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关系探析

2022-09-11

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 班级建设是指班主任和全班学生一起, 通过建设班级生活, 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个性也叫人格, 在心理学中, 通常指个人稳定的, 独特的心理面貌。 个性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两方面构成。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可分为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 其中学校教育生活是具有决定性的主要条件。学生的个性主要是在“班级”这一微型教育生活中, 通过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班级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1.1 班级建设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班级建设以班级日常生活为载体, 通过班级文化、班级组织制度建设、班级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等资源, 使班级有效地发挥诸种教育功能, 逐步形成的班级社会心理共同体, 进而促进个体社会性的成熟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 班级建设对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起着推动作用。 作为学生, 需要在集体生活中成熟和发展, 学习在社会中与人交往, 遵守在一定组织中群体生活的规则和社会规范, 进而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 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培养着团结合作的性格, 发展着兴趣与爱好特长, 促进个性的日趋成熟。

第二, 班级建设对需要、动机和人生观等个性倾向性这一动力系统起着影响作用。 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班级生活中的学生, 如果能从日常学习和班级活动中感受到温暖、愉悦、幸福以及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安全感, 那么将对其个性发展大有裨益。

1.2 学生个性发展对班级建设的反作用

人的主动发展问题, 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也是我们认识班级建设的视角,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了会反过来影响班级的建设。

1.2.1 个性发展可以促进班级建设凝聚力的形成

班级凝聚力是全班成员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 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 可细分为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当班级每个成员的个性充分发展时, 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人展示了个性特长, 会产生为集体争得荣誉的迫切动机, 在受到其他成员称赞时, 会产生归属感与力量感。 不同学生在发挥各自特点中取长补短, 产生互补作用, 会促进着认同感的产生。

1.2.2 个性发展可以使班级建设的生活丰富多彩

班级建设应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 不应是封闭式的, 而应是开放式的,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充满生机、保持活力和锤炼个性, 应当更加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 以动态生成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 改变班级规范过多、氛围僵化、个性不足、活力缺乏、生气淡薄的状态, 共同建设一个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

1.2.3 个性发展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从一定意义上说, 班风是特定班级个性化的社会规范, 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应该感到是自由舒畅的, 受到班级尊重和保护的。 个性的充分发展, 可以使每个成员在班级中找到自己扮演角色的位置, 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 从而乐于接受班级规范的约束。 实践证明, 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 就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和同化力, 对班级成员的思想、情感、态度和社会行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2班级建设实践中学生个性发展缺失的具体表现

2.1 在班级建设中突出共性教育而忽视个性教育

一直以来, 我国教育理论倾向于把班级看作是一个 “大集体”, 是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共同活动目的和任务, 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 这种理论强调班级的共同价值的形成和共同的任务目标, 班主任日常工作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 只要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上去了, 其他什么似乎都无足轻重。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打压、限制甚至扼杀的态度。

2.2 班主任工作方式以执行为主, 缺乏创造力

目前班主任工作的常态是在学校统一布置、 安排下开展工作, 班主任习惯于照搬学校工作计划, 按部就班地完成学校的各项具体安排。 这种工作方式的基本思路是简单执行而不是综合创造。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存在着沿袭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轻视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问题。

2.3 民主型师生关系难以构建, 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在目前的师生关系实践中, 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主要是: (1) 师生关系不民主, 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不平等, 师生之间实际上形成了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2) 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致使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3) 为了传授知识的需要, 教师总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自己, 而较少考虑自己如何适应学生。 (4) 民主观念、民主意识、民主精神还十分缺乏, 学生丰富的个性无法获得适宜发展的土壤。

3班级建设中学生个性发展缺失的原因分析

3.1 长久以来受到苏联马卡连柯 “班集体建设”思想的深入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教育中非常注重班级工作, 主导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思想。 集体主义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当集体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 个体要服从集体利益。 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来自集体思想的不断蚕食, 个性或被扭曲、或被压抑、或被扼杀。

3.2 将行政上的科层管理理念带入了班级建设

科层理论所主张的权利分层对班级建设进而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从学校到班主任再到学生中间存在着一条权力指挥链条, 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 学校领导, 班主任, 班干部, 普通学生之间形成一层层的控制的体系, 上下层级间只存在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这种理念完全拒绝学生个性的发挥, 只允许无条件的服从与妥协。

3.3“人本主义”思想的缺失

人本主义高扬人的个性与非理性, 强调激发人的主动性、能动性、选择性与创造性。 正因为如此, 教育的个性化与人性化越来越成为当今的主流教育思想。 教师与学生虽然扮演不同的角色, 但作为“人”来讲, 师生人格平等。 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中给学生真、善、美的人性, 让学生个性充分得到展现与锻炼的过程。

4班级建设与学生个性心理和谐发展的有效策略

4.1 转变班级建设工作思路, 立足学生和班级发展现状

在班级建设中, 需要将学生成长, 现有发展状态及问题作为工作的起点。 这样, 班主任工作“向上看”的习惯思路, 需要转化为更加关注“本班级学生”的“向下看”的思路。 它要求班主任工作思路的清晰、 工作计划的形成以及具体工作的开展都要根据学生和班级发展现状这一原则进行。对学生的研究, 要从生命成长的角度, 关注学生可能的发展空间, 从学生成长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能力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形成等具体方面进行研究。

4.2 班级建设需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开发班级活动的育人价值

人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 怎样才能使活动的育人价值得到更大发挥?这需要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具有挑战性, 活动的要求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合理的差异度, 需要学生参与活动的全程。 而当前实践中比较多的班级活动全程以教师为 “主导”, 活动以表演为主, 忽略最基本的真实性, 活动不能给学生带来真实的触动与发展, 学生个性难以得到充分展现。

4.3 创建富有生命气息, 充满民主氛围的班级文化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 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 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减少内耗, 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在班级文化建设领域, 可以同时加强隐形和显性两方面的文化建设工作。 显性的文化建设要避免成人世界话语与思想的强势介入, 让学生充分舒展个性。隐形文化建设方面, 班主任需要特别致力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民主氛围和创造精神的班级文化。

4.4 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着眼点, 通过岗位建设和干部岗位轮换制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成长本身是一个过程, 班级建设需要追求对学生成长持续、长效的价值, 通过岗位建设和干部岗位轮换制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具体的岗位建设实践中, 强调岗位设置的教育性, 提倡因需设岗。 从班级生活的需要出发, 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特点, 从发挥学生才能弥补其不足的角度, 可以设置多样的岗位。在干部岗位轮换中, 要努力形成宽容、民主、积极互助的文化氛围, 给每个学生以机会、鼓励与理解, 这样促使学生在岗位中不断改变自我, 充分发挥个性。

摘要:班级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班级建设会对学生的个性心理起到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也会增强班级凝聚力。但实践中, 由于“班集体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的缺失, 班级建设普遍存在突出共性教育而忽视个性教育的问题, 致使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新时期教育改革要求班级建设应立足学生和班级发展现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发班级活动的育人价值;创建富有民主气息的班级文化;通过岗位建设和干部岗位轮换制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班级建设,个性,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启萍.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 .

[2] 吴立德.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J].人民教育, 2006, (3-4) .

[3] 陈国平.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J].教育评论, 2008, (1) .

[4] 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8) .

[5] 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 杨建华.班级管理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2.

上一篇:气候智慧型农业一种“更新”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下一篇:电液比例节流调速阀的控制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