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岸结算中心的考察汇报

2024-05-06

关于离岸结算中心的考察汇报(通用7篇)

篇1:关于离岸结算中心的考察汇报

关于惠普公司在重庆设立离岸结算中心的考察汇报

2010年1月23日至25日,我们赴重庆考察综合保税区和离岸结算中心项目。考察组成员参观了重庆两江新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听取了重庆两江新区经济发展局、服务业促进局和重庆市经信委领导对相关情况的介绍。在短短两天的行程中,考察组成员真切地感受到重庆改革创新的浓厚气氛,重庆充分利用获批国家第三个副省级新区“两江新区”的有利时机,对于认准的事情,大胆的先行先试,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又好又快。现将惠普公司在重庆设立离岸结算中心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什么是离岸结算中心

离岸结算中心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贸易结算以及货币借贷或投资、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机构,离岸结算中心能够方便资金的自由流动,主要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与销售。一般有三种模式:内外分离型、内外混合型、避税港型。重庆从事的是避税港型,协助企业合理避税,抵抗人民币币值的波动和衔接外汇管制和规避贸易壁垒等。

按照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的说法,加工贸易的结算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代工厂(整机加工的工厂)与工厂的职工工资结算,以及与当地政府税务上的结算。这是一个属地化的结算,我国沿海1.2万亿美元加工贸易的这个账单都结清了。第二个层面是一个更庞大的网络上的结算,这包括:零部件和组件之间的结算;组件和总装厂之间的结算;代工厂商把整机做出来拿给大公司去销售产生的结算;专利研发出来提供给总装厂所产生的专利费的结算等。这中间涉及几百个企业的网络结账,这种结账就变成了离岸金融的账户,因为没有发生实际的进出口行为,可以在中国代工厂的总部所在地结算,也可以在世界各地结算。黄奇帆此前的观点认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外贸活动中,每年几万亿元的外贸结算业务,几乎没有一笔在中国境内发生,“干了最苦最累的活,却分享不到全商业流程产生的效益”。

重庆市争取到了国家离岸金融的试点政策,2009年9月与惠普公司签约,惠普亚太结算中心由新加坡迁往重庆。

二、建立离岸结算中心的好处是什么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提出,离岸金融结算过程将对重庆带来税收、银行利润,以及吸引会计师等高级人才聚集等三大好处。

据测算,每做1000亿美元离岸结算业务,大概有七八十亿人民币的收入,蛋糕非常大。2010年上半年,仅惠普公司在渝的结算业务(年结算额约2000亿美元)就为其贡献了16亿元税收,同比测算年贡献税收将达32亿元。这一税收额大致相当于

1997年重庆直辖时78亿元财政收入的四成。

由于离岸结算业务需要银行机构的支撑,因此在渝的银行机构中产生了与离岸结算总量相当的现金流,且因部分资金在结算滞留期内,急剧提升了当地金融机构的资金存量。

业内专家表示,“加工贸易结算”这项在国内还比较新鲜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将结算中心建在国内,不仅能将相关业务产生的税收收入等牢牢留在国内,也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三、离岸结算中心有什么风险

离岸结算的最大敌人是洗钱犯罪,同时有可能为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涌入和外逃提供便利,进而对人民币汇率的安排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产生重大压力。

四、建立离岸结算中心有什么政策障碍

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有一个规定,任何中国境内的法人和自然人不能在中国境内开设离岸金融账户,而网络结算、大公司贸易的清算结算,都不能在中国开,这就自然开到国外去。

其实,我国早在1989年便尝试从事离岸金融业务,不过,1998年底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银行离岸金融资产质量恶化,中央银行和外汇当局暂停了所有中资银行的离岸资产业务。2002年6月,又批准部分银行恢复和从事离岸业务。

中国一直搞不好离岸金融业务是受外汇管理体制的限制。由于涉及到一个国家利益的问题,连世界第一大银行工商银行都不能从事这种业务。

五、重庆有什么好的做法

1、重庆两江新区是在国家战略层面设立的,重庆市规划成为我国西部金融中心,做为这一战略规划的一部分,重庆要建内陆首个离岸金融结算中心。

2、重庆市争取到了国家离岸金融的试点政策,去年便先试运行创新的网络离岸金融结算服务,对没有从事进出口行为的零部件和组件之间的结算工作,在中国代工厂的总部所在地进行,每个月都为重庆带来几千万美元的税收。重庆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先试运行成功,日后向中央争取政策就能抢在前头。

3、建立数据认证中心,通过银行、海关、物流、运输等的电子记录痕迹确认资金的来源是由真实的贸易产生,而不是洗钱。

4、由国家外管局批准数据认证中心的合法、有效性,批准每年的结算额度。

5、依托重庆保税港区建立结算中心,有效衔接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等优惠政策。

6、地方税收返还政策,这是重庆吸引惠普把结算中心从新加坡迁到重庆的最“给力”秘密武器。

六、如何吸引富士康的结算中心落户山西

国家特批了重庆离岸金融试点,但在全国层面离岸金融方面的政策仍存在限制,其他地方想大面积复制重庆的这种模式,短期内仍有很大困难。

我省要充分利用“国家综改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大胆的先行先试,只要先试运行成功,日后向中央争取政策就能抢在前头。

在周密测算结算中心各项投入产出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税收返还政策,这是吸引富士康结算中心落户我省的关键。

篇2:关于完善结算中心结算模式的探讨

一、企业集团资金结算模式的现状及分析

(一)企业集团资金结算模式的现状

1.内部账户结算模式。结算中心在合作银行开立账户作为结算总户(以下简称结算总户),集团成员企业在结算中心使用的结算系统(以下简称“内部系统”)开立内部账户,结算中心通过“内部系统”办理内部账户之间的转账业务,通过与银行交换票据办理内部账户与银行账户之间的结算。

2.归集账户结算模式。集团成员企业在银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结算中心通过银行资金归集系统将集团成员企业实有资金集中到结算总户,单位银行余额显示为可用额度,可用额度随单位资金收付实时变动,其变动联动反映至结算总户。

(二)企业集团资金结算模式的分析

1.内部账户结算模式分析

(1)优势包括:一是执行力强、监管到位,结算中心对企业集团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严格、监管到位,账户及资金信息反馈及时,便于内控管理部门进行监管和分析,而银行只重视票面要素合规的特点导致银企监管协议易流于形式;二是内部支付效率高、费用低,结算中心仅受理集团成员企业业务,单位可以随到随办,通过“内部系统”办理内部转账能为单位节约财务费用;三是整体协调优势,部分集团成员企业业务少,资金存量小,直接与银行交涉困难,而通过结算中心能较好的与银行达成协议,取得如费用减免等优惠和其它优质服务。

(2)不足包括:一是业务受限,内部账户在“内部系统”开户,在办理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验资增资、出具保函等需要银行协助才能受理的业务方面存在不足;二是无法办理税款、水电费自动扣划等业务;三是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收付受限。

2.归集账户结算模式分析

(1)优势包括:一是因地域分布无法在结算中心开户的单位,其账户资金也能实现资金集中,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集团资金规模优势;二是单位选择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可充分利用银行各项服务。

(2)不足包括:一是完全依赖银行系统及银行工作人员提供服务,资金归集后银行服务质量下降;二是支付前监管主要依靠单位自律;三是支付后监管依靠银行提供电子数据,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集团对资金收支监管的需求。

二、完善企业集团资金结算模式的探讨

结算模式完善需要充分考虑企业集团管理与市场化经营的需求,一是既要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又要满足市场化竞争对收支多样化的要求;二是既要强化现金管理,又要方便现金收支的要求;三是既要发挥结算中心执行力强的特点,又要充分利用银行服务及其网点众多的优势。

(一)内部结算模式的改进方案

为充分发挥内部结算和银行结算的优势,弥补单一结算模式的不足,需要把内部与银行结算有机结合起来,将内部系统和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联接,实现银企数据直联(以下简称“银企直联”)。银企直联后,通过内部账户与银行账户之间的实时数据交换,使内部账户达到与银行账户同样的使用效果。方案如下:①通过开户审批后,内部开户单位向结算中心申请开立账户;②结算中心将单位相关开户资料提交合作银行;③合作银行开立银行账户,作为内外通用账户A’;④结算中心根据合作银行提供的账号开立内部账户,作为内外通用账户A;⑤内外通用账户A与A’之间通过内部系统与银行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内外账户的互通。

(二)银企直联能解决的问题

银企直联实现内外账户互通后,打通了内外账户之间的限制和壁垒,通过内部账户与银行账户之间互为映射从而完全享受银行服务,同时,也能充分发挥结算中心内部结算的优势,比完全依托银行进行资金归集更加灵活主动,更有利于积攒企业集团自我发展的后劲。银企直联具体可以解决如下问题:

1.内部账户业务不再受限

一是办理税款、水电费等自动扣划业务不再受限,可通过内外通用账户A’办理;二是网上银行收款业务不再受限,内外通用账户A’为银行系统账户,对方单位可在任何网上银行支付平台中直接查询支付;三是破解结算中心地域限制,可受理异地集团成员企业的结算业务。

2.内部账户的身份问题

集团成员企业在结算中心开立的基本账户可通过内外通用账户A’办理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许可证,拥有人民银行合法账户身份,单位可在其他银行网点开立挂接于基本账户的其他账户,加强集团成员企业办理业务的合规性。

3.数据交换与结算效率有效提高

内外账户A与A’之间通过内部系统与银行系统可实现数据实时交换、录入内部系统即实时录入银行系统,内部开户单位无论资金多少均获得了与集团总户一样的银行VIP账户待遇,有效提高了内部账户办理银行结算的效率,同时,原有票据交换的人为因素风险得到进一步控制,业务办理准确率进一步提高。

4.促进成员企业资金集中及现金管理

内外通用账户A与A’的交换数据只需要符合对方系统标准即可实现联通,这就使企业集团更易与多家银行合作,为异地成员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能有效减少资金归集对银行网点的依赖;对涉及现金或工资代发的业务,单位可在所在地开立基本账户办理,同时,在结算中心开立一般账户办理其他业务,这样的分户使用能有效强化现金管理,使现金收支一目了然。

(三)内部账户网上银行实现方案

内外通用账户A与A’之间通过内部系统与银行系统完成数据交换,其银行收支数据互为映射,为内部账户实现网上银行功能提供了两条解决路径:一是通过内部账户A实现。这需要企业集团开发程序进一步拓展内部账户支付能力,支付流程如下:①单位通过企业集团内部网上银行系统提交支付指令;②结算中心审核;③银行支付指令通过从内部系统交换到银行系统,内部系统内部支付指令直接受理完成;④账户A’完成支付;⑤内部系统根据银行系统交换数据完成记账;二是通过银行账户A’实现。这需要将内外通用账户A’设置为结算中心网上银行监控账户的受控账户,流程如下:①单位操作内外通用账户A’的网上银行发起支付指令;②结算中心通过银行网上银行审核;③账户A’实现支付;④内部系统根据银行系统交换数据记账到内部账户A。

(四)实现内外账户互通的要点

结算中心内部账户A除通过银行对外结算外,还有内部账户之间的转账、内部定期存款、资金冻结等业务,这会造成内外通用账户A与A’之间可用余额不符,可通过内部系统向银行系统发送A’账户可用余额调整命令,在收到银行系统处理完成的反馈指令后再记入内部系统,确保A与A’账户可用余额实时一致。

三、关于内部系统功能的增强

企业集团可自行开发与内部系统实现数据交换的其他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进一步增强内部系统的资金支付与监管能力,如加入大额资金支付联签、预算与支付相关联等功能,以更好将监管与服务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篇3:关于离岸结算中心的考察汇报

【关键词】集团企业;资金结算中心;管理

集团企业本身具有着整体规模大、内部关系复杂、资金流动性强等特点,对于资金结算、调拨的管理也就显现出了重要的意义,资金结算中心正是保证集团企业资金结算、调拨、运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的重要机构,加强集团企业资金结算中管理的质量,保证企业资本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推动现代集团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集团企业资金结算中心管理的作用

1.推动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资金结算中心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按规定需要企业子公司及内部各个部门定期上报相关资金收支计划,结算中根据相应的收支计划对企业资金预算进行集中审核与统筹管理,这样更容易发现资金收支计划中的不合理内容,通过审批环节的严格把关,从而最大限度的控制企业不合理的资金支出,并能够有效保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对于超出计划的资金支出,还要求按照规定及时补办相应审批手续,这对于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的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帮助企业准确把握未来相应阶段内的资金流量,并提前根据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与投、融资策略的调整,提高事前管控的有效性。

2.防范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风险

资金结算中心所实行的是账户集中管理的措施,集团企业对于子公司的资金运作具有着较强的监控力度,这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子公司资金运作的盲目性,并能够降低子公司资金管理违规操作行为的隐蔽性与发生几率,避免对集团企业整体的资金安全造成威胁,能够有效的增强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力度,更容易实现对子公司资金流向与运作情况的集中检查与监管,有利于帮助集团企业防范资金风险。

3.提高集团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资金结算中心的功能发挥,能够将原本分散、凌乱的企业賬户进行统一集中化的管理,将账户数量减少到最合理的程度,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利用资金账户进行非法操作窃取集团企业利益的难度,利用企业内部结算账户代替原有子公司单独开设的银行账户,使集团企业内部资金流动更加清晰和规范,减少了资金多通道流动所带来的一系列隐患与问题,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企业内部资金结算的流程,对于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金价值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4.促进集团企业信息渠道的完善

结算中心对于资金计划上报有着严格的要求,企业子公司需要按照规定定期上报相关的资金信息,加强结算中心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集团企业对资金信息掌控的力度,并通过资金信息的分析,及时准确的了解企业各子公司的资金运行情况,这些都能够为集团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指导依据,并帮助子公司及时发现和纠正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企业资金信息的价值与作用,也能够促进企业信息渠道的进一步完善。

二、做好集团企业资金结算中心管理工作的策略

1.加强对贷款规模的把控

集团企业资金风险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贷款规模不合理,因此,结算中心管理工作中要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防范,应加强对贷款规模的把控,将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与利益作为贷款规模管理控制的出发点与服务对象,通过内部资金分配的合理调整,促进企业内部各子公司及各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其自觉参与和强化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对各项内部贷款项目,应根据其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与方向的契合度,以及项目效益的科学分析,兼顾短期回报与长期效益,适当调整相应的贷款策略,将贷款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资金风险发生的几率。

2.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工作

各单位于每月编制上报次月货币资金支出预算,由集团公司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合理确定各单位资金使用计划。资金使用计划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所有资金支付均应按计划执行。对集团公司下拨的各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对计划外资金未经批准一律不得支付。

3.完善结算中心管理监督制度体系

结算中心作为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的关键性机构,加强对结算中心各项工作的日常监督也是保障结算中心功能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措施。集团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结算中心的具体工作内容,制定完善的管理监督制度体系,针对结算中心日常工作的各项内容,展开全面的监督管理,为保证监督制度及条例的有效落实,集团企业还应专门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并要加强内部审计,重点监督结算中心资金结算的过程与结果,并要拓宽全员监督与举报的渠道,除定期对资金结算的信息进行内部公开外,还要调动企业全员参与到资金结算的监督管理中来,及时发现企业资金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违规行为,保证资金管理的质量。

4.加快构建信息化的管理体系

集团企业应积极采用先进的办公设备和资金管理软件系统,实现资金管理自动化、信息化,建立强大、安全、完善的结算中心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取企业资金信息,快速了解企业各项计划的执行效果,合理预测各种意外事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并预先作出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发展的稳定性,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为集团企业整体发展创造有利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晓蓉.对完善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结算中心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9).

篇4:关于离岸结算中心的考察汇报

一、当前铁道结算中心风险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现行的监督体制有效性有待提高

由于监督体制缺乏统一管理, 监督主体职责和工作要求各不相同, 监督技术手段单一重合, 监督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共享, 监督合力尚未形成,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监督作用的发挥。

1.监督质量不理想。铁道结算中心与银行金融会计制度及运作不完全相同, 又有别于铁路内部企业会计制度的操作, 且各资金结算所在受铁道结算中心业务指导的同时, 也接受各主办铁路局业务处室的管理, 规章制度较分散, 且随着银行金融业的不断创新以及铁路改革的深入, 业务更新较快, 但监督部门受条件制约, 对更新业务不能及时跟进, 有时是在监督过程中, 边做边学、边学边做, 这势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使得监督质量大打折扣。

2.监督手段、技术方法落后, 监督评价仍停留在定性阶段, 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及一套科学统一的、可量化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目前监督部门在实施监督时, 基本上还是传统方法、手工操作。面对日益发展的金融新业务和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 原始的检查方法和工具已显现出滞后的状态。

3.监管信息难以共享。各监督部门在履行监督职责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监督信息, 但在信息收集、处理、传递方面较滞后, 信息在各部门之间交流不够畅通, 有些部门对监督信息采取保密式管理, 只在领导、监督部门和被监督部门之间进行传递, 即使是其他监督部门, 也很难全面、真实地了解相关信息。

4.内部稽核监督有效性不足, 同级监督有局限性。采取同级监督方式, 监督人员会心存顾虑, 担心引起被监督部门的抵触, 影响部门之间关系, 处理问题担心会引起被监督人员的怨恨。由此, 监督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就会打折扣。另外由于内部稽核覆盖面窄, 稽核的广度、深度不够, 并且时间上有滞后, 导致稽核盲区和弱化区的存在。此外, 由于稽核部门只是对已经发生的结算行为进行事后监督, 没有深入到业务管理的全过程, 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

(二) 现行的内控建设不健全、不全面, 相对滞后。

1.对内部控制环境重视不够, 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清晰、不能整体认知, 内控文化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在实际工作中, 不少员工, 甚至管理层对内控的认识仅停留于规章制度, 或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管理手段上, 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手册、文件和制度, 未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本质内涵, 从而造成对内控理解不深入, 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2.内控制度的设计不能完全结合实情, 部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对内控建设重制度而相对轻落实, 重形式而轻实质, 内控制度没有全面覆盖资金管理风险点。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中, 没有形成一套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并且制度的制定部门和人员不统一固定, 使得有些制度前后缺乏相互衔接性, 而且部分规定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别和冲突, 从而削弱了内控的有效性。此外随着银行金融业和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 业务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内控制度没能及时针对新业务提高前瞻性的保障, 出现风险控制的真空。

3.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 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 系统全面的培训制度。风险控制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普遍存在重短期绩效轻长期利益、重惩罚轻激励等, 对风险和责任的承担未提供强大支持, 难以促使员工把内部控制活动当做日常工作和一种自觉的行为。培训制度的不完善, 使员工不能及时更新个人的知识结构, 掌握新的业务知识, 带来潜在的业务操作风险。

4.信息沟通不畅。信息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现代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大量真实、合理而完整的信息, 并将其用于引导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评价过程。由于信息技术、信息人员素质与资金风险管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直接影响了信息获取的数量、质量和传递速度, 导致管理层决策和控制效率低下。

二、对结算中心目前的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 统一内部控制标准,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

1.内部控制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每项业务的办理都要处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之下, 防止出现控制真空, 产生风险。并且要由事后补救转向事前、事中防范转变。同时, 要坚持及时性原则, 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 根据新业务、新制度及风险点的变化, 及时确定风险点和控制措施, 防止出现空档。任何新业务的推出要体现“内控优先”原则。坚持实行制度在先、学习紧随其后、业务最后开办的模式。

2.按照统一性原则, 除影响内部控制的客观因素变化外, 对结算中心内部控制评价采用同一评价标准。要针对基层结算实际, 明确内控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防止制度建设的重复性, 建立起标准统一、要求明确、涵盖所有业务流程和重要控制环节的规章制度。

3.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监控手段。通过对重要岗位实施电视监控和录像, 有效提高员工自觉遵守内控意识。通过软件开发, 开发相关的监督操作程序, 设置各类业务风险点检测模块, 让系统通过分析各项业务的基础数据, 自动对每项业务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价、早期识别、预警, 防止风险的积累、扩大和突然爆发。还可加强对重点、大额交易、账户、资金流向的异常情况联动监测。为此我局开发了“大额资金拨付审批系统”, 利用该系统, 各开户单位大额资金支付的联签、审批、受理全部实现网上流转, 并都有完整的流程跟踪, 可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真正达到了联签互控, 有力地加强了大项资金监管力度。

4.要加强内控执行力建设。一方面信息传导要畅通, 上级部门、主管单位下发的一些制度、办法, 要第一时间传达到员工, 而且要及时组织培训;另一方面规章制度要贯彻落实要到位, 不能出现执行层层递减的现象。

(二) 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整合并优化监督资源, 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 提高监督的威慑力和影响力, 有效控制内部风险

1.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要强化过程监控, 突出内控重点。监督人员应由业务水平高、有责任心、作风正派的人员担任。在形式和实质上必须保持独立性。监督机构应对每个岗位、每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 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 检查覆盖率和频率, 要涵盖主要业务和重要风险点。在持续抓好常规检查的同时, 积极开展各项专项检查、突击检查, 特别要加大对重点环节、重要事项的监督检查, 如账户开销户管理、人员授权管理、错账管理、对账管理等主要风险环节。

2.建立交流沟通机制, 强化各监督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增进信息共享与交流, 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和监督成果的利用率, 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利用, 共同促进工作开展。

3.加强合作银行的监管力度, 细化结算中心与银行的合作协议。铁道结算中心的对外收付款业务均需通过合作银行才能办理, 合作银行是把控风险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也是外部监管最有效、最及时、最专业的一个环节。所以加强与银行的监管合作, 把每一个业务流程精细化, 明确银行的职责并要求银行严格按照合作协议经办每一项具体业务, 可以很好地控制支付风险和银行票据风险。

4.加强对结算中心内部开户单位的检查与沟通。结算中心内部稽核部门可通过查账、走访、洽谈、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 往往可掌握不少内部稽核部门对内稽核中所不能发现的情况, 可以从第三方进一步全面细致深入的了解结算业务的真实情况, 发现新的风险点, 并视情况可以专项检查。这种优势是内部结算中心得天独厚的, 是外部银行不能具备的。

(三) 建立以人为本的内控文化

1.要加强员工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把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内控监督各项工作当中, 促使员工树立合法合规意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员工廉洁自律, 遵纪守法, 强化责任意识, 提高执行力, 在内控执行中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执行, 真正达到强根固本的目的。

2.完善学习激励机制, 提高员工素质。要经常举办内控理论讲座和研讨会, 结合各项工作尤其是新的实际业务工作, 通过开展业务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等方式, 加强员工的理论知识学习培训, 提高工员分析、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化。

(四) 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要建立违规必纠的处罚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激励机制, 根据内控评价标准等内控管理规定, 结合主要业务风险点, 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管理考核指标体系, 保证量化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各结算室工作状况进行量化考核, 使员工收入和考核结果挂钩。建立对事不对人的处罚标准, 在同一结算部门内实行统一标准。防止重检查轻整改, 必须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对于违反规定的要坚决按标准处罚, 对屡查屡犯的应从重处罚, 同时给予通报批评。

风险管理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动态管理, 是需要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我们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 借鉴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 积极探索风险管理新思路,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风险监管制度, 为铁道资金结算中心各项业务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为铁路资金的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夏菁.浅议结算中心的风险控制[J].广东建材, 2008 (7)

篇5:“离岸中心”情节

香港有心经营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情愫早已不是一天两天。随着香港人民币流量的增多,香港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呼声也越来越强。可是,香港如果一旦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这无异于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雏形在香港形成。对于离岸市场风险的防范,我们准备好了吗?—————主持人手记

为人民币在香港流通提供阳光

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有多少?

钟伟:香港银行业之所以关注人民币离岸业务,就在于目前人民币在香港已经成为仅次于港币的第二大交易货币,这得益于央行曾经颁布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允许内地居民在出入境时,最多可携带不超过6000元的人民币现钞。据统计,1996年~2001年之间,香港共接待了内地游客1890万,如果这些游客仅仅将6000元中的一半花在香港,则目前香港市场上就应当至少有570亿元人民币。据2002年5月14日日本《朝日新闻》披露,在2001年,海外来港的1373万人中,内地人占445万人。平均每个内地人每次在香港消费5169元港币。如此,一年就有高达220多亿人民币流入香港。港人到内地旅游、探亲访友乃至工作的“北漂”现象也引人瞩目。据香港报刊估计,香港居民每年仅在深圳一地的消费便已高达180亿港币,而广东省居民港币储蓄约有1000亿,占全部港币储蓄的50%。另据瑞银华宝公司的测算,假定2002年内地来港游客增长50%,随后假定每年增长15%,如果内地游客将6000元中的3000元花在香港,那么,2005年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规模会达到1570亿元。

尽管到底有多少人民币在香港流通,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只要内地和香港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么多人民币何去何从就不能不是个敏感而重要的话题,否则这些人民币的流动就总是有些神秘和不透明。如果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那么不仅可以给境外人民币的流动提供阳光,也将给香港银行业注入蓬勃的新活力。

将人民币资金纳入银行体系

巴曙松:由于缺乏固定渠道,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难以循正规途径回流内地金融体系。然而,正是因为滞留在香港的这笔庞大的人民币存量,也为其自身创造了各种人民币需求业务,如兑换、汇款等。在滞留人民币存量基础上衍生的各种需求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是港人到内地旅游、消费、探亲、公干等小额资金需求。出于安全和方便考虑,港人一般都在离港前兑换所需人民币。第二类是金融资产及实业投资的大额资金需求。部分港人在内地买楼、投资A股以及进行实业投资皆需要部分人民币资金。

对于香港沉淀的庞大的人民币存量以及客观产生的对人民币的各种需求,在制度限制及缺乏利诱下,香港银行未能主导各项人民币业务,却由找换店、钱庄及其他非主流渠道扮演主角。这不仅不利于央行掌握人民币的流向,而且为地下渠道利用监管漏洞图利提供了条件。如果允许香港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则人民币资金活动就有可能由地下转入银行体系。这样,一方面银行可满足港人旅游、探亲、公干、消费等小额人民币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可通过兑换、汇款和信用卡业务满足港人到内地进行贸易和投资等大额人民币需求。这不仅把香港客观存在的人民币业务纳入经济体系,而且推动了香港银行业的发展。

人民币离岸业务对于香港是一个历史契机

香港金融中心的华彩在褪色

钟伟:实际上,允许人民币在香港的流通,允许香港的金融机构吸收人民币存款,是人民币离岸市场开始迅速发展的标志性步骤。

香港是远东重要的离岸金融中心,曾有“银行多过米铺”的说法,可见香江之鼎盛繁华,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有许多优势:其一是传统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这在全球都有盛名;其二是香港有完善的行政和司法体系,政府廉洁,法治传统仍然深厚;其三是香港银行业受到了西方的长期浸透,使得香港在金融业务方面的硬件条件相当出色,银行家在香港的生活工作十分便利,金融人才的积累十分雄厚,这是一种靠积淀而成的氛围;其四是香港和内地之间既紧密联系,又保持一臂之遥的地位,是使得其成为离岸形态的金融中心得天独厚的条件。

令人惋惜的是,目前香港金融中心的华彩在渐渐褪色。香港的跨境借贷规模一度超过美国,但目前仅仅与新加坡持平;香港的跨境负债业务也从1995年占全球市场的8.5%下降到2001年底的2.4%。香港作为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也在下滑。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刚刚发布的调查,香港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球第五名下滑为2001年的第七名。内有香港经济急切需要重振的动力,外有新加坡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香港的确需要一个历史契机。

香港之于人民币,能否像伦敦之于美元?

巴曙松:为了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有必要开辟新的金融产品市场,人民币的离岸市场则是其中最富有吸引力的设想。香港如果能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将是相当长时期国际上惟一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这将为香港增添独特优势,不仅巩固香港现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使其同时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如同伦敦一样,香港极有机会借助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迎来金融业发展的新高潮。

伦敦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并不是因为英镑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储备货币,而是因为伦敦拥有全球最为活跃的美元交易市场(每天交易量约4620亿美元),伦敦的美元交易量较之美国本土(日均2360亿美元左右)还要高。即使到今天,全球金融市场上使用的美元利率的指导性市场指标还是伦敦的离岸市场美元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利率。当前,香港之于人民币,能否像伦敦之于美元,从人民币的离岸业务中获得发展的新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当伦敦美元离岸市场(即欧洲美元)初成时,无人预料它会促成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正是规模约10万亿的欧洲美元市场将伦敦推上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地位。

对于中国内地的金融改革来说,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香港形成也有其积极意义:首先,它对于中国的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伦敦离岸市场(即欧洲美元市场)所形成的伦敦银行同业拆息(LIBOR)利率,至今仍然是美元利率形成的重要指针这一事实,正说明离岸中心在本币利率形成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也可以为将来中国内地逐渐放松资本管制后进行的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照。再有,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香港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与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深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未雨绸缪防范离岸风险

香港如何从此岸走向彼岸?

钟伟:香港有情,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彼岸呢?今年年初,中银香港给出了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三种方案:一,允许香港的银行接收人民币存款,但不允许发放人民币贷款,应将存款回流到中国人民银行,并按储备利率支付利息;二,允许指定的香港银行开展人民币存款业务,贷款只发放给香港经指定的企业;三,允许所有香港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在人民币贷款业务上也不受限制。三种方案依次排列,逐渐大胆和进取。

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此十分担心,毕竟在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仍有许多令人担忧的方面:一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很有可能利用香港来对人民币的汇率制度进行冲击,金融市场上索罗斯式的“金融大鳄”永远存在着并随时可能会发起攻击。二是目前诸多离岸中心总和洗钱脱不开干系,香港也有可能成为对人民币进行洗钱、逃税的基地,繁杂的账目监管将对内地和香港的金融监管等部门提出太大挑战。不过,要说香港对上海等在离岸业务上构成什么冲击几乎是天方夜谭,因为内地城市做人民币离岸中心,就意味着这些内地城市花大力气来吸收在华外国居民和企业的人民币资金,并且不得放贷给内地居民和企业,在内地“离岸”颇有缘木求鱼的味道。

强调风险控制,持积极态度

巴曙松:历史地看,因为离岸市场往往是对于货币发行国的利率管制、资本项目管制的逃避,因此,其兴起自然会对利率管制和资本项目管制形成冲击,往往其发展不受货币发行国的支持和欢迎。不过,在香港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基于香港在中国整个改革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民币离岸业务可能对香港和内地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应当在强调风险控制的前提下,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人们最担心的就是货币投机者可能会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上积累人民币头寸,进而在相关市场冲击人民币汇率。不过,这一担心是可以控制的。

在允许香港试办人民币业务的初期阶段,应以建立安全及有效的渠道,让各种形式的人民币资金在内地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在香港和内地流通为目标,而不急功近利,希望在短期内获利。为此,现阶段只能试办人民币个人业务,而不能涉及企业或批发业务;只允许从事存款业务,而不宜经营贷款业务,这是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短期而言,允许香港试办人民币个人业务的范围只涉及存款、汇款、兑换以及信用卡等四个领域,而且业务的基础和区域局限在现有人民币存量和香港区划范围内。其目的就是通过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将现在由找换店和地下渠道主导的香港的人民币资金流量,纳入受监管和有一定透明度的银行体系,以利于央行掌握其流量及流向。

由于香港银行在这个阶段还不能承做人民币的放款业务,银行吸取的人民币存款只能回流内地银行体系,这也就是香港试办人民币业务初期以建立安全有效的渠道为目标的意义。而人民币回流内地有不同的形式,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需要先作好人民币结算安排。

对人民币资金的合理回流予以高度关注

钟伟:当然,在将香港塑造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时,应对形成人民币资金的合理回流渠道予以高度关注。目前看来可能的渠道有以下两种:第一种做法是指定一家在香港的中资银行为结算银行。这样由香港本地银行直接吸收人民币存款,而结算银行则给出一个购入香港银行业的人民币存款利率结构,此利率水平大体等于内地人民币存款利率加上香港银行业运作人民币业务的成本。这样香港银行业所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就可以通过这家中资银行规范地、有序地向内地回流。从而既解决了香港银行业吸收人民币存款后最为棘手的资金运用问题,同时也避免了香港人民币存款和内地人民币存款利率之间的偏离。

第二种做法是针对有合理的人民币来源渠道的香港企业,可将其对内地的人民币投资视同外资对待。如此一来,顺畅的人民币回流渠道可从根本上消除境外人民币投机性囤积的可能,从而减轻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威胁,有利于推动内地人民币资本项目渐进式开放的步伐。

当然,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必须得到内地和香港的金融监管部门的配合。比如说,要允许人民币在香港的自由流通,这其实是对既成事实合法性的追认。但港币和人民币两种货币在香港的合法流通并不意味着港币退出流通体系,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回归后,港币作为香港特区法定货币继续流通,港币的发行权属于香港特区政府,港币采取的是以美元为储备的货币局制度,港币几乎可以视作美元的精确替代品。而人民币要走向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国际化,并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硬通货”还有漫长的道路,在此之前港币当然不会谢幕。

阅读背景

何谓离岸金融中心?

篇6:关于离岸结算中心的考察汇报

【关键词】离岸金融 离岸金融中心 国际旅游岛 分离型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公司的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经营国际化以及政府间对外经济的相对开放使得离岸金融业迅速发展,资产规模继续扩大,金融结构不断优化。离岸金融中心服务对象的非居民性既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要求,又可以避免对现行政策体系形成不必要的冲击,从而达到既积极合理引进外资,有防止外资流入干扰宏观调控的目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顺应国际发展潮流,中国在国内选取了海南、深圳、上海、天津作为离岸金融的试点地区,其中,海南省作为最年轻的省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相应的发展配套措施也不够完善,因此使得部分外国投资者踌躇不前。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离岸金融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均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离岸金融的研究。关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地点选择,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如杨咸月(2002)认为上海可从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着手建成国际性金融中心;钟晶(2011)通过在香港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优势分析,提出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的结论。

2008年海南省启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以来,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成为推动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了海南省的实际发展情况,指出离岸金融对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离岸金融中心,最后,借鉴上海、深圳、天津发展离岸金融的经验,结合海南省经济状况得出海南省离岸金融的发展路径。并对此提出几点意见与建议。

二、国际上离岸金融中心的分类及功能中心的具体形式

(一)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分类

1.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中心(伦敦型)。这类离岸金融中心的特点是资金的出入境不受限制,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是一个整体,这就意味着经由离岸中心的国际资本与本国国内资本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该中心高度的对外开放性要求发展地区具备健全的保障体系,金融机构能承受较大的压力,此中心适用于金融和监管发达的地区。具有以下特点:

(1)离岸业务不单设账户;

(2)与在岸账户并账操作;

(3)非居民与居民存贷款业务同一账户操作;

(4)资金自由出入境;

(5)离岸在岸金融市场一体;

(6)监管难度较大。

2.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纽约型)。分离型中心把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隔离开来,有效防止了资本频繁出入本国金融市场以及离岸金融交易活动影响或冲击到本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充分保证了本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政策的正常发挥。该中心的对外开放程度比混合型的弱,对本国金融体系的保护性较强。因此这种离岸金融在运行基础上要求有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成熟的调控和对抗外来冲击的干预能力及自由的市场环境相配套,从而对开办国的经济环境及硬件设施提出较高要求。具有以下特点:

(1)离岸和在岸账户隔离;

(2)居民与非居民存贷款业务分开;

(3)在岸与离岸交易分开;

(4)禁止资金在境内外市场间及离岸与在岸账户间流动;

(5)不限制非外国金融机构经营次业务;

(6)美元为交易货币。

3.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簿记型)。它只是进行记账,并不实际交易,从而成为一种账面上的离岸中心。该中心所处地区的经济不是特别发达,但政局稳定,环境良好。具有以下特点:

(1)以账户处理境外交易;

(2)无直接税及其他税收优惠;

(3)资金自由出入;

(4)业务以记账为主;

(5)严格的银行储户保密制度;

(6)便利的公司注册和管理制度。

(二)功能中心的具体形式

离岸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就是充当国际资金“流转站”,因此,从资金的来源及用途的角度对各大离岸金融中心进行功能划分,主要分为全能中心、融资中心、筹资中心。

全能中心:其资金的来源及用途都是全球性的,其所从事的金融服务涵盖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离岸金融与在岸金融的各种服务。对于全能中心来说,其所提供的完全是一种金融服务,通过最大限度的扩展业务范围来赚取利润,而自身对资金的流入与流出并不在意。因此成为全能金融中心的离岸金融市场多数是自身金融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融资中心:把离岸金融中心以外的离岸资金引入开办国货附近地区,争取实现的是资本的净流入而不是净流出,从而利用这些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建设。

筹资中心:把中心开办国所在区域内的盈余资金输送到区域之外,一般发生在资金存量富足但吸收能力不强的地区。

三、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的背景及条件分析

(一)海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1988年,海南省成为中国第五个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的发展一直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早在2001年12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就提出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框架建议,一直到2008年省政府正式启动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才终于尘埃落定。此后,海南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据统计数字:海南省2008年到2011年人均GDP从17691元上升到28898元。2008年开始发展至今,第三产业由2008年的643.47亿上升为2011年的1148.93亿。其中,金融保险业占比由2008年的7.4%上升为2011年的9.2%。(详见下表1、2.)

表1 海南省三大产业占比 (100miollion)

表2 海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

数据来源:中国2012年统计年鉴。

(二)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由表1、2看出,海南省的金融业发展程度不够高,金融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依旧过小,金融发展潜力大。据数据统计,海南省2008年对外贸易净出口达到了-679760万美元,2011年达到了-767280万美元。由此看出,海南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贸易逆差,而发展离岸金融可以通过所得税、利润税和其他服务收入,每年获得大量的外汇收入,增加资本项目的盈余,从而对贸易收支起到平衡作用。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屿,独特的岛屿经济特征使得经济发展对岛外依存度高,而海南利用外资工作起步比较晚。1980年创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1983年开始利用第一批国外贷款,到1990年底,共签订各类利用外资合同(协议)1516宗,境外协议投资1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71亿美元。近年来,海南省利用外资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01年至2008年保持持续增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前11个月利用外资8.13亿美元,同比下降27%。但是由于国际旅游岛战略即将发布的推动,2009年12月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相当于前11个月的单月平均投资额的1.6倍。到2011年海南省签订合同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6380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则达到了152299万美元。由此看出,海南省对外资需求大,但外资的引入力度不够,外资投入规模过小。

2012年12月4日,第27届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工作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海南工商局局长黄成模在会上表示,近年来,海南吸引外资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吸引了大批外国投资者前来投资创业,外资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投资热潮。截至目前,全省存续外商投资企业3088户,注册资本总额为140.26亿美元。

这从侧面反应了海南省对外资的需求巨大,外资投入的潜力巨大,而离岸金融业务经营主体的“非居民”特征无疑提高了海南省对外资流入的吸引力。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离岸金融的发展。经验研究证实,运转良好的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今金融格局中,海南如何选择合适的离岸金融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全球绝大部分离岸金融中心,既是全球重要旅游胜地,又是全球重要的高端房地产投资与消费市场。因此,海南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带来相关人员往来,促进旅游、航空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部分客户还在注册地租房购买房地产,以此带动旅游房地产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海南经济多元化。

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是中央政府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项特殊政策,早在2010年初,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金融业发展,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在海南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是继深圳、上海、天津试点离岸金融业务后的中央批准的第四个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海南省快速发展的旅游业,金融业发展较慢。这次国务院提出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采取了免关税、落地签证、开放航权等积极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外游客。在海南已有21国免签证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同时,大力发展观光、比赛、博彩和会展等。这些措施将为海南带来大量的境外游客以及外汇,由此,涉外金融服务需求将陆续涌现,国际旅游岛未来国际化、自由化的发展方向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创造了条件。

(三)海南与深圳、上海、天津发展离岸金融条件分析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快四十年的时间里,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开办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金融货币的虚拟经济特性,离岸金融业务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海南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就必须注意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避免危机发生。此外,中国国内除海南外,深圳、上海、天津已是我国已经试点离岸金融业务的城市,在离岸金融的建设上比海南省早也比海南省发展的完善,因此,海南省离岸金融的发展可以借鉴以上三个城市的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走一条有海南特色的离岸金融道路。

深圳、上海、天津以及海南是我国已经试点离岸金融业务的城市,但是海南与深圳、上海、天津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不同,发展离岸金融的模式也应该不同。

一是深圳、上海、天津是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深圳、上海经济高速发展,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接近泰国的曼谷,属于经济发达城市,天津尽管人均GDP只有6065美元,但是滨海新区的建设必然会出现“赶超效应”,加速发展。而海南人均GDP只有2472美元,与萨摩亚群岛接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是深圳、上海、天津等地的离岸金融业务是建立在保税区的基础之上,是基于保税区非居民的金融需求,服务对象以保税区的非居民为主,在上述三个城市中,上海的定位很明确,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南是一个岛屿城市,自然环境幽雅,是国际旅游胜地,未来的定位是国际旅游岛、自由岛,离岸金融的试点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的现实。见表3。

表3 海南与深圳、上海、天津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比较

注:海南省海口市2008年人均GDP为3573美元。

资料来源:《国民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四、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的策略选择

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如何定位?采取哪种模式建设?这是探索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首要问题。

表4 各类离岸金融中心区位要求

资料来源:原毅军,卢林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根据上表分析可知,虽然记账中心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最低,但是该中心为洗钱犯罪提供了条件,因此,该类中心的建设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发展。混合型中心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极高,适应于发达国家,海南省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所以难以抵御混合型中心带来的高度风险。二分离型中心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相对比而言,在三种模式中,分离型中心最适应与海南省的发展。

再从功能中心的具体形式来分析,对于全能中心来说,其所提供的完全是一种金融服务,而自身对资金的流入与流出并不在意。因此成为全能金融中心的离岸金融市场多数是自身金融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而筹资中心则是把中心开办国所在区域内的盈余资金输送到区域之外,一般发生在资金存量富足但吸收能力不强的地区。融资中心把离岸金融中心以外的离岸资金引入开办国货附近地区,争取实现资本的净流入,从而利用这些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建设。

很明显,从海南省经济发展数据和人均GDP分析可知,海南省金融发展缓慢。相应的各种配套措施和监管实施还不到位。自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提出以后,海南省急需大量的外来资金促进本省的发展以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水平,从而实现国际化进程。因此,全能中心和筹资中心模式并不适合海南的实际发展情况。

从目前的监管水平看,海南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采取内外分离型模式,把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隔离开来,有效防止资本频繁出入我国金融市场。在中心功能的选择上,采取融资中心模式,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争取吸引外资流入海南以达到促进海南经济发展的效果。

五、构建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的路径

(一)引进或组建专业的离岸中介咨询服务机构

海南可以通过单独引进离岸中介咨询服务机构,设立办事处。借助国内外专业的离岸中介咨询服务公司的信息优势,一方面可推荐国外非居民企业和个

人来海南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增加银行的离岸服务对象;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中介咨询服务公司提供一系列相关的法律税务等咨询服务及企业注册服务,帮助境内外企业在境外或在海南离岸金融管辖区注册离岸公司,吸引这些离岸公司来琼开立离岸账户,以此带动海南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二)制定并出台离岸金融业务相关的优惠税收政策

低税赋水平是全球各地吸引和发展离岸业务的最大特点。海南省可以借鉴国内外离岸金融市场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海南实际,对在离岸区内开展离岸服务的外资金融机构,考虑减征所得税等优惠措施吸引外资企业进入。

(三)加强离岸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离岸金融作为一种国际化发展业务,需要大量熟练掌握国际金融业务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海南省应该大力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和高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特别是要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培养交易、风险管理和清算人才。

参考文献

[1]海南省统计年鉴.

[2]《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

[3]原毅军,卢林著.《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

[4]《海口市十二五规划重大前期研究课题汇总》.海南出版社.2009年.

[5]董玉华,雷立钧.《发展海南岛离岸金融需找准定位》.http:// www.sina.com.cn.2010年03月05日.

[6]《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大事记》.2010年01月05日.南海网.

[7]《海南省离岸金融的建设》.董玉华经济金融博客.http://blog.sina.com.cn/dyhabcho2008.

[8]贾蓉娜,王晓宇.《关于构建滨海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1-5:51-52.

[9]颜蕾,符瑞武. 《海南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及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下):40.

[10]颜蕾,符瑞武.《构建海南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及路径》[J].青海金融.2011-2:47.

篇7:香港应担当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角色

事实上,亚洲经济飙升,主要依靠各个发展中经济体的带动,而那些发达经济体系(如日本等),则有疲不能兴之感。香港现今正面临这种窘局,故而政府、学界、市民皆努力寻找新发展方向。六优产业尚属起步阶段,到收成正果还有漫漫长路要走。但六优救不了香港,而金融业却可以担此重任。香港金融业正走在十字街头,是继续发光发亮,还是回归平凡,端赖现在的关键五年。笔者认为,香港金融业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是扮演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角色。

随着中国内地对外交易频繁,人民币步向国际化势在必行,问题只是时间迟早和步伐快慢。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内地面对多重挑战,也有多重顾虑,故而国际化步履缓慢。值此之际,香港如能利用现有优势,既有助奠定自身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亦有利国家持续发展。

人民币汇率的争议

近两年中国内地经济腾飞,录得贸易顺差已成常态,与此同时,人民币币值过低的声音此起彼落,诸国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更有美国参议员要求财政部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最终虽不了了之,但事件已引起广泛关注,反映人民币币值已成全球经济的一大争议课题。毋庸置疑,现时人民币的浮动机制并非完全透明,以致引来欧美国家的抗议,认为中国藉压低汇价,增强出口竞争力,带动经济发展,其做法对经济疲软的欧美国家不公。欧美诸国的抗议不无道理,只是汇率向来并非完全自由运作,而且中国有多重顾虑,唯恐人民币升值造成冲击过大,损及自身经济。

人民币如果大幅升值,首当其冲的必是沿海地区的出口工业。过往中国出口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但随着国内对工人保障愈趋完善及物价上涨等因素,商人成本已然大增,毛利率大降,大多只有数个百分点。中国沿海出口工业的优势已愈来愈少。人民币升值,短期内虽未必会引起大规模失业,可长远来说不容乐观。而且人民币汇价不自由浮动,亦因于金融安全考虑,既防国际炒家肆意狙击人民币,又免大幅度开放带来无可估量的后果。故而,即使人民币汇率改革避无可避,也要采取负面影响最少的方法,或与一篮子货币挂勾,或拓息差走廊。审慎为上,小心翼翼,宁慢勿错。

香港扮演的角色

人民币国际化面对挑战不小,正是香港发挥作用之时。多年来,香港是亚洲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法规完善,经济制度自由开放,风险管理优良,正堪担任试验场角色。而且香港各式金融基建成熟,对外接轨多年,国际清算、兑换事务富有经验,因此,人民币离岸中心已成香港金融业矢志发展的方向。

除此之外,其他内地城市虽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业务庞大,但香港较诸其他内地城市(即使是高速发展的北京、上海)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一国两制。离岸中心之所以成为离岸中心,乃基于其经营管理不受在岸市场的法规约束,如新加坡、芝加哥。离岸中心只是货币管理的桥头堡。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既属于中国一部分,亦有相异的经营法规,适合担任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中介位置。虽然不排除中央愿予其他内地城市发展成离岸中心,但不容否定的是,香港现今条件已备,较其他城市早着先机,只要好自为之便不会落于人后。

只是,香港要担当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角色,仍须着意改善自身条件才能成功。虽然香港已成邻近地区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亦曾发行人民币债券,但当前香港人民币的储备规模有限,数量不足1000亿元,难以应付庞大的交易需求,须着意增加储存量及流通量。另一方面,除有关当局须着意规划外,现金相关的人民币计价产品稀缺,不利于持续发展,因此业界亦须致力于金融创新,制造更多人民币金融产品供市场投资。须知道,货币流通不能全赖政府推动,金融业界扮演的中介角色,对拓展人民币业务举足轻重,只要多元化的投资产品才能拓阔货币储备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关于离岸结算中心的考察汇报】相关文章: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可行性论文05-01

离岸金融04-08

离岸基金范文05-16

离岸金融业务05-01

离岸金融市场论文04-15

离岸服务外包论文04-16

怎样建立离岸基金07-29

离岸公司若干问题05-01

我国离岸金融监管论文04-20

离岸服务外包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解析新闻人物特写下一篇:服装生产管理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