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散文欣赏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现代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精读:《天狗》

略读:《井》《春》《无题》《川江号子》 

二.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 结合课文,领悟现代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



(二)方法与过程:

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习现代诗的朗诵。 

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各篇诗歌蕴含的人格魅力。 

三. 教学步骤: 

(一)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都是展示“生命的律动”的诗篇。这些诗篇所显现的生命形态,或如“天狗”般充满豪放的气势,或像“井”一样保持着“静默,清澈”的姿态,或如“春天”一般显示蓬勃的生机;或者表现为战士直面死亡的勇气,或者表现为船夫搏斗急流的坚韧。我们应领悟并品味这些诗歌所包蕴的生命内涵,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生命的律动”是这些诗作内涵的共同特征。不过,每篇诗歌所表现的生命形态是各不相同的。《井》所表现的是一种“静默”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张扬、凌厉的“天狗”形象及其代表的生命意志大相径庭:前者趋于内敛、收束,后者则显得外张、夸饰。同时,不同生命形态蕴涵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如《无题》全篇渗透着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产生崇高感;《川江号子》也包含了悲壮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悲慨与孤寂。

诗歌的思维方式是十分奇特、令人费解的,因为诗人往往采用隐喻、夸张、象征等手法,将自己的感觉进行了变形或转移处理,使得显示出来的形象与他要表达的思想“大相径庭”。

现代诗歌的朗诵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应理解诗的内涵和情感特征,这是诗朗诵的基本前提,如果对诗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就无法正确地进行朗诵;其次,要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这是诗朗诵的关键;再次,善于捕捉语词的弦外之音,使自己的朗诵富于个性化。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自由诗,朗诵起来难度相对大些,在没有明显的韵脚的情形下,应格外留意这些诗的内在节奏和旋律。本单元所附的知识短文《走进诗的世界》,从总体上说明了现代诗的基本特征。这里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诗的定义,这是由于人们对诗的理解千差万别所造成的,不过诗有自己的基本的格式和规定。 



(二)《天狗》 1.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卓文君》等。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著作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

一、

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

九、

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其中文学20卷)行世。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2. 诗歌分析

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的起句“我是一条天狗呀!”犹如横空出世,“天狗”的形象就此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的无比豪放的气概,这一节末尾的“我便是我了!”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

为了强化“天狗”的气势,诗的第二节又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这一节里的“月”“日”“星球”“全宇宙”,直接承续上节而来,从范围和气势来说是逐步升级的。 第三节是全诗的核心和高潮,通过“天狗”的“动”的形态(“飞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其中,“飞跑”是理解“天狗”的动感精神的关键:诗人除了连续用三个“我飞跑”外,还用了一个比喻(“电气一样”)和三个“在……上”的句式,来烘托奔跑的速度,勾勒了“天狗”一往无前的姿势。至于这一节里的“剥皮”等动作,显然将“天狗”的恣肆狂放推向了极致。由此,最后一节的两句才显得顺理成章。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第一节的“吞”(积蓄能量)到第二节的“放”(“光”),再到第三节的恣意“飞跑”,也就是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天狗吞日”“飞奔”的壮美图景。

这首诗,由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我”的带动而完成,整个诗篇的所有字句都听从“我”的召唤和推动,向前奔涌不止。诗句从“月”到“日”再到“一切的星球”直至“全宇宙”,都过渡得极为自然随意,几乎来不及选择和停留就被“我”裹挟而走,这股奔涌的语词之流直到“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这二句才戛然而止。全诗以“我”为起端,以“我”的爆裂而告终:“我便是我呀!”本来宣告了“我”的完成,同时预示了“我”的壮烈的毁灭,因为与之相连的是“我的我要爆了!”。

与“天狗”的狂放气势相适应,这首诗不仅主题思想趋于阔大、高远,而且语言、风格极为强劲、有力。无论从气势还是风格来说,这首诗都是空前绝后的。

在这首诗里,“天狗”形象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写的“我”(民族与时代新人),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叛逆的“小我”,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见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里牵涉到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的关系。郭沫若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他的好友田汉在给他的信里也说:“你的诗首首都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三叶集》)。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应该说,泛神论思想贯穿整部《女神》。一般认为,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杂糅了以斯宾诺莎为代表的西欧十六七世纪泛神论哲学和古代中国、印度哲学里的泛神论思想。他曾这样说:“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这就可以解释,这首诗中为什么多次出现了“月”“日”“星球”“宇宙”等词语。同时,郭沫若诗里的科学观念与泛神论思想是相辅相成的,“X光线”“电气”“神经”“脊髓”“脑筋”等科学术语的使用,可以被视为一种科学观念的表现。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均开阔了诗人的眼界,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有助于他的诗里包容宇宙万物,从而使其诗风雄奇、健美。

这首诗的整体手法是拟人,“天狗”形象的塑造能够生动地展现充满豪气的时代自我精神。拟人手法也便于诗人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夸张:“天狗”的“吞”“月”“日”“星球”以及“全宇宙”,“天狗”的“飞奔”“狂叫”“燃烧”乃至“剥皮”“食肉”“吸血”“啮心肝”,就变得十分自然、合理。因此,这首诗的拟人是巧妙的,夸张也是合理的。 这首诗的诗体形式同它展示的“天狗”形象和表现的思想主题是相得益彰的,也同《女神》里的其他诗篇一样,是完完全全的自由诗体。郭沫若称:“形式方面我主张绝对的自由,绝端的自由”(《论诗三札》)。《天狗》正是如此,似乎惟有采用这自由的诗体,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天狗”的狂放不羁。在这首诗中,诗句是长短不一的,每一节的行数也不固定,且没有统一的韵脚。不过,郭沫若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消涨而形成的韵律,这是一种自由不拘中的调协。他往往通过铺排、复沓等手段实现这样的韵律效果,如连续三个“我飞跑”就让人感到某种迅疾的节奏。 



(三)《井》 1. 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的霹雳州,在那里念完小学和初中后回国,在福州英国教会创办的福州私立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就读,1937年毕业后考取浙江大学生物系,因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故借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39年又转学到西南联大(昆明)外语系就读,先后在昆明、湖南芷江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回西南联大毕业。同年,到重庆《大公报》任国际版编辑一年后,出国到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任教三年;随后在香港《大公报》任《文艺》副刊编辑兼《新晚报》电讯翻译一年,1951年10月回国在北京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工作,直至1986年退休。其间,1974年到临汾山西师范学院(现改为山西师范大学)任外语系教师及系主任四年。

杜运燮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借读期间,因选读林庚教授的“新诗习作”课程,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历程——放弃理科学习而改为文科学习和诗的创作。他经沈从文先生介绍,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诗作,最早发表的一首诗是《粗糙的夜》。在西联大学习期间,他于1940年参加西南联大最有影响的文艺社团——冬青文艺社。该社主要成员有林元、杜运燮、刘北汜、汪曾祺、查良铮(穆旦)等,聘请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为导师,出版专门刊登杂文的《冬青》壁报以及《街头诗页》等。1946年,他的《诗四十首》被巴金把列入《文学丛刊》第8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部诗集。以后他又相继出版了《南言集》《晚稻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杜运燮诗精选100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诗文选》等诗集,散文集有《热带风光》等。 2. 诗歌分析

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的“狂飙突进”式的生命律动不同,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诗的外形和句式显得比较齐整,如同“静默”的“井”。第一节,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突出了“井”的沉静与沉默的品质。接着是对“井”的“完整和谐的世界”的描绘:“草叶”“天空”“浮云”。

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你们”。第二至六节,便是“我”与“你们”的对话。这里的“你们”,是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有意思的是,诗人没有描绘“你们”取水的具体情景,而是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这样,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

第二节的“温暖”被带入了第三节:“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此处的“只好”颇为得体,与“井”的坚韧品质一致。“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使得“永远澄澈的丰满”的“井”的特性更好地显现出来。

第四节更进一步,作者用“表面”和“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井”的“冷寂”与沉静,一任“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因为取水人只汲取了井的“表面”,无法深入它的内心。这层意思在第五节里得到了强化,“也只能”一语充分显示了井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于是,“井”的“静默”品质获得了深厚的支撑——“黑暗的地层”与“无边的宇宙”。

第六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这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同时,“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此诗中关于“井”的描述,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总体性的勾画,中间的五节构成了一个整体,是具体的呈现。

诗中关于“井”的描绘是层层深入的:第一节是粗略的概描,以“草叶”“天空”“浮云”衬托,特点是“完整和谐”;接下来,以“荒凉的寂寞”“孤独”反衬“澄澈的丰满”,以“冷寂的心灵”接通“黑暗的地层”和“无边的宇宙”,并用“洗涤”保持自我;最后,“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完成了“井”的素描和透视。诗中设置了一个“我”与“你们”的对话情景,从侧面展现了“井”的遭际:“被屏弃于温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和“孤独”,被“淘汲”和“扰乱”,任“花叶腐烂”在“心灵深处”,因垃圾淤塞而“被遗弃”。总的来说,相对于外部的污浊环境,“井”是一个无私的给予者,而且是坚韧的、“默默地承受”的。在此诗中,“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提示学生留意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上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这首诗的语调和节奏。全诗语调平静、节奏舒缓,与“井”的静默品性相宜。这是一首形式比较自由的诗,但严格地押了韵。作者采用的是抱韵、换韵和交叉押韵的方式,如第一节“叶”“界”押韵,第二节“候”“忧”押韵,第三节“暖”“满”押韵,第四节“面”“烂”押韵,第五节“面”“联”押韵,均属于抱韵;第一至四节的韵脚不同,第六节“弃”“涤”“己”押韵,第七节“诚”“奋”“声”押韵,是为换韵;而第三节“独”与第四节“处”押韵,与各节内的押韵构成了交叉押韵的关系。此外,这首诗多用双音节词和五个字的偏正词组,是整首诗的语调和节奏的基础。 



(四)《春》 1.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他自幼聪慧,小学二年级时,他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被天津《妇女日报》选用。1929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随即开始创作诗歌,校刊《南开高中学生》经常刊登他的诗文,其中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上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先后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及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里,穆旦在诗歌表现方法方面开始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写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多数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杂志上,成为当时大后方最受瞩目的青年诗人之一。1940年,穆旦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赴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工作一年多,回国后辗转于昆明、贵阳、沈阳等地工作。他的第一本诗集《探险队》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1939-1945)》,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大量的诗歌翻译,至1958年他共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诗集十余种。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错判为“历史反革命”(1979年平反)。直到逝世前夕,穆旦仍在不懈地翻译和创作,翻译了《唐璜》《丘特切夫诗选》《欧根•奥涅金》等。 2. 诗歌分析

这是一首写春天的诗篇。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第一节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但其重心不在春天的景物本身,而在对春天的感觉。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是以动写静,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饱满的色块,呈现了春草的蓬勃生命力。随后,“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的“他”指上句中的绿草,“渴求”“拥抱”二词准确地勾画了草与花的关系。紧接着的花朵“反抗”土地、从地里“伸”出来,将花朵的顽强生长、挣扎的具有动感的形态,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前面三行,通过草、花、土地的描绘,把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展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的三行,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写到了春天的“暖风”。“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大概吹醒了屋子里的人(这里的“你”并没有具体所指),他推开窗子,看到了满园夺目的春色。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节末行连续用了“满园的欲望”和“美丽”这两个抽象的词语,写浓浓的春意和琳琅满目的春景,这是以抽象彰显具象,再次突出了前面描绘的此起彼伏地涌来的春色。这三行起到了过渡的作用,预示着下文将要展开的内容。

诗的第二节实际上承接第一节,表现的是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第一句里的“蓝天”应和着上节的斑斓的春天景致,“永远的谜”体现了春天的神秘和充满诱惑。而“紧闭的肉体”突兀地显示了青春期独有的特征,肉体是被禁锢的、得不到施展,与后面的“卷曲又卷曲”相呼应。相比之下,“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为形象,一种为沉重感所牵制的轻盈和飞翔的渴望,一种“被点燃”“却无处归依”的无奈、焦虑和迷惘——这些复杂的意绪被准确地传达出来。最后两行,借助于“光,影,声,色”的“赤裸”和“痛苦”的“等待”,强化了“紧闭的肉体”所受到的蛊惑。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诗意和诗情却十分饱满。与传统的吟咏春天的诗作多好写景抒情不同,此诗的最大特点是在春天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尤其是人的感觉。经过感觉的过滤之后呈现的景致,便显得结实有力。要留意此诗在语词运用方面的特点。

(1)语词的厚度和力度。这主要体现在对春天的颜色和形体的描绘上,例如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倘若换成其他词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更不消说后面有“渴求”“拥抱”两个动词的加强;又如,写花朵的生机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两个表示形体的动词,它们足以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至于“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是巧妙地展现了“歌”所负载的双重力量(轻盈与浑沉),这就是王佐良所说的“肉体化”。

(2)矛盾方法的运用。例如,第二节中“紧闭的肉体”与青春期蓬勃的活力、“泥土”的滞重与“鸟的歌”的轻盈以及“点燃”与“无处归依”等,均构成了矛盾,这无疑增强了诗句的张力与密度,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借助于郑敏概括的“穆旦的语言只能是诗人界临疯狂边缘的强烈的痛苦、热情的化身。它扭曲、多节,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几乎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进一步领会这首诗的语言魅力。也可以再找穆旦的其他诗作来读。

(3)某些句式的欧化。现代新诗受西方诗学影响很大,表现之一是句法的因袭。像这首诗里的“当……”句式、“如果”这一关联词、“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的倒置用法,都可看出西诗影响的痕迹。还可以了解穆旦对文言和旧体诗词语言的拒斥,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而强调用“非诗意”的辞藻入诗。 



(五)《无题》 1. 关于“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上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2. 诗歌分析

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诗的主题是崇高的、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介、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二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血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二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最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 这首诗的语言运用也颇值得玩味,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上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对象中,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全诗多处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



(六)《川江号子》 1. 作者简介

蔡其矫,1918年生于福建晋江园坂。1930年入培元中学,在学校壁报《激流》上首次发表文章;1935年转到上海暨南大学附中,参与“地下救国会”。1938年11月,入延安鲁迅文学院文学系,次年10月前往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之后任文学系教员,讲授“作家与作品研究”课,受普希金和雨果作品的影响开始写诗。1942年因阅读惠特曼《草叶集》而受影响,写成《肉搏》,为成名诗作。1948年秋被调到平山东黄泥中央社会部培训班,1949年4月随中央进入北京。1951年起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任教员,1955年冬到海军东海舰队的舟山基地和厦门基地的观通站、海岸炮和炮艇上考察并写作。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回声集》,同年秋至次年春跟随南海舰队从厦门到广东旅行,远至西沙群岛。1957年1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专写东海和黄海的诗集《涛声集》,不久去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挂职政治部宣传部长,在考察汉江、长江途中写成《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诗。1958年1月出版诗集《回声续集》。同年被错划为“右派”,于年底回福州,在省文联当专业作家。1979年出版《司空图〈诗品〉今译》,次年起陆续出版诗集《祈求》《双虹》《生活的歌》《福建集》《醉石》《倾诉》等。 2. 诗歌分析

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诗的原稿的末尾本来还有几句:“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来把它们删去了,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地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

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刻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的视角。

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 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

【模拟试题】

1.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习题。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 远远的街灯明了, 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 天上的明星现了, 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 定然是不甚宽广, 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 本诗第一节的两句诗,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

2. 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答:

3. 诗人对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表达了他怎样的理想? 答:

4.“哪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是作者原诗中的句子,这里删去了“哪怕”。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 答:

 静 夜 郭沫若  月光淡淡,

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 白云团团,  漏出了几点疏星。 

 天河何处?

 远远的海雾模糊。  怕会有鲛人在岸,  对月流珠?

5.“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一句中的“漏”能不能换成“露”? 答:

6. 请你运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把第一节诗中的优美画面描述出来。 答:

7. 诗的第二节“天河何处”这一问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答案】

1. 不能。因为“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为下文的想象作了铺垫。

2.“定然”“定”都表示断定的语气,所描绘的事物都是出自想象,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使我们读后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3. 表达了作者对所受压迫的反抗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 猜测的语气变为肯定的语气,形象鲜明实在,同时减少了两个音节,读来铿锵有力。

5. 不能。很少的几颗星透过云团,闪闪发光,“漏”字准确地表现了这一意境。“露”有显露的意味,而“漏”是无意而自然的。

6. 参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7. 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

第二篇:《树》学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树》课(单元)学前学案

一、阅读课文

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几类树,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引导

通过课文体会林燿德的散文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林燿德的散文被认为是都市散文的代表,这篇散文除了包含浓烈的文化意味外,都市的气息也隐现其中。譬如,首句“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就点明了菩提树在都市中的位置,“盲点”意味着看不见的地方,因而说明菩提树是都市所欠缺的;作者在谈圣诞树时,更是通过“播放着重金属乐团蓝调歌曲的百货公司”等都市景象,展开了对都市文明的审视与反思;另外,对“呈现出民间劳动之美”“属于庶民”的桑的赞赏和“怀念”,也反衬了作者对于都市的态度。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 质疑1 质疑2

《树》课(单元)学中学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树的含义,应怎样面对苦难。 2 理解文章疏密得当的特点

一、学生问题的快速汇总 问题1 问题2

三、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交流问题解决过程

四、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

一、各类树有何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菩提树关联着佛教,象征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诞树关联着基督教,渗透着一种救赎主题;棕榈关联着回教,体现的是倔强、忍耐的品格;桑展示了一种朴实与清严;松则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

二、作者对这些树都是怎样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谈论各类树时,所显示的态度、流露的意绪是不一样的。比如,菩提树对应的安详、静穆,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一种景仰之情;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含义,对此作者表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的意味——批判它依附的殖民主义;与此相对的是棕榈的倔强,引起了作者的同情和感佩;此外,作者对桑是“怀念”而钦敬的,对松则有一种向往之情。

二、课文在行文方面有何特点?

本文的行文疏密得当。文中有的地方十分细密,如写菩提树的叶:“近似心脏形的叶廓,在边缘镶滚着优美的曲线,尖细的末梢顺着主叶脉伸展成一道流逝在时空中的笔画,给滚动在嫩绿网络上的露珠儿开条滴落大地的虹迹”;有的地方极为疏阔,如写圣诞树的“惊人地繁殖”:“在18世纪初叶巴黎来往马车的市街上”,“在19世纪新大陆降雪的旷野中孤立的、清教徒的木造小筑里”,“在20世纪中期政变频频的南美午夜,那显得特别温暖的公寓客厅中”„„虽寥寥几笔,却以跨越数个世纪的时空。还可引导学生再找些例子。

三、《树》重点讲述了三类树,涉及三种不同的信仰,而三种信仰都与“苦难”有关。结合课文,谈谈三种信仰是如何分别看待“苦难”的。

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1 《树》重点讲述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这三类树,分别涉及佛教、基督教、回教三种不同的信仰,而这三种信仰都与“苦难”有关。通过阅读课文,可以了解到,佛教是以一种安详、沉静的姿态应对苦难的,在作者看来,“菩提树高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的一生,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这正是人类自我提升的一个漫长路途”;基督教否定人的自觉,强调救赎的意义,作者认为,当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这是需要省思的;在作者的眼里,回教训导人们保持顽强、忍耐,即使苦难重重地击打着现实生活,但无法摧毁人们的精神和意志。这些分析有一定的历史观和现实针对性。

四、能力拓展

从你熟悉的树(比如松树、柳树„„)中选一样,描绘它的形象,阐述它的象征意义。

《树》 学后学案 知识能力的巩固

杨柳①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蔽”“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抑。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竞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第 2 页 共 4 页

2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1.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

2.“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3.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分)

学案答案

一、各类树有何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菩提树关联着佛教,象征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诞树关联着基督教,渗透着一种救赎主题;棕榈关联着回教,体现的是倔强、忍耐的品格;桑展示了一种朴实与清严;松则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

二、作者对这些树都是怎样的态度? ,作者在谈论各类树时,所显示的态度、流露的意绪是不一样的。比如,菩提树对应的安详、静穆,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一种景仰之情;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含义,对此作者表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的意味——批判它依附的殖民主义;与此相对的是棕榈的倔强,引起了作者的同情和感佩;此外,作者对桑是“怀念”而钦敬的,对松则有一种向往之情。

二、课文在行文方面有何特点?

本文的行文疏密得当。文中有的地方十分细密,如写菩提树的叶:“近似心脏形的叶廓,在边缘镶滚着优美的曲线,尖细的末梢顺着主叶脉伸展成一道流逝在时空中的笔画,给滚动在嫩绿网络上的露珠儿开条滴落大地的虹迹”;有的地方极为疏阔,如写圣诞树的“惊人地繁殖”:“在18世纪初叶巴黎来往马车的市街上”,“在19世纪新大陆降雪的旷野中孤立的、清教徒的木造小筑里”,“在20世纪中期政变频频的南美午夜,那显得特别温暖的公寓客厅中”„„虽寥寥几笔,却以跨越数个世纪的时空。还可引导学生再找些例子。

三、《树》重点讲述了三类树,涉及三种不同的信仰,而三种信仰都与“苦难”有关。结合课文,谈谈三种信仰是如何分别看待“苦难”的。

参考答案

《树》重点讲述了菩提树、圣诞树、棕榈这三类树,分别涉及佛教、基督教、回教三种不同的信仰,而这三种信仰都与“苦难”有关。通过阅读课文,可以了解到,佛教是以一种安详、沉静的姿态应对苦难的,在作者看来,“菩提树高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的一生,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这正是人类自我提升的一个漫长路途”;基督教否定人的自觉,强调救赎的意义,作者认为,当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这是需要省思的;在作者的眼里,回教训导人们保持顽强、忍耐,即使苦难重重地击打着现实生活,但无法摧毁人们的精神和意志。这些分析有一定的历史观和现实针对性。

杨柳 阅读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

3 1.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2分) 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僧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分) 2.“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 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 3.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4.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2分) 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2分)结合原文赏析。2分)以上四题,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第 4 页 共 4 页 4

第三篇: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于五四运动前后,它脱胎于传统文学的母体,又借鉴了外国文学的养料,历经社会变迁而强盛不衰的发展起来。仅就诗歌和散文来说,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诞生了鲁迅、巴金、郭沫若、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艾青等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产生了难以计数的思想精深、艺术优异、风格独特的诗文作品,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学史续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课程说明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为选修课,适合高

一、高二学生进行选修,需用18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通过学习、欣赏五四运动以来的一些经典诗文,体察社会生活、时代风云、窥见中国现代文学苑囿之一角,以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我们对生活、对人类的热爱和信心,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二、课程目标 按照省教研室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课程改革的实际,努力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1.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探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研究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让学生在小论文、小课题自主研究过程中,了解文学欣赏的过程,体味其中的乐趣。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诗歌 专题一 生命的律动 专题二 挚情的呼唤 专题三 爱的心语 专题四 大地的歌吟 专题五 苦难的琴音 第二部分 散文

专题一 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专题二 心灵的独白 专题三 一粒沙里见世界 专题四 如真似幻的梦境 专题五 自然的年轮

四、课程的教学建议

1、首先要巩固学生在初中语文课、高中语文必修课和其他选修课中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将其迁移到这一门选修课中来。

2、其次要让学生多读作品,这是鉴赏作品最重要的基础。

3、在读作品时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以一颗爱心和发现美的眼光来对待文本,从中感受人类的真善美的气息。

4、适度把握现代诗歌和散文的文体特点,探求文学知识和鉴赏技巧。

5、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多鼓励学生多写,可以写鉴赏短文或随文批注,可以创作虽然稚嫩也无妨保持清新可爱的诗歌散文习作。让学生彼此交流合作,在讨论中勇敢地发表创见。

五、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本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对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通过评价,使学生在研究学习中不断掌握知识与技能,感悟方法,体验进步与成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及时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完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突出学生自我评价作用。因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有益于学生的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已的学习过程。 本课程的评价分为两块,一块是教师考核评价,主要从专题内容笔试占50%;另一块是学生自评加互评,主要让学生在专题知识学习后进行小课题、小论文研究,小课题、小论文成稿后进行自我评价。再在班里进行答辩活动,其他学生根据答辩情况给予评价,自评加互评合计,占50%。

第四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点字音字形汇编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洗涤[dí] 澄澈[chãng châ] 倡导 清澈 摒弃[bìng qì] 雕饰 诞生 奠定 复沓[fù tà] 吹拂 荒谬[miù] 轰鸣 勾勒[gōu lâ] 蛊惑[gǔ huî] 脊髓[jǐ suǐ] 汲[jí]取 啮噬[niâ shì] 墓碑 间歇[jiàn xiý] 隽永[juàn yǒng] 恐怖 廓清[kuî qÿng] 流淌[tǎng] 窥见 [kuÿ] 冷寂 滥用 静默 赤裸 揣摩[chuǎi mï] 泯[mǐn miâ]灭 倾倒[qÿng dǎo] 虔诚[qián chãng] 潜流 明晰 自谦 排斥 融化

麦穗 [suì] 吞吐 袒露[tǎn lù] 苑圃[yuànpǔ] 内蕴[yùn] 迷惘[wǎng] 漩涡[xuán wō] 蔚蓝 领悟 滋润 震荡 摇曳[yâ] 崭新 宣泄 契机[qì] 璀璨[cuǐ càn]夺目 异彩纷呈 抑扬顿挫 面面俱到 矫揉[jiǎo rïu]造作 呕[ǒu]心沥血 狂飙[biüo]突进 言简意赅[güi] 涵泳玩索 眼花缭乱 削足适履 轻描淡写 妙趣横生 前仆后继 顺其自然 粉饰太平 歌舞升平 发人深省[ xǐng] 源远流长 众说纷纭 堆砌辞藻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

汽笛 寰[huán]宇 韵致 阴霾[mái] 澎湃[pãng pài] 精粹[jÿng cuì] 蕴藉[yùn jiâ] 咳嗽[kã sîu] 悼[dào]念 纤[xiün]细 稚拙[zhì zhuō] 归宿 宽慰 噩耗[â hào] 羁[jÿ]旅 谚语 静穆[mù] 荻[dí]花 砧[zhýn]板 辽夐[xiîng] 践踏 篇幅 氛[fýn]围 堪称 簇拥

履[lǚ]历 皱纹 珍视 脊椎[jǐ zhuÿ] 蕴育 红苕 掂[diün]量 黏稠[nián chïu] 乳汁 涵养 深邃[ suì] 馈赠[kuì zâng] 阅历 沉浸 迥[jiǒng ]异 投射 植根 乞丐[qǐ gài] 施舍 开掘 惰[duî]性 徘徊[pái huái] 招牌 擦洗 超脱 浩瀚[ hàn] 雕像 滔滔不绝 眼角眉梢 龙翔凤翥[zhù]①比喻瀑布飞泻奔腾。②比喻神采飞扬。风起云涌 捶胸顿足 尔虞[yú]我诈 呼天抢地[qiüng] 声嘶力竭

姹[chà]紫嫣[yün]红 衔枚疾进 釜底抽薪 脍炙[kuài zhì]人口 勤能补拙 汗牛充栋 司空见惯 天方夜谭 步履维艰 比翼齐飞 晶莹剔[tÿ]透 羞与为伍 不谙[ün]世事 矫揉造作 搔[süo]首弄姿 不能自拔 归根结蒂(底) 点钞机 鹅卵石 拉秧瓜 不经意 守财奴 水龙头 致命伤 顺口溜

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

悚[sǒng]惧 茂密 绯[fýi]红 遗产 温馨 寂寞 预言 麋[mí]鹿 苔藓[tái xiǎn] 痴恋 斑纹 纠缠 遮断 骄傲 焦渴 抚摩 摇撼 摧折 琢磨 璞[pú]玉 天籁[lài] 贬谪[biǎn zhã] 踟蹰[chí chú] 凋谢 锤炼 精致 幽咽[yōu yâ] 凝望 早慧 委婉 蛤蚌[gã bàng] 意蕴 笼罩 钻石 旋律 复沓 和谐 捂[wǔ]住 眺[tiào]望 煽[shün]动 背叛 悬崖 桅杆[wãi gün] 纸鸢[yuün] 盘踞 [jù] 祠[cí]堂 褒[büo]扬 惋惜 飘洒 恩惠 迟疑 啁啾[zhōu jiū] 提及 屡次 触角 领域 屋檐 典押 流溢 酝酿[yùn niàng] 摹[mï]状 山峦[luán] 殷[yÿn]切 希冀[jì] 憧憬[chōng jǐng] 恻[câ]隐 礁[jiüo]石 屹[yì]立 驾驭[yù] 底蕴 辐射[fú] 新颖[yǐng] 撷[xiã]取 旗帜[zhì] 合璧 翻新 绷[býng]带 天真无邪[xiã] 不知疲倦 心有余悸 镜花水月 隆冬严寒 古树参天 光彩夺目 刻骨铭心 圆润流畅 杳[yǎo]无音信 鹤发童颜 适得其反风姿绰约[chuî yuý] 天涯海角 应运而生

耐人寻味

费力不讨好 长途跋涉[bá shâ] 虎皮褥[rù] 鱼尾纹 赤裸裸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河堤[dÿ] 胸脯[pú] 干枯 令名 壮阔 排泄 文身 体魄 钟情

博爱 狭隘[ài] 彤[tïng]云 眩晕[xuànyùn] 飓[jù]风 瞬间 拓荒 攻克 肚脐[qí] 潮汛 胼胝[pián zhÿ] 指皮肤等的异常变硬和增厚,又称老茧。 衰竭 凝重 朴拙[pǔ zhuō] 稿邈 行吟 坚挺 喧闹 安泰稻束 揣摩[chuǎi mï] 回溯[sù] 襁褓[qiǎng bǎo] 绒毛 保姆 晨曦 咀嚼[jǔ juã] 瘦削[shîu xuý] 震撼 厄[â]运 咯血[kǎ xiþ] 惊蛰[zhã] 氤氲[yÿn yūn] 奇崛 马厩[jiù] 聆[líng]听 谨严 纯粹 隔膜 蓓蕾[bâi lþi] 蕴藉[yùn jiâ] 诠释 频率 幅度 活泼 默契[qì] 娱悦 荡漾 配置 松弛 遵循 嘶喊 激昂 苍茫 鱼贯而行 谨小慎微 如雷贯耳 须臾[yú]不停 风声鹤唳[lì] 张弛有度 通都大邑 满载[zài]而归 高屋建瓴[líng] 脚踏实地 迥然不同 相依为命 悬崖勒[lâ]马 血脉贲 [býn]张 扣人心弦 流连忘返 如醉如痴 郁郁葱葱

锦绣山河 葛藤花卉 精彩纷呈 铮铮[zhýng zhýng]铁骨 心领神会 身临其境 针砭[biün]时弊 波澜起伏 光怪陆离 众生相 主旋律 公示牌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衣襟 絮聒[xù guō] 后裔[yì] 皱纹 艰辛 徐缓 巢穴[cháo xuã] 暴戾 戏弄 蜷[quán]伏 崎岖[qí qū] 泥泞[ nìng] 颤栗[zhàn lì] 凋敝[diüo bì] 困顿 慨[kǎi]叹 憔悴[qiáo cuì] 烙[lào]印 疲惫 孵[fū]育 肤浅 初衷 虐[nûâ]待 祷[dǎo]告 豁 [huî]达 尖厉 骤[zhîu]然 风筝[zhýng] 窗棂[líng] 栅栏 愀然[qiǎo] 曲[qǔ]谱

蜡笔 肮脏[üng züng] 缘故 闪烁 徜徉[cháng yáng] 憧憬[chōng jǐng] 窒[zhì]息 酝酿 诙谐 情愫 澄清[chãng qÿng] 蹂躏[rïu lìn] 迄[qì]今 酣畅 惝恍[chǎng huǎng] 旷远 驱遣 翱[áo]翔 羁[jÿ]绊 制约 悬殊 剔[tÿ]牙 细嫩 骷髅[kū lïu] 镰刀 隐蔽依赖 蓬头垢面 颠沛流离 筋疲力竭 垂头丧气 形神毕肖 坚韧不拔 忍辱负重 热泪盈眶 烂熟于胸 雨打芭蕉 茅舍炊烟 劫后余生 光阴飞驰 踏雪寻梅 变幻无穷 约定俗成 扑朔迷离 辩证关系 乌篷船 并蒂莲

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 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动人的北平》

魁梧[kuí wú] 狭隘[ài] 摩登 木屐[jÿ] 老妪[yù] 媲[pì]美 高耸 树荫[yÿn] 游览 水榭 杉树 书摊 贩卖 镶嵌 鱼缸

佣人 桥梁 卑鄙 绵延 墙垣[yuán] 遨[áo]游 兼顾 街衢[qú] 聚餐 嗜好[shì hào] 赌博 景仰 裸体 和蔼 抢劫 圣贤 便宜 清雅 竭诚 悠久 游逛[guàng] 豪爽达观 秋高气爽 烟熏火燎[liǎo] 破旧不堪 一箭之地 作奸犯科 风调雨顺 油盐酱醋 留连往返 莫名其妙 衣衫褴褛[lán lǚ] 如数家珍 欣欣向荣 兴趣盎[àng]然 包旧纳新 寄生虫 芭蕉扇 踢毽子 颐和园

《汉家寨》

荟萃[huì cuì] 恐怖 屏 [bǐng]住 包裹 恐怖 空旷 山麓[lù] 眩晕 酥[sū]碎 山坳[ào] 褶[zhþ]皱 狰狞[zhýng níng] 憔悴[qiáo cuì] 脚踝[huái] 嶙峋[lín xún] 焦渴 磅礴[páng bï] 徒劳 倾斜 残酷 瓦砾[lì] 咀嚼[jǔ juã] 肆虐[sì nûâ] 白炽[chì] 炫目 屯 [tún]垦 异域 伫[zhù]立 灼[zhuï]热 瞬间 眨[zhǎ]眼 闪烁 棉絮 寻觅峥嵘[zhýng rïng] 嶙峋[lín xún] 俯瞰[kàn] 绰[chuî]约 轮廓[kuî] 遗憾 揣测 倾泻 倔强 [jiàng] 充盈 坚守 荒芜 厚重 玩味 判若两人 不毛之地 海市蜃[shân]楼 难以言状 天衣无缝 不绝如缕 思接千载 伤痕累累 手舞足蹈 戈壁滩 盐碱地 马缰绳

《特利尔的幽灵》

幽灵 磕[ký]碰 底细 魅力 陈列 温馨 肖像[xiào] 勾勒[gōu lâ]

驰名 殊荣 背景 沧桑 奔波 穿梭 交汇 头绪 慈善 衰败 橱窗 崭新 风暴 光焰 缓和 过滤 摘录 溯[sù]流 亘[gân]古折射 镀金 围剿[jiǎo] 汲取 收藏 铸造 答辩 尊敬 登陆 磨难 接纳 崇拜 外壳 狂想 殊死 打垮 席卷 腐朽 尘封 辉煌 安歇 跋涉 垛口[duǒ kǒu] 咫尺[zhǐ] 港湾 诞生 深奥 信奉 脉络 风蚀 精彩 冥冥之中 鳞次栉[zhì]比 落日余晖 窗明几[jÿ]净 引人注目 连绵不断 层出不穷 长途跋涉 手忙脚乱 拱手垂立 平心静气 悲欢离合 安于现状 尽善尽美 自欺欺人 重蹈覆辙 若即若离 虚无缥缈 对号入座 付诸行动 生吞活剥 跌跌撞撞 欣喜若狂风烛残年 乱糟糟 留言簿 先驱者

第二单元 心灵的独白

《新纪元》

恭喜 祝贺 繁衍[yǎn] 扫荡 发[rân] 酝酿 疾疫 掠夺 驱使 制裁庶 [shù]民 侮辱 谄媚[chǎn mâi] 同盟 保障 猜忌 仲裁[zhîng cái] 曙[shǔ]光 陈陈相因 优胜劣汰 销声匿迹 差强chü qiáng人意 猴皮筋

《捉不住的鼬鼠》

鼬鼠 裹挟[guǒ xiã] 尘埃 踪影 迷惘[wǎng] 操纵 规矩 囚禁 淹没 衔接 狩[shîu]猎 游牧 日晷[guǐ] 捕捉 陷阱[jǐng] 拆穿 幼稚

赐予[cì yǔ] 仁慈[cí] 挥霍 藐[miǎo]视 践踏 穿越 柔韧[rân] 逃遁 短暂 匕[bǐ]首 衰弱 细腻 畏惧 音韵 精灵 难熬 躯体 摧毁 抛弃 磨蹭[mï câng] 拖延 吝啬[lìn sâ] 挥霍 辛酸 屈辱 捉弄 纠纷 理睬 厮打 妨碍 瘟疫 洞察 渴望 再现 玄[xuán]妙 如影随形 痴心妄想 生杀予夺 滔滔洪流 循环往复 动辄得咎 无所事事 勾心斗角 贪生怕死 胁肩谄笑 滴水不漏 洪水猛兽 言而无信 荒诞无稽 深不可测

《美》

灵巧 瞥[piý]见 明澈 双眸[mïu] 琴键 纤[xiün]柔 蹙[cù]眉 摄影

红晕[yùn] 抿[mǐn]嘴 雾霭[ǎi] 袅娜[niǎo nuï] 毡[zhün]毯 矗[chù]立 颠簸[diün bǒ] 黛[dài]色 纱幔[màn] 朦胧 郊游 沐浴 遐思 发掘 飘逸 沉醉 狡黠[xiá] 脸颊[jiá] 绯[fýi]红 频率 悲哀 撷[xiã]取 洒脱 依托 阐述 波光粼粼 英姿飒爽 群峦叠嶂 不容辩驳 信手拈[niün]来 饶有趣味 索然无味 心无旁骛[wù] 相辅相成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都江堰》

荒漠 屏[píng]障 旷野 惊悸 邈远 废弛 庇护 濡[rú]养 突兀[wù ] 灌溉[guàn gài] 修缮[shàn] 履历 游逛 骚动 前兆 海啸 山崩 趋附 震颤[zhân chàn] 掬[jū]捧 撒野 咆哮[páo xiào] 驯服 强悍[hàn] 企盼 障碍 规整 惯例 遴[lín]选 官僚 浚[jùn]理 圭臬 [guÿ niâ] 典籍 翻阅 澄澈 猜想 旱涝 纳闷 吆喝 劝诫 慰抚 雄壮 蛮吓 排场[pái chɑng] 格调 缺损 淤泥 诘 [jiã]问 祭奠 繁衍[yǎn] 长锸[chü] 僵硬 痛哭流涕 颓壁残垣 汩[gǔ]汩清流 雄才大略 雍容大度向隅[yú]而泣 截然不同 冰清玉洁 酣畅淋漓 韬[tüo]光养晦 怦然心动 衮衮[gǔn gǔn]诸公 蔼然含笑 大智若愚 阴森森

《吻火》

猜谜 情调 琐事 厌倦 估量 消逝 垂头丧气 兴致勃勃 敬而远之

生龙活虎 寥寥[liáo liáo]数笔 音容笑貌 隔岸观火 烈焰腾空 出乎意料 化腐朽为神奇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合欢树》

呛水 针灸 虔诚 瘫痪 侥幸 迷糊 推说 念叨 后悔 侍弄 茂盛

第四单元 如真似幻的梦境

《森林中的绅士》

灌木 逍遥 踱[duï]步 钦佩 宛然 栽倒 脆弱 防御 搁置 绅士 哀啼 得天独厚 青出于蓝 潇洒悠闲 知难而退 无病呻吟 若有所失 惟妙惟肖[xiào] 顶风冒雪 娓娓道来 打瞌睡 救生衣 狼牙棒 捋 [lǚ]胡子

《云霓》

矗立 充塞 烟囱[cōng] 蜡烛 喘[chuǎn]息 秧苗 港汊[chà] 蒸发 惶恐 不暇 糠麸 充沛 希冀 碾[niǎn]压 赏玩 池塘 洼地 寓意黄发垂髫[tiáo] 不计其数 霓[ní]虹灯

《埃菲尔铁塔沉思》

纤瘦 图像 摆设 喷泉 冷峻 骄傲 兀立 铺垫 寻觅 窥[kuÿ]视 阶梯 抽搐[chōu chù] 轻飏[yáng] 鞭笞[chÿ] 深渊 坠[zhuì]落 遮拦 扶靠 撞击 地壳[dì qiào] 怜悯[mǐn] 瞻仰 逃遁 闪烁 钢缆 挣断

绷紧 骨骼 摇撼 倒塌 偏见 戒心 淡漠 蔑视 丰碑 顶礼膜拜 孤立无援 微不足道 安然无恙[yàng] 肆无忌惮 纹丝不动 雄心勃勃 席卷而来 标新立异 欲扬先抑 稀奇古怪 博物馆 黑匣[xiá]子 眼睫毛

第五单元 自然的年轮

《葡萄月令》

地窖[dì jiào] 绽[zhàn]开 芽苞 摽[biào]紧 束缚 稀释 打梢 节制 攀附 消耗 掐[qiü]尖 花瓣 玛瑙[mǎ nǎo] 璀璨 干瘪 [biþ] 码垛 笤帚[tiáo zhǒu] 铁锹[ qiüo] 土墩 邂逅[xiâ hîu] 斧凿[záo] 验收 沁[qìn]人心脾 琳琅[lín láng]满目 磨砂玻璃 碗口粗 腌咸菜

《光》

黎明 敏锐 萦[yíng]绕 窒息 乖觉 放肆 自恃[shì] 荒谬[miù] 缺陷 疤痕 陪衬 彩虹 隶[lì]属 荒谬[miù] 狼藉 巍峨[wýi ã] 簇拥 彷徨[páng huáng] 贫瘠[jí] 臃肿 诱惑 惦记 角逐 鹄立[hú] 阴霾 颓丧 回旋 淅沥[xÿ lì] 窸窣[xÿ sū] 步骤 瞭liào望

欲言又止 光怪陆离 无暇顾及 陈旧破敝 娇艳欲滴 疲劳委顿 天真无邪 莫知适从 蠢蠢欲动 倏[shū]然不见 悄[qiǎo]无声息 奸险狡诈 捉摸不定 排山倒海 雷霆万钧 冉冉升起 刚劲有力 歌咏赛 百叶窗 黑魆魆 [xū]

《树》

盲点 间隙[jiàn xì] 凹凸[üo tū] 盘缠 树荫 安详 沐浴 树瘿[yǐng]楷模 原罪 索引 年鉴 锡箔[xÿ bï] 熄灭 塑[sù]胶 翌[yì]年 崩溃棕榈[zōng lǘ] 蓑[suō]衣 砍斫[zhuï] 腐蚀 噎 [yý]住 馨[xÿn]香 季节征候 消灭殆[dài]尽 赖以生存 降落伞 圣诞树 镭射束

综合部分

矜[jÿn]持 沟壑[hâ] 驰骋[chþng] 统摄[shâ] 爱憎[zýng] 忌讳[huì] 解剖[pōu] 倔强[juã jiàng] 袒[tǎn]露 门扉 [fýi] 清醇[chún] 睿[ruì]智 遒劲[qiú jìng] 冗赘[rǒng zhuì] 愤懑[mân] 广袤[mào] 泫[xuàn]然 纵横捭阖[bǎi hã] 沧海一粟[sù] 一颦[pín]一笑 相得益彰 [zhüng] 起伏跌宕diý dàng 栩栩xǔ xǔ如生

溢美隐恶:溢美,过分夸奖,指美化统治者。隐恶:指隐瞒统治者的恶行。 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锦心绣口: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如芒在背:形容极度不安。

第五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简明教案(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

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

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

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

自读品味法

2、

导读提升法

3、

讨论交流法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

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

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

外部特征

1、

分行。

2、

音乐性。

(二)

内在特征

1、

精美的语言

2、

隽永的滋味

3、

纯粹的情感

4、

深刻的哲理

5、

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

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 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

总体评价: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最突出的特点: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 主要技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写作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

表层意义: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

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

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

描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扰乱、遗弃 深层意义:写井即写人,写“我”。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虽然内心的丰富与遭遇的凄凉形成了难以接受的现实,但却用静默、孤独,用对外界的决不逃避、也不兴奋来保持自我的丰满,保持自我的独立。

咀嚼感悟:人生肯定会有各种遭遇,甚至是命运多舛。我们应对世间不幸遭遇,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变自我,随波逐流;一是坚持自我,保持个性。世间最可悲的到底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是丧失自我顺从大流?面对不幸,有没有勇气去坚持自我,耐住寂寞?因为,保持自我,保持个性,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需要有肯定自我价值的智慧,需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抗拒一切世俗的嘲讽乃至遗弃。

知人论世:抗战时期,1939年,作者到西南联大外语系就读,后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

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难句理解:“你们只能扰乱我的表面/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又隐含了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底层的民众。“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内蕴,它实际上展示了“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抒写青春的比较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赋予意向以最异常的感觉,隐晦地表达青春的热情与困惑,焦虑与迷惘。 主要技法: 拟人、拟物、象征、意象的变形,句式的变形。

写作年代:1942。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 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咀嚼感悟:青春是永恒的美丽季节,青春的理想,爱情的渴望,成为永远的谜,蛊惑者年轻人的心。但这种渴望,却不可以无限地张扬,无限地膨胀。等待也许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却绝不是懦弱;不加节制地任其燃烧,青春之火将烧毁的,也许就是青春本身。

知人论世:作者写此诗时24岁。此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作者即将赴缅甸抗日战场参加工作。战争,不仅是爱情被沉重的战争压抑,民族、生命、道德,都在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这个时期的青春的诗歌,也当然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了禁锢感、矛盾感,充满了反抗感,以及对结束战争、迎接新生活的等待和渴望。 难句理解:“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以火焰表现绿色之盛、之逼人,以摇曳突出绿色之动感。整句突出地表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也暗示青春的蓬勃气息。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倒装的句式。突出花朵的无穷生命力。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缺无处归依”——“永远的谜”,那是生命的谜,是青春的谜,“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既轻盈,又浑沉,这奇妙的组合,使轻盈不至于轻飘轻率,使厚重不至于板滞沉重。 ⑷《无题》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 主要技法:设问、想象。

写作年代: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

表层意义: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

深层意义: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

咀嚼感悟:是什么让人大义凛然,前仆后继?是理想,是为一个高远的理想所激励的时候,人才会认识到死的意义,进而更理解和追求生的意义。

知人论世:作者曾经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8年初被迫去香港。 结构理解:结构完整,前后呼应。

形式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

川江号子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气势雄浑、情感悲壮的现代抒情诗。 最突出的特点:情感浓烈、炽热。

主要技法: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复沓与对仗。 写作年代:1958。大跃进。

表层意义:描写川江号子,川江船工。表现号子和船工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动。

深层意义:主要从最后六行表现。一方面写船工,另一方面也表现自己的思考。这是理想与现实错位交织的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感慨。

知人论世:1938年进入延安鲁迅文学院文学系学习,1958年被划为“右派”。

咀嚼感悟:两点可以思考:船工的号子和呐喊,是为了让人倾听吗?我们为理想而奋斗,是为了什么?如果遭遇了挫折,蒙受了冤屈,我们将要如何面对?

妙处点拨:本诗撼人心魄的力量来源,一是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的描写所带来的心灵冲击,那是力量与血泪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诗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与诗人发现美的外部条件

2、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3、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4、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阅读讲解讨论《诗的发现》

2、

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挚情的呼唤——感悟诗歌情感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2、说说你所感受到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写什么) (1)《贺新郎》(毛泽东)表达对妻子的依依柔情,更表现了献身革命的激情。二者水乳交融,互为映衬。 (2)《也许》(闻一多)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 (3)《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表达思乡之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4)《秋歌》(瘂弦)表达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诗行透露出的情感,至诚至柔。 (5)《妈妈》(江非)表达了对妈妈的歌颂和热爱。

二、柔软的心——体会情感表达的方法(探究怎么写)

贺新郎

1、化用古诗典故和诗意

2、对比与衬托(异常)

把儿女私情与革命激情相对比,又相映衬,突出了青年革命者的追求理想的高大形象,又表现了真实的儿女情长。

3、以景衬情

凄清的秋天初晨之景,衬托别情离绪之沉重;此沉重又反衬出青年革命者离家投身革命、实现伟大抱负的可敬可佩。

4、

细节描写

“眼角”两句,写离愁别绪,是常理;“住”字又突出了异常,表现对方(妻子杨开慧)的深明大义。

也许

以痴想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爱意柔情,其中隐含的悲怆与无奈,比捶胸顿足更令人不忍卒读,更加的撕心裂肺! 对比。想象。至柔至痴。不谐中的和谐。

一个小农家的暮

1、细节描写。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常细节画面,体现农村平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

2、口语化的语言。质朴无华滋味隽永。

3、声想结合,动静结合。

4、结尾异常。引民歌入诗,与前面的和谐宁静情调迥异,表现了对民生的关怀。

秋歌

1、化用古意。前三节,意象的选择别有诗意,有古典的美。为后两节的抒情营造了古朴典雅的诗歌意境。

2、朦胧含蓄。文中的主体意象是“暖暖”。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暖暖的深情与依恋,欣喜与呵护,但却对“暖暖”是谁颇费猜度。

妈妈

1、对比写法。城市化与农村生活的对比。撼人心魄的是最后五行。前面都为这五行铺垫,它不止是反衬农村生活的艰苦,更是反衬生活在农村的妈妈的伟大,突出“我”对妈妈的赞美和思念。

2、欲扬先抑。对现代城市化的生活,妈妈也许都没见过,都不懂。但妈妈又勤劳,有爱,那一切其实都显得并不重要。

3、细节叙写。白描,毫无渲染,却令人感动。

第二课时

重点:探究与表达

一、阅读《诗的发现》一文,想一想,为什么那些经典的篇章能够魅力永在。

1、博大的爱心。

2、纯真的童心。

3、独特的观察。

4、特异的思维。

二、探究与表达

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写道: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闻一多又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细读本单元各首诗歌,谈谈他们是用什么、怎么样表达对独特对象的爱。 ㈡对比阅读《妈妈》与《生日》,从写作角度的选择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㈢诗歌虽然简短,但却有许多诗句写得可感可触、可视可听,它们化无形为有形,化平淡为神奇。从第

一、二单元中任选一个例子,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样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 ㈣为你的亲人写一首诗歌。

三、鉴赏表达

一、二单元中任选一首自己最有感觉的诗歌,结合两个单元的学习所得,写一篇鉴赏文字。600字以上。 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从两个以上角度来写。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诗的意象

教学目标:

1、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2、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3、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方法: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了解掌握有关知识

1、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灌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物象,如:景、物、人等。

2、意象的种类 ⑴直接意象

①单纯意象:独个,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集合意象:意象群,共同直接指向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⑵间接意象

①比喻意象:诗人抓住与所表达情感、所抒写人或物具有某种相似点的物象,化抽象为具象,间接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般是个别组合为群体,成为一首诗歌;或单独成为诗歌的一个部分。 一般来说,隐去了本体的暗喻,为诗人所青睐。

②象征意象: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精神内容的意象。其特点,或者是具有传统的象征意义,或者是做作临时赋予的象征意义。但一般是整体的,或者通篇围绕的。

一般来说,使人往往隐去象征的本体,仅保留象征体,从而使诗歌更加的耐人寻味。 ⑶意象的破解

诗人营造诗歌,一般比较含蓄,有时还会尽力地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意念隐藏起来。而隐藏的主要办法就是采用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我们是否读懂一首诗歌,就要看是否找到了诗歌意象(显性的)所隐藏的本体。这个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诗歌密码的破解。一旦突破了作者有意设置的障眼法,读者会获得阅读的审美快感。 我们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艺术品位,往往就要从意象入手,由表及里,深入诗歌的内核,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深刻地把握诗歌。

3、意象的选择

⑴选取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 ⑵选取内蕴丰富的意象 ⑶选取新鲜的意象

4、“意象突破法”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主要意象的表层意义和深刻内涵。 第二步:抓住配合意象(次意象)或意象群,体会其辅助意味。

第三步:扯出诗歌意脉,注意细节,把主意象放到意象群和诗歌整体意脉中去品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反复诵读,品味意象,鉴赏妙处,破解奥妙 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体会诗歌所采用的意象的妙处。

蛇 表达爱情的寂寞、苦闷,采用的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第二节托物言情,“蛇”“害着热烈的乡思”,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

“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翩: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预言

表达对爱神光临的如梦如幻的激动,以及对爱神无语而去的失落。采用的主要意象是“你”——年轻的神。配合意象丰富多彩。

年轻的神,从诗歌中看,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化身,她的光临令人激动不已,她的消失又令人无比怅然,恍然若失。 作者追求艺术的“镜花水月”,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爱神光临,是一种感觉,作者的倾诉充满激情,是一种梦幻中的细致无比的诉说,这种细致接近于写实的仔细描摹;在恍然如真的甜蜜中,爱神的消逝竟然又如此的无情和决绝,恰如“镜花水月”,荡然无存,只留下“我”的孤独的咏叹和徘徊。

本诗的意象,大都选择自然之物,无俗世之物,组成了充满美感的意境,精致、纯正、自然,塑造的真似神仙洞府、人间天堂。这很好地配合对心中爱神的情感抒发。其中,许多句子诗境纯粹,令人心旌动摇,美感顿生,下举几例: 第一节:

明确:比喻、对比,以情驭景。但关键是所选择的意象本身的轻灵安静的特质,为后面的抒情营造了绝佳的环境。一方面显示了“你”的足音的轻盈,甚至胜过“林叶和夜风私语”,胜过“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你的足音的敏感——爱神使然也! 第三节

明确:比喻,渲染,情景交融。这一节写我对“你”的热情诉说。第一句说明爱恋的时间长,情感蓄积之久。火光映衬我的低低的自己的歌,我们看到了青春热情中的深沉;歌声以火光来比拟,主要突出了沉郁又高扬的特征。交织着喜悦与沉郁,这正是爱神附身的真实表现。 第六节:

明确:比喻,对比,以景衬情。最后一节的这几句,表达的是失落之绪。这又是一处对比——我的热情和激动,你“不听”,两个“竟”字流露了“我”极度的失落与惆怅。后两句,甚至,你的足音消失,都上如此的静穆!黄昏的背景,更增添了我的失落的强度和悲情的色彩。

写失去爱情之后的感触,表现一种纯情与无奈。与前一首相比,诗意更加的凝练,情感更加的深沉,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咀嚼与悲慨。

从意象选择看,作者选用的主意象是两扇“窗”,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的描摹,把看似如轻烟一般,实则浓重难敌的失落、哀愁,表现得含蓄哀婉。

从营造意象的手法上看,最重要的是意象对比。 首先是内在的对比。第一部分,“你的窗”的灿烂与无情强烈对比,你的阳光灿烂,反衬了我的失落焦急;“静夜星空”,给你“无忧的睡眠”,我给的却是无望的,而且只能上默默的徘徊!尤其让人不忍推想的是,夜空带给你的还有“我的怀想”——虽然,也许你并不在意! 其次是相互的对比。

窗的对比,这是显性的。你的窗开向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我的窗,开想黑夜,开向无言的夜空。这里没有人声,一切都如此平静,但蕴涵其中的意韵,却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另外,配合主意象的次意象,也是十分和谐地增强着情感的强度。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如:第二部分,“晚风”,既如故人,却又只是“幽咽”,而且只是在“屋上”,配合的是“我”这个“故人”,呜咽在心头。

除了这些,本诗谴词尤其精美。请仔细体会“如一个陌生客”和“如故人”中的两个“如”字,咀嚼起深意。

你的名字

这是一首构思奇绝的爱情诗。奇在何处?

一奇:奇行至痴。从唤,到写,到画,到梦,到最后的刻,真是痴情人做痴情事! 二奇:奇想至痴。这是最大的亮点。名字刻于生命树,跟着树长大。

三奇:奇言至痴。最后一句。七个“轻”排列在一起,完全打破语言常规,甚至有些疯癫之象,却表达了不可穷尽的痴情!

从意象营造看,主意象是“你的名字”,作者不仅使之化无形为有形有声,甚至还赋予它以生命,不同寻常!

5、《神女峰》

最大的价值在于表达一种全新的爱情观。

神女峰,可以从传说当中去理解,是忠贞爱情的表现;但作者似乎从这里又品出了别样的意味——妇女的生命价值,是否只在这对男性的依赖上? 点睛之笔在最后两句。

还可以参考舒婷的另外两首爱情诗《致橡树》《双桅船》。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诗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3、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目的不同。现实语言为实用,目的为“读解”;诗歌语言不为实用,目的在于“审美”。

1、

多义性

2、

跳跃性

⑴诗人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⑵跳跃性是诗歌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

3、

可感性

具体、形象、可知。

一般来说,诗歌不是用来说理的,但诗歌中又有哲理;诗歌的“理”,要通过诗歌的意象和形象来包含;我们读诗,要读出诗的情感,有时还要注意它所蕴含的哲理。

4、

音乐性

外在的音乐性:押韵、平仄、节奏

内在的音乐性:情绪起伏,不同诗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河床

㈠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1950年参军,任宣传队员。同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期间发表处女作《人桥》。1953年6月在元山战役中头部负伤回国治疗。1955年主动报名参加开发大西北。1988年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 ㈡精读探究

1、

请体会主意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性格。 外在

内在

地域(空间) 巴颜喀拉(源头 )

高远

躺倒、屹立

横贯、气势、坚实

滋润、干枯、浩荡

雄性美:宽厚、壮阔、博爱

父亲:慈爱、深情 历史

怀念黄河象

古老、浑厚

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

饱经沧桑

通都大邑、驰道

现实

把龙的形象重新推向世界前台

富有使命感

色彩

丰富、华丽

不同流俗

姿态

体魄多毛

粗犷

纵、横、屈曲、下陷、切开

大千众相、包容万端

2、主要的语言特点 ⑴不同流俗

句式:拒绝外在形式,注重内在节奏;变化多端的长短交错的句式,形成突兀、冲撞、紧张中的和谐 质感和力度:抛弃修饰、粗朴厚重(与黄河河床的风格特点相吻合),显得不可抗拒,魅力无穷。 ⑵大气雄浑:雄浑、高亢、阳刚、大气。不拘小节,注重内在。大生命的大气概,有力的生命律动。 ⑶修辞奇特:拟人、排比

3、意象特点:丰富多彩

⑴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 ⑵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

⑶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金黄的稻束

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⑵意象:

主意象:金黄的稻束。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

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 ⑷语言力度:

“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

“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地之子

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 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⑵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 ⑶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打击力要放在最后”? 诗歌的前面一大半,我们感受到了半棵树的可贵可敬,我们甚至已经被它直面险恶命途的从容和生命的热情所感动。按一般情况,诗歌到此即可结束,情感的抒发(赞美)也已经十分饱满;但作者却异乎寻常地把诗歌再往深处拽上一笔——半棵树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的“直”和“高”,它被雷电劈去了一半;因为它以半棵树的残躯,却依旧“直”和“高”,所以,雷电还要来劈它,而且早就在远处盯死了它——这真是悲剧命运难以抗拒!此时,我们的阅读,就不仅是感动,而更是震撼了!我们迫切地希望的是什么呢?

边界遥望

⑴作者简介: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20世纪40年代去台湾。著名诗人,人称“诗魔”。常有奇异突兀之句,含深刻之美、奇崛之美。 ⑵重要的词句:

乡愁、内伤、咯血、冷雾 ⑶意象:杜鹃、白鹭、鹧鸪

传统意象,表达乡愁,更加深沉。意寓文化传承,一脉相传,难以分割。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现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理解思想内容,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

3、体会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暗示性的艺术手法。

4、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

5、自读品味法

6、导读提升法

7、讨论交流法

8、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

1、语言的初步感知

2、意象的显现

3、深层意蕴的探求

二、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

1、步骤过程: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效果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2、表达模式参考:

⑴本诗描写(或叙述)„„的景色(或人物、事情),表达了„„的感情(或哲理)。 ⑵本诗从„„等几个方面塑造了„„的形象,突出了他(她)的„„性格特征(或情感),表达了„„,寄托了„„

三、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1、修辞手法

⑴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对比、类比、反复、呼告、通感等。

⑵掌握修辞的一般表达作用。

⑶结合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修辞的具体作用。

2、表现手法:象征、白描、映衬 象征:群体象征、个体象征(风格)

3、抒情方式:

⑴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以情驭景)

借物抒情(象征、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白描、叙事抒情)

4、语言品味:

要品出诗歌和谐优美的语言滋味,也要品出不和谐的语言特色。 和谐与不和谐是相对的,尤其是不和谐,即异常,往往是要适度的。 和谐:所采用的语言(含意象)与所要表达的感情水乳交融,和谐一致。

5、结构技巧:

总-分-总的一般模式。先写景,后抒情的一般模式。 虚实相生、动静、曲直、开合、张弛、对照(正反)、抑扬、藏露

6、表达要求:

⑴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即上面所说的具体的表达手段) ⑵采用总分(总)的条理。 ⑶分点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运用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自主品味,讨论表达。

一、鉴赏要点提示: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鉴赏提示:

1、找出反复咏叹的主旋律,体会作用。

2、拟人写法的作用。

3、散文化的语言。

4、可触可感的意象。

注意:本诗写于1937年12月。

老马

本诗写于1932年4月。

鉴赏提示:

1、诗中“老马”的象征意义。

2、主要的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反语,写实、白描)

3、理解“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意味。

憎恨

本诗写于1941年。

鉴赏提示:

1、诗人憎恨什么?

2、诗的末句“不是要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有何含义?

3、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特色?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鉴赏提示:

1、诗歌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有何用意?

2、诗歌中化用了古诗,有什么作用?

3、诗歌中幻觉意象有哪些?它们的组合有何意义?

雪白的墙

鉴赏提示:

1、诗中出现了三次“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2、“雪白的墙”“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什么?

3、本诗的意象和语言有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