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离岸需求的日益扩大,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已是大势所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虽然会给现存的金融制度带来一定的冲击和风险,但是只要监管得当,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将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也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论文 篇1: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探讨

【摘要】离岸金融市场监管少、金融产品种类丰富、交易灵活,有效地促进了金融交易的规模化、投融资便利和资金优化配置,然而,这些特点也同时诱发了许多潜在风险。文章基于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过程及其风险特点,深入探讨适合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模式,同时给出一定的风险管理建议。

【关键词】香港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发展模式

一、香港建成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一)香港:一个颇具规模的国际金融中心

传统意义上的离岸市场是指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的、对非居民的某种货币的资金融通活动的区域或机制。如今,离岸市场的概念便不再有“在货币发行国境外”的限制,而是主要强调“非居民之间的交易”。近几十年来香港金融发展迅速并日趋成熟,我国选择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最为合适。

从静态上来分析,首先,有较为完善的金融体制、资本市场及较成熟的经营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更快速更顺利地发展壮大。其次,香港金融中心素来以“自由主义”著称,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使其开放得更全面,吸收更多的资金,交易更活跃。最后,境外人民币主要集中在香港,并且截至2009年3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已经达到531.1亿元,因此在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也有利于内地系统监管境外(尤其是港澳地区)人民币的流通。

从动态上来看,我国在香港已经陆续推出了一些人民币离岸业务和发展政策。首先,我国从1951开始逐步放松了对携带人民币出入境的规定,境外人民币的流通量随个人出境旅游、消费而不断增加,边境国家对于人民币的需求也随我国边境贸易的日益活跃而迅速增大。其次,我国政府相继推出了离岸人民币业务、离岸利率互换交易,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等业务,这些措施都为将来建成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助于提高人民币的使用效率。离岸金融市场是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媒介,能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优化资金配置的作用,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提高人民币的使用效率和回报率。

2.有助于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境外人民币的监管。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后,能集中境外的人民币,并通过合理的回流机制将境外人民币纳入人民银行的监管体系中,从而可以有效地统计货币供应量、制定货币政策,同时促进境外人民币的合法经营和流通。

3.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国内投资者可以通过离岸金融市场融资以促进内地经济发展。

4.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离岸资金可自由流动,并且交易手续简便、成本低廉,能极大程度为投资者提供融资便利,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规模和使用需求,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离岸金融市场面临的潜在风险

由于离岸金融市场所受的监管约束少,离岸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融资者的融资成本就相对比较低,投资者的回报则相对较高。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离岸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交易规模不断壮大。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离岸金融市场的这一系列特点,使得其潜在风险也非常之大。

1.离岸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监管,金融风险容易累积。离岸金融市场是游离于主权国家之外的金融市场,它不受任何国家金融法规的约束,也不受任何国家政府的监管。因此它是一个高度自由的金融市场,有着存款利率高贷款利率低的独特利率结构,并且金融产品和经营方式都呈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自由市场的盲目性使金融风险逐渐累积起来。

2.离岸金融市场资金出入自由,国际投机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对主权国家实施投机攻击。离岸金融市场为国际投机者资金进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可以方便地进行短期融资或是建立短期头寸,还能增大了全球各国尤其是国内经济恶化、赤字严重、固定汇率制的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受到投机攻击的风险。

3.离岸金融市场衍生金融产品的频繁创新和推出容易加大企业风险。离岸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往往频繁地创新和推出金融衍生产品,若在创新和运用衍生金融产品时未进行充分的风险管理,那么它的高风险性所致的巨额损失会通过环环相扣的资金链、信用链和风险链放大乃至扩散至全球。

三、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选择

鉴于以上对离岸金融市场潜在风险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人民币的发展现状,作者认为适合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最终发展模式应是双向渗透型。

根据传统意义上的划分,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一般分为三种:一体型、分离型、走账型(避税港型)。一体型是指本国居民参加的在岸业务与非居民间进行的离岸交易之间无严格分界,可以同时经营。分离型是指把离岸金融业务和国内金融业务区分开来,单独设立账户管理;分离型又划分为严格分离型和渗透分离型。走账型是指一种只为欧洲银行提供注册和资金转账而无实际融资业务的离岸金融市场。本文所指的双向渗透模式是指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内的资金可以双向流动的相互渗透的模式,它属于分离型模式中的分离渗透型。笔者之所以认为双向渗透的渗透型模式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最适发展模式,理由如下。

首先,渗透分离型是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子类,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分离型市場的风险状况分析,中国比较适合在香港发展分离型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一体型的离岸金融市场需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高效率的市场微观主体及完善的市场监管系统,这对于目前金融市场发展尚不规范,微观主体承受能力差、政府监管能力弱的中国来说,仍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实现它,因此在目前的离岸市场发展规划中,将其定位为分离型市场比较妥当。同时,分离型市场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内的资金严格分开管理,既可以很好的防止离岸市场的资金大量流入国内市场,冲击国内货币供应量,也能避免国内资金通过离岸账户大量外逃,造成货币危机,是一种风险较小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这对于资本项目尚未开放、货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中国来说,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其次,本文所述的双向渗透的渗透型模式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人民币离岸账户和人民币在岸账户内的资金可以双向渗透,即居民既可以将资金从在岸账户转到离岸账户进行投资或消费,也可以从离岸账户上获得贷款后将其轉入在岸账户以供国内投资或消费之用;二是这种双向渗透是有金额上、范围上的限制的,监管部门应规定在何种经营范围内可以双向渗透,每人每次渗透的限额为多少,而不是毫无限制地自由进出入,那样就同取消外汇管制没有分别了。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两账户相互渗透,互通有无,可以促进人民币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民币的使用效率。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离岸市场进行融资,促进内地经济发展;境外投资者也可通过在岸市场获取更多人民币资金以促进双边贸易,人民币也可借此逐渐扩大其境外流通量。

2.对两种账户的渗透加以范围和金额上的限制可以减少国内货币供应量和国内资本流动所受的冲击,能一定程度上保障国内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事实上,由于我国大陆人口众多,国内人民币流量的基数庞大,在合理的渗透限制下,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数量相比于国内货币供应量还是很小的,一般不会对国内造成很大的冲击,即使造成了冲击,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也是基本可以保障汇率稳定的。

然而,根据中国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笔者认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按照先发展严格分离型再过渡到双向渗透的渗透型这样的两阶段模式循序渐进地发展比较稳妥。原因如前文所述是因为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金融体制法规、市场监督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均有限,尚不具备直接发展双向渗透离岸市场的条件,因此先建立严格分离的离岸市场,并在其不断完善的同时做好各方面风险管理工作以进一步发展双向渗透型。

至于是否要最终取消外汇管制和资本项目管制,不少学者提出要积极促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风险逐渐显现。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要慎重对待取消外汇管制和资本管制的问题,近阶段应先全力推进双向渗透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妥善做好各方面风险管理工作。只有等我国金融市场的机制足够完善、风险防控能力足够强的时候才能考虑取消外汇管制和资本项目管制。

最后,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还要在风险管理方面着重把握以下两点:一是“重监督、轻管制”。监管当局要高度严格监督市场状况,但不强加过多的管制措施,只在流动范围、经营范围、金额上有所限制,且会在不断发展中将这些限制逐步取消。二是循序渐进,在加快人民币离岸进程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风险管理的准备工作,保证稳妥行事。

参考文献

[1] 鲁国强.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理论探索,2007(6).

[2]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国家货币出入境限额调整有关问题答记者问.http://www.pbc.gov.cn/detail_frame.asp?col=100&id=1348&isFromDetail=1.

[3] 香港金融管理局. http://www.info.gov.hk/hkma/eng/statistics/msb/attach/T030302.xls.

作者简介:潘明铭(1987-),女,浙江人,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综合科员,研究方向:国际金融、投资管理。

(责任编辑:刘晶晶)

作者:潘明铭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论文 篇2:

建立和完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思考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离岸需求的日益扩大,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已是大势所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虽然会给现存的金融制度带来一定的冲击和风险,但是只要监管得当,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将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也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关键词:人民币;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监管

离岸金融市场是在发行国境外经营该发行国货币业务的金融市场,或者在发行国境内经营该发行国货币业务但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约束的金融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人民币坚持不贬值,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稳定性和内在价值的认同大为提高。一些东南亚邻国地区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采用人民币作为双边结算货币及逐步实现人民币境内交易认可后,港澳台地区甚至欧美的一些投资者纷纷开设人民币账户,北美地区和欧盟的一些贸易商也开始以人民币作为国家贸易结算货币和资本交易计价货币。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资本项目管制的进一步放松,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数量和范围也呈现扩大趋势,人民币境外的支付结算将逐步成为现实,境外人民币的管理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不但可以有效管理境外流通的人民币,而且对于我国在今后更好地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我国各地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布局也呈多样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遍地开花”地建立多个离岸金融中心,必须集中精力发展一、两个离岸金融中心。目前理论界对此颇有争议,相对来说,香港、上海和深圳最有条件建立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

一、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一)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扩大的需要

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已经成为相当有影响力的货币。因此,边贸活动无疑会积累相当数量比率的人民币,并产生对离岸人民币的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增长迅速,由于近年来人民币币值稳定且呈上升状态,汇率风险较小,加上一些边贸地区外汇储备短缺,外币结算困难,它们开始以人民币计价并结算与我国进行的双边贸易。在贸易和旅游的快速发展推动下,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已享有“第二美元”的称号,成为主要的边贸结算货币。在柬埔寨,政府公开鼓励国民大量使用人民币;在蒙古境内,流通现钞总量的60%为人民币;在俄罗斯,越南,缅甸甚至中国台湾地区,人民币都可以作为贸易的支付手段①。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及对外经贸和旅游业的推进,人民币会越来越国际化,流出的数量将越来越大,也将自然而然地产生人民币离岸业务,并且需要有一个具备相当规模和健全金融制度的离岸中心来实现离岸人民币的供给,以及完成离岸人民币的回流与监管。

(二)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是对人民币境外流通实行监管和推进内地金融改革的需要

将我国境外地下流通的人民币纳入银行体系,使其公开化、合法化,以便于监管当局掌握境外人民币的流通规模。如目前在香港较为稳定的人民币现钞已逾5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人民币流通规模若不能置于央行的监管之下,必然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造成冲击。虽然自2004年以来允许在香港开办人民币业务,并形成了较为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但由于业务仅限于个人消费,难免存在以投资套利为目的的在港人民币地下流通问题。若香港建立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打击非法地下交易和一些洗钱的活动。使在港的人民币流通能在央行的监控之下,为减少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方向。虽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但由于我国的利率管制已久,缺乏一个在市场化基础上形成的利率指标。且由于我国金融体系还相对较脆弱,为了避免利率市场化后给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目前还不能完全放开对利率的管制。同时由于现行的官方利率不能准确地反映资金借贷成本,不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准确合理的利率参考指标,就迫切需要一个有一定准确依据的人民币利率指标来为国内的利率提供参考。如果在我国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则如同伦敦的LIBOR利率一样,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则对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可以为我国带来多方面的利益

首先,它缓和了国际收支失调,畅通了国际融资渠道,为我国提供了进一步利用闲置资本和顺利筹集资金、发展经济的重要场所和机会;其次,它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可以24小时营业,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再次,它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国际利差水平,促进了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最后,它还为我国获得了其它多方面的利益:供经营利润和其他收入,每年可获大笔的外汇收入,增加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盈余;增加我国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培养离岸金融市场业务人才;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

我们在看到离岸金融市场将会推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同时,必须看到离岸市场运作可能会带来的负效应:一是由于离岸业务经营成本低,可能会冲击国内利率水平,给执行国内货币政策造成困难;二是由于离岸业务账户与国内业务账户的分离不可能是绝对的,二者之间有可能发生资金转移,国内的外汇资金也可能通过本国公司的国外机构转向离岸市场,影响本国金融市场的信用规模;三是为了保持资金在国际流动中的效率与增值所提供的各种优惠措施,将会使资金的风险因素增大。如对离岸存款免缴准备金,对客户的资产负债比例不作要求,将会影响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减免存款利息预扣税、贷款利息所得税,废除有价证券的印花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避税和套利的行为;实行客户保密制度,妨碍了银行彻底了解企业资信状况并关注其业务动向,使客户通过离岸金融市场洗钱有了可乘之机,给银行带来了政治风险;离岸市场、外汇市场、国内货币市场、资金市场、国内证券市场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等等。因此,为防止离岸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可能产生的负效应,金融监管部门要寻求自由和风险的适当平衡点,制定的法规和营造的市场环境既保留对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灵活性和反应性,又不能背离逐步放开、谨慎操作的原则。

三、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特殊性及其国际法律监管

由于离岸金融是有关货币游离于货币发行国之外而形成的各种金融交易,离岸金融通常是非居民之间以离岸货币所从事的金融交易,资金的提供者和资金的需求者都是国外的,具有离岸性和“两头在外”的特征,因此,对离岸金融的监管有别于在岸金融的监管。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虽然给各金融监管当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离岸市场仍然是有监管的市场,而且受来自多方面监管和法律的影响。但是,同在岸金融市场相比,离岸金融的市场自由化程度仍然较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机构能够行使完全的控制。也正是因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促成了国际金融的一体化,造成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对离岸金融市场更需要加强监管。

由于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主体大多为跨国的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其自身组织结构必然是庞大而复杂的,再加上在不同国家,依照不同的法律和标准设立了不同的分支机构,它们共同参与到离岸金融市场中,使得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律监管依据变得错综复杂,成为一种障碍,从而使对离岸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很难实现。另外,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在面对具体的交易主体制造的复杂情况时变得漏洞百出,这也使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变得更为复杂。现实社会是千姿百态的,在国际性的金融市场,人们都不惜运用各种繁琐而细致的程序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离岸金融市场上各国的监管者很难察觉和查出金融交易中风险问题的所在,或者,尽管它们了解到交易中存在着问题却很难加以监管,因而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律监管具有跨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而且任何一个国家对离岸金融市场上的每桩交易的监管所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导致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法律冲突,因而不能全面、有效的实施复杂的监管职能。这就要求离岸金融市场上的法律监管要具有协调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国际组织,并制定统一的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标准,由这些具有统一性、国际性的机构,从整体的公共利益—— 国际社会公共秩序的利益出发,来宏观的对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制度加以补充、完善。离岸金融市场的国际法律监管是建立在巴塞尔委员会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共同努力之上,其协调更多的是从监管标准走向各国别监管主体国家的政策协调,这种协调有利于更高的法律层面实现实质性的监管合作安排,为各个离岸金融市场设立国际金融安全网提供了基础框架,是其它的离岸金融市场上法律监管所无法替代的。

虽然离岸金融市场的国际法律监管的制度在不断完善,其监管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但在许多重要的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环节仍然没有根本性的发展。例如:制在全球离岸金融市场范围内推行最低监管标准;协调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律监管,建立全球性的金融安全网;建立全球系统性风险处置机制;加强对新兴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国监管的技术援助等。这些都是对离岸金融市场进行国际法律监管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纳入多边的法律框架来加以有效地解决。

尽管离岸金融市场的国际法律监管不如其国别法律监管直接、有效,一些国际组织机构发布的准则也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效力,成员国可选择实施这些准则,但为表明本国的金融稳健,成员国通常会竞相实施这些准则,甚至执行更为严格的规定。产生这种监管结果是离岸金融市场其他法律监管方式无法代替的。随着金融国际化范围的扩大和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一体化也要有相应的发展,只有所有的国际金融市场按照基本一致的条件、原则和标准进行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既可节约交易和监管的成本,又可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效率。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

监管水平、监管能力的高低是离岸业务能否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在开展离岸业务过程中必须强调监管的重要性,要按照《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等问题,做到监管及时、监管有效,同时又避免对离岸银行业务统得过死、管制太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离岸业务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离岸金融的立法和离岸银行风险的管理。

(一)完善我国离岸金融的立法

我国离岸金融的立法首先应当解决两大问题:即放宽限制和降低交易成本。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对离岸金融的管制仍然比较严格,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在岸业务的控制更加严格。在离岸市场发展的初期,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这种规定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要实现离岸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规定显然过于严格,必须放宽限制。在我国目前金融系统抵御风险能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松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外汇管制,允许离岸账户内交易货币实行自由兑换,放宽利率波动的幅度,允许利率随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在较宽的范围内上下波动。这种限制的放宽一方面可以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国在岸业务外汇管制的放松提供经验。

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除继续对吸收离岸存款免交存款准备金外,对流动资金比例也可以适当放宽。离岸金融的高风险要求我们对离岸金融应当设立一个监管的最低安全标准,这一标准可以随业务的开展状况而不断修改,同时对离岸市场的现场监管也很有必要。另一方面是对离岸金融实施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可以免收印花税、利息税,对所得税可以参照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标准适当减收。公司所得税可以按照15%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可按照10%的税率征收。无论是对流动性资金比例的放宽还是税收上的优惠都可以降低离岸金融的交易成本。在我国对离岸金融控制较为严格的情况下,要在与同类市场的竞争中崛起发展,就必须依靠比其他同类市场更为优惠的政策支持来吸引客户。

(二)加强我国离岸银行风险的管理

一是市场准入监管。应建立严格的离岸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审批制度。监管当局应对申请开办离岸业务和设立离岸银行的中外资银行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根据申请人的要求、资信状况以及资本实力分别颁发全面牌照、离岸牌照、有限牌照,规定各自的业务范围,并对持有不同种类牌照的离岸银行进行分类管理;应明确规定离岸银行须以分行建制,即它只能是中外资银行的派出机构,总行作为最后偿债人,理所当然地应承担离岸业务经营的风险,这样可避免离岸分行破产倒闭对东道国的冲击;在选择进入市场的外资银行时,尤其要考察其总行资本是否雄厚、信誉是否卓著、经营是否稳健、内部风险控制是否健全、经营管理水平是否先进、融资网络是否巨大等条件,以便于加强监管、控制风险。

二是业务经营监管。应根据有关离岸银行监管的国际惯例,按照巴塞尔国际委员会1997年发布的《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对离岸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尤其要重视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流动性要求。在建立完备的离岸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应通过对离岸金融机构定期呈送的各种报表及其它资料加以分析,或通过监管人员的实地调查,采用系列量化指标考核离岸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与风险资产管理状况,对其资产业务实行严格的风险监控。

三是离岸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合作。必须指出的是,外资离岸分行的清偿能力监管责任在其母国当局,而合资离岸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监督责任则分属合资方的监管当局。因此,我国的监管机构必须加强与相关国家监管当局的监管协调和配合,并且努力实现与离岸金融机构母国的监管部门共享监管信息。应吸收其它国家对离岸金融业务监管的有益作法与经验,提高我国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从而使离岸金融风险能够得到事先防范或及时化解。

最后,开办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建立健全自控机制和内部稽核制度,同时各离岸金融机构要建立对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紧急状态报告制度。此外,在中国目前的金融状况还不足以应对金融业全面开放带给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和冲击的情况下,建立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是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将离岸金融业务单独设立离岸账户,与其它账户分开,离岸账户上的资金虽然可以自由进出,但不得擅自将资金划入人民币或外币账户,它们之间的资金往来必须经过有关的手续。这样做,一方面便于金融管理当局对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更有力的排除离岸金融市场对尚未成熟的国内金融市场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有效地保护在岸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参考文献:

[1]赵延河.离岸金融与金融国际化内在关联性[J].农村金融研究,2006,(2).

[2]广中.离岸人民币的市场创新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

[3]熊凌,等.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利弊及有效性途径[J].经济论坛,2004,(14).

[4]李羽中.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可能与影响[J].学术研究,2004,(4).

[5]毕颖娟.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途径选择[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黄静,徐慧.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现实性分析及前景展望[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2).

[7]丁岚,杨胜刚.CEPA框架下的大陆与香港金融合作[J].金融经济,2006,(6).

[8]陆飞,孔一峰.未来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立对内地影响及解决机制[J].商业研究,2005,(16).

[9]贾辉艳.离岸人民币市场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10]吴崇攀.建立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框架建议[J].海南金融,2003,(7).

[11]许明朝.离岸金融市场监管之特殊性[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5).

[12]沈光朗,宋亮华.我国离岸金融发展和监管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12).

[13]查振祥.深港货币市场合作前景研究[J].特区经济,2004,(7).

作者:孙爱琳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论文 篇3: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对内地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分析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修订《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后,人民币在兑换、转账、跨境结算等方面更加便利,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本文运用计量模型,对比分析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和成熟离岸金融市场波动对货币主权国的冲击影响。研究表明,目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处于市场初步形成阶段,其对内地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随着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大,未来市场风险将逐步积聚。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冲击对内地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将集中发生在市场繁荣发展阶段。此阶段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香港人民币市场核心指标的时序监测,引导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内地金融市场;风险预测

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金管局)签署修订《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后,人民币在兑换、转账、跨境结算等方面更加便利,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未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对内地金融市场是否会产生风险,风险可能在何时爆发?本文选取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经验性研究,对比分析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和成熟离岸金融市场波动对货币主权国的冲击影响,得出了相关结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现状

2009年7月境外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开展以来,人民币资金通过贸易结算渠道大量流入香港,香港人民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7月《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修订后,香港人民币业务迎来一轮发展高潮[1]。2010年8月至10月,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环比分别上涨25.78%、14.50%和45.4%,远高于前期平均3%的增长速度(见图1)。截至2010年10月末,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认可机构共有98家,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开展前增加了58家,占认可机构数的50%;人民币存款账户222.97万户,人民币存款余额2171.26亿人民币,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前增加了1627.45亿元,占香港认可机构所有外币存款余额的8.1%;截至2010年11月末,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总额已达46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香港地区人民币贷款需求也逐步增大。

二、成熟离岸市场波动对货币主权国的冲击影响

本文选取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为比较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阶段离岸市场波动对货币主权国的冲击影响。

(一)亚洲美元市场发展的历程

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市场初步形成阶段(1968—1984年)

1968年10月设在新加坡的美国银行最先获准设立一个亚洲货币单位(Asia Currency Unit),主要业务是吸收非居民外币存款,为非居民进行外汇交易等[2]。1970年,新加坡政府又批准了以花旗银行为首的16家银行经营境外货币业务。至此,新加坡亚元市场初步形成。

2.繁荣发展阶段(1985—1998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尤其是1985至1990年间更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进入90年代后,新加坡亚元市场的资产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资产规模仍保持不断扩大的趋势,依然是国际离岸金融市场中的佼佼者。

3.成熟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亚洲金融风暴过后,在政府强力支持和市场准入限制放宽的背景下,新加坡亚元市场进入再次繁荣发展阶段,市场资产总规模和资产增长率都在这个阶段创下历史记录。市场总规模在此阶段达到4913.26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点。

(二)不同阶段亚洲美元市场波动对货币主权国的冲击分析

1.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新加坡离岸市场资产量(SINGP)表示亚洲美元市场规模,美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表示美国(货币主权国)金融市场规模。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所选变量相应变为LnSINGP和LnM2。样本区间为1977年第4季度至2010年第2季度,共262个数据,符合计量建模的前提条件。

2.冲击响应分析

本文采用分段时序建模的方法,创建上述三个阶段的VAR模型,分析不同阶段亚洲美元市场对货币主权国的冲击影响。经检验,在不同阶段上述两个变量的时序数据均为I(1)变量,符合格兰杰建模条件。根据赤池信息准则等5个滞后期选择的评价指标,分别对不同阶段建立了VAR(1)、VAR(2)、VAR(1)模型[3]。VAR模型的脉冲响应结果如图2、图3、图4所示。

从分阶段脉冲响应函数图来看,在市场初步形成阶段(1977—1984年),亚洲美元市场规模对美元M2的冲击影响呈正向,且在4~5个季度后长期趋于稳定。在市场繁荣发展阶段(1985Q1—1998年),亚洲美元市场规模对美元M2的冲击影响呈负向,且长期影响是不稳定的。在市场成熟发展阶段(1999Q1—2010年),亚洲美元市场规模对美元M2的冲击影响也呈正向,且在8个季度后趋于稳定,冲击反应明显小于第一阶段。

(三)结果分析

亚洲美元市场分阶段冲击分析结果说明,在离岸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离岸市场对货币主权国的风险冲击不同。在市场初步形成阶段,由于离岸市场资产规模有限,其对货币主权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不大,风险在可控范围。在市场繁荣发展阶段,随着离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货币主权国的冲击影响比较大,此阶段是监管部门风险调控的关键时期。在市场成熟发展阶段,虽然离岸市场规模还在逐步扩张,但由于各项政策和市场环境趋于成熟,只要监管得当,国际金融市场大环境平稳发展,其对在岸市场的风险冲击也是可控的。

三、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风险预测

(一)现阶段香港人民币市场波动对内地的冲击分析

1.变量选取

国际经验显示,离岸市场对货币主权国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离岸资金的跨境流动对货币主权国货币供应量的冲击,进而导致主权国货币金融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实施。考虑到现阶段香港市场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的金融产品有限,本文选取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RMBCK)表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人民币广义货币供应量(RMBM2)表示内地金融市场规模。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所选变量相应变为LnRMBCK和LnRMBM2。样本区间为2004年2月至2010年9月,共160个数据,符合计量建模的前提条件。

2.冲击响应分析

经检验,上述两个变量的时序数据为I(1)变量,符合格兰杰建模条件。根据赤池信息准则等5个滞后期选择的评价指标建立了VAR(5)模型,模型估计结果平稳。VAR模型的脉冲响应结果如下:

(二)结果分析

上述冲击分析结果说明:现阶段香港人民币市场对内地M2的冲击影响呈正向,1年内冲击反应小于0.0005,2年内冲击反应基本处于0.001,3年内的冲击反应不超过0.0014,小于图2中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在市场初步形成阶段对美元M2的冲击水平。通过对比香港人民币市场和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波动对货币主权国的冲击分析可判定:一是目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正处于初步建设时期,其对内地金融市场的冲击不大,风险在可控范围;二是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冲击对内地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集中发生在市场繁荣发展阶段,此阶段应是监管部门风险调控的关键时期。

四、结论

上述基于国际经验的实证比较研究表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冲击对大陆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集中发生在市场繁荣发展阶段。目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对大陆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从目前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看,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汇兑、债券等业务发展稳定,未来市场风险主要体现为跨境贸易结算导致的人民币资金大规模进出对内地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人民币资金的大规模跨境流动可能会导致香港市场人民币汇率、利率对内地尚未完全自由化的人民币汇率、利率造成冲击;二是人民币资金的大规模跨境流动可能会对内地货币政策执行效果造成干扰和削弱。

以上风险是否可控,关键在于离岸市场发展导致的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是否可控。事实上,由于所有跨境人民币业务必须经中国内地清算系统,且在中国人民银行RCPMIS系统的监测中,因此只要在内地对跨境人民币流动的额度、比例、期限、用途加以监测和政策约束,并辅之以价格手段,现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冲击内地金融经济的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李东荣.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问题与思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巴曙松,郭云钊等.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国际趋势与中国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师丽霞,孟浩

上一篇:证券法体现重要原则论文下一篇:中职学校实验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