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管理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中国石化管理范文

中国石化应急管理规定

1基本要求

1.1应急管理工作的界定

1.1.1本规定中所指的应急管理工作,是指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以下统称各单位)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员工和公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破坏、社会影响和财产损失的活动。

1.1.2本规定中所称突发事件,是指在总部及各单位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的,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1.2应急管理工作原则

1.2.1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的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保障员工、公众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落实到应急准备、抢险救援、恢复重建等各环节。 1.2.2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准备工作,加强监测监控,切实做到准备在先、防患未然,确保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能够及时有效处置。

1.2.3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在中国石化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落实应急职责,实行应急分级管理。

1.2.4坚持“依法规范,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各项应急管理制度的建设,逐步形成规范各类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的制度体系,使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1.2.5坚持“整合资源,协同应对”的原则。整合各单位应急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区域应急网络,实行区域联防制度。

1.2.6坚持“依靠科技,提高素质”的原则。利用先进适用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置技术装备以及信息化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 2组织机构

2.1总部的组织机构

2.1.1中国石化应急指挥中心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中国石化)应急管理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中国石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总部机关各部门及各单位均接受其统一领导。

2.1.2中国石化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是中国石化应急指挥中心的执行机构,由办公厅、生产经营管理部、安全环保局、外事局组成,负责应急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组织应急准备工作;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期间负责传达和贯彻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具有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

2.1.3安全环保局为常态下应急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负责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等应急管理工作,并对各单位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2.2各单位的组织机构

2.2.1各单位要建立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落实各级人员的应急职责,形成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组织体系。

2.2.2各单位应设置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本单位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工作日常办事部门,日常办事部门宜设置或指定在安全环保部门,配备专职应急工作人员,落实应急管理措施,指导和协调各相关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3预防与应急准备 3.1应急预案管理

3.1.1各单位应根据国家、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中国石化的要求,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管理模式、风险分析等实际情况,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 3.1.2各单位的应急预案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3.1.2.1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3.1.2.2符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和危险性分析的要求。 3.1.2.3应急组织和人员分工明确,职责落实。

3.1.2.4有明确、具体的应急程序和保障措施,并与应急能力相适应。 3.1.2.5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3.1.2.6各级应急预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同时与中国石化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衔接,确保其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

3.1.3对于新建、改建、扩建及检维修项目,各单位要与承包商等相关方进行施工作业前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或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3.1.4较大规模集会、节会、庆典、会展、商贸、文化、体育等公众聚集活动的应急预案,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方负责制定。

3.1.5应急预案涉及到的部门、人员均要参与预案的编制,使预案的制定过程成为隐患排查治理和全员应急知识培训教育的过程。

3.1.6应急预案编制后,应当按照国家、地方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形成评审书面纪要并附专家名单。

3.1.7应急预案经评审、完善后,应以文件形式报经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发布实施。

3.1.8应急预案实行分级备案制度,即下级单位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各单位将应急预案报总部备案,同时应根据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要求报送备案。

3.1.9各级应急预案至少每3年修订1次,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予以修订:

3.1.9.1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发生变化的。 3.1.9.2隶属关系、经营方式等信息发生变化的。 3.1.9.3地域、环境、生产工艺和技术发生变化的。 3.1.9.4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者职责调整的。 3.1.9.5应急预案演练及实战过程中发现问题的。 3.1.9.6应急预案管理部门要求修订的。 3.2应急预案演练

3.2.1各单位应制定应急演练计划,按照“先单项后综合、先桌面后现场、循序渐进、时空有序”等原则,合理安排计划演练的频次、规模、形式、内容、时间、地点、经费以及责任人等。

3.2.2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性应急演练,所属二级单位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性应急演练,基层单位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3.2.3应急演练应以相关应急预案为基础,体现和执行应急预案所有环节,确保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目的。

3.2.4应急演练后,要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形成演练总结报告,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3.3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 3.3.1各单位应将应急培训纳入单位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和具体内容,开展企业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从业人员等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培训,特别是对新入厂、转岗员工,领导干部职务变动的要适时进行相关应急培训。 3.3.2应急培训的主要内容

3.3.2.1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 3.3.2.2相关应急预案。

3.3.2.3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分析。 3.3.2.4应急对策与防护措施。

3.3.2.5应急职责、应急响应及其实施程序。

3.3.2.6应急设施、设备、器材的性能与使用方法。

3.3.2.7应急救援知识与技能,个人防护、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

3.3.3各级宣传部门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标语、报纸等宣传手段,向中国石化员工和各单位周边公众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普及安全生产事件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 3.4应急队伍、装备及物资保障

3.4.1中国石化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整合各单位应急资源,实行区域联防制度;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签订互助协议,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3.4.2各单位要结合行业、专业特点建立一支专兼职应急救援抢险队伍,并加强队伍建设。没有专业抢险救援队伍的单位必须与邻近的具备相应能力的专业救援队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3.4.3各单位要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合理配备应急装备和储备应急物资;建立应急装备、物资的调配和更新机制,确保储备充足、调运顺畅。

3.4.4建立健全应急资源档案

3.4.4.1本单位现有应急救援队伍情况,应急装备、物资种类、名称、数量。 3.4.4.2联防区域内应急救援队伍情况,应急装备、物资种类、名称、数量。 3.4.4.3周边可利用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应急装备、物资种类、名称、数量。 3.4.4.4重要应急物资生产企业信息。 3.5信息和技术保障

3.5.1各单位应加快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建立和健全应急预案、重大危险源和各类应急资源的数据库,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与总部应急平台上下互通,实现快速预警、研判、科学决策指挥。

3.5.2各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不断提高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

3.5.3成立总部、各单位应急管理专家组,对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提供技术支持。

3.6财力保障3.6.1各单位要将应急体系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资金预算,建立应急体系建设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应急工作正常开展。 3.6.2应急体系建设保障资金主要用于应急预案制修订、应急培训与演练、宣传教育、信息平台建设,以及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建设与更新维护。 4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与应急值班4.1监测监控

4.1.1各单位应建立突发事件风险趋势分析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4.1.2各单位要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明确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措施,配备必要的监测监控设施,加强重点岗位和重点部位的监测监控,发现事故预兆立即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有效防范和处置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和事故损失扩大,做到早防御、早响应、早处置。 4.2预测预警

4.2.1各单位要加强信息管理,及时收集、获取、掌握有关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并对信息分析、评估,确定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置措施。

4.2.2对国家、地方政府和总部发布的可能影响安全生产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预警信息,根据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根据事态发展,对预警信息随时调整直至解除,并相应调整预警级别和防范措施。 4.3应急值班

4.3.1办公厅秘书处(总值班室)负责总部的总值班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各单位办公室或指定部门负责本单位应急值班工作,承担日常24小时应急值班工作。法定节假日,各单位要安排熟悉情况的干部值班,单位负责人带班。

4.3.2应急值班工作应遵循有情必报、及时准确、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安全保密的原则。

4.3.3各单位要明确落实责任,健全应急值班工作制度,明确信息处理、报送程序和方法,确保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准确上报。

4.3.4各单位要重视和加强应急值班工作的软硬件建设,配备良好的通信设施和相关设备,确保值班工作反应灵敏、应对迅速、处置及时。 5应急响应 5.1信息报告

5.1.1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要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

5.1.2当发生直属企业级及以上突发事件时,各单位应在1小时内向办公厅总值班室、安全环保局和其他分管部门报告,并随时报送最新进展情况。事件处置结束后,要进行终报。

5.1.3信息报告的内容包括突发事件发生时间、单位、地点、事件类型、造成的后果、初步原因分析、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目前采取的解决措施以及是否需要增援等。

5.1.4报送信息事实清楚、文字精炼,报送前须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可先电话报告,再迅速补报书面材料。

5.1.5事发单位应按照国家、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及时向事发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5.2应急处置与救援

5.2.1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要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险,防止事件扩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一旦事态超出本级应急能力,且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应立即向上一级机关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救援。

5.2.2事发单位必须指定相关部门处理公共关系,接受公众咨询,接待、安抚突发事件影响或受到波及的相关方。

5.2.3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必须保持通信畅通,将现场救援情况及时传递到应急指挥部门;应急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必须有专人负责。

5.2.4当上级机关领导到达现场后,要做好现场处置情况汇报和指挥权的移交工作,并积极配合现场应急处置。

5.2.5在应急抢险过程中,注意保护突发事件现场,为突发事件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5.3媒体应对与信息发布 5.3.1在应急状态下,要做好媒体应对与信息发布工作,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和信息发布人,并规范应急新闻发布程序。

5.3.2信息发布要准确、及时、客观,必须经过严格审核和批准,保证发布信息的统一性。

5.3.3要做好当地主流媒体的舆情监控工作,根据舆情监控情况,确定信息发布的目的、内容与重点、时机及方式。

5.3.4要做好新闻媒体的采访接待工作,主动向媒体提供审议通过的新闻稿,必要时通过信息发布人向新闻单位说明发稿要求,掌握报道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第二篇:中国石化放射防护管理规定

关于印发《中国石化放射防护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

现将《中国石化放射防护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1基本要求

1.1本规定中所称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本规定中所称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和中子发生器。 1.2根据放射源、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将射线装置分为Ⅰ类、Ⅱ类、Ⅲ类。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安全环保局负责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中国石化)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防护的监督管理;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以下统称各单位)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单位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2.2各单位应成立放射防护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放射源、射线装置管理制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领导和协调放射防护工作。 3放射防护管理 3.1许可和备案管理

3.1.1各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辐射安全许可备案制度。凡使用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建立固定放射作业场所,均应进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并取得相关政府环保部门核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

3.1.2进口列入限制进出口目录的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在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由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依据国家对外贸易的有关规定签发进口许可证。进口限制进出口目录和禁止进出口目录之外的放射性同位素,依据国家对外贸易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手续。

3.1.3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放射性源与射线装置使用单位,自变更登记之日起2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许可证变更手续。

3.1.4部分终止或者全部终止使用放射源、射线装置活动的单位,应到原发证机关办理许可证部分变更或者注销许可证手续。

3.1.5改变许可证所规定的活动种类或者范围,以及新、改扩建使用设施或者场所,须重新申请领取许可证。

3.1.6禁止无许可证或不按照许可证规定的种类和范围从事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使用活动。禁止伪造、转让许可证。因故遗失,应及时到原发证机关申请补发许可证。

3.1.7放射源只能在持有许可证的单位之间进行转入、转出,由转入单位向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不得转入、转出。

3.1.8转入、转出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在转让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分别将放射源转让审批表报送各自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3.1.9需要将放射源转移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单位,应当于活动实施前10日内持许可证复印件向使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书面报告移出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接受使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3.1.9.1书面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该放射源的核素、活度、转移时间和地点、辐射安全负责人和联系电话等内容,转移放射源的还应提供放射源标号和编码。

3.1.9.2转出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在活动结束后20日内到使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注销手续,并书面告知移出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3.1.10持有放射源的单位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企业、返回原出口方或送交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的,应在该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向其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3.2购置与运输管理

3.2.1各单位在购置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时,应与销售单位签订废旧放射源返回合同。在放射源闲置或者废弃后,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按照废旧放射源返回的合同规定,在3个月内将废旧放射源交回原供货单位。确实无法交回原供货单位的,应送交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储存单位储存。

3.2.2运输放射源须到当地环保、公安等相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得到许可后使用运源专车,并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派专人押运,途中不应在人员密集处停留,不得在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过夜。 3.3辐射场所安全与防护管理

3.3.1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负责,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担责任。

3.3.2各单位应有能满足辐射防护和实体保护要求的放射源暂存库或设备,储存放射源时不应超过该储存场所防护设计的最大储量。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应当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强制通风设施等安全措施。

3.3.3放射源应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储存室应实行双人双锁制,建立完善的储存、领取、使用、归还登记和检查制度。严格履行登记、检查制度,做到账物相符,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放射源储存室。应根据放射源的潜在危害程度,建立相应的多层防护和安全措施,并对可移动放射源进行定期盘存,确保其处于指定位置,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

3.3.4放射源的包装容器、含放射源的设备和射线装置,应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放射源上能够设置放射性警示标识的,应一并设置。使用、贮存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划分出控制区、监督区,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示标志,其入口处应设置有效的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工作信号。各单位应保证其完好和正确使用,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

3.3.5在室外、野外从事放射工作前应办理“集团公司射线作业许可证”;在作业现场应划出安全防护区域,设置明显的放射性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必要时派专人警戒。

3.3.6在室外、野外工作场所使用的放射源应于当天运回源库。特殊情况设临时储存场所时,应经安全、保卫部门检查确认,并设置放射性标志,指定专人负责保护。

3.3.7各单位在装置检、维修期间,应落实放射源的安全保卫措施和责任,严格执行射线许可证制度,严防被盗、误操作、误照射等事故的发生。

3.3.8各单位应至少每季度进行1次放射防护安全检查,对放射源、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发现安全隐患要立即进行整改。

3.3.9各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1次放射源和射线装置使用场所的环境辐射水平检测。

3.3.10各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应包含放射源、射线装置台帐和辐射工作岗位台帐。 3.4放射工作人员管理

3.4.1放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并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取得环保部门的“辐射防护培训合格证”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工作人员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3.4.2各单位应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环保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专业培训,并记录每次培训情况。 3.4.3各单位应每年组织在岗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各单位应对其进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为取得放射工作人员体检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3.4.4对参加应急处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各单位应及时组织健康检查或医疗救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医学随访观察。

3.4.5各单位应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报告7日内,如实告知放射工作人员,并将检查结论记入《放射工作人员证》。各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应及时予以安排。 3.4.6各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妇女参与接触放射源的任何工作。

3.4.7各单位应安排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定期将个人剂量计送交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测,并及时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记入《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3.4.8各单位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3.4.8.1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照射接触史。 3.4.8.2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

3.4.8.3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健康资料。 3.4.8.4个人剂量常规监测的方法、监测结果。

3.4.8.5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3.4.9各单位应为放射工作人员配备相应的辐射防护仪器及用品。放射防护器材、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的技术性能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并按规定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计量检定。 3.4.10放射工作人员在从事放射作业时应佩戴个人剂量计,携带射线报警仪,必要时穿戴防护用品,以保证可能的受照剂量低于国家允许的剂量限值。

3.4.11各单位应为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安排利用休假时间进行健康疗养,费用由单位承担。 3.5辐射事故管理

3.5.1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4个等级。

3.5.1.1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3.5.1.2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导致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3.5.1.3较大辐射事故是指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3.5.1.4一般辐射事故是指Ⅳ类、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3.5.2各单位应急预案中必须要有辐射事故应急处理的内容,定期开展预案演练,并做好记录和效果评价。

3.5.3在发生辐射事故或有证据证明辐射事故可能发生时,应立即停止放射作业,启动应急预案。

3.5.4对可能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应立即送至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或有条件救治辐射损伤病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根据情况也可请求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采取救治措施。 3.5.5辐射事故发生后,应按“放射性事件报告表”的要求,在2小时内报集团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按“集团公司放射事故报告表”的要求,在24小时内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并抄送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中心。同时立即向所在地环保、公安、卫生等部门报告。 4监督检查与考核

4.1安全环保局不定期组织对各单位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防护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4.2各单位应定期组织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防护管理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安全环保考核。 5附件

5.1集团公司射线作业许可证 5.2放射源分类表 5.3射线装置分类表 5.4放射性事件报告表

5.5集团公司放射事故报告表

第三篇:中国石化职业卫生管理规定

关于印发《中国石化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

现将《中国石化职业卫生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1基本要求

1.1本规定是各企事业单位、股份公司各分(子)公司(以下统称各单位)在执行HSE管理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统称中国石化)HSE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中国石化职业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总部监督、企业负责、分级管理,定期考核”的管理体制。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安全环保局在集团公司HSE委员会的领导下,主管中国石化的职业卫生工作。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中心在安全环保局领导下,承担职业卫生技术支持工作。 2.2各单位HSE委员会负责指导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职业卫生和职业危害的防治工作;安全环保部门是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部门,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健康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2.3各单位应建立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与考核;各级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组织实施对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人力资源、财务、供应、生产、技术和设备等管理部门在其岗位责任制中应列入相关的职业卫生责任条款,协助做好职业卫生工作。

2.4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各级职业卫生管理网络、各项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按规定申报职业危害和办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

2.5各单位应建立职业卫生工作例会制度。制定计划,研究工作,布置任务,通报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及劳动防护检查考核、职业卫生隐患检查及治理等情况。

2.6各单位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86号)规定,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确保员工能合法享受工伤保险的有关待遇。

2.7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包括个体防护用品费、防暑降温费、职业健康检查和有毒有害疗养费、职业病诊疗康复伤残费、尘毒监测仪器设备购置费、监测费、职业卫生宣传教育费、培训费、管理费、职业危害治理费、职业危害事故调查费、职防科研费等)应列入企业资金计划,纳入安全环保部门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其经费支出在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中据实列支。

2.8各单位应建立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制度,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应及时报告总部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防止事故扩大。对遭受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及时组织救治。 2.9各单位应对职业卫生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或个人给予奖励。 3职业卫生管理

3.1职业危害前期预防

3.1.1加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审批程序和相应的职业危害评价档案。

3.1.2对于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各单位应开展职业危害预评价;在基础工程设计(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充分考虑和落实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建议和措施,并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参加建设项目的设计审查,按有关规定做好各阶段报批工作。

3.1.3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应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手续。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取得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3.1.4各单位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危害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危害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也不得接受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 3.2劳动用工及职业健康检查管理

3.2.1各单位应建立职业危害告知制度,在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或工作内容变更时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不得隐瞒,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3.2.2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女工劳动保护的相关要求,安排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和照顾女工生理特点,不得安排女工从事特别繁重或有害妇女生理机能的工作;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婴儿一周岁内)女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生育期女工从事有可能引起不孕症或妇女生殖机能障碍的有毒作业。

3.2.3各单位所有员工都有维护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处于正常状态的责任和义务,发现职业危害事故隐患及可疑情况,应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报告,对违反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以及危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应提出批评、制止和检举,并有权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3.2.4各单位不得因员工依法行使职业卫生正当权利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3.2.5各单位应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需要进行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未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3.2.6各单位应根据新招聘、调换工种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意见安排其相应工作。对职业健康检查中查出的职业禁忌人员和可疑职业病人员以及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人员,各单位应根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处理意见,安排其调离原有害作业岗位,并积极进行后续治疗、诊断、观察等。

3.2.7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档案内容包括职业史、既往史、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个人健康资料以及相应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

3.2.8对作业过程中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应及时组织救治或医学观察,并记入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3.2.9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可能与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有关的群体反应时,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立即组织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危害调查,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防治措施。

3.2.10所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均如实记入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档案,并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自体检结束之日起的1个月内,反馈给有关单位及受检者本人。 3.3作业场所管理

3.3.1各单位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应符合下列要求: 3.3.1.1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 3.3.1.2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 3.3.1.3有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相适应的有效防护措施。

3.3.1.4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或者强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3.3.1.5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其他规定。

3.3.2各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等,应知悉其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建立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3.3.3在生产活动中,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或材料。

3.3.4加强对工艺设备的管理,对易产生泄漏的设备、管线、阀门等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杜绝或减少跑、冒、滴、漏现象。

3.3.5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用有毒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

3.3.6对防尘、防毒、防射线、防噪声以及防氮气窒息等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未经主管部门允许,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

3.3.7各单位要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3.3.7.1在产生严重职业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阐明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3.3.7.2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警示标识、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同时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

3.3.8各单位应建立作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根据作业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具体情况,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建立健全个体防护用品领用档案。督促、教育、指导作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加强对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凡不按规定使用防护用品的作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3.3.9各单位应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每3年进行1次职业危害现况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向员工公布,并向地方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对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作业场所,应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对超标严重且危害严重又不能及时整改的作业场所,必须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的影响。

3.3.10各单位对可能造成职业病或职业中毒的作业环境,导致职业危害事故发生或扩大的职业卫生隐患,应纳入企业安全隐患治理计划,安排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牵头,按照《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管理规定》、《事故隐患限期整改责任制》等规定实施整改。 3.3.11各单位应重点加强检维修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

3.3.11.1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生产装置,在制定停车检修方案时,应有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参与并提出对尘、毒、噪声、射线等的防护措施,确定检维修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范围和要点。检维修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识,并指定人员进行职业卫生监护。同时,加强对检维修作业人员防护用品佩戴和冲洗设施的检查。

3.3.11.2对承担检维修作业特殊工种(放射、焊接、高空作业等)的作业人员,必要时在检维修作业前组织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发现健康状况不适者,不得从事该项工作,以避免职业伤害。

3.3.11.3加强检维修现场尘毒检测监控工作。各单位应根据检维修现场情况与有关机构联系检测事宜,随时掌握现场尘毒浓度,及时做好防护工作。

3.3.11.4做好检维修开工前后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防护效果的鉴定工作,重点对检维修后的放射源防护装置、防尘防毒防噪声卫生设施的整改情况等进行系统检查确认,减少开车运行时的意外职业伤害。

3.3.12各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进行1次应急救援模拟演练,同时进行讲评并不断改进完善。 3.4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管理 3.4.1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工作由各单位统一管理。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由单位和当事人如实提供有关职业卫生情况,按法定程序取得职业病诊断、鉴定的有关资料。

3.4.2各单位要加强对职业病病人的管理,实行职业病病人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发现职业病病人时,要按有关规定向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安全环保局报告。

3.4.3各单位应安排职业病患者进行医疗和疗养。对在医疗后被确认为不宜继续在原岗位作业或工作的,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提出调整岗位意见,相关部门按规定办理。

3.4.4职业病患者的诊疗、康复和复查等费用以及伤残后有关待遇和社会保障,应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16180-2006)等规定执行。

3.4.5对疑似职业病的职工应及时进行诊断,在其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按职业病待遇办理。在此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3.5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

3.5.1各单位应建立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各级作业人员都必须熟悉本岗位职业卫生与职业危害防治职责,掌握本岗位及管理范围内职业危害情况、治理情况和预防措施。 3.5.2各单位安全环保和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结合生产实际,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和学习讲座等形式,每年至少对作业人员进行1次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将职业卫生作为安全三级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安全三级教育培训考核,认真实施。基层生产班组每季度在安全活动中安排1次职业卫生知识学习活动,并做好记录。

3.5.3生产岗位管理和作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使用、维护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深入了解相关物料的性质以及对健康危害、相关设备操作和潜在危险等必备知识,掌握生产现场中毒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相应的演练活动。

3.5.4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岗位的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规教育、岗位劳动保护知识教育及防护用具使用方法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3.5.5各单位要做好生产检维修前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工作,结合检维修过程中可能产生、接触到的职业危害因素和急性中毒事故,重点掌握自我防护要点和急性职业危害事故情况下的紧急处理技能。 4监督检查与考核

4.1安全环保局不定期组织对各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2各单位应定期组织对职业卫生管理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安全环保考核。 4.3检查及考核依据《中国石化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考核规定》执行。 5其他规定

5.1对承包商、外来施工人员和劳务派遣用工人员的职业卫生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5.2对放射线、噪声、硫化氢、氢氟酸等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管理,按照《中国石化放射防护管理规定》、《中国石化职工听力保护管理规定》、《中国石化硫化氢防护安全管理规定》、《中国石化高毒物品防护管理规定》等执行。

第四篇:中国石化HSE管理体系简介

一、中国石化HSE管理体系简介

(一)HSE的概念

HSE管理体系是指:一种事前进行风险设计,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及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方式,具有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

H--Health(健康)是指人身上没有疾病,心理上(精神上)保持完好的一种状态。

S--Safety(安全)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健康、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E--Environment(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因素之间相互形成的生态关系的组合。

由于安全、环境与健康的管理在现代石油化工企业的实际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在石化行业中把健康、安全和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将HSE管理体系要素设定为十个,并将三者排列顺序定位为安全、环境与健康,只是英文与世界上大多数石油公司一样,叫HSE管理体系。

(二)HSE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构架

中石化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是在参考ISO/CD14690和API的有关标准以及国外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开展HSE一体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石化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正在开展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而制定出来的。其内容包括:一个体系,四个规范,五个指南。

一个体系是指中石化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

四个规范是指油田、炼化、销售、施工企业HSE管理规范。

五个指南是指油田、炼化、销售、施工企业HSE实施程序编制指南,职能部门HSE实施计划编制指南。

(三)一个体系--HSE管理体系

HSE管理体系标准明确规定了中石化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中的十大要素和基本要求:

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在HSE管理上应有明确的承诺和形成文件的方针目标,最高管理者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自上而下的承诺,是成功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基础。集团公司的承诺是努力实现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民健康,不破坏环境为最终目的。本要素从宏观上描述了领导层对HSE一体化管理的态度,是集团公司的指导思想、行动纲领和发展方向。

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公司和企业为了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明确各部门人员的HSE管理职责,广泛定期开展培训教育,以提高全体员工的HSE意识和专业技能,做到遵纪守法,规范作业行为,确保员工自觉履行自己的HSE职责。在HSE活动中,必须有效地控制HSE体系文件管理,定期评审修订,确保其文件与企业的活动相适应。本要素是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基本保证。

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企业实行风险评价管理是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的核心,要求风险评价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企业应经常对危害影响和隐患进行分析和评价,要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防范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或可接受的程度。要求企业领导直接负责并制定风险评价的程序,亲

自抓隐患治理工作。

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企业要加强对承包商和供应商的管理。承包商和供应商的HSE管理对业主的HSE管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业主HSE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和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业主的HSE业绩。主要应该对承包商和供应商的资格进行预审、选择及开工前的准备作业过程予以监督,并从HSE表现评价等方面进行管理。

5.装置(设施)设计与建设

要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装置(设施),必须按照“三同时”的原则,按照有关标准规范进行设计、设备采购、安装和试行,以确保装置(设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本要素是HSE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要素,通过对装置(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等多个环节实施全过程HSE监督管理。

6.运行与维护

要求企业对生产装置、设施、设备、危险物料、特殊工艺过程和危险作业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提高设施、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结合现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是HSE日常管理的重要保障,是HSE管理体系实际的运作过程,也是HSE目标和指标的具体实现工程。

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变更管理是指对人员、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以避免或减轻对安全、环境与健康方面的危害和影响。应急管理是对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确定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故,制定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本要素是对变更和突发、紧急情况进行有计划和防范性的控制管理。

8.检查、考核和监督

企业定期对已建立的HSE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定期检查、监督制度,保证HSE管理方针目标的实现,是体系运行从计划、实施、检查到改进即PDCA不断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链接环节。

9.事故处理和预防

建立事故处理和预防管理程序,及时调查、确认事故或未遂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确保事故不会再次发生,是预防、减少和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企业只有定期地对HSE管理体系进行审核、评审,确保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并使其不断完善,才能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是一种高度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运行机制,与检查、考核、监督及事故处理和预防两要素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企业自我管理的科学监督保障机制。

二、HSE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中国石化HSE管理体系是以PDCA模型为基础,分四个阶段进行的模式,其中,计划阶段包括: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风险评价和隐患处理。实施阶段包括: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运行和维修;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检查阶段包括:检查和监督;事故处理和预防。改进阶段包括:事故处理和预防;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中国石化HSE管理体系的运作模式,参照了国际各大石化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坚持了PDCA不断循环改进的管理构架,整个运行过程贯穿了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管理指导思想。

HSE管理体系中的十个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体系系统性、统一性和规范性的保证,按照持续改进的动作方式形成了综合治理有效的管理体系。

企业及二级单位在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时应保证其体系的完整性。

HSE管理体系是按一定的管理控制程序构成了一个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完善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循环系统。企业在运行时要示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指标,有组织、有秩序,按一定规则和途径运行,自觉遵循HSE管理体系的要求,达到企业HSE管理的持续改进的目的。

三、HSE管理体系新观念与传统安全管理观念的差别

HSE管理体系的理念与传统的安全、环境、健康管理理念有较大的差别。由于中国加入WTO和石油石化企业全面实施HSE管理体系的需要,有必要认识HSE管理体系的新理念,以端正的态度,积极的行动,更好地实施HSE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一)从注重隐患治理,转变到从设计源头抓起,积极预防上来

从目前整改的一些事故隐患来看,一部分事故隐患是由于原设计不足和缺陷造成的。实施HSE管理,要从消极预防转变到积极预防上来,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抓好设计这一关。要认真落实设计部门高层管理者HSE责任的考核奖惩制度。新建、改建、扩建(设施)时,应按照“三同时”的原则,从事项目设计、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和环境项目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由取得相应资质证的单位承担,初步设计必须有劳动卫生篇和环境评价篇。

(二)从注重本企业的管理,转变到同样重视承包商和供应商的管理上来

企业对承包商和供应商的HSE行为实施控制,要通过企业的HSE方针政策进行影响,在签订承包合同时,要对HSE管理的内容加以规定。

实施HSE管理较好地贯彻了“以为人本、预防为主”的思想,体现了全员、全过程抓安全、环境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从下达伤亡事故指标,转变到“零事故”的思维模式上来

过去企业往往对下属单位下达伤亡事故指标。这样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实际意义不大。从不定性上讲,伤亡指标就是允许伤亡;从法律上讲是允许人为原因造成伤亡都是犯罪。伤亡使“三违”现象合法化,给事故的责任者推脱责任提供了依据;制定的伤亡指标缺乏科学依据;从理论上讲,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HSE管理体系,应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思想,树立“零事故”的理念。

(四)从安全检查转变到实施风险评价,积极预防的方针上来

HSE管理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的有效管理方式。风险评价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对潜在的风险做出充分评估。随着工程项目的变更,要不断进行风险评价,针对本项目的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等内容,对实施程序进行细化和补充。

(五)从领导发号施令,转变到领导承诺、以身作则树立表率上来

传统安全管理中,领导干部往往是发号施令。有的单位领导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出了事故是安全部门的事情。

HSE管理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强调各级管理者要通过岗位的HSE表率,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六)从以国家利益为主,转变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上来

传统观念过分强调国家的利益,弱化了个人利益。在新的形势下,人是第一位的,首先要保证人的安全、健康,提高员工的内在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七)从分别而治的行政管理,转变到体系管理上来

传统的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是分立的,未形成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管理原则相似,相互关联。实施HSE管理体系,依据管理学的原理,将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一体化,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企业系统地实现既定目标。

(八)从内部监督,转变到建立异体监督机制上来

HSE管理强调监督、审核的独立性。在现有安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分类型、分步骤完善安全监督机制,实施安全监督、安全管理两条线。企业应设立HSE总监,对重大、关键的项目派驻HSE监督专员,基层有HSE监督员。通过实施异体监督和关键环节作业许可制度,逐步完善HSE约束机制,树立HSE监督的权威,促使HSE管理工作到位、监督到位、责任到位。

四、实施HSE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提出,是人类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体现。近年来,国际上先进的石油、石化行业相继采用的HSE管理模式,具有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它是企业减少可能的人员损伤、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改善HSE业绩的有效管理方法。中国石化结合国家经贸委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建立了自己的HSE管理体系,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安全、环境和健康管理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安全、环境和健康管理方面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实施HSE管理体系,是选用现代管理理念对中国石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管理原则的一次提升,对集团公司,对股份公司,对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实施HSE管理体系,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石油化工业的作业风险较大,环境影响较广,为了贯彻实施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实施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劳动卫生、环保标准要求的HSE管理体系,有效地规范生产活动,进行全过程的HSE控制,满足安全生产、人员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HSE管理体系,可促进石油石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自从国际上一些大的石油公司实施HSE管理以来,国际石油行业对石油石化企业提出了HSE管理方面的要求,不实行HSE管理的企业将在对外合作中受到限制。实施HSE管理,可促进我们的管理与国际接轨,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为施工作业队伍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中石化集团公司所属的油田企业和施工企业在对外承包或反承包工程中实施HSE管理,是投标书中的主要内容。

3.实施HSE管理体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实施HSE管理体系,符合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劳动卫生、环保标准的要求,能有效地规范生产活动,满足安全生产、人员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4.实施HSE管理体系,是石化企业特点的自身要求

石油石化企业风险较大,各类安全事故,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于管理不严、操作人员疏忽引起的,这些事实使我们认识到增强安全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实施HSE管理,将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增强预防事故的能力,尽最大努力避免事故发生。在事故发生时,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控制和处理,使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石油销售企业点多面广,经营形式多样,这些企业特点客观上也要求实施HSE管理体系。

5.实施HSE管理体系,可减少企业的成本,节约能源和资源

调查数据显示,污染物、安全事故、生产性疾病(职业病)的产生几乎都是由于管理体系、技术动作、工艺设计或生产控制的不良造成的,只有通过实施HSE管理屏弃传统的管理和处理的做法,采取积极的事前预防措施,对企业的生产实行全面的控制,建立一整套管理体系,才能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耗能,减少事故处理、环境废物处理和预防职业病发生的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五篇:【中国石化】班组管理“以人为本”

安庆石化班组管理“以人为本”

走进安庆石化炼油一部裂解装置,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的操作室里,通风系统正徐徐输送着过滤净化后的新鲜空气;墙边一排植物盆栽,绿意盎然……职工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四十年来,安庆石化从无到有、不断壮大,企业发展突飞猛进。班组的工作和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幸福指数也随着企业的腾飞,„芝麻开花节节高‟。”二班班长叶德文,工龄有近三十年,亲身经历了班组一点一滴的变化,他深有体会地说。

岁月峥嵘,弹指一挥。扬子江岸,励精图治。安庆石化一直迈着坚定地步伐,坚持“基础在一线、稳定在一线、保证在一线”,走在改革发展、科技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努力“争当沿江中上游炼化企业排头兵”。

“职工是企业的脊梁,一流企业,必须有一流的团队做强力支撑。”安庆石化高瞻远瞩放眼未来。新形势、新跨越、新标准,安庆石化将基层班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班组管理“以人为本”,为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积累雄厚的基层力量。我们和企业共成长

2003年,安庆石化在沿江企业率先实施扁平化改革管理,安庆石化对班组岗位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精简人员,优化装置人力资源结构。炼油一部裂解装置是联合型装置,从原料油反应、油品分馏,到目的产品出装置,共有六个岗位。六个岗位合并成三个岗位后,班组职工由以前的近25人,减少到16人,班组倒班形式也由五班三运转变为四班运转。

“人数减少不减工作质量,人数减少不减工作责任心。我们要为职工们开通成长„快车道‟,搭建成长平台,实现企业和员工共成长。”安庆石化为适应改革步伐,“人才工程”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为了提升团队技能素质,让每位职工都成为精兵强将,安庆石化加强全流程复合型操作人才的培养,不仅积极开展专业知识讲座、青年实操课堂、班长和主操脱岗学习等职工培训,还为职工们创造机会“走出去”,学习兄弟企业先进技术,“人才工程”全面开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人才辈出结硕果。“以前,炼油一部初级工一抓一大把,高级工凤毛麟角。现在,今非昔比,职工们精一岗,会多岗,高级工如雨后春笋,成为班组中坚力量,班组高级技师、技师也层出不穷,四十出头的陈敦平,已经

是燃料油装置首席技师。”职工们纷纷华丽“升级”,人们口中的工人“老大粗”,成了懂技术、会干事、能干事的新时代优秀员工。

我们有了科技“好帮手”

在裂解装置操作室,十几台电脑一字排开,职工方世武坐在操作台前,拿着鼠标轻轻点击余热锅炉定排快开阀,在DCS操作画面上就完成定排工作。“以前,余锅定排都是到现场人工开阀、关阀,操作自动化提高后,我们的工作量减少了。”他高兴地说。

先进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引领企业腾飞的“利器”。安庆石化走在时代的前沿,把准科技“脉搏”,不断引进尖端科技,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将科技广泛应用到生产中,让科技成为班组职工们的“好帮手”。

DCS集散控制系统、泵群油雾润滑、机泵在线监控、管线腐蚀在线监测、大管径气动阀门……随着科技不断的渗入,装置在职工们眼皮底下日新月异,职工们尝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甜头。“班组人数虽然比以前少,手头上的工作比以前多,但安庆石化科技发展如火如荼,仪表自动化程度提高了,设备更先进了,工作反而轻松了不少。”和科技的一次次“亲密”接轨,让班组职工们在岗位上大显身手,成为驾驭科技行家里手。

我们的“家”暖心窝

得民心者,凝民心,聚民力,促发展。安庆石化积极构建和谐团队,将企业发展成果惠及职工,关爱职工从身边小事做起,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为职工谋福利,将“家文化”融入到基层班组管理中,为职工们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家”氛围。

如今,装置班组有了空调、冰箱、微波炉、急救箱,职工小家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职工们上班也舒心了。安庆石化还发挥党组织和工会的服务职能,将向特困职工“送温暖、献爱心”、“金秋助学”、 慰问住院职工、职工生日祝福等活动长效化、制度化,让每位职工都感受到安庆石化这个“大家”的温暖。

“三八”女职工趣味活动、羽毛球比赛、登山比赛、户外郊游,丰富了班组职工们的业余生活,每年的职业病健康体检、带薪疗养,让班组职工身心健康、精神愉悦。

“在安庆石化工作我们感到幸福,身为安庆石化人我们感到自豪。”“家文化”温暖了职工们的心窝,更激发了正能量,职工们凝心聚力共创未来。

上一篇:中国耕地保护范文下一篇:走进童心世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