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离岸金融监管论文

2022-04-20

摘要:离岸金融市场监管与在岸市场监管相比体现出以下特殊性:一方面离岸金融市场受来自于多方面监管,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该市场监管宽松、相对自由、不受任何单方面完全控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离岸金融监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离岸金融监管论文 篇1:

我国离岸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目前我国离岸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参与离岸银行业务的主体范围界定过窄,造成内资、外资金融机构不平等的待遇。《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及《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中允许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范围均未包括外资银行,2006年颁布的《外资银行行政许可办法》中也未规定外资银行申请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实质条件和审批程序。因此,从目前的立法似乎可以得出外资银行不得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结论。但实际上,目前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有相当一部分在从事离岸银行业务。这种外资银行开展离岸银行业务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造成了内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不平等待遇。

其次,监管机构职能相对单一,与离岸金融监管要求相距甚远。离岸银行业务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外汇交易,还包括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所以,对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不应当只局限于外汇方面,而应当涵盖银行业务监管方面。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离岸金融监管机构均具有复合的监管职能,而在我国,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是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机关,而其职能却只是监管我国有关外汇事务。监管机构职能与国际上通行做法的不符,对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将构成阻碍。

再次,监管法规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尚未形成统一的离岸金融法律监管体系。我国目前对离岸银行业务监管的法律文件有多个,这些文件存在着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规定的现象。这种政出多门。各个规定内容不相一致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

最后,我国现有的监管文件中缺乏一些国际上通行的监管标准,不利于与国际接轨。对离岸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资产管理应实行量化标准、建立离岸金融业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风险防范补偿体制和风险预警体制等,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国在构建离岸金融市场过程中借鉴的。

二、完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法律制度的设想

首先,应当对我国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制定一部完备、系统的法律。鉴于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是全球金融自由化不可阻挡的步伐,加之离岸金融业务与国内金融业务的显著差异,我国应由级别较高的立法机关制定一部完备、系统的法律来对离岸金融业务施行监管。

其次,应将监管主体范围扩大至外资银行,解决实践中外资银行从事离岸金融业务而对其却无监管的尴尬局面。在制定新的法律时,应将外资银行纳入监管范围之内:在业务经营监管上,对内外资银行实行统一标准,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异所在,对外资银行从事的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实行一定的限制,从而达到适当保护本国金融机构的目的。

再次,结合国情。选择合适的离岸金融监管模式。纵观全球近70个离岸金融中心采取的监管模式。不外乎就是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内外渗漏型和簿记型四种模式。实践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来选择具体的监管模式。在这四种模式中,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是内外分离型的监管模式。因为。内外分离型模式要求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业务相分离,进入离岸市场的金融机构必须开设离岸业务专门账户,所有的离岸金融交易必须在此账户内进行,而且必须是境外与境外的交易。可以看出,这种监管模式既方便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控,又可以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投机活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从而也就适合于我国目前对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水平较低、内资银行竞争能力逊于外资银行、需要特殊保护的实际状况。

最后,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监管经验,加强离岸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合作。对离岸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不是单一的国家所能完成的,实际上,在离岸金融交易中,涉及的主体通常包括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国、离岸货币发行国、离岸金融机构母国、离岸交易主体母国等。因此,加强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国际合作,实现与其他相关国家共享监管信息,是我国提高对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我国在制定相关监管法律时,应将国际上通行的监管标准纳入其中,力求与国际接轨。

责任编辑:耿 欣

作者:刘 冰

我国离岸金融监管论文 篇2:

离岸金融市场监管之特殊性

摘要:离岸金融市场监管与在岸市场监管相比体现出以下特殊性:一方面离岸金融市场受来自于多方面监管,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该市场监管宽松、相对自由、不受任何单方面完全控制。

关键词:离岸市场;金融监管;监管特殊性

文献标识码:A

离岸金融市场(以下简称离岸市场)是不同于在岸市场即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的一类新型市场,在监管方面颇具特殊性。离岸市场具有哪些监管特殊性?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为我国成功地建立自己的离岸市场提供制度借鉴、消除模糊认识,对于正确认识和运用离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考察和分析离岸市场特点及监管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对离岸市场的监管特殊性进行考证和论证。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特点与监管的科学内涵

离岸金融市场与涉外金融市场即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一国国内金融市场共同构成现代金融市场的架构。根据传统,离岸金融是有关货币游离于货币发行国之外而形成的通常在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各种金融交易或资金融通。离岸金融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表明离岸金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或现代的国际金融。

首先,离岸金融是有关货币游离于货币发行国之外而形成的各种金融交易即具有离岸性。欧洲美元市场、亚洲美元市场、拉美美元市场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些市场都是在美元的发行国—美国之外所形成的以美元进行金融交易的场所。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国际银行设施(IBF)的创立对于离岸性这一特征赋予了新的内涵。IDF开辟了在货币发行国境内设立离岸金融市场开展离岸金融交易的先例,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离岸金融中有关货币须游离于货币发行国境外的这一特点。在IBF背景下,离岸中的“岸”已不再与国境等同,而实际上是指一国国内金融的循环系统或体系。有关金融活动离开这个系统或体系,从而不受该国对国内一般金融活动所实行的规定、制度限制和制约,就构成离岸金融;否则,就不构成离岸金融。

其次,离岸金融具有“两头在外”的特征,在离岸市场上,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不是来自市场所在地国,而通常是众多的国际组织、机构、各国政府、来自各国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和法人等。这一特征是离岸金融与市场所在地的在岸金融在资金来源(供给)与资金出路(需求)方面的区别。此外,离岸市场的金融机构来自于世界各地,离岸市场通过发达的通讯设施与世界各地相连,因而构成世界范围内的无形市场。所以,无论是以市场所使用的货币、资金的供给者、需求者、市场的范围等方面来看,只有离岸金融市场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

离岸市场的广泛国际性对其监管会产生什么影响?由于离岸市场及其监管所体现的特殊性,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应对金融监管的科学内涵有全面的理解。金融监管,顾名思义,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简称。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职能机构对金融机构及其活动的合规性所进行的检察、督促、规制、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以此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金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金融监管与规则、规范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及其金融活动的合规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和非现场的检查监督以及督促、处罚须有法律依据并依照规则进行。监管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确保市场主体的活动符合法律、政策及其他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并由此实现上述规范所寻求的秩序和目标。规范(resulation)是对金融机构及其活动制定的规则、提出的要求,而监管(supervision)是对金融机构实行监督、控制等以促进金融机构守规经营的一系列行为、措施和程序,因而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二者的联系远远大于区别。首先,规范是监管的标尺、内容和依据,体现了监管所追求的目的。监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目标体现在监管据以实施的规范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实施了规范,监管所要实现的要求和目标就达到了,免除规则适用也就免除了监管。其次,“徒法不足于自行”,监管通过监管机构的一系列行为、措施和程序有助于规范的实施和规范所要体现的精神的实现。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离岸市场监管存在与否十分重要。离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有关国家法规所允许的夹缝中设计运营的。在离岸市场的情况下某些监管措施的免除本身就是监管的具体体现。按照有关国家法规中所规定的豁免或避风港来设计和筹划离岸市场活动,也是在遵守这些国家法规和金融监管。

二、离岸市场监管特殊性之一——离岸市场受来自于多方面的监管

离岸市场监管不仅取决于对监管的科学内涵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而且更主要的是事实问题。由于离岸市场是完全意义上的国际金融,包含有众多的国际因素,因此,考证离岸市场上诸多国际因素所涉及国家等是否对离岸市场行使监管,即可以清楚体现以上监管特殊性。

(一)市场所在国的监管

离岸市场所在国对离岸市场行使监管,而且监管是比较全面的,但概括起来有两方面:一是对准入的监管,二是对经营的监管。对于前者,尽管有关国家对离岸市场准入限制较少,但都制订有规则并由有关机构监督实施。对离岸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是离岸市场所在国对离岸市场监管的又一体现。虽然离岸市场所在地各国对离岸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管理制度不尽相同,但都要求上述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遵守管理制度。因此,离岸市场受市场所在国的监管。

(二)离岸货币发行国的监管

由于离岸货币及其交易会给货币发行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货币发行国对离岸市场以其货币所进行的交易必然会行使一定的监管。离岸货币发行国对离岸市场的影响至少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货币发行国对以其货币进行的离岸金融交易通过清算的渠道行使有效监管和控制。离岸金融交易通常要通过货币发行国清算系统进行清算。这首先是由于离岸货币的特殊性造成的。离岸货币,通常只是在货币发行国之外或货币发行国金融循环系统之外的账户做出与货币发行国在岸金融机构的账户相对应记载和反映,是影子货币,是账目或“准货币”,而有形货币并没有离开发行国。因此,离岸支付不能支付有形的离岸货币,若以离岸货币进行支付,需要将离岸货币在有关货币发行国转换为相关货币。其次,通过货币发行国的清算系统进行清算也是离岸支付运作的现实所决定的。货币包括离岸货币是货币发行国及其央行的负债,只有在该国才具有法偿性质,且离岸货币只是离岸银行账目。在此情况下,若要在离岸市场对众多货币的大额资金进行支付客观上要求有一个清算这些货币资金的统一的全球系统。然而,由于货币的国家及主权属性,这样的系统在目前还不可能存在,而只有货币发行国才能保证提供无限的货币,因此,离岸支付不得不通过具有能够收取和清算有关货币的货币发行国清算系统进行,使得货币发行国可以通过对清算的控制实施其法令和货币金融政策,达到监管的

目的。离岸货币发行国影响离岸交易的另一方面是货币发行国可以左右和决定离岸市场上以其货币进行交易的合法有效性,亦即离岸交易必须遵守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法令。如果离岸金融交易违反了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法令当然会招致发行国的干预从而可能导致交易的无效。

(三)离岸金融机构母国的监管

离岸金融机构母国对离岸市场的监管从巴塞尔委员会一系列协议的规定中可略见一斑。巴塞尔委员会一直十分强调和重视母国在跨国银行监管的责任和作用。巴塞尔委员会极力推行跨国监管所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就是任何外国银行机构都不能逃脱监管,而监管必须是充分的。如果说前者所关注的是监管的广度和监管责任的划分问题,那么后者则是监管的尺度及其充足程度。而上述两项原则中任何一项原则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母国。巴塞尔委员会1992年发布的《国际银行监管最低标准》规定由能够行使并表监管的母国监管当局对国际银行行使并表监管,银行跨境设立机构要经母国监管当局同意,母国当局有权收集跨境设立的银行机构的信息。母国当局有权对其海外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等安全稳健经营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和实施。

(四)投资者母国的监管

投资者的母国的监管对离岸市场的影响亦十分巨大。以美国为例,离岸证券市场大量的发行人是美国公司,离岸证券发行市场许多牵头经理人和重要承销商是美国的金融机构,一半以上的离岸证券是以美元发行的,因此美国证券立法为保护美国投资者做出了详细规定。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以及SEC制订的大量的规则,对“证券”的定义宽广得足以将离岸证券包括进去,且在离岸证券市场活动中如果美国的邮政或跨州商务得以利用,美国证券法中的许多重要条款就会被触及,加之美国法院和SEC一直认为美国证券法域外适用,所以美国证券法对离岸证券市场的潜在影响十分巨大。

(五)行业自律组织的影响

在离岸市场特别是离岸证券市场上,行业自律组织影响巨大。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以ISMA(International SecurityMarket Association)为代表考察行业自律组织对离岸市场监管的影响。

ISMA是调整和规范离岸市场的重要自律性组织,约有成员800个,广泛地覆盖了几乎所有活跃在离岸二级市场的重要金融机构。ISMA作为国际证券市场的自律性组织及其规则的约束力获得了包括英国等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的普遍承认。ISMA据此成为英国金融服务法中的这类组织。此外,根据英国金融服务法,英国证券投资委员会(SIB)有权认可被承认的投资交易所(RIE),而在RIE从事投资业务时可以不需要授权,也不需要向SIB报告。1988年ISMA获得了RIE的豁免地位,使在ISMA名义下所进行的离岸债券交易在英国不适用SIB的交易规则,而是适用ISMA的规则。ISMA规则获得较普遍承认这一事实,为解决ISMA规则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规定的关系问题铺平了道路。ISMA被承认为国际证券业的自律性组织,其规则被广泛认可,意味着ISMA规则取代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相关规定而得以适用,或适用ISMA规则不被认为是违反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规定而被承认为有效。时至今日,离岸二级市场上几乎所有的证券交易,无论是ISMA成员之间的交易,还是非ISMA成员的交易,都在遵守着ISMA制订的规则。

(六)国际统一监管的努力

在对离岸市场统一监管的努力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机构是离岸银行业监管集团(Offshore Group of Banking Supervi-sors)。该组织成立于1980年,截至1998年11月共有成员19个,较广泛地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离岸中心。该组织以提高离岸市场的监管标准,增进对跨国银行的有效监管为宗旨,一直致力于在离岸市场上实施巴塞尔委员会所确定的标准,包括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1992年的最低标准、1996年的《跨境银行的监管》(The Supervision of Cross-Border Banking)和1997年的核心原则等。在一些离岸中心,国际银行业标准得到了遵守。随着离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国际社会还会进一步合作,对离岸市场的统一监管会得到加强。

由此可见,离岸金融市场受来自多方面的监管,是多方面监管的交织和混合。这一特殊性是在岸市场所没有的。离岸市场监管来源的多元性是离岸市场的真正国际性所造成的。

三、离岸市场监管特殊性之二——离岸市场监管宽松、不受单方面完全控制

乍看起来,离岸市场监管在多方面监管的交织中会显得重叠和沉重。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离岸市场监管相对宽松,不受任何单方面完全控制。这首先与离岸市场的运作特点有关。离岸市场运作的最根本特征之一是对各国管理体制的套利,也就是说,离岸市场的参与者利用相关国家法规的有利规定特别是豁免性或例外性规定,对离岸金融交易进行设计,从而达到监管宽松、成本低廉和高效运作的目的。离岸市场的上述运作首先得益于市场所在地国将原本适用的一些监管标准、办法免除适用于离岸金融市场。市场所在地几乎一致地在监管的某些方面给予离岸金融机构的优待。其次,离岸市场的运作还得益于其他有关国家法令中的豁免性或例外性规定。综观各国金融方面的法令,通常体现出以下共同特征,一方面规定其适用的广泛性和严格性,另一方面适应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势又具有一些灵活性和例外性的变通。

离岸金融交易的设计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有关国家法令中豁免性或例外性规定所提供的避风港,既不违反这些规定的要求,又避免因触动禁止性规定而招致干预,从而使交易得以在高效环境中运行。离岸市场所在地国将原本适用于国内金融的规则免除适用于离岸市场,促使金融机构追逐宽松的经营环境到离岸市场经营,相关国家豁免性和例外性规定又进一步为离岸市场的交易者所利用,造成离岸市场监管的进一步宽松。这正是戈来比所说的离岸市场是对各国管理体制套利的含义所在。

离岸金融市场特别是离岸证券市场监管宽松还得益于行业自律性组织对市场的保护和自律。以国际一级市场协会(In-ternational Primary Market Association IPMA)为例,1988年欧洲委员会在研究制订募集说明书指令(Prospectus Directive)时要求在欧共体金融市场上发行证券之前必须得到有关监管当局的批准,而且要求说明书要以证券拟发售的所有欧共体国家的语言写成。离岸证券自律组织的这类活动使得离证券在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行、销售、交易。另一方面,行业自律组织作用还体现在通过行业组织的规范体系来满足或迎合有关国家法令的要求。由于离岸自律组织的规则密切地跟踪市场的发展需要,力求最大限度地增进市场效率和便利,因此,与有关国家交易规则和监管标准相比,上述规则更能符合和满足市场对效率和宽松环境的需要

最后,有关国家监管和管辖的冲突和矛盾也是对离岸市场难以实现完全、有效监管和控制原因之一。离岸市场具有广泛的国际性,无论是市场所在国还是离岸货币发行国以及其他有关国家都对离岸交易有着重大利益,在有关国家都有行使监管的合理根据的情况下,究竟由哪个国家对离岸市场行使完全管辖并承担责任,很难做出广为接受的定夺。而另一方面,国际社会的现实是主权林立,缺乏一套广为国际社会切实遵行、行之有效的划分监管责任或规定孰轻孰重的具体制度和方法,实际上,由于各国监管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之间、跨国公司之间、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以及它们相互间相互进行金融交易的作用。离岸市场具有极为复杂的国际间连锁关系,要分清责任,实行严格监管,是相当困难的。由此造成离岸市场不被任何单方面完全控制。

(责任编辑:张艳峰)

作者:许明朝

我国离岸金融监管论文 篇3: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思考

摘要: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以金融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岸金融是现代金融的重要创新之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应大力推进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笔者认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中心宜采用内外分离的模式,并需要一系列政策、制度上的配合安排。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对策建议

离岸金融是现代金融重要创新之一,国务院在《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海南

省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这是继深圳、上海、天津试点离岸金融业务后,中央批准的第四个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地区。

现代旅游离不开金融保险服务,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以金融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而成功地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将大大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国际化进程。

一、离岸金融中心的内涵界定

离岸金融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创新,它与现代金融的国际化进程直接相联。一般来说,离岸金融的特质是交易货币的离岸性和交易主体的非居民性。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定义,离岸金融指某地的银行及其它机构为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发展离岸金融业务需要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关于离岸金融中心的定义,从广义来说,离岸金融中心指任何发生离岸金融活动的金融中心。按IMF的定义,具体是指:(1)一个设有相对大量金融机构的司法管辖区,而这些金融机构主要为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2)一个拥有大量对外资产和负债的金融体制,而这些资产和负债规模超过本地的金融中介服务的需求。(3)更常见的是一个拥有如下一个或多个条件的地区;低税或者零税率;较少的金融监管条例;银行实行保密制度。[1]离岸金融市场也可定义为“在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优惠的税收制度下,在异国金融体系之外,由非居民参与资金融通,而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即是离岸金融市场。”[2]

离岸金融业务发源于欧洲货币业务,20世纪50年代末在伦敦首次出现,60年代末开始蓬勃发展,在地域上由伦敦扩展到新加坡、加勒比海等地区;80年代,美国和日本相继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标志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拥有离岸金融市场,其真正具有了全球性;90年代,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后,离岸金融进入调整阶段;至90年代中后期,离岸金融交易再度活跃起来。同时,一批新兴的离岸金融市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来。

我国关于离岸金融的定义以1997年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的《关于印发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为主要标准,该通知将离岸金融定义为“银行吸收非居民的资金,服务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非居民”指在境外(含港、澳、台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含境外注册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包括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支持机构,但不包括境内机构的境外代表机构和办事机构。从形式上看,离岸金融业务是在某一地区开展的金融业务,但由于业务经营主体具有“非居民”特征,其本质上是境外业务,因此又被称为“两头在外的业务”。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离岸金融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1989年5月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招商银行在全国率先试办离岸银行业务,拉开了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银行业务的序幕。随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分行相继获准试办离岸银行业务。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停办了离岸银行业务。随着国家外汇储备的逐年增加和金融监管体制的逐步健全,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2002年6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四家银行重新取得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资格。

二、建设离岸金融中心所需的基础条件与海南的可行性

(一)建设离岸金融中心所需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基础设施。纵观发达的离岸金融市场,大多地处交通要道或与重要经济中心或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毗邻。如伦敦、香港、新加坡,其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它们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条件。除此之外,离岸金融中心还必须具备先进的基础设施,这不仅包括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等硬件,还包括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人才、健全的法律等软件基础。软硬兼备的基础设施才能有效地吸收资金、发展离岸金融业务。

2.特殊的优惠政策。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的取向。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给予高度的自由,已经成为离岸金融市场取得国际竞争力并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优惠政策中的税收优惠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作为亚洲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香港的税率属全球最低之列,税制也十分简单,税收优惠对确保离岸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税收优惠以外,各国的离岸金融市场还在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制度、存贷款利率自由浮动、取消对非居民的外汇管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增强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

3.谨慎严密的政府监管。尽管从世界范围看,给予高度的经济自由是各国进行离岸业务竞争的基本制度倾向,但为了保证本国国内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强离岸业务的监管和完善金融体系是不可或缺的,施以必要的监管措施是保障离岸金融中心和国内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

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很多重要条件,此外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因素配合。如本国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稳定,拥有大量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以及较为发达的国内金融制度等等。

(二)海南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海南地处北纬18-20°,是一个岛屿城市,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风景,而且还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具有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先天条件。

2.建设国际旅游岛带来机遇。中央将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不仅为海南建设离岸金融中心带来了契机,也将促使海南具备更有竞争力的后天优势。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不仅将促进海南在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为建设离岸金融中心奠定硬件基础,而且其的建设还将极大地促进海南在制度方面的建设和完善,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同时,国家对海南省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扶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这种政策预期也将有利于吸引外资、吸引非海南居民,创造离岸金融业务的潜在需求。

3.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外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外来资本及其他要素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跨国公司纷纷落户我国,对离岸金融业务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展。可见,我国稳定的政局、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为海南建设离岸金融中心提供了外部保障。

4.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国际环境创造了外部条件。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全球流动性过剩局面加剧,各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居民储蓄增加。在这背景下,建立海南离岸金融中心,有利于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国际环境也为海南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三、海南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目标与模式选择

(一)海南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目标和内容

海南国际旅游岛刚刚起步,建设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有其先天的优势,同时也面临很大挑战。确定发展战略目标、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海南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总体目标应当是:用大约10-15年的时间初步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成离岸金融中心。海南离岸金融中心的主要内容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1.离岸银行业务中心。近年来,离岸银行业务已开始在国内开展试点,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海南探索发展这一业务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2.离岸基金注册中心。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和居民的金融资产的不断增长,应当说发展离岸基金服务业务的空间很大。

3.离岸保险业务中心。离岸保险主要是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交易,其交易的对象主要是保险公司,再保险业务是离岸保险业务的核心业务之一。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全社会保险意识的提高,决定我国保险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发展离岸保险业务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建设国际旅游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这是发展离岸保险业务的潜在需求和重要条件。

(二)海南省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

探讨选择海南离岸金融的模式,应首先了解世界离岸金融的主要类型。从国际经验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

1.内外混合型。主要是离岸金融业务与所在国国内金融业务不分离,资本流动高度自由化。

2.内外分离型。主要是指离岸金融业务与所在国国内金融业务分离,监管当局对非居民交易给予税收优惠,对境外流入资金不实行国内的税制、利率管制和存款准备金制度,但非居民交易必须与国内账户严格分离,禁止非居民经营在岸业务和国内业务。

3.避税港型。即离岸金融所在地拥有大批注册金融机构和公司,这些公司被称为离岸公司或国际商业公司,但这些机构通常并不在离岸金融市场设立实体,它们通过注册的机构在账簿上进行境内和境外交易,享受该地区的税收优惠。例如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萨摩亚群岛等,它们都是岛屿国家或岛屿地区。[3]

尽管海南作为岛屿,具有与上述岛屿国家和地区的某些相似性,但此种岛屿国壳公司和避税港的发展模式不完全适合海南。海南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前景看好。从海南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战略定位,并结合我国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总体经济发展状况、现有金融监管水平以及国际经验方面考虑,建设海南离岸金融中心宜实行内外分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首先要考虑的是地域上物理的封闭,便于封关管理。参照卢森堡或者迪拜的方式,实行离岸金融机构的实际落地,鼓励离岸金融机构招募当地工作人员并在当地开展业务,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未来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和目标实现,将逐步具备在岸市场经济规模、交通、通讯和高潜力人才等诸多客观条件,具备离岸金融机构落地的具体要求。

四、积极推动海南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1.制定建设规划。制定建设海南离岸金融中心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路线,并将此纳入整个海南国际旅游岛金融发展的宏观战略计划中。

2.制定发展战略。制定一系列金融业及其配套产业的改革发展战略,为建设海南离岸金融中心提供良好的平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到在海南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体制建设,如积极引进国外知名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驻海南;争取外资银行在海南的分支机构开展各类银行业务;降低外资保险和证券公司进入门槛,降低总资产和年限要求;允许外资证券服务提供者设立合营公司;组建海南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允许海南设立“海南商业银行”。[4]

3.优惠政策推动发展。争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推动海南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制度要素是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首要条件,政策激励是海南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现有的海南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环境还不足以自然形成离岸金融市场,还不具有吸引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优势。为此,需采取更加优惠的措施推动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金融创新、放松金融管理等。

4.建立监管体系。建立严格的离岸金融监管体系,成立海南离岸金融的专门监管机构。自从1989年招商银行成为全国首家开办离岸业务的国内银行以来,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试点已有20年的历史。20年间,在离岸金融风险监管方面,即有经验又有教训。例如,如何设立专门的离岸金融法规和专门的监管机构,如何加强对离岸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离岸金融业务的风险跟踪等。这些经验教训,为海南离岸中心建设提供了很重要的决策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应当构建严密的离岸金融监管体系,成立海南离岸金融的专门监管机构,使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并重,以有效进行离岸金融的风险管理。

5.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强海南国际旅游岛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法制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创造条件。除了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完善法规制度,加强人才培养,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值得提出的是,应起草并颁布离岸金融中心的基本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还应制定离岸金融税收法规,把税收优惠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6.加强并扩大与国际组织和专家的合作。海南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应积极与国际组织和专家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寻求来自国际的技术帮助和合作,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香港集思会人民币课题组.促进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议[J/OL].www.ideascentre.hk/wordpress/wp-content/.../executive-summary2.pdf.

[2]巴曙松,郭云钊,KVB昆仑国际离岸金融项目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国际趋势与中国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董玉华,雷立钧.发展海南岛离岸金融需找准定位[J].当代金融家,2010(2).

[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建议[N].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报,2010-03-01.

作者:陈 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