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发展的论文

2024-05-21

学生个性发展的论文(精选8篇)

篇1:学生个性发展的论文

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备受关注。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现创造的前提和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基础,这是时代的需要,科技进步的需要,也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班级授课的背景下,可从以下方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转变教师观念,为发展个性提供平台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教师始终在扮演着在不同的角色,有时像兄长、有时像朋友、有时像智者、有时像父母„„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很快地适应并进入这种多重角色的扮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发展其个性提供平台。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教师还应当扮演的角色有:

a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 学生探究的合作者

c 学生发展的引导者d 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二)更新教学观念,培养个性思维

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做到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学生自己探索利出的教师决不替代。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及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以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培养个性思维。

(三)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可谓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是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个性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在上课时,老师提出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地按一定过程去学习,然后感知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动口、动手的习惯。强化互动互助,在教学中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个性得以彰显。

(四)创设宽松氛围,发展学生个性课堂气氛,也叫课堂心理气氛。即学生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握学生最敏感的心理,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在班级中创造和谐氛围。,首先教师要热爱、关心、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努力使师生之间打破命令与服从的机械关系,形成动感的协作关系。其次,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在期待我”。教师的言行中能表达出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心情愉快、学得主动积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厌学”变为“乐学”,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

(五)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也曾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不仅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学习进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质疑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展示自己个性,从而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个性。

(六)调整课堂的结构,发展学生个性

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的分配,它是一个综合结构。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知识本位化,这样难以构成对学生能力的挑战。在实验过程中,要改“传统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变“教师讲为中心”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中心”。要从各门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出发,采取“提出目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点拨→总结回顾→练习反馈”的基本模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原则,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七)加强学习指导,发展学生个性

我国有古语:“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是对每一个学习者的时代要求。学习者通过当前的学习,不仅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学会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指出:“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你必须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点、发现新的联系,你必须打破原有模式。”学生“学会学习”是最终落脚点,而教师的“指导学习”则是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的、学习心理的学习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八)丰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各方面的束缚,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真切的体验,进而心情得以放松,思维得以活跃,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发展。

在班级授课的背景下,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发展起来,能有效激活学生内部的动力,形成主动性、个性化、创新性学习的动机,提高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培养:

一个目标:培养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个习惯:(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自觉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常常复习,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有勤奋、踏实、钻研的习惯。

(2)培养良好的自我检查习惯:能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能选择合理学习方法,善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三个意识:

(1)竞争意识:培养敢于争先,敢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

(2)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时效意识:能有计划性、有效率的学习,合理利用时间。

四种能力:

(1)自学能力:培养阅读兴趣,会摘录收集资料,阅读时能归纳提炼要点,提出问题。

(2)探究能力:培养在学习中能研究课本内容,探讨新的问题的能力。

(3)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在学习生活中有创见,能提出不同的见解的能力。

(4)应变能力:培养在学习生活中辩别是非,根据自己实际,调整学习速度,选择方法。面对难题,善于变通等能力。

篇2:学生个性发展的论文

发展学生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写作应以生活为本源;以课堂为轴心;以兴趣为先导;以个性的展示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线;以习惯养成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终极目标。动态地将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思维、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阅读及教师写作教学的个性化等有趣、有序、有效的整合起来,从而取得个性化写作的理想效果。

个性化的培养关键是想象力。首先,细致观察触发想象联想。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以知识为基础,经常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聚神凝思,写作才会境界高远,个性凸现。譬如:仔细观察生活,“牛饿着肚子上山岗”和“饱着肚子走平川”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细节很多。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一百篇文章也不困难。的确,我们要提高写作水平,增强想象联想能力,就要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广泛地认识生活和从细微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积累。

其二,运用扩写、续写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扩写,要求学生要有描绘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想象力。训练扩写时,老师可以任意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个词语、或是一个句子,让学生用扩写写作片段。如对《木兰诗》中“木兰从军归来”一节进行扩写,就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肖像、心理活动。这种用扩展法写片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续写,是一种再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老师可根据材料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如可以根据《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续写(课文有要求)。这样,学生可以发挥想象设计各种接局,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扩写、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佳作。

案例1:

马 彩 霞

十五岁的我就被迫去从军,当时我还小,为了报效国家,我只好离开了亲人。这些年的从军生活令我痛不欲生,有时望着遥远的天边,就不觉的想起家人,想起小时度过的美好生活。虽贫,但也有亲人的关爱。军营中那没有爱的生活,我不知还能过多久。在这65年的军营生活中,我受了很多苦,很多战友为了救我而战死沙场……。如今我已经统率三军,没人敢不听我的命令,威武、效命,成了我的一切。

记得在一次战役中,我受了伤,当时,我感到我已经不行了,但一想到年老多病的老母亲,又一次活了过来。如今那沙场的生活已经结束了,我告老还乡,为了奖励我,皇帝给了我许多金银,但我都一一谢绝,我只要去陪伴母亲。告老还乡以后,展现在我面前的故乡,是一片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的景象,不再是我梦寐以求、期待已久的故乡,我的亲人也不知身在何方。

《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运用白描手法,仅仅八十个字,就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少年从军,暮年还乡的老兵回家的所见所闻。从初二学生马彩霞所扩写的《十五从军征》,真实地理解了诗中的含义,对军人的生活有了较深的了解,对人民的饥苦赋予同情心,对亲人富有怜悯之情,对朋友改变了以前的看法,比较真实的写了个人的情怀。

其三、借助具体物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个实物、一幅漫画,却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路。同一实物。见仁见智。知识水准,兴趣爱好,思维角度不同,见解不同。即使相同,下笔也不一定相同。教师应善于通过实物激发学生联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人们经常说:“一个‘O’可有很多答案,”这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启发他们大胆去想象。可以让他们围绕环形的路道、球类(篮球、乒乓球、排球等)来展开想象。也可以让他们围绕地球仪、圆周率等展开想象„„总之,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使学生凭借灵感,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展开奇思妙想。

其四、超越时空局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大环境中,时空的距离不复存在。只要善于想象的人,可以灵活地组合不同时空中的表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如设计师对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就是利用空间想象力来完成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又如:“一座楼房内只有一个人独自在房间办公,这时突然听到门厅有人推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是什么人?干什么?„„如果大胆设想,可能写出新颖,神奇,惊险,浪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于启发学生对现实程序的扬弃和超越,并能逐步打破时空的局限,超越时空创造新的形象。

案例2:

初二

张莉

提到彩虹就会想到它是一座通向理想的桥梁,成功的延伸,多角度的想象,美的享受。

人们常说:“六月的天,孩儿的脸。”那种美好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清新的泥土味迎面吹来,有时夹杂着滤过的花香的芬芳,使人们容光焕发,又让人们感觉到事物变化可以重来,而我不由自主地打开了新的一页。

往事我不希望重现,而我希望把它珍藏起来,犹如早上的彩虹总觉得难以展现。真是雨过天晴晨风轻,早晨六点多,妈妈叫我吃饭并且看天空西北边的双彩虹,我睁开朦胧的睡眼,好奇的放眼望去,天与山峦相接,构成一幅由七种颜色混合而成的一条彩带,周围套着一幅项圈,使画家无从着手,诗人无从着笔,映的天边是多彩的,让我饱受此刻的陶冶,没有一点猜疑。我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今天,它决定了我人生第一个转折点。有时不知为什么在考场上我头痛,就在入笔的瞬间却预示着失败。注定尝试挫折的痛苦,此刻,我想到了负有责任。我对不起母校给我的厚望,对不起老师和家人的期望。同时让老师万万没有想到最终会以数学最低分而告终,也是我数学第一次破天荒的以最低的成绩出现。这个沉重的打击,使我充满了沮丧,使我与同龄的同学之间出现了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使我没有勇气与他们交流,见面又是脸涨得通红,低头而过。如今我已是初二年级学生,坐在考场上与时间相争抢着答卷。今天又见到三年前的虹,接下来的预兆又是什么?心中的往事告诉我,只有自信面对现实,就会雨过天晴,送去彩虹,迎来太阳,让过去成为成功的动力,推动多彩的想象,成为我记忆的中美丽的一章。

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的一篇习作。学生以合理的想象,来展示个人的心里变化,寄托自己的愿望。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生活点缀的更加丰富多彩。由失望变成一个对生活充满活力的向往,能面对现实,又能展望未来,即能创造新生又回顾过去。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她能在失败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把生活点缀的更富有活力,始终以饱满的情怀迎接人生新的里程。

篇3:学生个性发展的论文

“全面发展”不仅表现为发展全体学生的素质, 还要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当前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已经给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提出了警示。

那么, 在班主任工作中任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

一、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有机结合

实践表明,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都将产生极大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以下几点。

(一)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发展的主体, 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学生观。

(二) 尊重、信任学生,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成为珍惜、保护、欣赏学生创造性思维;

了解学生需要, 体谅学生困难, 培养学生广泛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朋友式的教育者。

(三) 面对学生要“严慈相济”, 只严不慈或只慈不严都会使教育的总方向走向偏斜。

“严”即班主任要严格要求, 严格管理, 不放松、不迁就。“慈”是班主任对学生真诚、宽容的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

(四) 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依存于一个群体当中, 只有在共同协作的基础上, 善于创新, 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业绩。

二、整体性教育和多样化培养有机结合

教师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独特性, 在班级管理中要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共同性与个别性的关系, 不应用统一模式或唯一标准塑造学生。

(一) 承认差异, 但不应该歧视“后进生”。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影响和所受教育的不同,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 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比如:有的人能言善辩擅长交际, 有的人运动神经特别发达, 有的人数理思考能力强, 有的人则音乐能力异常突出。所谓“优等生”与“后进生”其实只是学生在不同领域的特殊体现, 并非绝对的层次, “后进生”只是在某一方面相对落后, 而并非全面落后, 实践证明“后进生”进入社会后往往社会实践能力较强, 其中许多成为成功人士。

(二) 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 而不是劣势。

学术大师钱钟书当年被清华破格录取, 数学仅仅考了15分, 但他的国文和英语都得了满分;乔丹是NBA巨星, 但他不可能成为物理学家, 等等。每个学生都有许多长处, 班主任应该善于研究学生, 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热情鼓励, 积极激发, 以期能更好地挖掘其潜能, 使其闪光点越多越亮。

(三)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把个别化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地协调起来, 使学生个性得到良性发展。

1. 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要有目标。

目标是班集体成员的共同期望和追求, 是班集体工作的出发点、评价标尺和班集体前进的动力, 也是社会期望的综合反映和国家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2. 尊重学生的个性, 具备“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意识, 进行宏观管理。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强调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自主管理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从学习成绩出发, 而是要善待学生的个性, 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挖掘、利用学生的创造力和闪光点, 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让学生在竞争和合作中展示个人素质和能力。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培养有机结合

要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还需要做好班级、学校、家庭的协调与合作工作, 力争得到各方的配合与支持, 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做好教育的资源链接。

(一) 家庭是教育的发源地, 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成功的教育往往从家庭开始。

特别是生活教育、劳动教育、习惯教育、道德教育等, 家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好家庭就是一个好学校, 一个好家长也就是一个好老师。事实上, 从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 未成年阶段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特长的最佳时期;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 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 使“教育和生活”统一于时间、空间及活动中, 很容易被孩子接受。

(二) 学校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实现, 学校的职能举足轻重。

不能因为学生某些方面的成绩不理想, 而扼杀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天赋。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要求, 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层次辅导, 积极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和天赋;要营造“副科不副”的氛围, 让那些确有特长的学生“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开足、开全音乐、美术、体育、劳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成立丰富多样的兴趣小组,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篇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笔者将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一、在德育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 加强常规管理,培养学生个性。为了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形成,我从班级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班容班貌等情况抓起,争取获得流动红旗班。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从守纪律、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的基础行为入手,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卫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

尊重学生,开展赏识教育。以小组为单位,设立“我能行”评比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智能,都有人格的闪光点,学生自己表述自己的优点,以激励原则为主,赞赏、欣赏他的闪光点,扬长避短,在老师的赞扬、赏识下,使学生的个性在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我、展示自我中得以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还建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图书馆”。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认识自我,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发挥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以培养自觉、自立、自强、自理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2. 以节假日为契机,开展各种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利用清明节、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二是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 抓备课、上课,提升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效。备课要求教师做到“三有”,即“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两备”,即备“教法、学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备课应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体现激发情感、生动活泼、开放多变的课堂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争、敢辩、敢说”。

2. 抓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指导,使学生有条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3. 抓个性化作业,张扬学生个性。依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不同,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体现学生的自身特色。

4. 抓个性化评价,给学生公正评价的舞台。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5. 抓活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通过数学竞赛等竞赛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丰富多彩的活动,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的切身体验,拓宽了学生张扬个性的天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学生个性的养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我们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篇5: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

陕西省府谷县第三小学王俊莲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国家级实验研究的课题是针对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念开发的课题。两年多来,我在阅读与作文教学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有益探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缘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所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这一传统观念的革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承认学生是会主动发展的,承认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这样,从动态的角度组织学习活动,当然不能单

一、封闭,必须综合,开放。所以,个体要“自主”;整体要 “合作”;过程要 “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针对以上的背景因素和课改新理念,结合本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特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专题的实验研究。

二、概念界定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通过引导自主学习,旨在改变在以往的课堂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意在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想学”、“会学”、“能学”的积极状态。“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使学生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逐步养成“客观地认识自我,真诚地欣赏别人”的良好心态。由于学生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既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又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有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研究目标

理性感悟“学习主体性的探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亦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就是自主;课堂上,学生互相

讨论,各抒己见,解人以困,虚心求教,平等对话,就是合作;阅读时,围绕课文核心,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就是探究。教师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在重难点处、语言实践中、反馈评价中合作;应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合理安排探究内容,给予充分探究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落实语文实践,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个体要“自主”,整体要“合作”,过程要“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即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做到:一般性问题,多采用自主性学习,重点问题多采用合作性学习,难点问题多采用探究性学习。

四、实验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为主,科学地走一步,看一步。运用问卷调查、座谈讨论,文献检索,随堂听课,检测实验等形式进行研究,以理论探讨作为辅助。

五、实验时间

1、准备阶段(2008年11月—12月)组织调查,分析教学实际;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1月)由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教学中实施研究,并组织本教研组的成员协同研究。调整方案,并做好阶段性总结报告。① 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并作好记录和小结。② 课题组召开中期研讨会,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领导、专家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③ 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3、反馈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4、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五、实验教师

王俊莲

六、实验措施

1、学习探究,明确科研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2、实事求是,保证科研实施。遵守课研制度,做到“三个一”

1、一周一小研,每周星期三下午,进行一次“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集体备课或研讨活动。一课一反馈,每个完整课结束,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并做好一个教学后记。一期一回顾,每个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一份工作总结。

3、转变师生关系,实现“八个变”。教师角色由权威变民主。对话姿势由居高临下变平等互动。对话语气由命令口吻变商量语气。课堂表情由板着脸孔变微笑面对。处理学生事件由简单粗暴变心灵沟通。对待学生错误由斥责轻视变包容尊重。表扬语言由吝啬变大方。考虑问题由教师角色变学生角色。

4、课堂教学,坚持“十个要”。课堂氛围要“宽松、和谐、愉悦、开放”。课堂方式要“自主、合作、探究”。课堂评价要“民主、客观、公正、及时、激励”。学习过程要有“看书、内化”。学生之间要有“交流、讨论”。知识掌握要有“质疑、反思”。能力形成要有“练习、反馈”。课堂学习要有“争论、笑声”。媒体

辅助要“适度、得力”。教学思路要“清晰、新颖”。

七、取得的成绩。

众所周知,课题研究应植根于课堂沃土之中,这是把教科研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我根据已确定的实验研究课题,紧紧围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阅读个性与作文个性”这一新课程理念,因人而异,将研究主攻问题细化并落实到不同学生。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一是学生求知欲旺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在按照课标、教材规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一篇阅读课文,学生提出那么多问题,一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学生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自己确定学习进度;三是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发挥;四是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调整,教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水平,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有效合作”,即具备“三要素”:①成员分工明确;②学会倾听思考;③学会评价小结,讲求“四个是”①保证时间是前提,根据问题的量、难度、深度等因素正确的估计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②精选内容是关键,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即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难解决的,③恰当指导是保障,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合作效果、讨论焦点、认识过程,以便恰当进行调控,引导点拨疑难处,指导困难学生,帮助总结方法,④及时评估是动力,我针对学生学习任务和合作方面的情况给予小组成员正确的、及时地评估,进一步改善合作的效果。“有益探究”,即: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注意有些内容只能是一种感悟而不是精确的结论,探究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惟一的。具体探究按下面三个基本阶段进行,一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问题的心向,自主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准备进入探究性活动;二是尝试体验实践阶段,尽量让学生多读多思考,自己动手尝试,亲历体验,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三是表达交流小结阶段,我组织好讨论,鼓励学生的创见,帮助扩展和深化结论,如通过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并做交流,如演示、宣读研究结果,进行答辩、写作大赛等。

通过努力,个人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个性化研究课题教学成果论文大赛中我的5篇教学研究性论文均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并进行交流研讨,每学期都获得国家、省市级作文辅导优秀奖,学生的作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征文大赛活动中有140人次获奖,而且在校级以上的刊物中发表了30余篇。

总之,通过探究,让学生不仅呈现了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达到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事物都是一分为

二、辩证统一的。不可否认,两年多来的课研实践,也遇到了困难,存在着困惑。如何客观应对问题,主观克服困难,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和今后需重点做的工作。

(—)困难与疑惑

1、本校实验班人数均超过50个,这样的大班额状况下,如何实现有效合作,让课堂活而不乱?

2、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参加科研存在着矛盾,如何进行评价体系与考试制度的改革?

3、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老师们的知识面有待拓展?

4、由于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家境差距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怎样帮助学习能力较低、学习资料相对匮乏的学生适应探究性学习?

篇6: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生普遍有一些消极心境,这是成长中的烦恼,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心境,例如,憧憬就是存在于该阶段中很典型的积极性心境。

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形象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一个人在高中阶段对自身的看法,有许多都持续终生。

要做孩子的人生设计咨询师,就得对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孩子的个性心理发展特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先生将中学阶段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初中生个性心理特点

初中生在生理上迅速走向成熟,尤其现在很多孩子无论在身高、体格等方面都出现了所谓“早熟”现象。这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也产生成人感,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身心发展很不平衡,使他们经常产生挫折感。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首先表现在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次表现在自我意识高涨与反抗心理,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自恋”和“逆反”;还表现在初中生的消极心境方面。

林崇德教授指出,初中生的消极心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烦恼突然增多。例如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之中应有的地位等等;

二是孤独。从青春期开始的“心理上的断乳”,给初中生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初中生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

查询QQ聊天记录

力去解决,又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因此,就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

三是压抑。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但有许多需求不能满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因为愿望本身不切实际,有时是由于社会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也有时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而导致失败,因而,初中生的自尊心易受到打击,但又有争强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当然,除上述所列出的几种心境外,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心境,例如,憧憬就是存在于该阶段中很典型的积极性心境。

高中生个性心理特点

随着初中阶段的过去,高中生在个性心理方面开始趋于稳定和成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是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高中生个性的主要特征更加明确,开始更多地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经常思考一些诸如“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其次是自我概念的形成。高中生更加注重自我形象,对于别人眼中的自己非常在意,高中阶段是个体自我形象逐渐达到稳定的时期,一个人在高中阶段对自身的看法,有许多都持续终生。而自我形象往往又与学业表现是一致的,彼此相辅相成。当高中生心中有了一个未来“理想自我”的良好形象之后,他就很自然的会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

第三是自我评价的深化。高中生在自我评价的发展上表现出个体差异,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但相对而言,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因而导致他们行为表现上的自负,常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得以克服,自我评价与其实际表现会日趋一致。

第四是价值观的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具有延缓直接满足的功能,使高中生逐渐地学会将自身努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桥梁,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勤奋,就像后面我会谈到的所谓“即刻如愿”的思想,比如婴儿都是要即刻满足他们的意愿的,他们一想撒尿,即刻就把尿布尿湿,我们承认他们还很幼稚,并不对他们提出从

发育来说不现实的要求,不幸的是,失败者一生当中总是保持着这种要求“即刻满足”的模式,就像农民种地,今天播种不可能明天就收获,同样,今天学习,不可能明天就马上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需要这个阶段的学生注意的问题。

篇7:体育课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贵州省金沙中学黄兴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大,高中学生喜欢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严重。个中因素是复杂的,有学生自身原因,有学校硬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原因。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新课标下教师应积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体育课堂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做些探讨。

关键词:个性发展兴趣

我校是县委、政府投资7亿元重点打造的一所大型高中。但因开工建设时间短,学校只完成一期工程。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限制,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极大的障碍。故一些教师的体育课随意性强,没有教学艺术可言。加之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喜欢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严重,尤其是女生。因此,体育课就成了“放羊课”。如何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体育教师有必要作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一、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推行好几年了,但体育课毕竟和文化课有差别,它没有升学压力。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都不够重视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因此,许多体育老师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上,要么跑两圈后分组活动;要么预备活动后教师示范学生被动接受;更有甚者,放任自流。教师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学生无组织、无纪律,这样的课还有什么美可言,学生又怎会有高昂的激情来参与体育学习。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厌倦体育课的根本原因。因此,体育教师应像其他学科一样,转变观念,以生为本,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体育课才能焕发无限生机。

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大教育家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何而来?第一,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如好动的学生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而部分学生又只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认真分析教材特点,仔细研究特色教法,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天赋。比如女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羽毛球、乒乓球;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排球、篮球;最不喜欢的运动项目有:800米、铅球等。而男同学则最喜欢篮球、排球;其他项目也比较喜欢。教师在教学时,应分别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做课堂的主人。对于女生不喜欢的运动项目,诸如800米、铅球等这些运动强度大、脏的项目,则可通过练排球来达到800米和铅球的训练。

第二,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更要理解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并非仅是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其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特别是我校,近两年场地器材比较落后,许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加之许多教师兼有学校保卫工作,造成了教师对体育课敷衍了事,讲得多,动得少,不注重学生的感受,更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传统的“板

脸”教学已极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要了,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针对差异启发引导、合作探讨、获取知识,真正让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把体育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悦的活动,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

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体育课是一门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特色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教师和学生就会在平等互动的关系中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民主、平等地合作交流。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如教学“弯道跑”,可先让学生分组尝试,然后交流体验,总结出“弯道跑”的技巧。在总结技巧时,学生会创造性地运用生物和物理知识,诸如步幅大,手脚协调配合,克服离心力,提高速度等。

总之,《新课标》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等概念为灵魂,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的模式和教材体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的能动性,把培养学生的健身兴趣和爱好作为课改的突破口。全体体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创新驱动,努力把体育课

篇8:学生个性发展的论文

一、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把学生领进自由的天地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表现在和谐、平等等方面, 而这种关系对学生的名誉、愿望、意见等都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行为才会让学生有一种理性的认同, 学生们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自由空间。有了和谐, 就有了和谐的教育;有了尊重, 也就有了灵气的教育。在父母、祖父母的溺爱中, 如今的孩子们在家中都充当了“一把手”。教师如果整天板着一付严肃的冷面孔去面对学生, 就会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违背。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 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才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 才能走到学生中间, 洞悉学生内心的奥秘, 和学生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 把欢乐带进教室, 把鼓励带进教室, 把轻松愉悦带进教室。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去给学生一片自由天地, 真正让师生成为益友, 去共同创建一个和谐、愉快的校园,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表现自己, 锻炼自己, 快乐自己, 使他们成为奋发向上, 活泼乐观的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二、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 把学习与自我评论结合起来, 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有着比较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 通过一些自我表现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并得到老师的奖赏, 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和成功。把学生的日常评价与日常学习结合起来, 帮助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袋”,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成长袋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成不同特色的记录册, 可以从兴趣、个性、奖励、小制作等方面, 去引导学生从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去体验快乐和满足。这样不仅学生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还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和分析, 做出正确的鉴定, 也只有这样, 教育才能真正有的放矢。

三、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 把学习和认识生活结合起来, 使每个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充实自己

知识的聚宝盆来自于生活, 理解知识、发现知识、产生智慧均来自于生活。日常生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非常明显。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来自于家庭, 还有来自于学校。如今的家庭生活都能让孩子们沐浴在父母的疼爱和关怀之中, 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们自己能承担的去承担, 自己能发现的去发现, 自己能解决的去解决, 那么孩子们的经验就会逐渐由家庭扩大到学校、社会, 经验积累增多, 人格也越来越丰富, 生活也会越来越充实学校生活仅次于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研究中发现, 教学方法、教师、校风等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和行为习惯, 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教师如有健全的人格, 则学生的学习气氛和情绪就是和谐快乐的, 教师如有人格缺陷, 即使他具有丰富的知识, 仍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纷扰和学习困难。因此, 学校生活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责任重大。学生有了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 他们的学习生活才会充满激情。

四、注重目标激励, 把学习与幸福人生结合起来, 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生之路

学习是幸福人生的基础, 幸福人生是生命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 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对学生们将来的幸福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教师在要求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人生意义和社会意义, 要让学生享受到快乐与幸福, 尽心把学生引向人生的希望之路。比如, 一位教师在课间听到一位高年级孩子说:“我喜欢小孩子, 将来要当个山村教师。”这时, 教师就应该及时地提出供思考的问题:“你喜欢孩子们的哪些方面?有些孩子如果让你讨厌怎么办?你去过山村吗?干过累活吗?”适时适地适人的谈话即可设法中止, 留给学生自己去回味这段谈话内容。随后在以后的谈话中再提出问题:“你一定要选择这个吗?是你心甘情愿的吗?愿不愿意将这种决定告诉大家?你感觉做一位山村教师快乐吗?”实际上这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目标的正确引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进行目标的激励和培养。第一, 目标应该从小培养, 教师要使每位学生从小都要有一个为幸福生活而努力学习的动力。第二, 方法应该生动有趣而蕴含哲理, 特别是能激起孩子们的理性思维和精神上的体验, 使每位学生都有一个为幸福人生而勤奋学习的积极态度。第三,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使学生摆脱错误、庸俗的世俗观念, 形成正确的高尚的人生观。用学习来换取幸福的人生, 用希望来激励学习的热情, 把满腔热情投入到我们的人生之路上,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又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又快乐的学习环境。

上一篇:实训课程报告总结范文下一篇: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