。问: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答:法院应判决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因为李某在乘人之危的情况下要求张某立下了字据,违背了张某的真实意思表示,属于我国民法中规定的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自始至终无效。

34.甲某丧偶,父母双亡,有四子均已经成家并各有子女。一日,甲某同长子乙某乘车外出,坠入山崖双亡,甲某遗有存款三万元。问:(1)应如何继承?

(2)若有可证明乙某先于甲某死亡,乙的妻子和儿子又应各得多少? 答:(1)3万元由其余三个儿子各自继承7500元,剩下7500元由乙的妻子和儿子各自继承二分之一。

(2)若乙某先死亡,则乙的妻子不继承,儿子代位继承7500元

35.甲乙分别持铁棒、砍刀因事互殴,乙妻恐事闹大,力夺下乙某手中砍刀又恐丈夫吃亏,顺手递给乙某一木板,不想木板上有铁钉,铁钉打中甲某的太阳穴,致甲某当地死亡。请问:(1)根据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分析乙某和其妻的行为(2)乙某和其妻构成共犯吗? 答:(1)乙某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其妻子构成故意伤害

(2)不构成共犯,因为构成共犯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并且是具有直接故意的主观态度。本案中乙的妻子不具有杀人的故意。

36被告人岳某,男,36岁,系生产队长。因提出改变水路的不合理要求,与社员马某(男,50岁)发生争吵。岳继续坚持改变水路的不合理要求,又与马的儿子马甲发生争吵,马甲便朝岳的头部劈了两锹,后逃走。岳看到站在一旁的马某,便持铁锹向马某的头部猛击一下,当即将其打倒在地,接着又朝马某的头部连击两下,马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被告人岳某在受到马甲的不法侵害后,打了马某并致马某死亡。请问:(1)岳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2)用犯罪构成论的理论具体分析。答:(1)该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2)本案犯罪构成中犯罪主体是岳某,犯罪客体是马某的生命权,犯罪主观方面是岳某杀人的直接故意,犯罪客观方面是岳某故意杀人的行为,即用铁锹击打的行为

37.王某出国家居前欲将自己的8万元送给季某,使用季某的名字将该8万元存入银行,将存折和一台电视机一并送给季某。并附的短信,上面写道:“请收下这笔钱和电视机”。王某出国一个月后遭车祸身亡。王某的姨母孙某得知后,向法院提出,王某自幼失去父母,是自己一直供养长大和念完大学。现孤独一人,但年事已高,生活无着。王某工作以后,从未给过一分钱,出国前未留下任何赡养费用。现王某死亡,因此,要求季某从王某给她的钱中2万元赡养费,与此同时法院述明,王某出国前尚有5000元税款未交。请问:(1)王某生前的赠与行为是否合法有效?为什么?本案应如何处理?(2)如果王某未死亡,孙某仍向法院起诉季某,又应如何处理? 答:(1)赠与行为合法有效,因为该行为不违反法律。本案应先缴纳5000元税款,并且给孙某必要的赡养费用。

(2)如王某未死亡,则法院应判决王某履行赡养孙某的义务,可以要求王某支付孙某必要的赡养费用

38.某食堂工人甲,因未评上先进,对领导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某日,趁夜潜入食堂放火,当点燃引火物时,好象有人从窗外走过,家担心事情败露,罪责难逃,最终将引火物昆踩灭后,逃跑。请问:(1)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为什么?(2)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1)属于范围未遂,因为甲已经着手实施了犯罪行为,只是由于外力的原因,使其在非本人意愿的情况下没有将犯罪进行下去

(2)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39.甲乙的父母去世时,留下房屋10间,甲已婚,居住5间,乙未婚暂住一间。后乙与并准备结婚,丙的叔叔在国外,答应回国时送丙一台彩电作为结婚礼物。不久,乙丙登记结婚,婚后,甲同样将空闲的四间房屋给乙丙居住。半年后,丙的叔叔回国将彩电送给丙。一年后,乙丙协议离婚,但在财产分割上,甲乙丙有争议,诉至法院。丙要求分得两间房,乙不同意,乙要求将彩电作价,一半归乙,丙不同意。请问:(1)丙的要求是否有法律依据?为什么?(2)彩电的所有权属于谁?为什么?

(3)乙丙居住的房屋是属于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有财产?为什么? 答:(1)丙的要求无法律依据,因为乙在与丙结婚前就已经按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取得了五间房屋的所有权,属于个人财产,不能按共同财产来分割。

(2)彩电的所有权属于乙、丙共有,因为这是乙、丙婚后丙的叔叔赠送的,而动产的赠与以转移占有的时间为生效时间,即该彩电的所有权自由丙占有后发生转移。所以该彩电属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属于共同财产。

(3)乙、丙居住的房屋属于个人财产,因为按继承法规定,上述房屋在乙的父母去世后即发生了继承关系,只是乙暂时没有居住而已。

40.王某,16岁,某天到商场以1800元买了项链和戒指,她父母认为王某尚未成年,没征得家长的同意,不能进行大数额的买卖,要求商店退货。而王某认为,她是靠做临时工,自食其力的待业青年,不愿退货。请问:(1)王某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聊斋新编之《陆判》的现代法学分析 篇6

摘 要:我國古代的文学作品当中有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其中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不但引人入胜,可以作为人们消闲时津津乐道的谈资,其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用现代法学的眼光来分析,也是十分有趣,并且具有研究价值的。本文主要讲述了聊斋新编之《陆判》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并对其中的法律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聊斋故事;法学分析;文学与法律

一、故事简介

陶岳明高中举人还乡,其父在长乐坊设宴为儿子接风,并有意撮合长乐坊老板的女儿朱景兰和岳明,而岳明却无意景兰。席间厨艺高超,相貌平平,行为粗鲁的朱家小女儿朱绮婷给岳明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日,朱绮婷上街买菜,偶遇岳明到青楼寻找叫袁芳的女子,想到姐姐属意的陶公子居然表里不一,便乔装混入青楼,一探究竟,却不小心暴露身份,被人追打,逃到后院,幸得一位哑娘相助逃脱。后来得知岳明混入青楼是为了寻找生母。为帮姐姐达成心愿,嫁得良人,便答应岳明帮其寻找生母。而绮婷却因混入青楼遭人闲话,其母担心女儿因此再难出嫁,便逼迫绮婷嫁给年老的黄老爷做填房。陆判因当年帮朱尔旦改头换面被押在地府,他为了寻找生死簿借尸还阳逃过黑无常的追杀,暂住陆判庙。绮婷内心绝望准备到陆判庙自杀,陆判变的老人开导绮婷,使其重新振作。陶父派人绑架袁芳,逼其离开,偶然被绮婷所救,她发现哑娘边是岳明生母,后将哑娘藏在陆判庙,母子相认。景兰三年前不高而别的相好贵成突然回乡并敲诈景兰。岳明对绮婷暗生情愫,他向景兰说明自己的心迹。

绮婷和陆判在郊外遇到黑无常,为保护陆判被伤至奄奄一息,景兰想趁此机会嫁入陶家享受荣华富贵,便答应与绮婷交换身体为其续命。景兰用绮婷的容貌骗取了岳明的信任,在将岳明生母送往京城的路上,勾结其父将袁芳杀害,之后趁陆判喝醉偷走了生死簿,并趁交换身份将贵成杀死,嫁祸绮婷,绮婷被捕,无奈认罪,岳明观察发现事有蹊跷,后来发现真相并到牢中向真的绮婷求证。他请求景兰放过绮婷,景兰假意要当面向绮婷道歉,景兰撕毁生死簿恢复了原本身份,无辜的绮婷被害冤死牢中。陆判为寻找生死簿归来,告知岳明一切并要其装作不知情并答应与景兰成亲,趁其喝醉拿回生死簿,在成亲当晚改写生死簿使得真的绮婷还阳。景兰穿着嫁衣而来,看着岳明对绮婷情深似海,怨恨交加,告知其拿到的生死簿是假的,杀死岳明并带着真的生死簿逃跑,被陆判和黑无常追杀,死前毁掉了生死簿。陆判默写生死簿,使得岳明绮婷复活,一切归位后,回地府领罪。

二、相关法律关系分析

1.首先陆判当年帮朱尔旦改头换面,这一行为根据我国刑法构成滥用职权罪。我国刑法滥用职权案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在本故事当中,陆判作为冥界的官员,手握生死簿,掌管凡人的生死事宜,但他却因跟朱尔旦的友谊,在朱尔旦阳寿用尽时,而为其换头续命,并且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处理朱尔旦的生命记录,符合滥用职权罪的主观构成要件和客观构成要件。

2.朱太太要把绮婷嫁给黄老爷做填房,并把她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逼迫她同意婚事,绮婷万念俱灰准备自杀。朱太太的这一行为可以评价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我国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是指用暴力手段干涉他人结婚自由或离婚自由的行为。

刑法第257条规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景兰勾结陶父一起杀害袁芳,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之前提。

4.景兰利用身份互换的机会杀了贵成后嫁祸给绮婷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以及伪证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第三百零五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5.景兰杀死了岳明,构成故意杀人罪。相应的刑法条文在前文中已做解释,在此不做赘述。

6.景兰毁掉生死簿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5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外,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也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6条第1款的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了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当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通过现代刑法的角度对古代的传说和故事加以分析,这对于古今法律制度的对比分析有着重要意义,不同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对于相同的行为也会有不同的法律评价,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也会对相同的行为作出不同的法律评价。因此,研究法律制度一定要联系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社会变迁与行政法学方法论分析 篇7

关键词:社会变迁,行政法学,方法论

能够通过历史特征来标示的现代社会特征会表现在法律制度的深刻变革上。由于现代行政实践方式的不确定性、情境依赖性和复杂性, 它不仅在事先的想象中不能被全面认识, 在事后规范上也很难确定。为了找出应对行政法学的方法, 应该建立全新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的变迁

(一) 咨询社会

已被开启的资讯社会是资讯社会摒除或突破了人类关于创新、交流、沟通和知识取得的限制, 科技和人类知识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经济和文化上带来便利的信息科技发展还给政治和社会的结构造成巨大冲击。

在福利国家或市民法治国情况下, 行政决策都只有一个作为前提的预设:“国家掌握所有的资讯, 因为法律管制之所以要求人民服从, 在一定程度内乃基于其决定正确性之预设, 而此预设又是以掌握充分资讯为前提的。”网络科技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方式和社会之间的沟通交往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知识变得容易掌握和获得的资讯社会打破了专家和官僚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政治结构的去中心化会随信息科技的去中心化而进行。

(二) 风险社会

作为社会变迁理论且与传统不同的风险社会挑战具有工业社会的典范、发展基础和认知。风险不可计算、不可预测且不确定, 理性主义依据的因果关系不是事物间客观存在的联系, 而是经验观察的主管结构。只有借助价值判断、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并通过不同立场和多元团体间的沟通才能做出风险决策。国家处于协调者的角色且进行开放的风险管理。国家只有提前介入风险事务并进行预防性的行政主体的风险决策才能形成具有高度应变能力和柔软性的风险法律。除此之外, 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需要用柔性的非强制方式管理风险, 而不能侵犯人权。

(三) 合作社会

因为国家的社会法制性使得其任务过重、功能过多以及难以承担财政负担而催生出“合作国家”这种新型的国家模式。国家行为的方式随着行政外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修正。在与日俱增的社会分工环境下的国家会在公、私领域与其他行为主体合作, 而不是问题的唯一解决者。这种合作是人民和行政两者共同的努力目标, 而不是单方强制。政府只负责监督保障, 与私人一起承担或者只有私人承担原来只有政府负责的生存照顾责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还有利于使行政机构增加私部门的资源和弹性。这种合作方式消除了国家独权的局面, 使资源由各种社会行动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参与到行政决定的过程。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在资讯社会和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更加明显。在重要技术、高风险和复杂的领域, 行政机关在可能性的决定、风险的衡量、新决定的准备以及事前的规划务必与有关社会主体达成共识后再完成。

二、行政法学理论的回应

传统的高权管制手段的一些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形态和国家模式的发展已经逐渐消除。面对行政任务不断扩张以及传统高权式行政手段难以满足行政需要的问题, 行政法学理论对新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回应有以下几点。

时代的发展以及旧范式不兼容因素出现等问题的不断累积会表现出范式危机。解决范式危机有三种方法:第一, 证明这种暂时性、表面性的危机和不兼容的因素是能够利用边际调整或理论修正来消除, 而维护旧范式;第二, 由于危机背后的问题难以消除且没有新的替代性范式而通过搁置和掩盖来解决问题;第三, 利用新的科学范式来取代旧的范式。

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不断变化, 旧的范式由于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多元利益和行政现象而面临危机, 那么到底应该用哪种解决办法来化解危机呢?

学者将法律关系理论归纳出三个优点: (1) 建立一个人民和国家都臣服且符合民主国家的法律关系秩序。 (2) 增强作为规范科学的行政法学对法规范的理解。 (3) 为观察行政事实提供法学完整体系。虽然法律相关理论具备上述优点且强调行政事实的面相, 但由于其理论太过抽象, 想要具有可操作性、适用于生活并且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仍有漫长的理论路程。为了使行政理论体系适应社会的变迁开发体系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行政行为形式理论要不断自我完善和修正。单纯法释义学方法难以应对现代行政裁量, 而必须利用一些邻接学科的方法补充对行政裁量统治的能力。

三、总结

行政法学采用开发的法学方法而行政法学理论是开发的理论体系, 这是一种有边界的开放并且有规范的框架约束。法律规范性的强调不代表法学方法论回到概念法学时代而框架性约束也为法官和行政机构留下自主空间, 在借助社会科学的方法以及强调开放行政法学时, 需要时刻保持头脑的冷静而防止行政法学丢失安身立命的住所。

参考文献

[1]李佳.社会变迁与行政法学方法论[J].社会科学研究, 2012, 02:63

[2]冯威.行政法视野中的公共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3]包万超.面向社会科学的行政法学[J].中国法学, 2010, 06:48-60.

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分析 篇8

一、当前法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1. 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就业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价值观对个体行为选择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 就业价值观反应着学生的择业目标和择业要求。在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之前, 法学本科毕业生大都分配至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法务部门, 工作专业对口, 社会地位较高, 人们在观念中也认为法学毕业生最好的去处就是这类单位。同时,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体制性问题的存在, 法学本科毕业生在观念上更愿意进入工作性质稳定、社会地位较高、各方福利健全的国有单位。而对收入较高但竞争激烈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兴趣往往不大。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实际上, 很多法学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法学专业素养不扎实、跨学科知识储备贫乏、外语应用能力较弱、知识视野狭窄等问题。还有一些毕业生虽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 但没有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体现在缺乏诚信品质、团队意识不强、心理抗压能力较弱等方面, 而这些方面是一个人优秀综合素质的主要构成方面。

2. 学校因素

学校品牌声望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有着显著影响。从学校品牌声望来讲, 目前法学本科毕业生供给量充足, 用人单位有足够的空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择优招录, 而选择的依据之一就是毕业生所在学校的品牌声望。事实上, “五院四系”、“985、211院校”的法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好于其他高校。因为用人单位倾向于招录学校品牌声望较高的毕业生, 其结果就是普通大学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极不乐观。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目前市场决定需求, “出口”决定“进口”的管理机制下, 各个高校都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加大了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支持。但当前仍然存在着学校就业指导人队伍建设滞后, 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素养欠佳、就业指导工作办公设施落后以及就业指导与大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3. 社会因素

市场需求、市场规则和经济发展状况对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也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规模, 甚至决定着高校相关学科设置的存亡。随着我国法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法务部门一方面不断提高招录门槛, 另一方面也无法吸纳大规模的法学毕业生。对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来讲, 他们需要大量优秀的法律人才, 但是这类企业在招聘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劳动保障以及性别、学历层次、毕业院校等方面的限制, 阻碍了很多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之路。

规范的市场规则有利于保护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创业热情。但目前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的招聘不正之风打击并影响着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法学本科毕业生具有法律人独有的对正义和公平的高度崇尚与捍卫, 而失范的市场规则会打击他们的法治信仰。

4. 家庭因素

家庭背景和父母观念也会影响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城乡二元体制”进一步减弱, 但目前依然存在着就业时“生源地限制”、“户籍限制”等家庭因素的负面影响。有些家长支持孩子非公务员工作不去, 非国家单位不选等等, 这些误导性教育导致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错失就业机遇。

二、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解决思路

1. 革新观念, 提升素质

学生个人因素是就业成败的关键。对法学本科毕业生而言, 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自我调适。第一, 必须革除传统法学毕业生择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要解放思想, 要在最具活力的各类工商企业中大展风采, 用法律人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素养维护市场经济中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要破除乐于安逸, 固守安稳的观念, 要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和谐统一。第二, 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校期间要致力于所学, 在学有所长的同时, 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形成“一专多能”的能力结构。同时要特别注重塑造自己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将“立德”、“修心”作为人生至高理想追求。

2. 塑造学校品牌, 提升就业服务

从学校品牌效应来看, 用人单位对各个高等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状况并不是悉数掌握, 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往往是部属重点高校, 而对非部属高校等地方性或地区性高校关注不多, 了解也不够。因此, 这类高校法学培养单位就必须重视塑造自己的品牌。探索独具一格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向社会积极推介自己的法学人才, 提高社会认可度。

从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出发, 要构建“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全员化”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应积极配合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的工作,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提供就业信息;“专业化”就要求高校应该有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及设施和设备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打造和提升专业就业指导人员业务素质;“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和现代通讯联络手段, 将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及时准确地发送至每一位毕业生。

3. 开拓就业空间, 规范市场秩序

从市场需求方面来讲,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应灵活调整招录政策。目前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此类单位, 必须经过两次类似过独木桥的大考, 一是国家司法考试, 二是公务员招录考试。这两次考试的特点是参考人员多, 通过率低, 且均与从业直接挂钩。再加之,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招录学历门槛逐年提高, 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此类单位的机会日渐缩小。因此, 基层政法部门可否灵活调整招录政策, 降低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报考门槛, 灵活招录测试方式。

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应成为法学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但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避免出现因性别、户籍、生源地等因素而拒绝录用的情况。同时, 国家有关部门应严厉查处各类招聘过程中出现的破坏公平正义、损坏公平竞争的事件, 保障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公平竞争权利。最后, 从长远考虑发展才是第一要务, 只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

4. 完善社会保障, 优化家庭教育

要继续推进城镇化深入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畅通就业渠道,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 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 用制度保障大学生就业不受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制约。作为家长, 应与孩子充分沟通, 了解当代青年人的就业诉求, 尊重青年人的正确选择, 不应以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孩子的就业选择, 做到建议而不决定, 指导而不干涉。

作为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 审慎地进行职业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5) 。而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首要职责, 也是国家、社会及家庭的重要责任。因此, 各方面应积极协作加强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注释

1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http://www.mycos.com.cn/McResearch/ShowBBFJ, 参考于2014年2月8日.

22011年度中国律师行业最受关注的新闻事件[J], 中国律师, 2012 (1) :82-85.

3江国青.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J].外交评论 (外交学院学报) , 2010 (1) :135-142.

4张志铭.回眸和展望:百年中国律师的发展轨迹[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3 (1) :121-134.

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的矛盾分析 篇9

关键词:司法考试,法学教育,困境

近年来, 尤其是2008年司法部允许法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后, 法学界的一部分学者就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冲击发表了自己观点, 甚至有一部分观点将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完全割裂开, 更有甚者将司法考试置于法学教育的对立面。诚然, 司法考试制度确实对法学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绝不是各自独立和处在对立面的, 其实, 这二者的真正关系应该是彼此促进互为参照的。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后, 无论高等院校是否愿意, 其教学质量都要接受司法考试的检验。如果一个高校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司法考试通过率很高至少可以说明此高校的法学教育是不失败的。近期来看, 司法考试确实为法学教育出了一个难题, 并且将法学教育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 长远看就法学教育本身来说这也是一个重新定位与自我完善的过程。本文将着手于分析法学教育的困境并试图探寻法学教育在司法考试背景下的出路。

一、矛盾的成因

1. 应试教育思维的惯性

自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施行科举制度 (605年) , 到清代光绪31年 (1905年) 进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的封建时代是以考试定乾坤的时代。而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思想至今仍然根深蒂固,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要经历小学升初中考试、中考、高考等, 这些考试的成绩能够决定学生未来就读于什么层次的学校, 进而影响学生一生的命运。就笔者亲身经历而言, 在初中阶段学校甚至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挑选班级座位的依据, 可见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不得已的将考试作为衡量自己的主要标准甚至有些学生片面的认为考试就是自己的一切, 就是自己的未来。学生在经历了高中阶段高考的折磨后, 纷纷走进了不同的大学, 有的同学进入了清华、北大, 有的同学进入了一般的本科院校, 还有一部分同学进入了专科高职院校, 社会上普遍的观点也认为进入好的大学以后就会有好的工作、高的收入、不错的社会地位等。这样的差异让学生心中自然会产生考试决定命运的思想, 有些学生更认为仅仅依靠考试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经历了多年应试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 其思维必然有着强烈的应试教育思维惯性。同时, 司法考试本身也具有特殊性, 即通过司法考试经过实习期则可以成为律师, 同时也具有了成为检察官、法官、公证员的资格。这样一来学生必然将通过司法考试作为自己本科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笔者也进行了这样的调查:在43人的班级中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 结果是其中百分之百的学生认为通过司法考试是自己本科阶段学习的首要目标;其中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认为与司法考试无关的课程将进行了解性学习;百分之二十的学生甚至认为与司法考试无关的课程可以不学习。由此可见, 影响法学教育的主要因素不是司法考试而是应试教育思想, 国家实行司法考试制度是为了遴选优秀的人才进入法律行业为国家法治建设服务, 就其自身来说司法考试制度是没有问题的, 而在错误的应试教育思想引导下参与考试才是错误。

2. 法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脱节

法学教育就其本身而言, 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工作不能脱节。2001年教育部法学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与司法部联合召开的“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研讨会”再次强调法学要突出实践特点, 而近年来很多法学院校培养的人才很难进入法律职业部门。现在大部分法学院校都采用演绎法教学, 即教师从基本概念出发, 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某一具体学科的理论体系,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使学生尽快的掌握理论知识, 但是不一定能使学生很快的提高从事司法实践的能力。可见, 我们的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相对接还比较困难。首先, 国内大部分法学院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基本上都是采取课堂单向式灌输教学, 授课重点强调理论学习。大部分学生在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不能具有独立的分析和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其次, 从授课内容角度分析,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16门核心课程在4年时间内进行学习, 实际上大部分学校是在3年内完成的。就每门课程的知识内容而言, 法学本科教育仅仅是从‘面’上进行了普及, 若想实现实践环节知识能力的培养, 在时间上是不可能的;第三, 就师资情况而言, 从整体上看, 绝大部分教师具有法学硕士学位, 一部分教师具有法学博士学位, 教师在学历结构上已经完全能够胜任本科阶段的理论教学工作。但是, 国内高校教师实践水平尚难以支撑起实践性教学, 大部分教师是理论富富有余而实践捉襟见肘, 多数教师是博士或者硕士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法学教育工作, 不具备司法实践经验, 个别教师缺乏基本的办案经验, 不了解案件的基本办理程序。在教学上有些教师使用的案例也是从书本或者互联网上搜索到的, 多数情况下是“念“案例, 缺乏最新鲜的实践知识, 事实上, 实践知识学生最想得到的。缺少了法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我们的法学教育将大打折扣;第四, 现今很多高校内重科研轻教学已是不争的事实, 大部分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用在科研上, 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多发文章、多参与科研项目上其侧重点还是在理论上, 真正能将实践与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教师可谓是凤毛麟角。

从本质上看, 虽然司法考试也没有完全实现与司法实践的对接, 但是与现阶段本科法学教育相比, 司法考试还是更加接近于司法实践的。司法考试考查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分析其试题结构我们可以发现, 在客观试题中一部分为案例题, 这样些的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往往这些案例都是现实中发生的, 有些经过命题者简单的改变, 有些甚至不加改变直接进行考查, 这样的命题方式也大大拉近了考试与实践的距离。

3. 时代的变迁

从哲学角度看, 两种事物没有绝对的对立关系, 也没有绝对的统一关系, 只是时代背景将两种事物置于对立面之上。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会更有利于我们了解矛盾的内涵。

中国法学教育真正的大发展阶段是在1978年之后, 这个阶段里各个高校相继开设了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育, 可以说法学本科教育是中国法学教育的中流砥柱,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0余年法学教育的大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宣布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这样可喜的成果, 可以说法学教育功不可没。

法学教育大发展的30余年, 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过程, 我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这也伴随着各行各业人才选拔机制的改变, 大学毕业生由以往的国家统一招考, 统一分配的机制变为了统一招考, 自主择业的机制。法学毕业生业不可避免的进入到选择别人与被别人选择的大环境下。在统一招考, 统一分配的体制下法学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后被分配到各个单位从事自己的工作。如今在现有的自主择业体制下, 法学毕业生需要经历选择与被选择过程, 可以说大部分毕业生是被人选择, 而不是选择用人单位。这样一来, 就需要法学毕业生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尽可能增加被人选择的筹码, 如同教育界饱受诟病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 司法考试也理所当然的作为法学毕业生增加自己就业机会的筹码, 在这样就业不足的大时代背景下, 法学毕业生也会随着市场的需求来完善自己, 很多毕业生选择在本科阶段通过司法考试来增加自己未来的就业机会。

既然学生选择要在本科阶段通过司法考试, 其理所当然的会将自己的学习重点放在司法考试上, 而忽略法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可以说, 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没有本质的对立关系, 司法考试其实也不会影响法学教育, 而是如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的变迁将二者的关系置于了对立面之上。

二、矛盾的出路

1. 构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法学教育

法学教育其直接目的是培养法学人才, 其终极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司法考试的出现让法学教育觉得难以适从, 完全的迎合司法考试就会失去法学教育的基本要素, 对司法考试视而不见也未必恰当。法学教育在这一时期应当顺应社会需要, 及时搜集行业内的相关信息, 充分了解社会需要, 让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充分接触基层法律工作, 参与法律援助和社会公益事业, 使其掌握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实践实现对接。努力引导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种子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2. 司法考试制度的变革

若想化解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矛盾, 并实现这二者的共同进步与共同发展, 选拔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就要对司法考试制度进行改革。

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给我国法律人队伍补充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但是, 笔者认为现有司法考试制度需要进行变革以满足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更高素质法律人才。首先, 现行司法考试制度门槛过宽, 不利于选拔高素质法律人才, 法学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法匠” (简单的适用法律者) 。在制度上看, 通过司法考试并具有本科学历就可以成为法律人, 而法律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时间法治理念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渲染, 进而建立深厚的法学修养, 而这些内在素质的构建是非法学专业毕业生很难做到的, 所以, 笔者认为现阶段允许非法学专业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与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宗旨不相适合;其次, 司法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简单笔试不能检验人才的全面的素质, 应当借鉴吸收现有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面试考试的合理内涵, 综合考查法律人的全面素质。第三, 在时机成熟时应当学习韩国经验将司法考试的学历门槛再进行提高, 提高至法学硕士学位, 学历门槛的提升在带来更高素质法律人的同时也使法学本科阶段的教育避免了司法考试的冲击, 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课程的学习, 有利于夯实人才的专业素质基础。

3. 重新定位法学本科教育

高等教育是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法学教育也不免受到这个转变的影响。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为6.6万人, 1978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为27万人, 2009年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已经突破了600万人。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上看, 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少数精英人才方可获得的奢侈品。法学教育需要在新的时期重新将自身定位, 我们的法学本科教育同30年前的法学本科教育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形式了。其实精英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的目标是法学家或者说社会的高端法律人才, 而大众化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法律人或者说是法律工作一线的人员。我们的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已经不再是培养高端法律人才, 法学本科教育如今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法律人, 培养高端法律人才的目标应当由研究生教育阶段去实现。司法考试作为一线法律人才市场准入的门槛也理所应当的会与以往的精英教育理念发生冲突。所以, 法学本科教育工作应当与如今的形式接轨, 主动进行变通以契合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法学本科教育司法考试其实是相辅相成并互为促进的, 若想实现这二者的良性互动, 就需要对彼此进行改变, 这就需要法学教育工作者与考试主管机关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苏一星.构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良性互动的几点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2)

[2]王宗正.接轨司法考试的法学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法制与经济, 2008 (9)

[3]张海燕, 宋玉冰.从科举考试的兴废论中国高考改革[J].泰山学院学报, 2005 (4)

[4]赵肖筠.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那氟沙星有关物质的分析方法学研究 篇10

那氟沙星(nadifloxacin)化学名为(±)-9-氟-6,7二氢-8-(4-羟基-1-哌啶基)-5-甲基-1-氧代-1H,5H苯并喹嗪-2-甲酸,是日本大塚制药公司研制开发的世界上第1个具有苯并喹嗪骨架的外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痤疮,并于1993年以1%软膏在日本首次上市,其疗效比传统的抗菌药四环素、红霉素、氯洁霉素好[1]。

那氟沙星属于第3代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种新型的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那氟沙星对G+、G-、厌氧菌等都有效。据有关资料报道,12~25岁的人群中有近80%的人患痤疮。而那氟沙星对临床分离的痤疮丙酸杆菌、颗粒状丙酸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均有明显抗菌作用,并很少产生耐药性。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使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重视对痤疮药物的开发,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痤疮治疗药物将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

我国为了开拓那氟沙星在国内外的市场,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目前,那氟沙星还没有纳入中国药典范畴,没有官方的分析方法,因此建立一个可行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那氟沙星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的验证,确定了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的分析方法[2]。

1 仪器和试剂[3]

1.1 仪器

对那氟沙星有关物质进行分析的试验仪器如表1所示。

1.2 试剂

对那氟沙星有关物质进行分析的试验试剂如表2所示。

2 方法与结果[4]

2.1 色谱条件

色谱条件为流动相:水-乙腈-冰醋酸(450:250:15);检测波长:235 nm;柱温:45℃;进样量:10μL;流速:1.0 mL/min。

2.2 溶液配制

那氟沙星储备溶液:精密称取25.00 mg那氟沙星样品于25 mL容量瓶中,先加10 mL乙腈溶解,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杂质B储备溶液:精密称取25.00 mg杂质B工作标准品于25 mL容量瓶中,先加10 mL乙腈溶解,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杂质B对照溶液。

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取等体积的上述那氟沙星储备溶液和杂质B储备溶液各5 mL混合,摇匀,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

系统重复性溶液:移取那氟沙星储备溶液1.0 mL于10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检测能力溶液TOD:移取系统重复性溶液1.0 mL于1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2.3 方法学验证[5]

2.3.1 系统适用性

取系统重复性溶液连续进样6次,进行系统适用性测试。结果显示,那氟沙星峰与杂质B峰之间的分离度为4.2,大于2.0;那氟沙星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9%,小于2.0%;检测能力测试为9.9%,在8%~12%之间。系统适用性符合要求。

2.3.2 专属性试验

2.3.2.1 杂质的定位[6]

那氟沙星杂质定位溶液配制如下:

那氟沙星杂质定位溶液配制:精密称取20.00 mg那氟沙星,先加乙腈溶解,加流动相定容至20 mL;杂质A定位溶液:精密称取10.00 mg杂质A,先加乙腈溶解,加流动相定容至20mL;杂质B定位溶液:精密称取10.00mg杂质B,先加乙腈溶解,加流动相定容至20 mL;混合溶液M1:称取25 mg那氟沙星样品于25 mL容量瓶中,先加乙腈溶解,然后分别移取上述各定位溶液1.0 mL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吸取10μL混合液M1,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1),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杂质A、杂质B与那氟沙星分离度均大于1.5,分离度良好。

2.3.2.2 强降解试验

那氟沙星强降解试验溶液配制如下:

酸破坏溶液:精密称取那氟沙星(批号:DC-05021303001)样品25 mg,先加乙腈溶解,加入5 mL 0.5 moL/L盐酸溶液,在80℃下保温5 h,然后加入0.5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25 mL。

碱破坏溶液:精密称取那氟沙星(批号:DC-05021303001)样品25 mg,先加乙腈溶解,加入5 mL 0.5 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80℃下保温5 h,然后加入0.5 moL/L盐酸溶液中和,再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25 mL。

氧破坏溶液:精密称取那氟沙星(批号:DC-05021303001)样品25 mg,先加乙腈溶解,加入3%过氧化氢溶液,在80℃下保温20 min,再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25 mL。

光破坏溶液:精密称取那氟沙星(批号:DC-05021303001)样品25 mg,先加乙腈溶解,然后用4 500 lx光照培养箱放置5天,再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25 mL。

热破坏溶液:精密称取那氟沙星(批号:DC-05021303001)样品25 mg,先加乙腈溶解,在80℃下保温5天,再用流动相稀释定容至25 mL。

混合溶液M2:分别移取上述各破坏性溶液1.0 mL混合。

混合溶液M3:分别移取混合溶液M1、M2各1.0 mL混合。

(1)酸破坏试验:吸取10μL酸破坏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2)。结果表明:保留时间3.008 min、4.816 min处出现新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2)碱破坏试验:吸取10μL碱破坏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3)。结果表明:保留时间2.498 min处出现新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3)氧化破坏试验:吸取10μL氧化破坏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4)。结果表明:保留时间2.518min处出现新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4)光破坏试验:吸取10μL光破坏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5)。结果表明:保留时间1.705 min、3.579 min、5.084 min、6.947 min、8.734 min处出现新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5)热破坏试验:吸取10μL热破坏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6)。结果表明:保留时间5.136 min、27.404 min处出现新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由上述试验表明:在光破坏、氧化破坏、碱破坏条件下,样品溶液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说明样品在光、氧化、碱条件下不稳定。在热破坏、酸破坏条件下,样品溶液中无明显杂质峰产生,说明样品在热、酸条件下比较稳定。

(6)M2溶液测试:吸取10μL M2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7),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保留时间2.514 min、4.956 min、6.939 min处出现新的杂质,各峰间分离度大于1.5,即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7)M3溶液测试:吸取10μL M3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8),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保留时间2.509 min、13.598 min、21.943 min处出现新的杂质,各峰间分离度均大于1.5,即各杂质与主峰分离良好。

(8)峰纯度检测:取各破坏溶液及混合溶液,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作样品的峰纯度检测,设定阈值为950,峰纯度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在此色谱条件下,各杂质的峰纯度均大于950,符合要求。

2.3.3 检测限(LOQ)[7]

LOQ溶液配制如下:

那氟沙星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10.42 mg那氟沙星对照品于10 mL容量瓶中,先加5 mL乙腈溶解,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那氟羧酸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10.56 mg那氟羧酸对照品于10 mL容量瓶中,先加5 mL乙腈溶解,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那氟羧酸鳌合物:精密称取10.38 mg那氟羧酸鳌合物工作标准品于10 mL容量瓶中,先加5 mL乙腈溶解,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M4溶液:移取上述溶液各1.0 mL于5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的相对浓度为2%。

LOQ溶液:移取M4溶液1 mL于5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移取LOQ溶液3.0 mL,加流动相定容至10 mL。吸取10μL LOQ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3次色谱图分别如图9、图10、图11所示,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知:稀释后得到的主成分,杂质A、杂质B的信噪比均在(3±1)范围内,符合要求。那氟沙星(即单个未知杂质)的检测限为0.01%;杂质B的检测限为0.01%,杂质A的检测限为0.01%。

2.3.4 相对校正因子(RRF)[8]

相对校正因子储备溶液(M5溶液):称取11.22 mg那氟沙星对照品、12.62 mg杂质A对照品、10.02 mg杂质B工作标准品于10 mL容量瓶中,加5 mL乙腈溶解并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移取1.0 mL此溶液加流动相稀释至50 mL,摇匀,此溶液的相对浓度为2%。

相对校正因子溶液的配制:

相对校正因子溶液1:移取相对校正因子储备溶液0.5 mL,加流动相稀释至20 mL,相对浓度为0.05%。

相对校正因子溶液2:移取相对校正因子储备溶液1.0 mL,加流动相稀释至20 mL,相对浓度为0.10%。

相对校正因子溶液3:移取相对校正因子储备溶液5.0 mL,加流动相稀释至10 mL,相对浓度为1.0%

分别吸取10μL相对校正因子1、2、3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略)。结果表明:那氟沙星中杂质A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4,杂质B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5。

2.3.5 样品中有关物质的检测[9,10]

样品溶液:分别精密称取25 mg(批号为DC-05021303001、DC-0502-1303002、DC-0502-1303003)那氟沙星样品于25 mL容量瓶中,先加10 mL乙腈溶解,然后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样品溶液。

对照溶液:精密移取1.0 mL样品溶液用流动相稀释至100 mL,摇匀,作为对照溶液。

各取10μL对照溶液、供试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峰保留时间的4倍。批次为DC0502-1303001、DC-0502-1303002、DC-0502-1303003的有关物质测试结果如表8所示。

3 结论

上述实验表明,采用InertsilODS-3V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水-乙腈-冰醋酸(450:250:15)、柱温4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5 nm条件下,那氟沙星峰与杂质B峰之间的分离度为4.2,杂质B峰与杂质A峰之间的分离度为15.2;那氟沙星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9%;检测能力测试为9.9%,符合方法要求;那氟沙星的检测限为0.01%(S/N为3.0);杂质A的检测限为0.01%(S/N为2.5);杂质B的检测限为0.01%(S/N为3.5),信噪比(S/N)在2~4之间,符合要求;杂质A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4;杂质B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5。

上一篇:信号通路干扰下一篇:牛黄解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