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管理

2024-05-05

中国现代管理(共10篇)

篇1:中国现代管理

中国制造是近年专家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谈论者有褒也有贬,无论是褒也好,贬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制造业的转型和今后制造业的出路,

褒者通常都说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制造”创造了世界触目的制造历史,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有人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美国女人在一年之内,如果不购买和不使用中国生产的产品,日子会是怎么样的境况?结果证明,不用中国制造的产品将给他们带来极大不便,中国制造的产品令他们节省了很多!从而说明,世界上不能缺少中国制造的产品!

贬者则说“中国制造”意味着低技术、廉价品、低工资、高能耗、资源性、高污染,叫中国制造的产品为“三低”(低价、低质、低档)产品。当然,这也许是事实。我们过去三十年的制造,几乎是靠政策机遇、井喷市场、人口红利因素、低成本、资源和高污染换来的短暂性辉煌,它能持续多长时间,这是一个我们现在和今后迫切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中国制造到底是否穷途末路?中国制造能走多远?中国制造方向在哪?路在何方?

于是,有人提出应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这确实够魄力,够大气!可是,笔者认为,“中国创造”虽然大气,但与现时的中国制造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这就像当年我们刚踏进社会主义,有人就提出我们已经达到共产主义水平一样,然后搞大跃进,结果是三年饥荒。又如某些企业一样,年销售还不到10个亿,他们就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行业世界第一,三年内要进军世界500强。口号震耳欲聋,可这些企业不出几年就已变成了昔日黄花。这都是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常常易犯的冒进主义、左倾主义,或者是缺乏对现实和形势的认真审视和分析的结果。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很多时候现实与理想是两码事,它不是我们说你行你就行的,更不会是“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大产!”

“中国创造”确实很鼓舞人,很有吸引力。可是,中国制造企业的基础还不够踏实、不够牢靠,中国企业还缺乏核心竞争力,还够不着“中国创造”。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创造”不太实际,过于急躁!空虚了点!其实,我们的制造业还处在低级阶段,距离世界先进企业还有很长的距离,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们还是踏实一点好。

又有人提出“中国制造”应该向“中国设计”、“中国服务”或者是“中国精细化”迈进,笔者认为,这也是没有抓住中国制造的根在哪里?无论是“中国设计”、“中国服务”还是“中国精细化”,都没有把握住中国制造在过去三十年积累的“经验”和今后要走的道路――――国际化道路的结合点,更没有为中国制造业与国际企业同台竞争所需要的企业DNA和核心竞争力构造提出合理的见解。

篇2:中国现代管理

歌剧是一门集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一般认为,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在那之后,歌剧几个世纪里慢慢的变化、发展着,出现了无数精品佳作,如《阿依达》、《图兰朵》、《茶花女》、《魔笛》等歌剧,一直流传至今。歌剧便成为了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洋歌剧自二十世纪初叶进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中国的戏曲艺术融合,中国歌剧在借鉴西洋歌剧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有机地融入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程式与中华民族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的中国歌剧。如新秧歌剧《兄妹开荒》、《一朵红花》、《夫妻识字》等。到了40年代中期,民族风格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是中华民族歌剧的丰碑之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1964年首演于北京。该剧由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担任编剧,著名作曲家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该剧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艺术力,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在全国歌剧舞台独领风骚,成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剧精品。1964年后,歌剧《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享誉国内外,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影响了几代观众。同时也印证了中国歌剧的成功发展历程。

中国歌剧的创造与发展,虽然路有坎坷,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歌剧在中国现代音乐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2008年8月30日,在素有“世界艺术圣殿”之称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上演了一部来自中国本土的原创歌剧——关峡作曲的《木兰诗篇》。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和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担任这次演出主角,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担任指挥,而乐队与合唱团分别为享有世界盛誉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皇家爱乐合唱团。这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创立139年来第一次上演中国歌剧,并且用中文演唱。维也纳歌剧院的观众以挑剔著称,然而当晚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和一次次的谢幕证明这是一部他们喜爱的歌剧。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表示,这部歌剧的音乐非常美,是中国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完美结合,大家“认识了一位中国的巾帼英雄”,他们非常欣赏用欧洲人熟悉的方式来介绍中国文化的尝试。而作为官方对中国艺术家艺术成就的表彰,奥地利联邦剧院委员会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演出后向该剧主创人员关峡、彭丽媛、戴玉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章。

这次《木兰诗篇》是中国本土原创歌剧首次登上世界顶级歌剧圣殿的舞台,并中文演唱,这无论对于西方歌剧还是中国歌剧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维也纳皇家爱乐合唱团指挥维杰•乌帕德亚雅说:“对维也纳皇家爱乐合唱团来说,在维也纳演出中国歌剧还是首次。中文的韵律很强,演出中国歌剧使全团获益良多。迄今,一直是欧洲歌剧向亚洲输出,今天是亚洲歌剧到欧洲上演,开启了亚欧歌剧交流的新时代。”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12月勃兰登堡交响乐团由黑尔姆斯特指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了这部歌剧。这次维也纳的上演,再次证明这部歌剧是一部在国内外都受欢迎的优秀民族歌剧。这次演出的成功也再次表明,中国本土的歌剧创作不仅能够走出国门,而且能够汇入世界歌剧艺术洪流,并感动和影响西方主流社会。

中国歌剧不仅在中国音乐中不可缺少,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歌剧对中国的文化向世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西方文化占据强势的世界格局中,我们采用“普世化”的艺术语言说话,才能为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和理解,才能够真正起到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在这方面,包括歌剧在内的西方高雅艺术形式,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载体。歌剧音乐使用了和声、复调和曲式等有体系的作曲技法,这就是“普世化”的音乐语汇,是一种音乐的“世界语”。中国的许多文化、历史和伦理道德,都是通过戏曲传承的,众多的剧目在传承华夏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天,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珍贵遗产时,只有使用这种“世界语”将其提升,才能传播得更为顺畅和深远。我们的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使用了《小白菜》等华北地区的民歌音调,将其发展,并在剧中使用了河北梆子等地方戏的曲调,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其中著名的唱段“北风吹”唱红了全国。继《白毛女》后,《红珊瑚》、《江姐》和《洪湖赤卫队》等优秀歌剧相继诞生,这些歌剧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板腔体”或戏曲曲牌,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广为传唱,民族歌剧的创作出现了一个辉煌时期。中国本土的民族歌剧要面向世界进行第二次国际化的提升,用更丰富的艺术语汇和国际通用的歌剧制作、运作模式对中华民族歌剧进行改造和升级。《木兰诗篇》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它是一部按照西方歌剧规律制作的、反映中国历史故事的歌剧。奥中关系促进会主席弗朗茨•罗施纳克博士很内行地问关峡,剧中的音乐是不是采用了中国的戏曲音乐,关峡回答说,没有整体地使用唱腔或曲牌,但是用到了河南豫剧音乐的元素,并且发展提升为歌剧咏叹调。这样,《木兰诗篇》的音乐具有纯粹的原创性,成功地用世界性艺术语言诠释中国历史故事,易于被西方人理解。我们的本土歌剧艺术家们要不仅能上演西方的歌剧,还应该创作出西方人能够演出的中国歌剧。勃兰登堡交响乐团2006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演出、这次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演出,说明《木兰诗篇》的音乐语汇是能够被西方艺术家理解和掌握,他们能够演奏、演唱,如果我们的本土歌剧都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东西方的歌剧艺术才能真正实现对话。

篇3:中国现代管理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更多看重的对西方社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腾飞,但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有所不足。我们知道,管理,包括对企业的管理,都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植根于一定文化的社会背景之中,因此企业管理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企业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相适应和协调。西方的著名管理学学者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它不是无价值观的科学。”因此,要进一步探索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创新,就离不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从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奥妙。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积淀,包含着丰富浩瀚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涉及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道、佛、法、兵、墨等诸子百家文化体系,整个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佛、法、兵、墨等诸子百家与儒家思想交相辉映,极具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现代企业成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修己安人,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以和为贵”,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企业管理者们值得深入总结并结合企业管理实践进行创造性升华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因此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要经营好企业,就应该把企业管理与中国国情相联系,做到企业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本文主要通过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笔者认为通过古代的“民本”思想及“以柔克刚”等的和谐思想来指导现代企业的管理非常有必要,也是很值得合理继承和深入改善的。

2 古代“民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管理朝代还是管理企业,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质是“治人”即对人的管理。从管理的意义看:“治人”通过专注于人的积极修为、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和方式与现代的“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相一直,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这一理念也是广受推崇的,跟“以人为本”的国策相符,我们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应当继承这种“民本”思想,不管这是古代的“哲理”还是现代的“国策”。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认为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都是并列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管理主体的重视,特别强调管理者要“修己、正身”,要遵循“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提出了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其次是对管理客体的重视,处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对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把“民本”“民心”“民意”看做管理行为成败得失的根本,例如古代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当然,或许有人说这是迷信,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肯定会出乱子,这点笔者不否认,但是要强调的是对于古代的丰富遗产,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面对,笔者相信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大家都应该有一个理智的判断,关于这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同样,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理念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把人即人力资源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价值观培育,努力做到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因此现代企业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以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中心,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首位,充分调动企业中所有人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企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放在首位,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企业员工的有效配置,不断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企业员工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挖掘企业员工潜力,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最终实现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发展繁荣的双赢目标。

此外,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员工的自身发展,也是符合传统文化的义利观的。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义”一般是指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利”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见利思义”和“以义制利”的儒家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的民主精神,引导和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激励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完全以企业利润为出发点,可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

总之,不管是古代儒家思想,还是现代国家政策,我们都应该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灵活运用人本思想,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馨和对自身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才能够让员工有归属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3 古代和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强调为人处世要随和谦让,这其实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应该如此。儒家认为,柔是自然之道、养身之道和治世之道,天地万物均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因此人必须关注自己并注重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说人与自然要协调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要相融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道理。孔子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天开始,过渡到人,即管理者要以企业文化来熏陶员工,用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促使员工的目标、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和谐,培育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与企业协调发展。古代和谐思想也与今天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不谋而合。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古代和谐思想可以帮助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活动应建立在企业的可持续能力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促使员工的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作为中国通讯的巨头——中兴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管理方式体现企业中和谐思想的活用,这种东方的价值观向中兴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渗透,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企业之首———松下作为也非常推崇中国的和谐思想,认为提倡和谐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但又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强调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所以说,古代的和谐思想运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为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点相信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之后将深感触。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它方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

“修己安人”是以人为本古代先哲思想的逻辑演绎,体现了个人与组织的辩证关系。对现代企业而言,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在企业内部形成个人、群体的目标链条。个人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个人管理目标作为组织管理目标的基础。前一目标的完成是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同时,组织管理目标的达成又为个人管理目标的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两者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企业最高战略。

先秦儒学作为“伦理—政治型”的观念形态,“内圣外王”既是其最高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也是其最高的政治目标和现实关怀。所谓“内圣”者,“内在于个人自己,则自觉地作圣贤功夫(作道德实践)以发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谓也”;所谓“外王”者,“外而达于天下,则行王者之道也”,应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则是指领导者应当极力增强自身的品质修养,且注重对企业成员的素质提升和人文关怀,通过组织内在的品性修炼来培育整个企业先进优良且契合市场变迁的经营哲学,从而依托内在的自我成长和品质塑造来实现社会的物质丰盈和精神富足,使企业得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起光辉的形像。

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弹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础之上,体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管理模式,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态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同时管理者要以冷静、持重的态度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适时采取行动且坚定不移地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春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0,(8).

[2]王建军.从传统文化感悟企业管理之道[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3]李宝山,于秀慧.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继承和发扬[J].软科学,2006,(3).

篇4:中国现代管理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陈重、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中航一集团原总经理刘高倬、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张建平、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齐善鸿、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何志毅、《当代经理人》杂志出版人言实、《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世界经理人》杂志总编刘澜等200多名来自企业、商学院、管理研究单位以及知名管理媒体的精英集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管理走过的十年发展历程。

以下是部分与会嘉宾的精彩观点。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实现转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毫无疑问也是创新的主体,其中管理创新是进行技术创新、服务创作等一系列创新的条件。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任何一个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都想迅速的做大做强,这无可非议,但是怎么样做大做强?这几年来我一直倡导我们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首先要立足于做优,再考虑做强、做大、做久,这时就要考虑风险和危机产生的影响。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企业是做什么的?一般的企业是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再往高端走,除此以外还要生产理念、生产思想,它是可以超过企业的年龄限制的。这样的东西在什么样的企业可以生长和出现,是中国企业管理界到今天需要思考的。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合伙人王璞:过去10年是中国市场经济主体靠内在规律、内在管理快速转变成长的10年,也是为未来打下良好基础最好的10年。如果说之前我们的企业家是靠机会,是靠左手成功的年代的话,那么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供需平衡,则是靠战略文化打天下,是靠右手成功的年代。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腾飞离不开企业,企业的持续成长依赖管理,我们应该亲近管理、喜爱管理,甚至要敬佩管理。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张建平:未来中国经济要想取得更多的成就还需要具备哪些基石?发达的市场经济通常具备三大基石:一是法制健全,执法严格;二是舆论开放,监督到位;三是坚定的信仰。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年以后,我们会发现经济大厦越来越高,而这些脆弱的基石将会失去固本的作用。

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何志毅:模仿和创新将是中国管理思想产生的重要途径。因为管理思想本来是由一点一滴的管理创新来构成的。毕竟西方的管理比我们久,他们碰到问题是我们今天刚刚碰到或者是没有碰到,我们并不排斥向西方学习,模仿也是创新。

论坛一

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变革

主 持 人:李佩钰 《中国经营报》主编

对话嘉宾:宋远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

孙寅贵百龙集团董事长

史同伟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郭凡生慧聪国际董事长

孙寅贵:我们今天讲管理十年周年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今天做的事情不是为了现在,是为了以后,为了下一个10年走得顺利。我上个15年是摸爬滚打过来的,我不希望下一个15年和下下一个15年还是这样。我也曾听到很多的豪言壮语,就是我要做世界的什么,我要做国家的什么,这是一个好事,不是一个坏事,但是一定要冷静,大多数企业都不是由一代人完成的。

郭凡生:现在中国管理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学者的水平太低。中国过去10年是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鹦鹉学舌的10年,这是中国经济学者和管理学界的悲哀。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就是Google。为什么Google在中国打不过百度?无论是市值还是市场占有率差距都是很大的,这么伟大的成功我们总结过吗?这是中国管理学界的悲哀。因此,中国过去管理10年是实践成功的10年,是理论失败的10年。

宋远方:我不同意郭总的观点。我们知道,所有互联网核心的东西都掌握在美国手中,未来竞争取决于什么?是如何在未来的管理当中运用这个管理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做出自己的特色。我们可以看看全世界排在前100的公司是谁。所以我想这是未来10年我们的企业家和我们搞管理的学者应该可以做到的。我希望有中国的微软,有中国的雅虎,能够在世界所有的领域当中排在世界前列。

史同伟:对于中国前10年的企业、企业实践以及企业管理思想有两个基本的前提:首先,中国起步晚;其次是中国在短时间内发展速度这么快。现在提到人文管理、人本管理、现代管理、战略管理、产业集群……是激烈的市场竞争,逼迫我们的企业家、管理者、学者在研究、实践、总结,在没有外部的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内在缺乏这个动力。

论坛二

谈中国企业的持续辉煌

主 持 人:言实 《当代经理人》杂志出版人

对话嘉宾:贺坚华天集团

李红中国中钢集团

毛羽地坛医院院长

姜俊贤全聚德董事长

游林猫人集团董事长

李红:今天的主题是反思国有企业的机制和管理。国有企业和MBA这个话题很难论述,我曾目睹了很多企业,很多项目,我从机关干部到搞企业管理,看到很多企业的问题。未来10年中国肯定会诞生具有优秀管理水平,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企业,包括国企、包括民营企业。

姜俊贤:我们这一组都是国有企业。我认为如果用传统的理念、传统的方法管理我们的企业是没有成就的,所以我们要改革,这10年正是在改革推动下,国有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当年我当局长的时候,我们天天着急的是吃饭,最后我们调整思路,全聚德在体制、机制、管理、营销、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使这个140多年的企业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状态。

贺坚:改良后的国有企业有希望,首先要在体制上创新,其次要在机制上创新。创新是一定的,但是变革一定是渐进的,不要是突然的,突然的一定会有相当的破坏性。

游林:我认为,态度决定一切。打个比方,有这样三种态度。第一种是把企业当老婆对待,你不能让任何人分享;第二种是把企业当孩子,愿意跟别人分享,但是你有控制权;第三个是把企业当猪看待,只求价值的最大化。这个比喻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企业的行为是一个思想的行为。

篇5:中国现代现代文学阅读书目

文本阅读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因此尽量多地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对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非常重要。因为课时的限制,这里提出一个非常简要的必读篇目,只有全面阅读这些篇目,才有可能对现代文学史有最基本的了解。建议对现代文学特别感兴趣的同学,尤其是在阅读中对某些作家已经有偏好的同学,可以再深入阅读这些作家的文集甚至全集。更进一步,可以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加深对具体文本和作家的理解。

小说:

鲁迅《呐喊》: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

《彷徨》:祝福、在酒楼上、示众、孤独者、伤逝、离婚

《故事新编》选读

郁达夫:沉沦

许地山:缀网劳蛛

庐隐:海滨故人

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

废名:桥竹林的故事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茅盾:蚀子夜

巴金家寒夜

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沈从文:边城三三丈夫

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

李劼人:死水微澜

施蛰存:鸠摩罗什黄心大师石秀

沙汀:淘金记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钱钟书:围城猫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孙犁:荷花淀

诗歌:

郭沫若:凤凰涅槃

闻一多:死水、口供、心跳、奇迹

徐志摩:再别康桥云游偶然残诗

李金发:弃妇

戴望舒:雨巷断指寻梦者

臧克家:老马

卞之琳:鱼化石断章尺八淘气无题(1-5)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手推车我爱这土地

冯至:十四行集〃一、十五、十七、二十七

穆旦:春诗八首赞美我冬

戏剧: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散文:

篇6: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和谐、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兵家注重战略,这些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大意义。

儒家思想

儒家也称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管理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和谐,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精华理念,可以做为提升企业管理人品质修养的文化内核。代表人物如被誉为一代儒商的香港企业家李嘉诚,便是以儒家思想管理企业取得了令世人嘱目的成功。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人和谐相处。道家思想的精华理念,可以做为企业管理者成功管理团队、打造高素质高效率团队的法宝。其最具价值的管理理念有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以柔克刚。

法家思想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最早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但由于其思想本质是为极端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服务,其大部分思想被普遍认为已经落伍、过时。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该学术思想中合理的科学内涵,其中仍有许多精华值得现代企业管理人士借鉴。如它的法治思想,要求企业必须以法制作为管理的基础,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必须要健全,企业管理者要重视法制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规范企业法制化建设,做到管理有“法”;“法不阿贵”的思想要求管理者必须秉公执法,不偏不私,即便是最高层管理者也不能享有“法”外特权;“赏誉同轨”的思想要求管理者在运用赏罚、毁誉两种激励机制时要做到目标一致,措施得当,在物质鼓励的同时结合适当的精神鼓励。

兵家思想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是孙子(孙武)及其《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虽是讲的领兵作战,但它却被各个国家的企业家广泛运用在商战之中,原因就是它富含着极其丰富的企业管理和销售的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儒家思想讲的是管理之“道”,兵家思想讲的则是管理之“术”。首先,孙子兵法开篇言“五事”,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天地人三才合一,知天知地,还要知人知才,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其次,孙子兵法提出“为将之五德”即“智信仁勇严”,此乃企业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特质。智者人附,信者人归,仁者爱人,勇者服人,严者明人,当企业管理者拥有这些素养后,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的潜力,实现“贤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再次,孙子兵法的“奇正相生,出奇制胜”思想,更是企业追求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项重要谋略。企业要想得以长久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必须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

总结

篇7:中国现代管理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摘要: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推进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我们非常有必要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良性影响和局限性,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经营管理的思路,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企业的发展的现代管理之路。

篇8:中国能效管理“升温”

“过去一年, 有61%的中国受访者对能效投入了更多关注, 增幅居全球最高。”9月9日, 江森自控发布的《2013年中国能效指标调查结果》显示, 能效管理在中国显著升温。

尤引人注目的是, 在公众提升对能效管理关注度的同时, 组织机构亦对此展现出了足够的重视和诚意。《调查报告》显示, 有54%的中国受访者表示能源管理对其组织机构至关重要, 相比去年增加了40%。其中, 以设定节能目标的组织机构所获的节能量最多。

江森自控全球能效指标调查是由全球领先的一站式楼宇解决方案提供商江森自控旗下的建筑设施效益研究院携手国际设施管理联合会、都市与土地学会开展的一项年度全球性调查, 旨在观测能效投资的最新全球趋势、驱动及影响因素、发展障碍、资金问题及改善措施等。

今年该调查已开展到第七届, 调研对象覆盖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中国、印度等10个国家、超过3000名地产商和运营商。

政策是第一推动力

《调查报告》认为, 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 能源安全 (可用性、可靠性和供给稳定) 已成为当前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能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节约能源开支、能源安全和现行政府政策仍是推进中国能效行动的三大驱动力。

因此, “中国‘十二五’规划指导下的现行能源政策成为影响中国能效推进的重要因素。”《调查报告》指出, 中国受访者普遍认同政策法规对提高能效利用率的推动作用, 这包括严格的建筑规范和设备标准、税收抵免/激励和退税、采取绿色评估标准以及制定碳排放价格等。

然而, 调查发现, 与政策法规对能效管理第一推动力作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财务标准成为影响中国高管开展能效项目的首要障碍。这在历届的《调查报告》中首次发现。

“有24%的受访者表示, 能效项目无法满足相应的财务标准。”而在前两年的调查中, 中国尚处缺乏设计和完成能效项目的专业技术为主要挑战的阶段。在今年的调查中, 专业技术问题、节能量的不确定性以及资金缺乏等阻碍因素虽仍存在, 但影响程度略有降低。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广泛宣传下, 缺乏节能意识这一影响因素, 如今已不再成为主要障碍。”《调查报告》认为。

绿色智能建筑成新宠

尽管大多数中国受访者将财务标准视为能效行动的最大障碍, 但人们对已认证的绿色建筑和绿色空间的热度丝毫不减。

《调查报告》发现, 60%的受访者表示在价格可以接受的前提下, 更倾向于租用已认证的绿色建筑, 比如LEED绿色建筑认证。与此同时, 有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绿色场所支付额外租金。相比去年, 该比例提高了一倍。

绿色建筑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关注的同时, 带动了绿色建筑认证市场的火热。《调查报道》发现, 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用户开始对绿色建筑认证投入更多关注。43%的受访者表示有计划对既有建筑进行认证, 另外43%计划在未来一年对其新建建筑进行认证。

“可以预见, 新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节能市场都将获进一步增长。”《调查报告》预测。

《调查报告》还发现, 与绿色建筑一起受追捧的还有智能楼宇及相关技术。47%的中国受访者表示, 智能电网和智能楼宇技术将成为明年投资优选的节能技术。而当被问及未来十年间最具市场增长潜力的节能技术时, 中国受访者表示依次看好智能电网和智能楼宇技术、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水技术。

需要指出的是, 在全球各国市场, 照明升级已成为历年投资首选的节能技术。然而, 今年的调查发现, 这一趋势在未来一年内将首次产生转变。

“半数中国受访者表示, 暖通空调和楼控系统改造提升 (51%) 、节水改进 (50%) 将成为来年投资节能技术的首选。”《调查报告》指出。

01与2012年相比, 能源管理的重要性同比提升超过40%

022013年, 近四分之一的中国组织首次视财务标准为节能最大障碍

03绿色建筑认证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04暖通空调和楼控系统的改造和升级, 首次成为中国投资者优先考虑的投资项目

篇9:中国现代管理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管理;启示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更多看重的是对西方社会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而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却有所不足。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以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以柔克刚”的和谐观念等对指导现代企业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值得科学合理的继承和不断的完善发展。

一、古代“民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管理朝代还是管理企业,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本质是“治人”即对人的管理。从管理的意义看,“治人”通过专注于人的积极修为、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和方式与现代的“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相一直,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认为在一切事物中人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甚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都是并列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管理主体的重视,特别强调管理者要“修己、正身”,要遵循“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提出了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其次是对管理客体的重视,处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相对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把“民本”“民心”“民意”看做管理行为成败得失的根本,例如古代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当然,或许有人说这是迷信,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中肯定会出乱子,这点笔者不否认,但是要强调的是对于古代的丰富遗产,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面对。同样,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理念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把人即人力资源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价值观培育,努力做到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因此现代企业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民本观念,以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中心,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首位,充分调动企业中所有人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企业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放在首位,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企业员工的有效配置,不断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高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素质,增强企业员工责任感、使命感。此外,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员工的自身发展,也是符合传统文化的义利观的。作为儒家五常之一的“义”一般是指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利”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见利思义”和“以义制利”的儒家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的民主精神,引导和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激励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和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制利”,把面向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完全以企业利润为出发点,可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总之,不管是古代儒家思想,还是现代国家政策,我们都应该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灵活运用人本思想,让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馨和对自身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才能够让员工有归属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古代和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强调为人处世要随和谦让,这其实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应该如此。儒家认为,柔是自然之道、养身之道和治世之道,天地万物按照均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因此人必须关注自己并注重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说人与自然要协调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要相融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道理。《中庸》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天开始,过渡到人,即管理者要以企业文化来熏陶员工,用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促使员工的目标、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和谐,培育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与企业协调发展。古代和谐思想也与今天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不谋而合。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古代和谐思想可以帮助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企业管理者的实践活动应建立在企业的可持续能力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促使员工的个人得到充分发展。作为中国通讯的巨头——中兴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管理方式体现企业中和谐思想的活用,这种东方的价值观向中兴企业的组织结构、研发领域、市场末端、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渗透,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企业之首——松下作为也非常推崇中国的和谐思想,认为提倡和谐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但又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强调高瞻远瞩、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所以说,古代的和谐思想运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为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它方面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外诸多著名企业家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职业经理人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实情出发,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笔者认为有两个思想精髓必须被我们掌握,一个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是“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前者是对我们职业经理人个人素质的综合要求和提高方法,而后者更侧重于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思维。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奋发图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体现。自强不息最核心的内容在于不停留不满足于当前的自我,不断地向“更新”的自我迈进。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语,则反映的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全民化、普遍化和社会化。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就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职业经理人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和毅力,以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行动追求个人素质日臻完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与历代先民不懈努力浓缩而成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以及与中华民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和宝贵财富。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古为今用”,对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琦.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2]赵东升.东西方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3]鲍升华.弘扬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探索中国特色企业经营管理之道[J].理论月刊.2002(9)

篇10: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班级:09国金(1)班

姓名:詹茂开

学号:0904020110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

管理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包含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藏着的许多丰富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现代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借鉴意义。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之上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机契合的问题,认为我国现代化管理应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以促进我国现代管理的发展。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人为邦本”: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人之能群”:关于管理组织,现代管理在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

“正己正人”:关于指挥管理,现代管理关于指挥和领导行为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贵和持中”: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

“自强不息”:关于激励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不息、积极有力思想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谚,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会化。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来说,并不是古老文化的一切都适用于今天。因为,从今天的角度去鉴别和衡量我们的民族文化,其中既有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给人以教育与启迪,也有许多封建糟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也应和对待外来文化一样,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第065404号 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9 第185953号 刘炳延、陈文知 《中国管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9 第19100号

上一篇:2015纳税评估试题下一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