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离岸化

2024-04-30

服务业离岸化(精选三篇)

服务业离岸化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发生了新变化。在制造业国际转移仍然占据产业布局调整重心的同时, 服务业国际转移明显加快, 尤其是其中的国际服务外包异军突起, 正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新兴领域[1]。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 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 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所谓外包, 就是指企业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把过去自我从事的投入性活动或工作通过契约方式转移给外部更擅长的厂商来完成。依照转移对象的不同, 外包可分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外包。制造业外包是指企业将部分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制造环节, 外包给其他公司, 企业自身仅保留附加值较高的研发或核心部件的生产等环节。服务外包是指近年来发达国家将高科技产业或服务业的部分业务, 外包到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的经营方式。按照外包性质划分, 可分为业务流程外包和离岸外包[2]。业务流程外包指, 企业将非核心的、辅助性工作外包。离岸外包即一国企业将业务外包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特别是外包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离岸外包的目的是通过将业务外包给某一领域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经营者, 或外包给能利用其他国家廉价劳动力的经营者显著降低成本。

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是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美国白宫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咨询委员会主席乔治·曼昆曾指出, 外包服务是一种国际贸易的新方法, 我国政府也把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看作今后发展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3]。我们知道, 发展国际贸易离不开国际贸易规则, 承接服务外包同样需要普遍接受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约束。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广、加入国家最多、也最受各国重视的国际服务贸易法律当属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站在国际法的角度来研究承接服务外包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分析《服务贸易总协定》给我们开展服务贸易带来的新的要求与机遇, 为我国发展服务产业提供更多的有效措施, 正是本文写作的主旨所在。

产业经济理论表明, 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时, 第三产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 而服务外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他国家和企业的资源, 创造出更大的竞争优势[4]。面对这样的一个大好机遇, 我国政府和民间都作出了积极的反映。政府启动了“千百十工程”, 并不断完善相关的鼓励政策, 吸引国外发包商选择中国的外包服务提供商, 或直接来华投资设立外包机构;相关企业也高度重视培养外包人才, 发展外包业务。但是, 我们的承接离岸服务外包起步很晚, 现状并不是很理想。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在《2004年全球主要离岸业务地点吸引力指数》[5]中从多个方面综合考查了各个国家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能力。报告指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努力, 中国吸引离岸外包业务的能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 同时报告反映我国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大。该报告主要考查的指标有:人才素质、基础商业环境和财务结构, 从图1中我们发现, 人才素质、基础商业环境和财务结构三个方面我国都明显落后于印度, 综合实力悬殊, 而我国与排名紧随其后的马来西亚、捷克、新加坡、菲律宾还有巴西之间的差距很小, 而且没有哪个方面我国具有绝对优势。这说明了我国在增强离岸吸引力方面还任重道远。

二、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与离岸服务外包

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 以下简称GATS或者总协定) 是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一项多边贸易协议, 是规制各国服务贸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国际条约。服务贸易总协定开头部分就指出了本协定的宗旨:“希望建立一个服务贸易原则和规则的多边框架, 在透明和逐步自由化的条件下扩大服务贸易, 以此作为促进所有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手段;渴望通过连续回合的多边谈判, 在对国家政策目标给予应有的尊重的同时, 在互利的基础上促进所有参与方的利益, 并保障权利和义务的全面平衡, 从而早日逐步达到更高水平的服务贸易的自由化。”[6] (P77) 在针对各国制定服务贸易的管制法规和政策方面, 总协定特别指出:“承认各成员有权对其境内的服务提供进行管理并对此制定新的法规以符合其国内政策目标, 以及在不同国家的服务法规发展程度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下, 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行使这一权利。”[6] (P112) , 这为我国利用我们的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和总协定给予的优惠政策, 制定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提供了充分的国际法依据。

从WTO的视角看离岸服务外包, 主要可以考查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离岸服务外包是否归属于总协定调整;二是提供离岸服务外包的模式问题;三是各国离岸服务外包限制自由化的措施。

(一) 适用问题

GATS有两种方式调整离岸服务外包:直接适用和间接适用。一些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可以直接归属为GATS分类表中所列的某些分类部门, 比如一些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可直接归属于列入W/120分类表的金融服务部门[5]。但是遵照我国现行宪法体制, 并没有直接赋予所有国际条约在国内直接适用的效力。所以在解决GATT和WTO的历次纠纷中, 各成员方历来强调法律方法和政治方法的结合, 强调经贸利益的协调而不是确定规则的僵死遵守。GATS的各个条款中, 大部分内容是可以间接适用于离岸服务外包的。比如附件中对于自然人流动、空运服务、金融服务、海运服务以及电信服务的几本规定。事实上, 在实践中, 我国的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在涉及WTO规则案件的处理和审理中, 不能直接适用WTO规则, 而只能是非直接适用。这样, 一旦我们的企业走上了国际法庭遇到服务贸易理事会或争端解决机构 (DSB) 的时候, 往往会因为国内、外法律的不统一而蒙受不白之冤。

(二) 服务模式

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定义, 国际服务贸易包括四个方面: (1) 过境交付 (Cross-border Supply) :从一成员的境内向另一成员的境内提供服务; (2) 境外消费 (Consumption Abroad) :从一成员的境内向另一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3) 商业性存在 (Commercial Presence) :通过一成员的法人在另一成员境内的商业性存在提供服务; (4) 自然人流动 (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 :由一成员国的自然人在另一成员境内提供服务。总协定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 具体分为160多个分部门。总协定还规定了各成员必须遵守的普遍义务与原则、磋商和争端解决的措施步骤。但是, 虽然GATS给出了四种服务模式的定义, 对于每种模式的界定, 各个国家却没有达成共识, 同时每个国家在每个模式下作出的承诺和让步又是各不相同, 这样就会造成同一个服务外包项目, 外包商和服务提供商对其权利和义务理解出现分歧, 不利于发展一国的离岸服务外包。例如, 就电子交付服务属于过境交付还是境外消费这个问题, 成员方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而恰好各国在过境交付和境外消费两种服务模式下作出的承诺存在较大差异, 这就大大地影响了服务承诺的透明度, 甚至为有关成员方逃避其本应承担的义务提供漏洞和便利。

(三) 限制自由化

GATS的宗旨是服务贸易自由化, 但是在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 每个国家都不免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 作出一些有利于本国的限制贸易自由化的规定。前面提到, 离岸服务外包多以过境交付和境外消费的方式提供服务, 在不同的服务提供模式有不同纪律标准的情况下, 极易受到歧视。因为服务的相同性需要在同一服务提供模式下作出判断, 当服务模式不能确定时, 国民待遇的原则便无从判断。另外, GATS第16条 (市场准入) 作如下规定:“ (1) 在承担市场准入承诺的部门中, 某一成员除非在其承诺表中明确规定, 既不得在某一区域内, 也不得在其全境内维持或采取以下措施; (2) 以配额或要求经济需求测试的方式, 限制服务业务的总量或以指定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服务产出总量 (此项不包括一成员为限制提供服务的投入而采取的措施) 。”这样, 在GATS市场准入的国内措施方面, 即使成员方对某一特定服务行为没有列明限制而做出了完全承诺, 其仍可自由地维持限制“提供服务的投入”的措施。

三、GATS框架下发展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举措

分析了WTO对于服务贸易的相关规定和我国离岸服务外包的现状之后, 可以发现为提高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能力, 从利用GATS的角度, 我们还是大有可为的。大而言之, 可以从完善有利于我国企业的服务外包贸易政策和提高本国离岸服务外包质量两个方面着手, 详述如下:

(一) 制定法律法规, 完善服务外包贸易政策

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加入WTO的契机, 履行我们入世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的同时, 争取到更多国家的更多的优惠条件, 制定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 为国内企业吸引离岸服务外包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在GATS允许的框架内, 完善服务经济各个行业的立法, 包括知识产权保护、金融监管、IT外包等涉及到第三产业的方方面面的法律法规。GATS“承认各成员有权对其境内的服务提供进行管理并对此制定新的法规以符合其国内政策目标, 以及在不同国家的服务法规发展程度存在不平衡的情况下, 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行使这一权利”, 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 尤其应该利用GATS给我们提供的优惠条件, 抓紧时间, 抓住契机, 制订出有利于我国企业防范国际服务风险的、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多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有利于同国际法和GATS接轨的法律法规。

当然, 服务性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 涉及的部门很广, 参与交易的方式多样化, 而且难以统计、规范, 所以要完善这样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即使是在服务经济已经非常发达的美国, 其关于服务行业以及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的法律也不是非常健全, 很多案件只能间接适用一些相关法律。所以我们建议:首先, 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的完善应该循序渐进, 从关系国计民生、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服务部门入手, 比如从金融行业入手, 一步一步把我们的立法工作展开;其次, 我们应大量借鉴国外法律相对完善的国家的相关规定, 可以参考的法律包括相关的国际法, 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内法, 也包括像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这样离岸服务外包做得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法。

2.研究制订政策和发展规划。针对我国基础商业环境相对较差的现状, 加强对离岸服务外包的研究, 学习借鉴印度、爱尔兰等国家承接外包的成功经验, 寻找符合我国实际的服务外包业务, 制订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扩大吸收外商投资的发展战略。认真研究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 结合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 研究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措施。政策的趋向应是鼓励和引导跨国公司投资于中国服务外包, 可采取税收激励、人才服务等优惠手段, 对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给予鼓励, 以促进我国服务外包更快更好发展。此外,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区域发展的战略, 选择经济发展比较好、产业相对集中、服务业水平比较发达、外商投资较多的地区, 与跨国公司合作, 进行承接服务外包的试点, 逐渐形成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基地。以发展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为例, 借鉴印度等国的经验, 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推动设立国家软件出口发展基金, 制订和完善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政策;进一步放宽条件, 降低标准, 扩大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地域范围, 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和营销机构;引导软件出口企业加强质量管理, 积极参加质量体系认证和CMM评估;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 维护正常出口经营秩序;大力推进软件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

3.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 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根据服务外包发展趋势和特点, 制订鼓励服务外包行业目录。放宽某些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软、硬件环境。要积极稳妥地进一步开放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国际货运代理、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外贸、商业、文化、旅游、医疗、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 借助服务外包国际转移促进我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大力发展跨国经营, 鼓励开展设计咨询、对外工程和技术承包、劳务合作。

(二) 营造发展服务外包的环境, 提高我国离岸服务外包质量

开展离岸服务外包, 要加强企业对于国际通行规则的熟悉, 特别是WTO和GATS对于服务业的相关规定, 以及各成员方根据GATS服务部门分类列表 (W/120) 对各个具体的服务部门进行的承诺。

1. 引导和帮助企业发展服务外包, 转变制造业竞争观念。

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服务外包是政府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要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引导它们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 承接外包项目, 与外国企业进行有效合作;要帮助外国企业了解我国的投资环境, 增强它们到我国投资的信心;积极推动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 欢迎它们将服务外包转移到我国, 鼓励它们设立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转变我国服务承包企业的经营理念, 树立鲜明的服务意识, 改变价格竞争策略, 满足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把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后盾。在此基础上, 利用我国制造业吸引外资的优势, 促进跨国公司参与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 学习国际服务行业的管理经验, 真正地做到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

2. 培养懂外语、懂WTO又懂服务业的人才。

我国的人才素质在吸引离岸服务外包方面并不占优, 落后于印度等国家。高人力资本含量的投入, 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生产率水平的基本途径。考虑到我们是非英语母语国家, 这点相比印度、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已经处于下风, 所以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继续抓好国民基础教育的同时, 加强高素质人才的WTO知识和服务外包知识的培养, 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增加整个服务业的就业人数特别是离岸服务外包就业人数, 整合资源, 形成规模效应, 使我国承接外包领域的人才国际化程度得以提高。对于广大的服务承包企业来说, 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国际外包市场的发展机遇, 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化培训, 建立起企业内部激励培养机制;另一方面, 要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 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参考文献

[1]黄繁华, 苏佳丽.国际服务外包:新趋势与新机遇[J].群众, 2007, (8) .

[2]龚柏华.论中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相关法律问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 .

[3]李源潮.像抓外资外贸那样抓外包[N].新华日报, 2007-03-21.

[4]唐宜红, 陈非凡.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国别环境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 2007, (4) .

[5]郑鸿飞.离岸服务外包及中国的对策[J].上海管理科学, 2005, (2) .

21城市离岸服务外包免征营业税 篇2

2010年7月28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财税[2010]64号) 。《通知》提出:自2010年7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 对注册在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大庆、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合肥、南昌、厦门、济南、武汉、长沙、广州、深圳、重庆、成都、西安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政策解读】

免征营业税新规4大亮点

亮点1免税“门槛”降低

近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国务院先后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等21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从财政、税收等多个方面对服务外包产业给予支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曾于2009年4月出台《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明确规定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此次3部门最新出台的《通知》将享受免征营业税政策的企业“门槛”进一步降低, 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无须经过资格认定就可享受免征营业税政策。

亮点2对外包收入作出定义

《通知》对企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收入的定义作出了明确规定。从事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是指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企业根据境外单位与其签订的委托合同, 由本企业或其直接转包的企业为境外提供规定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 (ITO) 、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BPO) 或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 (KPO) , 从上述境外单位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的对象是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取得的收入, 而不是指企业。如果除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外, 还承接了国内的服务外包业务, 则从国内取得的收入不免税, 应按服务业征收营业税。假设某服务外包A公司在南昌注册, 8月份与境外B公司签订合同, 为B公司提供系统软件开发服务, B公司付给A公司200万元;A公司还为本市F公司提供软件咨询、维护、培训、测试等技术性服务, F公司付给A公司80万元。则200万元免税, 80万元按5%税率缴纳营业税。A公司8月份应纳税额为80×5%=4 (万元) 。

亮点3直接转包免征营业税

根据财税[2010]64号文件规定, 只要是境外单位与其签订委托合同, 由本企业或其直接转包的企业为境外提供规定范围内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 (ITO) 、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BPO) 或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 (KPO) , 从上述境外单位取得的收入就可以免征营业税。而此前的财税[2009]63号文件则未提到“直接转包”。

既然规定了“直接转包”, 则再转包就不能享受免征。假设A公司与境外B公司签订合同, A公司转包给C公司, C公司又转包给了D公司, D公司为B公司提供规定范围内的服务, 则A公司不能享受免征营业税。不管是否再转包, 接包方因为没与境外单位签订合同, 收入是从境内转包方取得, 所以不能享受免征。

《通知》还明确, 2010年7月1日至《通知》到达之日已征的应于免征的营业税税额, 在纳税人以后的应纳营业税税额中抵减, 在2010年内抵减不完的予以退税。

亮点4对业务范围作出规定

《通知》同时以附件的形式对享受免征营业税的服务外包业务具体范围进行了规定, 详见表1。

热评外包免征营业税

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院长杨冬:中国此次出台服务外包离岸业务的税收优惠, 对于增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意义重大。

在此政策出台之前, 大多数软件外包企业的出口优惠需要套用工信部的18号文来变通执行。但18号文规定软件产品的出口可以免增值税, 但是软件服务的出口不能享受。在大连发展服务外包早期, 为了能享受税收优惠, 很多企业将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刻成光碟出口, 这给广大外包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BPO) , 就更难享受这项优惠, 因为一些BPO的在线外包业务是基于合同的, 很难认定为一个产品。

对服务外包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早已是国际惯例。在印度发展软件外包初期, 就对服务外包业务进行了长达10年的免税优惠, 这些优惠不仅包括营业税, 还有流转税之内的其他几乎所有税收都被免除。这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印度软件外包企业在国际上强大的竞争力。

南京新模式软件集成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晓东表示, 新政的出台, 很可能也和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一定的关系。从2009年以来, 广大软件外包企业的人力成本上涨十分明显, 这让一些企业在做出口业务时感到有些吃力, 新政的出台, 让这些企业在国际上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毕马威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倾向调查”报告中预计, 未来5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将保持约26%的年复合增长。毕马威中国服务外包咨询主管合伙人梁慧宁甚至预测, 中国服务外包业务未来3~5年或赶超印度。

末位淘汰 争夺激烈

这项通知的下发, 也同时意味着各地对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争夺更加激烈。这样的优惠政策, 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加入到这一示范城市之列。由于服务外包属于无污染、高附加值产业, 且解决了大量大学生就业, 因此近年来受到各地政府的热烈追捧, 越来越多的城市, 希望能够被列入示范城市。商务部外资司司长李志群曾表示, 将对这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进行评价考核, 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度。这让这21个城市中基础较差的一些地方十分紧张。

羡慕与认定

新政的出台也让一些侧重内需市场的服务外包企业, 感觉到自己所享受的政策优惠不足。张晓东表示, 国内服务外包的内需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附加值和利润率也上升很快, 但是这些侧重做内需业务的外包企业目前还很难享受政策优惠, 许多优惠政策都要求一定要是离岸业务。

认定服务考核主体难度是比较大的, 这涉及到合同监管的问题, 即怎样确认合同是有效的。杨冬分析, 如果在国外签订的合同, 以外币结算, 则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将业务分包到其国内的分支, 再由这些分支分包给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 也算是离岸外包, 应该对这种类型的合同进行认定。

需海关层面配合

目前, 这项税收新政还有待细则的推出。由于和实物产品的出口有很大不同, 这涉及到海关层面的配合。

服务业离岸化 篇3

关键词: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外包风险,风险管理

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服务企业创新能力, 加大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也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有重要意义。但是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也存在着各种风险, 且我国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服务企业的风险意识普遍较低, 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因此本文基于接包方角度探讨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风险类型,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管理对策。

1 离岸服务外包风险的类型

1.1 离岸服务外包项目引发的接包风险

所谓的业务项目引发的接包风险是指因服务项目自身生产运作特点而引发的接包风险, 包括项目难度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财务风险等。

步加快了原油储备, 我国提出的“以原油储备为主, 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的战略储备制度, 是走出国家层面原油储备的第一步。2.5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发展三大“石油航母”

我国开发利用海外石油资源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确定我国实施石油“走出去”战略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抓好现有项目的运行, 发挥比较优势, 广开筹融资渠道, 加强国际化经营队伍的建设, 建立国际化经营支持系统, 建立区域性战略联盟。

我国三大石油集团公司虽在世界主要股票市场上市, 但其规模、影响力、科技含量特别是品牌方面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要做大做强我国的石油企业。首先, 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和国际品牌形象, 建立起以安全、环保、健康和对社会负责为核心内涵的企业文化。其次, 要有正确的“走出去”理念, “走出去”的目的并非一定将资源“运回来”。而是将企业做大做强。石油公司只有控制更多的资源才能够不断升值扩大。

2.6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

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缓解能源不足给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困难, 必须走节约与开发并重的道路, 从节能中增产, 从节能中求效益。必须建立相关法规, 防止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损失, 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的目的是: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我国要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 因为节能是一种不要能源的开源, 节能是人人可以“生产”的能源。我国能源浪费大, 节能潜力很大。我国能源利用率若从28%提高到50%, 一年可节约3亿多吨标准煤, 直接经济效益达千亿元, 将为国家提供数千亿元收入。节能是一项有效、经济、迅速的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基本措施。

项目难度风险主要是指接包企业在承接项目前因信息有限等各种原因对于项目难易程度的判断出现偏差, 特别是低估了项目难度而贸然承接项目, 由此而引发的风险。服务企业在承接项目时评估项目难度的信息主要来源之一就是通过客户企业对项目任务的准确描述, 进而制定出服务价格, 这也看出服务本身具有定制化的特点。这一情况容易使服务企业因信息不对称而对项目任务难度认识出现偏差, 这种偏差很有可能直接导致无法完成任务的后果, 或者即便完成任务, 却往往成本高于所定价格, 影响了收益, 甚至出现亏损。

人力资源风险主要是指服务企业因缺乏对自身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清楚认知而贸然承接项目, 由此引发的项目风险。服务企业对自身人力资源情况判断不足主要表现在对现有人力资源和潜在人力资源两个方面。服务项目一般较为长期, 需要服务企业具有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投入作为支撑, 这就需要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获得性进行很好的评估, 把握企业人力资源流失与引进, 而要做到这点难度相当大, 也容易出现偏差, 由此也就有可能引发人力资源风险。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 资源的充裕离不开原油的勘探与原油贸易的发展, 为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需要未雨绸缪, 提前准备, 尽早实施有利于我国原油战略实施的相关措施。不得不承认, 我国现在的石油对外贸易有着很多缺陷,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有识之士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制定了相关的政策。相信这些措施和政策能够改善我国石油贸易的现状, 让我国石油贸易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燃油紧缺问题。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强调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的六项方针[N].中国新闻

网.2007-12-14.

[2]王宇奇, 胡运权.我国石油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

理现代化.2005, (S1) .

[3]郭细根, 杨兴礼.当前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及应对措施[J].市场

论坛, 2006, (12) .

[4]侯建卫.中国石油对外贸易发展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

务, 2006, (01) .

[5]李亚芬.我国石油供求现状、问题及改善对策[J].国际金融研

究, 2005, (03) .

[6]何国智.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

化, 2006, (33) .

[7]贺琦, 贺冰清.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

济, 2004, (08) .

财务风险主要是指服务企业因对项目成本预算不足, 或对企业现金流的预算不足而引发的项目风险。服务企业在承接项目前需要对成本进行预算, 同时结合企业目标利润, 形成服务项目报价。但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因生产要素的不确定性而难以精确计算, 如知识、技术、人力资源等服务过程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很难量化。这就往往可能会让服务企业项目成本预算不足, 最终因服务项目运作成本过高而引发财务风险。

1.2 合作过程中客户关系引发的接包风险

所谓的客户关系风险是指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存在因冲突而使交易、联盟等关系破裂, 最终使项目终止或失败的风险, 包括组织差异性风险、合同风险等。

组织差异性风险主要是指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之间因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差异等而引发的客户关系风险。虽然我国企业在我国加入WTO后也相当注重与国际接轨, 但是因各国文化差异明显使得各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

合同风险主要是指因合同书的不完整而引发客户关系风险。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都不可能完全预测未来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情况, 现实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客观存在着, 且也随时在变化。服务外包业务也很难像具体产品生产, 只需提供产品的标准即可, 因而服务外包合同不仅要有规范性, 同时也要有灵活性, 但是规范性与灵活性之间很有平衡, 这也就容易引发合同风险。

1.3 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引发的接包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是指世界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管理制度, 而作为国际主要货币的美元、日元、欧元、英镑等之间的比价时刻处于剧烈上下起浮变动中, 由此引发的风险。这一情况对于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相当具有风险, 离岸服务外包实质上是国际贸易, 其服务费用通常是按外汇或国际货币进行结算, 而其成本却是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 这使得我国服务企业在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交易时很难预测费用与盈利, 存在较大的贸易性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因各国政府政策变动而引发的接包风险, 既包括服务企业所在国政策, 也包括客户企业所在国政策。目前我国为发展现代服务, 不仅提供大量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政策, 以鼓励和支持我国服务企业参与离岸服务外包业务, 且这些政策相对稳定, 可见我国服务企业所面临的政策风险主要是因客户企业所在国的政策变动而引发的, 特别是贸易保护问题。

2 我国企业抵御离岸服务外包风险的对策

2.1 强化风险意识, 全面识别风险

服务企业在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时要强化风险意识, 全面评价风险, 认清风险, 避免盲目承接服务项目。首先, 承接项目前要详细了解客户的服务要求, 通过企业内部集思广益征求员工意见,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服务能力, 从而判断是否具备承接能力以及该项目是否具有盈利能力。其次, 服务企业应强化全过程风险意识, 这要求企业将风险意识贯穿于项目过程, 同时要注重全员风险意识的培养, 不仅决策层要树立风险意识, 也要把风险意识灌输给普通员工, 从而群策群力, 实现全程风险管理以及全员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主要是指通过感知、判断或归类等方式方法来鉴别现实的或潜在风险的性质。服务企业全面识别风险是其风险管理的基础, 只有正确识别出企业所面临的或可能要面临的风险, 才能够主动采取行动, 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风险, 将风险扼杀在初期, 以降低损失。而企业要做到全面识别风险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各种客观资料以及风险事故的记录工作,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以便更好地分析和把握风险的特点;二是采用科学的险识别方法, 以便有效地识别风险, 并做出合理的方案选择。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通常具有长期性, 其所可能面临的风险也具有较强的可变性, 因而要求服务企业对风险进行持续性和系统性的识别, 随时关济风险的变化, 以随时发现新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风险。

2.2 规范服务外包合同, 以规避风险

合同规定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是双方合作的纽带, 而规范双方服务外包合同则有利于减少合作过程中的摩擦, 以合理地规避风险。要建立完善的、规范化的合同首先, 要详细标明项目的内容, 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同时要详列出服务过程客户应尽的义务, 强化客户的参与。其次, 合同要特别指出合同变更条件。这主要是由于服务外包业务在执行过程中变化较大, 初使合同往往很难完全定义整个服务项目。这有利于减少双方在服务项目合同执行过程中的摩擦。再次, 合同要详细列出服务费用支付计划以及支付货币。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企业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需要垫付部分或全部服务成本, 详细列出费用支付计划有利于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详细列出支付货币在一定程度能减少汇率风险, 在较长的服务周期内汇率变动往往较大, 风险也较大, 如果服务企业签订以本国货币支付合同, 则汇率风险由客户企业承担, 若无法签订这一合同, 则应要求以合同签订期汇率为准。

2.3 建立合作双方信任机制, 以降低客户关系风险

信任机制对于服务企业和客户企业双方都至关重要, 是服务项目完成的基础, 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双方都愿意接受“公正”的行为, 并相互依赖。建立信任机制首先以小的订单开始, 逐步积累信任度, 从而获得大的订单, 最终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培育双方有效的信任机制。信任机制的建立和维护离不开双方的沟通, 若在服务过程中合作双方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 容易引发双方的猜忌和误解, 而这就容易破坏双方的信任关系, 甚至可能引发双方合作关系的破裂。

2.4 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高抗风险能力

服务企业在承接业务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风险, 而核心竞力则是企业应对风险的关键, 因而服务企业需要增强核心竞争力。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人力资源存量、质量两方面。离岸服务外包对服务企业所在地区的配套基础设施要求较高, 如网络、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 以保证业务顺利开展。而人力资源存量和质量是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业务的根本保证, 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的专业培训, 特别是语言能力方面的培训, 以破除语言文化方面的阻碍, 减少因文化差异引发的风险。

总之, 我国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时要识别各种风险, 包括项目风险、客户风险、经济环境风险等, 强化企业全过程风险意识以及全员风险意识, 完善合作双方的合同, 建立双方信任机制, 以此合理规避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唐柳, 赵昌文, 王军.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治理机制及管理框架构建[J].软科学, 2009, (4) .

上一篇:市场商务运作企业管理下一篇:自动焊焊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