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中学生在体育课的个性发展

2023-01-23

体育课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起着独特作用, 这是因为:体育课是学生独立行为的活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性不能离开活动, 学生的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 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 产生于活动之后的”;在体育课中, 学生有了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它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团结互助的集体活动;体育课及课余体育活动是陪伴学生终身的一项活动, 有了强健的体魄、旺盛精力, 才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当中, 才能学有所用、老有所终;体育课课余的体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选择机会, 它使学生可以从中尝试成功的喜悦和得到尊重的心理满足。

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 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

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 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 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 而应分类施教。

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 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 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 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 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 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

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 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尽可能地让

他们独立进行活动, 并提供更多的自由, 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 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 适合学生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体育课中几种发展学生个性行为的有效的方法

1、准备活动是个性的极好发挥。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 都离不开准备过程, 传统的沿袭了几十年的准备部分和教学过程具有比较稳固的特点, 这些特点, 几十年来为我国教学的发展, 尤其是在促进体育课教学的规范化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而且其中还有许多方面至今对我们的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小学体育课, 以及课中准备部分的教学过程已经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 准备部分的教学不应该单纯地为基本部分的主要教材服务。其自身具有教学和教养的因素, 因此教学的基本思想如智能的培养, 个性品质的发展以及实施体育课的任务等, 应该从课的一开始就得到较好的体现。培养具有优良个性品质的一代新人, 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要求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 能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在教学基本要求的约束下, 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充分的表现。过去我们准备部分的教学形式比较单调, 包括活动的组织, 量的安排等方面都比较呆板、保守, 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 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而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已经逐步改变了单一的教师统一指挥的状况, 开始出现了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 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基本知识、技能来进行准备活动的锻炼的做法, 准备性练习的不仅仅有统一给定的练习, 学生也可以在给定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练习, 这样既能弥补在集体练习中的不足, 同时在准备活动运动量的安排上也能体现出区量。对待的原则, 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并在一定阶段上满足其运动欲望, 最主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培养自锻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

刚才提到了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练习, 这是有前提的。就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锻能力。所谓自锻能力, 就是指学生能够动用所学的锻练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练的能力。我们知道人的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能力与活动紧密联系着, 只有通过不同的活动, 才能形成和发展各自不同的个性, 自锻能力不是天生的, 而是要通过培养才能产生的。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极为重要。

自锻能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认识能力:包括学生对锻练的进取动机, 以及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理解、能力。 (2) 实践能力:即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独立进行体育锻练的能力。 (3) 调节能力:即在独立锻练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 包括对练习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姿势的调节能力。 (4) 检查能力:即在锻练效果的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能力。以上四个要素相互沟通, 有机联系, 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忽视其中一点。

通过上述对自锻能力的概念及要素的论述, 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既有目的又有目标, 既有约束又无束缚, 既有集体学习又有自己活动范围去自主、积极学习。事实证明, 这种方法不仅有效, 而且已被普遍承认是一种发展个性的好方法。

三、个性特征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学生的兴趣, 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 同一教学内容, 有的学生练习得很认真, 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 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 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 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 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 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

性格可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 活泼开朗, 反应较快, 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 反应较慢, 运动能力也较弱。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 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 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要求学生必须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知识型人才, 尤其是个性发展体现其独特性。因此, 体育课根据自身特点, 通过因材施教在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个性特点和独立性的, 应该扭转以往过于重视接受学习的现象, 允许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 培养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呢?本文将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做法。

关键词:体育课,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笑川.从赏识着手切入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导刊, 2005, 4.

[2] 潘菽.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

上一篇:超越绩效人性管理下一篇: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shall”的多义性及其翻译