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可行性论文

2022-05-01

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香港起步两年多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在2010年7月不到2000亿元,而到今年7月,则超过了6000亿元,两年时间内,其上升幅度超过了3倍。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币在香港的快速发展,不仅借助了香港的成熟金融市场平台,也离不开中国的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可行性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可行性论文 篇1:

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可行性研究

摘要:香港人民币市场自起步至今已有17年时间,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推广以及2010年下半年境外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的逐步放宽,建设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成为多方热议的焦点。

关键词:人民币业务 离岸市场 可行性

作者简介:姜莉莉(1980-),女,吉林长春人,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经济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和金融。

香港人民币市场自1993年起步,经历了17年的发展,业务范围和规模逐步扩大,目前已经初具雏形,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10年10月末,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共有98家,占认可机构数的半数以上。第二,人民币业务的服务对象由个人扩展至企业和商户。截至2010年6月末,香港银行共开立个人存款账户151.3万户,指定商户存款账户477个,企业存款账户17661个,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9.7万个、77个和10459个。第三,人民币业务品种由单一的兑换服务发展为包括存款证、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及保险产品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第四,人民币存款数额自去年以来大幅增加。截至2010年10月末,香港银行人民币存款总计2171.26亿元,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前增加了1627.45亿元,增长299.27%。第五,市场对人民币业务的需求和呼声日益强烈。从香港人民币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香港具备的优越金融基础设施来看,在香港进一步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完全可行。(如表一)

(一)人民币境外需求现状与趋势

目前,随着香港人民币业务的逐步放宽,香港的人民币金融中介活动日趋活跃,人民币境外需求随之大幅增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以及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将进一步推升人民币的境外需求。

1.人民币境外需求现状

2009年7月开展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是香港人民币业务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人民币在境外使用政策的一个新突破,境外人民币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目前人民币的境外需求主要出于两大动机:交易动机和资产动机。

(1)出于交易动机的人民币需求

交易动机的需求是指各国在与中国发生双边经贸活动时,以人民币充当价值尺度、交易媒介、支付手段而产生的需求。当前,出于交易动机的人民币需求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二,对人民币的交易需求增大。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元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一些亚非拉国家为规避美元汇率风险,在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中主动选择以人民币计价。

(2)出于资产动机的人民币需求

资产动机主要是境外居民为获得投机性收益而持有人民币及其计价资产。近年来,由于人民币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投机需求逐渐成为人民币境外需求的重要部分。第一,以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需求增加。第二,境外人民币的投资需求增大。近期,人民币清算协议修订版的正式签署,使得香港许多金融机构陆续推出不同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加上允许境外货币当局、港澳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行进入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债券等政策的推出,使得境外企业和个人对人民币的投资需求明显加大。

2.人民币境外需求的趋势

(1)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增长是人民币境外需求持续增长的基石

人民币的境外需求是一个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日益增强的发展过程,边境贸易、边境旅游、相互投资等经济活动,是促使境外人民币需求产生的原因。我国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会促使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或地区流通更加顺畅,有助于保持境外人民币需求的持续稳定增长。

(2)人民币升值预期是目前人民币境外需求逐步走高的主要诱因

人民币境外需求逐步走高的主要诱因是人民币地位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收支多年顺差,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人民币成为坚挺的货币。特别是在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不仅保持了币值稳定,且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这大大增强了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信心,并形成了目前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刺激了人民币投资需求的增长。因人民币升值预期产生的需求是不稳定的,一旦人民币预期逆转,这部分需求的流失会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稳定造成较大冲击。我们应对人民币预期逆转的可能预设防范措施。近十多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一直是比较高的,而且变动幅度相当大。这种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将会极大地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因此,为扩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必须得到严格的控制。

(3)人民币境外需求持续增长趋势决定了人民币有条件成为准世界货币

随着中国内地经济金融实力的增强,愈呈强势的人民币已是亚洲区的主要货币。目前,人民币在香港地区可通过人民币—港币—其他硬通货这一渠道,以港币为过渡环节,间接地将资本项目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合二为一。从资本管制角度看,人民币从内地流出并汇兑后,既可能被用作经常性支出也可被用作资本性支出,这就意味着资本账户其实已基本放开。从国际化进程讲,香港成为境外人民币存贷结算的中心,就意味着人民币正以香港为中心走向国际化。

(二)人民币海外供给渠道的发展趋势

人民币海外供给渠道分为原始供给和派生供给两种,目前主要以原始供给为主。随着境外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的放宽以及人民币贷款规模的增加,派生供给将大幅增长。

目前,原始供给主要包括跨境贸易人民币支付;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关的,香港清算行进入内地银行间市场购买、拆入人民币;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关的,境外参加行向境内代理行购买、融入人民币;境外投资、项目承包等人民币资本流出;境内居民出境携带人民币,用于商务、旅游、探亲等小额支付;找换店、“地摊银行”、地下汇兑等渠道。为进一步扩大香港人民币金融市场规模,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已于2010年6月22日扩展至内地20个省市,而且这些地方与世界任何地区的贸易交易均可利用人民币结算,借此增加中国大陆以外的人民币流通性。另一方面,根据7月13日宣布的新人民币现钞安排,合格的台湾银行可利用香港的人民币清算平台,向台湾提供人民币现钞兑换及相关服务。这些政策都有助于发展香港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帮助香港成为领先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派生供给随着境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业务的放宽而逐步增加。近期,香港市场人民币贷款出现了较快的增长,截至2010年8月13日,中银香港作为参加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96万元,比2010年7月18日增长83.46%。境外人民币贷款的增加将带动派生供给的增长。

随着境外人民币使用渠道的拓宽,境外人民币的供给渠道还将进一步扩大。自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与亚洲国家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较高的贸易逆差,随着人民币更多地运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将会形成大量稳定的境外人民币供给。此外,放开境外参加行和港澳人民币清算行购买或拆借人民币的额度限制;允许国内银行向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信贷,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企业一定优惠;允许深港两地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拆借业务;建立人民币存款利率优势鼓励境外出口企业收取人民币;准许海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在中国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等途径均成为增加境外人民币供应数量的备选手段及发展方向。

(三)香港具备人民币离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金融基础环境

1.香港具有完备的制度

首先,市场运行机制自由开放。自由是离岸市场的生命力所在。香港恪守尽量不干预金融市场运作的监管原则,实施低而简单的税制,无外汇管制,因此被世界视为自由市场经济的代表之一。

其次,行政和司法体制完善。香港拥有高效、廉洁、透明的行政体制,深厚的法治传统,以及健全的法规与司法体系,行政与司法运作模式贴近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其三,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高效。香港的监管法规体系简明完备,监管机构分工明确、高效透明,监管理念与国际接轨,以信息披露、风险管理为本。这些推动香港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开放,同时也是国际上公认监管最完善和有效的金融市场之一。

2.香港金融市场功能健全

香港的金融市场具有国际化、融合化以及多元化等特点,金融市场体系包括银行业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单位信托和基金市场、强积金市场等几乎全部金融子市场。截至2009年底,海外银行在本港共设行205家,其中有153家属于世界最大500家银行之列。同时,香港与内地有着紧密的经贸和人员往来,加上两地金融管理当局的紧密沟通和合作,这些优势都相当有利在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如表2)

3.香港金融基础设施优越

香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高度现代化的支付系统,并始终以“保持货币与金融体系稳定健全”、“巩固并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多币种、多层面的支付平台。目前,香港已建成港币、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四个币种即时资金清算系统以及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简称CMU系统),并通过内外部系统相互联网,为香港发展为区内支付结算枢纽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此外,香港是全球电讯网络最先进、设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资讯和通讯技术能力在全球排在第5位。(如图一)

4.深港金融合作为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金融业呈现出前台业务与后台服务分离的趋势。深圳与香港地域相连,多年来,在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双方互设金融机构,资源互补。在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方面,深圳承担着后台中心的重要角色。第一,人民币走出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以保障我国金融体系安全为先决条件,因此,深港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理想试验场所之一;第二,利用深港之间的地域条件以及深港现有人民币业务的合作基础,深圳可对香港人民币业务进行合理的监管,对跨境资金流动总量和用途进行适当的管理;第三,通过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深圳将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聚焦点和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的国际通道,深圳的银行业和相关金融领域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2010年8月获批的前海金融合作区对香港而言是极佳的配套,在前海合作区框架下,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将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 琦. 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及有关清算安排[J].《中国金融》2007年第13期

[2] 冯邦彦,陈 娜. 香港建立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的优势及效应分析[J].《南方金融》2009年第11期

[3] 谢国樑.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前景展望[J].《经济导报》2010年第5期

作者:姜莉莉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可行性论文 篇2:

人民币国际化下一步

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香港起步两年多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在2010年7月不到2000亿元,而到今年7月,则超过了6000亿元,两年时间内,其上升幅度超过了3倍。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币在香港的快速发展,不仅借助了香港的成熟金融市场平台,也离不开中国的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笔者相信,目前绝大多数在香港的人民币存量,由中国的国有企业贡献。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行政体制的力量,比如说按照有关规定,国企进行海外贸易时,需要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跨境贸易平台。

这样的一种机制,推动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的大幅增长,同时也推升了香港的人民币存量。对于人民币市场发展来说,不管其发展路径如何,存款都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而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来说,中国央行以及中资企业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方面。然而,如果只有中资企业使用人民币,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可能走入一条尴尬之路,即人民币仅仅实现了在国际上的流通,却没有真正的国际化。

真正的人民币国际化标准可能非常高,重要的一点是需要让人民币真正被更多的海外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接受,这要求在贸易需求之外,人民币需要具备更多的交易属性和金融属性,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步”如何选择,需要仔细考量。

借力香港

细究在香港的人民币来源,贸易结算是主要的流入渠道。在香港人民币市场正式起步前,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贸易结算主要以美元为主,而在近两年中,人民币结算量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到今年二季度,大约80%的中港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由于内地在香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目前香港大约有40%的对外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

然而,香港在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作出的重要贡献,并不仅仅在于人民币跨境贸易平台的建立,更重要的是,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也出现了迅猛的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以人民币计价的点心债的发行量迅速增加,到2011年其发行总量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而在2010年其规模则不到400亿元,今年以来的发行量也规模巨大。发行的主体也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进一步扩展到企业。

其次,在银行间建立了全体系的人民币交易市场,产品包括即期、远期、掉期、同业拆借、不可交割远期汇率(NDF),不可交割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等。

以人民币即期交易为例,目前香港市场的日均交易量在20亿-30亿美元,与两年前相比已经有几百倍的增长,是境内市场交易规模的一半左右,但其对境内市场却有着明显的先导性影响。

而远期市场的交易量则较为庞大,加上NDF市场、货币掉期以及期权交易等,香港人民币衍生品市场早已超过境内市场。

再次,人民币在香港的利率以及汇率已经形成了联动机制,即在香港市场上,套利机制已经被金融机构充分挖掘,并不会出现境内市场经常出现的“傻瓜赚钱”模式,这体现了香港市场的成熟度。

交易属性进一步增强

笔者认为,香港金融市场针对人民币的“先行先试”,为人民币提供了逐步向成熟交易模式发展的可能性,这对于增加人民币的国际接受度和交易属性来说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离岸人民币市场带来的新变化。

首先,市场对人民币的价值发现功能增强,具体表现为市场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开始转弱,双边波动开始上升。

从去年9月开始,人民币突然在香港市场上出现大幅波动并出现贬值,这一度被认为是游资的一次炒作行为。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在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仍不明朗、中国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海外市场开始选择做空人民币,其时点早于境内市场至少两个季度。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考虑,人民币的突然贬值存在着宏观面和基本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相对价值过高”的原因。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民币开始跟随一篮子货币的走势,从估值角度考虑,如果人民币相对一篮子货币走强,那么就可以在做空人民币的同时,建立做多一篮子货币的头寸,来进行有效对冲。

这样的一种交易模式看似有些无厘头,但对于那些天然的一篮子货币多头寸——比如对存在着欧元和日元收入的跨国企业来说,做空人民币来进行对冲,在很多時候是一种自然选择。另外,在香港市场上进行人民币外汇交易,不存在太多的监管限制。

同时,在香港市场上,由于人民币不存在交易区间限制,交易员往往更容易跟随市场趋势进行交易,这也天然地加大了人民币的双边波动性。

在香港市场人民币交易量逐步扩大、流动性越来越好的情况下,跨境市场的套利就更加便利。这样的一些套利行为也最终将境内人民币的汇率推向弱侧。

其次,在价格发现之外,市场也更多地回归利率和汇率的基本定价原则——利率平价,这主要体现在远期汇率市场上。具体来说,远期汇率应该反映两种货币的利率差异,比如说人民币的利率水平比美元高,因此在远期汇率市场上,人民币就应该显示为对美元贬值。

具体来说,如果一家企业目前持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但需要在一年之后购买美元进行对外支付,企业可以进行两种选择。一种是将人民币存在银行内,一年之后再购买美元进行对外支付;另一种选择则是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将美元存在银行内,一年后再对外支付。

将现金存放在银行内,都可以获得利息,但利率水平的差异造成了一年之后企业获得的利息存在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远期汇率应该反映出一定的价格差异,以补偿未来的应收利息差异。

如果远期市场能够完全反应这一原则,那么远期汇率就应该反映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企业在目前锁定远期汇率,与在即期市场购买美元不存在任何的区别。因为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人民币存款收益率,那么远期市场上所谓的“贬值”只反映两种货币之间的利差。

而在人民币走出国门之前,人民币的远期汇率价格,却一直体现出人民币升值的走势,这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意味着如果企业在眼下锁定远期汇率,同时将人民币存入银行,不仅可以获得利差,也可以获得汇差。

在香港人民币市场建立后,人民币的远期汇率就很少走入升值区域,这背后大量的针对偏离利率平价的状况进行套利是主因。而境内外市场之间,同样出现了大量的跨市场套利行为,这也最终将利率平价导入境内远汇市场。

而在即期和远期汇率之外,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产品,也在香港市场上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了多个市场的联动局面。

从这个角度考虑,香港市场不仅在引导境内市场,也通过实质的跨境交易行为,培育着境内人民币市场,套利窗口的不断缩小,对于境内市场来说,不仅意味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也意味着系统性市场风险的明显降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币才能真正具备国际化的基础,否则,快速而大量的套利将很容易击垮人民币及其背后脆弱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逐步开放资本账户,也才具有实质意义。

须增强金融属性

尽管资本账户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须步骤,但如何实际操作仍然较为困难,同时也十分敏感。从目前的讨论来看,官方和市场都没有明确的路径图,而资本账户开放到底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风险,两者如何衡量,业界也争论已久。

从政策制定者角度来说,其政策的大方向是鼓励与实体经济相关的资本流动,比如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使用人民币,或者是外国企业在对中国的投资中使用人民币。

这样的政策基调吸取了亚洲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各经济体的教训,以泰国为例,其过度和过早地开放资本账户带来了快速的资本流入和其后的资本流出,而这些资金集中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导致实体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大起大落”。

而中资企业对外投资中使用人民币,是一个存在着实质意义的资本循环,比如企业将人民币放入海外账户,可以用于支付从中国的设备进口,这样一来,人民币就被实际使用,企业也因此降低了外汇的风险敞口。外资企业对华投资也是一样,如果这些企业能够从对中国的出口中获得人民币,并将这些资金重新投入中国进行投资,那么也就减少了汇兑的成本。

以这些为基础,笔者也设想了一种新的跨境循环路径。这样的一条路径借助人民币资金的流入和使用渠道,因此存在着显著的经济意义。同时通过这样的途径,人民币才具有更强的金融属性,也有利于真正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而非像目前的人民币“国际本土化”或者“本土国际化”,从而避免走上日元国际化的尴尬道路。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政府大力推动日元的国际化,但当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国内金融体系受到的影响非常大,很多日资在亚洲金融危机时都从新加坡、香港、东南亚市场撤回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自己的金融机构不在海外,很难想象其他机构会用日元做融资或贸易结算。

在这样的一个新路径中,使用人民币的一个对象是拥有人民币收入的海外企业,比如每年对中国有大量铁矿石出口的澳大利亚矿山企业。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由于其对中国有商品出口,同时中资企业的商品销售地主要在国内,因此也更愿意向其支付人民币,以降低自身的外汇风险敞口。

取得人民币收入的澳大利亚矿山企业,同时存在着从中国进口机械设备用于矿山投资的天然需要,因此也可以将人民币用于对中国出口企业的支付。这样一来,由于其中不存在着外汇兑换,澳大利亚矿山和中国的设备出口企业都明显降低了自身的外汇风险敞口。

这样的收支路径,也存在着现实的基础。目前来看,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对中国的贸易盈余达到了大约300亿美元。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从中国的机电设备进口也开始不断增加,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澳洲当地的劳动力成本和设备价格开始不断上升,澳大利亚矿山不仅需要从中国进口设备,还需要不断从中国引入劳动力。这样的一个“无缝对接”对于在两个经济体之间使用人民币来说,有着现实的意义。

在人民币面临单边升值预期的大背景下,对于海外企业来说,取得人民币收入意味着汇兑收入的增加,而在人民币开始明显贬值压力的状况下,将人民币从资产端转移至负债端,则可能更具有经济效益。

这样的操作其实很便利,如果一家海外企业需要从中国进口商品,并决定对中国支付人民币,那么其可以向银行首先获取一笔人民币融资,来用于对外支付。而在融资到期时,这家企业将其已经获得外币收入兑换成人民币,用于向银行支付人民币本息。如果人民币在这段时间之内出现了贬值,那么这家企业事实上只需要支付更少的外币,就可以支付同等金额的人民币。

对于未来将取得人民币收入的澳大利亚矿山来说,这样的操作则更加简便。其可以先向银行进行人民币融资,来支付从中国的商品进口,并用将来的铁矿石出口收入来支付银行的贷款。

更加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全球性的人民币资金调配,来实现节约财务成本的目的。比如,这些企业可以将其人民币存入内地某金融机构,获取较高的存款利率,而在香港发行成本较低的点心债,取得人民币进行对外支付。这样的一个操作,企业甚至可能获得正收益。

对于那些资信较好的跨国企业来说,其获得人民币的另一个途径,是发行人民币债券。与银行融资相比,债券的发行期限更长,同时相对成本也会低一些。

与此同时,人民币债券的买方也很多,这其中热衷于长期稳定收益的保险公司就是一例,举例来说,日本和台湾的人寿保险公司就对人民币债券的相对较高收益率,表现出明显的兴趣。

香港仍是重要的媒介

以上的这一些设想,是人民币走向世界、更具备金融属性,并且不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一个好的渠道,但这其中仍然需要一个媒介。笔者认为眼下的理想选择仍然是香港。

尽管目前香港与新加坡、伦敦甚至台北之间都存在着建立离岸人民币中心的竞争,但从市场发展的状况以及内地官方的政策侧重点来看,香港仍然是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不二选择,而其他金融中心的存在,只是为香港提供补充而已。

相较于内地和海外金融中心,香港存在着这样的优势:

首先,设想中的一系列的人民币交易,尤其是银行的人民币贷款和海外企业的人民币债券发行,都涉及资本账户的开放。在内地难以放开资本账户的状况下,将香港作为“先行先试”的地点,具有可行性。

其次,像上文中提到的,香港的人民币市场机制比内地成熟,因此抗风险能力也较强,同时香港的主导货币仍然是港币而非人民币,因此香港市场能够为可能出现的风险筑上第一道“防火墙”。

再次,香港市场的产品创新能力较强,同时与国际市场有着良好的对接,因此其能够针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在充分竞争后,也能够为内地市场所用,也降低了在境内市场直接进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与其他境外金融中心相比,香港的人民币存量较大,能够为市场提供较为充裕的流动性,同时,内地央行也更愿意为香港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支持,其他金融中心仍然未能达到这样的“默契”。

当然,更重要的是,香港在未来存在着放弃联系汇率制,将港币挂钩人民币,甚至直接使用人民币的可能性,这样一来,香港的监管當局以及金融机构有较强的动力来发展人民币市场。

笔者认为,如果以香港为媒介,全球各地之间的人民币资金流能够形成,那么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个有“基础”的市场使用和循环机制。

在这样的机制下,人民币通过贸易流出内地市场,并由离岸银行提供金融支持,同时人民币接收方也可以通过人民币存款以及进口支付等将人民币重新回流至离岸人民币中心。而需要人民币的融资方则可以借由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直接向银行融资等,获得人民币。

离岸人民币市场通过每天频繁的汇率和利率交易,也能够快速反应人民币基本面和资金面的状况,并为金融机构提供人民币融通,帮助确定融资成本。

在这样的过程中,人民币不仅是一个贸易货币,同时真正具有了交易属性和金融属性。

如果这样的市场足够具有流动性和透明度,更多的国际资本也会选择参与人民币交易和融资市场,人民币的国际价值以及进一步国际化的途径,也可以被进一步发掘。

作者为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

作者:刘利刚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可行性论文 篇3:

人民币离岸市场:良药抑或鸡肋?

在最近举行的长三角金融论坛上,央行一位负责人表示央行支持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但同时也在研究能不能在上海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这一政策表述在香港引起了一些反响,因为香港正在全力以赴地筹建人民币离岸市场,如果真的准备再在上海建一个,势必再次挑起两个金融中心竞争的话题。决策者需要慎重考虑。

机遇与挑战

专业人士大多质疑在国内市场中建立离岸市场的可行性。这是否意味着从事国际业务的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两套完全隔离的资金流通渠道?一旦两个渠道之间出现明显的渗漏,就会直接影响到资本项目管制的有效性。更加棘手的技术性问题是,央行和银监会将如何对两类资金实行分隔监管?即使对有经验的市场监管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暂且抛开上海人民币离岸市场可行性问题,央行热切希望促成离岸市场发展的动机十分清楚。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其中一条重要的措施便是推动以人民币结算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同时还首次在香港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建立离岸市场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给流出境外的人民币提供一个交易的场所。

离岸市场的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根据香港金管局何东和国际清算银行麦考利的观察,几乎所有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都有庞大的离岸市场。以美元为例,在海外流转的货币的数量远远超过境内市场的规模。人民币要国际化,首先必须得到海外出口商、进口商和投资者的认识和接受。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又紧挨中国内地,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可以让海外的人民币参与交易,这一点对于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非常重要。事实上,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在中国的许多边境贸易中已经颇为普遍。但是政策层面推进成效似乎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在于我们许多周边国家对我们的贸易顺差和我们对资本流动的限制。这些国家大多对人民币的未来有信心,但是如果他们不能投资人民币资产,一大笔现钱捏在手里,毕竟是资源浪费。

离岸市场的好处是让投资者将货币的风险与国家的风险分隔开采,既让人民币在海外市场尽快地流转起来,又为中国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留下时间。但离岸市场的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可能给在岸市场的汇率、利率和流动性造成—定的冲击。当然,海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已经存在多年,但这一市场毕竟是与国内市场完全隔离的,而且不涉及到人民币流转,因此其主要功能就是为海外经济体提供一个对冲避险的工具,对中国国内经济与市场没有什么直接影响。

由于资本管制的效率正在明显下降,试图建立人民币离岸、国内两个相互并行并互为隔绝的市场,可能性已经非常小。因此,莫如主动放开资本项目管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此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更好的发展。

离岸市场一旦建立,其功能和影响就大不一样。如果我们继续保持资本项目管制和人民币汇率干预,离岸、在岸市场的隔绝意味着最终很可能导致出现两个不同的汇率和两套不同的利率体系。而汇率、利率的差别就表明存在套利机会,投资者很可能在两个市场之间出入,获取套利。当然,中国人民银行也可以通过在香港的中资机构在离岸市场实施买卖干预,但成本会非常高。两个市场之间的套利机会将给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带来新的困难。两个市场、两套价格能否并行共存、互不干涉,主要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

资本管制日渐失效

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资本管制非常严格,但在随后的30年里,资本项目管制已经明显放松。1996年12月,中国正式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本来央行承诺于2000年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但那一计划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被无限期的推迟,至今政府还没有提出新的明确的时间表。

即便如此,资本项目管制不断放松的趋势还是十分清晰的,尽管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出现了一些小的反复。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荦曾尝试量化11类资本流动管制的程度,并综合计算出中国资本管制的强度。如果将1978年的管制强度设定为1,那么,到2004年这一强度就已经减弱到0.6。笔者和王勋把金荦的这一测算结果更新到2009年,发现资本管制强度在2005年和2006年继续降低,因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7年和2008年有所回升,不过到2009年大概回落到0.56。

如果看具体管制类别,改革期间基本没有任何松动的主要包括三项:共同证券投资、衍生工具产品和个人资本交易。简单说来,政策主要限制了非居民在境内自由发行或买卖金融工具。而直接投资清盘、境内投资机构向国外发放贷款等,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可以直接办理,基本实现可兑换。

过去十年来,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比如,如果将每月外汇储备累积的数量扣除贸易顺差与实际利用的外国之际投资之和作为衡量“热钱”规模的指标,我们会发现在2007年前,热钱基本是流入,而且大致保持在每月50~100亿美元。2007年之后稳步上升,每月达到200亿美元。2008年底、2009年初,资本外逃,多的时候单月外逃可能达到800亿美元。不过到2009年下半年,这一现象得到了逆转,热钱流入带该保持在每月200~300亿美元。

在经济学研究中,评价资本项目管制有效性的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率平价。它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假定资本项目管制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存在资本自由流动,那么套利行为会使离岸和在岸市场相同的两个产品的收益率或者利率应该是完全相等的。笔者和王勋也应用这个方法对中国资本管制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的资本项目管制从长期看是无效的,但短期的因果关系不明显。这意味着在短期内资本管制措施还是有效的。不过,当我们把整个样本分成不同的阶段,就会发现自2008年以来,在短期内资本管制也是无效的。无论是用债券利率还是拆借利率,结果都一样。主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既然资本管制正在逐渐失效,那么,建立离岸市场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之间的相互渗透。即使在十多年前的东亚危机期间,政府也没有能够完全有效地管制住广东与香港之间的资本流动。今天要想再将香港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完全隔绝,难度就更大了。因此,关于在资本管制放开前在上海建立离岸市场的设想,实在是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当然资本管制完全放开以后,上海也就不需要建立离岸市场了了。

存在资本管制并不一定妨碍离岸市场的建立,但资本管制开放一定会有利于离岸市场的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资本管制的效率正在明显下降,再想试图建立人民币离岸、国内两个相互并行并互为隔绝的市场,可能性已经非常小。既然如此,还不如主动放开资本项目管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样才能放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尽管现在资本管制逐步失效,放松资本管制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管制下的资本流动伴随着严重扭曲与效率损失。

谈到加快资本项目开放,很多人担心国内机构或者市场承受不了资本流动的冲击。不过,如我们所发现的,资本流动其实已经相当自由了,也就是说放弃资本管制的冲击不一定像我们担心的那么大,况且对于国内的企业与金融机构来说,最好的学习方法还是让真正面对逐步增强的资本流动,站在游泳池边上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当然,在资本流动的同时,汇率也应该开始浮动起来。这些变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是一致的。

值得说明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包括实现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资本管制都必须全部放弃。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保留个别资本项目保留管制措施也是常见的现象,比如说如果我们担心股市投资的投栅性太大,完全可以保留现行的境内、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制度,但规模需要大幅度扩大。这样既实现资本有条件的流动,又避免股市大进大出造成冲击。

当然,资本管制开放毕竟不是可以一夜之间完成的。既然我们现在推动人民币走出去,还是需要创造一些人民币内外流通的渠道,比如说,允许海外机构到国内来发行“熊猫”债券和允许海外机构包括央行持有人民币国债等等。

说到底,人民币离岸市场替代不了人民币国际化,但人民币国际化却可以大大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作者:黄益平

上一篇:农村市场体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下一篇:加强建设先进职工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