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2024-05-08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精选十篇)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篇1

早在很久以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一直处于缺失状态,直到我国经济市场的成立,使我国外汇储备逐渐以上涨的趋势出现,并持续超过其他国家,位居于全球第一。现阶段,我国国际支收自主调节能力逐渐增加,但是一些自我平衡调控的途径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果这些不足不能及时处理就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工作,并增加其风险,导致相关的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只有将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根据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工作的现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保证风险的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一、现阶段中国外汇储备中存在的风险

(一)财政风险

现阶段,我国还没开放资本与金融项目,一些外汇储备管理工作主要将社会中现有的财务进行集中,并将其存放在国库中,统一调用这些财务的支出与收入。对于外汇市场来说,我国应该实施支收外汇结算业务,只有这样我国央行才将大量的外汇金额占款增加,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的货币投放数量增加。另外,我国央行所使用的发票数据、国债、上调存款等都需要以准备金的形式将现有的人民币投放过多所引起的通货膨胀进行调整。但是,当央行票据达到一定的国债期时,这些资金会对国内的债务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补偿这些债务,就会给国家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

(二)汇率风险

现阶段,全球的经济形势紧紧相连,由于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也会导致我国的经济市场产生一定的波动现象,如果这一现象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金额逐渐增加,其汇率也会随着美国经济危机而产生变化,面临着严重的汇率风险。

(三)货币膨胀风险

中国国内货币膨胀的主要原因就是外汇储备金额过高,导致货币投放数量逐渐增加,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制定了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对于我国的央行来说还是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导致其金额压力逐渐增加。另外,由于美国的商品价格逐渐上涨,我国为了维护美元汇率的稳定性,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汇工作,并建立了相关的外汇市场,购买美元,投放人民币,从而增加我国外汇占款率数量,使我国的货币膨胀风险逐渐增加。

(四)政治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较大,外汇供应量在外汇市场充足,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人民币进行升值。由于我国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常常购买多余的外汇,可以有效地缓解货币膨胀这一现象,保证我国人民币以一个稳定的价值出现[2]。然而,人民币价值不断地攀升,一些来自于外汇规模的压力不断增加,要想在此种恶性循环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就需要化解人民币价值与外汇储备规模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为人民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市场,并认识到稳定的货币汇率政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保障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安全的有效对策

(一)推动超主权货币的建立

超主权货币的出现可以有效地结束美元的统治时代,解决美元埋单的命运。首先,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一项超主权货币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国际货币中存在的汇率风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逐渐扩大,为了从根本上降低汇率的风险,我国采用了大量的手段与工具,从而增加了额外成本。虽然这种方式降低了汇率的风险,但是其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超主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现状,在降低汇率风险的同时,还能增加国家经济效益[3]。

(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货币国际是指在各国家之间可以随意流通的货币。该货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国际货币中的流通范围做出合理规定,并将一些超出指定范围的货币作为国际化的标准。这一标准的出现,意味着人民币不会受到美元的影响,而人民币也会慢慢取代美元的位置,从而提高国家经济效益,使人民币成为抵挡国家对外汇储备的主要工具。这一标准的出现,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汇的压力,降低外汇储备风险。

(三)鼓励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做好资本输出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国家经济效益,并向其他国家投放对应的贷款。现阶段,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要想走出国门,面向全世界,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制定相关的鼓励输出制度,支持企业走出国门,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国家经济效益。

(四)建立多元化的储备体系

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工作只要来自于美元的储备,同时也是一种广泛储备。但是,我国目前的储备工作形式较为单一,要做好储备工作,实现官方、民间、外汇等储备工作就需要将现有的储备模式进行创新,开展多元化的储备工作。首先,我国应该减少外汇储备货币存量,减少储备过度的情况发生[4]。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吸引外商开展投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加大现有的战略资源,购买相关的生产资料,将现有的储备占有资产进行合理利用。最后,将现有的货币种类进行优化,改变美元占额过多现象,保证我国货币结构多种形式出现,从而提高国家经济效益。我国在储备美元时还应该将其他货币进行分散储备,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国还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制定全新的超主权货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走向国际化[5]。

总结

本文对中国外汇储备风险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根据我国外汇储备工作现状制定了对应的解决措施,主要有推动超主权货币的建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鼓励资本输出、监理多元化储备体系。本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中国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工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媛.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财务风险管控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石凯,刘力臻,聂丽.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动态优化[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2,(6):91-103.

[3]石凯,聂丽,刘力臻.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之顶层设计[J].经济问题探索,2014,(5):109-116.

[4]成为,王碧峰,何青,杨晓光.基于风险-收益模型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多因素分析[J].管理评论,2013,(2):19-69.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篇2

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担心和争论也纷至沓来。人们或怀疑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性,或诟病巨额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或指责外汇储备的积累输入了通货膨胀,或认为人民币汇率因此而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无独有偶,就在中国为外汇储备的迅速积累而惴惴不安之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除去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在国际储备体系中拥有“关键货币”的经济体,也都出现了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情况。此类现象之所以值得关注,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恰恰是发生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他们摒弃了实行多年的固定汇率制并转向各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之时;而我们一向奉为圭臬的外汇储备理论却告诉我们,一国转向浮动汇率制,将大大减少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理论与现实的矛盾,需要给予合理的解释。

本文旨在以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为背景来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问题。我们首先从功能转变的角度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进行分析,然后对外汇储备增长引起国内流动性迅速增加的现象以及货币当局的对冲操作进行评论,最后,在借鉴国外管理外汇储备之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外汇储备体制的改革问题。

二、外汇储备的规模:着眼于功能转变的分析

关于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现象,一个普遍的担忧是,从传统外汇储备功能角度看,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足够应付支付进口、偿还短期债务和稳定汇率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不停地堆积外汇,等于将我们用宝贵的资源换回的资金低成本地交给外国使用。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因为它忽视了在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要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浮动汇率制与高额外汇储备积累相伴相随的新现象,我们必须从亚洲金融危机的特征以及世界各国的应对之策说起。

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并不是起因于各国经济基本面的恶化,而是以国际投机资本对固定汇率制的恶意冲击为主要特征的。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经济体大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转而实行某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但是,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经济体声称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变,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对汇率的干预。着名国际金融专家麦金农在对这些经济体的汇率制度进行了缜密研究之后敏锐地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经济体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只是一种假象;从汇率的走势和各经济体的操作实践来看,各种自称自许的浮动汇率制以及管理浮动汇率制等等,其运行特征更像钉住汇率制度。”他将此概括为“没有信誉的固定汇率制”。从制度层面上分析,这种汇率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种制度安排的结合,即公开宣布的弹性汇率制、(出于稳定目的)对汇率的频繁干预、国家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我们认为,这种“三位一体”的安排,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总结金融危机新特征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之所以要公开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为的是使投机资本难以获得关于汇率变动的明确信息,从而大大弱化国际投机资本对一国(地区)汇率展开攻击的动力;之所以要稳定汇率,是因为对于非关键货币国家(地区)而言,本国(地区)货币汇率对关键货币保持稳定,事实上将使得本国(地区)经济、特别是物价水平获得一种稳定的“名义锚”,从而有助于本国(地区)经济稳定增长;之所以要保持大量的外汇储备,为的是使货币当局更灵活地干预(而不是像固定汇率制下那样单方向地干预)外汇市场,从而影响国际投机资本的预期,并据以对国际投机资本保持一种“威慑”,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对本国(地区)货币汇率进行攻击。从实践效果上看,一国(地区)外汇储备水平越高,其“引而不发”的“威慑”作用就越大,国际投机资本对该国(地区)的汇率和金融体系就越不敢造次。

此外,为缓和货币错配的不利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往往需要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来增强公众对本国(地区)货币的信心。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外汇储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金本位货币制度下黄金的功能,一国(地区)的外汇储备就类似金本位制度下货币当局拥有的黄金。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就意味着该国(地区)货币当局发行的信用货币有一种实际价值的资产——外汇储备作为支撑。因而,一国外汇储备越多,居民对该国(地区)信用货币的稳定就越有信心,也就越能防止货币替代的发生。发达国家的实践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外汇储备在增强货币信心方面的作用。近年来,欧洲央行逐步减少了外汇储备,但同时黄金储备却相应上升。欧元是当前惟一能与美元竞争的国际货币,为增强欧元同美元的竞争力,欧洲央行就不能过分依赖美元储备发挥增强货币信心的作用——增加黄金储备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总之,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其外汇储备却未如人们依据传统理论而推断的那样大幅减少,反而有大幅增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传统的外汇储备功能是与固定汇率制度相适应的。其明显的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外汇储备的“务实”功能,即,一旦经济受到不利冲击,货币当局就准备实实在在地用“真金白银”去满足进口、支付债务和干预汇率的需要。在浮动汇率制下,满足上述三项需要的功能大大弱化了。如今,外汇储备管理的核心在于“保持信心”,具体而言,浮动汇率制下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支持公众对本国(地区)货币政策与汇率管理政策的信心;通过吸收货币危机冲击以及缓和外部融资渠道阻塞,来克服本国(地区)经济的外部脆弱性;提供一国(地区)能够偿还外债的市场信心;支持公众和外部投资者对本国(地区)货币稳定的信心;支持政府偿还外部债务与使用外汇的需要;应付灾难和突发事件。

外汇储备在“保持信心”方面的作用逐步增大,同时就意味着其作为一国(地区)财富的功能得到强化。换言之,追求国家财富的增长,成为外汇储备管理日益重要的目标。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外汇储备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投资收益。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题为《外汇储备的财务成本》的研究报告中,通过对110个国家1990-2004年的全部数据进行严格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统计期内,即便将所有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除发达国家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外汇储备都获得了净收益。应当说,较之同期其他任何投资而言,外汇储备的投资业绩都是毫不逊色的。

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仔细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表,我们可以间接地推断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情况(图1)。以2005年为例,当年中国净投资收益为顺差91.2亿美元,实现了自1993年以来的首次逆转;其中,投资收益流入356.2亿美元,同比增长92.2%;投资收益流出2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6.9%。在中国的国际收支统计中,中国的投资收益包括“直

接投资项下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考虑到中国对外投资中官方证券投资(外汇储备使用)占主导地位,可以合理地推断,中国投资收益大幅上升与中国对外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外汇储备增加)密切相关。这间接说明,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是令人满意的。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鉴于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从满足进口支付、偿还债务和干预汇率全面转向提供信心并增加国家的财富,鉴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是令人满意的,讨论外汇储备规模的大小,已经没有重要意义了。

三、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不利影响:流动性过剩及对冲困境

外汇储备功能的转变,并不意味规模过大的外汇储备不会对一国经济和金融的运行带来不利的结果。相反,如果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不能根据外汇储备的功能变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规模日益增大的外汇储备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后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果由货币当局独揽外汇资产,它将给国内经济带来货币供应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进而造成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不利后果。我们看到,这正是当下中国发生的情况。

(一)央行的对冲努力

为了缓解外汇储备增加对货币供应的不利影响,对冲外汇储备的压力,央行从2002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起初,公开市场操作集中于以国债为主的现券卖断操作和回购操作上。然而,由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券存量相当有限,在经历了一段不长时期的单向操作之后,央行发现自己陷入了无券可卖的尴尬境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替代手段,央行于2002年9月24日将公开市场操作中未到期的正回购转换为中央银行票据,然后再用于回购操作。央行票据从此正式进入中国的债券市场。2003年初,鉴于外汇储备又比上年骤增742亿美元的现实,央行认识到,外汇储备的增加可能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意味着,对冲由此引起的货币供应的过度增加,将成为中国货币政策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主要任务。由于可用来实施对冲操作的金融工具依然缺乏,央行遂决定将央行票据作为今后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基础。于是,从2003年4月22日开始,央行票据开始了大规模发行,并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券种被允许在银行间市场上流通。在从那以后的短短4年多时间里,央行票据的发行规模迅速增大,品种也不断增多。目前,其未清偿额已经超过政策性金融债,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上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品种。

从以上的简短回顾不难看出,央行票据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特定历史环境下,在中国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尚在进行之中,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尚待完善的条件下,为了有效实施货币政策做出的现实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创新。

央行票据的产生及发展,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迄今为止的金融宏观调控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一,中央银行由此获得了一种主动、灵活且可大规模操作的金融工具。通过对这种金融工具的买卖,央行实现了在保持其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条件下,通过对其自身负债结构的调整来调整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从而实施反周期的货币政策调控的积极效果。其二,由于采用了连续滚动发行方式和竞争性招投标机制,并开拓了比较活跃的二级市场交易(银行间市场),央行票据的发行和交易利率逐渐在我国的货币市场上发挥了某种基准利率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央行票据市场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其三,作为一种无风险、规模巨大和交易活跃的基础性金融债券,央行票据市场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各类金融机构实施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而且推动了以开发各类金融衍生品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

(二)央行票据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但也应当看到,发展央行票据市场,是在我国国债市场发展不充分,其市场密度、深度和弹性均存在缺陷,从而很难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有效基础的条件下,央行为了弱化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之不利影响而做出的“次优”选择,因此,其存在缺陷再所难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成本问题

由于央行票据构成央行负债,在其操作过程中,央行需要为其发行的票据支付利息,这便产生了调控成本问题。然而,如果径直将央行票据的利息支出全部归诸调控成本,那是不正确的。在理论上,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衡量央行票据的成本。第一,由于发行央行票据的目的是为了对冲央行因过度买进其他资产(外汇)所造成的基础货币之过度投放,而央行买进的这些资产又是有收益的,所以,分析央行票据的成本,必须将发行央票所支付的利息与其相应增加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收益进行比较。第二,在央行的武器库中,还有一种“对冲”工具,这就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因此,我们还可以将央行购买并持有外汇资产的收益同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所须支付的成本(对法定准备金支付的利息)进行比较。进行了上述比较之后,对于对冲外汇储备增长的成本问题,显然应有别样看法。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对发行央票的成本(央票利率)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成本(法定准备金利率)进行比较。很明显,前者的成本比后者要高。于是,对于近年来央行不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操作,我们可以基于成本的比较找到强有力的解释。

2.对市场资金供求和利率的影响

无论其目的为何,发行央行票据总意味着央行增加了市场上对资金的需求;反之则相反。央行的这一操作,必然会对市场资金供求和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这样,就在央行大量发行央票来收缩流动性的时候,央行同时也就成为我国货币市场上最大的做市商。作为做市商与作为调控当局这两种矛盾身份的一体化,无疑增加了央行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并加重了其在货币政策操作的两个主要对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之间进行协调的难度。在极端的情况下,倘若央行为了降低其操作成本而对央行票据的利率有所追求,就会有操纵利率之嫌——这显然与央行的市场中立地位和市场稳定功能相悖。事实上,近年来央行票据发行曾出现过若干次流标情况,正反映了市场对央行这种双重身份存在的质疑。

3.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矛盾

发行央行票据为的是对冲外汇储备的过度增加,其直接出发点在于追求内部均衡。而央行票据市场的供求态势和由此决定的利率走势,又将通过其对人民币资金的供求对比和市场利率之走势的影响,对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动态产生冲击,这便涉及到外部均衡问题。不难看出,单一运用发行央行票据这种手段来同时应付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两个经常不一致的目标,不免有顾此失彼之虞。举例说,为对冲外汇储备增加而发行央行票据,固然达到了收缩银根的效果,满足了对内均衡的要求;但银根的收缩将导致人民币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水平的上升,即便没有进一步刺激投机性外汇的进一步流入,至少也没有弱化其流入的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国依然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无须顾及汇率水平的变动,这一缺陷并不明显。但是,WTO过渡期的结束以及汇率形成机制的加快改革,无疑加速了我国发展为开放性大型经济体的步伐,致使这一缺陷日益凸显。

在以上所举的三个缺陷中,第一个缺陷是可以忽略的。因为,所谓成本问题,实际只是财务安排的一个假象——如果把外汇资产和央行票据负债纳入同一个核算框架中同时考虑,这个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我们在下文中将集中讨论这一问题。真正成为问题的是后两者。出现第二个缺陷的原因,在于央行在央行票据的操作中不免有自己的利益存在,集做市商与调控者两个相互对立的职能于一身,自然难免冲突。出现第三个缺陷的原因,在于中国日益成长为开放性大型经济体,从而必须同时兼顾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两个相互联系但经常冲突的目标——将这两项任务挤压在单一的对冲操作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操作之中,已经使得央行陷入左支右绌的窘境,并降低了国家总体的宏观调控效力。

四、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国际经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不能根据外汇储备的功能变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规模日益增大的外汇储备将带来不利的后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阻断外汇储备的动态同国内货币供应的僵硬联系。

在探讨改革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方略之前,有必要对别国的经验做些比较分析。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欧盟、韩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外汇管理体制安排,并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实践经验背后的理论线索和逻辑关系,我们概括出如下两点认识。

(一)外汇储备持有者问题

关于外汇储备当局的安排,大国和小国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经济开放的大国更倾向于由财政部门或货币当局之外的专设部门持有外汇储备,并相应承担外汇市场干预和汇率稳定职能;而小国则更多地选择由中央银行直接持有外汇储备,并相应承担外汇市场干预与汇率稳定职能。

对于任何开放型经济体来说,宏观调控的任务均可概括为同时追求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但是,因经济规模的不同,从而对内部均衡重要性强调程度的不同,大国和小国处理内外均衡关系的模式存在着重大差异。

对于开放型大国经济来说,由于客观上本国经济的独立性较强,且始终强调经济的独立性,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便是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然而,经济政策理论(例如“丁伯根法则”)和各国实践均告诉我们,由于一种政策工具只能实现一个政策目标,要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经常不相容的宏观调控目标,至少需要两种以上的政策工具。我们看到,像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均确定了由货币当局负责内部均衡、而由财政当局负责外部均衡的分工。由于外汇储备更多地涉及外部均衡问题,这些国家自然都选择由财政当局来主导外汇管理体制,并负责制定汇率政策。由财政部门或专设机构主导外汇管理体制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切断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供给之间的直接联动关系,阻隔汇率变动可能对货币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同时,由于隔断了不稳定的外部冲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到加强,其调控国内经济运行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小型开放经济体的情况则不同。由于他们几乎不存在可以自我支撑的国内经济体系,其经济运行是高度依赖全球市场的。这就意味着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内外均衡具有一致性,基本上不存在所谓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也就无所谓内外均衡的职能分工问题。同样由于小型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部环境,保持汇率稳定,实现外部均衡,在多数情况下总会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特区便是合适的例证。

这两个经济体事实上都不拥有真正意义的中央银行,也不存在真正意义的货币政策。如果一定要进行比较,那么,他们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就是保持汇率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由货币当局负责外汇储备的管理,以确保本国基础货币供给与外汇储备的变动保持同步变动关系,是实现汇率稳定和整体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二)外汇储备资产的多样化

在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储备规模较大的国家(地区)倾向于对外汇储备进行分档管理。其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在常规的流动性之外,均有一定的收益率要求。

从国际比较来看,外汇储备较少(对汇率干预要求较低)的国家(地区),由于持有外汇资产的机会成本较低,通常采取的是较为简单的管理模式,其储备管理的首要目标大都是维持较高的流动性,对外汇储备的收益性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在那些储备规模较大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中,出于提高管理效率的考虑,往往对外汇储备实行了分档管理,在确保外汇储备流动性的前提下,将多余部分进行收益率较高的各种投资,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水平。

比如,从1997年开始,韩国货币当局便将储备资产分为流动部分、投资部分和信托部分三个部分来管理,并对不同的部分设置不同的投资基准。流动部分由美元存款和短期美国国库券组成,每季度根据储备现金流来决定合适的规模,追求高度流动性的目标。投资部分投资于中长期、固定收入的资产,追求收益率目标。以上两个部分的外汇储备均由韩国银行的内设机构进行管理。信托部分同样追求收益率目标,不同的是,这部分外汇资产是委托给国际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的。根据韩国银行的解释,设置这一档的目的,在于提高储备收益的同时,提供一条向国际知名管理公司学习先进投资知识的途径。自2003年开始,韩国进一步成立了由政府全额出资的韩国投资公司(KIC)。从功能设置来看,该公司将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逐步接受韩国银行和财政部的委托,管理一部分外汇储备资产。

新加坡政府亦然。与韩国不同的是,新加坡不仅将国家外汇储备分为两档,而且该两档的储备分别交由金融管理局和政府投资公司(GIC)来持有并管理,从而实现了机构分离。在这种安排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有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及作为基础货币发行的保证,目的是维持新元汇率的稳定。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作为一家由政府全额出资的资产管理公司,则接受政府管理外汇储备的委托,通过其6个海外机构,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上对股票、公司债券、货币市场证券、甚至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投资,来实现外汇储备收益的长期增长。

我国香港特区也将外汇基金分为支持组合和投资组合两档来实行分档管理。支持组合为货币基础提供支持,进行外汇市场干预,以此确保港元汇率的稳定。投资组合则保证资产的价值及长期购买力,追求较为长期的投资收益。投资基准由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制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汇基金对各国及各环节资产类别的投资比重及整体货币摆布。外汇基金雇佣全球外聘基金经理负责管理外汇基金约1/3的总资产及所有股票组合。

值得注意的是,类如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虽然凭借其本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居于“关键货币”地位而不保持大量外汇储备,但是,其外汇储备管理也都含有“在保持流动性和安全性前提下争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说明,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作为一国财富的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

五、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

中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是由一系列国际和国内因素造成的。就国际而论,全球经济失衡当推首因;就国内而言,储蓄过剩并造成国际收支顺差,则属根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量研究显示,无论是全球经济失衡还是国内储蓄过剩,都是由一系列实体经济因素和体制因素造成的,要在短期内矫正绝非易事。这意味着,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将是我们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必须面对的情势。鉴于外汇储备的增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日益重要的因素,并已显示出若干负面影响,鉴于我国现行的外汇储备体制已经不足以应对这种新的复杂局面,改革传统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创造一个灵活且有效的制度框架,已成当务之急。

(一)根本的任务是建立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

面对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局面,人们直观的反应是要将外汇储备“用掉”。我们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化。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如果我们当真能够大量购买国外的资源、产品和劳务,亦即为外汇储备找到规模巨大且稳定的非金融用途,外汇储备就不会增长过快了。反过来说,外汇储备之所以增长过快,正是因为我们“用”不出去。在此情势下,简单地为了减少外汇储备而不计成本、甚至浪费地“用掉”我们用国内资源和产品交换而来的外汇储备,肯定是不足取的。

有鉴于此,面对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局面,应当提出的任务是促进外汇储备多渠道使用。综合别国经验和我国的实践,这既包括外汇资产持有机构的多元化,也包括外汇资产投资领域的多样化。

中国的经济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过去近30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势必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的运行之中。因此,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全球的资源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或者说,着眼于全球经济运行来规划我国的资源配置战略,应当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立足点。毫无疑问,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当被有机地纳入这一全球化发展战略之中。具体而言,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更加有效和多样化地使用外汇储备,实现商品输出向生产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转变,并藉此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改革之一:国家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分散化

迄今为止,我国依然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在现行的框架下,绝大部分外汇资产都必须集中于货币当局,并形成官方外汇储备;其他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居民和其他政府部门在内,都只能在严格限定的条件下持有外汇资产。这种外汇管理体制是与传统体制下国家外汇储备短缺的情况相适应的;而今的情况是,我们已经开始为外汇储备积累过多及增长过快而苦恼。为了适应上述变化,放松外汇管制已经势在必行。近来有关当局提出了要大力推行“藏汇于民”的战略,正是适应了这种转变的趋势。

为了便于了解这种战略转变,我们首先需要对外汇资产、官方外汇储备等相关概念进行更全面、更精确的定义。

在《国际收支手册》第5版中,IMF将官方外国资产(officialforeignassets)定义为一国政府有效掌控的外国资产,并将之分为储备资产(reserveassets)与其他官方外汇资产(otherforeigncurrencyassets)两类。其中,储备资产指的是,由一国货币当局掌控,能够便于直接弥补国际收支失衡,或是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来间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外部资产。

在上述定义中,有几个要点需要强调。其一,“货币当局”是一个功能概念,它包括承担发行货币、管理国际储备、管理基金组织头寸等任务的中央银行和其他机构(如财政部和汇率稳定基金等),并不固定地特指某一类机构;其二,“储备资产”包括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基金组织头寸、外汇储备和其他债权。其中,外汇储备包括证券(债券和股票)、通货、存款和金融衍生产品。作为“储备资产”,要具有“方便使用”的特征,这指的是具有安全性和流动性。其中,安全性是确保储备资产得以长期保值,而流动性则是确保储备资产能够在需要时具有及时无损(或较小损失)地变现的能力。其三,“外部资产”指的是国内居民对非居民的财产要求权,包括债权和所有权。其四,“其他官方外汇资产”是指由一国货币当局和中央政府所掌控的未被归入官方外汇储备的外部资产,它们必须是以外币计值和结算的;必须在需要时可兑换成货币以满足当局的需要;必须代表实际的权利(claim),而不是广义的融资能力(例如,信用额度和互换额度就不能包括在内);掌控其他官方外汇资产的“官方”是指货币当局和中央政府,但中央政府的社会保障基金则不涵盖在内。

我们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持有主体多元化而言,就是要将原先集中由中国人民银行持有并形成官方外汇储备的格局,转变为由货币当局(形成“官方外汇储备”)、其他政府机构(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和企业与居民(形成“非官方外汇资产”)共同持有的格局。这样做的目的有二:其一,通过限定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有效地隔断外汇资产过快增长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单方向压力并据以减少过剩的流动性,确保货币当局及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二,为外汇资产的多样化创造适当的体制条件。

我们认为, 汇金公司的设立和有效运行,标志着外汇资产持有主体的多样化进程已在我国展开。只不过在目前的体制框架下,汇金公司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相应地, 它与央行的资产负债关系也未界定清楚。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 一方面,我们应尽快明确汇金公司的法律地位及其功能,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还可再设立若干与汇金类似的专业化投资型机构。

需要特别强调专设外汇管理机构的重大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设立专业性政府投资公司来管理部分外汇资产,具有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学习先进金融知识、了解市场最新动态、提升国家金融竞争能力的战略意义。在这方面,新加坡和韩国专设政府投资公司(新加坡的GIC、韩国的KIC)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改革之二:与持有主体多样化相配合的外汇资产多样化

一些研究者指责我国的外汇储备都用于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从而造成外汇储备收益的低下。以上分析表明这是不确实的。事实上,自从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无论就其币种而言还是就其资产种类而言,就已经多元化了。因此,所谓外汇>文秘站:<资产多样化的任务,就是在原先有效操作的基础上,对官方外汇资产做出明确的功能划分,并确定相应的管理机构,同时规定适当的监管框架。>

在总体上,我们应当将国家外汇资产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可称流动性部分,其投资对象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的高流动性和高安全性的货币工具和政府债务上。这一部分外汇资产形成“官方外汇储备”,主要功能是用于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实施提供资产基础。毫无疑问,官方外汇储备应继续由央行负责持有并管理。

第二部分可称投资性部分,主要投资于收益性更高的金融资产上。从持有主体上看,其中一部分可交由其他政府经济部门管理,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主要用于贯彻国家对外发展战略调整,在海外购买国家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设备和技术,或者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或者购买具有一定风险的国外高收益股票、债券,乃至金融衍生产品。应当指出的是,只要制度设计得当,央行也可以持有一部分非储备的其他官方外汇资产。当然,在账目上,这部分外汇资产应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明确地划分开来。其余的外汇资产(非官方外汇资产)应当按照“藏汇于民”的思路,配合外汇管制放松的步调,鼓励由企业和居民购买并持有。

(四)改革之三:划定货币当局持有的“官方外汇储备”规模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内容之一,就是将一部分外汇资产从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移出,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和非官方外汇资产。这种分割的关键,在于比较合理地确定应由央行持有并作为官方外汇储备的外汇资产的规模。

关于由央行掌握的外汇资产(外汇储备)规模究竟应当有多大,可以有不同角度的测算。根据韩国和我国香港特区的实践,央行掌握的外汇储备规模可以根据如下四个因素来确定。其一,传统的三项外汇储备规模决定因素;其二,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依据外资在国内金融市场中投资所占的比重,估计出在最坏的情况下,外资撤出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其三,根据历史经验,计算出本国汇率的波动幅度,估计在最坏的情况下, 汇率剧烈波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其四,根据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需要,估算出为了使货币当局能够履行其正常功能,需要有多大规模的外汇资产作为其货币发行的准备资产。

综合考虑以上四个因素,大致上可以估计出应当保留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外汇储备规模。仔细分析这些决定性因素,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些因素是相互覆盖的。因此,最适宜的官方外汇储备规模可以根据短边原则予以确定。我们认为,在上述四个因素中,对外汇储备需求最大的因素,应当是作为基础货币的支持资产。鉴于当前我国基础货币的规模约为65232.44亿元人民币的现状,建议由央行持有的用于货币政策操作的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5000亿-6000亿美元。

(五)形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的融资安排

由货币当局之外的任何机构购买和持有外汇资产,都有一个如何为购买外汇资产筹集资金的问题。这一问题,构成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争论焦点之一。

对此,日本财务省多年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逻辑清晰且有价值的借鉴。

在日本,官方外汇储备的主要部分是由财务省持有并管理的。财务省通过“外汇基金特别账户”(FEFSA)来管理这笔外汇储备。FEFSA由外币(主要是美元)基金和日元基金两部分构成。当需要购买美元时,则动用日元基金;当需要

购买日元时,则动用美元基金。

日本实行浮动汇率制后,由于日元对美元有长期升值趋势,购买美元(相应地卖出日元)便成为外汇市场干预的主要方向,既然运用FEFSA中的日元基金去购买美元成为经常性的操作,所以,为该基金筹集日元,不断充实FEFSA中的日元基金,便成为FEFSA面临的长期任务。

迄今为止,FEFSA筹集日元资金的基本手段是在市场上发行短期融资票据(hnancialbill,FBs)。在法律上,FBs被定义为调节资金余缺的现金管理券,由于这笔负债对应的是等值外汇资产,在经济上具有自我清偿的特征,所以不记为政府债务。换言之,发行FBs,无论其规模如何,均不会增加政府债务。在这里,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的性质和特征,与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起和运作颇为类似。

更具体地说,日本的FEFSA系统由两部分构成:外汇交易基金和外汇交易基金特别账户。前者是政府交易外汇的基金。根据日本政府预算法,其余额和买卖均不记入政府预算;而后者则由交易产生的利润与损失、在外汇干预过程中产生的利息的收付构成。根据日本政府预算法,后者要记入政府预算的收入与支出项中。

我们认为,日本的FEFSA通过发行FBs来为其持有的外汇储备提供本币资金的融资安排,特别是日本法律对FBs性质的认定以及相应的制度和预算安排,对我国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从融资技术上分析,我们更加主张发行外汇基金债券(如我国香港金管局的做法)来收购外汇资产。由于外汇基金债券是一种资产支撑债券(ABS),其自偿性更为清晰,其“对冲”的功能也更为显着。

(六)需要有一部外汇管理法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无疑是一项既复杂又具有极强政策性的工作,应当在法律、法规或行政性规章的规范下进行。外汇管理法规的功能是:厘清职责、加强管理、增加透明度和便于监管。我们认为,除了保留相关法律法规中目前仍然适用的内容之外,在外汇管理法(或行政性规章)中至少还应当增添: 国家外汇资产的定义和分类;官方外汇储备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职责、资产构成;其他官方外汇资产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职责、资产构成;官方外汇储备及其他官方外汇资产之间的关系及预算处理原则;购买和持有其他官方外汇资产的筹资安排;对官方外汇储备及其他官方外汇资产的监管,等等。

六、结束语

从本质上说, 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无论涉及多么复杂的内容,最终的结果,都是要将原先由货币当局独揽外汇资产的格局改变为由货币当局、其他政府机构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和广大企业和居民共同持有的格局。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篇3

关键词: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全球金融危机

一、引言

从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纵观世界经济的历次金融危机,无论从危机的形成机制、波及范围还是从危机的传导机理来看,没有任何一次能够与当前全球共同面对的这一轮新型的金融危机相提并论。这次危机具有新的自我加速与向外扩散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借助一体化的金融市场转移和分散风险,这就要求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的国家积极应对。而中国的外汇储备正是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特别是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大,而且结构上过度集中于美元和美元资产,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格局和严峻挑战。鉴于外汇储备管理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中的特殊作用,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缓解汇率风险和外汇资产价值下跌风险的潜在冲击,正是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机构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中国外汇储备现状

2005年7月21日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在此基础上,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从外汇储备规模增加的来源来看,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热钱的流入是主要的渠道。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仍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08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91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中国金融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易引发本币升值,打压出口、减少就业、外汇储备贬值、贸易摩擦加剧、增大机会成本。外汇储备规模增大的过程还是一个本国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大的过程,易引发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与此同时,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一方面会对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会有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根据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实现会越来越难,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

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将面临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还将面临美国国债、机构债产品的市场价值下跌的价值重估风险。依据IMF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库,在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约占10%。

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大量以美国国债及机构债为主。而从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TIC)定期公布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资料所推测的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中,中长期国债约占50%,中长期机构债约占35%,股权、企业债与短期债券约占15%。

由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冲击最为严重,美元资产最容易遭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美国央行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10次降低利率,使得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从2007年8月的5.75%降至2008年12月16日的0.25%以下。

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一路走低,自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1年期国库券利率持续走低,截至2008年12月22日,收益率降到0.39%。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债占据主要份额,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全面下跌,使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大大下降。此外,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中国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总体来说,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外汇资产的巨大冲击,是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外汇储备除了要在规模、币种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方面进行调整之外,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需要也应该进行适合的转变,这是由货币国际化的固有特性决定的。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当中的角色日益突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国际化趋势已有所显现,在亚洲的区域国际化已经具备相当的条件。这为人民币在未来实现国际化提供了一定基础,也为解决中国外汇储备问题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备选方案。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目前的国际货币环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三、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部分职能或者全部职能(包括计价、流通、支付、储备等职能),从一国的适用区域扩张至周边国家、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最终演化为全球通用货币的动态过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就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交易、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除了可以获得铸币税,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减少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金融服务业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之外,还有助于缩减中国当前的巨额外汇储备。一方面,如果人民币跻身成为国际货币,那么其自身既是一种计价货币又是一种储备货币;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国际化逆差融资的能力,可以增发货币而自我取得融资。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强的融通资金能力,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多而导致外汇占款过多造成的被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助于内外均衡。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信贷紧缩,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的时期,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是缓解压力的合理选择。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判断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关键货币,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汇率要稳定,这是重要的先决条件;其次,经济发展应保持较高的水平,这是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的基础;此外,要拥有充足的国际市场供给以及一定规模的周边流通量。

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价值基本稳定。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承受住经济增长放缓、商品出口减少、市场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坚持人民币汇价的稳定,为人民币在区域或国际的流通和使用奠定了良好的信誉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经济产出的增长率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随之不断提升。1980-2007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虽然2008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有所回落,但是相对于全球其他国家来讲,前景相对来讲仍然比较乐观,为本币的国际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特别是为世界各国将来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信心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从贸易总量上看,就进出口贸易而言,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2007年高达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的8.8%,位居全球第2;2007年在全球商品贸易进口国排名中,中国以956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进口总额排名世界第3,占到了世界商品贸易进口额6.7%的份额。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正在成为重要的结算货币。例如,目前中国已与越南、蒙古、朝鲜、俄罗斯、老挝、尼泊尔等国家签订了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而人民币在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中的结算量更是逐年稳步提高,成为与这些国家边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另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菲律宾,2006年12月1日起已经将人民币纳入其官方储备货币。所有这些发展都表明,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被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接受和使用,人民币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具备了一定基础。

(二)当前国际货币环境

美元、欧元和日元因为各自的实体经济强大而成为国际3大货币,美元又因为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而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和主要的结算货币。按照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在全球经贸结算货币总额中,美元占45%,欧元占35%,日元占10%,其他货币仅占10%。

从美元来看,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走势一路下行,严重挫伤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经济开始走入低迷和衰退状态。随着美联储的连续降息行动,美元新一波的弱势也将重新开始。从欧元来看,在美元不断走低时期,欧元的汇率表现非常坚挺,其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中也有相当比例,欧元大有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态势。遗憾的是,次贷危机爆发并及时传导到欧洲,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美国,欧元对美元汇率在2008年2季度以来出现了高达20%的跌幅。美元和欧元的波动尚且如何剧烈,其他主要货币更是难以独善其身。澳元的表现最具戏剧性,2007年的全球“最牛”货币在2008年几乎变成了全球“最熊”货币,日元因为自身的低利率,近期出现了罕见的上升走势,但是由于日本实体经济前景并不被看好,这种上升可能难以为继。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共同愿望,尽管今后“热钱”增多的风险与日俱增,但它们长期化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内投资者还是国外投资者,都迫切需要分享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成果,同时也需要一个新的“避风港”,规避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风险。这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结论

在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遭受了严重冲击,外汇储备管理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短期来看,中国外汇储备在规模、币种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方面的调整是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家外汇资产的冲击的暂时选择,然而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才是最终解决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人民币国际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当前的国际货币环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促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设,应当是我们长远追求的目标。从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长期战略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值得管理层站在国家战略调整的高度认真考虑的长期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超,曾祥胜.警惕巨额外汇储备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

2、黄立红.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出路[J].商务周刊,2008(9).

3、邱雪峰.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风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4).

4、陈雨露,张成思.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5、黄文青.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时代经贸,2008(2).

6、杨小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新特征与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金融,2008(12).

7、孙立坚,彭述涛.华尔街新危机是人民币国际化最佳机会[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19).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多元化探析 篇4

本文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管理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对币种结构进行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的出现, 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IMF COFER数据库中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美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逐渐下降, 欧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逐渐上升, 英镑取代日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中第三重要的币种。上述结构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在这个时期内, 欧元和英镑处于相对强势地位, 而美元和日元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导致各国央行主动或被动地实施了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调整。

与工业化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调整更加积极。从1999年底至2007年底, 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重由69%降至61%, 欧元资产比重由19%升值28%。俄罗斯、伊朗等国更是将石油交易计价货币由美元转换为欧元, 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欧元在全球储备与交易货币中的地位。2007年8月次贷危机后, 美元贬值速度加快, 对世界主要货币贬值6%。仅2008年3月, 美元相对国际主要货币跌去了2.6%。如果假定中国外汇储备中90%是美元, 2008年3月就蒸发了357亿美元, 相当于中国2月份贸易顺差的4倍。外汇储备在最终使用时的意义在于其具有的国际支付能力, 所以在未来管理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时, 完全可以根据各主要贸易伙伴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建立动态的币种结构体系。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数量较大, 这意味着, 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调整将会影响市场价格。

其次要对外汇储备的资产进行多元化管理, 增加股权和商品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根据美国财政部资料, 截至2008年6月底, 中国投资于美国证券的资金为5319亿美元, 占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72%, 仅次于日本和英国;投资于美国长期债券的金额为4850亿美元, 占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68%, 其中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国债的比率为57%、投资于美国政府机构债券的比率为36%、投资于美国企业债券的比率为7%。

数据来源:US Treasury.Report on Foreign Portfolio Holdings of U.S.Securities, as of Dec.31, 2007.

同时,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黄金储备的总量不多, 所占比例也很低。据世界黄金协会统计, 截至2007底,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黄金储备国, 持有8133.5公吨黄金, 占其国际储备的76.1%, 欧元区各国央行的黄金储备总量超过10000吨, 俄罗斯和印度的黄金储备也分别达到其国际储备的2.4%和3.8%。中国长期实行稳定不变的黄金储备政策, 1994~2006年12年间, 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了20多倍, 而黄金储备数量却始终保持不变。2008年底, 中国约有黄金储备约有600吨, 仅占外汇储备的1.3%, 远低于其他国家采用的3%-5%的标准, 可见中国的黄金储备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显不足。

数据来源:IMF网站 (www.imf.org)

从中国目前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来看, 偏重于债权、忽视了股权;偏重于政府债、忽视了机构债和企业债;偏重于信用货币投资、忽视了黄金等商品;投资偏重于安全性和流动性, 忽视了收益性, 从而在投资方面存在较大的效率损失。因此, 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性势在必行, 中国应该进行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调整, 降低投资于美国国债的比率、提高投资于美国股权、美国机构债和企业债以及黄金等的比率。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 积极拓展外汇储备运用渠道, 实现经营上的多元化, 是提高外汇储备收益的有效途径。按照IMF外汇储备管理指南, 外汇储备作为一国财富象征, 在达到充足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目标后, 应着重考虑收益性。根据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和收益特性, 可将外汇储备分为流动性部分和投资性部分, 流动性部分主要用以维持汇率稳定及金融安全, 不以收益为目标, 由中央银行管理;投资性部分, 则应以保值增值为目标, 追求尽可能高的收益, 交由外汇储备管理实体来管理和运作。

积极探索“富余”外汇储备的运用渠道, 利用外汇储备资金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次核心技术、先进设备, 然后以注资形式下拨;设立基金, 高薪聘用世界顶级人才, 有计划地潜心安排对重要领域跨国企业包括跨国金融机构的参股收购, 以逐步改善中国的贸易结构与质量;鼓励境内外企在国内A股上市, 鼓励外企在国内发行美元债券, 鼓励国内借债企业和机构用人民币购汇或银行贷款购汇, 提前偿还外债;将外汇储备资金转存银行, 缓解银行QDII不景气的局面;等等。

总之, 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面推进外汇储备管理多元化应当成为构建新型外汇储备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将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蒋庆洋国际外汇储备管理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上海金融2008年3期

【2】郎维维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探析东南亚纵横2008年2期

国际外汇储备管理经验论文 篇5

1993年末日本外汇储备达95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此后至2006年2月底,日本长期位居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到2006年11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仍高达8969.49亿美元,其中外国证券7509.89亿美元,外汇存款1249.56亿美元,黄金储备159.11亿美元。从实际情况看,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没有给日本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带来了较好的投资回报。2005财政年度,日本外汇储备海外证券投资收益达788.79亿美元。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由财务省负责,财务省主要通过日本银行的外汇资产特别账户进行储备管理,日本银行按照财务省制定的目标和决策对储备进行日常管理。针对日本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途径,日本银行把大量买入美元改为大量卖出美元。为了避免大量美元被抛进外汇市场导致美元暴跌,日本采取既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减少过剩外汇储备,又避免冲击美国经济引起美元暴跌的措施。为此,日本银行利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外汇储备的有利时机,在2004年第一季度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急刹车之后,已快有两年未进行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了。2004年,中国和“四小龙”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了2603亿美元,约相当于日本银行第一季度美元买入额的2.3倍多;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又增加2089亿美元。由于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足以抬高美元汇率、遏制日元升值的势头,日本银行就见机行事,及时停止了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操作。

2.2新加坡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是由财政部主导或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主导,由政府所属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的多层次储备管理体系。所谓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多余储备则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采用的是财政部主导下的GIC+Temasek+MAS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新加坡经济增长强劲、储蓄率高以及鼓励节俭的财政政策,新加坡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即新加坡的中央银行,是根据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于1971年7月1日成立的。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发行货币的保证。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部分,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负责。1981年5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成立。GIC主要负责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它的投资是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其投资领域除了美、欧政府债券之外,也投资于股票、房地产以及直接投资,目前管理的外汇储备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

淡马锡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淡马锡原本负责对新加坡国有企业进行控股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至今公司资产市值达到1003亿新元。淡马锡的主要职能是对本国战略性产业进行控股管理的同时,提升新加坡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长期竞争力。淡马锡的投资原本主要在新加坡,但由于新加坡地理和市场空间狭小,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淡马锡已经开始调整投资结构,大规模投资国外金融、高新技术行业。

2.3挪威

挪威外汇储备的管理采取的是财政部和挪威央行联合主导下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加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体制,挪威也实行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战略。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净出口国,随着石油收入的快速增长,挪威于1990年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财政部对石油基金的管理负责。挪威银行于1990年开始对外汇储备实施多层次管理,以全部外汇储备建立了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其中,货币市场组合以高流动性的国内货币市场工具投资,满足交易性和预防性需求;投资组合以全球配置的权益工具和固定收益工具投资,满足盈利性需求;缓冲组合,也就是政府养老基金,以油气资源导致中央政府现金流入为资金来源,通过积极的海外投资满足发展性需求。并且,外汇储备资产可以根据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国内经济形势需要,在货币市场组合与投资组合之间划转。截至2006年9月,投资组合、货币市场组合、缓冲组合在挪威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4.8%、3.58%、1.61%。其中投资组合是全部外汇储备组合投资的主体,投资涉及4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

2.4中国香港

香港外汇基金成立于1992年,目前规模已超过一万亿港元。据统计,从1993年到2004年,香港外汇基金的复合年度回报率为6.7%,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收益。外汇基金运作的目标是保障资本长期购买力,维持货币和金融稳定。外汇基金的具体运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汇基金的机构控制与人员管理。根据《外汇基金条例》规定,财政司司长掌握基金控制权,但行使权力时必须首先咨询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具体运作授权于财政司司长委任的金融管理专员。其次,确定合理的投资组合政策、投资基准和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①外汇基金分为支持组合和投资组合两个不同组合来管理,支持组合主要持有为基础货币提供足够支持的流通性极高的美元证券,投资组合则主要投资于经合组织(OECD)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以保证资产长期购买力。②投资基准规定了外汇基金对各国资产类别的投资比重及货币分配。一般来说,外汇基金资产的77%分配于债券,其它为股票及有关投资。货币方面,88%分配于美元区,12%为其它货币。由于金融环境的变化及市场的波动,投资基准会被定期修正以规避风险和实现收益最大化。③投资组合中的证券组合由金融管理局管理,而金管局通过外聘基金经理来负责具体的投资工作。外聘的基金经理主要分布于13个世界金融中心,管理部门通过增加雇用基金经理的数目和类型,以使投资分散于不同市场和资产类别。这些投资资产主要存放于几个主要的全球托管人那里。再次,风险管理。外汇基金内设风险管理及监察处,负责选定投资基准,并对市场、价格、信贷等风险及外聘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与个人绩效作出评估。我国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外汇基金通过外聘基金经理,在风险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投资知识和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鉴及启示

3.1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多元化

据估计,我国外汇储备总余额的70%左右为美元资产,20%左右为欧元资产,其余是包括英镑、日元和韩元在内的其他货币资产。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还是以美元资产为主。

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元将以缓慢的速度温和贬值。美元的贬值预期将使我们以美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储备遭受资本损失,这构成了我们在储备增量中减持美元的基本动机。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依然脆弱,而日本经济尽管消费疲弱,但自2002年2月开始的增长周期已经进入第58个月。虽然对各个货币区经济进行准确预测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在照顾国际贸易构成和尽量减少汇率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我国必须逐步实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美元储备比重,增持欧元、日元,以及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藉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币种配置。

3.2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要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多为美国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高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等,这些债券资产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但其提供的收益率普遍偏低。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以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资产的配置。

(1)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背景下积极地投资于非洲、拉美和中亚等的资源性项目。直接投资于这些项目比建立石油储备在稳定能源价格和国家安全方面更加有效。

(2)增加黄金储备的份额。我国的黄金储备自200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929万盎司的水平。2003年以来国际金价从200多美元大涨至600多美元,在金价大幅上涨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增持黄金储备对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具有积极意义。

(3)在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和先期“藏汇于民”政策背景下,鼓励资本流出,进一步扩大民间持汇,一方面民间持有的部分外汇不会形成央行“外汇占款”对应的本币投放;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分散央行美元资产的汇率风险。

(4)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社保基金、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等实体投资于国内外企业股权。股权投资具有比债权投资更高的收益率,当然更高的收益率对应着更高的风险,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风险分担机制来锁定央行承担风险的份额。

参考文献

[1]荣立予.从体制改革入手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管理[J].山西金融,2002,(1).

[2]关路.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9).

[3]吴念鲁.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03,(7).

[4]胡庆.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J].西南金融,2004,(4).

[5]王洪升.石油储备:能源安全的防火墙[J].新安全,2006,(3).

[6]郭晓峰.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之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12).

[7]闫屹,李静.从外国经验看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J].金融论坛,2007,(3).

中国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 篇6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国人对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非常担忧。我国外汇储备遭受损失是确实无疑的,现在应该系统地反思我国国际储备的观念和行为,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一个国家拥有国际储备的目的是什么?国际金融学给出的答案是明确的,即为了防止国际收支逆差和对外清偿手段不足而做的准备。具体地说,就是为了满足进口的需求,以及货币性对外负债清偿的需求,对非国际货币国家来说,还有稳定汇率的需求。但是,持有国际储备存在着机会成本,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机会成本是指因持有储备而损失的经济发展和现时消费,风险是指国际储备遭受的贬值和本金的损失。因此,一个国家持有的国际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符合国际储备适度规模即可。

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现代国际金融学的观点看,国际储备只是一个国家以备不时之需的对外支付手段,而不是财富。把国际储备作为财富的思想,来指导一国的国际储备的总规模,其直接结果是储备总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国内就业和需求的不足、储备资产遭受贬值风险,甚至本金遭受损失。

按照适度国际储备理论中的比例法计算,我国适度国际储备规模为:第一,按照全年4个月进口所需外汇约为3800亿美元,第二,对外货币性负债的10%计算约为1000亿美元,两项合计为4800亿美元。稳定汇率等方面的国际储备需求,是难以用具体标准测算的,如果只考虑国际对冲基金投机性冲击的可能,持有3000—5000亿美元的储备,是足以应付的。由此可见,现时我国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约为1万亿美元。

国际储备由外汇、黄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普通提款权(GDR)、特别提款权(SDR)等四项组成。如果按照黄金的市价计算,黄金占全球国际储备的34%左右,GDR和SDR约占3%,外汇储备约占63%。显然,外汇、黄金是国际储备中最为重要的资产。由于国际货币制度的约束,一个国家的GDR通常很难自主性增加,SDR作为账面资产,虽然可以通过清算而在成员国家间划转,但总量有限且交易也不活跃。

因此,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的比例变动。即更多地增加或减持黄金储备,还是更多地增加或减持外汇储备。进入本世纪以来,黄金价格持续迅速上涨,从1盎司黄金的200多美元上涨到1200多美元。

非常遗憾的是,近5年来,我国在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同时,除了2009年4月增加了黄金储备之外,再也没有增持过黄金;第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为了防范汇率风险,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应该遵循多元化原则。

有资料显示,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很高,因此,只要美元贬值,以其他货币衡量的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就自然缩水;第三,外汇储备的资产形态。持有外汇储备源于国际流动性的需要,因此,通常外汇储备的资产具有高度的安全性、高度的流动性,以及较低的收益性等三个特点。

用外汇储备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公司债等高风险资产的行为,与持有外汇储备之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以上述适度国际储备理论和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理论为标准,我国国际储备的理念和行为是需要转变的。

一、转变国际储备越多越好的观念,还国际储备的本来面目。应大幅度削减超额国际储备,把国际储备控制在适度的水平上,并对国际储备规模做动态的调整;

二、通过投资、采购等渠道消化超额国际储备。考虑到我国正处于新兴工业化时期,应该主要向石油、矿藏等资源类领域进行投资,采购国外的先进装备、先进技术,以国外先进装备和先进技术填补国内制造业的空白,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三、优化国际储备结构。黄金在储备中的比重应该不低于30%,并逐步提高黄金储备规模,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同时,研究合适的外汇储备货币篮子,以防范汇率风险。外汇储备的资产形态以外国国债、银行存款以及现金等资产为妥;

四、全面推进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计价清算的工作,稳步开放资本项目,逐步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从而减少我国经济对外汇储备的依赖性;

五、加强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货币金融合作,首先推进两岸四地货物贸易用人民币计价清算,其次可考虑建立有限额的货币互换,从而增强两岸四地抵御货币金融冲击的能力;

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篇7

关键词:外汇储备,合理规模,币种结构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 伴随着中国迈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日益加深, 以及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资源总量实现持续积累, 且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优化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以及如何缓解外汇储备规模的迅猛上升以实现其保值增值, 就成为了当下最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外汇储备的功能

1.支持货币发行

支持货币发行功能是外汇储备最早所承担的角色, 在金本位制时期, 用以货币的发行功能在外汇储备中最为明显。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对货币流通量进行调节, 当时的外汇储备主要为黄金储备。当在流通中物价紧缩, 缺少金币时, 货币当局便能够将储备的黄金融化铸币。

2.调节国际收支

所谓“国际收支平衡”是每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所竭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是在国际经济的发展中, 每个国家都无法始终如一的持续实现国际收支平衡[1]。当一国出现国际层面上的收支赤字之后, 若是该国所实施的是浮动汇率制, 则可使用本币贬值为基本方式得以实现外部的均衡。但大多数情况来说, 因为货币政策时滞, 从本币贬值一直到国际收支平衡都会经历漫长的痛苦过程。

3.清偿债务

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不仅能够用于清偿国际往来的债务, 更可以抵御因债务危机所导致的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间, 诸如阿根廷、巴西、以及墨西哥等拉美国家, 就曾经相继开始走工业化道路, 而其所需要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来自于国际债务。在1975—1982年, 整个拉美国家的债务达到了惊人的20.4%, 数额也从750亿美元增加到了3 150亿美元, 每年所需要支付的利息总量也由之前的120亿美元达到了660亿美元[2]。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石油危机之后世界进入了通货膨胀的时候, 如美国这样的经济体也出现了严重的收支赤字问题。而美国当时使用了提高利率的紧缩性调整政策, 这直接使得与美国经济往来密切的诸多拉美国家遭遇了严重的项目赤字, 同时, 由于利率的调整也使得这些国家的债务偿还负担得以加重。 外汇储备除去可以用于清偿债务, 也可以起到干预市场、稳定汇率的作用。

二、外汇储备因不当管理的负面影响

外汇储备并非愈多愈好, 外汇储备越多, 所持有的成本也自然相应的越多, 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自然会产生不利的因素, 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上。首先, 因为央行所投入的大量货币, 不仅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而且伴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央行外汇占款方面的增额, 在基础货币的规模投放在渐渐扩大的同时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出现加倍扩张, 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最后, 将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不均衡, 损害经济增长的动力。

三、分析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当前, 中国外汇储备正面临着资产结构集中于美债资产, 且规模庞大的问题, 另外, 在币种结构方面较为单一。在规模日渐庞大的外汇储备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的同时, 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转同样产生了部分的影响。在中国的外汇资源当中, 有近七成都是以美元为资产单位的形式所持有, 然而美元又主要以美国的长期债务为主, 其资产结构比较单一。因此, 对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进行合理控制与外汇储备结构进行优化处理, 以此提高中国外汇储备的整体态势。

1.保持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

如今, 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日渐庞大, 因此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削弱、储备成本过高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由此对国际贸易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3]。在此背景下, 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 保持外汇储备规模的合理性便显得至关重要。中国经济宏观的运行方式导致了当今外汇储备的规模, 这两者一直处在相辅相成、长期均衡的关系。由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的长期双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得以快速增长最为直接的原因, 故而需要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两方面下手, 保持收支平衡。从资本金融项目的角度分析, 需要对外商当前的投资政策作以适时的调整, 以此而优化外资的整体水平, 积极推进“走出去”这一战略。另外, 还需要继续推进当前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平衡国际收支。一方面, 要限制一定的产品出口数量, 扩大产品的进口规模, 具体来说, 应当尽力控制那些能量消耗高且附加值相对低的高污染产品的服务出口, 逐渐提升出口商品的质量及服务。另一方面, 外汇储备应当重视公平竞争, 以此促进内外资本结构的均衡发展。中国如今的国际贸易、投资政策主要倾向于鼓励发展, 但也因此使内资投资者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发展影响。国家需要采取一些有利于国际贸易结构整体调整的措施, 从贷款的条件、税收优惠以及市场准入等诸多方面给予内资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 以此来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最后, 中国还应当适当放宽国内外资本间的流动, 达到平衡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目的。

2.渐进式优化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鉴于中国外汇储备方面币种结构方面较为单一的特点, 外汇储备更应当采取多元化发展的态度, 丰富包括币种的结构多元化, 以此来规避汇率风险。从国外经验来看, 外汇储备的多元化依然成为当今储备资产的核心价值, 中国更应该推行其管理策略,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尽最大可能地降低外汇储备风险[4]。美元在中国的外汇储备币种中占据着大量的比例, 其次是欧元与英镑, 中国在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中还需要较长的优化期, 但是从深远的角度看, 中国势必需要对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整。美国, 一直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果在优化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得以实行的情况下, 达到减持美元的地步, 那么必然会导致美国经济陷入僵局, 进而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若中国在减持某种货币资产的同时加给其他的币种, 那么也一定会导致所减持的货币在国际供给中得以增加, 进而导致该种货币的价值贬损, 同样扩大了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由此可以分析得出: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优化是一个需要长时间适应与调整的过程, 需循序渐进方可进行。正如古人所说的“祸福相依”,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国出口的稳定, 在此前提下, 国内的经济必然也会趋向一个稳定的发展的态势。

3.合理的利用外汇储备资产

中国的外汇储备涵括了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的部分外汇资产, 这也使得外汇储备在中国的规模宏大, 甚至超过了可控的使用需求, 若将此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其他外汇资产, 其自身便能够进行金融投资。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总体可以划分为超额储备、规范储备以及非储备性质资产。在货币汇率出现市场浮动的状态下, 不同的币种都面临着一定的浮动风险, 唯有让外汇储备资产分配到优质股权中来, 实现实物化, 才能最大程度减小汇率的浮动风险, 例如适当地增加类似于黄金方面的投资。

4.加快外汇制度改革

在中国现行的外汇运行机制下, 由于外汇储备主要是被中国人民银行所持有, 这也使得货币政策的改革有着极大的被动型, 甚至在调控方面都难以实施[5]。在政策方面, 可以先慢慢给结售汇制度松绑, 由经济市场自己决定, 最终实现自由结售汇制, 让外汇储备资源留到企业中去。还可以逐步开放居民对外引资项目, 让跨国企业在中国上市, 以此来实现藏汇于民, 分散储备风险。政策要允许企业跨过诸多审核, 直接走入交易市场, 切实的落实风险承担者的身份。尽管中国已经在尝试外汇制的改革, 但事实表明其力度无异于隔靴搔痒。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 只有例如企业这样的微观经济主体得到了自由的外汇市场交易权, 具备了独立的清偿能力, 承担起了各自的外汇风险, 中国外汇市场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完善, 外汇储备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才可相辅相成。

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综合实力也在迅速地得到提升。对于经济而言, 外汇储备可以说得上是最为重要的变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外汇储备也面临着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在人民币还未成为国际公认的结算货币前夕, 只有持有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才能够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中国在外汇储备的持有量方面应当要处于一个可控的适度规模范围, 如若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 则不得不面对其增值与保值的风险问题了。

参考文献

[1]王永中.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收益与风险[J].国际金融研究, 2011, (1) :44-52.

[2]张斌, 王勋, 华秀萍.中国外汇储备的名义收益率和真实收益率[J].经济研究, 2010, (10) :115-128.

[3]林航.国际贸易理论演化中的哲学逻辑和历史线索[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1, (6) :1-11.

[4]Yutaka Kurihara.The Impact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on International Trade[J].Modern Economy, 2011, Vol.02 (05) , pp.846-849.

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篇8

一、中国外汇储备形成分析

外汇储备是一国拥有的特殊债权。在反映国家对外债权、债务的国际收支表中, 外汇储备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净流入, 另一个是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净流入, 这两者之和构成外汇储备。

一是由经常项目净流入形成, 即主要由贸易和非贸易盈余形成, 其性质相对稳定风险较小, 因为它所形成的储备是靠中国商品和劳务的出口换来的。这部分可称作债权型的外汇储备。二是由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净流入形成, 也就是说, 外汇储备主要由国外两个资本流入形成, 即外国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借贷等项目所形成的盈余。从根本上讲, 这部分盈余属于最终必须归还的资金, 只不过付息方式和还款期限有所不同。严格来说, 它不是真正具有债权性质的储备, 其性质不稳定风险较大。外汇储备是国家用人民币置换来的特殊外汇债权。由于中国基本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 可以说, 国家外汇储备都是中央银行用人民币从拥有外汇的企业和个人 (包括外企和外国人) 手中购买的, 对央行来说是用基础货币投放置换来的特殊债权。如果谁要用外汇, 比如企业要用外汇进口或投资、个人需要外汇出国旅游等, 必须用人民币购买外汇。

二、2010年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的原因

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外贸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额, 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外贸顺差为1 831亿美元。其中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顺差额分别为653亿美元和623亿美元, 均远远超过2010年上半年553亿美元的顺差额。此外, 商务部数据显示, 在连续两个月增速放缓后, 外商直接投资额自9月份开始持续回升。商务部预计, 2010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将在1 000亿美元左右。

央行数据显示, 去年第四季度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共计12 530亿元人民币, 其中12月新增外汇占款4 033亿元, 扣除FDI、外贸顺差等因素, 显示仍有大量其他资金流入中国。同时, 去年10月份和11月份代客结售汇顺差分别为576亿美元和453亿美元, 分别为年内的新高和次高。这意味着, 更多的个人和机构更愿意持有人民币, 这直接导致了外汇储备的进一步飙升。可见, 热钱的流入对于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主任曹红辉指出, 国内稳定的经济环境、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国内外利差加大等多种因素并存, 导致去年第三季度以来资本大量流入, 不管是资本项目还是经常项目, 不管是真实资本还是以真实名义进入的资本。

金融专家谭雅玲认为, 第四季度人民币加速升值以及当前持续较强的升值预期, 央行两次加息后进一步扩大的海内外利差, 均是推动第四季度外汇储备继续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外汇储备加速增加, 一方面是由于今年进出口情况恢复较好, 贸易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均出现明显增长。同时他还认为, 除了正常的进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外, 不能排除不明来源、不明用途的资本通过种种渠道涌入中国境内。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虽然不能肯定新增外汇中有多少是热钱, 但肯定有这样性质的资金流入。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司长刘薇近日指出, 2010年以来, 国际经济持续缓慢复苏, 国内经济保持良好运行态势, 中国的外汇净流入压力有所加大。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主要发达国家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进一步推高全球流动性。新兴市场国家因此普遍面临汇率升值和资本冲击压力。二是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 吸引外资流入。三是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 境内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外汇结汇意愿增强, 购汇意愿减弱。境内市场主体积极调整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 间接导致外汇净流入增加。此外也不排除套利资金利用各种合法渠道或工具的渗透式流入。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鄂永健博士表示, 近来外汇储备的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说明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走势, 与中国经济基本面转好有密切关系。此外, FDI保持稳定、贸易顺差恢复较快是外汇储备多增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博士指出, 目前人民币升值效应引发热钱大量涌入国内, 造成外汇储备飙升, 这也给央行造成更大的冲销压力。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认为, 外汇储备的增加是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客观结果, 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这是由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点决定的。

三、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措施

自2000年以来, 中国的外储储备显著增加, 但一直缺乏有效的使用渠道, 在金融危机期间, 外汇储备的使用一直饱受质疑。现在世界经济仍处于恢复期, 在国际经济仍然动荡的形势下, 对于近2.8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防止其持续贬值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外汇储备管理的首要目标应当是确保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为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经济金融安全提供保障。同时, 还应适当考虑投资收益, 尽可能降低超额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因此,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比较现实的调整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优化外汇储备结构。任何一种硬通货在中国外汇储备中占多大比重, 并无固定不变的模式, 要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 全盘考虑。但调整的速度不宜过快, 调整的次数也不宜过勤, 否则引起国际经济动荡加剧, 反而对中国不利。第二, 外汇储备可以扩大为外汇黄金储备。最近几年黄金价格呈上升态势, 因此中国可以适当增加黄金储备, 特别是在黄金价格稍有下跌的时候, 应该抓紧时间以外汇购入黄金。增加黄金储备, 对于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是有利的。第三, 要树立外汇资产储备的理念。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单纯由外币构成的。实际上, 从国家外汇储备安全的角度来说, 应该既有外币所构成的外汇储备, 还可以用能够较快变现的外汇资产作为储备。外汇资产如果能够较快变现, 效果会比外币储备更好, 因为外汇资产在保值增值方面比外币可靠。要选择优质的外汇资产, 如土地、矿山、森林以及业绩好的上市公司股票。此外, 外汇资产的收益可能大于所持有的外币债券的收益。第四, 利用外汇储备作为对外信贷资金。这主要是指利用一部分外汇储备作为对外贷款, 带动产品出口、工程承包、劳务输出、或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物流设施等。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还可以获得外汇收入。第五, 用活外汇储备的关键在于如何“用”。根据经济学理论, 外汇储备代表着一大笔资产, 把这么多的外币放在那里不用, 本身就是一种损失。这是因为, 一方面, 外币闲置不用, 表明机会成本在上升, 另一方面, 如果外币在贬值, 损失就更大了。所以外币储备要“用”。那么怎样才能“用活”呢?一是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 二是增加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短缺的原材料和燃料, 三是建立海外投资基金。管理和经营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概念, 管理主要是在既定的资本存量条件下, 使资源配置合理, 产生更大的效率。经营的前提是假定资本存量是可变的, 通过有效的经营, 使资本不断增值, 使资本存量增加。管理和经营同样重要, 在对待外汇储备方面, 不但要善于管理, 而且要善于经营。第六, 力求做到“藏汇于国”和“藏汇于民”并重。“藏汇于国”是指国家拥有外汇储备, “藏汇于民”是指民间拥有外汇储备, 二者应当并重。民间外汇储备又分为企业拥有的外汇储备和居民个人拥有的外汇储备两个部分。鼓励民间增加所储存的外汇, 是有利于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这主要因为, 民间外汇储备由于机制灵活, 自担风险, 分散持有, 而又信息来源多样化, 这样, 一旦国际经济发生动荡或外汇市场波动, 民间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总会随时采取对策, 力求保值, 避免意外损失。民间外汇储备越多, 中国的外汇储备安全就越有保障。

另外, 加强中投公司国家主权基金的管理与运作;鼓励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升级,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促进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民币交易中心也不失为中国外汇储备的出路。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末, 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8 473亿美元, 同比增长18.7%。2010年全年外汇储备增长4 481亿美元。分季度看, 2010年前两个季度, 中国外汇储备分别增加479亿美元和72亿美元。但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则分别出现1 940亿美元和1 990亿美元的大幅增长。总结了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的原因, 并对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提出了比较现实的调整措施。

关键词:外汇储备,原因,调整措施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关注中国外汇储备安全问题[EB/OL].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2011-03-08.

中国外汇储备现状分析 篇9

外汇储备广义上是指该国以外汇计价的资产, 包括国外银行存款、现钞、国外有价证券等;狭义上是指该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通俗地讲, 外汇储备就是该国所掌握的外国的钱, 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外汇储备可以以多种币种存在, 到2010年9月, 中国拥有的币种主要是美元, 约占65%左右, 其后依次是欧元、英镑、日元。

中国的外汇储备绝大多数由中国自己拥有, 主要包括巨额贸易顺差、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贷款和因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导致的“热钱”流入。贸易顺差占绝大部分, 据估计在80%以上,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2009年6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 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2010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2011年12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18万亿美元, 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问题

(1) 外汇储备规模偏大。

一国的外汇储备可视为该国对外汇发行国的债权, 持有合理数量的外汇储备能保护本国经济的安全, 体现一国经济实力。但是外汇储备构成如果不合理或者不适度, 就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需要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应为目前水平的1/3。很明显, 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偏大。

(2) 贬值风险较大。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资产比较多, 遇到如2000年之后的美元大跌, 外汇储备就会出现严重的账面损失。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的影响较大。虽然国家外管局表示, 中国外汇储备经受住了这次严重金融危机的考验, 保持了资产的总体安全, 但同时表示,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几十年不遇的一场大危机, 在这样的危机中各种各样的投资肯定都要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这是不可避免的。

(3) 有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是经营管理的重点, 因此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国际市场上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 即在购买时认定为低风险、很安全、高收益的债券。但是, 我国外汇储备的流动性被高达数千亿美元, 约占60%比例的美国国债和债券所限制, 并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和美国国债市场规模的威胁。

(4) 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

现阶段过高的外汇储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给我国的经济平稳运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3.中国外汇储备的建议

(1) 合理使用国家现有外汇储备。

我国主要把美元资产作为储备资产是基于对美元价值贮藏可靠性的信任, 却陷入了“美元陷阱”。对于中国来说, 当务之急是避免在美元陷阱中越陷越深, 并尽量减少已持有外汇可能发生的损失。目前可采取的主要办法如下。

(1) 由中国商业银行向外国商业银行发放人民币贷款或发行人民币债券。

美国卡特时期“卡特债券”的发行以及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债券是可参考的方法。2009年, 有人提出了外国金融机构发放熊猫债券的建议。后来日本经济学家呼吁“奥巴马”债券的发行。熊猫债券的发行不仅可减少我国增持美国国债的风险, 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还可缓和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流动性短缺, 以促进全球的金融复苏与稳定。当外国商业银行得到人民币的贷款后, 可以考虑向央行购买美元, 以后再逐年偿还中国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本息。中国还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购买贵金属及其他战略物资, 如黄金、石油等。

(2) 可购买外国资源、技术、企业、设备甚至军购。

大规模购买外国资源, 极易触发资源国的民族情绪, 容易受到防不胜防的抵制。如中国试图购买澳大利亚的矿山和其他国家的石油资源连连受挫, 就是这个原因。购买外国的核心技术、企业、设备甚至军购, 意在增加国防实力, 能缩短国防现代化进程, 虽然障碍不少。但仍然应该努力实现。

(3) 加大出口信贷。

把钱贷给一些对中国有进口需求又可以信赖的国家, 专款专用, 可以迅速增加中国的出口, 但同样存在风险和规模问题。凡受贷国均是外汇短缺、创汇艰难的国家, 规模适度、确保双赢。

(4) 其他消化外汇储备的措施。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 政府目前正在探索“外汇内用”的可行性。如在“内用”方面作出积极的尝试, 对中国及至世界经济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我国的社保基金规模偏小, 随着中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 社保基金的规模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全国的社保基金的缺口大, 但同时又有高达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因此, 将部分外汇储备划拨到社保基金账下应该能获得政策支持。

(2) 调整外汇储备的规模和结构。

外汇储备结构的调整包括外汇储备资产的调整和储备货币币种的选择及比重安排2个方面:外汇储备资产调整是对包括长期国债、短期国债、企业债券、股票等资产的比重重新配置;储备货币币种选择及比重安排包括调低美元资产比重, 最稳妥的做法是增加新增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的比重从而使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降低。

外汇储备规模的调整措施最主要的是对进口措施进行调整, 至少有几方面的好处:一是减少我国过高的贸易顺差;二是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三是有利于消除政策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 建立灵敏的市场机制和开放的市场体系。

(3) 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由于美国滥用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使国际货币体系再次陷入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208年底指出, 金融危机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周小川提出了创造世界货币的建议, 伯格斯坦也重提他在1970年代提出的在IMF建立替代账户的主张。周小川和伯格斯坦的建议表明:中国可以减少外汇储备因美元贬值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同时, 中国减持美元储备资产不会导致美元汇率和美元资产价格的下跌。

虽然中国也在展开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中国仍不得不继续持有或增加美元资产。长期而艰巨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中国应积极参与其中, 并努力进行全球层面的以IMF为主要平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4) 积极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态势一直延续。经过2009年的调整, 我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未来10年乃至20年, 中国将经历内需不断上升而对外依赖度相对下降的持续发展过程, 城镇化、工业信息化、消费升级等都将支撑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这为中国积极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东亚地区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发展趋势和东亚金融合作走向的分析, 摆脱区域内对美元的依赖性, 加强东亚地区本币金融市场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区域金融的稳定。我国积极倡导在东亚外汇储备库中使用区域本位货币, 促使人民币发挥更大的作用, 并借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来助推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中国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货币互换便是重要的区域货币合作范例。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外汇储备现状的分析, 指出我国外汇储备存在规模偏大、贬值风险大、有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等主要问题, 进而提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合理使用国家现有外汇储备;调整外汇储备的规模和结构;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积极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外汇储备,国际货币体系,区域货币合作,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3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夏斌.加快人民币区域化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设[J].资本市场, 2010 (6) :8-9.

[3]李稻葵.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 中国经济规模2020年可能超过美国[J].新财富, 2010 (6) :38-39.

[4]彭红枫.人民币升值能否减少美中贸易逆差[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6) :3-10.

[5]杨权.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东亚地区双边货币互换的发展——东亚金融合作走向及人民币角色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6) :30-40.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实证分析 篇10

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现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 中国外汇储备曾长期处于相对短缺的境地,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 中国外汇储备仅为8.4亿美元, 1980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改革开放为中国积极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使中国的外汇储备随着经济的迅猛而加速增长。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的积累已实现了由极度短缺向超额储备的转变。尽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较大影响, 但在政府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的共同作用下, 中国外汇储备仍保持增长的态势。2001—2004年, 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 2006年10月, 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超过日本, 位居世界首位。至2010年末,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28473万亿美元。

过多的外汇储备给中国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①由于外汇储备不同于黄金, 其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巨额的外汇储备在市场上将受到货币发行国的经济状况、货币地位以及外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②一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会支持该国汇率水平的上浮。③外汇储备的增加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外汇储备高速增长是一把“双刃剑”, 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持续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可能会防碍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利于提高国家总体经济的运行效率、面临外汇资产贬值风险以及承受巨大的国际压力等诸多负面影响。对于处在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而言, 如何合理确定外汇储备规模、管理好和运用好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并在科学管理与有效利用之间寻找平衡, 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是当前研究外汇储备的关键。

二、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实证分析

(一) 比例分析法模型

西方微观经济学家认为, 为了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 必须是生产某一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其所获得的边际收益, 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这一最适度的状态。比例分析法最初是由美国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 (R.Triffin) 于1947年提出, 后来在他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又进行了系统研究, 到60年代初, 比例分析法已成为测度最佳国际储备量的标准方法。通过对外汇储备的用途按比例进行分析, 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 来确定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区间。

尽管从理论上讲, 一国外汇储备应该有一个最适度规模值, 但是在现实中, 这一最适度规模值往往难以确定。因此, 许多学者认为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而应是一个区域范围, 这个区域范围有其上限与下限。这样也便于外汇储备的管理, 便于外汇当局进行操作。比例分析法认为, 一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主要集中在 4 个方面: 进口支付、外债还本付息、外商直接投资资金回流以及政府对突发事件及干涉外汇市场的外汇需求。根据这四个因素建立外汇储备需求方程:

R=α*I+β*D+γ*F+E+μ (1)

其中, R表示适度的外汇储备量, I表示全年进口额, D为年末外债余额, F表示年末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E为国家维持既定宏观经济政策所必要的外汇需求。

(二) 增加国内需求的因素对方程进行修正

对一国储备的需求有来自外部的, 如外债及利润汇回, 也有内部的, 如境内机构资金外逃等。因此, 必须对内外需求综合考虑。外汇储备的一大作用是稳定汇率, 因此储备需求与汇率制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 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 政府有义务维持汇率, 需要持有较多的外汇储备以应付国际收支可能发生的突发性逆差或外汇市场大规模的投机活动。目前中国实施的是有浮动的汇率管理制度, 储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干预程度, 而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和国际游资剧增的情况下, 这种干预往往有增无减。在我国稳定的汇率政策下, 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会大量增加。

在EWS (IMF预警系统) 中储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作为一个金融危机预测指标。由于M2代表着境内机构及个人提供了购买国外资产的必要国内流动性, 因此M2的大小隐含着国内或个人资产转移的潜在风险。当公众对一国货币的信心下降, 资本外逃就会增长, 而对一国的货币有了增值的预期, 国际资本就会进入。这一点借鉴了货币供应量决定论的观点, 但是我们认为境内资金外逃对外汇储备需求只是一个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 因此将其加入比例分析法中进行综合分析。

由此, 外汇储备需求的方程中增加一个变量为:

R=α*I+β*D+γ*F+δ*M+E+μ (2)

下面对上式中的参数 α、β、γ和δ进行逐项分析:

①α (外汇储备/进口) 。特里芬提出该比例一般维持在40%较为适宜, 20%则为最低限。以前通行的国际惯例一般认为一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应足以抵付3个月的进口额, 即α为25%左右。但在分析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时, 需要考虑到我国进口规模增长迅速, 而世界经济增长缓慢, 加大了出口的难度。所以综合起来看, α的取值区间应定为25%~45%之间。

②β (外债还本付息比例) 。根据国际经验, 偿债基金与外债总额的比例一般介于10%~20%之间。但考虑到我国长期外债的比例较大, 且不断上升, 还本付息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将β的适度区间定为8%~15%。

③γ (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比例) 。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 外商来华投资的利润率平均在15%左右。另外由于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 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且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减少了利润的汇出, 增加了利润再投资。通过对近几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表明, 2000——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率的平均值约为9.5%。加上外商对我国投资的预期看好, γ可能会逐渐降低。但近几年来, 不少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了不创汇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根据这一情况, γ可定在10%~15%之间。

④δ (境内资金外逃比例) 。虽然为了防止资本外逃时对储备的过度消耗, 理论上最理想是持有与M2等量的储备, 但是考虑到储备具有持续上升的边际成本的特点, 最佳储备量不并需要满足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 对于实施盯住汇率及固定汇率制的国家, 这个比例控制在10%~20%即可;对于浮动汇率国家, 在5%~10%之间即可。对于经济状况良好、金融运行稳健及政治稳定的国家, 资本转移的可能性较小, 这个比例可以相应下调。另外, 考虑到中国国家风险为0.43, 并鉴于中国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 资本受到管制的情况下, 资本外逃的数量较低, 从最常采用的反映资本外逃数的净误差与遗漏数来看, 中国在1994年至2004年期间资本外逃平均不过147.5亿美元。但由于中国从2006年才开始放弃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采取参考一篮子货币有浮动管理的汇率制度, 因此, 分析2005年及以前的数据, 可将δ定在7%~12%之间。并乘以国家风险的系数0.43。

⑤E (国家维持既定宏观经济政策所必要的外汇需求) 。根据国际经验, 对于实现了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 该项储备的需求量一般为30亿~50亿美元。未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 通常需要50亿~100亿美元。中国还未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加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及金融改革的过程中, 将会极大地刺激外汇的需求。因此, 该项储备需求较高, 可定为60亿~120亿美元。

⑥μ (随机项) 。其他影响因素如居民用汇、对外投资用汇、加入WTO造成国际收支变动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及资本外逃等, 都会对中国外汇储备产生相应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作进一步的修正。根据2000--2010年的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 得出该段时间内这一区间可大约定为200亿~600亿美元。2000年之前该项可忽略不计。至此, 我们可以得出具体的运算公式:

R↓=25%*I+8%*D+10%*F+7%*M×0.43+60+200 (3)

R↑=45%*I+15%*D+15%*F+12%*M×0.43+120+600 (4)

(三) 将模型应用于中国的计算结果 (2005年—2010年)

根据公式 (3) 和公式 (4) , 使用2005年到2010年的数据, 我们可以计算出各年的适度外汇储备区间, 计算结果如下: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外管局等网站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 2005年到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 实际外汇储备分别为外汇储备适度区间高值的1.28倍、1.44倍、1.76倍、1.94倍、2.28倍、2.13倍。

三、计算结果分析与结论

上述计算表明, 我国近年来的外汇储备规模处于适度外汇储备的理论值区间之外, 存在过剩的外汇储备。当然, 这是否就一定说明我国的的储备规模太大, 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实考察中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情况是否合理和正常必须放在整个国际环境下进行, 单单考虑中国自身情况不可能得出全面的认识。

首先,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出现了普遍快速增加的势头, 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 发展中国家提高了对外汇储备的持有。按照储备/进口比例法中的算法, 自1960年以来, 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在2-3个月进口量的规模, 变化不大;而全体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则从不到2个月进口水平, 上升至能满足近9个月的进口, 规模增加了近5倍。

其次, 比较其他高储备国家, 中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并不算高。从2005年的外汇储备来看, 中国的外汇储备能满足13个月的进口, 而日本是22个月, 俄罗斯为13个月, 印度为16.5个月, 韩国为10.5个月。从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来看, 中国为37%, 日本为17.6%, 俄罗斯为17.6%, 印度为19.8%, 韩国为29.2%, 新加坡则为120%。综合来看, 中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在高储备国家中居于中间位置, 而不是严重过剩。

另外, 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 外汇储备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作用, 比如中国现在已经改变了固定汇率制度, 要保证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剧烈波动;亚洲金融危机中暴露的中国银行呆帐、财政赤字和依赖外部市场等问题, 充足的外汇储备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市场预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进口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国家, 而进口又以生产资料为主, 缺乏价格弹性, 可能在未来动用更多的储备来支持进口;出口退税对国家财政的压力过大, 政府需要高储备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逆差;世界银行已不把中国看成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借款能力和国际协调能力较差以及国际形势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迫使中国必须持有高于理论水平的外汇储备。

上一篇:心理契约构建下一篇:个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